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日軍為何用軍旗開路:日本陸軍軍旗小史

紅色旭日:日本陸軍軍旗的樣式變遷日本陸軍的軍旗歷史先得從日軍的士兵補充和編製講起,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旗只授予步兵和騎兵聯隊,沒有給師團和大隊,這是因為日本實行的是徵兵制,適齡男性都得服兵役,一個市的男人編成一個聯隊,這個聯隊的補充兵都來自這個市。而聯隊所在地是幾乎不會換的,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經常會換,所以日本把全國劃分成了幾十個聯隊管區。抗戰爆發前,每個聯隊管區只有一個步兵聯隊,這些步兵聯隊構成了日軍的常備師團。當時每個步兵聯隊對應唯一的管區,所以那個聯隊也可以用編成地點命名,比如步兵第7聯隊的編成和補充擔當地為金城,所以步兵第7聯隊又稱金城聯隊。但是隨著抗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開始大規模動員徵兵,每個聯隊管區就要出不止一個聯隊,金城又編組了步兵第107聯隊等部隊,所以金城聯隊就成了在金城編成的一系列聯隊的總稱。每個聯隊從成立開始,補充兵來源地就是固定不變的了,所以聯隊是日本陸軍部隊不會發生下屬變動的最大單位,所以軍旗只頒發給聯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日本的軍旗樣式經過多次變遷:1870年5月15日,日本政府頒發《太政官布告第355號》正式頒布陸軍軍旗的名字為「陸軍御國旗」,制式為長4尺4寸(約1.33m)、寬5尺(約1.51m)的十六芒旭日旗。1874年1月23日,明治天皇在日比谷演練場親自把第一面「陸軍御國旗」頒發給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和近衛步兵第二聯隊。這是日本陸軍第一次擁有「軍旗」。到了1879年12月2日,日本政府又頒發《太政官布告第130號》,廢止「陸軍御國旗」的名字和樣式,改成「軍旗」頒發給步兵、騎兵、炮兵部隊,其中步兵聯隊的軍旗樣式為長2尺6寸4分(約0.8m)、寬3尺(約0.91m),旗杆頂為黃銅鍍金的3雙16葉菊花紋章,旗杆為塗黑的樫木,旗面為紫色絲綢製作,外面圍繞一圈平織的紫色的金線穗,旗面顏色為白色,十六芒旭日章為紅色,右下角用白布標註有聯隊的番號。後備步兵聯隊的軍旗樣式除了旗面和流蘇顏色為紅色,十六芒旭日章顏色為金色外,其他和常備步兵聯隊軍旗一樣。由於當時日軍騎兵只有大隊沒有聯隊,所以當時頒發的是騎兵大隊軍旗,騎兵、炮兵部隊軍旗除了長寬均為2尺1寸(約0.64m)以外,其他樣式和常備步兵聯隊軍旗完全一樣。1885年1月10日,炮兵聯隊的軍旗廢止,所有炮兵軍旗被收回。1896年11月18日,騎兵大隊全部改編為騎兵聯隊,騎兵大隊旗全部換髮為騎兵聯隊旗。至此,日本陸軍只有步兵和騎兵聯隊才有軍旗,所以也稱「聯隊旗」。

日本陸軍步兵軍旗式樣圖

左:日本陸軍常備步兵聯隊軍旗。右:日本陸軍炮兵,騎兵聯隊軍旗天皇分身:軍旗在日軍中的地位聯隊旗在日軍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每個聯隊成立時,聯隊旗必須由天皇在皇宮裡親自授予聯隊長,而且還有一番天皇問話和聯隊長答話的儀式。問答儀式從明治天皇授予近衛步兵第一聯隊第一面旗幟時就已經有固定的形式,不過成為規定的儀式卻始於1926年10月21日頒布的《皇室儀制令》中的《軍旗授予之儀》,其中規定聯隊長必須身著大禮服,在皇居中拜見天皇,由天皇下達「勅語」,然後聯隊長「奉答」。

授予步兵第三十六聯隊旗時天皇和聯隊長的勅語和奉答這一套儀式是為了表示這支部隊是「天皇親率」,所以聯隊旗隨部隊出征就相當於「天皇分身」,所以日軍聯隊把軍旗看得十分重要,有專門的護旗班,保護聯隊旗不能受到任何傷害,而且規定軍人在見到軍旗時要像面見天皇時那樣敬禮。作戰時,聯隊旗必須隨聯隊本部一起出征,但是危機時刻可以放在師團部。到萬不得已部隊被全殲或者必須投降時,聯隊旗必須燒毀,旗杆頂的天皇家徽必須深埋。不過還是有一次例外,西南戰爭中,1877年2月22日,政府軍和西鄉隆盛軍在田原坂附近激戰。其中政府軍的步兵第14聯隊旗手河原林雄少尉戰死,「陸軍御國旗」被西鄉軍奪取,雖然之後政府軍奪回了這面軍旗,但是為此損失很多兵力。於是日軍規定,由於不可抗力損失的軍旗,會在損失後第二年的1月21日重新發給,陸軍聯隊撤銷編製後,軍旗撤回到陸軍省保管。儘管如此,日軍還是視軍旗被搶為最大的恥辱,在整個抗戰和太平洋作戰期間,日軍軍旗沒有一次被搶。

西南戰爭中日軍步兵第14聯隊軍旗奪回的浮世繪正是由於這一特點,一個日軍聯隊燒毀聯隊旗時(日軍稱之為「軍旗奉燒」),往往會被人們認定為此聯隊被全殲之時。但是由於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軍旗會被放在一個黑色的布口袋中,而絲綢做的旗面不可能不受到損害,所以很多久經沙場的聯隊的軍旗往往破損到都只剩下外面那圈流蘇,但只要還能懸掛,日軍都會一直使用。

抗戰爆發前日軍步兵第三十五聯隊軍旗化作灰燼:抗戰中的日軍軍旗日軍軍旗雖然在軍中地位異常之高,按說應該加以保護,但是在部隊進攻受挫的時候,日軍會果斷拿出軍旗,用其引導步兵發起進攻。日軍認為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部隊士氣,這也是日軍歷史越悠久的部隊軍旗越破爛的原因,日軍部隊幾乎不會修補軍旗,反而認為軍旗越破爛越能顯示出部隊經歷的血戰之多。1937年12月12日下午,南京紫金山,日軍第16師團步兵第33聯隊已經在紫金山下血戰3日,可是紫金山第一峰還是在教導總隊手中。屢次衝鋒被挫敗後,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命令步兵第33聯隊長野田謙吾下午6點前必須拿下紫金山。接到命令的野田大佐惡狠狠地命令:所有預備隊投入戰鬥,軍旗開路!於是日軍步兵第33聯隊旗手展開軍旗,士兵們就在血紅色的太陽旗下,對紫金山最高峰發起最後的總攻。面對日軍兇猛的攻勢,教導總隊第四團團長睢友蘭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擊退了日軍多次衝鋒。到了下午16時左右,終於有100餘日軍士兵沖向中國軍隊的陣地,很快陣地上就上演了一場慘烈的肉搏戰,戰鬥中福田少尉當場被砍死。但是紫金山最高峰還是在中國軍隊手中。這時野田為了按時拿下紫金山,決定放火燒山,最後終於得逞。由此可見,就算日軍祭出軍旗,在軍旗下衝鋒的日軍也還是拿不下中國軍隊的陣地。日軍第九師團的步兵第三十五聯隊在抗戰爆發時,軍旗旗面已經完全損壞了,但是在抗戰中,由於這個聯隊也經常拿出軍旗引導衝鋒,這面旗還是受到了不小的傷害。到了1940年,這面旗已經完全沒法掛在旗杆上了,於是在1940年4月11日,這面軍旗被送還到東京兵器補給場做「部分修理」。沒有修復所有旗面,只是讓這面殘破不堪的旗幟能繼續掛在旗杆上。

宜昌戰役時日軍步兵第58聯隊軍旗在戰場上臨時安置

攻佔徐州時日軍步兵第65聯隊軍旗在入城式上1944年9月7日,滇西會戰的松山圍攻戰役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殘存的日軍不足80人窩在松山1、2號高地最後的一點陣地內。彈盡糧絕的日軍準備做最後的「玉碎」,在代理部隊長真鍋邦大尉的指揮下,殘存的日軍殺死傷員,開始處理那面步兵第113聯隊的軍旗。關於這面軍旗的命運,日方史料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日本防衛廳公刊戰史記載,殘存日軍在7日清晨,在橫股炮兵掩蔽部燒毀了這面軍旗。但是根據日軍老兵品野實在《異國的鬼》中記述,真鍋邦只是把軍旗的旗冠埋在了那個炮兵掩蔽部地下,自己扛著軍旗對中國軍隊陣地發起了最後的玉碎衝鋒。不過考慮到日軍不可能把軍旗拱手送給敵人,而且中國軍隊並沒有繳獲這面軍旗,所以筆者認為,這個真鍋大尉很有可能是燒毀了軍旗後再去自殺衝鋒的。不過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即這面軍旗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迫使日軍燒毀的第一面軍旗。就在幾天後的9月11日,騰衝戰役也進行到最後階段,上午十時,日軍騰越守備隊代理隊長太田正人發出最後一封電報:「現在敵軍已逼近到守備隊陣地前80米的地方,雙方戰鬥異常激烈,已於9時命令銷毀軍旗,命令官兵做最後之奮戰。官兵含淚奉燒軍旗,均願血戰到底,絕無怨言。祝天皇萬歲,兵團武運長久。」這封電報提到的軍旗,正是構成騰越守備隊的主力——步兵第148聯隊的軍旗,這是中國軍隊迫使日軍燒毀的第二面軍旗。就在這一周的時間裡,日軍精銳第18、56師團,各有一個步兵聯隊的軍旗被焚毀。而這兩次戰役,也是日軍大本營發布承認的15次玉碎作戰中僅有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兩次。到了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候,日軍下令燒毀了共計444面軍旗,其中海外265面,本土179面。但是仍然有一面幾乎完整的軍旗留存下來,因為步兵第321聯隊聯隊長後藤四郎只是把那面軍旗的旗杆燒毀放入「奉安箱」充數,其他部分都完整地留存下來,現在這面軍旗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不過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陸軍軍旗作為日本陸軍的象徵,徹底告別了歷史舞台。

武漢會戰中在陡峭山路上行軍的日軍步兵第36聯隊軍旗

唯一完整倖存的日軍步兵第321聯隊軍旗
推薦閱讀:

空前絕後史上最為詳盡的二戰蘇軍陸軍編製(一)
陸軍軍坦克團簡要沿革
陸軍第十七師抗日晉東南各戰役陣亡烈士紀念碑

TAG:日本 | 陸軍 | 日軍 | 軍旗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