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律神經

?凈看了凈么多例子,如果你還把自主神經失調當做小問題來看待,甚至抱著僥倖的心態,認為不舒服吃吃藥就好。那麼,最後一次建議你,最好改變這樣的想法!實際上,不正式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困擾恐怕會無窮無盡。

自律神經失調就像連環爆一樣,只要不小心點燃其中一個引信,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身體里、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環節、層面環環相扣、相互影響,不是有句話「牽一髮而動全身」嗎?自律神經失調往往就會發展成這樣的狀況,而這些停也停不下來的問題,多半源於患者的疏忽大意。21世紀健康最大殺手談起文明社會的健康殺手,相信許多人腦海第一個浮現的共同答案是癌症、抑鬱症。這是不可否認的,因為惡性腫瘤而喪失寶貴生命者,近年來呈現大幅度攀升的趨勢,甚至已創下連續27年蟬聯十大死因排行冠軍寶座的驚人記錄;而抑鬱症在近年來,通過報紙雜誌的大力報道,更是儼然一副新世紀健康殺手的姿態。的確,上述疾病對我們的健康造成的影響確實很大,不過,在這裡,我想提出一個更新的觀念——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殺手是自律神經失調症。這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生理與心理、外在與內在。癌症也好,抑鬱症也好,它們都與自律神經脫離不了關係。人體本來就有自愈、自療的能力,就像感冒的時候,當外來的細菌、病毒浩浩蕩蕩地搖著旗,把戰鼓敲得咚咚作響,大搖大擺入侵我們的身體時,免疫系統會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反擊,英勇的白細胞戰士們,會努力與敵人周旋,對抗,企圖趕走敵人,獲得最終的生理。自律神經也具備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過,就如同免疫力不見得每次都能戰勝感冒、病毒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自律神經失調,就是自律神經在對你發出警告,這時你應該「仔細聆聽,並且積極面對」。若是置之不理,小心有朝一日你的自律神經就會發動大罷工,對健康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哦!像千面女郎般的自律神經失調,有著千變萬化的面貌,不同的面貌,造成不同層次的困擾,她所影響的層面與範圍,絕對超乎你的想像,從個人的身體健康,心裡狀態,到工作、學業、交友、婚姻等,可說無一倖免,其廣度與深度令人昨舌,真的不能用忽視、開玩笑,甚至是不以為意的態度來看待它。對於這個尾隨文明進步的腳步而來的綜合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當好好探究,了解它的真面目,這麼一來,才有足夠的籌碼,對付這個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淺談現代人的「補腎填精」之三

1、脊髓的生理功能: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從延髓開始沿脊柱延伸的粘稠、白色、索狀的神經組織,位於椎管內,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終於第一腰椎下緣。由脊髓開始,脊椎神經伸向身體兩旁分出許多對神經到軀幹、肢體和心、肝、脾、肺、腎……所有內臟器官的各個部位,支配所到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動。

⑴ 脊髓具有完成某些簡單的軀體反射和內臟反射的能力,主要表現有:

腹壁反射:上腹壁反射的反射弧通過胸脊髓7-8節,中腹壁為9-10節,下腹壁為11-12節。

提睾反射:其反射弧通過腰脊髓1-2節。

肱(gōng)二頭肌反射:其反射中樞在頸脊髓5-6節。

肱三頭肌反射:其反射中樞在頸脊髓7-8節。

橈(ráo)反射:其反射中樞在頸脊髓5-8節。

膝反射:其反射中樞在腰脊髓2-3節。

跟腱反射:其反射中樞在骶脊髓1-2節。

此外,脊髓內有調節內臟活動的初級中樞,司管發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及勃起反射等。脊髓還司管血管反射,有一定的維持血管緊張性和保持外周阻力的作用。

⑵發源於脊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統稱為植物神經,分布於全身內臟、血管、汗腺等器官組織。對這些器官組織的活動進行相互拮抗的雙重支配。植物神經對內臟活動的調節是在高級中樞神經的控制和調節下進行的,以保證人體正常活動和適應環境的變化。一般不受我們本身意志所操控,而是自動地調節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內臟功能活動,所以又稱之為自主神經(或稱內臟神經)。

在機體正常的情況下,這兩種神經相互抗衡(一興奮、一抑制)。一般說來,交感神經興奮,心跳、脈搏加快,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旺盛,血壓升高;唾液分泌粘稠,胃腸蠕動減慢……,相反地,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臟跳動變緩,脈搏減少,血管擴張,血液循環不佳,血壓降低;唾液分泌稀薄,胃腸蠕動增強……。

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時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的,達到全身生理機能的平衡。例如,當人體運動時,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而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出現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支氣管擴張,呼吸活動加強,消化器官活動減弱,以適應肌肉活動的能量消耗;當人處於安靜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加強,而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出現心跳減慢,支氣管收縮,消化器官活動增強,血液循環、呼吸活動恢復正常,以利於人體的恢復和能量的儲存。

⑶脊髓是重要的感覺傳導通路,有脊髓傳到大腦皮質的感覺傳導路徑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淺感覺傳導路徑,另一類為深感覺傳導路徑。

淺感覺傳導路徑傳導痛覺、溫度覺和輕觸覺,其傳入纖維由後根的外側部進入脊髓,然後在後根更換神經元,再發出纖維在中央管前交叉至對側,分別經脊髓丘腦側束(痛、溫覺)和脊髓丘腦前束(輕觸覺)上行達丘腦。

深感覺傳導路徑傳導肌肉本體感覺和深部感覺,其傳入纖維由後根的內側部進入脊髓後,其上行分支在同側後索上行,抵達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後更換神經元,換元後再發出纖維交叉至對側,經內側丘系至丘腦。因此,淺感覺傳導路徑是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覺傳導路徑是先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離斷的情況下,淺感覺的障礙發生在離斷的對側,而深感覺的障礙發生在離斷的同側。

脊髓的結構複雜,生理功能強大,是維持生命正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脊髓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所轄器官功能的盛衰。然而脊髓本身又是一個比較脆弱的器官,生活中的坐、立、走、跑、跳、躺等每一活動無不隨著脊柱的活動而動及脊髓,隨時會有供血不足、疲勞、小面積損傷等現象的發生使脊髓的功能下降,造成所轄臟器的功能失調。

個體在增齡過程中引起身高、體重的逐漸下降,是由於椎間盤逐漸變薄,椎間盤間隙變窄,脊柱縮短所致;增齡人骨代謝異常所致骨質疏鬆而發生脊柱後凸,也都會給脊髓帶來質量上、體積上以及形狀上的不可逆轉的改變。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內臟雙重支配的失衡,功能紊亂,人體生命活動的種器官心、肺、肝、腎、脾、胃腸道以及生殖系統的各個器官的功能就會相應的失常,出現諸多已衰弱為主要表現的各種癥狀。

另外,由於飲食習慣、疾病,過量的飲酒、吸煙、飲食肥膩等生活方式等原因引起的體質的衰弱,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脊髓本身的神經營養缺乏,也是降低脊髓功能的重要原因。

因此,對脊髓進行經常不斷的保護和調養不可小視,在預防、治療全身其他疾病的同時,有目的的對脊髓進行必要的保養勢在必行。

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壓、高血脂、焦慮症、失眠症、性功能減退、更年期癥狀群

(一)更年期癥狀群

更年期指婦女從45歲-55歲開始停經,進入老年期的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前期、絕經期、絕經後期)。男性則相當於進入老年期的年齡階段。

婦女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功能下降,然後表現腦垂體功能退化,此期卵巢漸趨停止排卵,雌激素分泌隨之減少,但仍能分泌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這些內分泌失調再加上自主神經紊亂自然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這就是更年期綜合症,又稱絕經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2-5年,嚴重者可達10餘年。

處於更年期的多數婦女月經周期紊亂,有的婦女經期期限減少,血量趨少直至停止;有的婦女則月經經期延長,流血量多;少數婦女月經突然停止。

一些患者伴有自覺懶散、容易疲勞、精神過敏、情緒不穩定、食欲不振、失眠、心煩、焦慮不安、顏面陣發性潮紅,出汗、發熱感、眩暈、耳鳴、四肢麻木、乳房腫脹、外陰及陰道有瘙癢感等自主神經紊亂癥狀。

更年期是每個婦女必須經歷的階段,是人體的第二次動蕩,上述諸種癥狀的出現應視為自然,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在丈夫和家人的鼓勵下,只待度過這一期間,所有惱人(心理健康的人)的癥狀便會雲消霧散了。所以,患有更年期綜合症時進行心理治療就顯得很有必要。癥狀嚴重者很有必要進行綜合治療。

患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糖尿病、泌尿系統疾病、關節疾病、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高血脂症的患者更需及時積極的診治。

(二)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因精神、心理持續性的緊張狀態而引起的一種自律神經紊亂,屬於現代人的「身心症」。

生活中,每逢人們身處逆境,面臨某種困難和挫折,例如意外的不幸,親人病危,工作中的不順,人際關係緊張,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生活的困惑、對金錢的追求的失望以及兒女的教育、老人贍養等不良刺激造成個人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有一種精神、情緒焦慮反應,這屬於正常現象。但由於焦慮反應的強度與每個人的個體素質差異性很大。一部分人由於對這種反應主觀適應不良,應激能力較差,隨著焦慮反應的升級,造成一種無法擺脫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過多,長期處於疲勞、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久而久之會嚴重地破壞人的身心平衡,造成情感困擾,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變化:

①身體:心跳加速、鬱悶、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等,血壓不正常等。

②思維:憂慮、焦躁、記憶力減退,思維不集中、反覆回憶同一件事情等。

③心理:易怒、不耐煩、害怕、坐立不安、警覺戒備、恐懼、攻擊行為等。

愈是焦慮,愈容易出錯,人際關係和工作就愈無法順利開展,並行成惡性循環。如此長期下去會導致精神崩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必要的耐性,變得容易激怒,嚴重者有大禍臨頭之感。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人人都有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焦慮感。不論是工作、學習、人際關係、都有可能成為焦慮的原因。早上上班高峰時間容易與上塞車,滿街的噪音、廢氣,心裡又惦記著工作、家人,還有同事之間的關係……還沒到工作崗位,身心就已經開始疲憊不堪了。因此,置身於這種環境中的現代人,學學會放鬆自己的心情很重要。另外適當的用一些能調節自律神經的中藥,祛除焦躁不安的感覺,的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三)不寢(失眠)

睡眠是我們消除疲勞的主要形式,又是保護健康、維持生命的有效手段。在高質量的睡眠狀態下,體內會產生一系列有利於生理、生化的變化,起到除病延年的作用。人們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就是說一個壽命81歲的人,27年是睡眠的時間。

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以睡眠時間、深度以及消除疲勞作用不足為主的一種病症。主要表現為夜間不易入睡,或睡眠程度不深,或時睡時醒,多夢,或醒後難以再睡,甚至整夜不能成寢。由於睡眠時間及深度質量的不夠,致使醒後不能消除疲勞,出現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心神不寧等癥狀。這樣,不單是導致身體上的損耗,也使精神上的折磨。

失眠的機制是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失調,高級神經活動的正常規律遭到破壞。當大腦皮質內抑制強度減弱,或興奮過程轉化為抑制過程的能力不足,即使到了睡眠時間,也不能很好地發揮抑制作用,造成難以進入睡眠狀態,或睡眠不深,容易覺醒。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四大類。偶爾失眠可發生於健康人,比如日間或睡眠前過度興奮,或因環境不好,太冷、太熱、噪音、被褥不適、或睡前飲咖啡、濃茶等,都可引起失眠但多是暫時性的,對生活、工作和學習不會造成多大的妨礙。

病理性失眠,既有各種疾病所引起。如各種疾病引起的疼痛、發熱、咳喘、搔癢、心悸等都能引起失眠。

在臨床上,以失眠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無明顯的其他原因者,多是神經衰弱引起的。長期睡眠不足最終導致神經衰弱,而神經衰弱又反過來影響睡眠,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在現代社會裡,由於受社會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各種環境的影響,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節奏又不得不加快。情緒激動;過度的精神刺激;生活、工作、學習難以解決的困擾、挫折;精神、信仰上的空虛;對權勢、利益、金錢過分追求的慾望,以及人際交往的失敗等原因,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失調,導致難以入睡而造成失眠。

更糟糕的是,長期的睡眠障礙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嚴重失調。引起神經衰弱,食欲不振,心悸不安,血壓失常等。久而久之,終於導致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白內障、胃病、中風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嚴重的影響著現代人的生長、發育、生活、工作、學習的質量,睡眠障礙已成為人類一大「公害」。

中醫藥通過活血化瘀、清心瀉火、寧心安神、補益心脾等治療手段,調節人體氣血陰陽的功能,常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和醫源性疾病,因而頗受歡迎。

(四)男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泄、遺精):

如果站在性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體生命的全過程,生活在人世間的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三大需要。東方性文化的觀點歷來重視房事養生,也就是說房事與養生是緊密相聯的,性愛、房事並不是暴風驟雨式的瘋狂,而是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遺傳學、社會學多個方面,直接關係到生命壽夭及子孫繁衍的重大命題。

人們對性生活的要求是同人的其它生命活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是個性積極的源泉,是人們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這本來應該被認為是一種種族延續的本能。但是,這種本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包括社會文化低落在內的心理社會的制約,因而會出現許多不是由於性器官缺陷引起的性功能障礙。

在正常情況下,男人們的性生活分為三個階段:

(1)性慾的引起:在看到、想到、接觸到自己所喜愛的異性或其他有關形象時可引起性慾(對性行為的慾望),這是性生活的必要前提,但有許多心理社會因素抑制性慾的產生和發展,就是說性慾的起落和程度是可以接受人們自身心理過程式控制制的。

(2)性器官反映:隨著性慾的產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性器官反應-陰莖勃起。

(3)快感-鬆弛:隨著性生活的繼續進行,經過陰莖的高頻率地抽動和摩擦後,開始遺精,遺精後骨盆和全身肌肉進入鬆弛狀態,達到性樂高潮,產生一種短暫的無法形容的精神愉快的感覺。獲得快感後即進入鬆弛期,男性往往有過一段時間才會再度勃起及重新獲得快感。

性功能障礙的表現形式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陽痿:

陽痿是男子性功能障礙的一種,指成年男子陰莖在性生活時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或一觸即泄,不能完成性交過程的一種病症。它常與早泄、遺精、性慾低下等臨床癥候共同出現,多由大腦皮層、脊髓中樞功能紊亂和生殖器器質性病變等原因引起。

中醫則認為本病多由縱慾過度,久犯手淫,腎氣損傷,命門火衰,宗筋失養所致;或因七情所傷,思慮勞神,心脾受損,驚恐傷腎,氣血虧損,宗筋失養而遲緩;或因濕熱過甚,下注宗筋,宗筋受灼而弛縱,發為陽事不舉。

2、早泄:早泄是指男子陰莖在為完成性生活之前即已射精的現象。早泄多由房勞過度,頻犯手淫,以竭其精,而致腎精虧耗,腎陰不足,則陽火偏亢,擾動精室,發為早泄;或稟賦素虧,遺精日久,陰損及陽,導致腎陰腎陽具虛,精關不固,導致早泄。

早泄嚴重時,可伴陽痿,陽痿又常伴早泄、遺精。因此臨床經常出現早泄與陽痿、遺精常並見的情景,因此治療方法每多類同。

3、遺精:是指成年男性不因性生活或其他直接刺激而發生精液自發外泄的一種現象,屬於沒有性高潮的無意識射精。多由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和脊髓功能中樞紊亂所致。遺精有夢遺、滑精之分,一般青壯年男子每周一次者不作病態,每周超過兩次並伴有其它癥狀者可作診斷。直腸指診,B超及精液檢查可協助診斷。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情志失調,或勞傷過度,或飲食失節,濕熱下注等導致腎氣不能固攝,多為心、腎所患,如思欲過度或看淫穢之物,而之相火妄動,腎氣不足,心陰虧耗,心火獨亢,下不濟水,心腎不交,熱擾精室而夢遺;或因縱情縱慾,年少早婚,腎虛不藏,精關不顧,久則陰損及陽,封藏不司而發自遺;或因過食醇酒厚味,脾胃受損,濕熱內生下注,擾動精室,而發遺精。

養生先養骨,養骨養脊柱,人體脊柱不正是萬病之源

佛醫妙手-佛醫笛歌-中華玉麒麟

傳統中醫認為「養生先養骨」,意思是要想身體好,首先得骨骼壯實,筋骨強健,沒有損傷,也沒有骨關節脫位。骨養好了,才能百病莫侵。常言道「人老骨先老」,沒有健壯挺拔的「身子骨」,健康又從何處談起?」骨不正,筋不柔「,就會引起人體氣血循環受阻。現在的人,懶於運動,久坐電腦之旁,睡眠不願起床,久坐,久卧,姿勢不正,多數人會出現脊椎不正的問題。再加上長期不願鍛煉,一拿重物或運動失當,就會導致傷筋傷骨,筋骨移位,初未介意,久則成病。人體骨組織從35歲左右就開始衰老,出現骨鈣流失、骨密度降低,此後骨質疏鬆、關節炎、肩周炎等等骨關節疾病便紛紛找上門來,導致疼痛、運動障礙、體質下降等情況的發生。所以,對於人體健康而言,「養骨」重於一切!

人體內大多數疾病都與我們的骨骼有關,骨骼的好壞強弱是因,疾病是果。人是脊椎動物,大家都知道這個生物特性,脊椎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棟房屋的承重梁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沒有了脊椎的人體將是一塊非常軟的軀體,所以,脊椎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脊柱處於人體中軸線。是身體最主要的支撐和平衡結構,脊椎的結構和形狀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脊椎除了是「人體的大梁」,起到支撐、承重的作用,還是人體全身神經的高速通道。大腦和脊髓都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簡單地講:沿著脊椎的31對神經分別由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孔伸出而貫穿到全身;脊椎神經上連大腦。下分支連接全身的器官。所有的脊神經負責傳遞大腦與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訊息,調節支配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大腦(司令部)發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須首先通過脊椎,才能傳送到全身各部分;而發向大腦的任何信息,最終也都需要彙集到脊椎之後才能上傳到大腦。所以如果脊椎這條通道出了問題,你的身體就像沒有了指揮官的散兵游勇,不聽使喚,而大腦也陷入光桿司令的尷尬境地。脊椎骨是一個中空的管道,椎管內有脊髓、脊神經、植物神經、動靜脈等。人體每個部分的末梢神經,也都隨著骨骼而行,因此,當脊椎發生異常,尤其是脊柱發生錯位,使生理彎曲改變,該彎的地方不彎,該直的地方卻彎了,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器官出現異常;身體往往就容易陷入亞健康或慢性病的狀態。例如,脊椎骨位置的改變使椎間隙變小,擠壓裡面的神經,引起一系列的感覺運動障礙和臟腑生理機能改變,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同樣,當器官不健康時,也可以從脊椎骨上找到異常之處,所以脊椎的問題可能會導致全身臟器功能和身體機能的問題。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脊椎是除了人體心臟之外的第二生命線,在人體內佔據著中樞部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因此,我們可以直接通過養護脊椎來拔除病根,做到永葆年輕與健康。

脊柱健康關係著我們全身的健康。人體從頭到腳的各個部位都與脊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脊柱的傷害會通過神經或經絡傳達到臟腑與四肢。早期的頭痛、頭暈、視力下降、頸部僵硬、多夢、失眠、口渴、心煩、耳鳴、耳聾、胸悶、氣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軟、全身乏力、反應遲緩、腹部脹痛、小便困難、便秘、腹瀉、肥胖、消瘦、男性陽痿、女性月經紊亂等亞健康、慢性病大多跟脊椎的問題有關。可見,「養生先養骨,養骨養脊柱」顯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從中醫和西醫角度來詳細闡述脊柱的重要性。

第一節脊柱全貌

?

一、脊柱的位置

脊柱位於人體背部中央,脊柱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頭的支持者,又是人體軀幹的中軸,支持著身體的體重,並參與胸、腹腔和盆腔的構成,保護著體腔內在器官,特別是脊髓。

二、脊柱的形態結構

成人的脊柱脊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脊柱是由N脊椎組成的.

1。脊柱的外形

前面觀

椎體自上而下漸加寬,第2骶椎最寬,與椎體的負重有關。自骶骨耳狀面以下,重力傳至下肢骨,體積漸縮小。

後面觀

椎骨棘突連貫成縱嵴,位於背部正中線。頸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細長,斜後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

側面觀

可見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頸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後。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2.脊柱的組成

(1)概述

?

上傳醫療用圖,方便大家查找相關部位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蕩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2)結構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1]相連繫,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範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範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繫,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3)椎間短韌帶

很多,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黃韌帶有很大的彈性,連接著相鄰的椎板,協助椎板保護椎管內的脊髓,並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4)脊柱的長韌帶

主要有三條: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縱韌帶,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對脊柱穩定有重要作用。椎體後面的後縱韌帶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但在椎間盤處較寬,後縱韌帶可限制脊柱過分前屈及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還有一條上下連續的棘上韌帶,在胸、腰、骶部緊貼棘突末端,至頸部則呈板片狀,將兩側肌肉分開,且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特名之為項韌帶ligamentum nuchae。

環枕關節和環樞關節是脊柱上端與顱骨之間的連接,又合稱為環枕樞關節。

每個椎骨可分為位於前方的椎體和位於後方的椎弓。相鄰的椎體之間藉助自上而下逐漸增厚的椎間軟骨——椎間盤互相連結,並起著彈性墊的作用。沿著整個脊柱,有兩條自上而下的堅固縱韌帶,即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另外還有其他長短不一的韌帶及大大小小的肌肉。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繫,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範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範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由於有獨立的椎骨組成,加上韌帶、肌肉、椎間盤將各個脊椎骨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就像自行車的鏈條一樣,環環緊扣,這就保證了人類頸、胸、腰部活動的靈活性,人們能自由自在地根據不同需要面前俯後仰、左右彎曲,稱得上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

人體的脊柱並不像電線杆-樣筆直一根,而是根據人體的特殊情況,有著四個彎曲,從側面看上去呈S形,其中兩個原發後凸,兩個繼發前凸。胸椎的後凸是由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腰4及腰5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腰3椎體不定,仍多為方形,而腰1、2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形態。腰椎曲度在性別上有一定的差異,女性的一般較男性的為大。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穩定和平衡的表示。

三、脊柱的功能作用

脊柱為人體的中軸骨骼,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了解了脊柱的獨特結構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脊柱的結構如此複雜,這樣的獨特結構,正是為了保證脊柱能夠履行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支撐、保護、運動、傳導!脊柱具有支撐軀幹、保護內臟與脊髓和進行運動以及神經傳導的功能。

一是骨架支撐作用。

脊柱是人體是人體骨架的主軸,是軀幹的支柱,它位於頸、軀幹和骨盆的背面正中,起著支撐頭顱和構成、支撐胸腔、腹腔、盆腔臟器的作用,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是所有活動的控制中心。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彈簧,能增加緩衝震蕩的能力,加強姿勢的穩定性,椎間盤也可吸收震蕩,在劇烈運動或跳躍時,可防止顱骨、大腦受損傷,脊柱與肋、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臟器起到重要作用。

?

通過圖更能形象說明問題

脊柱的負荷為某段以上的體重、肌肉張力和外在負重的總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柱節段承擔著不同的負荷。由於腰椎處於脊柱的最低位,負荷相當大,又是活動段與固定段的交界處,因而損傷機會多,成為腰背痛最常發生的部位。脊柱的負荷有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時脊柱所承受的負荷及內在平衡,動態則指身體在活動狀態下所施於脊柱的力。這些負荷需要相應的關節、韌帶和肌肉來維持。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幹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二是安全保護作用。

脊柱有4個生理曲度(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大彈簧,增加了緩衝震蕩的能力,加強了穩定性。在跳躍或劇烈運動時,椎間盤可吸收震蕩,防止顱骨和腦部受到損傷。同時對脊髓、中樞神經和內臟器官也起到保護作用。

三是運動平衡作用。

脊柱上端借枕骨承托頭顱,在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借肋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人的身體軀幹的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等運動以及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平衡。

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範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正常人脊柱有一定的活動度,但各部位活動度不同,頸、腰段活動度較大,胸段活動度極小,骶段幾乎無活動性。一般情況下頸段可前屈、後伸各35°~45°,左右側彎各45°,旋轉60°~80°。腰段在臀部固定的條件下可前屈75°~90°,後伸30°,左右側彎各30°~35°,旋轉30°~35°。檢查時醫師固定患者肩部,囑被檢者做前弓、後仰、側彎、旋轉等運動;檢查胸椎活動度可先固定骨盆再旋轉肩部,注意觀察有無異常改變。

四是神經傳導中樞作用。

人體的周圍神經系統是由自主神經、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組成的,是通過脊柱的31對神經根分布全身的。

第二節脊椎神經學

人體脊椎總計三十三塊椎骨,其中脊髓共有三十一對脊髓神經,包括了八對頸神經、十二對胸神經、五對腰神經、五對薦神經和一對尾神經。脊髓和腦合起來,就是所謂的中樞神經,控制著人體所有的運作,無論是自主神經系統里的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或是控制手腳動作、感覺、維持平衡等,都需要依靠脊髓里的脊髓神經來傳達。

這三十一對脊髓神經,從大腦、小腦、延腦開始,經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至尾椎,分布於脊椎兩側,周匝而成,並與各器官及內臟神經有相互關係,細分如下:

頸椎C七節,頸椎神經八對。

胸椎T十二節,胸椎神經十二對。

腰椎L五節,腰椎神經五對。

薦椎S五節、亦稱仙骨,薦椎神經五對。

尾椎Co四節,尾椎神經一對。

因此,背部脊椎與脊椎兩側若有痛點發生時,有時並非單純的肌肉拉傷,有可能是因為脊椎側彎,或脊椎轉位與脊椎發生病變所致,當然,也有可能是臟腑病變所引起之疼痛。

一、脊柱與脊柱周圍的神經血管的關係緊密

1.脊柱與脊神經系統的關係

每一塊椎骨的椎弓和椎體之間形成了一個結構,叫做錐孔;所有的錐孔共同構成一個開放的骨性的通道——椎管!椎管內就是人體的重要中樞神經系統脊神經系統,包括脊髓與脊髓發出的31對脊神經的神經根。這31對脊神經直接支配除頭部以外的軀幹的皮膚感覺與骨骼肌運動。

脊神經的主要功能(作用):將人體的大部分器官與脊髓連結起來。其具體的機制如下:

脊髓白質內的神經纖維,據功能和衝動傳導的方向聚集在一起,形成傳導束。將衝動從脊髓傳向腦的傳導束,叫上行傳導束;傳導方向相反的,叫下行傳導束。還有一些傳導束,只是把脊髓內的各神經中樞聯繫起來。這樣,脊髓通過上、下行傳導束與腦相連。同時,通過脊神經與其他器官聯繫。

人體的神經系統由中樞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組成。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於顱腔和脊柱的椎管內,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繫,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外周部分包括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它們組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分布於全身,把腦和脊髓與全身其他器官聯繫起來,使中樞神經系統既能感受內外環境的變化(通過傳入神經傳輸感覺信息),又能調節體內各種功能(通過傳出神經傳達調節指令),以保證人體的完整統一及其對環境的適應,簡單而言,我們的大腦就是像是司令,我們的身體各系統就像是士兵,如果脊骨神經出現了問題,那麼司令傳達指揮到士兵的過程就出現了障礙,士兵就沒辦法正確執行指令。

人體的31對神經分別從脊椎的椎間孔穿出並貫穿全身,調節支配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為什麼脊椎神經如此的重要呢?因為每一對脊椎神經又分成前、後兩支,依功能分別負責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即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構成)。軀體神經分布於各肢體肌肉,而內臟神經分布於全身的血管、腺體、內臟。

 由此可知,人體脊髓神經管制人體全身各系統。當骨盆、脊柱錯位後,本來間隙就很小的椎間孔,首先變形,周圍肌肉、韌帶張力發生改變,脊椎的三維運動(前屈、後仰、側屈)發生障礙,進一步壓迫血管、神經,阻塞經絡,引起一系列的感覺運動障礙和臟腑生理機能改變,造成內分泌機能紊亂,導致多種疾病發生。

2.脊柱與交感神經系統的關係

除了脊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段全長及腰髓1~3節段的灰質側角,成對的交感神經位於脊柱兩側,呈鏈鎖狀,由交感干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交感神經興奮時,腹腔內臟及皮膚末梢血管收縮、心搏加強和加速、新陳代謝亢進、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經的活動主要保證人體緊張狀態時的生理需要。如果交感神經被抑制時,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皮膚和內臟血管舒張,小支氣管收縮,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鬆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脊柱不僅僅是一個由骨骼構成的一個運動支撐系統,它還直接影響著機體的神經系統的支配管理。

3.脊柱與周圍主要血管的關係

脊柱位於人體背部中央,貫穿整個軀幹,除了與脊神經和交感神經聯繫緊密以外,與一些重要的血管、淋巴管也有著密切的聯繫。脊柱是血管、淋巴及其它體液上下循環的支架。脊柱的中正度與高度發生變化對體內縱向分布的血管,尤其是緊貼胸、腹腔後壁的血管所產生的影響是肯定的。

與脊柱關係最緊密的重要血管就是椎動脈。椎動脈由鎖骨下動脈發出,左右各一,穿過頸椎兩側五個橫突孔,經枕骨大孔上升到顱內後,兩條椎動脈在腦橋下緣匯合在一起,形成一條粗大的基底動脈,即我們通常所稱的椎基底動脈系統。基底動脈至中腦又分成兩條大腦後動脈,供應大腦後 2/5 的血液,包括枕葉、顳葉的基底面及丘腦等。

椎動脈與頸椎椎骨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頸椎椎骨為椎動脈提供了非常好的保護,避免了外來刺激對椎動脈的影響,從而儘可能的保護為大腦的供血。但是同時頸椎椎骨的健康情況也直接影響椎動脈的形態結構,影響之血液的通過。

除了椎動脈,受脊柱影響的血管還很多,比如腹主動脈、髂動脈等。通過對標本的解剖發現,如果脊柱的高度和中正度發生改變,原本應該垂直下行的腹主動脈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大動脈血管發生這樣的改變,對血液流速及血管壁的張力都會有所改變,會給人體健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是可以想像的。

二、脊柱的平衡與穩定結構

穩定對於脊柱來說也就是「平衡」,任何平衡都是相對的,也是有條件的。有關脊柱的穩定也是一種相對的穩定,使脊柱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有關脊柱的穩定主要依賴內、外兩個方面。內部主要是脊柱的曲度與中正度、椎骨、椎間盤、小關節、椎旁韌帶;外部主要是肌肉和筋膜。

1.脊柱的內平衡結構

(1)脊柱的曲度與中正度:脊柱的基本生理功能決定了脊柱需要按照DNA信息生長成為具有S型生理曲度、與重心垂直的中正度,這樣才能保證脊柱在靜態與動態狀態下都能保證處於穩定的狀態下;

(2)椎骨:構成脊柱的基本單位,每一塊椎骨的形態、結構、位置必須按照DNA信息生長,就像構成長城的每一塊城磚,一旦發生改變,就會導致脊柱不正;

(3)椎間盤:椎骨的椎體與椎骨的椎體之間是由椎間盤緊緊的固定在一起,椎間盤還能夠有效吸收震蕩,椎間盤對於穩定脊柱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4)小關節:又稱為關節突關節,是脊柱後部重要的承重和支撐結構,還有調節和控制脊柱運動的功能,小關節功能一旦喪失,將會嚴重影響脊柱的穩定性;

(5)椎旁韌帶:韌帶多起、止於相鄰椎骨相關結構,對脊柱運動和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韌帶對於限制椎骨間的過度移位,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2.脊柱的外平衡結構

脊柱周圍的肌肉與筋膜:肌肉與筋膜是緊密相連的,也是唯一與脊柱穩定性有關的外部因素。脊柱的穩定性變化與脊柱周圍的肌肉關係十分密切,任何與脊柱運動有關的肌肉力量的變化和運動失調時,都會導致脊柱穩定性的變化。

3.脊柱的平衡穩定結構的重要性

脊柱平衡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脊柱位於人體正中,上撐頭顱,下坐骨盆,外聯四肢,脊髓神經穿行其中。脊柱前面有人體三個腔,心、肺居上,肝、膽、脾居兩側,胃、小腸、胰、腎居後,膀胱、子宮居下,各有其位,各歸其位。脊柱與各個器官有神經聯繫,有血管相通,有肌肉、韌帶支持。當脊柱由於退變、損傷、勞作、炎症、腫瘤、不良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扭曲、變形。脊柱失衡後,脊柱韌帶及內臟韌帶扭轉,血管內血流受阻、神經受刺激或壓迫,這一系列變化必然引起內臟器官的功能異常,長此以往,會引起臟器的器質性病變。理論上,脊柱平衡者,內臟健康,體態自然優雅勻稱、步履自然輕靈穩健。

 

三、脊椎神經受壓迫的具體原因

1.人體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

  人體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大多出自於枕頭過高,由於頸椎的正常弧度為前突狀,若枕頭太高,將改變此弧度,造成頸椎前突消失,而壓迫神經及椎動脈,造成頸部、肩部、手肘及手部的酸麻疼痛或無力,亦會引起腦部缺氧、頭暈、頭痛、失眠及腦神經衰弱等問題。其它如長期伏案工作者、低頭工作者、常以沙發把手當枕頭者、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打遊戲者及喜歡跳水者等,均容易引起頸椎弧度改變,而壓迫頸椎神經及椎動脈,造成上述癥狀。值得一提的是,上了年紀的人,應保持頸椎柔軟,因為僵硬的頸椎,較容易引起頸椎神經及椎動脈的壓迫,不但容易引起上述癥狀,亦會因血壓上升而造成中風及腦血管病變。

  2.人體腰椎神經壓迫的原因

 人體腰椎神經壓迫的原因,最常見是由坐姿不良所引起(斜倚在沙發上) ; 其次為常年工作勞累致使脊椎兩側肌肉張力不平衡所引起;以及因常彎腰拿重物,致使椎間盤( 俗稱軟骨) 突出所引起;而肥胖使腰椎長期支撐過重,很可能會造成腰椎滑脫引起腰痛;婦女因鈣質流失或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所引起;因長期坐辦公桌而造成肌肉疲勞所引起;因缺乏運動造成肌肉延展性與耐力功能降低所引起;以及因運動傷害、外傷、床墊過軟等原因均可造成腰椎神經壓迫。

  3.人體胸椎神經壓迫(或胸椎側彎)的原因

人體胸椎神經壓迫(或胸椎側彎)的原因:最長常見於長期單邊肩挑重物、長期姿勢不正(如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單邊運動造成兩側胸椎肌肉鬆緊度不均、骨盤傾斜造成胸椎產生代償性側彎,均為造成胸椎側彎、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其它如外力重擊、車禍、或碰撞等,亦會引起胸椎神經壓迫而造成胸腔器官(如心、肺、肝、胃、腎等)癥狀。

  4.消化吸收不良及荷爾蒙分泌失調者,導致脊椎偏移的原因

消化吸收不良及荷爾蒙分泌失調者,因脊椎周邊的韌帶、肌肉組織結構及彈性不良,所有脊椎都容易偏移;也是經常「落枕」的原因。

  

例如,某一節頸椎錯位,極有可能壓迫到與之相連的脊神經,導致其下方臟器功能的失調,因為穿過頸部的脊神經往往要通往全身各處,所以全身功能都會因此而受牽連,高位截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某一節腰椎間盤突出,則有可能導致位於它上方整個脊椎生理彎曲發生改變,繼而壓迫椎管里的脊神經,不但引發劇痛,還影響臟器功能。

  

我們的頭、頸、肩膀,如同樹枝一樣,它們與脊椎這根主幹是不能分開的整體。嚴格來說,頭部甚至可以認為是脊椎的延伸,因為頭和脊椎從我們還是胚胎那麼小的時候就已經連為一體、共同生長了。所以脊椎的姿勢會直接影響頭部,而頭部的活動也直接影響脊椎,影響全身功能。連接頭與脊椎的是我們的頸部,如果您姿勢不當,例如習慣頭部向前傾、下巴過分內縮、肩膀聳起等,都會造成頸部肌肉緊張與僵硬,長此以往不但肩膀會感到疼痛、麻木,整個背部甚至都會感到不適,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那麼骨盆呢?骨盆牽制著脊椎基底,影響它的自然曲度,如果骨盆過於往後、過於往前或者兩邊骨盆一高一低,都會導致長短腿現象的發生,進而使脊椎側彎、脊髓受到壓迫,最終使得與脊神經相連的臟器功能下降。

  

如果每一節脊椎骨都處於正常的位置,那麼整個脊椎呈現出兩個向前的彎曲(頸曲和腰曲)、兩個向後的彎曲(胸曲和骶曲)。當脊椎的彎曲度是良好的————該彎的地方彎了,該直的地方都直了,人就不容易生病;如果脊椎的生理彎曲改變,身體則往往陷入亞健康或是慢性病的困擾。

四、脊椎如人體之高速公路

脊椎神經從大腦、小腦、延腦,再從頸椎第一節一直到尾椎,全程節節貫穿,任何一節發生問題,都可能會逐步影響到其它臨近的脊椎,甚至於全身。脊椎就像人體的高速公路,不僅維護輸送養份到五臟六腑,還負責傳送各項指令,使內臟獲得良好的控制與平衡。如果脊椎側彎或脊椎轉位時,就像高速公路路況不佳,有障礙物影響,相對的影響到全身的新陳代謝,故而對人體而言,脊椎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

五、脊椎神經與內臟之關係

?

1.脊柱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

?

脊柱的作用不僅是支撐身體,脊柱與內臟也是相連的,對內髒的功能也有重要的影響。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內髒的功能是由與脊髓神經相連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控制調整的。雖然我們沒有明顯地意識到,但我們的心臟、胃、腸等內臟每天都在有序地工作著。這就是接受大腦指令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起作用。

沿著脊椎有31對神經,分別從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孔伸出,且貫穿整個脊椎。由上至下依次為:頸椎神經8對,胸椎神經12對,腰椎神經5對,骶椎神經5對,尾椎神經1對。每對神經又可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軀體神經掌管肌肉、皮膚、骨骼和韌帶等,內臟神經,也稱自主神經或植物神經控制,自主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兩套神經系統負責管理全身器官。內臟神經出椎管後在椎體前方或橫突前方形成神經節,然後發出節後纖維支配我們的心臟、胃腸道等內臟器官。人體內髒的功能活動就是由內臟運動神經,心臟、血管、汗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唾液、膀胱、平滑肌等的功能皆由我們平常感覺不到他們存在的自主神經運作控制。如果脊柱歪斜,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受到壓迫,那麼正常的功能將受到損害。內髒的各種各樣的疾病就產生了。內臟神經的作用我們平時很少注意,也覺察不到它們的活動規律與形式,在疾病診療過程中,由於客觀指標少、量化難,容易忽略內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存在。

內臟器官產生病變時,可能會在脊椎兩側所對應之神經點上有痛點發生。例如腎臟功能較弱的人,常會感到腰酸、頻尿、不耐久坐,其痛點可能在第十二胸椎至第五腰椎之間。

再者,如孕婦也常會有腰部酸痛及下肢水腫等現象,因為胎兒重量所致,不僅常使腰椎神經與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也容易使骨盤移位。產後若沒有作適當復健(懷孕時不宜做推拿、指壓、整椎等整復動作),長期骨盤移位將造成坐骨神經壓迫,不僅腰部酸痛,還可能發生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如:子宮收縮不良、畏寒、腹瀉、下肢無力、靜脈曲張、月經不調、膀胱炎、腎臟炎、便秘、痔瘡等。

人體的脊柱具有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骼曲),這對人類的直立行走活動具有明顯的適應意義,可以緩衝行走中地面反作用力對腦和內臟器官的震蕩,有利於行走中的平衡。

①直立行走使脊柱的走向同重力作用的方向一致。

②所有的脊椎動物,它們的脊椎(頸椎除外)只能作左右擺動,而不能作上下擺動。人類的脊柱則不同了,它可以作360°的大迴轉,即不但能左右擺動,還可以前仰後合,脊柱的活動範圍明顯擴大。這雖然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一些隱患。人體脊柱的錯位,前後錯位居多,左右錯位相對較少,但由於人體躺卧姿勢的不正,脊柱左右錯位的也越來越多。脊柱一旦錯位,就容易壓迫脊神經,這就為人類容易得各種四肢及內臟器官的疾病打下了埋伏。

當人體直立行走後,全部重量落在下肢上,因而下肢變得更加粗壯有力,承擔了全部行走功能,上肢因而得到解放,有機會做更為細巧的動作,這首先表現在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加和手指的靈活性大大增加。這種進化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高度發達。

脊柱的椎間軟骨盤由於是橫卧的橢圓形,左右徑長,左右運動時穩定性大,不易變形;前後徑短,前後運動時穩定性小,容易變形。當人進入中老年後,由於骨中含鈣量發生變化,缺少鈣質就易使脊柱發生錯位的情況。一旦錯位,脊髓或從椎間孔中發出的脊神經很容易受到壓迫,神經衝動的傳導受到阻滯。脊神經由許多神經纖維組成,其中除一部分分布到四肢及軀體的肌肉中去,還有一部神經纖維屬於植物性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纖維,它們分別通過幾個內臟神經節對內髒的生理活動起支配與調節作用。錯位的脊柱由於壓迫神經,阻滯神經衝動的傳導而最終導致了人類容易患各種內臟器官病。

脊柱發生的變化十分緩慢,是在一個很長時期內發生的,正因為變化緩慢才未能引起人們對這一潛在危害的重視。如果人體姿勢不當或受到外力撞擊,甚至軀體突然轉動等,都有可能產生脊柱相應部位的椎骨間位置變動,引起小關節對合紊亂、椎間孔形狀及大小改變,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局部肌肉、韌帶組織的損傷等等。這些均系臨床常見的急慢性頸、肩、腰、腿痛產生的主要原因。這些改變將直接或間接地對脊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等信息通道產生刺激或壓迫,從而引起與這些神經或血管相關的臟器出現病症。有資料統計顯示,在患頸、胸、腰椎疾病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相應的內臟疾病。當這些脊柱病治療好轉後,這些相應的臟器的功能性疾病亦好轉或痊癒。

2.脊柱錯位時容易出現的內臟問題

不同部位的脊椎發生錯位或損傷後的表現形式各有特點,

頸段脊椎損傷在臨床以頭面部五官癥狀和顱腦神經癥狀為主要表現,有眩暈、頭痛、眼部癥狀(視力下降、乾澀、目脹、眼瞼下垂等)、鼻部癥狀(鼻塞、鼻孔內異樣感覺、嗅覺異常等)、咽喉部癥狀(咽部異物感等)、耳部癥狀(耳鳴、聽力下降等)、顱神經癥狀(嗆咳、音啞、伸舌障礙、語言不清、軟齶麻痹等)、循環系統癥狀(胸悶、胸痛、氣短、心悸等,甚至出現心律失常)和其他一些癥狀(呃逆、睡眠障礙、高血壓、身體異常出汗等)。

胸椎損傷臨床表現主要以內髒的功能失調為主:胸脊神經激惹癥狀(損傷的神經節段支配區的放射性或局限性胸背部疼痛、麻木、肌肉緊張、痙攣或肌肉萎縮),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皮膚蒼白、潮紅、冰涼、灼熱、多汗或無汗、心悸、心律失常、假性心絞痛、胸悶、胸部堵塞和壓迫感、呼吸不暢、喘咳或痙攣性嗆咳以及哮喘、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胃痛、腹痛、腹瀉、便秘、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膽囊炎等)。

腰椎和骶髂關節損傷主要表現為腰腿痛和盆腔臟器的功能紊亂症(尿頻、尿急、排尿不暢、遺尿、陽痿、下腹疼痛、里急後重感、腹瀉、便秘、痛經、月經不調及性功能障礙等)。

六、脊椎與全身器官之關係

脊椎神經不僅與全身器官的運作有密切關係,還跟身體各部位關節活動及肌肉的酸痛有關。

頸一後頭通大腦,頸二耳目視聽舌;

頸三臉面和外耳,三叉神經及喉咽;

頸四繞項連雙肩,耳鼻口咽與膈肌;

頸五上臂三角肌,聲帶腺體咽喉炎;

頸六頸肩二頭肌,拇食兩指扁桃體,;

頸七肩肘三頭肌,前臂中指甲狀腺;

頸八無名與小指,前臂掌面指屈肌;

胸一上臂至肘下,食管氣管小魚際;

胸二循腋至肘上;三至十二胸肋肌;

胸二至五主心疾,肺與氣管二三四;

食道胸一至胸六,六胃七胰八屬脾;

肝膽七九胸節間,腎臟胸十至腰一;

胸九十二主小腸,十一腰一大腸鄉;

膀胱十一至腰二;輸尿管加前列腺;

睾丸卵巢十十一,下至腰一主生殖;

腰一上主骼腰肌,內絡大腸下股溝;

腰二斜下大腿前,還連腹部和蘭尾;

腰三主管膝周炎,子宮膀胱性器官;

腰四小腿內側面,坐骨神經前列腺;

腰五腿外脛前肌,足背拇次兩趾連;

骶一跟腱通小趾.,亦主小腿腓腸肌;

骶二大小腿後面;下至足底掌小肌;

骶三四五

。然後,第一步正式地修的話,第一步就是觀想你頂輪上有一顆很亮很亮很亮的像太陽一般的摩尼寶珠,然後你就想你能夠觀內景,能夠看到你的體內;然後你就觀,你就看著這個摩尼寶珠,從這個頂輪的中心穿透掉下來,掉到眉間輪的中心;然後再從眉間輪的中心穿透又掉下來,掉到喉輪;然後這顆摩尼寶珠繼續從喉輪的中心穿透掉下來,掉到心輪上;而掉到心輪的八瓣蓮台上又繼續從心輪掉下來,就掉到臍輪;第六步就是繼續摩尼寶珠從臍輪掉下來,掉到海底輪;第七步就是這顆摩尼寶珠,它就在海底輪自然地呼吸;然後你自己內觀,內視看內景,內視你身體內的內景,就看著海底輪這顆摩尼寶珠。每次吸氣的時候,這個摩尼寶珠跟著就長大起來;呼氣的時候它也就跟著縮小,縮小了。每天都是這樣子來保持中脈呼吸。

是不是很簡單啊!就很簡單。你每天這樣子保持這樣子的中脈呼吸,然後你自然地每一天就心情很愉快,身體脊柱自然就直了,修行自然就進步了。為什麼要這樣觀?這個觀摩尼寶
推薦閱讀:

三叉神經痛臨床路徑
什麼是神經膠質——60秒腦科學常識
考前一周必看資料之一 神經病學
神經性皮炎、牛皮蘚和銀屑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2型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的治療

TAG: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