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電影發現中的2014
對不起, 又欠了李一座奧斯卡
北京時間2014年3月3日,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塵埃落定,夜裡的時候,我們發現「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其推特上忍不住寫下了這樣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Fuck The Oscars. Fuck you. Fuck your mom. I』m the best fucking actor in the business. Fuck all of you」,雖然很快被證實這是網友的一次惡搞,不過想必再次折戟的小李子心情也不會比這個好到哪去。
看看小李子的從影之路,幾乎就是一部被奧斯卡評委們調戲的血淚史,從1983年還未成年就憑藉《不一樣的天空》入圍最佳男配角開始,到今年的《華爾街之狼》,整整三十一年,永遠離小金人就只有一步之遙。
演《羅密歐與朱麗葉》、《泰坦尼克號》的時候,評委們覺得他長得太帥,「顏」過其實。好吧,那咱就犧牲扮相演點慘的,於是聯手馬丁·西科塞斯,拍了《紐約黑幫》,評委們還是不買賬,又拍了《飛行家》,把一個複雜分裂的休斯先生演繹的淋漓盡致,結果惜敗給傑米·福克斯。
到2006年的時候,為沖奧,小李子不惜祭出雙龍奪珠,《血鑽》加上《無間行者》,心說男主男配總能撈著一個吧,哥演的那麼賣力,沒有功勞還沒有苦勞么?但是命運和那幫老頭就是那麼愛和你開玩笑,再次敗給黑人影帝弗雷斯特·惠特克。
北京奧運會之後,小李子展開了沖奧五項全能,聽說評委喜歡人格分裂派,於是就演了《禁閉島》,但因為檔期突變沒趕上評獎。聽說評委喜歡滄桑歐吉桑,就演了《革命之路》,拉著科幻奇才克里斯托佛諾蘭奉獻了《盜夢空間》,結果老頭們還是愛睬不睬。甚至小李子演了蒼老的彎的《胡佛》也未能讓評委們抬一抬眼皮,提名都沒給。而最近的在鬼才昆汀的《被解放的姜戈》中驚艷的演出,華麗的死亡依舊還是收穫兩手空空。
到最近小李子的兩部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和《華爾街之狼》,小李子再一次把自己的演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再為表現演技而表演,不再為咆哮而咆哮,一切自自然然剛剛好。我們擦亮眼鏡片正滿心期待小李子總算應該不負眾望時,而面對今年剛滿40歲的小李子,殘酷的現實就是,不僅歲月在他的額頭與眼角還有肚腩沒有留情,奧斯卡評委會依舊簡單的給了英文字母的第十四和第十五個單詞,NO。
我們在為之驚訝的同時,也沒忍住暗自惋惜。《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萊昂納多,可以說是他的演繹巔峰,當時苛刻的評論界無一例外地盛讚萊昂納多在片中的表現:「菲茨傑拉德書中描述的蓋茨比那『令人無比放心的極為罕見的微笑』,在萊昂納多臉上顯得更令人醉心幾分」;再沒有人能將這位神秘新貴儒雅與躍動並存的氣質,表現得如此入木三分;他望向黛西的眼神,炙熱得幾乎融化了銀幕。這樣一個能如初墜愛河般在心愛女人面前不知所措,卻又從容遊走於滿堂權貴名流之間,同時還能和窮小子推心置腹的人物,旁人如何駕馭的了?萊昂納多的表演,就好似在蓋茨比豪宅上空綻放的煙火,絢爛至極。這是迄今為止萊昂納多最好的表演,我認為沒有之一。
但,事實就是,不管怎麼努力,小李子一直不是那些平均年齡60+的老頭們的菜,誰讓他長的太帥,掙得又多,感情放蕩不羈,從維多利亞的秘密們到各年齡段一線美女超模,睡遍天下無敵手,包括姐當年膜拜的GOSSIPIGIRL之女神Queen.S Blake Lively。換女友簡直快過換手機,任憑是哪個正常男性也都會心生妒意,能下絆的時候絕不手軟,更何況這些刻板兩個字已經融進血液里的老白了,也許吧。
所以人生有些事情就是這樣,戲外有戲,太在乎的反而得不到,有一天你真放下了,看淡了,去他個X了,可能就已經真的不遠了。即便沒有奧斯卡,也不會妨礙小李子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眾多影迷們都會永遠感謝他,奉獻了一個最燦爛的時代。
生活中如你我如小李子,可能都會面臨過這樣的心有不甘,面對過這樣的「不公平待遇」,但是我們的人生不是活給那些所謂高高在上的人看的,評獎上的輸贏決定不了誰的人生,小金人還是有機會得的。有些缺憾,並不是遺憾,也許是美。不信,你看蘋果的logo
文:雷芬
開年火的兩個檔期 在傳達什麼信息
中國電影史上首個過30億的月份已經誕生,2014年2月。這個月份第一天是大年初二,《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都以每天億元級別轟炸,春節期間每天全國大盤都2億級別,月中情人節當天票房再沖2億,於是這個月平均每天都在2億以上。
春節檔、情人節檔期連續火熱,讓業界和投資界再次看好電影行業,這兩個檔期到底在傳達什麼信息呢?
一、電影消費習慣日趨平民化
對於《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的大賣,很多業界良心影評人和資深影迷表示質疑,擔心品質不高甚至「不像電影」的電影的賣座,是劣幣驅逐良幣,影響產業生態。
其實這是多慮了。隨著電影產業終端高速發展,電影產業上游產品急缺是不爭的事實,同時,當電影消費從精英消費轉為大眾消費的時候,觀眾欣賞水平確實會隨之下降,小鎮青年的崛起讓二線及以下城市逐漸佔據了全國7成票房,他們不像一線城市的觀眾,經過新世紀十年盜版時代好萊塢、韓國類型片甚至世界大師經典電影的熏陶,以藝術品或者高端工業產品的標準來要求一部電影院的娛樂產品。
電影這個流行文化的大眾消費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品位有關,當你的流行歌曲一直在《最炫民族風》、《愛情買賣》、《兩隻蝴蝶》這個檔次上徘徊,你怎麼指望作為大眾娛樂消費品的電影能夠達到《指環王》、《變形金剛》、《鋼鐵俠》的水平?什麼樣的文化產品培養什麼樣的觀眾,什麼樣的觀眾也決定什麼樣的電影,這在短期內是個惡性循環,但從產業角度長期來看,日趨平民化的電影消費正在徹底顛覆電影的概念,馮小剛的小品集錦可以上影院,芒果台的電視節目可以上影院,《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從電影製作水平來說與《指環王》差距萬里,但誰叫《西遊記》有如此深厚的本土觀眾基礎?
這並非是為品質上有缺陷的商業片開脫,是因為存在即是合理。不論是製片,還是整個宣發工作團隊,你必須直面觀眾的真正需求,才會讓工作更有效果。如果只看別人賺錢容易而盲目追求表面的「噱頭」或者「商業元素」依然沒有活路。
二、親情合家歡電影的受眾養成
《爸爸去哪兒》的大賣,見證了中國電影主流消費群體的一個變化,除了消費主體正在飛速向三四線城市擴散以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電影市場節日消費的一個趨勢:80後一代逐漸結婚生子,合家歡電影日益成為春節檔的市場主要需求。在這樣的潛在需求下,《爸爸去哪兒》沒有具備《小鬼當家》這類合家歡電影的商業片元素,卻抓住了根本的受眾心理——適合全家看。家長們再沒有了陪孩子看《喜羊羊》時睡覺或者出去抽煙的的顧慮。
同樣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對於「西遊記」這樣的國民題材,只要有人拍,肯定會有人看,就看能否通過電影項目操盤將其推向最大化。《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這樣一部原來面臨爛尾危險的項目,檔期一再調整,在《西遊降魔篇》驗證了西遊題材的商業價值之後,在2013年加緊後期製作並定檔2014年春節檔,果然票房成功。
三、檔期與題材:應景與自身定位的關係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的合家歡定位最適合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而2月14號情人節這個檔期註定是愛情片的主打,2014年以前單日票房冠軍都是情人節,《北京愛情故事》十分應景,而《誰說我們不會愛》、《過界男女》等愛情片也蜂擁而至,但以情人節這個檔期的熱度來說,《北愛》主打,其他一眾中小成本愛情片扎堆,是不能滿足這個檔期的需求的,因此《北愛》情節人當天首日過億,《誰說我們不會愛》完全三線明星陣容憑藉宣傳和發行的努力也過千萬。
但情人節一過,所有奔著情人節而來的電影票房都高台跳水,《北愛》《誰愛》次日票房減半。票房曲線與此類似的還有甄子丹主演的愛情片《在一起》,楊冪劉愷威主演的愛情片《HOLD住愛》。
這一方面說明檔期與類型題材的匹配度正在增強,而另一方面說明國產商業片在宣傳營銷上日趨成功,綜合調動媒體和周邊資源的能力,比影片製作能力增長得快得多。而《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在類型上也十分應景,但並不完全為檔期打造,因此能夠在市場上長線高走,在這一點上,為情人節/七夕節檔期應景定製的影片也應該眼光放長遠一些了。
電影宣發把錢花在哪了?
電影宣發與日常的產品推廣無異,錢都鋪在渠道上了。
如何讓大多數人知道一部電影?目前慣用的推廣渠道包括傳統媒體、新媒體、各類平台、落地活動。說白了,一切附著流量的載體,電影宣傳都不會錯過!流量=價值,那麼,錢花哪可想而知。
任何渠道投放的前提就是物料。普通宣傳稿、影評人特稿、劇照、先導海報、終極海報、先導預告片、終極預告片、製作特輯、病毒視頻等,不同公司、不同人操作,價錢不一。物料將輸送到以下:
·傳統媒體:普通的文字物料將通過四大門戶、報紙推送,一般推廣期頻率大概在2~3篇新聞稿;密集推廣期將有4~5篇新聞稿推出。重點的人物專訪會通過時尚雜誌、專業期刊;這些稿件要被大眾看到,是頭條還是焦點圖就得根據影片的預算來爭取了。比較強勢的影片媒體,成交價格相對低廉。沒有話題點又沒預算的影片一般不受待見。
·電視媒體:雖然電視不斷式微,但是以《中國好聲音》等為代表的真人秀節目、訪談節目還是鎖住了一部分忠實受眾,豪氣的電影出品方會附著在這類高收視節目上進行推廣。
·社交媒體:重點來了,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社交媒體平台,以及豆瓣、時光、啪啪等,依然佔據電影宣傳預算的重要比重。140字的宣傳欄瞬間能有上萬的轉發量,留幾手這類神殿級的段子手真不是白碼字的。假如現存的百萬級新浪微博大號同時發出一條微博,其傳播速度和效果不亞於央視啊。活躍度越高,廣告價值越大,其推廣的費用就越高。
在所有人質疑微博活躍度下降的情況下,微博作為任何熱點事件的傳播出口,願意附著流量的 電影宣傳怎能錯過!
現在微信上的電影宣傳相對沒什麼起色。花錢買大號直推的宣傳手段送達率很高,但是效果真的不好衡量。據我個人的推廣體驗,靈活、有趣的互動機制才是真正適應微信這個相對私密 的平台的推廣手段,用戶反饋好,無論對片方還是對渠道都是良性發展。
·視頻網站:以優土、愛奇藝pps、搜狐、騰訊、pptv、酷6等主的視頻網站,其有限的視頻推薦位相當寶貴。根據版權或戰略合作關係,價格和給到的資源不等。
·科技產品(App):今日頭條、zaker、窄播、魔漫相機、電影超人等資訊類、音頻類、遊戲類技術產品。對於這種雙方協同共進的合作關係,都需要雙方來提升人氣,價錢好說啦。
·平台類就更加廣泛,如大麥、網票、格瓦拉等票務平台,航美、分眾、白馬、等廣告平台,根據廣告播出時長、播出時段、硬廣投放區域、地理位置、數量的不同,分別有明碼標價。涉及合作的品牌類客戶,多是以資源置換或版權授權形式進行的合作,真金白銀出去的較少。
以上,與任何平台、媒介合作舉辦落地活動,也都是錢吶。
文:@余柯兒
中韓聯姻,從電影開始
女神湯唯在上周宣布與韓國導演金泰勇訂婚的消息之後,成功地搶佔了中韓各大媒體的娛樂新聞頭版頭條,然而就在在7月3號下午由官方宣布《中韓電影合拍協議》在韓國簽訂。前一天湯唯訂婚,後一天簽署協議,有人開玩笑說,女神出嫁韓國彷彿有了古代中原與番邦聯姻互利的即視感,他們也終於能說湯唯是韓國的了。
協議的簽署代表著,即日起中韓合作拍攝的影片將在中韓兩個市場同樣享受國產片待遇,不再受進口片條件限制,都受到各自政策保護。韓流終於要通過一種被官方正式授權的形式侵襲天朝了。這是否意味著,以後只是在熒屏上被觀眾們所喜歡的韓國明星會像國內影視雙棲的演員們一樣,開始充斥在中國的大銀幕?李敏鎬、金秀賢之類的「韓流明星」會更加瘋狂地擠佔中國的大銀幕?人口有限、市場相對飽和的韓國電影,是否會像香港電影一樣,開闢中國內地的「第二市場」,並且給中國電影帶來一種新的模式和思路?
顯而易見的共贏
對於中國電影的好處在於,可以將韓國電影中那些顛覆和經驗的特效技術收入囊中,韓國專業的製作人由此進入中國,從另一角度提升了中國電影從業人員的素質,從而提高電影質量。另外,韓國製作團隊不僅專業,價格上還有優勢,對中國的投資方來說,性價比更高。而對韓國來說,在沒有合拍片政策前,韓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是非常難的,一是進口配額被好萊塢大片擠壓,二是審查制度的限制。如今這些都可以通過合拍片解決,政策上還有優惠,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
然而,如果不是中國電影的劇本核心內容已經成為制約電影質量向前邁進的最大阻力,我們也不會單純地認為韓國電影好看。最令影視從業者感到羞愧的——不知道是不是有那麼多人羞愧,反正我是羞愧了——韓國的《來自星星的你》、《繼承者》,天朝竟然能開發出《來自星星的繼承者》。這不仍然擺脫不了那個笑話——功夫是你的,熊貓是你的,但功夫熊貓就是我的。
為什麼不是日流?
與韓國相比,日本文化本身是根深蒂固的「被殖民文化」,屬於漢族文化圈的,文字、禮儀等等都是在宋代之前由中國傳到日本去的,如今走進日本,仍然有一種夢回唐朝的穿越感。日本文化中有很頑固的東西,這也是很多文化研究者所謂的「老年日本,少年韓國」。
韓國在這方面並不保守,從韓國電影,包括導演、演員到合拍作品漸漸的攻佔好萊塢就能夠窺知一二。有才華的導演早都已經尋求「國際化」發展,許多曾經在好萊塢學習過的導演開始「反攻」,比如曾導演《好傢夥、壞傢伙、怪傢伙》的金知雲就執導了施瓦辛格主演的《背水一戰》;導演《老男孩》的朴贊郁執導了妮可爾·基德曼與米婭·華希科沃斯卡主演的《斯托克》;《漢江怪物》的導演奉俊浩執導的《雪國列車》甚至被當作好萊塢分賬大片被引進中國。
韓國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更深,這就導致了,韓國人對任何文化都持開放的態度,對優秀文化的認同和接受度更高。韓國曾在幾年前開展了一次顛覆式改革,「去韓國化」是這場顛覆式改革的核心驅動力,同時,韓國人有一種能將任何種文化消化並吸收以及再度傳播的強大力量。這也就是為什麼韓流在中國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就如同病毒一樣的在精神層面傳染開來,且並不為人所排斥的主要原因吧。
中韓電影的聯姻,相信能給兩國電影帶來不可估量的收益。而這股韓流將不僅僅從電視劇、電影,更能從我們能感知到的各個領域帶來啟發和借鑒。
當然韓國難喝的燒酒除外。
文:戴既然
TVB職業劇的魅力與尷尬
TVB的現代時裝劇基本可以稱為職業劇,只因TVB鮮有隻以愛情為主題的現代時裝劇集。TVB的現代職業劇、台灣的偶像劇、中國內地的都市生活劇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本土文化特性。TVB的現代劇的獨特在於,看得多了,你不僅能了解了香港生活,看到香港風景,還幾乎能了解了香港幾乎所有的工種。服裝設計師、地產經紀、醫生這都是小兒科,深入到香港重要職能部門「飛虎隊」、重案組、廉政公署、法醫等等才是重口味。
TVB的電視劇創作者們,最是喜愛在各個行業里尋找可以拍攝的角度,並且總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印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的「金科玉律」。電視劇中的男女主角大多是某某行業的精英份子,頂著高富帥或白富美的外表,為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奮鬥不息。帥氣或美麗的男女演員,再加上很pro的形象(註:professional),引起了不少觀眾對TVB職業劇的痴迷,還有甚者因為看了電視劇而去從事某行業。金牌監製戚其義在某次採訪時曾說: 「《妙手仁心》第一部播完後,很多人都去考醫科,到了第二部、第三部的時候,這些學生畢業進入職場,我做第三部去拿資料,有個孩子就說他當年就是看了電視劇,才對醫生有了興趣。」 由此可見,TVB的職業劇的魅力可見一斑。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壹號皇庭》系列,《刑事偵緝檔案》系列,以及1998年起的三部《妙手仁心》,再到相隔十年才拍攝的兩部《衝上雲霄》,這些TVB職業中的經典之作,見證著TVB職業劇的曾經長盛不衰的輝煌時代。時至今日,雖然TVB的職業劇仍然延續著原有劇集獨特而鮮明的社會化標籤,如:主打「職業加情感」的元素,「職業」是一個由頭,人物生活才是核心;緊握時代特點,緊跟社會話題,希冀運用不同職業的帶給觀眾以新奇感。但在TVB金牌監製與編劇流失、劇集質量下降,場景重複使用、道具製作水平下降、演員配置與面孔毫無新鮮感與突破的情況下,TVB的職業劇則成為了收視率的救命草的代名詞。在缺乏新鮮劇集題材的時候,將口碑不錯、收視不錯的老版職業劇策劃開拍續集,就成為了炒剩飯,例如2013年觀眾翹首以盼的《仁心解碼Ⅱ》、《on call 36小時Ⅱ》。
2009年的《仁心解碼Ⅰ》是TVB首部以精神醫學為題材的時裝劇,將精神病題材和刑事斷案融合為一體,故事模式令人眼前一亮;2012年的《on call 36小時》以一群剛進入醫院的實習醫生的成長為主線,將他們的職業、奮鬥、愛情、友情等多種元素融入劇情,既有緊張逼真的場面,也有感人至深的劇情。雖然,這兩部劇都有抄襲美劇《豪斯醫生》和《實習醫生格蕾》的影子,但收視和口碑卻還不錯,已可算是近年來新開發題材中比較不錯的職業劇了。TVB因此延續「收視好的劇就開續集」炒剩飯的模式,特意開拍了續集在2013年播出。即使請回了吳啟華這樣的老戲骨坐鎮,但到了第二部的《on call 36小時》收視和口碑卻都成為了滑鐵盧,大多數觀眾認為是狗尾續貂之作,續集劇情更為拖沓,甚至不合邏輯,連醫療劇的緊張感也蕩然無存。
2014年TVB又推出了《點金勝手》,一個講述許多金融界金錢、權利、慾望交織的故事。題材是TVB早年就很擅長商業題材,可劇集卻一直呈現虎頭蛇尾之感。故事開始時TVB劇慣有的開篇風格,就是「緊湊」,引人入勝,可是不到三集開始走向平淡,十集之後用「狗血」都無法形容。題材原本就不夠新穎,還將新飯剩飯一起炒,現在TVB在絕大部分的電視劇中都要加上警察,各種警察,《點金勝手》即是金融才俊與CCB(商業罪案調查科)的鬥智斗勇。更因近年TVB某些台詞走紅網路,如「做人呢,最重要的是要開心~」,以至於TVB的電視劇中的刻意的台詞越來越多,《點金勝手》中,CCB眾人一起喊的口號「CCBuddy,no one no mind」,每次聽到都雞皮疙瘩掉滿地。
總之,TVB的職業劇(任何的職業劇)褪去「職業」的外衣,最重要的是包裹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及人性道德,如果這個核心變了質,就會淪為一部狗血劇。
文:蘇迪
國產小成本電影為何與票房無緣?
「低成本電影」,一般都建立在本國的敘事方式和藝術風格,與民族文化心理相通。近些年,伊朗和韓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是例證。
「低成本電影」的範圍依各國的市場環境與電影投資成本而定。好萊塢低於1500萬美元製作成本的算作低成本電影。就國內製作成本而言,製作費在800萬人民幣以內的也算作低成本電影,所以「低成本」這個概念十分模糊,且有著具體的國情特色。舉例來說,中國電影的單片平均成本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絕大多數成本在100萬—800萬之間的影片,就被劃歸低成本主流電影的行列。主流院線外影片低於200萬的製作費用,但還能稱之為電影故事的影片也被稱之為「低成本電影」。而最低限額的成本可能只有幾萬塊。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我國拍攝的638部電影中,通過商業院線與公眾見面的只有200部左右。這其中包含大量低成本影片。由於投資規模、類型特點、製作水平等多種原因,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都不具有市場競爭力。製片方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會盲目追加宣發成本,大家都各自在夾縫中的求生存,寧願選擇比較安全的資金回收方式,把精力放在電視版權,網路版權,海外版權,音像版權等相關權利方面。如果片方在製作成本上控制的好,那累計起來的版權收益可以抵消部分製作成本,但在不獲獎的情況下,完全回收成本也是渺茫。
對於中國小成本影片來說,現在的製片方更願意打開海外市場。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上活躍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他們看中的是獲獎的價值,用版權收益抵消部分製作成本,也希望回國放映可以增加關注度,但實際結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三峽好人》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我們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奪得最佳女演員獎;《紅顏》摘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歐洲藝術大獎的桂冠;《看上去很美》在第56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傑齣電影藝術創新獎;《盲井》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及最佳男演員獎等等。
但可惜的是,至今中國電影所獲的國際獎項與國內發行還沒有發生密切聯繫,沒有摸索出獎項與市場成功對接的經驗。此前從歐洲電影節載譽而歸的中國影片,多數陷入了票房危機的困局,有些甚至因內容審查而未能公映。其背後不止是藝術與商業的衝突。
電影院面臨房租,人員,運營等成本壓力。而且它們擁有精通經營的影院經理——可以姑且將之視為與超市經理相似——如果產品不受歡迎,立馬減少進貨量,或者直接下架。像影片《青紅》與《星球大戰——西斯的復仇》同檔上映,《鋼的琴》與《變形金剛3》同檔,再如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獲2001年日本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它在日本很受追捧,但是在國內票房很卻很慘淡。觀眾對題材不感興趣,也只能在短暫的上映之後匆匆下線。
顛覆傳統影片類型的「新電影」
電影做為一種娛樂產品在近年來逐漸得到了更多消費群體的熱愛。彷彿電消費影已經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必選項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電影年票房達到了連續幾年近30%的增長,觀影人次不斷的增加。由於吃蛋糕的人多了,導致的結果便是為市場提供蛋糕的人和隊伍也隨之壯大。比如影院數、銀幕數在逐年增長;參與制作、宣傳、發行的團隊公司不斷出現;再比如無論是否了解這個行業,投資電影參與電影環節的「電影人」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影片類型也逐漸的得到顛覆,傳統「愛情片、動作片、科幻片、喜劇片、驚悚片」等類型似乎並不能滿足現在電影市場觀眾的需求,也漸漸的被一些有想法的電影人所摒棄,進行「變革」,出現了一些貌似從來沒有見過的「類型片」。
到目前,在影院終端呈現過的新型的「類型片」本人進行了粗略分類與簡析,謹供探討。
·較為成功的青春校園題材影片
代表案例:《致青春》《小時代》《同桌的你》
情況簡述:2013年一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讓很多人對青春類型的影片有了重新的觸碰以及高度的熱愛,由於影片類型參雜了喜劇、愛情、勵志、懷舊等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此之前似乎沒有人能夠準確地給出這類影片的定位,雖然有類似的影片,但是定位不夠準確,讓片方在宣發過程中很難找到一個精準的辭彙來描述影片。
隨後,《中國合伙人》、《小時代》、《同桌的你》大舉成功後,「青春片」這個類型影片的概念第一次相對清晰的展現在了市場面前。而且就目前來說,市場前景較好,相對比較成熟。雖然有《怒放》等少數影片的票房失利,但是宏觀整體去看待這樣的類型,應該是得到肯定。
·電視劇成功後轉拍同名電影
代表案例:《將愛情進行到底》《北京愛情故事》《奮鬥》
情況簡述:此類型影片不能嚴格的說以一種新型類型片出現,但的確是片方在研發電影項目的一個新思路。至少這類型影片在電視劇大舉成功後,在當時形成了一定影響力,隨後轉拍成電影,原有的有效觀眾群是一個相對的保障,在加上包裝營發,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少數動畫片:嚴格來講動畫片電視劇成功後轉拍電影的案例也很多,比如《喜羊羊》系列、《熊出沒》、《巴拉拉小魔仙》等等,這樣的影片最大的優勢在於,多年沉澱下來的兒童觀眾群體相對穩定紮實,運作恰當會有很好的成績。它要比一個全新原創的國產動畫片產品勝算大的多。
特殊情況:近期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傳出會「拍出」電影版本,並將不久後與觀眾見面。與以上案例不同點在於,他是一個由電視劇原版完全重新剪輯「壓縮後」的產品呈現,並無新意,而且基本是「零成本」的製作。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首先,業內的反對聲出現,認為這是圈錢行為,並不支持;其次,原有的「星星迷」也是不同的觀點,換句話說,腦殘粉會接著腦殘下去義無反顧的支持,理性的粉絲則是略帶失望的去惋惜為什麼不由原班人馬進行一個真正電影版本的全新呈現。
對於這樣的現象出現,暫且拋開是否圈錢,是否對市場負責的方向去說,可能也是一個「新的電影嘗試」。結果可能還要等待市場觀眾給出的答卷。如果有市場,也許會出現第二個「星星」。
·綜藝節目轉拍電影
代表案例:《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樂火男孩》
情況簡述:這類型的電影從初出市場就呈現出了不同的冰火兩重天般的預期。尤其《爸爸去哪兒》票房在今年春節美美地交出了一個驚人的答卷後,更是讓業內的人對這類型影片持有了褒貶不一的態度。
我們不能說這樣影片類型的出現是否是正確,是否是對中國電影市場不負責的體現。但有一點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觀眾並不傻,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他們會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市場這樣的產品是否OK。我們不能一味的說這樣的類型電影因為《爸爸去哪兒》成功了就是有市場的,也不能說因為《為你轉身》票房失利了這類型影片就有存在的問題。
其實,大家都是在嘗試和探索,市場為導向的電影產業,觀眾是最終拍板的人,並不是電影片方,更不是那些發出聲音的「業內人士」。
·老片新上
代表案例:《泰坦尼克號3D》《新龍門客棧》《侏羅紀公園3D》《甜蜜蜜》修復版(未上映)
·網路成名劇轉為電影形式
代表案例:《老男孩》《屌絲男士》(未上映)
·經典電影翻拍
代表案例:《倩女幽魂》
綜述:其實,除去以上的一些新形式電影的外,今年來的中國電影市場還出現了很多顛覆傳統影片類型的案例。未來也一定會有新的面孔形式出現在大家見面。
抱著一個樂觀的態度去看這樣的現象,何嘗不是一件令人興奮愉悅的事情。多元化的電影類型更多的是為市場帶來了新的「蛋糕」品種。觀眾的欣賞水平,娛樂層次會不斷升級,有多種口味的選擇對終端消費群一定是件積極的事情。
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去講它的好與壞,對與錯。畢竟觀影動機日趨理性,觀眾對這樣娛樂產品的要求不斷提升,一定是要有高數量、高質量、多類型的電影產品來支撐市場。在競爭激烈的環境里,電影人不能陳規墨守,類型多元化是他們一定要去走、去探索、去嘗試的路。至於生存空間有多少,成活周期有多長,觀眾自然會給出一個答案。
近4億的恐怖片,還挺恐怖噠
在一個不允許真的有鬼的大銀幕世界,要拍一個不糊弄觀眾智商的恐怖片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麼多年,內地大銀幕的恐怖片市場一直處在各種投機倒把的狀態。觀眾們被各種看上去很恐怖的電影海報騙進電影院,然後常常中途詛咒著導演的祖先就離場了。所以在中國做恐怖片導演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高危職業。不過之前也確有以小搏大成功的例子,2009年賀歲檔,當《十月圍城》《三槍》亂戰的時候,一部成本250萬的《午夜計程車》卻不聲不響的拿走了1300萬的票房。成為那年賀歲檔最賺錢的電影。
粗製濫造騙錢貨,基本是這幾年國產恐怖片摘不掉的帽子,第一個開始打破魔咒的是2011楊冪主演的《孤島驚魂》,以青春美女恐怖片的定位,主打粉絲群體,居然收穫了近億元的票房。讓製片方開始看到了希望。可惜後來殺雞取卵,《孤島驚魂2》棄了高成本的楊冪,結果一敗塗地。
2012年開始的《筆仙》系列可以算是近幾年恐怖片的不多的品牌系列作品,第一部同樣主打大學生高中生的青春定位,請來韓國導演安兵基和內地一線梅婷,較高的影片製作水平,換來了市場的認可,最終收穫6000萬票房。去年第二部再接再厲拿下8000萬票房, 今年第三部請來江一燕加盟也有近5000萬進賬,統一的導演風格和出品質量是筆仙能夠連續獲得市場認可的保障。
然而受限於恐怖片觀眾群體有限,在電影市場的排片中從來沒有被作為過主打片,此次《京城81號》居然能異軍突起,反超同期的《小時代3》成為排片主打,的確讓人意外,但是細細琢磨之後,發現所有的成功都是有成功的道理的。
首先看製作,製片方此次號稱投資過億,無論是在演員陣容,畫面拍攝和3D特效上都感受得到非常用心。尤其3D效果不坑爹,在國產片來說已經不容易,更別說國產恐怖片了。劇情設置上雖然還是能挑出很多硬傷,但是看得出編導組還是極其希望能夠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把故事說圓滿,並且尊重了觀眾的智商和感受。以愛的主題超越了恨的恐怖,而不僅限於傳統的恐怖片變CCTV的《走進科學》。算是難能可貴。
其次看宣傳和發行,發行方福建恆業是國內的恐怖片專業戶,這麼多年也的確積攢了相當多的恐怖片宣發經驗,此次算是厚積薄發。在宣傳上的投入也敢於用心花錢,加上《爸爸去哪兒2》給吳鎮宇所積攢的國內超高人氣,也讓這部其實沒有超級大明星的電影變得吸引人起來。有大批並非恐怖片忠實受眾群體的吳媽粉絲們相擁而上,一睹在《爸爸2》里那個幽默細膩溫情的鎮宇哥在《京城81號》里如何演繹如此大反差角色的風采。
當然此次《京城81號》能獲得如此空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相當依賴於排期上所佔的天時地利。《變4》和《分手大師》拉熱了整體大盤,而當《變4》和《分手大師》到第三周的時候,市場已經又囤積了不少的觀影需求。很多觀眾已經兩周沒有新片可看了。《小時代3》雖然兇猛,但畢竟是口碑兩極化嚴重的影片,吸引的更多是90後受眾,而此時對於大量不想看《小時代》的觀眾來說,《京城81號》在當時的排片表上幾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由於影片質量和口碑都算不錯,因此瞬間分流了大量《小時代》的排片,據院線經理反映,《京城81號》上映後,排片一路上漲,這說明我們的市場容量的確足夠大,在暑期檔這樣的硬檔期,天時地利人和俱全的情況下,的確是非常容易創造奇蹟的。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而國產影片產出量,尤其是優質影片的產出量離一線製片強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無論是《分手大師》的7億票房,還是《京城81號》逼近4億的票房(截止8月7日),其實給市場展現的是成功的可能性。真的用心經營,類型片還會有更大的市場。
文 | 雷芬
對好萊塢敞開大門會發生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從廣電總局領導、商務部領導到電影公司老闆都在談論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到2017年2月17日,我們現行的中美電影引進諒解備忘錄就將到期,屆時我們的電影市場必然會進一步的開放,甚至逐步走向全面開放。
大家都在揣測2017年進一步開放政策的到來會不會毀了中國電影業,甚至有人發出「中國電影最後3年好日子」的悲鳴,就好像2012年很多人擔心世界毀滅一樣。但是2012年之後,世界還是這個樣子,甚至更加繁榮了。
個人認為,2017年對於中國電影業來說也是一樣。 原因其實並不深奧,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有兩個引擎,一是影院基礎建設驅動,另一個是內容驅動。前者還要依附於後者,如果缺少內容大量的新建影院沒有產品,生意自然不會好。 影院建設者當然希望有大量的好電影排隊上映,他們不怎麼在乎這個電影是來自中國、香港、美國還是奈及利亞。增加內容供應肯定會大大提高影院建設的熱情,觀眾看爽了,買票的多了,影院就會越建越多。影院建的多,大家看電影就會更便宜、更方便,觀眾也會多。基礎觀眾多了起來,對於中國電影業怎麼能不是好事? 下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多起來的觀眾會不會都是奔著好萊塢去了?國產片的觀眾會不會反而減少?國產電影會不會越來越艱難? 這一連串問題,我覺得都不會發生。
好萊塢,不過如此
說老實話,中國觀眾願意看的、有市場潛力的、還能過審的外國影片,基本都是好萊塢電影。那些花樣繁多的國際電影看上去很美,引進了也沒什麼觀眾。舉個例子,我8月初去香港——那可是個什麼電影都有的自由港——去影院想要看一下有什麼好電影,結果本港片和國產片外加《猩球崛起》和《銀河護衛隊》兩部巨制佔據了大多數銀幕。除此之外呢?也只有一部伊朗的歌舞片和一部泰國電影在上映。沒錯,是一部伊朗電影和一部泰國電影。香港比我們多引進的也無非是這些而已,國產片拍的再差也輪不到他們來衝擊, 說回好萊塢,以2013年為例,北美票房前100名的電影佔了北美本土票房的86%;2014年也差不多,截至8月中,佔了87%——換句話說,剩餘的585部電影,連美國人都不看,更別說引進到中國了。在這前100部當中,裡面有大約25部是根本過不了審的,還剩75部。這當中很多是非常美國化的電影,比如《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菲洛梅娜》、《她》、《菲利普船長》、泰迪·派瑞的喜劇、《恐怖大電影》這樣的惡搞劇……在中國並不接地氣,我們的觀眾不會喜歡——這些片子大約也有25部。 餘下的50部裡面,我們以分賬和批片的形式一共引進了37部,其中票房前20的好萊塢電影,除去不夠和諧的《殭屍世界大戰》、《模範家庭》、《招魂》、《身份竊賊》,其他剩下的全數引進。
還有13部影片呢?很抱歉,基本也不會有什麼觀眾,比如《王牌播音員2》、《拯救班克斯先生》、《伴郎假期》、《快遞員》……總之,好萊塢任何一部呼聲很高、期望很大、能夠過審的片子基本都被引進了。
這樣說來,你還會認為對好萊塢門戶大開,就會對國產電影業產生劇烈衝擊嗎?
接下來,靠自己
近20年來,我們一直是一個好萊塢驅動的市場,我們市場的幾次增長契機都是放開一定數量的引進名額,帶動了觀眾熱情,帶動了影院建設熱情,然後觀眾沉澱為固定消費群體,然後開始觀看國產電影。但是好萊塢能幫我們的,也許到此為止了。 從今往後,再也不會因為引進政策的開放,造成大量優質影片擴容(因為觀眾想看的都已經引進了)從而擴容觀眾。未來觀眾基礎的再擴大除了年輕人進入消費市場之外,就只能靠中國電影自己了。也許世界各國的文藝片能夠填充一部分空缺市場,但是全球經驗來看,這些片子根本不足以推動一個已經高達40億美金的市場。 沒有好萊塢電影,準確的說是沒有好萊塢大製作電影,就不會有中國電影市場的今天。對於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來說,好萊塢提供的大量的、質量穩定的產品是我們的重要推動力。但是這個引擎現在已經推到了動力的峰值,而國產引擎還沒做好接班的準備。 因此,政策的繼續放開不會衝擊到中國電影業,只有我們自己的內容提供能力不足才會。接下來,要靠中國電影自己了。
文 | 袁冰濤
分享: douban.com推薦閱讀:
※本月第一大片的三個秘密,只有我發現了
※發現江恩(2)
※當我們行走在日本的小鎮,卻好似私奔在地中海
※郭沫若考古:掘開定陵後發現,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是因為這!
※暗戀——及時發現愛的訊號,讓愛情之神降臨在你身上 [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