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胸廓出口綜合征資料匯總

1、什麼是胸廓出口綜合征?

胸廓出口綜合征胸廓出口綜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在胸廓上口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又名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胸小肌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過度外展綜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癥狀的總稱。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2、胸廓出口綜合征有哪些癥狀?
根據神經、血管或兩者是否受壓及其程度表現各異。據病史、局部體檢、胸部和頸椎X線攝片和尺神經傳導速度測定,一般可以明確診斷。

神經源性的癥狀主要是壓迫臂叢神經引起,較血管受壓的癥狀更常見。絕大多數患者疼痛和麻木感是主要的癥狀,運動無力和小魚際肌及掌間肌萎縮約佔10%。癥狀通常出現在尺側神經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內側、第5手指和第4手指的側面。疼痛的通常發生在頸肩部,也可累及前臂和手。疼痛和麻木的癥狀可因過度用力伴有上肢外展和頸部過伸體位時出現或加重。體格檢查多無異常發現。部分患者前臂和手的內側感覺異常和麻木,小魚際肌和掌間肌萎縮出現第4、第5手指攣縮。在胸廓出口綜合征的上型,臂叢的C4、C5神經受到壓迫,疼痛通常發生在三角肌和上臂的側面。疼痛的癥狀應除外由於頸椎間盤脫出產生的癥狀。累及臂叢的C7、C8將引起正中神經在示指和中指的癥狀。在胸廓出口綜合征病症中由於頸肋可以產生C5、C6、C7、C8、T1受壓的各種不同程度的癥狀。

在某些患者疼痛是不典型的,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區域,甚至出現假性心絞痛的癥狀。這些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正常,但當尺神經傳導速度低於48m/s時,強烈提示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診斷。而肩部、上肢、手部的癥狀通常可以提供診斷胸廓出口綜合征的線索。

動脈受壓的癥狀包括上肢和手部皮膚冷、疼痛、無力或易於疲勞,疼痛的癥狀通常是瀰漫性的。部分患者出現雷諾現象,通常是單側的,並且當上肢過度外展、頭部旋轉和手提重物引起。不同於雷諾病的雙側和對稱的發作,此外雷諾病多因冷和情緒激動而誘發。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患者通常對冷敏感,癥狀包括突然感到一個或幾個手指冷和發白,然後慢慢變為發紺和持續麻木感。出現血管受壓的癥狀通常是動脈永久性血栓形成的先兆。動脈閉塞通常發生在鎖骨下動脈,手指常常表現為持續發冷、發紺、發白。在肩胛區捫及明顯的動脈搏動,通常提示鎖骨下動脈有狹窄後的擴張或動脈瘤形成。

較少見的癥狀還有靜脈阻塞或閉塞的癥狀,表現為臂部疼痛疲勞,伴肢體腫脹、發紺和水腫,可出現肩周前胸側支靜脈擴張,在體格檢查時,存在靜脈血栓可以發現腋靜脈張力中等程度增高,在靜脈行程上可以看到網狀結構。側支循環的建立後逐漸消退,側支不能夠充分代償時,癥狀可以重複出現。

典型的動脈型和靜脈型TOS診斷常不困難。當鎖骨下靜脈阻塞,肢體遠端腫脹、無色、靜脈怒張,對側肩部伴行靜脈擴張。多普勒檢查及靜脈造影可確診。對動脈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檢查及動脈造影具有重要價值。神經受壓的臨床表現已如前述。 4、胸廓出口綜合征有什麼表現?
(1)神經受壓癥狀有疼痛,感覺異常與麻木,常位於手指和手的尺神經分布區。也可在上肢、肩胛帶和同側肩背部疼痛並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覺消失,運動無力,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
(2)動脈受壓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勞、感覺異常、發涼和無力。受壓動脈遠端擴張形成血栓使遠端缺血。靜脈受壓有疼痛、腫脹、痠痛、遠端腫脹和紫.

 首先確定神經受壓多發生在尺神經分布區。動脈受壓有橈動脈和肱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鎖骨上和腋部聽到雜音。靜脈受壓有靜脈怒張,遠端浮腫及紫紺。下列檢查方法對確診有一定幫助。5、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

  1.上肢外展試驗 上肢外展90°,135°和180°,手外旋,頸取伸展位。使鎖骨下神經血管緊束壓在胸小肌止點下方和鎖骨與第1肋骨間隙處,可感到頸肩部和上肢疼痛或疼痛加劇。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下降 2.0kPa(15mmHg),鎖骨下動脈區聽到收縮期雜音。

  2.Adson或斜角肌試驗 在捫及橈動脈搏動下進行監測。病人深吸氣、伸頸,並將下頜轉向受檢側,如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為陽性發現。

  3.尺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分別測定胸廓出口,肘部,前臂處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胸廓出口為72m/s,肘部55m/s,前臂59m/s。胸廓出口綜合征病人胸廓出口尺神經傳導速度減少至32~65m/s,平均為53m/s。 4.多普勒超聲檢查和光電流量計檢測 作為估計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血管受壓檢查方法,但並非特異檢查方法。但可排除血管疾病。根據術前和術後血流情況,估計手術療效。   5.選擇性血管造影 用於嚴重動靜脈受壓、合併動脈瘤、粥樣斑塊、栓塞和靜脈血栓形成,以明確病變性質和排除其它血管病變。6、胸廓出口綜合征怎樣治療?

一)西醫治療

對早期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可通過休息和適當的體位來治療。即患者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將雙上肢交叉抱於胸前並略抬雙肩的體位,有利於使臂叢神經處於放鬆位。頸椎牽引對部分患者有較好的療效,作者認為可能是在牽引體位時頸部肌肉放鬆,減輕了對臂叢神經的壓力。

(1)保守治療 適用於癥狀輕和初發病人,方法有:

a.封閉療法:對頸部不適顯著者可給予頸部壓痛明顯點局部封閉。用醋酸曲安奈德2ml加0.5%布比卡因2ml封閉痛點,每周1次,連續4~6次。同時可給予神經營養藥物,如維生素B1、B6及甲巰咪唑(他巴唑)等藥物。封閉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頭轉向對側,在鎖骨上2.5cm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處,囑患者深吸氣憋住,以確定前斜角位置,然後用細針垂直刺入0.5cm左右,回抽無血及氣泡即可注入藥物。左或右鎖骨上窩壓痛區注射1%普魯卡因5ml加氫化可的松1ml注入局部肌肉內,每周1次,3~5次為一療程。局部肌肉有勞損史者效果明顯。

b.口服地塞米松、強的松和消炎痛等藥物。

c.理療:鎖骨上窩採用透熱療法或碘離子透入。

d.肩帶肌肉鍛煉的體療和頸部牽引等。

(2)手術治療:許多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患者當尺神經傳導速度60m/s,通過保守治療能使癥狀改善。但當患者的尺神經傳導速度低於這個數值時,或經過物理治療沒有改進或進一步的降低,仍然有血管神經束壓迫癥狀時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切除第一肋和矯正其他異常結構引起壓迫的原因,以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手術治療 適用於經過1~3個月非手術治療後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尺神經傳導速度經過胸廓出口低於60m/s者;血管造影顯示鎖骨下動脈和靜脈明顯狹窄受阻者;局部劇痛或靜脈受壓癥狀顯著者。

手術原則是解除對血管神經束的骨性剪刀樣壓迫,必須截除第1肋骨全長和解除有關壓迫因素,使臂叢和鎖骨下動脈下移而又不產生畸形併發症。

如果已有神經血管壓迫征、神經刺激征,即使程度較輕但以後一定會逐漸加重,應取手術治療方能永久糾正解剖異常,消除引起神經血管癥狀的基本原因,以免肌肉萎縮、肢體水腫、靜脈血栓形成、動脈缺血、動脈瘤或栓塞形成。

手術適應證 由於壓迫臂叢或血管經過保守治療仍有胸廓出口綜合征的癥狀的患者,感覺或運動功能的病史大於3個月並持續存在或進一步加重,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延長。這是一項特殊的可信賴的並且可重複的客觀指標。其他適應證還包括經過保守治療不能緩解的不典型胸痛並已除外冠狀動脈疾病和食管、肺疾病,持續存在交感神經活動增強的癥狀、鎖骨下動脈持續狹窄或梗阻、腋一鎖骨下靜脈血栓形成。

①第1肋切除 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手術治療包括:切除第1肋,松解鎖骨下動脈和靜脈的壓迫、松解肋鎖韌帶、在第1肋的止點上切斷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松解頸7、頸8和胸1神經根及臂叢的中下部分。第1肋切除的方法包括:Clagett1962年報道的經後路胸改途徑第1肋切除術,Falconer和Li 1962年介紹的經前路第1肋切除術,Roos 1966年介紹的經腋路第1肋切除術。

交感神經切斷可以與這種手術同時進行,其主要適應證是患者同時伴有多汗、反射性交感神經源性萎縮、交感神經性持續疼痛綜合征、雷諾現象或疾病,其他如灼痛綜合征。

A.經腋路手術方法:Roos DS認為經腋下徑路是最安全、最容易和最滿意的手術方法,它可以完全去除第1肋,較少複發,同時對頸7、頸8、胸1神經根,臂叢的下干解壓。去除第1肋不需要像後路途徑一樣分離過多的肌肉,不需要像前路手術途徑那樣牽拉臂叢。能夠松解鎖骨下區的所有解剖結構,不易損傷血管神經束,並且術後恢復迅速,切口隱蔽,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經腋下徑路的另一優點是可同時行頸肋切除與胸小肌腱切斷術,以及鎖骨下靜脈血栓摘除術,但此徑路對於有明顯動脈瘤同時需行切除移植和血管再建術者相當困難。

a.麻醉方式:這種手術通常需要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的好處還在於可以使用肌松劑使肌肉充分鬆弛,利於上肢的牽引,達到充分暴露和避免神經血管束的損傷,在切除第1肋的時候,一旦發生胸膜破口,由於患者處於全麻機械通氣的狀態,不會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情況。

b.體位:患者側卧,患側在上,上肢外展90°,前臂包裹通過高於頭部的滑輪向上方牽引,通常牽引的重量是1.36kg(3磅)。在沒有滑輪牽引的情況下,需要手術的第二助手站在患者的頭部,在無菌的狀態下用雙手握住上肢的上臂並向上方(上肢外展90°)的方向持續牽引,以利於顯露和手術的操作。

c.切口:腋部橫行切口做在僅靠腋毛線的下方、胸大肌外側緣和背闊肌之間,切開皮膚之後先垂直向下到達胸外筋膜和肋骨,然後延胸壁向上達第1肋。注意儘可能不要損傷從第1肋和第2肋之間的胸壁到皮下組織的肋間皮神經叢,將其牽引向前或向後。如果切斷這個神經,可能產生6~12個月的上肢內側麻木感。

沿著胸壁向頭側分離到達第1肋。小心解剖血管神經束和與其相關的第1肋以及前、中斜角肌。分離並切斷前斜角肌時需要將直角鉗放在前斜角肌的後面,然後在前斜角肌與第1肋的止點處切斷前斜角肌。注意不要損傷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和靜脈。使用骨膜剝離器在骨膜下遊離第1肋,注意將骨膜和胸膜一併向下分開,以免發生氣胸。然後先去除第1肋的中段,然後切除前面的肋軟骨,切斷肋鎖韌帶,最後切除第1肋的後段,包括橫突關節、肋骨頸部和肋骨頭。

如果存在頸束帶應在第1肋切除前切斷,如存在頸肋,將它與第1肋之間連接切斷,向後遊離到橫突部切斷,咬除所遺於斷段的棘狀突。

術後制動患側上臂活動,限制的範圍以病人自覺舒服即可。

中斜角肌止於第1肋,通常不必在止點切斷,而最好用骨膜剝離器將其從肋骨上剝離下來,胸長神經位於中斜角肌的後緣,注意不要損傷這根神經。使用一種特殊的雙關節長頭垂體咬骨鉗以完全切除第1肋的肋骨頭。在這個部位可以看到第7頸椎和第1胸椎的神經根。如果頸肋存在,在頸肋的前端通常與第1肋形成關節,應將這個部位切除。剩下的頸肋部分在切除了第1肋的後部之後再給予完全切除。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對合縫合皮下與皮膚。術後積極鼓勵患者使用手術側的上肢,但在3個月內應避免用力提舉重物。術後第1周應開始頸部肌肉的抻拉鍛煉,手術後3周開始逐漸上肢的功能鍛煉。此徑路勿需切斷和縫合肌肉,平均出血30~100ml,手術時間30~45min。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完全切除第1肋,包括肋骨頭和頸部,才能完全避免對臂叢的刺激,第1肋的部分殘留是癥狀複發的主要原因。

以往設計的各種手術如切除頸肋、切斷前斜角肌、切除鎖骨和切斷胸小肌腱等只對部分病人有效。現代認為解除胸廓出口綜合征最有效的手術是切除第1肋和異常纖維肌肉組織,使神經血管束得到徹底減壓。此手術的優點:①切除了第1肋使肋骨、鎖骨對神經血管的剪力得到解除;②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在止點切斷後得以永久鬆弛;③去除異常纖維肌束的損害;④手術操作完成後病人不再受到胸廓出口部的機械壓迫。手術不應僅僅限於第1肋的切除,單純第1肋的切除常常不能完全緩解癥狀和解除壓迫的因素。術中必須仔細探查其他可能造成血管神經束壓迫的異常畸形和解剖因素,不能因為發現一種解剖異常而忽視了對其他壓迫因素的徹底探查和解除。Roos的946例1150次手術的經驗告訴我們,98%的患者除了第1肋或頸肋的壓迫因素之外還有束帶直接接觸臂叢和血管,造成與骨架結構相似的剪力作用的壓迫。我們早些時候的報道還發現有前斜角肌止於第2肋,異常粗大斜角肌等最多達8種異常解剖結構造成壓迫。

如果同時行交感神經切斷,交感神經節切除,術中需要冷凍切片證實是交感神經組織。切除胸2、胸3神經節及交感鏈可以使90%以上有感神經癥狀的患者消除癥狀,如果同時切除胸1的交感神經節,幾乎到達100%的癥狀緩解,如果是雷諾病,當切除所有交感神經節時包括頸7、頸8和胸1,可以產生Horne綜合征。

B.鎖骨上入路第1肋切除:術手術的切口位於鎖骨上1橫指與鎖骨並行的位置,從胸鎖乳突肌的外側緣到斜方肌的前緣。切開頸闊肌後,將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牽向中線,鎖骨上的脂肪墊由下向上解剖剝離,切斷肩胛舌骨肌,結紮頸橫血管,在到達前斜角肌時,注意膈神經位於斜角肌的表面,需要將膈神經遊離並牽開保護。然後切斷前斜角肌,這時需要注意保護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再完全切除第1肋。松解所有可能造成壓迫的組織結構,如韌帶、頸肋、長的頸7橫突,松解臂叢神經的表面束帶。鎖骨上入路可以直視臂叢的受壓情況並使之徹底松解。作者的經驗認為臂叢常常與第1肋或頸肋有緊密的粘連,有時臂叢在第1肋或頸肋的位置發出如手指樣的多個分支,手術必須遊離臂叢並牽開方能遊離和切除第1肋,手術過程對臂叢的刺激使患者術後常常感到手甚至上肢出現麻木,感覺異常,嚴重時出現短時間運動障礙。有術後發生膈神經麻痹或短時間麻痹的報道。

②複發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手術:手術切除第1肋治療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患者約10%的患者在術後有肩、上肢或手部的疼痛和麻木感,通常癥狀輕微,持續時間不長,並且對於理療的反應良好。僅有1.6%的患者術後持續出現癥狀。甚至進行性加重。通常遇到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臂叢的下乾和頸8、胸1神經根出現了擠壓情況。患者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癥狀,表現為灼樣疼痛,伴有麻木感,範圍累及頸、肩、肩胛區、前胸壁、上肢和手。儘管血管的病變不多見,但曾有報道由於未完全切除第1肋,第1肋的殘端損傷鎖骨下動脈引起假性動脈瘤。對於複發的診斷包括病史、物理檢查、跨胸廓出口神經傳導速度的測量、神經系統的詳細檢查、胸部及頸部的X線片。如果有進一步的適應證還需要做頸部和胸部的MRI、鎖骨下動脈造影。

複發需要再手術的患者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第1次手術時未能切除第1肋而將第2肋切除,或僅切除了頸肋,未同時切除第1肋或是未能將第1肋完全切除;另一種情況是僅僅切除了第1肋未能完全松解相關的韌帶和神經血管的鞘膜,或是局部過多的瘢痕形成。

再次手術的入路應該選擇後路胸改(胸廓成形術)的路徑,切口位於肩胛骨內緣與棘突之間,從肩胛角上3cm向上長約5cm,分開菱形肌和斜方肌,將肩胛骨向外牽開,將骶棘肌牽向內側,切開第1肋骨膜,切斷後斜角肌,在骨膜下切除殘餘的第1肋和頸肋,切除骨膜下形成的新骨,多數新骨來自未切除乾淨的肋骨斷端,切除2~3cm的第2肋骨,通過這個切口,進一步處理交感神經節。通過這個入路可以較好地暴露神經根和臂叢,保護鎖骨下動脈和靜脈血管。這個切口可以提供較大的手術野,利於切除任何殘餘的第1肋骨,較廣泛地松解粘連的韌帶,松解神經根及臂叢外周的粘連,但不要損傷神經鞘膜,神經鞘膜損傷後更易於形成瘢痕。再次手術時需要同時在胸膜外切除交感神經胸1、2、3,神經節,但應避免損傷頸8神經節,這個神經節損傷後臨床上產生Homer綜合征。再次手術時切除交感神經節可以緩解鎖骨上下區域的灼痛,非冠心病的胸痛。仔細止血並放置引流,用80mg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噴洒於神經附近,但不全身用藥。切口用可吸收線分層閉合,懸吊上肢,術後3個月內患肢輕活動。如果鎖骨下動脈發生感染性動脈瘤,需要切除並用人工血管置換。

如果第1次的手術不正確或未能從解剖方面完全切除造成癥狀的病因,術前診斷正確再次手術的結果仍然是非常滿意的。

由於骨膜下切除肋骨可以繼發肋骨再生,癥狀複發;從胸膜分離第1肋比較困難且易發生氣胸。Kelley TR等報告第1肋切除術後氣胸發生率為13%。Pollak EW認為氣胸比之肋骨再生,癥狀複發來講危害尚輕,故仍堅持切除。經腋徑路行第1胸肋切除術的效果較好,有92%癥狀改善,85%完全解除,僅8%無改善。

Clagett建議採用胸後側徑路,認為它易於顯露鎖骨下血管和臂叢,便於行血管再建術。

Nelson和Jenson採用前側經胸膜徑路切除第1肋,認為合併症少。但不適於施行頸肋和畸形第1肋的切除。

(3)手術與效果: 1979年Sanders RJ總結了TOS的5年隨訪情況,行第1肋切除術後複發率15%。診斷複發的依據是:①前斜角肌前面壓痛;②前斜角肌的肌腹部普魯卡因阻滯可改善癥狀或使癥狀消失。孫衍慶等在總結26例手術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胸廓出口完全松解術。這一概念包括:①充分切除第1肋連同骨膜,切除長度前端到肋軟骨,後端達肌骨頸部。同時切除附著其上的鎖骨下肌、肋鎖韌帶和前鋸肌以解除三個通路的狹窄,必要時切除第二肋。②完全切斷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的肌纖維。③如果存在頸肋或過長的橫突,應予完全切除。④切斷全部縛壓在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周圍的異常韌帶和纖維結構。單純切斷切除前斜角肌和頸肋是遠遠不夠的。

康復 本病系因解剖結構異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經受壓後綜合征。如癥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癥狀,可試行康復療法:適當休息,懸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聳肩活動,局部熱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普魯卡因(奴夫卡因)封閉。試行1個月左右,如癥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若後期遺留上肢活動障礙、肌萎縮,應適當給予體育療法、理療,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二)預後

本病痛苦,但預後良好。近10年來對胸廓出口綜合征進行了深入觀察和臨床大量實踐。Roos DB在1979年「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新概念」一文中提出,清楚了解胸廓出口綜合征有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概括了目前對此綜合征認識方面的進展。

第一,病人有胸廓出口部解剖學的異常,致使病人在某些情況下容易患病。

第二,大多數胸廓出口綜合征病人的癥狀是由於臂叢神經受壓或激惹引起的,而不是鎖骨下動脈受壓引起的,這是一個基本概念。

第三,過去用於診斷胸廓出口綜合征的方法,如舉臂旋頸、撐肩等動脈體位性受壓試驗,不能確切診斷此綜合征。因為:98%胸廓出口綜合征病人的癥狀與動脈受壓無關;很大一部分無癥狀的正常人受壓試驗陽性;先天性胸廓出口部發育異常使病人容易罹患並突出地侵及臂叢,引起神經癥狀;胸廓出口綜合征的癥狀往往不是由於壓迫鎖骨下血管引起的血管功能不全。

第四,對於進行性癥狀的多數病人,簡單有效的處理是消除基本的解剖異常,以減輕對臂叢的壓迫和刺激。近年採用切除第1胸肋及所有作用於胸廓出口部神經和血管的結構,能有效地解除壓迫。在手術方法上雖然有不同意見,但現今各報告者均將切除第1胸肋作為治療胸廓出口綜合征的主要方法。

第五,胸廓出口完全松解術效果良好,可作為首選的手術方法。

經腋路行第1肋切除術能緩解90%以上患者的癥狀。癥狀複發的報道在10%左右,複發的原因包括局部瘢痕形成,在骨膜下形成新骨,第1次手術未完全切除第1肋。如果術後複發神經癥狀,通常可以通過內科藥物治療,除非患者的第1肋未完全切除。是否需要再次手術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是否持續存在,理療無效,尺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是否仍然延長。

如果術前診斷明確,第1次手術方法正確,術後動脈或靜脈的癥狀很少出現複發的情況,經鎖骨上路徑的術後神經損傷併發症報道約在5%左右,經腋路第1肋切除和神經血管松解的手術切口不大,手術者需要特別小心,需要熟悉局部解剖,不要傷及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和靜脈。一旦損傷臂叢神經將引起終身不能恢復的併發症,損傷鎖骨下靜脈或動脈將引起嚴重出血並且由於血管的位置較深,不易修復,鎖骨下靜脈的損傷可能引起上肢的腫脹,嚴重的動脈損傷甚至需要截肢。避免損傷重要結構的關鍵步驟是在這個部位操作時,上肢一定要向上牽引,使臂叢神經和血管靠近肱骨側拉直。上肢的牽引還需要注意不要暴力牽引和過度牽引,這種方法的牽引可能引起臂叢的牽拉損傷。神經損傷的部位包括臂叢或臂叢的分支、周圍神經、膈神經、胸長神經,經腋路發生神經損傷的報道少於1%。

三)中醫治療

1、辨證論治:

①氣血淤滯:

癥狀:肢體疼痛發紺,手指僵硬,動作不靈,肢冷無力。肢體遠端浮腫,青筋暴露,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緊澀。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通痹。

方葯:桃仁飲加味(《類證治裁》)。

桃仁12g,紅花9g,川芎12g,歸尾12g,威靈仙15g,川烏6g,麻黃6g,白芍12g,桑枝15g,桂枝9g,黃芪20g,甘草6g。

加減:若淤血嚴重,疼痛劇烈者去威靈仙,加草烏6g,地龍12g,三七粉3g(研細沖服)。

②肝血虧虛:

癥狀:肢體軟弱無力,動則疲勞,膚色蒼白無華,肉削萎縮,麻木不仁,時有疼痛,舌質淡,脈細弦。

治法:滋補肝腎,活絡舒筋。

方葯:補腎壯筋湯加味(《傷科補要》)。

熟地15g,白芍12g,當歸15g,山茱萸12g,茯苓9g,川斷12g,牛膝9g,五加皮15g,青皮9g,紅花9g,雞血藤20g,丹參30g,桑枝15g,桂枝9 g。

③風邪侵筋:

癥狀:上肢疼痛酸楚,惡風發熱,疼痛遊走不定,頸肩臂部如蟻行走,筋脈弛緩或痙攣,麻木不仁,舌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祛風,通絡,舒筋。

方葯:防風湯加味(《宣明論》)。

防風9g,當歸12g,赤茯苓12g,黃芩9g,秦艽12g,葛根15g,麻黃3g,肉桂12g,生薑3片,甘草3g,伸筋草15g,忍冬藤15g。

加減:若兼有濕邪者可去黃芩、葛根,加薏苡仁20g,威靈仙15g。

2 、綜合治療:

①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前斜角肌綜合征,可緩解肌痙攣,從而減輕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達到止痛目的。但因頸椎病所致的前斜角肌發生病理性變化,應配合其他治療方法治療原發病。

由於前斜角肌綜合征的癥候表現主要在肩頸部、上臂內側、前臂和手尺側,因此多與手足陽明經、手少陰經關係密切,並與手少陽經有關。選穴時,應以陽明經穴為主,輔以手少陰經腧穴。

②推拿療法:

A.準備手法患者坐位,以右側為例。按壓合谷、陽溪、陽谷、曲池、小海穴。

B.治療方法:a.按壓天鼎、缺盆穴。b.按壓中府穴半分鐘,起手時拇指向上壓 。c.按壓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d.術者立於患側,面向前,以左手前臂自後繞患者腋下,前臂緊靠胸壁向上牽引1min。牽引結束時,術者左前臂在腋下旋前。e.按壓極泉穴。f.術者立於患者後外側,左手四指搭於患者肩上部,拇指頂於肱骨後側。右手持患腕向前外側呈45°拔伸,再後伸關節至最大限度,反覆多次。繼而持腕向前伸,以肩關節為中心,將上肢先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數次,再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數次。然後再持腕用力向前外側呈45°拉伸。拉伸時,左手四指在肱骨頭前側內緣,拇指在肩胛骨上緣,用力捏壓,並隨拉伸而滑動彈撥。伸拉4~5次。g.術者兩手掌在息肩前後側旋轉揉按。然後再撩揉上臂之內側。h.術者左手托在肘後,右手持腕旋轉肘關節4~5次。i.患肢伸直位,掌心向上。術者右手持腕,左手從患肘後側插入,搭於患側鎖骨上,作伸直的槓桿作用,稍用力使肘關節伸直,持續約半分鐘。然後再用左手托肘後側,右手持腕旋轉肘關節。j.按壓陽谷穴。k.術者兩手持握患手掌兩側,掌心向下,進行牽引。在牽引下左右搖擺腕關節,並反覆旋轉。繼而術者兩拇指移至患手背側並齊。並用力向上推聳一下,隨即將兩拇指橫向交叉於手背上。向上橫推捋按3~4次。再將每個手指捋按3次。最後,掌心向上,術者左手托於手背下,右手掌心朝下,頂住患指尖,使四指屈伸3~4次。l.術者右手放於頭頂,使頭向健側偏斜,左手放於患側肩頂上部,兩手向相反方向分離推按,以牽引其患側斜角肌。最後用食、中、環三指在前斜角肌上按揉。m.術者在患者後側,以右手掌大魚際肌揉按患者之頸後下部。每天按摩1次,按後用三角巾懸吊患肢,直至神經血管壓迫癥狀緩解為止。

C.注意事項推拿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但需注意以下幾點:a.本病上述推拿治療手法需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直至神經、血管壓迫癥狀緩解或消除;b.本病在急性期時,推拿後用三角巾懸吊患肢,以緩解痙攣和神經、血管的壓迫;c.可指導病人用健側手對患側前、中斜角肌處用按、摩、拿等手法自我按摩。

③敷貼療法:

A.消腫散(經驗方):

方葯:制乳香、制沒藥、木瓜各60g,梔子30g,大黃150g,公英60g,地鱉蟲30g。

用法:研末混合,用適量凡士林調鹽煮成膏,外敷患側缺盆穴處。

功效:消腫逐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型痹痛,手指發青,青筋暴露者。

B.萬錄膏(《醫宗金鑒》):

方葯:伸筋草、透骨草、丁香根、當歸、血竭、沒藥、自然銅各30g,川芎24g,赤芍60g,紅花30g,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蒼朮各15g,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9g,麝香6g 。 用法 :除血竭、麝香、沒藥三味研細末另包外,其餘先將香油10斤微火煨,浸3天,熬黑為度,去渣加黃丹5斤再熬,將至滴水成珠時離火,稍候葯溫,將血竭、沒藥、麝香下入,攪勻取起,出火氣。備用。功效溫通經絡,消瘀散毒,止痛。主治損傷後頸肩上肢麻木不仁,寒濕疼痛。

④中藥離子導入療法:前斜角肌綜合征在急性期疼痛較重時可採用中藥離子導入療法以鎮痛解痙。本法對受壓迫的神經、血管機能的恢復也很有益處。

方葯配製及操作如下:蘇木12g,紅花12g,豨薟草30g,透骨草30g,伸筋草60g。上藥加水浸泡半小時後煮沸20min,濾出藥液300ml。治療時將絨布置藥液中浸透,敷於鉛板襯墊上置頸部疼痛部位,連接電療機正極;另一負極鉛板襯墊置於同側上肢疼痛、麻木部位或內關穴處。電流量10~20mA,1次/d,連續治療10~15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休息5天再做第2療程。7、胸廓出口綜合徵發病原因

胸廓出口綜合征因解剖因素造成韌帶、骨、肌肉對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壓迫引起。臨床觀察發現經常提拿重物的人可以引起肩帶肌肉和韌帶肥厚,從而引起神經血管束的壓迫癥狀。經常過度外展上肢的工人或某些體育運動員,長期處於含肩頭向前伸的體位的工作人員,老年人和駝背的中年人易於出現胸廓出口綜合征的癥狀。

壓迫神經和/或因管的原因有異常骨質,如頸肋、第7頸椎橫突過長,第1肋骨或鎖骨兩叉畸形,外生骨疣,外傷引致的鎖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頭脫位等情況。此外有斜角肌痙攣、纖維化;肩帶下垂和上肢過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變狹窄,產生鎖骨下血管及臂叢神經受壓迫癥狀。此外上肢正常動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後下垂,頸部伸展,面部轉向對側,以及深吸氣等也可使肋鎖間隙縮小,神經和血管受壓迫的程度加重

8、發病機制

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由胸廓上口的頸腋通道到達上肢。頸腋通道被第一肋分為兩部分:近側包括斜角肌三角和第1肋與鎖骨之間的肋鎖間隙;遠側為腋窩。斜角肌三角是由前斜角肌後緣、中斜角肌前緣以及二者在第1肋骨附著點之間的肋骨上緣所構成,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穿過斜角肌三角到達上肢,鎖骨下靜脈則位於前斜角肌前方的肋鎖間隙內。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結構不會壓迫血管、神經而產生壓迫癥狀,但在某些先天性發育異常:如第1肋發育不全、頸肋等可造成對血管神經的壓迫。一些非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病因:如外傷引起胸廓出口周圍結構的改變;或動脈粥樣硬化也同樣可造成對血管神經的壓迫。按胸廓出口、頸腋通道中各種不同結構引起對血管神經的壓迫,胸廓出口綜合征又可分為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肋鎖間隙綜合征及第1肋綜合征等。這些綜合征臨床表現基本相同,常難以區分,而以上各種因素如頸肋,第1肋發育不全、肋鎖韌帶、斜角肌等造成的壓迫都是將鎖骨下動、靜脈或臂叢神經壓向第1肋,因此如在非手術治療效果不顯著的情況下,只要將第1肋切除,90%以上的壓迫癥狀均可消失。

胸廓上口上界為鎖骨,下界為第1肋骨,前方為肋鎖韌帶,後方為中斜角肌。上述肋鎖間隙又被前斜角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鎖骨下靜脈位於前斜角肌的前方與鎖骨下肌之間;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則位於前斜角肌後方與中斜角肌之間。

斜角肌與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之間解剖(已切除鎖骨)9、胸廓出口綜合征應該做哪些檢查?

1、X射線檢查 常規X射線拍頸椎正側位片及上胸部正位片,以便確定有無頸肋或上肺部腫瘤、鎖骨或第1肋畸形等。頸椎和胸部的X線檢查有利於發現骨性異常,特別是頸肋和骨骼的退行性變化。如果存在有骨質增生和椎間隙變窄,需要拍攝頸部CT以除外椎管和椎間孔變窄和其他病變侵襲骨性結構引起的癥狀。

2、血管造影 對診斷胸廓出口綜合征或選擇手術有一定價值,但不是常規檢查的方法,而是體位檢查陽性進行印證的手段,並可區別受壓部位與數目。動脈造影的絕對適應證是懷疑有上肢動脈瘤、粥樣斑塊、頸肋壓迫動脈和嚴重動脈痙攣手指缺血或栓塞者。靜脈造影對顯示了靜脈血栓,證明圍繞阻塞靜脈的重要側支血管的狀態是必要的。  血運障礙較重者,可行鎖骨下動、靜脈造影,以了解血管受壓、閉塞或狹窄部位及側支循環情況。通過臨床物理檢查,常常可以確定上肢血管受壓的嚴重性。當患者存在鎖骨周圍搏動性包塊,橈動脈脈搏消失,鎖骨周圍存在血管雜音時需要接受血管造影。順行或逆行鎖骨下動脈或分支動脈造影均可顯示局部的血管病理情況。當臨床懷疑存在鎖骨下靜脈狹窄、阻塞或靜脈血栓栓塞,需要靜脈造影以顯示靜脈血管的情況和側支的情況。

3、神經傳導速度 這項檢查廣泛應用於伴有或不伴有手部運動無力的肩部疼痛、麻刺、麻木病因的鑒別診斷。這組癥狀可以由於壓迫的各個不同部位而產生,如在脊髓,在胸廓出口區域及肘部。這些部位均可引起延遲的尺神經傳導麻痹,在腕的屈面可以產生腕管綜合征。對於診斷和壓迫部位的定位,可以通過沿著神經行程不同部位的陰極刺激而獲得,即在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和肌皮神經的不同部位測量運動傳導速度。Caldwell改進了這項用於評價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的測量尺神經傳導速度的技術。測量尺神經的近側段和遠側段的傳導速度,記錄動作電位能在小魚際肌和被側骨間肌,刺激點在鎖骨上凹、上臂的中部、肘部下方和腕部。

(1)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查方法:使用Meditron 201 AD或312或TECA-3肌電圖儀,測量雙上肢的神經傳導速度。帶有3針的同軸導線或表面電極用於測量電位,並且測量的結果能顯示在熒光屏上。

通常採用Krusen-Caldwell技術,患者平卧,肘部伸直,肩部外展20°以利於尺神經的全程測量。使用特殊的測量單位進行4點測量,電刺激的強度根據患者的負荷約為350V,加上患者負荷和皮膚阻力5000Ω實際相當於300伏特。在各點均使用超強刺激以獲得最大的反應。刺激持續0.2毫秒(ms),肌肉特彆強壯的患者可能需要0.5ms,,刺激的時間、傳導延遲的情況、肌肉的反應顯示在TECA屏幕上,每毫秒帶有時間標記。

傳導速度(m/ms)=兩個鄰近刺激點的距離(mm)/兩點隱伏差(ms)

(2)尺神經的正常傳導速度:尺神經跨過胸廓出口的正常傳導速度是72m/s或更高,跨過肘部的速度是55m/s或更高,跨過前臂的速度是59m/s或更高,腕部延遲是2.5~3.5ms。速度減低或延遲增加表示神經受壓、受損、神經源性病變、神經病變。跨過胸廓出口的傳導速度減慢提示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診斷。而在肘部的傳導速度減慢提示尺神經病變或神經源性病變,在腕部的延遲增加提示腕管綜合征。

(3)神經壓迫程度與神經傳導速度的關係 有時患者的跨胸廓出口部位的神經傳導速度處在正常範圍,而臨床上的病症又比較典型,任何神經傳導速度低於70m/s提示存在神經受壓的情況。受壓的程度與神經傳導延遲的程度相關。當速度在66~69m/s,為極輕度受壓,60~65m/s為輕度受壓,55~59m/s為中度受壓,低於54m/s為重度受壓。

4、多普勒超聲檢查和光電流量計檢測 作為估計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血管受壓檢查方法,但並非特異檢查方法。但可排除血管疾病。根據術前和術後血流情況,估計手術療效。

10、鑒別

1、頸椎病:頸椎病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下女性;頸椎病疼痛多以頸肩部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為主;頸椎病很少有大小魚際肌萎縮,沒有血管受壓體征;頸椎正側位X射線片、頸椎MRI有助於確診。

2、脊髓空洞症:本病年齡在20~30歲,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3∶1;感覺障礙呈分離現象(痛覺消失,觸覺存在)嚴重;後期空洞擴大而損害前角細胞時可出現萎縮及腱反射消失(本病運動障礙往往較感覺障礙先出現,因運動纖維的周徑大,易受壓);上肢雖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但無血管受壓體征。MRI對鑒別該症具有重要價值。

3、下運動神經元病變-進行性肌萎縮症:該病前臂內側皮神經支配區無感覺障礙;尺側腕屈肌常受損;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部位完全不同;無血管受壓癥狀與體征。

4、頸部椎間盤脫出 常見的引起上肢疼痛麻木。多發於頸5、頸6、頸7之間的椎間盤。特徵性的表現是頸部旋轉相關性疼痛。疼痛放射沿著肩胛內緣達到肩部,上肢的側面甚至到達手指,也可放射到前胸。手指可以有麻木和麻痹。疼痛分布的節段以近側為特徵。由於前斜角肌痙攣,頸部椎間盤脫出通常均引起上肢和手的尺側緣麻木。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頸椎的側位X線發現在椎間盤脫出的部位頸部的彎曲消失或變為反向彎曲。肌電圖可以確定神經根受刺激的部位和範圍。當臨床懷疑頸部椎間盤脫出的診斷時應接受頸部脊髓造影和/或MRI檢查以明確診斷。

5、頸椎脫位 椎間盤未發生脫位,而是發生退行性病變,由於頸椎骨刺引起的椎體連接,在椎管和椎間孔產生凸起。頸部X線的頸部CT,肌電圖有助於這種情況的診斷。

6、冠心病 不典型的胸廓出口綜合征主訴為胸痛的患者,易與冠心病混淆。必要時可以接受運動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臨床上常常需要同胸廓出口綜合征作鑒別診斷的疾病。

11、胸廓出口綜合征可能並發哪些疾病?

早期血栓為纖維素血小板型,可出現雷諾氏(Raynaud)現象。交感神經纖維收縮反射可加重指尖血管阻塞。靜脈在過度外展或內收時受到壓迫,可觀察到血液逆流停滯和外周靜脈壓上升,壓迫消失後恢復正常。靜脈壁反覆損傷可發展類似炎症後纖維化樣改變,靜脈呈白色,失去半透明狀態,且口徑明顯減小,形成側支循環。早期發展趨勢為靜脈血栓,如側支循環尚未形成,則可引起指端壞死改變。

12、胸廓出口綜合征預防

避免用肩扛重的東西,因這樣會壓迫鎖骨,且增加在胸出口上的壓力。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練習使肩部肌肉強壯。 下面介紹四個練習,每日每種練習各做10次,重複兩次。

1、在角落伸展: 站在角落裡,大約離開一英尺左右,兩手放在兩面牆壁上。 身體向角落靠,感覺到脖子有牽拉為止,堅持5秒鐘。

2、脖子伸展: 左手放在後腦勺上,右手放在背後。用左手將頭部向左肩靠,右邊脖子有牽拉感為止,堅持 5 秒鐘。 換手再向相反的方向練習。

3、肩關節活動訓練: 聳肩,然後向後、向下運動,類似肩關節做圓弧形運動。

4、脖子收縮: 向地筆直地昂起頭,保持下顎位置,堅持5 秒。

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肢體缺血加重;採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如癥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癥狀,可試行康復療法:適當休息,懸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聳肩活動,局部熱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奴夫卡因封閉。試行1個月左右,如癥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適當給予體育療法、理療,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13、胸廓出口綜合征護理

1、護理問題:本病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引起的複雜臨床症候群,其主要護理問題如下。

①動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肢體疼痛,顏色蒼白,冰冷,脈搏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造成肢體缺血壞死等。

②靜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水腫、指端發紺及潰瘍。

③神經受壓時,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手指無力,肌肉萎縮,功能受限。

④患者缺乏必要的知識,患病後心理負擔加大。

2、護理目標: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肢體缺血加重;採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

3、護理措施

①清除緊張焦慮不良心理反應:A.首先要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耐心傾聽主訴,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期望,便於針對性地交談、疏導,使患者及其家屬能正確地對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療;B.為明確疾病的診斷,告知病人可能接受的檢查與治療措施及注意點,取得患者理解與配合;C.以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耐心細緻地護理,嚴密觀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D.運動障礙患者常常生活受限,在加強生活護理的同時,鼓勵患者用能動的肢體進行活動,讓患者在建立自立能力中取得自信,建立自我護理意識,清除焦慮,切忌完全性替代護理。

②維持病人肢體的代謝需要:用頸懸帶懸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緩解對神經血管的壓迫,以促進血液循環,安排適當運動及休息,避免肢體疼痛及疲憊;保持肢體溫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縮藥物。

③手術治療是解除壓迫的最後手段。護理人員遇此情況,宜向病人解說,並提供術前、術後護理。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的網路機頂盒?
綜合駝騾鞭桿
釀造葡萄酒對葡萄有什麼要求?
梨狀肌綜合征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如何相鑒別?
iPhone7防水性能如何?

TAG:綜合 | 綜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