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時光深處,釀一壺鄉愁!

時光深處,釀一壺鄉愁!

來自美到令人窒息的唐詩

12:25 朗誦|月河,來源|月河

歲月如老牛在故鄉的水田裡悠悠晃晃,殘陽的倒影斑駁了記憶的碎片在堤上。故鄉的一切都似被下了咒語般讓人魂牽夢繞、牽腸掛肚。

「看君已做無家客,猶是逢人說故鄉。」生於江南身在西北的張籍對這點就深有感慨。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一個羈旅他鄉的遊子,託人捎一封家信給故鄉親人。這種經歷極為普通,但並非人人都能描述出臨行又開封的那種複雜心情。張籍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因司空見慣而被人漠視的微妙細節,用洗鍊的手法挖掘出隱藏其間的人物感情,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整首詩質樸通俗但意境渾成,近代林昌彝在《射鷹樓詩話》稱其是 「七絕之絕境」。

「洛陽城裡見秋風」,首句交代地點、時間。張籍原籍吳郡,此時卻置身洛陽,點出了羈旅在外的背景,為後文寫家書的情節做了鋪墊。「秋風」二字既說明季節是秋天,也把秋天的肅殺、蕭瑟之氣引到了詩里。「自古逢秋悲寂寥」,在這種氛圍下,久未還家的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思鄉之情。

「欲作家書意萬重」,次句引出欲寫家書的情節。既然思鄉情濃但又無法回家,只能提筆寫封書信,既向家人報平安,也是對自己情感的慰藉。「意萬重」說出了詩人內心情緒的複雜和感情的深重,也是下文 「說不盡」的伏筆所在。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三、四句自然而生動地描述了寫書信的經過以及內心情感流動的過程。這封書信要托別人帶回故鄉,「復恐」二字寫出了在外遊子說罷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一句的心理,正因是「匆匆」寫就,又怕 「說不盡」,所以對方臨行之際,又把書信拆封重讀一遍。這一細節,凸顯了他對家書的重視,更表現了他對親人的思念之深切。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了遊子的心態。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古代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極普通的小事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此詩,常有感同身受之嘆,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寫出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樣雄奇氣象的邊塞詩人岑參,也有著和張籍一樣的情懷,他的《逢入京使》就經常被後人用來和《秋思》作比較。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向東遙望故土,只覺西去之路漫漫,淚水已經擦濕了兩袖,可汩汩的淚還是沒有流完。開頭兩句寫得非常悲傷。岑參在天寶八年 (公元749 年) 遠赴西域,離長安許久,不免思念家中的親人,在路上碰到了回返的故人,一去一返,兩相對比,不由得讓人黯然傷神。因而他一邊請故人捎信回長安告訴家人自己平安,一邊淚流滿面用衣袖擦拭。

岑參一生先後兩次去過邊塞,度過了六年邊關戎馬的生涯。岑參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祖父、伯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做過刺史,在他的意識中,若求不得功名即是有辱家門,所以他一生的志向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邊陲建功來求取功名,另一個則是報效國家。他曾自言:「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基於此,岑參一生的作為皆積極而奮進,邊塞詩也都昂揚大氣。既然 「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似乎就不應像此詩中「淚不幹」,不過也正是如此,才顯出了詩人的至情至性。「奉王事」不等於無家事,「不為妻子謀」不等於心中不挂念妻子,因思家而落淚並不代表他勤於王事的心志不堅。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馬上相逢沒有紙和筆可以寫書信,只能拜託故人傳個口信回去,向家人報一聲平安。此時詩人該是 「淚已干」,不再悲,並決定了放下思鄉的包袱遠去戍邊。三、四兩句處理得簡單直接,但簡潔中寄寓著一片深情,也表現了詩人開闊磊落的胸襟。

此行是岑參第一次去西方邊塞,遠離家鄉告別親人去從軍的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他頻頻回首懷念家園,另一方面他遠去戍邊立功報國的決心又十分堅定。但顧家和報國定然不能兩全,西去報國是他最終堅持的選擇。

邊地男兒沒有機會與家人長相守,家國難兩全時他們只能獨自把箇中滋味咽回心底。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他們對家的思念。於是也就有了那首引起無數共鳴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思鄉,怎一個愁字了得。不管身處何地,思鄉的情緒不會有絲毫的遞減,時光深處,釀著一壺鄉愁,伴著清風飲下,流出來的就是千古華章。

美到令人窒息的唐詩

「最受歡迎唐詩專屬公眾號,品味唐詩三百首」

古文 | 唐詩| 宋詞 | 元曲 | 國學經典

一首唐詩,一個故事,每天背一首


推薦閱讀:

一縷鄉愁繞人懷
抹不去的鄉愁
余光中:鄉愁,頑童,一生赤子
中國人的鄉愁情懷之舌尖上的記憶枷鎖
七絕 鄉愁

TAG:時光 | 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