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20年,一項好的制度變成了一項不好的制度(轉載)

天涯社區 > 天涯論壇 > 經濟論壇 我要發帖『經濟論壇』 公積金20年,一項好的制度變成了一項不好的制度(轉載)點擊:293 回復:2

作者:keerte 發表日期:2012-4-10 13:33:00
回復

  公積金20年,一項好的制度變成了一項不好的制度  樓主 [ 雲涌 ] 發表時間: 2011-11-03 12:52:18   中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從新加坡引進的,1991年開始在上海試行,至今已有20年。公允講,最初它總體上是一項好的制度,確實為一些人解決了一定困難;但後來,它總體上是一項不好的制度,負面效應日益顯現。  它已顯失公平:其一,缺乏共享性,它覆蓋不到大量私企員工、自由職業者、湧入城市的農民工以及部分外企員工;其二,起點不平等,它有著一種按工資比例繳納的規則,工資越高意味著得到的補貼就越多,當下,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壟斷國企的錢多得沒處花,於是,就把高額繳納補充住房公積金當成了一種「內部人自肥」的方法;其三,使用不均衡,多數人繳納少數人使用,一些會鑽營的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公積金來囤積住房,本來定位是解決職工住房困難的工具,後來又可以充當成哄抬房價的槓桿,就看怎樣用了。  時至今日,它已很沒效率。其一,個人賬戶里那點錢不管用,以中國公積金誕生地上海市為例,按官方統計2010年商品房銷售均價為每套260萬元,而一名普通職工十幾年下來賬戶里也只有10餘萬元,就別指望提取公積金用來買房了;其二,支取難,使用限制多,管理不透明,因通脹而導致貶值;其三,最近各地陸續出台一些變通做法,可以用它維修或裝修住房,可以用它繳房租,可以用它支付中介傭金,於是,把沉澱的公積金「洗」出來,時下又成為一種嶄新的黑生意。  人們發現公積金的漸生弊端,早已不是三年五年了,只需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就可獲得大量有關信息,既有早年的分析,也有最新的對策,但弊端一直還是弊端。  一項好的制度怎麼會變成了一項不好的制度了呢?  如果說系統性的房地產制度是「大制度」,那麼其中的公積金制度只是某一「小制度」,中國的「大制度」照搬了香港模式,而其中某一「小制度」卻插入了新加坡做法,這種不匹配性,就是中國公積金先天缺陷所在。假如中國的「大制度」基本照搬了新加坡模式,就不會有當前肆意切割國民財富的高房價,公積金也不會衍生出種種弊端。  個人想法,中國房地產制度應該還有比新加坡模式更好的選擇,新加坡模式只是針對狹小地域的因地制宜辦法,它不可能應對大量勞動力在城際之間、城鄉之間流動轉移的局面,但新加坡模式畢竟要比帶有殖民租界色彩的香港模式好很多。  大體上,20%新加坡人住在市場配置的公寓或別墅里,而80%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定價的「組屋」里,這種「組屋」因免費使用土地、只可由政府贖回而不能自由買賣、不能轉租、不能既占「組屋」又買公寓等等的一系列約束措施而始終保持價格低廉,新加坡強制性歸集公積金做法,正好幫助了參加工作不久和財富積累不多的人們有能力購買這種「組屋」。作為題外話,新加坡「組屋」的規劃設計水平、建造質量、寬鬆程度均不比中國大陸的商品房差,這裡的商品房只是「廣告做得好」。在一個沒有充分競爭的領域裡,連圖紙都能賣得出去,連毛坯都能賣個勒索價,就別奢求有人去追求技術進步了。  在上世紀90年代,最初商品房佔比很小,「福利分房」還在繼續,加上成片老工房牽制,儘管房價有波動但漲得不算離譜,最初公積金管用,當年很多地方的一套房子十幾萬就可以搞定,一些人提取公積金,加上公積金貸款,加上個人積蓄,就可以改善居住條件了;進入本世紀以後,商品房佔比逐漸增大,香港模式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大量拆遷造成大量住房被動需求,慫恿炒作驅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恐慌性購房行列,類似北京四環以內,20年里房價漲了10倍不止,越到後來公積金就越不管用,直到今天,高房價瘋狂肆虐的今天,公積金除了有一具會給人們造成歧視性心理傷害的軀殼外,它的實用功能已經死亡。  公積金20周年祭。  人們不禁會問,這麼多年過去了,制定政策的人,修訂製度的人,都在忙活啥呢?其實,各行各業的業內人士在各自熟悉的領域裡,都能發現「一項好的制度變成了一項不好的制度」的類似現象,而這個公積金,只是一個洗去了泥就容易看清楚的蘿蔔,估計類似的蘿蔔,已經能夠裝滿一大籮筐了。

關注樓主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添加到專輯


推薦閱讀:

【轉載】紫微斗數——看命程序
[轉載]周恩來為啥能與毛澤東合作密切,成為史上楷模?
男人、情人【轉載】
[轉載]楊公風水專用教材之六
[轉載]《命理成數》5100——5199

TAG:制度 | 轉載 | 公積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