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先的中國為何在地理大發現中落後於西方
十五世紀初,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葡萄牙幾乎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將目光投向航海,但雙方探索的結果卻大相徑庭。1415年。堪稱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的三王子亨利率兵襲擊了位於北非摩爾人的貿易重鎮休達。事先摩爾人並不知情,結果僅用了一天時間,休達就被攻陷,而葡萄牙人僅陣亡38人。後人把這一年看成是葡萄牙人同時也是歐洲人向外擴張的開端。葡萄牙人之所以把向外擴張的第一站選擇在休達,有其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綜合考慮。在歐洲很早就流傳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基督教國,由約翰王統治,那裡有75個藩屬國家,生活繁榮而富足。飽受十字軍東征之苦的歐洲人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尋找終於認為傳說中的約翰王就是衣索比亞的皇帝,他們認為從非洲西海岸不遠的地方可以找到這位君主,如此便可以和約翰王聯合起來夾擊穆斯林。這是葡萄牙人在政治上的考慮;從經濟和軍事角度講,非洲也產有黃金和胡椒,利潤非常可觀;休達是當時摩爾人的西北大門,是穆斯林向基督教世界進攻的前哨陣地,既是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個貿易重鎮,佔領它既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又可以以此為立足點打擊肆虐的海盜。當時,連亨利自己也未曾料到,正是他的這一舉動,拉開了航海大發現的序幕。實際上,通過水上打通戰略通道,和更廣闊的世界發生聯繫不只是歐洲人的想法。公元1405年,比葡萄牙人早10年,中國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就派宦官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開始了下西洋的歷程。
中國人和歐洲人幾乎在同一時間段里選擇了通過航海和更廣闊的世界發生聯繫,這種巧合真讓後來的人回味無窮。但是仔細比較,卻發現東西方的這兩種航海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更多的是由思維來決定的。很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首這一幕時不得不承認,中國和世界的差距實際上從雙方航海出發時就拉開了。此後的日子裡,這種差距越來越大,直到400多年後,英國的兵艦駛向中國的海面,中國人才意識到這種差距,但為時已晚。英國的堅船利炮毫不留情的劃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明成祖朱棣的想法其實並不複雜。永樂初年,明朝內外局勢並不穩定,朱棣以武力奪得帝位,建文帝的遺臣有的公開反抗,有的消極抵制。建文帝也不知所終,許多人都說他避難海外。同時東南沿海仍活躍著殘存的反明勢力,南洋各國對明朝也只是表面上順從,興於西北地區的帖木兒帝國更是虎視中原。朱棣非常希望能改變這種僵持的局面,以便他在位之時能看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在他的督促下,明朝有關部門大力修造船艦,為大規模出海做準備。 但朱棣造船出海和亨利率兵出海的目的顯然不同。亨利出海的目的很簡單,幾乎完全為了經濟利益,這從他日後橫渡大西洋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來;而朱棣此時的目的似乎太過「寫意」:他非常仰慕唐朝征服四夷的盛況,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打通與四夷的關係,並看到萬國臣服的盛況再現。 如果單純就當時的航海實力上看,中國當時的航海技術並不低,葡萄牙的航海規模也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亨利和鄭和航海活動的差異。1419年左右,亨利派出了他的第一支僅有一艘橫帆船的探險隊,向南尋找幾內亞。因船被風吹向了西方,馬德拉群島被發現了,亨利隨後宣布該群島屬葡萄牙所有,並於1420年派出了殖民船隊。隨後幾年,亨利王子又數次派出探險隊從兩個方向進行探索。一個方向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一個方向是離開海岸向西南深處航行以發現更多的島嶼。1427年,向西南探險的艦隊發現了亞速爾群島,亨利隨後於1432年派出16條船、數百人、一名牧師,帶著幾十頭牲畜殖民亞速爾群島。
1441年,亨利派出的一支探險隊帶回來十個穆斯林俘虜。這是歐洲人第一次捲入奴隸貿易,亨利從此嘗到甜頭,於是在1444年組織了以掠奪奴隸為目的的航行,一次帶回來235名奴隸,並將這些奴隸在郊外出售,這便是罪惡的歐洲400年奴隸貿易的開始。此後,亨利組織的航行基本上就是以探險為旗幟,殖民與奴隸貿易並重了。此時,葡萄牙王室頒布特許狀給私人探險者,允許他們獲得他們所發現的一切。實際上就是國家允許和支持臣民公開搶劫。中國的航海活動以國家為主,西方的航海活動以個人為主;中國的航海以炫耀和貿易為主,西方的航海以搶劫和殖民為主。中西方觀念的差異在這種「貿易方式和結構」中得到了淋漓的體現。對於東方世界的中國而言,所謂下西洋的「貿易」,是國家組織而成行的。而對於葡萄牙而言,允許私人探險,個人只要付出很小的資金,只要敢冒險就可發大財;對王室而言,不用付代價就可得到收益。在這種觀念和制度的驅使下,葡萄牙國內掀起一股私人探險的熱潮,每年都會有幾十艘船開往非洲海岸。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明朝鄭和幾次下西洋的情形:公元1405年,鄭和的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這支船隊共有大船六十二艘,再加上一些中小船隻共二百零八艘,隨行的人員有官員使節、軍事部卒、水手船工及各色技工,以及醫生、伙夫、書算等,共計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這隻船隊的船員人數和亨利初出海時的十幾條船數百人的隊伍相比,簡直是太龐大了。再比較一下鄭和和亨利所攜帶的裝備便可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此次航海的動機。在亨利的船上,除了必需的食品和水外,剩下的幾乎就是用於作戰的槍炮了。而鄭和的船隊卻裝滿了糧食、淡水、鹽、茶、酒等日用品,除此之外,還裝有用於貿易瓷器、絲綢、織錦、銅錢等物品。史書上對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過均有詳細記述。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明王朝航海活動的真正動機。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船隊最後來到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古里是西洋諸國中較大的國家,為古印度半島西岸一大商港,鄭和向國王宣讀了明成祖所頒的敕書,並賜給他誥命銀印,贈給他手下的大臣豐富的禮物……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對錫蘭當地的佛寺進行了隆重的布施,包括金一千錢,銀五千錢,各色紵絲五十匹,各色絹五十匹,織金紵絲寶幡四對,香油二千五百斤,還有香爐、花瓶、燭台、燈盞、香盒、蠟燭、檀香、金蓮花等,種類繁多、數量驚人,都非常罕見……實際上類似的賞賜和布施一直貫穿於鄭和的七次下西洋的活動中,這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貿易。因而每次的下西洋活動都耗費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鑒於此,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明成祖駕崩,其長子朱高熾登基的當天就下令鄭和停止第七次下西洋的活動。
中國的航海因沒能商業化、利益化,因而呈現出「人亡政息」的特點,而反觀西方,由於利益的驅使,航海活動百年不衰。 公元1426年,在位剛一年多的仁宗朱高熾病死,其長子朱瞻基即位,開始時仍按仁宗的方式對待鄭和,繼續停止鄭和的航海活動。但沒過多久,面對「海外各國來朝貢的越來越少,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明朝在海外的影響日益低落」的現實,宣宗朱瞻基又試圖讓永樂年間萬國朝貢的盛況重現,於是決定再次組織下西洋的船隊。公元1430年,年近六十的鄭和再次率隊出航,直到1433年七月船隊才返回中國,鄭和在返航的途中去世,從此後明王朝再無航海的活動。縱觀鄭和下西洋,其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共持續二十九年,足跡踏遍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客觀的講,此舉有利於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擴大明王朝的影響。但是這種建立在「萬國朝貢」心態下的航海很難持久。明王朝的航海活動在鄭和死後便告停止,這固然有「人亡政息」的原因,但財力難以為繼是其主要因素。再回過頭來看葡萄牙。公元1433年,就在鄭和去世的同一年,支持亨利航海探險活動的國王若奧一世去世,但亨利的探險活動並沒有停止。他不僅將足跡擴大了幾倍,而且開始了罪惡的奴隸貿易。公元1460年,亨利病逝,但他開創的航海活動也沒有因他的去世而終止。亨利一生雖然只有4次海上航行經歷而且都是在熟悉海域的短距離航行,但他仍然無愧於「航海家」的稱號。是他在葡萄牙建立了專門的航海學院;是他組織和資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統的探險;也是他將探險與殖民結合起來,使探險變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在40年的有組織的航海活動中,葡萄牙成了歐洲的航海中心,他們建立起了世界第一流的船隊,擁有第一流的造船技術,培養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險家或航海家,他推動了葡萄牙邁出歐洲的大門,到全世界進行探險。亨利之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蓬勃發展。公元1486年,迪亞士率領的船隊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並繼續向東航行了500多海里。公元1497年,達·伽馬率4艘海船沿迪亞士開闢的航線順著非洲東海岸航行,他首先到達莫三比克,之後由阿拉伯海員領航,渡過印度洋,1498年5月到達印度西海岸貿易城市卡里庫特。這樣,葡萄牙人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終於開闢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而中國的航海活動此時卻銷聲匿跡。兩者相比,發人深省。
推薦閱讀:
※李娜的成功是「中國夢」還是「個人夢」?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比爾蓋茨(2)
※太多人從未有過青春,中國人慣用年齡脅迫女性
※母親節 |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它才是中國的母親花
※中國歷代官制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