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理解暴光的讀書筆記

玩相機好幾年了,但是對於「正確的曝光」,仍然是七上八下的。這本書真是很適合我這樣的用戶,不管你是用單反還是DC,我現在覺得對曝光的確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確非常棒,用最通俗的語言,讓你理解最專業的曝光技巧。同時,書裡面的照片範例也都是很經典的佳作。      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希望,在閱讀了本書並把曝光的基本原則付諸實踐之後,你對曝光會有所認識,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攝影環境改變曝光方法。你對曝光的焦慮會被一種信心所取代,那是一種你曾經認為自己永遠不會獲得的信心。在你的照片拍攝出來之前,你就有把握的說,你知道你的曝光結果是什麼樣的。」      下面是我抄錄的一些筆記和心得。      1、正確的曝光和創意的曝光。      一定要學會使用相機的手動擋。手動擋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      相機的自動擋一般都能夠給你「正確」的曝光。大多數攝影場合都至少有 6 種以上不同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它們都可以做到正確曝光。      f/2.8 1/1000   f/4 1/500   f/5.6 1/250   f/8 1/125   f/11 1/60   f/16 1/30   f/22 1/15      然而一般情況下,只有一種光圈和快門組合才是最有創意的曝光。      光圈和快門的檔數決定的是進光量。相鄰每一檔光圈/快門之間,曝光量相差一倍。兩者的檔數是「等價兌換」的。(專業術語叫做 1:1 的互易率。)光圈每增大一檔,進光量增加一倍,要達到同樣的曝光量,快門速度就要加快一倍(曝光時間縮短一半)。同樣的,如果光圈縮小 2 檔,那麼相應的,快門速度就要減慢 2 檔(曝光時間要延長兩倍),才能保證同樣的曝光量。對於使用 B 門的超長時間攝影來說,熟練進行這種換算很重要。      當然,你還可以用調節高兩檔 ISO 值或是曝光補償來增加 2 檔曝光( 曝光補償在實際調節的時候,會使快門速度發生變化。簡單的說,曝光補償調節的是EV,而調節的最終方式是通過增加或者降低快門速度實現的)。      不過有一種情況例外:高 ISO 時候會表現出膠片特有的一種顆粒性,這種顆粒性可以提高那種「閨房」照片的感性,這是許多時裝攝影師和魅力攝影師的「秘密」。      所以我們有7 種創意曝光的選擇方向:      1) 小光圈(f/16 f/22 f/32)超大景深,每個角落都清晰的「敘述性照片」。   2) 大光圈(f/2.8 f/4 f/5.6)用於人像和微距特寫的「單主體」分離式照片,景深非常淺,只有主體清晰,背景(和前景)虛化。   3) 中等光圈(f/8 f/11)景深無關緊要的 Who Care 照片。   4) 最大光圈(開放光圈)在微距攝影中獲得模糊的圓形的(或六角形的)焦外光斑。   5) 高速快門(1/250秒 1/500秒 1/1000秒)用於凝固動作的高速攝影。   6) 低速快門(1/60秒 1/30秒 1/15秒)用於跟隨拍攝的運動攝影。主體清晰,景物動態模糊。   7) 長時間曝光(1/4秒 1/2秒 1秒 30秒)「運動模糊」:夜景(1/2秒-30秒)、車流光跡(至少8秒)、閃電(4秒)、綢緞一樣的水流(1/2秒)、曝光過程中變焦形成的爆炸效果(1/4秒 1/2秒)。      最能說明一個攝影師能力的標準是,是否能達到有創意的正確曝光。一個合格的攝影師需要能夠判斷他面對的是怎樣的拍攝機會:需要大景深還是小景深;需要凝固動作、隱含動作(動態模糊)還是跟拍。一旦這個方向確定了,真正的問題就不是「我應該怎樣曝光?」而是「我應該從哪裡測光?」         2、測光。      一定要養成先測光再構圖的習慣。(把測光和聚集分開進行。)每換一個場景/方向,都記住要注意確認光線的方向,還有,重新測光。      測光的關鍵在於測光點的選擇。      幾乎任何時候,天空都是最好的測光點。無論是順光、測光、逆光,還是日出日落時候的所有拍攝,天空都是你最可靠的兄弟。      順光時和陰天時候,光線很均勻很柔和,用自動擋隨意拍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如果是拍人像,最好靠近人物先對臉部進行測光,然後鎖定曝光數值,走回原來的位置重新構圖拍攝,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逆光時(特別是日出日落的風景照)要對準太陽附近的天空進行測光。如果是拍攝逆光時候水面的倒映,就對準水中反射的光線附近。      僅次於天空的是格林兄弟,Mr. Green。在看不到天空的場景,可以用綠色植物來進行測光。但是要記住,曝光量要比天空減 2/3 檔,你就會得到正確的曝光。         3、Who Care 照片。      有些場景沒有人會在乎光圈的大小。那就是攝影對象都處於同一個焦平面的時候。這時候無論怎樣的光圈,畫面都不會有很明顯的景深變化。例如靠著牆的人像,例如俯拍秋天地上的落葉。這時候最好採用 f/8 或 f/11 的光圈。這是大多數鏡頭畫質最好最清晰的光圈段。         4、描述性的風景照。      風景照需要的是每個部分都清晰。一般用 f/16 - f/32 的小光圈。但是對於單反來說,僅僅是小光圈還不足以讓畫面都清晰,你還應該把對焦點放在風景的 1/3 處。(原文如此,我不清楚是畫面構圖平面的 1/3 處,還是進深的 1/3 處。)      市場上有眾多的濾鏡。每個攝影師都應該配備的是一塊偏振鏡。偏振鏡可以有效的去除玻璃、水面、大氣反射的眩光,使得照片更清晰,天空更藍、景物的暗部有更多的細節。      偏振鏡在太陽和你成90度角時最有效。例如在側面光場景中(太陽照射到你的左肩或右肩)。         5、最佳光線。      最好的光線往往出現在你最想睡懶覺的清晨,你和家人吃晚飯的傍晚。——這兩個時間的光線能夠溫暖生動的表現出質感、陰影和深度。中午的光線刺眼、乏味、粗糙生硬。      另外有人說最好的光線出現在光線變化的時候——即將來臨的雷雨——以及低角度的晨曦和暮色。      暴風雨來臨之前陰沉的天空可以很好的展示正面光或是側面光的風景。      清晨的陽光是金色的,但是要比夕陽的金橙色要冷一些。      明亮的陰天有一種柔和的、幾乎沒有陰影的光,可以用來表現田園景色的那種優美色調,還可用來拍攝花的特寫以及拍攝人像。      雪和霧是單色的。但是這種單調的場景可以突出人們對主體的注意,例如一個行人打著一把鮮紅的傘。      要感受光線在四季的變化。      夏日中午那種高角度、刺眼的直射光與冬天那種低角度的光截然不同。在春天,鄉下的明媚春光可以表現出植物和樹木上蓓蕾的嬌嫩色澤。而清亮的光線能夠增強秋季風景中那種荒涼的美。         6、探索光線的練習。      找一天時間,從黎明前就起來,選擇一些景物,沿街的房子或是樹木,城市遠處的地平線等,隨著太陽的升起,把這個景物拍上一個小時。下午再去拍一次,從太陽落山前幾個小時開始,直到太陽落山後20分鐘。注意低角度的光如何提供均勻的照明,側面光如何製造一種立體效果,強逆光如何製造一種剪影效果。這樣練習一兩天,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人們只利用中午光線在游泳池邊拍攝輕鬆的照片。      你還可以找一個寬闊的場景,在一年的12個月中,每周都去拍上幾張照片,分別朝東西南北拍攝,不需要考慮構圖是否引人入勝。12個月以後,把你拍攝的照片全部在面前攤開,你就會積累大量的關於光線的知識和洞察力,即便是專業的攝影師,也很少能有這麼豐富的光線知識。         7、數碼相機和膠片機的優缺點。      膠捲的寬容度比較大,曝光的偏差在一定範圍內不會有大問題,但是數碼相機的CCD寬容度就比較小,輕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效果。      所以現在的 DC (包括數碼單反)的光圈、快門、ISO、曝光補償,越來越多採用 1/3 檔步進了。這也是數碼和膠片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      DC 的光圈實在太小,即使是 f/2.8,也只是相當於 35mm 膠片(全幅)單反相機的 f/11!所以 DC 無法拍出單反那樣強烈的人像背景虛化效果。      但是也因為如此,DC 就擁有比膠片單反無法想像的景深,DC 的 f/11 相當於全幅單反的 f/64 !      另外,全幅單反在 f/16 就不得不採用三腳架了。但是同樣的光圈在 DC 上才是 f/4 ,高 4 檔的快門速度,這樣的速度,誰還需要三腳架?因此,這也是 DC 的一個優點。      從曝光的7 種創意選擇方向來看,除了大光圈的虛化之外,其他 6 種攝影題材都可以「不辱使命」。(暫不考慮畫質的影響。)         8、灰卡。      灰卡是 18% 灰的卡片。灰卡只需要用一次。因為你身上早就有能當灰卡的東西了。那就是你的手掌。但是在這之前你需要用灰卡來「校準」你的手掌。      把灰卡和相機拿到陽光下,把光圈打到 f/8。讓灰卡充滿整個畫面,不需要聚焦清晰,然後調節快門速度,直到相機顯示曝光正確。      然後在同樣條件下,對手掌進行測光,記下兩者的曝光差異。(一般顯示比灰卡多 2/3 到 1 檔曝光)      以後在任何曝光條件複雜的場合,例如白色的沙灘、雪地、黑色的動物和漆黑髮亮的汽車,這些場合相機的自動曝光數值往往是錯誤的,你的手掌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只要顯示過曝 2/3 到 1 檔,那就表示曝光是正確的。(或者我應該說,在相機的曝光數值上,你還要再加 2/3 到 1 檔的曝光。)      在這些場景中,如果你使用自動曝光、程序曝光、快門優先或者光圈優先,你就必須使用曝光補償來校正相機的曝光誤差。(白加黑減)
推薦閱讀:

第六.二零一八年三月
《跨越鴻溝》分享
沉思錄(四)---- 理性行動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查理芒格最重要的三場演講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 理解 | 讀書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