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的6個技巧
下面我們來看第3個內容,教育子女的方法。
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這封信說得比較詳細:
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
1教育子女,應當從幼小的時候就開示教育他們孝弟忠信,勤儉溫恭。這樣等他們長大入學讀書之後,才有良好的道德基礎。
如果小時候任性嬌縱,慣壞了,那長大了,即便有天資,也只能成為道德敗壞的社會敗類而已。
為今之計,子女當能言語、知人事時,即於家庭先令認字塊(女子雖不必令其造大學問,斷不可不識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識字通文理,則所生子女,便易為學矣)。
2印光大師說:小孩懂事說話之後,就應當在家裡逐漸讓他認字,雖然不必強求子女成為大學問者,但是如果有條件的話,盡量不要讓子女成為文盲。
每一塊紙方,只寫一字,不可兩面俱寫。若兩面寫,則便同記口歌矣。日限幾字,每日將認過熟字,又須遍認一、二過。不上年余,便認許多。後讀書時,凡讀過者,通皆認得,不致有隻記口歌之弊。
每個識字卡上面只有一個字,不要兩邊都寫,每天認幾個就行了,每天溫習已經認過的熟字,過得一兩年,就能認很多字了,以後讀書就方便了,不至於只會唱兒歌。
凡彼力能為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灑、掃、執、侍等)。
3凡是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家務事,必須讓他們經常自己做。
這個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在家裡營造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氛圍,避免長大之後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一味索取,不願付出。
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拋撒五穀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至奢侈暴殄。
4吃飯穿衣,不要追求奢華,更加不能浪費糧食或者糟蹋東西。不論物品貴賤,都要告訴子女,來之不易,糟蹋折福。如果以後再這樣的話,一定要受責罰。這樣子女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不至於奢侈。
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
5等子女能夠自己讀書之後,就把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因果文章讓子女熟讀,並且為他們依照字面意思講解。
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
彭二林居士家,歷代出了很多狀元,他們家的人都終身遵守這兩本善書的教導。
陰騭文全稱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太上感應篇都是道教的典籍,重點都是說因果的,篇幅都不長,群內師兄有興趣可以學習。
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
用因果做為子女的道德底線,那這個基礎就很牢固了。如果不講這個基礎,除非是孟子這樣的天資才有機會成才啊。
有人說,印光大師怎麼搞的啊,為什麼推薦所有的父母都要引導子女讀道教典籍啊。
當代的凈空老法師推薦大家讀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個也是與印光大師的思路吻合的。
為什麼要讀儒家的,讀道家的內容呢?
沒辦法,現在的人根性太差,你讓他從小就讀佛經,有幾個能讀進去呢?
就好比你大學教材好不好,對於大學生來說,當然很好,不過呢,你要求幼兒園的小朋友一開始就讀大學教材,有沒有用呢?
估計一般人都沒有用處。
萬丈高樓平地而起,所以呢,你教育子女,先從做人的基礎教起,等他這個基礎打牢了,以後學佛就更容易了。
有人說,那成年人要不要學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呢?
這個要看情況了,如果這個成年人,只是痴長了一把年紀,道德卻停留在弱智的水平,那可能補補課也是有幫助的。如果這個成年人,雖然沒有讀過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但是有善根,已經能夠逐漸按照佛教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這個課補也可以,不補也不是大問題。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看著辦好了。
其實呢,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對於佛弟子來說,都是值得一讀的善書,篇幅都不長,精進群的師兄有空時不妨讀一讀。
有人說,那印光大師有沒有建議父母教育子女念佛呢?
這個可以有。
在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一當中,印光大師這樣說: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
6子女剛剛能夠說話的時候呢,父母可以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樣能夠幫助他消災避禍啊。
不過呢,這個要爭得其他家庭成員的同意才好,避免其他人惡口誹謗佛法。
其他家庭成員怎麼樣才容易同意你教這個小朋友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呢?
不要刻意追求。
比如說,你自己吃素,但是不必苛求其他家庭成員同意子女現在就能吃素,這個要看他的福報。
不必苛求小朋友很小就一定要學會佛號,他能學會是他的福氣,也是你的福氣,學不會也不必過於擔憂,現在不會念,總有一天會念,你自己也不是小時候就會念佛啊。
所以呢,大家不必因為教子女念佛這個事情,搞得家庭不和睦。
家庭成員不同意,那是因為你的修行還不到家啊,其他人還不能從你的潛移默化當中受益,所以你要更加努力修行才行。讓家人都從你身上看到佛法的光明,讓大家都覺得你信的佛教是好的,你教子女念佛,也不會有錯的。
如果你學佛之後,越學脾氣越大,固執己見,看家裡人都不順眼,覺得他們不理解你,那不用說啦,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呢。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迹。
等子女再稍微長大一點,就教他要忠厚寬容,仁慈,不要殺生,引導他放生,以及一些三世因果比較明顯的事迹。
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
等他養成習性,從小就不敢殘暴的對待小蟲蟻,長大之後就不會作姦犯科,不會辱沒門庭。
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婦隨,主義僕忠。雖統名為出世之法,實具足乎經世良謨。
你看看,佛法講究的是觀機逗教,遇到父母就說要慈悲,遇到子女就說要孝順,遇到兄長就說要友善,遇到弟弟就說要恭敬,說夫妻和睦,說仁義忠信。雖然佛教主要是說出世法,不過這個出世法卻包涵了入世的智慧。
經世良謨,亦同儒教。但儒教只令人盡義,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盡義則可教上智,難化下愚。因果則上智下愚,無不受益。
佛教關於入世的內容,也跟儒教類似,不過儒教只教人講仁義,而佛教卻從因果出發,只講仁義呢,對於上等根性的人有作用,對於那些愚痴剛強的下等根性,很難奏效。對於因果來說,不管是上智還是下愚,都能從中受益呢。
所謂小兒學佛者,學其前來所說數義而已。豈即令其參禪悟性,閱教觀心等耶?
對於小朋友學佛來說,不必急於求成,先用前面所說的內容教他就好了,難不成你還讓他去參禪悟道,讓他去通讀佛經,讓他觀心無常嗎?
所以呢,教育子女要講究方法,要觀機逗教,循序漸進,先從因果教育入手,先從簡單的,基礎的入手。
推薦閱讀: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五十三/因果報應/家庭教育/傳統文化
※教育之美在於沒有了教育的痕迹
※高品質幼兒園「高、深、寬」的真正含義
※如何評價《My little pony》S7E7中雲寶父母的教育方式?
※行業觀察速讀: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