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兩條最根本的東西

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兩條最根本的東西

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讀到鄧小平同志的一段論述:「毛澤東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當然民主與集中的關係,自由和紀律的關係,都是很重要的。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這段話,在若干年前學習鄧小平文選時讀到過,當時聯繫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觀察思考,大有一種「誠哉斯言」的感慨。這段話沒有全記住,但「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兩條最根本的東西」這一句卻一直銘記在心,這些年來,個人聯繫工作和思想實際,對這兩條最根本的東西,作過一些比較系統深入的學習和思考。今天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論斷,在倍感親切的同時,聯繫我們目前的作風現狀和正在開展的以聚焦作風、集中解決「四風」問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依然感到非常深刻,非常有針對性。工委機關組織黨的群眾路線集中討論交流,安排我帶頭髮言。起初,我想僅就群眾路線問題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習的體會和認識,後來還是想對這「兩條最根本的東西」都講一下。這是因為,其一,群眾路線、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思想路線都很重要,同屬「最根本的東西」;其二,二者又同屬黨的優良作風的範疇,並且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的根本工作路線,它同黨的思想路線是相輔相成、在本質要求上完全統一的」。我看「四風」問題,有的是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有的則是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決「四風」,應當拿起這個思想武器。

一、關於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石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一大法寶。黨的群眾路線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根據的,唯物史觀是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石。

群眾觀點是唯物史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唯物史觀因此又被稱作群眾史觀。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推動了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革;人民群眾既是改造自然的主體力量,也是改造社會的主體力量;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因此,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宗旨,就是順應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根本規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全心全意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正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立場,我們黨才逐步形成了在自己工作中的根本工作路線,即群眾路線。

在國際共運史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重視做好群眾工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提出過一系列關於黨和人民群眾關係的理論觀點。但是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都沒有明確提出群眾路線的科學概念。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群眾問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我們學習領會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首先要搞清它的理論根據。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唯物史觀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關係,才能更加自覺堅定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的提出、形成和發展過程

黨的群眾路線的提出

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1925年10月召開的中共擴大執委會決議案中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1928年6月-7月召開的黨的六大也作出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的重要論斷。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

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

1943年6月,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決定中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這段論述,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即黨對群眾的基本領導方式和基本工作方法進行了精闢的總結和概括。這一表述,主要側重黨的群眾工作如何去做,怎樣實行黨的群眾路線,對黨的群眾觀點尚未作出明確論述。

1945年4月至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還從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出發,提出把「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這就使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進一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用了一個專題論述了毛澤東關於群眾路線的思想,重點闡述了什麼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問題,把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觀點系統地進行了梳理,概括為四個方面,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並強調:「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這裡,他把黨的群眾觀點的重要性,群眾觀點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關係,闡述得非常清楚和深刻。

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內涵的不斷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根據執政黨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對群眾路線又作了新的豐富和發展。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鄧小平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新的概括,系統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必須密切聯繫群眾和依靠群眾,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人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二是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黨必須根據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開創性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指出:「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鄧小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這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根本點,作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任務。

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黨的群眾路線視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調通過開展這一活動,切實加強對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教育,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為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

黨的群眾路線定義的規範表述

綜上所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對群眾路線有過多種不同的論述。從黨的重要文獻對群眾路線作為一個定義和概念的表述情況看,黨的一大的綱領和黨的二大至六大的黨章都沒有關於群眾路線的明確表述。黨的七大黨章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黨的「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但卻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問題。黨的八大黨章的總綱中第一次寫入了「群眾路線」,並對黨的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但對什麼是黨的群眾路線卻沒有給出定義,也沒有進行概括和提煉。黨的九大黨章、十大黨章在總綱中都取消了對群眾路線的表述。黨的十大黨章只保留了黨的三大作風的表述。黨的十一大黨章講到了全黨必須保持和發揚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黨的三大作風問題,但對什麼是黨的群眾路線也沒有論述,更沒有具體地展開。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群眾路線確定為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並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從定義的角度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的闡述和概括。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黨章恢復了黨的七大黨章、八大黨章的許多內容,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其中對黨的群眾路線是這樣表述的:「黨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並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個表述是在《決議》基礎上,減少了兩句話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又增加了一句話「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黨章恢復了《決議》中的兩句話,並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這樣的表述:「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樣五句話的經典表述,一直沿用到黨的十五大至十八大的黨章中,形成了我們黨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準確、完整、規範、權威的表述。

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的思想內涵

黨的群眾路線五句話的表述,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一切」、「一來一去」。「兩個一切」強調的是黨的最根本的群眾觀點,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問題的世界觀,它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一來一去」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是黨的群眾工作的主要領導途徑和工作方式方法,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問題的方法論,即如何把黨的群眾觀點落到實處,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群眾路線這四句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整體內容。

那麼,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對此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分開來說,它們可以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黨的群眾觀點表達的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黨的群眾路線表達的是黨的群眾工作的主要領導途徑和工作方式方法,是實踐形態的東西。這二者又是密切聯繫的,如前所述,前者是宗旨,後者是途徑。因此,有時候我們說群眾路線,就把群眾觀點包含在了裡邊。目前我們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裡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個包含群眾觀點在內的概念。

關於黨的群眾觀點,黨的七大以來,我們黨曾作過多次系統的闡發。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又有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所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將群眾觀點概括為6個主要觀點: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二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四是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五是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六是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這些主要觀點,構成了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此後,群眾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又得到了新的發展。這其中,有對一些基本觀點的深化、強化和細化,也有新的闡發和拓展。對此,我在學習中注意梳理了一下,感到主要有以下幾點:

擴大了人民的範疇。我們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首先要明確誰是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範疇是不同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革,社會分工的變動,引起了社會階層的深刻變化。其中最受關注的變化,是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他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黨的十六大在堅持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的基本觀點的同時,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新出現的這些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科學判斷,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強調「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一新論述對「人民」範疇的界定,發展了黨的階級基礎,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使黨的利益代表面更加廣泛。

堅持人民利益的最高價值標準。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鄧小平同志把這一人民利益標準具體化、形象化,提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極其鮮明地申明以執政為民為本質,內涵著以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的思想。十六大以後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

兼顧群眾利益的整體性、層次性。人民群眾的利益,內涵十分豐富。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構成了群眾利益的統一整體。統籌兼顧、協調處理好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利益關係,是維護和實現群眾利益的要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質需求。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堅持群眾路線必須正確把握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新變化,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著眼於人民群眾經濟權益的實現,也要著眼於人民群眾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權益的實現。人民群眾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許多不同的利益群體。我們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著眼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包括農民、工人、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勞動者在內的最大多數人,是人民群眾的基本部分,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其他一切財富的主力軍,是社會穩定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黨執政的主要基礎,反映和滿足這些勞動者的利益,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重點所在。同時,要適應我國社會階層關係的變化,認真考慮和兼顧,盡最大可能反映和滿足這些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利益。在人民群眾內部,總有一部分收入低、生活困難的群眾。他們的困難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還會可能產生影響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甚至影響改革建設大局的種種問題。因此,關心群眾,首先要關心困難群體的疾苦;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首先要為困難群體謀好利益。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利益高於一切,群眾利益就是我們黨的最大利益。胡錦濤同志在2003年「七一」講話中鮮明地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從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事業成敗的高度來增強群眾觀點,真正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天職,把實現群眾的願望作為最大事情。要始終把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都作為大事,滿腔熱情地去做。為群眾辦事,既要解決那些關係全局的事,也要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難事。凡是群眾生產生活的難事、急事,都要作為大事放在心上,不推諉,不拖拉,不漫不經心,及時幫助解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需要全面辯證地理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的關係。根本利益是指人民群眾的全局利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是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的總和。因此,認真研究並努力實現群眾的具體利益,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題中應有之意,不能因強調代表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把群眾的具體利益視為小事而漫不經心。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是黨的建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經過90多年的奮鬥和發展,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地位的這種歷史性變化,既為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有利條件,也更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者產生脫離群眾的危險。執政之前,在殘酷的革命戰爭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中,黨離開群眾就無法生存,這個時候主要是黨找群眾,聯繫群眾的自覺性很強。執政之後,由於地位變了,手中有了權力,人民群眾也把自己的利益和命運全部寄托在黨的身上,很多事情變成了群眾找黨。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正確對待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能否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能否永遠做到不脫離群眾,便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為此,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多次鄭重地告誡全黨,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個論斷深刻總結了我們黨90多年奮鬥的歷史經驗,凝結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以及世界其他政黨興衰規律的思考。這一帶有根本性的、極為重要的政治論斷,對於我們不斷強化黨的群眾觀點,時刻警惕和防止脫離群眾,不斷增強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策作用。

把轉變作風、解決「四風」作為密切聯繫群眾的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之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轉變作風與聯繫群眾的關係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 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中央把轉變工作作風作為密切聯繫群眾的突破口,制定並帶頭實施「八項規定」,繼而聚焦改進作風,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適時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種以密切聯繫群眾為出發點和根本點的作風建設的新探索,必將從理論和實踐上對豐富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作出積極的貢獻。

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的途徑

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淡化和缺失是在黨員幹部中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也正是一些黨員幹部丟掉黨的密切聯繫群眾優良傳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表現突出的根本原因。解決了什麼是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要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的問題,接下來重要的是要解決「怎樣樹立和貫徹」的問題,即解決樹立群眾觀點和貫徹群眾路線的途徑問題。我感到,樹立群眾觀點和貫徹群眾路線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多管齊下。

一是理論的培植。理論上堅定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必須正本清源,首先從加強教育入手,對全党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思想理論再教育,這是樹立群眾觀點的基本途徑。通過教育,使廣大黨員幹部明確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內容和意義,系統、全面、牢固地樹立起群眾史觀的一些基本觀點,而不是僅僅只會背誦「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樣一個口號。在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基打得越牢,對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意義、內容、要求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越科學,在執政為民的行動上就會越堅定、越徹底、越自覺。

二是黨性的修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黨性的集中表現。加強黨性修養,是樹立群眾觀點的重要途徑。黨性修養的內容和形式很多,比如通過學習提高理論素養,通過深入基層和群眾增進感情、增長群眾工作的本領,積极參加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經受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等等。只有通過長期的黨性修養,才能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一些基本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為。

三是政治的警策。民心的向背決定著政治的興衰成敗。古人有言:「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語·五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政體》)古代統治者「以民為本」的思想,對我們強化群眾觀點,吸取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教訓,仍然不無警策作用。蘇東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的歷史教訓表明,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不論執政時間多長,不論擁有多少黨員,也不論創造過多少光輝業績,一旦脫離了群眾,失去了民心,就失去了執政乃至生存的基礎,最終被人民所拋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會垮台。經常用這些政治興替的經驗和規律自警自惕,就會不斷增強樹立群眾觀點、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自覺性。

四是道義的勉勵。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國家公務員是靠納稅人供養的。吃「皇糧」怎能忘衣食父母,當公僕就理當情衷黎民百姓。這對一名領導幹部來說,是起碼的道德操守。領導幹部要帶頭講職業道德,勉勵自己時刻把群眾裝在心裡,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五是人文的陶冶。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些領導幹部群眾觀點淡化、對群眾淡漠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時代背景下,要注意領導幹部人文精神的培養,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學會理解群眾、關心群眾、幫助群眾、愛惜群眾。

六是感情的培養。與群眾的關係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個感情問題。當年八路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深情、血肉聯繫,是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建立的,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今天歷史條件變化了,培養與群眾的感情,對不少黨員幹部來說,需從人之常情做起。要培養憂民恤民愛民的情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而培養起深厚的階級感情。

七是制度的保證。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靠制度養成,是強化群眾觀點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深入實際、聯繫群眾的工作制度,比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制度,領導幹部接待來信來訪的制度等。通過制度,使領導幹部聯繫群眾不再是隨意的、個人的、個別的行為,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再是一時的、短期的權宜之計。另一方面在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上,通過落實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從制度上保證我們的幹部眼裡有群眾,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把對黨負責同對人民負責一致起來。再一方面,就是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改進作風、糾正「四風」方面的制度,拆掉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的無形的牆。

八是實踐的歷練。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樹立群眾觀點離不開密切聯繫群眾的實踐。深入基層根植群眾,才能真切地感受群眾的歷史作用,體驗群眾的首創精神,汲取群眾的聰明才智;才能真實地了解群眾的疾苦和意願,及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才能增進與群眾的感情,贏得群眾的信任。

二、關於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是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改革建設中克敵制勝、不斷前進的法寶,也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全面、準確、深刻把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弄清黨的思想路線的形成發展的來龍去脈、思想內涵及其內在聯繫。

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黨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和改革建設的實踐中,經歷了一個從形成到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它的表述,也從「實事求是」逐步演化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創立的。民主革命時期,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如何領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的複雜的問題,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但由於黨內尚未形成正確的思想路線,黨的一些領導人往往根據主觀的判斷、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國際的指示指導革命,未能立足中國的具體國情和革命形勢的不斷變化,制定出實事求是的革命戰略和策略,先後犯了右的和「左」的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些右的和「左」的錯誤,雖然在政治上表現不同,但究其思想根源,無不都是犯了理論脫離實際、主觀背離客觀的錯誤,其奉行的無不都是主觀主義、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同「左」右傾機會主義進行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線」這一科學概念,標誌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初步形成。1938年他先後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1941年到1942年間,我們黨開展整風運動,從思想上、理論上對危害革命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清理。這期間,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講話,進一步闡明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在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重新恢復和確立的。新中國成立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度在黨內得到較好的貫徹。但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毛澤東和我們黨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背離了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出現了嚴重失誤,最終將黨和國家推向了「文化大革命」的深淵,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撥亂反正,重新恢復和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並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要求,突出了「解放思想」的內容,把黨的思想路線表述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我們黨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推動改革開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世界的大變動和中國的新發展,以與時俱進的世界眼光和創新精神,對黨的思想路線的弘揚和發展。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世界的大變動和中國的新發展,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也更加複雜的環境和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以與時俱進的世界眼光和創新精神,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多層次多角度加以強調和闡述,使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期得到了新的弘揚和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把「與時俱進」賦予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是去年黨的十八大黨作出的新表述。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我覺得,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尚未引起廣泛關注的科學命題。以往我們對科學發展觀多是著眼對實踐的要求,從堅持發展的第一要義、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等方面去加以學習和理解。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論斷的提出,揭示了科學發展觀活的靈魂,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點睛之筆,為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打開了推進科學發展的新境界。同時,這一論斷,也對黨的思想路線作出新概括,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豐富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內涵,同樣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內涵及其內在聯繫

黨的思想路線,從「實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而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有新的思想內涵注入,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又始終一脈相承。

實事求是。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5月《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對「實事求是」作了科學闡釋。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就是要求我們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並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內在規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在當前新的形勢任務面前堅持實事求是,從根本來說,就是,以「求」為中介,從「實事」到「是」,超越事物的現象狀態,在推進科學發展的實踐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這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所在。同時,堅持實事求是,也是當前改進作風,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鬥爭的有利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提出,以鄧小平同志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為標誌。在這個講話中,鄧小平同志對為什麼要解放思想,什麼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本質是什麼,都作了明確的闡述。他首先分析了我們黨不少幹部由於長期受「左」的思想禁錮和影響,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狀態,指出,只有解放思想,衝破舊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改變僵化守舊的精神狀態,才能做到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對於什麼是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同時強調解放思想必須以實事求是為根據和目的,明確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從而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地統一到了思想符合實際、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精神實質上來。解放思想作為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重要內含,當前就是要通過解放思想,激發主體的活力,以積極、能動、進取的姿態去研究和解決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著力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破除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思想障礙,進而推動改革開放,破除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

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這一論斷昭示全黨,完成從理論和實踐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的歷史使命,必須把握現實時代的變化,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把與時俱進賦予黨的思想路線,進一步強化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內涵,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對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富於創造性的新要求,使黨的思想路線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今天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的高度領會和把握與時俱進,就要看到,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也是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我們黨正是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地總結我國發展的實踐經驗,借鑒國外發展的經驗,並不斷分析時代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才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要求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才能科學發展。這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求真務實。黨的十八大在闡明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同時,豐富了黨的思想路線,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進了求真務實的內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作為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個思想內涵更豐富、理論形態更完備的有機統一體。求真務實,賦予科學發展觀和黨的思想路線新的內涵,強化了科學發展對於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要求,突出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性。求真,就要始終保持思想解放的活力,以更加寬廣的眼光,以創新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去認識、把握和遵循發展的規律。務實,就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弘揚不尚空談、真抓實幹的作風,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紮實有效地把黨的各項事業推向前進。這是實現科學發展的作風保證。黨的十八大把求真務實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併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和黨員幹部身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諸如唯上是從,脫離群眾;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繁文縟節,奢侈浮華;沽名釣譽搞形象工程,虛報浮誇造假政績等等不良風氣表現突出,群眾對此意見很大。如果說在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慢,在一些重要領域改革難以深化,推動科學發展步履艱難,缺乏有效的作風保證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黨之所思、國之所需、民之所盼。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內在關係。我感到四者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同時又不是相併列的。概括地說,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本質,是根據、目的;其它三者是做到實事求是的手段、條件。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作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新內涵,既從思想狀態、時代要求、作風保證的角度把實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又從實事求是中獲得了本質的規定性。這個本質就是主觀符合客觀,思想符合實際,就是把握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從本質上講就是要以開放的思想、創新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把握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

當前在學習貫徹黨的思想路線中和大家討論的兩個問題

1、在當前的形勢任務面前還要不要解放思想 ?

這個問題似乎是個偽命題,因為解放思想永無止境,當前繼續解放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近些年來,解放思想在不少地方似乎喊得不夠那麼響了。

黨的十八大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應當說,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它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它的艱巨性、複雜性,不亞於當年破除「左」的束縛,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當年實現工作重心轉移,打開改革開放的局面,靠的是解放思想,今天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也要求我們必須實現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我想這也是十八大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的意義所在。

應當看到,一些舊的觀念通過前些年解放思想破除了,但在實現傳統的經濟發展中,我們又自覺不自覺地新形成了某些片面的,不符合實際的、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和行為。這些思想和行為,有的已經積澱成為觀念形態的東西,束縛了我們的思想和實踐,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必須把握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通過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通過轉變發展觀念,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那麼為什麼近些年來解放思想在一些地方喊得不夠那麼響了呢?我想,這裡有一個對解放思想取向的認識誤區。有的同志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為解放思想是解決「左」的問題的,現在強調科學發展,這個就用不上了。這個誤區的形成,可能因為當年改革開放是通過解放思想克服「左」的束縛開局的,之後的解放思想活動也主要用來解決「左」的問題,便形成了思維的慣性。其實,解放思想不只是用來反「左」的,它也是破除不合時宜的發展觀念,促進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有利武器,是研究解決一切新情況、新問題的法寶。今後影響科學發展的問題不只是「左」和「右」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科學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們還會遇到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左」的、「右」的,舊有的、新形成的,各種各樣的不符合變化了的實際情況的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說有一味萬應靈藥,那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取嚮應當是多維度、全方位的,我們應當全面把握解放思想的取向,充分發揮解放思想這一法寶的功能和作用。

2、把求真務實既當作優良作風弘揚,又當作一種職業操守、政治品格恪守。

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重要內涵,是貫徹黨的思想路線的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弘揚的作風。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我想也還是一種職業操守、一種政治品格。

現在中央從黨的思想路線和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高度,強調求真務實,並身體力行,為全黨轉變作風做出了樣子。相信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和加強作風建設各項措施的提出和落實,表現在作風上的問題會得到解決。對此要充滿信心。同時,要充分認識加強作風建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作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應當看到,有些表現在某些黨員幹部作風上的問題,根子卻出在職業操守和政治品格上。從這些黨員幹部的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看,不會不知道那樣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發展將難以持續,不符合科學發展觀;不會不知道這樣污染環境會危及人民群眾,殃及子孫後代;不會不知道這樣虛報浮誇、奢侈浮華,有違求真務實的要求。知其不可為而為,為什麼?說來很簡單,一切都是為了個人所謂的政績。那好了,我們就改革幹部政績考核辦法,按科學發展的要求,不光看GDP,還要看你文化、民生、生態建設搞得怎麼樣。但那便又會有人給你搞成文化大躍進、民生大躍進、生態大躍進。就是對弘揚求真務實作風,看上頭真要抓了,他也會給你弄得像模像樣,你開會不擺花他也不擺花,你要求開短會、講短話,卻成為他不思考、不研究、不解決問題,敷衍塞責的借口。假如失卻了最基本的忠誠,在職業操守、政治品格上出了問題,只從作風層面著力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從基礎抓起,從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道德操守抓起,培養和重塑黨員幹部對黨的忠貞,對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的忠信。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優秀文化的涵養,彌補從政者較普遍存在的人文修養、執政道德修養的準備不足,同時加強作風教育和有關制度規範的約束,標本兼治,方可奏效。所以,在當前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從查擺四風入手,注意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操守、職業道德上解決問題。

三、關於思想路線與群眾路線的關係

在加深對群眾路線和實事求這兩條「最根本的東西」各自內涵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而弄清二者的關係,樹立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的思想,有利於增強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確保實事求是的實現。

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淡化和缺失是難以做到實事求是的重要原因

經常聽到人們這樣感嘆,實事求是怎麼這麼難?實事求是究竟難在何處?過去由於長期受教條主義和「左」的思想禁錮,人們想問題、辦事情習慣從條條、框框、本本出發,這是難以實現實事求是的主要原因。在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雖然對由於教條主義和「左」的思想影響而難以做到實事求是的狀況仍然不能低估,但留心觀察一下現實中某些有違實事求是的現象,卻並非是由於受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不逮,而在於群眾觀點的淡化和缺失。

分析這種由於群眾觀點的淡化和缺失導致背離實事求是的情況,大致有兩種表現。其一,搞「唯上主義」,失去實現實事求是的群眾立場。有的黨員幹部,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以「上」是為是,以「上」非為非,唯「上」是從。甚至為了討好上級,不惜犧牲群眾利益,虛報浮誇,弄虛作假,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而對群眾的疾苦、群眾的情緒和群眾的呼聲,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的黨員幹部,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為誰服務、對誰負責的政治立場問題,要他實事求是,無異於緣木求魚。其二,不懂得群眾路線,失去實事求是的條件。有的黨員幹部,在工作中丟棄了群眾路線,高居於群眾之上,不深入基層,不深人群眾的實踐,即便到基層去,也往往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聽不到真話,摸不到實情。習慣靠「拍腦門」、想當然辦事,無法作出實事求是的決策,對上級的方針、政策和決策,也難以從當地實際出發,科學地、創造性地加以貫徹、落實和實施。缺乏群眾觀點,違背群眾路線,導致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難以實現;反過來,背離實事求是的行徑,又會加重脫離群眾,加劇群眾的不滿。

堅持群眾路線,做到實事求是

針對上述由於群眾觀點的淡化和缺失影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貫徹的情況,應當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強化群眾觀點,摒棄私心雜念,勇於實事求是。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經常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的關係。應當說,由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所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都是力求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的一致性。但是,黨與黨的具體的某一級領導機關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有的時候,由於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某一級領導機關的決策、部署和要求,未必能與客觀實際和群眾的意願相一致。在這種上下不一致的情況下,處在上級機關與群眾之間的黨員幹部,就有一個究竟對誰負責的選擇。正確的態度應是,以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一切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忠實地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這樣雖然一時會與上級機關相抵,但因為維護了群眾的利益,也就從根本上維護了黨的根本利益,因此從根本上還是堅持了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的一致性。做到這樣,必須具有實事求是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來自牢固的群眾觀念,如果私心雜念太重,保官求官心態太重,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反過來,有的時候,某些群眾出於眼前的、個人的、局部的利益,而與上級領導機關本來正確的意見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怕得罪人、丟選票,以維護群眾利益為由對上級指示拒不執行或打折扣,使黨的方針、政策在這些地方落空或走樣變形。因為,這樣做,最終仍然會有損於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是堅持群眾路線,遵循認識規律,善於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求」出客觀事物規律性的認識,按規律辦事。實現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則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從群眾中來」,就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將群眾分散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形成系統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後,再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指導實踐,並使之得到檢驗和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們一切符合實際和規律的方針政策,都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也不是主觀臆造的,而是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提出制定的,都是堅持群眾路線、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結果。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要走群眾路線,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要走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二十年靠的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今後深化改革還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只有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我們才能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經驗和研究、解決改革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三是相信、依靠群眾,自覺接受監督,保證實事求是。群眾觀點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觀點。堅持群眾觀點,黨員幹部就要自覺地接受群眾的監督。接受群眾的監督,不只是防腐反變的需要,而且也是實現實事求是的重要保證。早在1957年4月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我們如果關起門來辦事,對群眾的意見不虛心去聽,就很容易使自己閉塞起來,考慮問題產生片面性,這樣就非犯錯誤不可。繼而他指出:「實行群眾監督可以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會提出很多好的意見」,這樣,「我們的消息就會靈通起來,我們的腦子就不會僵死起來,看問題就會少一些片面性。」群眾監督要形成制度,使領導幹部和領導工作隨時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從制度上保證黨員幹部對上級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統一起來,保證群眾路線得到切實貫徹,進而保證領導決策以及決策的實施符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

推薦閱讀:

強求是弱者的習慣
面對相親,還是要實事求是……
今日院訓丨尚法致公 求是致遠
求是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三大基本邏輯

TAG:群眾 | 東西 | 路線 | 實事 | 求是 | 實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