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世界上的影響

孔子在世界上的影響 2012-02-26 15:38閱讀: 孔子的名叫丘,孔子的字是仲尼。他生活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是一位聖人,我們現在說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春秋時期天子失去了權利、也沒有了權力。各諸侯國為擴大自己的地盤,增強自己的實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狀態。所謂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孔子提出「仁」的主張,即以「愛人」為核心,以「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為內容,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方法,以「克己復禮」為目的的道德範疇,被後世儒者採用為核心思想,成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說在漢武帝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文化,在歷朝歷代治國安邦大業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思想並不是以孔子為源頭,而是自遠古而有之,孔子是一個偉大的傳承者。從清朝末年的慈禧開始,不再用儒學治世,而後民國乃是後來的共和國,都不再重視儒學。導致中國近代社會幾百年的受列強欺凌的恥辱歷史。今天的尊孔是從國際傳回來的。孔子學說在國際上受到極大重視,聯合國將世界最高教育獎命名為孔子獎。各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成立了300多家孔子學院。孔子被評為世界名人等各種世界級頂級榮譽稱號。儒家學說將來必會被確認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形式。儒教使韓日受益  在韓國,孔子的名字家喻戶曉。韓國儒教最權威的教育機構「成均館」館長崔昌圭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韓國有將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時至今日,儒教在韓國仍佔據主導地位,孔子「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在韓國歷史上,儒教曾與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現代的「歐美文化」進行過兩次「對決」。  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認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過後,開始顯露出一系列弊端,為探索和創建新文化,不僅要挖掘儒教等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韓國在推行「文化立國」的國策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韓國特色的「韓流」新路。韓國電視劇以生動細膩地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而見長,在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劇中的情節之所以讓人感動、產生共鳴,其靈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日本受中國漢字、儒學、佛教、科技和生產工藝的影響,其社會發展與中國密切相關。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的重要方面。  現代日本文化的淵源可以說是中華文化,而對日本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的儒家學說。當然,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到日本以後,是經過改造後接受的。據記載,公元377年,漢代書籍傳到日本,第二年有一個叫王仁的人帶了10卷《論語》和1卷《千字文》東渡日本,獻給應神天皇作為皇子的讀書課本,並被聘為教師。由此儒學開始傳入日本。  以孔子為宗師的中國儒學,曾經給日本古代文化以巨大影響。但是一種文化植入另一國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異。日本儒學和中國儒學雖然是同源的,然而,日本人因為其自身獨有的「恥感文化」和對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同,而與中國人所推崇的儒學有所不同。  中國儒學以「仁」為核心,日本儒學以「忠」為核心。由於日本文化中「仁」的缺失,使得中日之間在許多問題上無法理解無法溝通。每當中日關係又掀波瀾,隱痛的現實與創傷的歷史便狹路相逢。  孔子在東南亞  儒家思想早在秦漢時期便傳入越南。歷史上,越南出了不少大儒。  在越南尊孔崇儒的中心是首都河內。河內孔廟也叫國子監,它兼祭祀與教育兩項功能。廟內的大成殿、奎文閣、東西廡及進士題名碑與中國相同。越南社會科學院的阮才書教授、政治學院的阮鵬教授也都是五、六十年代到中國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留過學的老研究生,他倆與何步明被稱為越南三大儒。  越南人把漢字稱作儒字,平時交往用越文,但對祭祀、求福等活動,必須用漢字寫成祝文。越南民間許多人信奉儒家思想,稱作儒教,或良教。意思是學習和奉行儒家思想後,人就會變好。  河內東部海防省錦樣縣有座茅田孔廟。這裡原有的孔廟在公路東側,戰爭中被摧毀。但戰爭一停,群眾便集資在公路西側建了一座茅田孔廟。  馬來西亞華人約佔36%,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奉行著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吉隆坡有座尊孔中學,就已建校九十多年。在印尼、菲律賓同樣是這樣。  西方文明發展至今,其原動力幾乎近於枯竭。西方一些飽學之士,轉而在東方哲學中尋求新的泉源。美國學者傅高義(E.Vogel)的《日本第一》一書,呼喚西方學者開拓新思路。亞洲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韋伯所說的「只有新教倫理,才有資本主義精神」的論斷。如果說經濟增長與其背後的文化存在著必然聯繫的話,那麼和西方「新教資本主義」相對應,有人把「東亞經濟模式」稱之為東方「儒家資本主義」,也就不無道理。東南亞等國提出的「亞洲價值觀」的概念,促使人們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對孔子學說進行重新詮釋。  「亞洲價值觀」的概念提出後,很快出現了一場爭論。不少東方和西方的學者都在探討儒家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當然在西方也有不少學者對儒學持批評態度。楊振寧就認為,儒家「長幼有序」「謙虛是美德」等思想,妨礙了培養年輕人進取向上的精神,也就影響了亞洲社會發展的速度。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至少已有300年的歷史。孔子學說被介紹到西方後,孔子就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亞一樣,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  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崗石基座上刻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說,中國的先哲孔子在德國廣為人知。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能給人們深刻的啟迪。這位古代東方哲人的形象出現在這個偉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的公共場所本身,就說明了孔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整個西方,孔子也備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當羅馬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時候,他們震驚了,因為耶穌也曾說過:「你們想讓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但是,耶穌比孔子要晚整整5個世紀!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對孔子更是尊敬有加。這兩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稱為「黃金律」。雖然孔子不是宗教創始人,但國外卻常把孔子與耶穌、穆罕默德以及釋迦牟尼相提並論。西方不少儒學學者也往往從基督教文化的角度研究孔子。他們認同或欣賞儒家價值,致力於儒學及其現代意義的研究,但他們都信仰基督教,有的當過基督教傳教士,有的是身居要位的神學家,有的還是宗教界有著廣泛影響和特殊地位的學者。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在他的書中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伏爾泰還認為:「中國是全世界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他說:「當中國已經成為繁榮而且制度完善的國家時,歐洲還是一小撮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呢!」他大聲疾呼法國要「全盤華化」!,他主張,每個法國人都應該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魁奈、狄德羅、愛爾維修都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書派」的領導人。他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中國的統治者明白要使國家繁榮,必須仰賴道德,中國的學說值得所有國家奉為為楷模。霍爾巴哈宣稱法國要想繁榮必須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1624年,英人赫伯特從中國文化中,汲取思想,反對超自然力量,反對有「神的啟示」,認為孔子便是「自然神」論者,後來他根據自己的感悟寫成了《真理論》,該書在理論上奠定了「自然神」的基礎。  休謨也認為孔子的門徒,是最純正的自然神論者。這一觀點關係到人的基本信仰問題。在整個十八世紀,主張自然神教的人,就利用事實,開始了向基督教的不斷進攻。  自此之後,歐洲人更熱衷於中國思想的介紹與傳播,這時,英國另一位自然神論者發表了《基督教探源》一書,直斥「啟示神學」的不合理,認為應予清除,並大力肯定孔子學說的合乎理性,合乎自然。  1700年,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國教士李明寫了兩本書,書中認為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信奉的是「自然宗教」——這些話出自天主教徒之口,真是石破天驚!被看作是對西方宗教的嚴重挑戰!受到教會的群起攻擊,巴黎下令禁毀其書,可思想早就傳遍了全歐洲。  1721年沃爾夫在哈雷大學演講《論中國的實踐哲學》,認為哲學就是與人類理性相一致的東西,中國人將培養道德看的至關重要,中國不以敬神為基礎,善於正確運用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道德才智出名。  德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給知識分子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他們認為孔子的道德,給政治指引了方向,可為治世表率。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精神深表景仰。他作為德國外交官,在法國巴黎居住了四年,這對於他哲學思想的發展和科學成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他在羅馬逗留期間,又結識了從中國返回的傳教士士,獲得了許多關於中國的第一手資料。  萊布尼茲推崇中國道德治國的思想,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他的學生沃爾夫在大學講授儒家思想,積極宣揚儒家的理性主義,認為只有理性才是道德的本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學,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對於以後德國的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康德哲學出現之前,萊布尼茨的學說一直統治著德國各大學。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崇拜孔子對中國的道德及政治制度極其嚮往,對西方神學、神的啟示不遺餘力的進行抨擊,他讚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而歐洲教會恰恰相反,因此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不幸。他相信人類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儒學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以中國為理想國,提倡以中國文化為標準。他認孔子為天下唯一的師表,在自己的禮拜堂懸掛孔子相,寫詩讚美,朝夕禮拜;主張歐洲將中國作為典範進行效仿。  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十分傾倒。他認為孔子學說簡潔可愛,不要暴力和迷信,強調以道德理性治國平天下,與教會的迷信觀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霍爾巴哈主張以儒家理性道德觀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觀念,並且像中國那樣把政治和道德結合起來。他說在中國,道德成為唯一宗教。他強調「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  啟蒙運動時期,中國的人文社會理念和以道德治國的思想深深的征服了歐洲人,他們用中國思想對農奴統治及宗教統治進行攻擊,經過這些人士100多年的努力,現代人文思想終於成為了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也標誌著西方人在思想上終於走出了中世紀,進入了現代社會。  儒學不僅是中國的,也是越南的、韓國的、日本的,是東亞文明的精神體現。現在,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主題為「面向21世紀」的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最精彩的是漢內斯·阿爾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發言。報道開頭的第一句話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別再給孩子買這種褲子了,沒想到對他的影響這麼大
    狐謅冷笑話:大姐,你還是換個車吧,騎這車影響你氣質
    第 五 篇 論現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研究的三次聯結及其影響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中國篇)
    馬戛爾尼訪華影響是什麼

    TAG:世界 | 孔子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