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諮詢十大誤區分析一
簡單地提建議
一般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困擾,不知道該怎麼辦,因而才尋求心理諮詢。但是,心理諮詢並不是簡單告訴對方該怎麼辦。
我在諮詢經驗中發現,父母最普遍的問題是,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問題,立刻就提供建議,告訴孩子該怎麼辦。這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孩子接受了太多的建議,難以長出自己的主見,在生活中四處向別人討主意。父母感到納悶:孩子怎麼就長不大呢?
心理諮詢要慎提建議。輕易提建議,會掩蓋問題,使問題的本質與根源得不到真正的探索,使來訪者對問題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果諮詢師太多提建議,不能幫助來訪者建立自信,反而會養成依賴。初出茅廬的諮詢師會急於把「真相」或「真理」告訴對方,會提太多建議。成熟的諮詢師則會跟來訪者建立關係,跟他一起探索,並且有意識地讓來訪者自己去發現真相。
替來訪者解決問題
在心理諮詢中,我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父母對孩子包辦代替。家長把所有的家務都做了,本來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也全部包辦代替,只把學習留給孩子,讓孩子只做作業。這造成的普遍結果是,孩子成績好,卻沒有生活能力。
最近,一篇報道引起許多中國人的注意: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平均收入比不做家務的孩子要高出20%,而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卻低很多。
心理諮詢是諮詢師協助來訪者解決問題,而不是「替」他解決問題。
心理諮詢是一場合作,不是諮詢師單幹就可以完成。整個諮詢過程中,來訪者需要自身做出努力,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生是一個過程,問題是在一個過程中形成的,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來訪者跟諮詢師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成長的過程。
讓來訪者依賴
按照發展心理學,人出生之後,需要跟父母建立緊密的依戀關係,才能存活和成長。但是,父母教養孩子要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就是慢慢讓孩子擺脫對自己的依賴,漸漸發展成為獨立的個體——不僅在身體上獨立行走,在心理、情感、智能、道德、社會適應、精神等方面都具備獨立的人格。但許多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對世界有各種擔心,對孩子總是不放心,也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結果,孩子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同時,又對父母表現出各種反叛的情緒和行為。
一個人前來尋求心理諮詢,他的內心可能或多或少有依賴,諮詢師需要去處理這種依賴傾向,全力促成他成長。可惜的是,在現在的心理治療中,單一診斷與用藥的治療模式,很容易在來訪者身上養成依賴,甚至可能導致當事人終身吃藥,也就是終身依賴。
心理諮詢不是培養來訪者的依賴,而是支持他變得更加獨立。心理諮詢與商業活動不同。商業的目標是試圖用商品的質量培養永遠的消費者,而心理諮詢的目標,卻是要用專業的服務把來訪者變成不再需要心理諮詢的人。當來訪者覺得心理諮詢對他不再必要,心理諮詢的任務就基本完成了。諮詢關係結束,諮詢師與當事人各自保留著一種秘而不宣的溫暖感覺。
把經驗強加給對方
有些父母總是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用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經驗,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經驗嚴重缺乏。當他們長大成人,離開家庭環境,進入更大的生活環境,問題就開始出現:遇到新情況,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內心感到恐慌,嚴重者會發展出心理癥狀,在裡面躲避起來。
心理諮詢重視經驗,但任何人的經驗都不是標準,不代表真理。諮詢師可以跟來訪者分享自己的經驗,通過經驗分享,可以跟當事人建立更親切、自然的關係,他的經驗也可能對當事人具有參考價值,但是,他必須避免把個人經驗強加給當事人。心理諮詢強調對來訪者的尊重,包括對每一位來訪者自身經驗獨特性的尊重。來訪者有權選擇用自己的經驗和方式去解決問題,諮詢師所能做的是跟他一起分析他的選擇,以及可能產生的各種情況。
有時候,諮詢師會面臨一種挑戰,來訪者會反覆問諮詢師:「根據你的經驗,你會怎麼做?」諮詢師需要謹慎回應,因為這話里反映出來訪者的一種依賴傾向。他之所以這樣問,可能是害怕承擔自己做出選擇的後果。諮詢師可以讓來訪者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鼓勵他勇於做出選擇,並承擔選擇的後果。
講一通道理
這個世界上充斥各樣的「道理」,道理也變得越來越不管用了。許多苦口婆心的父母抱怨孩子把他們的話當作耳邊風。他們帶孩子前來尋求心理諮詢,是因為他們以為我們更能講道理,豈不知,心理諮詢就是要把人從「道理」中解救出來。某種程度上,「道理」越多,對人的傷害越大。
心理諮詢需要培養一個基本態度:少講道理。太愛講道理,往往出自諮詢師內心好為人師的衝動,有覺察的諮詢師隨時提醒自己,不要被這種衝動所牽制。而且,諮詢師不一定比來訪者懂得更多的道理,特別涉及對方為之長期掙扎的問題。
只是講道理給對方聽,叫說教;如果把道理變成提問,就是啟發。因此,與其講一大堆道理,不如提出問題,引導當事人看到問題背後的資源,樹立積極的態度,主動做出改變。一個人內心積累了許多悲苦的東西,他來尋求一雙耳朵,而不是一張嘴巴。當他講述出來,他受傷的情緒就在經歷自然的醫治,他對自己、對他人、對事情的理解就在不斷更新。因此,好的諮詢師多用耳朵,少用嘴巴。心理諮詢的真功夫不在於說,而在於聽,「聽一大堆,說一點點」。
判斷是非
心理諮詢不是判斷是非,並不意味著諮詢師沒有原則,沒有是非觀,裝糊塗,耍滑頭。而是說,不要太關注正確與錯誤,而要注重關係;不要花太多精力去判斷是非,而要去促進溝通。
心理諮詢不是道德審判,而是心靈接待。許多來訪者內心本來就有一個森嚴的道德法庭——這往往源自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的管束與責備,他們的內在自我被塑造成一個嚴苛的法官,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嚴厲的評判或苛責,以至於內疚感很強,自我反省過度,對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
如果諮詢師偏重判斷是非,會強化他們的內疚感,讓他們覺得更加受到指責,以至於在太大的壓力之下產生逃避、防禦甚至抵抗的反應,這並不利於幫助當事人看到自己的問題和做出改變。因此,好的諮詢師會更多接納和理解當事人,因為他知道,當一個人被接納,被理解,才會有真正的自我反省,才會主動去做出改變。
心理問題總表現為關係的問題,如一個人跟自己的關係不好,不斷自我折磨;一個人跟另一個人關係不好,不斷彼此折磨。折磨的方式總是一方指責另一方,雙方執著於誰是誰非,爭論不休。有一對夫妻出現關係問題,他們想讓我做一個誰對誰錯的判斷。如果關係損害了,爭出個是非曲直來還有什麼意義嗎?因此,我要做的事全力促進他們進行情感的溝通,帶他們走出誰對誰錯的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
※八字分析,流年命定
※十大元帥之首朱德命造分析
※我們分析了8900萬字,告訴你這個星座渣男最多
※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神峰通考》中八字分析(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