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道德經》
06-13
道脈淵源在易經,春秋老子集大成。科學聖典百家祖,萬世影響智慧盛。品讀《道德經》--百家之祖 千秋盛傳(節錄)作 者: 梅朝榮(歷史和社會評論家)《道德經》又稱《老子》和《老子五千文》,是我國第一部科學聖典和百科全書,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經典的哲學著作之一。《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是萬物本原、基石,"德"說的是自然之道達到的一個境界,是自然天道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顯現,所以至道至德,大道大德,上道上德,說的都是老子的天道人道思想所達到的境界。儘管老子對自己的所言之"道"和"德",沒有也不可能說清楚究竟是一個什麼東西,最終只好用一個"是有是無"的"有形無形"的東西來一言以蔽之。但是,老子說道論德,並非就是只做做學問,說說思想,而是要修身養性、齊家治國。這一點在《道德經》中是隨處可見和非常明顯的。因此,老子的哲學思想,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雖免不了帶有樸素、片面和不徹底性,但確實充滿了唯物辯證法,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部分。【作者其人】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史載生於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李聃。楚國苦縣(現在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末期,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成年後學識淵博,在周王朝擔任守藏室史官。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內亂,王子朝兵敗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歸居",回到陳國居住。他看到天下大亂,不得其時,不伸其志,於是決定到深山老林去修道養壽。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守將尹喜拜老子為師。尹喜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子感其至誠,於是便將自己一生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傳下來的修道經驗,以及歷代盛衰存亡、世人禍福壽夭的經驗教訓,以人之道比較天之道,綜合考察,進行總結,而成《道德經》,流傳於世。史載老子長孔子20歲,是孔子的老師。孔子曾去周都問道於老子,回來之後,對他的弟子讚歎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後人尊老子為百家之祖,道家奉他為創始人,稱"太上老君"。以上史料,或多為修飾之作,因為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麼早期的作品。現今多數學者認為老子在孔子、墨子之後,《道德經》成書於戰國中前期。【精品原文】……【名家點評】1、百家,老子最大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 老子是人類能夠參與自然和諧過程的導師,是人類命運日趨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時是人類剷除邪惡破壞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陳水德 老子可謂是道家的開山祖師爺,他的資格很老,連孔子都要向他請教,孔子在拜訪老子後回到魯國,眾弟子問孔子,老子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鳥,我知它能飛;魚,我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耶!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孔子稱老子深不可測,是"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可見他對老子及其思想的尊重。 孔子如此讚譽老子,若從情理上講,也並非是那麼不可思議的事情。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學者,精通六藝,嚴格說來,卻算不上是哲學家。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熟悉歷史,知識廣博,這一點應是毫無疑問的。此外,老子還是一位思想大師,一位苦求形上之道的哲學家。孔子在老子這位哲學家面前若是討論哲學一類的智慧,相形見絀而產生高山仰止的感覺也是正常的。 孔子把老子比作為龍,正是取龍所具有的神變能通、超然高潔、令人難以把握的特點。據說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於周室才來拜見老子的,可見了老子之後,孔子被老子通達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測的學識和不濁於世的品格深深地折報了,以至於張口結舌,驚訝地說不出話來,竟感到了自己學識的不足以去周室獻書。孔子曾周遊列國,見識的人也不可謂不多,而且孔子一向是強調要"知人"的,可見過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對老子這位智者時,卻感到難於把握對方,說老子根本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 孔子由衷地稱讚老子,把老子比作龍,這既突出了老子學識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現了孔子的偉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謙虛豁達的品德。一個是中國哲學的泰山北斗,一個是儒家的萬世德宗。孔子譽老子為龍這件事,使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兩個人物相得益彰地閃爍著燦爛的文明之光。 老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末期,此時社會正處於奴隸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變革過渡階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經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度改變,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隨之出現;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觀念、準則和倫常等也發生變化並開始走向破裂;特別是由於階級鬥爭、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大的變動和變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的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如果具體一點分析老子的偉大,就應該明白老子作書的原因。我們現在認為,為什麼老子認為道是一個不能道不能名的道?把道弄得玄之又玄,令人費解。顯然,以老子的智力,不至於說不清一個道字。問題在於,老子認為道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那個道了。但他不得不說,不說世界上就沒有老子的道了。所以老子只好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他的道,為了避免人們從字面上去理解他的道,他只好說,他說出來的道不是他想要說的道。由此看出老子的用意不在於怎樣定義他的道,而在於引導人們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什麼是道。如果他用概念定義了他的道,人們就會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他的道進行分析、判斷,這種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企圖用以已知經驗來推證未知的思維方法是難以弄明白老子的道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大概明白了老子的苦心:放棄概念化的經驗思維,不要去判斷什麼是道,什麼是名,就當自己是一個剛生下來的小孩,沒有任何經驗的束縛。然後以赤子之心去領悟這個道。這使我們領悟到:如果我們能像赤子那樣沒有對事物的分辨之心,沒有經驗的束縛,沒有固有的邏輯判斷和推理,我們將會領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事物以其未曾被描述的本來面目存在著,這個存在就是一個渾然一體的世界,沒有我和它的區分,也沒有萬事萬物的區別。這就是我們所能領悟到的道。但這還不是老子真正欲言的道。因為我們定義並分辨了道,這就離開了道的境界:沒有分辨的不可說的混沌狀態。一旦有分辯就從混沌的道的狀態分離出來了。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體驗什麼是道,只有以徹底空寂的心態親自去體驗這種道的境界。這種體驗到的道才是老子要說的道。老子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指這種無欲空寂的境界。 對於這種主客未分的存在,是不能夠以唯物唯心來區分的。道也不是什麼本原,因為它是任何描述和分辨都未發生之狀態。認識到這一點,就明白為什麼道不可道,名不可名了。 然而,老子認識到,人們不可能永遠像赤子一樣生活。人們從一出生起,就不可避免地被投入到現實生存中。不管個人命運結局如何,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選擇認識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融為一體。在老子的時代,隨著物質生活的變化,社會開始動蕩,人們已經從上古時期的淳樸生活方式分裂出來,變得虛偽,奸詐,道德淪落。人們的精神變得空虛化,缺乏實質。人們的心理衝突導致身體健康的下降,壽命也受到影響(從記載來看,上古人比較長壽)。因此,老子看出了這種生存危機,並知道產生這種危機的根源就在於概念化的生活方式。所謂概念化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體驗者沒有意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與體驗者渾然一體的,沒有主、客的對立和區分。因此體驗者只是以經驗的概念來區分事物,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自我體驗中心,將自己與別人,與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對立起來,封閉了自己。而人們的經驗概念都是簡略、膚淺、沒有任何新意的,這種經驗導致人們認識上的膚淺和偏見,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這就是導致人類各種矛盾衝突的根源。 現在的人們是否能夠消除這種膚淺的偏見嗎?人們能不能重新開始認識這個世界而不受經驗概念的約束?老子認為是可以的。這大概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原因吧。2、核心,百家之祖 《道德經》是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朱元璋 老子的理論富有動感、生長感乃至爆炸感,它們不是一個模型,一個沙盤,一個千雕萬琢後完成了的藝術品,而是一個仍在生長的森林,一個仍處於形成過程中的宇宙,一個仍在繁衍增殖的奇異的譜系,一個超高智商與超高語言符號建成的正在裂變和產生新的能量的反應堆。 --王蒙兩千多年前的《道德經》有如此深邃透徹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 --羅素老子生活正值戰國時期,當時百家爭鳴,學術思想十分活躍,著名的顯學有所謂儒、墨、法、道等等,這些派別各執其說,互不相讓。但就是這些各不相同的學派,卻都受到過《道德經》的影響。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自不必說(世人稱老子為道家,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老子的《道德經》問世時,還沒有諸子百家。老子講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根本規律,古人稱之為"道學"。而道家與道學是不一樣的),它直接秉承老子的思想,並加以發揮,司馬遷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歸本於老子之言,詆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始祖,史料稱其受教於老子。儒家的後學雖然無法親身聆聽老子的諄諄之教,但受到《道德經》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儒家本體論奠定基礎的是《周易大傳》,而《周易大傳》實受過老子的影響。荀子作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體系的建構明顯受到了《道德經》的影響,以天道言人事,在孔子那裡難於找到,而在《道德經》中則清清楚楚。 雖然中國後來由儒家思想統治,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後來的中華儒學有著直接的影響。除此之外,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我們可以說,除了統治華夏兩千年的儒學以外,再沒有哪種哲學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像《道德經》宣揚的思想那樣廣泛和持久。 先秦諸子中,受《道德經》影響最大的當數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和韓非都"本於黃老"。對此,司馬遷有一段評語,他說:"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在《韓非子》一書中有兩篇是直接關於《道德經》的,這就是《解老》和《喻老》,這是流傳至今最早的解釋《道德經》的文字。先秦諸子受《道德經》影響的遠不止以上所言,還有諸如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家以及慎到、天駢、環淵等稷下學派的代表。 《道德經》首先應是一部哲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古今中外,哲學的產生髮展,大都是從"天道不可知"開始,而後"天人合一",各抒己見,導致各種學派林立,爭鬥也十分尖銳。從老子的"天道觀"來看,也客觀說明了萬物起源產生、運動爭鬥、變化更新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說是沉重打擊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 《道德經》通篇都閃爍著和諧的思想,是中國傳統經典中富含和諧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經》中有不少章句直接講到了"和",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沖氣以為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等等。除了直接講到"和"外,《道德經》在整體上貫穿著和諧的思想。比如主張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兵者,不祥之器","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等;推崇"水"的品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強調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和"的境界;《道德經》還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從這三方面出發,達到的效果實際上也是和諧。此外,無論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還是無為不爭、柔弱勝剛強、反戰尚和、守中抱一,等等,都體現出"和",都可以理解為和諧。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經過今天的現代轉換,都可以發揮積極的影響。 俗語有云:"好話不在言多"。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儘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其精鍊的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 《道德經》的妙不可言和浩蕩宏博,兩千年來傾倒天下蒼生無數,各種註譯版本上千種,浩浩蕩蕩的譯者行列中甚至包括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一代帝王;毛澤東也十分推崇老子,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並引用老子的原話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那些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道德經》中的名句如今已成為中國人膾炙人口的日常用語,《道德經》被翻譯成外國文字之多,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本中文書籍能夠超過,足見其對全人類的深遠影響。3、合一,"道、德"鴻篇《道德經》是一本救世的書。 --魏源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以一種神奇的力量。 --盧川芳郎"綜羅百代,廣博精微",這是大學者紀曉嵐對道家學說下的評語,他認為道家思想包羅萬象,精細微妙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道德經》從來不祖述任何人,不以任何人為宗主,總源頭和總根據就是"道",宗主直指宇宙天地。老子以深邃無比的眼光、博大無比的胸懷,探索、論述生命,構建全新的道德體系,將宇宙天地人間社會的規律客觀地揭示和呈現,無所謂高低貴賤,無所謂進步落後,無所謂積極消極,這一思想方式人類絕無僅有。難怪身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對老子也無限敬仰。對弟子說過老子"其猶龍耶"這話,意為老子像龍那樣雄偉,境界深不可測。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釋《老子》的人難以計數,有關著述汗牛充棟。在古代,有從養生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河上公、呂洞賓;有從哲學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王弼;有從政治權謀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各述己見,莫衷一是。在現代,則有從科學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釋的。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養生學著作;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哲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兵法;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等等,眾說紛紜。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面來理解,把它當成某一局部的東西,是盲人摸象,顯然是片面的。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道"與"德",是老子學說最為關鍵的概念和總根據,其涵義遠高於我們現在的所謂"道"、"德"。老子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生命體,人體是一個小生命體,都依靠自然規律生長發展。老子所言之道,是世界的本體,自然的本原,存在的本質,是宇宙天地不可言傳的自然規律和法則,是一種莫可名狀的神秘能量,滋養支配主宰天地萬物,損有餘而補不足,先天地萬物而生,為天下萬物之母;老子所言之德,是大道在天地萬物之中的自然表現和流露,是蓄養和成就萬物卻不做主宰的自然本性,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品格品質,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所有生命世界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 老子的"道"和"德"同屬於哲學範疇,"道"說的是自然之道,是萬物本原、基石,"德"說的是自然之道達到的一個境界,是自然天道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顯現,所以至道至德,大道大德,上道上德,說的都是老子的天道人道思想所達到的境界。儘管老子對自己所言之"道"和"德",沒有也不可能說清楚究竟是一個什麼東西,最終只好用一個"是有是無"的"有形無形"的東西來一言以蔽之。但是,老子說道論德,並非就是只做做學問,說說思想,而是要修身養性、齊家治國。這一點在《道德經》中是非常明顯的。因此,老子的哲學思想,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雖免不了帶有樸素、片面和不徹底性,但確實充滿了唯物辯證法,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部分。老子不愧為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的積澱和結晶,傳至今日還不時發出亮麗的光澤。 《道德經》言"德"說"道",最終是為了歸到人。旨在從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諸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道德經》發現了"道",也發現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解釋成了"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解釋都不符合《道德經》本義。"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以此為鑰匙,正確理解《道德經》全書。 從常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通常的經驗和知識,順著常規的思路,不可能對"道"的妙諦有真正的徹悟。因而,一般學者,由於未能從萬有中超脫出來,他們從各個側面理解"道",從常識的觀點說明"道",由此偏離《老子》的本來意義,勢所難免。對"道"的片面理解,必然造成對《老子》一書的歪曲解釋,埋沒這本書的重大價值。4、影響,智慧源泉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藏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而著稱於世。不僅驅使著古代萬千的學問家為之作注,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蘊。 《道德經》對華夏後人的思想和文化影響之大無法估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任何一種植根於中華文化土壤的思想學說,都能從中見到《道德經》的影子,從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到高坐殿堂的文人雅士。老子的"天地觀"經過極富想像力的莊子一支神來之筆,衍生出魏晉玄學;他的"玄德觀"經過孔聖人的妙手點化,演變成貫穿中華文化的"德治"主要內容;經由程朱兩位大儒潤色加工,於是創立了宋明理學;老子的"無為觀"被歷代統治者推崇為馭民之術。具體簡述如下: 《道德經》中的思想,在西漢初年被應用到政治生活中。當時黃老之學十分盛行,漢初的一些政治家深受其影響。名相蕭何、曹參在治國時"鎮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前漢書 刑法志》)。當時不僅蕭、曹深信黃老之學,就連景帝時的竇太后也"好黃老之術",而那些儒者及其學說,在這一時期頗受冷落。 東漢末年,道教在中國出現,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張魯還寫了一本《老子想爾注》,這是一本很有名的關於《道德經》的注本。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它將《道德經》作為經典,對這部書的傳播和普及有重要作用,這也表明《道德經》在我國道教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過不小的作用。魯迅說過:中華文化的根底全在於道教。 魏晉時期,玄學大盛,當時的玄學家注重《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魏王弼《老子注》和《河上公章句》就在此時出現。 在唐代,《道德經》一書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統治者自稱是老子的後裔,所以他們極力推崇老子。規定三教次序以道為先,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尊《道德經》為《道德真經》,令崇玄學的生徒學習,並把《道德真經》為貢舉策試的經典之一,唐玄宗還為《道德經》做注。 宋代統治者也對道教情有獨鍾,宋真宗時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時把《道德經》列為太學以及各地方學校的課本,並在太學、辟雍各設兩名博士,專門講授《道德經》。宋徽宗自己也親自為《道德經》做注,大加尊崇。 《道德經》在明清兩代沒有受到像唐宋時期那樣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卻為《道德經》親自作了注,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經》。 近代,嚴復、梁啟超、魯迅、胡適、林語堂等著名思想家都有《道德經》的論著,都高度評價老子。"五四"運動的科玄論戰有積極的一面,其影響也是深遠的。時至今日,在弘揚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潮中,《道德經》一書已經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注和推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純陽真人秘注道德經(1)
※道德經雜談之五 道是什麼?道從那裡來?
※《道德經》教你修仙,《易經》給你神通,中華兩部奇書!
※蕭寬漫畫——老子《道德經》
※讀《道德經》,最要記住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