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導演帶來新觀眾:中國電影市場有多大?
?
轟轟烈烈的電影暑期檔即將落幕。過去兩個月,中國電影市場驚喜連連,國產影片接連創造了單日最高票房4.25億元、單周最高票房17.8億元、單月最高票房55億元的紀錄。
讓這份成績單更顯分量的不只有票房數字。《大聖歸來》《滾蛋吧!腫瘤君》《破風》《烈日灼心》《少女哪吒》等近80部個性突出的國產影片陸續上映。這些影片的廣受歡迎意味著,新導演、新類型、新突破正在成為拓展中國電影空間的新生力量。
市場的繁榮給予新導演更多的機會
市場愈加繁榮,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願意扶植新導演。中國電影正在進入加速更新換代的新時期。市場的蓬勃,產業的火熱,讓無數懷揣電影夢的年輕人夢想成真。這些新導演不僅有創作激情和新鮮的創作理念,也通過自身力量集結、鍛煉了一批青年電影人,為大銀幕帶來新氣象。
正在全國上映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是「80後」導演韓延在院線上映的第二部電影長片,目前全國票房逼近5億元。科班出身的韓延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與前輩導演相比,他從走出校門到執掌鏡頭的等待期大大縮短。
「現在的電影市場給新導演提供了很多機會」,韓延說,「感謝前輩導演用一部部心血之作,把市場培育到今天的成熟度和繁榮度,讓更多的投資者願意並有信心投資電影、扶植新導演。」
從影評人轉型第一次執導電影的李霄峰走的是另一條路,但同樣找到了他的創作夥伴和觀眾。他執導的《少女哪吒》,由「80後」「90後」擔綱主力,不僅通過眾籌的方式完成並在暑期檔上映,還先後入圍韓國釜山電影節、台灣金馬獎。
談到這個創作集體,李霄峰充滿驕傲:「籌備之前很多業內的朋友勸我,覺得用年輕人作為主力是冒險。但從『第五代』到『第六代』,哪個創作者不是從新人開始的。」 李霄峰的切身感受是,「創作上的共同成長,遠比藉助權威的力量更有勁也更長遠」。
因為《大聖歸來》受到觀眾追捧的導演田曉鵬和他的團隊,對共同成長的感受可能格外深切。作為田曉鵬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長片,《大聖歸來》經歷了4年籌備、4年製作,團隊聚聚散散,終於憑藉過硬的品質,在與《小時代4》《梔子花開》等「粉絲電影」的競爭中成功逆襲,最終收穫逾9億元票房。
該片美術總監齊帥也是一名「80後」,在他眼裡,《大聖歸來》「就像沙漠里長出的一棵小苗,雖然不茁壯,但幸運的是大家都來呵護它。」
類型化電影開始擁有市場
觀眾日益成熟,不同類型的電影在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過去兩個月,與新導演一樣帶來驚喜的,還有對類型電影的改寫和拓展。
類型化,已經成為主流電影市場的共識。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大量湧現的青春片,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一直未能與市場擴大形成正相關。如今,不同類型的電影得以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在上映的《烈日灼心》將國產犯罪片的表達空間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導演對原著小說進行二度創作,環環相扣又充滿意外的劇情,充滿爆發力的表演以及細膩講究的視聽語言,讓觀眾重拾對國產犯罪片的敬意。
導演曹保平是北京電影學院教師,雖然執導的影片數量不多,卻一直努力在商業和藝術間尋找平衡,執著地在電影中表達一個創作者的態度。
與將類型語言推向極致的學院派導演不一樣,田曉鵬則專註於將日本動漫、美國動漫與中國動畫傳統結合起來。「我們這代人在物質生活上很豐富,接觸的信息量很大,應該找到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表達。這也是中國動畫人未來的努力方向。」田曉鵬說。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改編自漫畫,在看完劇本和漫畫後,韓延就決定不把它做成一部純粹的類型電影,而是注重將自己看漫畫的體會與觀眾看電影的觀感統一起來。韓延堅持保留影片中類似紅氣球、紅塑料袋這種閑筆,「包括一些空鏡的使用,也是想傳遞一種意象給觀眾。」
導演逐漸找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
導演心態更加放鬆許多導演藝術與商業間找到平衡。
在新導演、新創作手法的背後,是對電影更為理性和清晰的認知,這是中國電影蓬勃的新生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國電影贏得持續成長空間的內生動力。
新導演的資源有限,所以他們積極嘗試眾籌等新方式。《大聖歸來》在宣發階段引入89個家庭的眾籌,贏得了市場空間。《少女哪吒》的預排片只有不到1%,也通過眾籌來倒逼影院排片。在煙台、廈門、蘇州、紹興、深圳、上海、北京、武漢、廣州,觀眾自發眾籌觀看《少女哪吒》。
李霄峰認為,「對《少女哪吒》進行眾籌,其精神意義遠遠高於市場收益。今後的獨立製作,如果能提前將眾籌做起來,由觀眾選擇決定排片,才真正是電影內容的勝利。」
而視頻網站,在影院之外也延伸了「小片」的生命力。李霄峰說,「電影在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付費上線後,觀眾反而比公映時更多,反響更熱烈,爭議更大,這是我沒想到的。」
相對而言,新導演較少受到資本的牽扯和市場的包袱,更容易在創作中回歸拍電影的初心。韓延說自己拍《滾蛋吧!腫瘤君》,主要是被熊頓的故事深深打動,因而強烈地希望與更多人分享這種感受。
田曉鵬願意下血本製作一部《大聖歸來》,最初的動力也只是想讓兒子看到一部真正的中國。
「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家都鼓吹『唯票房』論,評判一部電影的標準就會變得含糊不清、模稜兩可,資本表達高於創作者的自我表達,對電影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韓延相信,「好的電影會隨著時間成為經典。票房固然重要,但創作者應勿忘初心,能打動自己的才是最應該去拍的故事。」
對此,李霄峰深有同感。「電影是社會土壤的一部分,當整個社會的思維導向趨於同質化,人們自然會用看房地產和股票的方式看待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包括電影。
我相信,觀眾永遠都在,要有耐心去等待電影和人心的相遇,這種相遇應該是平等的,也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而創作者應先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導演研究怎麼把電影拍好,演員把角色演好,這是天職。」
來源:人民日報 任珊珊/文
推薦閱讀:
※手機上看電影也能計入票房?影院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再也沒有9.9元電影票了,你還看電影嗎?
※2017年度全球各國電影票房修訂版
※火熱的中國電影市場
※三四線票房崛起,中國電影拿什麼俘獲「小鎮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