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觀法師《心經系列》2、《心經》奧義

成觀法師《心經系列》2

貳、《心經》奧義

六祖大師說:「離體說相,是為相說。」因此,諸佛之法,應不離本體而說;本體即本性,亦即如來藏體、妙真如性。修一切法,亦皆應如是——不離本體。六祖大師大悟之後,五祖大師對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行者修習此般若波羅蜜門,亦當如是,識達本心。是故嘗試闡發此經深妙之義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般都說《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要」,故稱為「心經」,此為一解。不過這可說只是表面上的意義;若更深一層說,亦可解作:一切眾生有種種心,在此種種心之中,有一種心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因此,「般若波羅蜜多」與「心」,兩個詞要作一氣讀,因為它們已形成一個「專有名詞」。)又因為本經之主旨在於闡發此甚深之「般若波羅蜜多心」故簡稱之為「心經」。此「心」與黃蘗大師《傳心法要》所欲傳述的「心」是一樣的。此「般若波羅蜜多心」即是三世佛心,亦是一切眾生之本心,亦即是達摩祖師「直指人心」之心,而非謂他心。此心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本妙覺心」,亦是《圓覺經》所說的「凈圓覺」,亦是《大般涅槃經》所說的「佛性」,亦是六祖所說的「本性」,亦是《起信論》與《楞伽經》所說的「真如」。又,這「般若波羅蜜多心」因是一切眾生本自有之,故非從外來,非修而得,不修亦不能悟得,以不修即迷故;迷之,則凡聖相隔,三界立、十法界成。故六祖大師說;「不修即凡夫,修即聖人。」因此,此經所明即是究竟了義的第一義諦實相,非如有些人所誤解的「空」門。以「空」是對治門,對治「有」病故。若是對治門處,則非究竟了義。若不從此處見,則於本經處隔礙不通。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為何五蘊皆空?以諸法一相;一相故非實有種種相,是故五蘊皆成一相,非有五種差別相。所謂「五蘊相」者,「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如是五相皆非實有,但是「一如」所現,如空中華、水中月。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要從本性來看,且須契會如來藏深意,方能了得觀自在菩薩所證之意,不復妄想!「不異」與「即」就是非一、非異。「色」與「空」二者非一非異,受、想、行、識亦復與「空」非一非異,以色與空皆以如來藏「本性」為其本體,非不同體,故「非異」;然而本性起用,能顯萬象差別,故「非一」:性本不差,其相有別,色與空之本性,本無差別,皆是一如所現;然其表相,則現有別。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段經文是解釋什麼是「空」的最究竟意義。因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所說的「空」,不是別的,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是觀自在菩薩給「空」下的定義:離於生滅,無有染凈,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體虛寂一相,用即遍一切處,這是什麼?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觀自在菩薩所照見的,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外道凡夫之斷滅空,或小乘壓制一切令不起的偏空,或分析空,而是這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能不變的妙真如性,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試想以偏空智,或以斷滅空,如何能證阿耨菩提?所以「五蘊皆空」是指「五蘊」皆是本妙明心所顯之相,如虛空華,非有非無,非不有無,離於有無,這才是離於四句的聖諦第一義大空;以如是故,故能究竟無垢無凈,不增不減等。是故乃至下面的十二入、十八界,以及世出世間一切法,也皆是「空如來藏性」之用,因此轉「空如來藏」為「不空如來藏」,而起「無作意」大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由於已證入如來藏本性,所以了了知見如來藏空性之中,實無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可得。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來藏本性之中亦無六根、六塵之實法可得。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如來藏中亦無十八界之實法可得。以上為破凡夫執著,令離凡夫所行境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如來藏性中亦無十二因緣之生滅門,乃至無還滅門之實法可得。此為破緣覺乘之執著,令離緣覺乘所行境界。

【「無苦集滅道」】:如來藏中無有四諦之實法可得,皆如空華,此為破聲聞所行境界。

【「無智亦無得」】:此為破權教菩薩之執著。若仍有少法可得者,則仍不與如來藏真性相應,以眼中仍有少微塵——遮障智眼故!以已破權教菩薩境界故,至此即三乘皆離,並皆化城,唯一佛乘。無「智」,這個「智」是指無上智,「得」是指「得」菩提,亦無一法稱為菩提之可得。

【「以無所得故」】:這「無所得」三個字,可說三世諸佛如來所證最高的智慧之精華,如來以此無上金剛智,而破九法界一切無明執著,回超三世,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二死,究竟超過一切世出世間,故稱無上士、天人師、佛。

如來一切教諭:不論顯、密、性、相諸法,其究竟,皆悉歸入此無上甚深法門,故此經之「般若波羅蜜多心」者,即是「三世佛心」,亦即是「無所得心」;《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是言:以無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

有愚人不解,以為佛經說「無所得」,於是他便不再精進學佛,甚至不再修行,而落斷滅空見,更墮於愚痴煩惱深淵。因為他認為:「既然無所得嘛,我還修什麼?!」他不但不再修行,甚至還更進一步,再回到五欲六塵中去打轉,而且反而自以為是在修最高的「無所得」呢!殊不知他這樣復墮五欲六塵,固然不能證得出世佛慧,卻因此而「得」了世間染法!所以他這樣還是「有所得」,並非無所得。

是故當知,佛說此甚深「無所得」傳心要門,是為大根器、根熟眾生,於遍修眾妙法門,廣積無量智慧福德之後,令之上上增進,頓入如來無上廣大覺海,故勸令不執、不取所修所積福德智慧,是故言下頓忘能所,頓契如如。因此,此「無所得」法門甚深不可思議,不是對未修、初學、或淺根、薄福、少智之人而說,乃是對上上根人且廣積福慧之人而說。莫錯會佛意,若錯解如來真實義而錯用心,不但不能得益,反而妄肇大禍。

又,此「無所得」甚深心法,應如何修?此有二門,一是漸修門,二是頓悟門。先說一、漸修門——若中下根人,福慧未充,須先修此門:若欲無所得,必先「無所取」。如何修「無所取」?若欲無所取,必先「無所求」。如何修無所求?須知有所求即是貪。欲無所求,必須心不攀緣,即「無所緣」。如何修「無所緣」?若欲無所緣,須心不往外馳,須心常起正念。如何能心常正念?欲心常正念,須常修六念,念念不斷,久之即能正念常得現前。正念得現前之後,復以正智觀此正念唯心所現,而不執不取,知念如幻,幻體亦真,則頓入無有少法可得、究竟清凈界域。以上是漸修門。二、頓悟門——至於福智圓熟之大根人,若一念心通,體入真如,頓見本性,則頓了無有少法可得,頓覺了諸法究竟本自清凈、平等、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是為頓根人之所修。

複次當知,此「無所得」,並非要把所修集之一切智慧福德全部拋棄,才叫無所得,而只是不執著、不貪著、不矜、不誇、不求其果報;以不執、不貪、不矜、不誇故,故能「有而無礙」,是名得而不得、不得而得,運用萬端而無罣礙。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這「菩提薩埵」即是指實教一乘的菩薩摩訶薩。從上面以來,此大菩薩歷觀凡夫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緣覺十二緣、聲聞四諦、乃至權教菩薩之「智」與「得」,這樣從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先從凡夫法開始起觀,(亦即起修觀行),漸漸修行到聲聞、緣覺之法,然後再修大乘權教之法,最後再修一乘實法——其實不是這樣:這是因為經文行文之次第,有時空的限制,不得不如是。其實是:此大菩薩,一開始就以甚深般若之智,遍觀世出世間一切法,所謂一念三千,無有漸次,因此,這是頓門:頓觀、頓修、頓證、頓悟;而不是從凡夫法開始修,漸修到小乘、大乘、佛乘。有人於法不了,而倡言學佛必須從小乘開始修起,這是不正確的,應依個人根器而定。若大乘根人,你堅持教他小乘法,則會令他於小乘法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壞其大乘根性,如是則以後大乘心便很難發起,故是不當。觀世音菩薩法門大都是頓教法門,以頓根之人,根性力用大,所以能一體遍觀諸法,此非小機者能知能行。

【「心無罣礙」】:心中不著一點塵,如實知見無有少法可立可破,故無罣礙。

【「無有恐怖」】:此即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二乘之恐怖,亦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簡言之,即:無有凡、外、權、小之恐怖;詳而言之,即:

(一)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凡夫得失五欲六塵之恐怖,生於三惡道、八難之恐怖,得禪失禪、得定失定之恐怖。

(二)無有二乘之恐怖:無有二乘能不能得證四雙八輩道果之恐怖,能不能出離三界、離分段生死之恐怖。

(三)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無有能不能證菩薩智、斷無明惑、離變異生死,乃至能不能得如來智之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總說凡外權小之「得」與「失」,皆為自心不覺、顛倒之夢想,以此「倒想」如夢,非有非無,故稱「夢想」,若了知一切賢聖,凡外權小,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如來藏自性之用,則頓從此夢中覺了!

【「究竟涅槃」】:以無凡、外、權、小之一切顛倒夢想,簡言之,即塵沙惑盡,無明心息,故涅槃現前,全體即是涅槃真境,此為等覺與妙覺菩薩之境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依此甚深般若之智觀一切法,而速能證得圓明寂照之無上大涅槃,即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亦是依此般若大智,而得作佛,此表因中所修與果地所證不異。是故,此如來藏般若真智實為一切諸佛菩薩所依,乃能離於凡、外、權、小,三乘一切境界,而頓入一佛乘,乘如來寶筏而度一切眾生之苦厄!(「度一切苦厄」是指自度度他。苦厄,通指凡、外、權、小一切迷中之苦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薩婆訶」】:此甚深般若法門,非凡、外、權、小境界,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乃至其究竟則離言說相,心行處滅,世間言語有時而窮,故此般若波羅蜜門,以如來神咒總結之。「咒」者,陀羅尼,是總持之義,總持一切法也。以諸佛菩薩所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故經末常以一神咒總持此一法,或一切法,普令眾生由聞持此神咒故,得疾入如來所證真如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又以此神咒故,禪法、密法、顯宗、密宗即在此離於言思而會通。

一九八六年初講於美國·達拉斯「楞伽精舍」

一九九○年十二月校訂於美國·克里夫蘭「大慧精舍」

一九九一年刊載於台北《慈雲雜誌》十月號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2)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_竟)編號031a《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大安法師講《觀經四帖疏》6
大安法師講《一函遍復》:略述信願行
六祖壇經講義(慧律法師)

TAG:心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