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網癮特訓機構:曝光越多 生意越好?

(原標題:暴力特訓機構:曝光越多,生意越好?)

還記得山東臨沂網路成癮戒治中心用「電擊療法」戒「網癮」嗎?還記得江西豫章書院以「鞭子抽、關小黑屋」懲罰學生嗎?這些打著「戒網癮」等旗號的特訓機構,頻頻引發輿論口誅筆伐,即便如此,虐待兒童的痛心事還是一再上演。新長征,這所位於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錦繡山莊內的青少年成長學校,自2009年來,接納的學員最小10歲左右、最大的28歲。多名受訪學員在採訪中表示:與體罰同時存在的是思想控制,告密、舉報之風盛行。(上觀新聞4月9日)

有關各式特訓機構的內幕與真相,這些年媒體報道披露的不算少。無論是打著戒網癮的旗號,還是標榜「行為訓練」,這類機構的運轉模式和「教育」方式都大同小異,比如封閉式管理、軍事化,乃至暴力體罰,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體罰+洗腦」。在辦學資質上,這些機構也多涉嫌違規。它們屢屢被曝光,卻難以在根本上禁絕,監管部門的曖昧態度難辭其咎。這點在過去的媒體報道中已多有揭露。

明顯問題重重的「特訓」,至今依然大有市場,部分家長不惜冒著風險把孩子送進去。這種社會心態顯示了一種教育慣性,值得剖析。

報道中受訪學員在特訓機構的「慘痛」經歷,讓人愕然,卻難言意外。這些年發生多起的特訓機構學生死亡事件,已足以反映其中的「野蠻」與失序。類似事件發生後,輿論多呼籲要規範這類機構的發展,這種建議可以理解,但揆諸現實,特訓機構所要面對的或許不是規範的問題,而是壓根兒就不應該存在。

要知道,這些多數不具備教育資質的所謂特訓學校,聲稱可以幫助孩子「戒網癮」,可以矯正他們的行為,暴力和「洗腦」就是它們的全部手段,從來就不存在什麼「特殊」方法。所謂的軍事化封閉管理,素來就容易誘發種種暴力。看清這些,期待剔除特訓機構的暴力,就等於要求一個人抓著自己的頭髮離地。因此,要想讓孩子遠離這種「噩夢般」的特訓,最為根本的做法,只能是從家長到社會都徹底告別對「特訓」「強力矯治」的迷戀和幻想。

問題恰恰就在於,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入特訓機構,未必不知道裡面可能充滿「暴力」,但相較於讓孩子變得「聽話」,一定的暴力教育,在他們看來或許是正常的,也是值得「忍耐」的。這種思維和教育觀念,或許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觀中能夠找到來源。然而,即便拋開這種做法是否涉嫌違法不談,所謂的強力矯治效果,也只是一些家長「一廂情願」式的想像。

從媒體的調查來看,從特訓機構出來後,學員與家長的關係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那些慘痛的經歷,更可能給孩子留下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陰影」。

讓人尤為遺憾的是,近年來,與各類特訓機構的內幕被屢屢曝光相對應的是,它們的生意似乎越來越好,「經營範圍」也愈來愈廣。過去,特訓學校的「主題」多指向幫助孩子戒網癮,現在一些家長送孩子入特訓機構的理由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是厭學逃學,有的是早戀,有的純粹就是「跟父母沒話說」。數年前,有媒體預言,治療網癮,已經從醫學和教育問題,逐漸變成一個消費指向。今天來看,這一預言無疑被一步步印證,不只是治療網癮,但凡被認為「不聽話」的孩子,似乎都可以被送入特訓學校進行「改造」,而對家長來說,這可能僅僅只是一筆額外支付的教育消費而已。

可到底如何定義孩子「聽話」與否?凡是孩子有家長不懂的愛好、暫時難理解的生活方式,都該被視為洪水猛獸,加以強力矯正嗎?如若此,隨著父母與孩子的「代溝」加深,是否會有更多的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入特訓機構?

現在社會上流行談焦慮,其中教育焦慮就是突出的一種。可從特訓機構的生存邏輯及其對應的社會心態看,不少時候,所謂的教育焦慮,很可能僅僅是源自一種對孩子過度期待和強力矯正的執念,是一種教育誤區的外化表現。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它更需要被「矯正」。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鄭娟_NQ0738
推薦閱讀:

警惕-----校園暴力
江歌案,我們需要為正義感找到正確的方式
減少校園暴力,僅靠教育遠遠不夠
《遍地狼煙》主打暴力與溫柔 主演再造英雄本色
美國波士頓舉行大規模反種族主義示威 未重演暴力場面

TAG:生意 | 網癮 | 暴力 | 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