中國畫 歷史 傳承 創新 劉武宏

中國畫 歷史 傳承 創新  中國畫藝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畫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汲取過多方的養分,如印度佛教壁畫、民間繪畫、木版畫、西方油畫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是源於中國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體系,中國畫講求「意象」思維方式與「寫意」的造型觀,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人與自然融合相親,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世界是全息的。

文人畫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象徵淡泊寧靜的隱逸生活,純正敦厚的君子之風,清高堅貞的人格精神。

文人畫注重氣韻和筆情墨趣,意境雋永,耐人尋味。畫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藝術水準,進入更高的審美創造天地,飄逸出塵。看似平淡天真,卻格高無與倫比。簡潔生動,得之自然,無可仿效。 唐代大詩人王維被尊為山水畫之祖。他長於寫景畫景,清新明朗、淡雅脫俗的靜中之美,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審美愉悅。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宋代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屢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維畫的《輞川圖》。每當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畫卷時,就彷彿進入了那迷人的畫境,感到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腸胃不適的癥狀一掃而光。經過幾日的「畫中游」,秦觀的病竟逐漸好起來了。 王維辭官,歸隱田園。吃齋奉佛,焚香誦經,彈琴賦詩,泛舟歌詠,書畫傳神,禪意盎然。高深的佛教造詣和豐富的文化修養融於筆墨,純凈的能量、清涼的氣息從畫中緩緩散發出來,令人賞心悅目,精神舒暢,對健康頗有助益,這是藥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之首黃公望也是個修道之人,他經歷坎坷,少年早慧,才華出眾,因與權貴不合,後被連累入獄,50歲才自由。他打坐修鍊,畫風也變得空靈超逸,蒼莽沉雄。他雲遊七年,深得山水之韻。年近八旬,他畫完了《富春山居圖》,成就很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影響後世甚遠。明代董其昌稱,見此畫便有 「心脾俱暢」之感。 在諸多頂極文人畫家中不乏修鍊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畫僧」,畫法特點清靜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濤影響較大。 一幅好畫,能讓人雜念頓消,洗塵凈心,漸入佳境。可見書畫家的人品、才藝、修鍊的功力非同尋常,古代書畫專著所講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這個道理。 一、中國畫在歷史中的傳承與創新  無論是原始的岩畫還是戰國時期出現的帛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以宗教繪畫為主,人物畫開始重氣韻,注重人物的精神氣質描寫,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一定的品評標準;到了隋唐時期,繪畫藝術全面繁榮,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人物畫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時期繪畫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五代兩宋是花鳥畫的成熟期,花鳥畫在寫生的基礎上,寄託人的志趣、情操、表達畫家的內心感受,中國畫的精髓「意象」和「寫意」兩者,在這個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繪畫對「意境」的開拓和發展,對後世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期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來愈遠。  到了近代,受西方和現實影響,提出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畫面對傳承與發展,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從40到80年代,人們不停圍繞著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展開討論與研究。  二、中國畫必須傳承下去的理念與精神  1.傳統文化修養不能缺失  目前在國畫創作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所謂中國文化貧血現象。正與一位海派名家所說的:相對於創新,今天的中國畫更需要傳承。這種傳承並不是簡單地指繪畫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中國畫莫要斷了中國文化的根。現在不少人打還沒有『打進去』,就滿腦子想著『打出來』。中國畫精神內核和美學標準卻一直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傳統畫論中稱中國畫為「文之餘也」或「文之極也」。「余」也好,「極」也罷,都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乃是中國畫的根基所在。當代中國畫創作本應以中國文化修養作為有力的支撐,真正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中國書畫發展創新的根基,如果離開了這個前提,借鑒就變成了取代,發展和創新的結果就是異化。  2.人文關懷不可或缺  雖然美術創作不及文學作品更能揭示社會的矛盾和複雜性,但藝術品作為一種圖像,卻可以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它獨特的價值所在。「現代中國畫很重要的一點是尋找人們共同的文化取向,」人文關懷是現代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具有藝術家人文關懷的作品才能使人感動。  3. 藝術必須源於生活  藝術只有源於生活才有生命,中國話也是如此,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用來源於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創作出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三、現代中國畫的創新思路  中國畫變化萬端的形態及其結構合成,絕不只是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它還必須具備激揚人們高尚情操的意境,觸發人們愉快聯想的畫眼,愉悅人們感官靈魂的內涵。所以,成功的作品,歸根結底,是作者豐富學識的綜合反映,是作者高雅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絕俗品位的最好定格。  1、必須源於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  中國畫精神的傳承具體是要落實到學識和修養上,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有句名言,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畫家有了深厚的文學功底,畫中自有乾坤。而現代美術教育,由於側重傳授美術技巧,忽視了學生文史素質教育。所以,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人格涵養。人的意識、文化修養、心態決定了畫家作品中的藝術內涵,中國畫的發展越是到了高級階段,所體現出的藝術內涵就更加深刻。這就要求每個畫家必須勤於學習,熟悉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吸納與藝術有關係的學科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2.氣韻的營造在於筆墨的創新  「氣韻生動」是中國繪畫的最高美學準則。而畫中氣韻完全靠筆墨而生:氣從筆出,韻由水化墨而生,畫有氣韻方有生命,生命的創造是中國畫之根本,有生命的畫才引人、動人和感人,所以作畫求氣韻是中國畫家之首要,而求氣韻首求筆墨,不講究筆墨,畫無氣韻可言。筆墨之新一方面來自於對客觀事物的形態本質的認識和概括,更重要的是在於畫家使用筆墨的人格化和畫家獨特的個性化,畫品高低最終由筆墨來決定的,因此中國畫的創新首先在畫家自身的精神品格及各方面的修養,要新、要高、要力求真善美,這樣落於宣紙上的筆墨自然不同一般,筆墨雖取於物,書寫物之象,但它是發於畫家之心,傳達畫家之情意,實質上畫中氣韻就是畫家精神氣質的體現,筆墨是它的形態化語言,沒有筆墨何談氣韻。  中國畫是我們民族美學、哲學、文化、精神的綜合,代表了我們民族的優良文化和我們的世界觀、人文觀。能夠長久發展和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在於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象」思維方式與「寫意」的造型觀,這是中國畫發展的核心。對中國畫的發展而言,傳統不能丟,但也不能死抱住傳統不放,只有以辯證的態度面對新世紀的變化,才能創造出代表新時代的中國畫藝術。

劉武宏在全國各地採風創作與書畫交流掠影

劉武宏《西西風情巡迴展》作品記實

編後:特此聲明部分文字資料在編寫過程中源於網路在此致謝!2018年與丹東市新加坡城
推薦閱讀:

革命創新精神
市一醫院上個月剖宮產率創新低·杭州日報
3.24蓋茨北大演講:改變世界恰逢其時
應收賬款的創新管理策略
回首10年前的這篇帖子:唯有創新閃耀——台積電工程師寫給學弟學妹們的信

TAG:中國 | 歷史 | 創新 | 國畫 | 傳承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