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10)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時間:2006年01月07~12日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翻譯:(生命電視台DVD碟)筆錄:佳景整理:無名校對:解說配音:岡波巴大師於公元1079年降生於西藏東部,是藏傳佛教達波噶舉的創始者,與瑪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並稱為噶舉三祖師。岡波巴大師所著作的《解脫莊嚴寶論》是噶舉傳承的重要論著,內容的五大重點分別是:成佛之因如來藏;成佛所依人身寶;成佛之緣善知識;成佛方便口教授;圓滿佛果與佛行。尊貴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HH the 17th Karmapa)於2006年一月普賢祈願大法會中慈悲教授《解脫莊嚴寶論》,詳細闡述本論所融合的經藏要義,引導行者學習證悟的豐富教法。2006年1月11日<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教授解脫莊嚴寶論(第10集)第十八章 說道階次第如前所述,最初發菩提心,然後精勤菩薩學處,就能一步一步的趨入菩薩之地、道次第了。菩提道之階次攝言之可如下頌:「資糧加行道,見道及修道,圓滿究竟道,五道至圓成。」《菩提道燈論》,釋五道時說:「下、中二類根器的人,最初學佛之時,先示以佛法之基礎,然後使之啟發行、願二種菩提心,然後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種資糧。如是教示資糧道的教法。這樣努力,漸次契證諸法空性,就能進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後證入初歡喜地等見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階次」一、資糧道一個具有(大乘)種性之人,最初發了大菩提心之後,向上師求得口授(修習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這一階段之善行、努力統名為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行者之宗教體驗可以分為四個重點:欣樂佛法,增上意樂,實際體悟和心有所得。為什麼叫做資糧道呢?這是(因為)要使行人成為堪能產生證悟暖相之法器而修福慧資糧,所以叫做資糧道;又與解脫相應,是為(諸)善法根本,故名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菩薩致力於十二種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觀察身體。受念住:以正念觀察六塵、六識之感受。心念住:以正念觀察此心。法念住:以正念觀察(心所思法)。這是小資糧道(初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四正斷是:令已生起之惡法速疾斷除,令尚未生起的惡法或罪業不要生起。令未生起的善業能夠生起,和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長。這是中資糧道(中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觀三摩地。這是大資糧道(後階)所著重之修法。在一般供養護法神的儀軌里,有一句三足的騾子與三足的馬。我小時候曾想,只有三隻腳的騾子或馬,它走路的時候怎麼走?三隻腳,比方兩隻肢在前面,一隻腳在後面,這樣怎麼走呢?我一直想不通。後來才發現不是如此。三足就是和我們這邊講的四足一樣,在供養護法神儀軌里講的具有三足的騾子和馬的意思,是護法神騎的騾子與馬具有三種特點,第一、具有神足;第二、具有風翅膀;第三、具足快速力,是這樣子的。它的意思並不是說長了三隻腳,意思是說具有三種功德的騾子和馬。同樣這裡四神足的意思是說我們經過修行的過程,獲得四神足的時候,並不是說我們身上長出了新的四隻腳,而是說我們獲得了四種神足的一種功德。二、加行道加行道是在資糧道究竟以後之進一步階段。此時能證悟四聖諦法及其隨順抉擇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頂、忍、世等一法等位。為什麼名為加行道(或相合道)呢?那是因為此階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諦之證悟的緣故(或鄰近真正見道位之前階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頂位之時,會具足五根,即:信根、精進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時,會具足五力:即信力、精進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三、見道見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後,以止中修觀四聖諦,因而生起同等之勝觀。如觀苦諦時,生起(對現世之滿足)知苦法之忍相,對苦之事實知其為「真法」之智慧,對苦諦引生進一步之推廣了解(知色界、無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對此苦諦認知其確為真實之認知。每一聖諦皆有四種觀察,故總其為十六種心,剎那之覺智和順忍。為什麼叫做「見道」呢?昔所未見之聖諦,如今已見,故名見道。在此位時具有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或清凈覺支)、三昧覺支和平等覺支。四、修道修道位是指在見道位以後,迸而獲取之各階位。此又可分為世間(修)道和出世間(修)道兩種。初項,世間修道者(是指住於此位之菩薩,仍舊修習)與世間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禪和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定,需要修習這些禪定的作用有三:(一)降伏修道位所斷舍之諸煩惱故。(二)成就四無量心等殊勝功德故。(三)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出世間修道:這是指緣於二種智慧之隨順修習止觀法。見道時,四諦中之每一諦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種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屬於忍法,另八種屬於智法,為修道位所屬,計四禪定,無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無量心等,依彼而修習之止觀也。若為契悟法性而修觀者,則屬於法智;若為證入智慧而修觀,則為悟智。非想非非想處定之識,蒙昧不明,所以屬世間定攝(不能用於修道)。何以故名為修道?於見道時之真如悟境數數修觀(使增上廣大),故名修道。此階段具足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五、究竟道究竟道者即是金剛喻定(或喻如金剛三昧)確知以後,無復再生(於輪迴),或知無生之自性。金剛喻定者即是超過修道位之最後階段,為相合道及無障礙道之總集也。此三昧無有任何障礙,堅實、穩固、一味、遍滿,喻似金剛,故名金剛三昧。無有障礙者,世間各種違緣不能動也;堅實者一切諸有不能壞也;穩固者,諸妄念不能動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滿者,緣觀一切所知法之總相真如也。得此三昧後,以證悟四諦之勝智抉知,從此無復投生於輪迴,煩惱集諦之因已斷盡故。知無生者,以證悟四諦之勝智緣觀苦果已盡,無復再生苦果故。或簡曰,因已消盡,無復再生果故。何以故名為究竟道耶?學處究竟故,已至涅槃城,道究竟故,此究竟位具足無學位之十法:即:無學正見乃至無學三昧等(八種無學正道,以及無學解脫及無學正智)(合共為十)此十種無學法者皆屬五種無漏蘊法所攝。(例如,無學)正語、正業、正命三者屬戒蘊攝;(無學)正念,正定屬定蘊攝;(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屬慧蘊攝;正解脫屬解脫蘊攝;正知及解脫智則屬於見蘊攝也。妙法如意解脫莊嚴寶論說道階次第 第十八章畢第十九章 菩薩地道前章所言之五道亦可釋為:十三地或十三個階次。頌曰:「初修學地誠信地,菩提薩埵之十地,以及究竟之佛地,總共說為十三地。」《菩提道燈論》云:「歡喜及其他等地……」『歡喜』是指(見道)之初地,『其他等地』是指前面之資糧及加行二位,和初地以上之其他等十地也。」初修學地:是指資糧道位中,自己的身心尚未臻於成熟之階段。誠信篤行地是指加行道時,於空性之體、理具足,(異常)誠信之階段。此時凡是與波羅蜜多不相應之法,如慳吝等見(性)所斷之煩惱,以及迷妄之所知障等,皆能降伏,令不現行。菩薩十地,是指初歡喜地至法雲地等十地諸階位,《聖十地經》云:「諸佛子!十地者諸菩薩之十地也,如:菩薩歡喜地……離垢地……等是也。」初歡喜地:乃第一次見道時,證空性之階段。後二地至十地則為修道階段。修道的意思是說串習、修習那初地所證之真如空性,使之成熟圓滿的意思。菩薩十地(或十個地階)皆有總別二法。總法又分三:地階之體性,地階之語義和十地差別之因。地階之體性者:以現證法無我理之(出世)智慧偕同與彼相應之三昧,以此(定慧二輪)致力於(菩薩)學處者是也。地階之語義者:住於某一地時,以彼地階之功德而進升至更高之地階,故名為「地階」。用譬喻來說:住於某地之智慧而(身心)享受之,就像牛圈中的牛,享受反芻時一樣;乃(?)智著本身所行之道路,就像跑馬場地一樣;此(出世)智慧及一切功德之出生處,好象沃田一樣。因為這些緣故,所以稱之為「地」。十地各各之原因者:此就證悟之深淺或成熟與否而區別者也。各地之不同類別,現以九門特徵而論之:(一)定名特徵,(二)名義特徵,(三)習成特徵,(四)修行特徵,(五)清凈特徵,(六)證悟特徵,(七)所斷特徵,(八)投生特徵,(九)威力特徵。初地之名稱特徵 歡喜地初地之名義特徵:如果趨證此地,則與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業,因此心生極大歡喜,故名為歡喜地。《莊嚴經論》云:「接近大菩提,能成利生事,心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初地之習成特徵:於一切時處,心無虛偽或欺詐等十種法皆得圓成。如《現觀莊嚴論》中所云者。初地之修行特徵:住於此地之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但於布施波羅蜜多特為偏重,意樂滿足一切眾生心愿故。《十地經》云:「住初地菩薩於十波羅蜜中,偏重布施度,非不修行其他波羅蜜多也。」初地之清凈特徵:《十地經》云:「歡喜地(菩薩)視野廣闊,以本願力故諸佛現前,眾多百千萬乃至萬億那由他如來皆悉現前。見諸佛已,生殊勝廣大心,恭敬、供養、承事如來及其僧伽。此諸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於諸佛所聽聞正法,受持勤修,以四攝法成熟眾生……,多劫供養敬事佛法僧,教導有情眾生使其成熟,此諸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以此三因廣大功德而得清凈。如彼金匠鍛煉金塊,越鍛越純,成辦精品,初地菩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根,清凈身心,諸業成辦。」初地之證悟特徵:大體而言,十地之各地於根本定之證境皆相同一致,其不同者在後得位(之功德)。分別言之,初地悟人法界之平等性,因而獲證自他之平等性,此點《辨中邊論》中亦曾說及「普入」之義。初地之所斷特徵:因煩惱障而起之八十八種煩惱,皆為初地見道時之所斷法。因現證法性故,此諸煩惱皆斷舍無餘,於所知障而言,則有三種相,其斷除之相則似皮殼之層層脫落也。證初地時,五種怖畏亦得脫離。《十地經》云:「方證歡喜地時,五種怖畏即得除遣;所謂資生缺乏之怖畏,名聞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墮於惡道之怖畏,處眾不安之怖畏。」初地之投生特徵:住於此地之菩薩,多投生南瞻部州為轉輪聖王,能凈除眾生之慳吝障礙。《寶蔓論》云:「於此成熟故,為轉輪聖王。」但此亦僅就其法爾自性而言者。其實,為成就利他故,眾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顯現種種不同之相,《如本生經》中所訓示者。初地之威力者:經云:「菩薩住歡喜地,意樂增上發大精進,若得出家,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獲百種三昧入正定聚,能見百佛得其加持,決定勝解,能動搖百世界,往游百佛剎,顯現百世界,成熟百眾生,住世百劫,能知百劫前際後際,開顯百種法門,化現百種化身,每一化身具足百數弟子眷屬,普皆顯現」二地之名稱 離垢地是也。二地之名義特徵:住此地菩薩,不為破戒之障所污染,故名為離垢地。經云:「不為破戒染,故名離垢地。」二地之習成特徵:住此地菩薩圓滿持戒,精勤律儀,報恩等八種善行。頌曰:「持戒報恩及忍辱,歡喜雀躍大慈悲」二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普修十種波羅蜜,特於持戒波羅蜜偏重修持。二地之清凈特徵:上述之三因中,廣大善根能得清凈。經云:「譬如金塊,若彼金匠能如法鍛煉,以火熔冶則能凈除一切雜質而得純凈。二地菩薩亦復如是,其善根較前更為廣大清凈,堪能作業。」二地之證悟特徵:此地菩薩能證悟法界最勝義。自念:「我應精勤努力,現證一切法究竟圓滿義。」此即一切義理中最勝之義。二地之所斷特徵:從煩惱障之角度而言,二地至十地之間,修道所斷之煩惱障共有十六。其中屬於種子性者,尚未能斷除而置之。現行之煩惱則皆能降伏之。從所知障之角度而言,則尚有染污,尤待凈除。二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於四大部州為自在轉輪聖王,能使眾多有情,不作十惡,奉行十善,其福報之果相有頌曰:「以七寶莊嚴,成利生輪王。」二地之威力特徵:能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證入千種三昧。三地之名稱 發光地。三地之名義者:言住此地菩薩能開顯法門及諸三昧,能使眾生得廣大法見,故名發光地。如頌云:「使法見廣大,故名發光地。」三地習成特徵:具聞法無有厭足籌五種德相。如頌曰:「聞法無厭足,於法捐利養」三地之修行特徵: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特於忍辱波羅蜜精勤修持。三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述,以三種因而得清凈廣大善根。經云:「如彼善巧金匠,能陶冶金塊不減本量,盡諸暇疵。住三地菩薩亦復如是,住於善根,離諸蓋障,歡喜清凈,諸事成辦。」三地之證悟特徵:住此地菩薩悟入法性及彼相應之法,實乃最勝之真理。為聞此法一頌一句,不惜身命,願投三千大火聚中,如經所云。三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帝釋天王,能善巧降伏諸眾生之貪慾煩惱。經云:「天王甚善巧,能降諸貪慾。」三地之威力特徵:能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證人十方三摩地等等。四地之名稱 焰慧地。四地之名義特徵:此地菩薩有以菩提分相應諸法,智慧光焰照耀,能焚二障,故名焰慧地。頌曰:「有火光明智,能焚二種障,不違菩提法,故名焰慧地。」四地之習成特徵:此地菩薩有常住山林等十種德性。頌曰:「常住山林貪慾小,知足清凈持戒律」四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於精進波羅蜜偏重修習。四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述,以三因力而能清凈廣大善根。經云:「譬彼金匠能造純金,變鑄種種莊嚴花巧,非彼頑金所能比擬。住四地菩薩亦復如是,其(廣大)善根非下地諸菩薩等所能比擬者。」四地之證悟特徵:此地菩薩因證入一切無執之理,故於法無貪愛。四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夜摩天王,堪能摧伏一切眾生之壞滅見。頌曰:「為夜摩天王,於諸壞滅見,悉能摧伏之。」四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獲百萬三昧。五地之名稱 難勝地。五地之名義特徵:住此地菩薩努力精勤教導眾生,使之成熟,而諸眾生反作種種逆行。菩薩見此不生煩惱,此二事者實為甚難,而菩薩能之,故名難勝地。頌曰:「能成利生事,又能護自心,此實甚艱難,故名難勝地。」五地之習成特徵:為利益故於成家結友等十法,此地菩薩皆悉遠離之。頌曰:「家庭及親友,貪戀復愛慕,喜住鬧處等,菩薩皆遠離。」五地之修行特徵: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於禪定波羅蜜偏重修習。五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述,以三因力,使諸善根廣大清凈。經云:「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凈冶金塊,鑲嵌寶玉,世難其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擬。五地菩薩廣大功德亦復如是,以方便智慧二者觀察臻於極凈,非下地諸菩薩等所能比擬。」五地之證悟特徵:住此地菩薩證相續離言勝義,能知十種平等性。五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兜率天王,能摧伏諸外道見。頌曰:「彼異熟果者,生兜率天王,一切外道見,皆能摧伏之。」五地之威力特徵:於一殺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證千百萬三昧等。六地之名稱 現前地。六地之名義特徵:此地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而生死涅槃二俱現前,故名現前地。頌曰:「依般若蜜多,生死與涅槃,二者俱現前,故名現前地。」六地之習成特徵:能得布施等六法之圓滿學處,亦具聲聞、緣覺乘之六種出離法,此十二種法皆得具足。頌曰:「布施持戒及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如是六度皆圓滿,(是為現前地功德)。」六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於般若波羅蜜多偏重修持。六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言,此地菩薩以三種因能凈善根。經曰:「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善鑲緣妙寶玉,於彼金飾,世難相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擬。六地菩薩亦復如是,能運善根,以方便智慧,深入觀察,得獲清凈光明,非彼下地菩薩所能比擬。」六地之證悟特徵:住此地菩薩,知諸法實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清凈非不清凈),彼緣起法,本無凈不凈故。六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化樂天王,能善巧摧伏諸眾生之現前我慢。頌曰:「彼異熟果者,生化樂天王,聲聞難比擬,能摧諸我慢。」六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證億萬三昧。七地之稱名稱 遠行地。七地之名義特徵:此地菩薩所行之道乃惟一無二之路,其行(甚深)甚遠,已至道之極端,故名遠行地。頌曰:「所行惟一道,其道甚深遠,故名遠行地。」七地之習成特徵:住此地菩薩能清凈除我執等二十種謬見,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等二十種覺分法,善能依止具足,如(現觀莊嚴論所云者)。七地之修行特徵:住地菩薩總修十波羅蜜,特於方便波羅蜜偏重修習。七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言,以三種因,成就廣大清凈善根,經云:「譬彼善巧金匠,能以一切珠寶巧鑲金飾備極莊嚴,閻浮世界一切珠寶,難以比擬。七地菩薩亦復如是。彼廣大清凈善根,非聲聞、緣覺,乃至下地菩薩所能比奪。」七地之證悟特徵:住此地菩薩,能證離一切言語義,知契經所言,諸法畢竟離言。七地之投生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自在天王,於聲聞、緣覺之現觀成就,極為善巧。頌曰:「彼異熟果者,生自在天王,於聖諦現觀,成博學法師。」七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證萬萬億三昧。八地之名稱 不動地。八地之名義特徵:住此地菩薩於有相起意念或於無相起意念,二者皆不可動搖,故名不動地。頌曰:「二種意念所難動,是故名為不動地。」八地之習成特徵:住此地菩薩能於一切眾生所行皆能如實知曉,如是等八種圓成法皆得成就。頌曰:「一切眾生之心意,皆能現知而遊戲。」八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於願波羅蜜多偏重修習。八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言,以三種因而得成就廣大清凈善根。經云:「譬彼善巧金匠,能造金飾,閻浮大王或以為冠,或以飾頭,美妙莊嚴,其他眾生所有寶飾無能比擬。八地菩薩亦復如是,其廣大善根,至極清凈,一切聲聞、緣覺乃至下地菩薩,難以比奪。」八地之證悟特徵:此地菩薩徹悟一切法,離念想識如虛空相,證空性無主義,不驚不怖,獲無生法忍。獲無生法忍故,知不增不滅義,若諸煩惱或滅或增皆不可得。頌曰:「能知不增不滅義,及住四種自在處。」四種自在者:於無分別得自在;於清凈佛剎得自在;於智慧得自在;於業得自在。第八地菩薩於四種自在中證獲前二項:即於無分別得自在,於清凈佛剎得自在。據另一種說法,則八地菩薩能得十種自在:即於壽命得自在,於心得自在,於資具得自在,於業力得自在,於生處得自在,於願得自在,於敬信得自在,於神通得自在,於智慧得自在,於法得自在。八地之投主特徵: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為大梵天王,善能抉擇聲聞、緣覺諸教法。頌曰:「彼異熟果者,為大梵天王,大千之主宰,於聲緣教法,善能作抉擇,余者難比擬。」八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證百萬億塵沙數三昧。九地之名稱 善慧地。九地之名義特徵:此地菩薩具各各妙明善智故。頌曰:「各各妙明智,故名善慧地。」九地之習成特徵:此地菩薩獲願無邊等十二種功德故。頌曰:「清凈願無量,能識天人語」九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於力波羅蜜多偏重修習。九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言,以三種因,得廣大清凈善根。經云:「譬彼善巧金匠,能造至妙金飾,為轉輪聖王冠冕、項鏈莊嚴,非余大王及四州有情所有寶飾堪能比擬。九地菩薩亦復如是,以廣大智慧善根而為莊嚴,非諸聲(聞)緣(覺)及下地菩薩所能比奪。」九地之證悟特徵:於四種自在中,此地菩薩證獲智慧自在,得四種各各正明智。何謂各各正明智?《聖十地經》云:「何謂四種各各正明智?所謂法各各正明智;義各各正明智;決定句各各正明智;諸學處各各正明智。此四正智於一切明相續不斷。」九地之投生特徵:此地菩薩多投生於第二大千世界中,為大梵天王,善能答辯一切諸問題。頌曰:「彼異熟果者,於二千梵主,有情諸問難,皆能善回答,聲聞所難及。」九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入千萬億無量諸佛剎微塵數三昧。十地之名稱 法雲地。十地之名義特徵:住此地菩薩能降法雨,如大雲聚,能降伏有情微塵煩惱,故名法雲地。又,能證諸三昧及陀羅尼門法,遍滿虛空如大雲聚,故名法雲地。頌曰:「二者俱堪能,如法遍虛空,故名法雲地」十地之習成特徵:《現觀莊嚴論》中無有解說,但《聖十地經》中云:「噫!諸佛子!如是諸菩薩乃至九地間,於無量所知法,以抉擇慧分別觀察,分別審擇,等十法圓滿修習,乃至於一切智得灌頂位」故知十地者,即是一切智智之灌頂地也。何故名灌頂位耶?住十地菩薩,為十方諸佛光明灌頂,故名灌頂位。欲知其詳,應讀《十地經》。《寶蔓論》亦云:「諸佛放光明,為菩薩灌頂」十地之修行特徵:住此地菩薩總修十波羅蜜,特於智慧波羅蜜多偏重修習。十地之清凈特徵:如前所言,以三因力成就廣大清凈善根。經云:「譬彼天神大莊嚴寶,無需工匠技巧,出現自然美妙莊嚴,置大自在天王頂而為冠髻或置其頸為寶飾,其餘大天諸珍寶飾,無可比擬。十地菩薩智慧之因亦復如是。一切有情,一切聲聞,乃至九地以下,諸大菩薩等,所難比擬。」十地之證悟特徵:於四種自在中,能圓證業力自在,隨眾生所樂、所需,能作種種變化神通,成辦利他事業。十地之投生特徵:在此地菩薩多變現為大自在天王,能於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善巧開示諸波羅蜜多法,頌曰:「彼異熟果者,生凈處天王,無邊智境主,勝大自在天。」十地之威力特徵:於一剎那,一臘縛,一須臾間,能入不可說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於一剎那間,能於一一毛孔中,示現無量無數諸佛菩薩並諸眷屬。(以此廣大不可思議境界)為諸人天種種眾生廣為示現。為應各各眾生之所需故,能作種種變化示現,或現帝釋,或現梵王,或現護世,或現王身,或現聲聞、緣覺,或現如來身。《入中論》云:「剎那剎那間,能於一毛孔,示現諸佛陀,及無量菩薩,並諸眷屬等,天人阿修羅,大眾所圍繞,無邊顯示出」說菩薩十地竟。佛位究竟道者,此乃金剛喻定。彼時修道所斷之煩惱及所知障,一時頓斷無餘。以上諸地需三大阿僧祗劫始能歷盡。《菩薩地論》云:「此諸一切需三大阿僧祗劫始能圓成。第一大阿僧祗劫時,菩薩超越資糧及加行二道得歡喜地。此亦必須恆常精進而後能得,若不精進則不能得。第二大阿僧祗劫時,菩薩由初地進至七地,再超越之而得八地。此一階段為決定性。因諸地菩薩皆決定精進也。第三大阿僧祗劫時,菩薩由八地、九地而進至第十法雲地。或有菩薩具大精進,則能超越若干中劫,或大劫者,能超越阿僧祗劫者,則未之有也。」《妙法如意解脫莊嚴寶論》說菩薩道 第十九章畢。我在這邊,幾乎人家家裡修法的法師一樣,嘟……,一直念,一般顯教的部份,要成佛的話,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集聚資糧修行才能夠成佛。但是以密宗的角度來講,要成佛的話,不一定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即身就能夠成佛。只要自己修行集聚資糧這方面能夠圓滿的話,一生就能夠成佛,也就是即身能夠成佛,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但是我們所謂的即身能夠成佛,也是主要靠自己的心力,心的力量。怎麼靠心的力量呢?比方說:當我們初發心的時候,發起一個「我一定要即身成佛」這樣強大堅定的願,我們在集聚資糧修行等的時候,要具足這樣一個強烈的心態和發願,所以(因此)集聚資糧的時候力量就不一樣。裁縫大成就者曾經提到,即身成佛的話,一定要用一個殊勝的修行方式來修行,才能夠即身成佛。如何的方式呢?一般凡夫修行的時候,他的力量沒有那麼圓滿,比方說一個人供燈時,只有自己一個人供燈,以這樣的心態來供燈的話,所累積的資糧也是非常少,無法累積廣大的資糧,所以(用)這樣修行的方式,即身成佛是不可能的,因為無法累積廣大資糧。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修行呢?比如說自己供燈也好,做大禮拜也好,修行的時候在自己的身上,有八萬種不同的細胞,它的種類有八萬種,不用說明數目,所以比方我們供燈,做大禮拜,禪修等的時候我們不能當做是自己一個修行自己一個人累積資糧,同時自己和自己身上的這些無數細胞,也是一起累積修行的資糧,所以在供燈、做大禮拜、禪修等,要用這樣的方式觀修。同樣就像有一個偈頌:「一塵上有無數佛,安住諸位佛子中,如是一切諸法界,觀想遍滿十方佛。」所說的一樣。為什麼這樣講呢?當我們修行累積資糧的時候,要觀想在每一個灰塵上,都有無數的佛,所以我們做大禮拜、或者念佛、禪修等,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修行的時候,要把自己也觀想為無數的,所觀想的無數個自己,跟自己一起修行,一起積累資糧,這樣的話,在一剎那的時間裡,可以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修行的話,當然能夠即身成佛。因為一個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累積的資糧要在一剎那的時間裡觀想有無數的我在無數佛面前,供養無數的佛,念佛,禪修,這樣用種種的方式,來累積資糧的話,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里所需要的資糧在一剎那的時間裡就能夠累積。為了有情,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需要有即身成佛的初機,這是最基本的,一定需要。同樣,我們供養佛的時候,要觀想有無數的佛,像剛才所提到的一樣,把自己身上的八萬細胞,也就是無數的細胞,觀想為人跟自己一起供養佛,累積修行的資糧,要這樣觀想。同樣,我們要把全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供養品,最好的水果、花等所有的供養品,所有的山水等,觀想為非常完美的供品來供養佛。用如此觀想的方式來累積資糧。明天是十二號,這個月的六號開始舉辦這個法會,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聚在一起舉辦法會。各位想想,在這個幾天的修行過程中,對自己的修行有沒有得到任何幫助?自己的心是否儘力?(我們)依佛陀親口講的經書和過去殊勝的大師們所著作的讚頌和祈請文等集聚在一起,做了一個具有次序的課誦,這是我們盡心儘力做出來的一本課誦。這個部份我盡心儘力的已經做了,其他的部份也沒有什麼好做的。所以在這幾天的時間裡要觀察自己(在)這幾天參加這個法會(的時候),內心有沒有得到任何功德?心有沒有變動?對自己的修行上有沒有什麼幫助?要把這個智慧的觀察移到自己身上,要觀察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話,只有靠我一個人,觀察我一個人,一直看著我一個人,這樣有點不太好。老實講,你們一直觀察,我一直看著我,這樣也比較好。對我來講,不管自己能不能守護,內外很多的人一直守護我,一直看我,一直觀察我,這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點舒服,有點安心。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是凡夫,所以我時時刻刻無法控制自己的三門行為,也就沒有辦法守護自己(的)三門行為。所以有人一直看守我,一直守護我,一直觀察我,就是把我當做外人,尤其是我旁邊的人,對我保持距離,一直看守與觀察我,這樣的時候,我自己也自然而然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守護自己行為的部份,有很大幫助。特別有時候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不行喔!應該那樣做,有人一直這樣提醒的時候,當然有很大的幫助。雖然我也是一個凡夫,不過我還是帶著一個非常大的名義,也就是說,我還是坐在大寶法王的這個座上。站在這樣的的立場上來講,我覺得弘揚佛法與利益眾生等這些並不是靠我一個人,應該要大家同心協力一起來負擔。所以大家要觀察自己三門的行為,在這段時間裡特別來菩提迦耶參加法會,自己內心得到了什麼功德,自己到底怎麼樣,觀察自己非常重要的。我們這麼多法師聚在一起,在這麼殊勝的聖地舉辦法會,這是非常殊勝的。但是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也好,結束的時候也好,法會的進行中也好,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三門的行為,守護自己的行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噶舉祈願法會當然有人護持,有特別的施主。但是這麼多的法師,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不可能只有一位施主從頭到尾來負擔,在我們歷史上,這樣的人只有二三個而已,沒有很多。所以還是由所有十方的信徒一起來護持,才圓滿地舉辦了這個法會。所以法會的所有費用,是十方信徒捐的,我們盡心儘力,最後才能舉辦了這個殊勝的法會。我們為何舉辦這個法會呢?一方面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也就是為了調伏自己,在這樣的目的之下,我們聚在一起舉辦法會。同樣的道理,我們來到這個現場,要依照我們的目的進行,雖然目的是如此,如果我們正在進行的時候,內心不清凈,三門行為控制不圓滿的話,這些所有的錢都不是白費了嗎?上次我也提到,各位從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花那麼長時間來這邊,沒有好好修行的話,白費了所有的費用,也白費了所有的時間。所以我們觀察自己三門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同樣護持祈願法會的施主的錢也好,各位自己的花費也好,這些所有的錢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些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修行,特別那些施主也好,十方信徒也好,我們在這邊好好修行迴向給他們,迴向給一切有情。因為他們在這樣一個清凈的心態下護持著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一個清凈的意樂,迴向給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們去某處工作,如果都沒有做事的話,無法拿到薪水,要拿到薪水的話,一定要做工作才行。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來這邊,參加法會的時候,我們要發起清凈的意樂,要好好修行,結束的時候迴向給一切有情,特別是為了世界和平,希望能夠消除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和所有的災難。同樣我們對所有這些護持施主也好,十方信徒也好,希望天下所有如母的有情能夠得到身心安樂,能夠去除一切障礙,我們這樣迴向給他們,迴向給一切有情。這樣的話,才有資格來這邊喝茶,參加法會,這些所有的供養,我們才有資格享受。如果動機不清凈,不好好修行,來這邊只有受供養,吃、喝,這樣的話,根本沒有資格享受這些供養。這樣的話,雖然沒有資格來參加法會,享受這些供養,但卻寧可要來參加法會享受供養的話,這是非常不如法的事情,也就是違法的一件事,非常嚴重。所以大家要觀察自己的三門行為。另外祈福法會的施主,十方隨喜的信徒,同樣,天下一切如母的有情一起護持著我們,願能夠圓滿他們的心愿,我們要一直這樣迴向。同樣全世界的人,不分教派,不分民族,不管任何人,每一位有情,都有感受,都存在著離苦得樂的共同想法,所以我們要發願:(願)每一位有情能夠像母子一般和合,能夠去除全世界所有的災難,能夠得到世界和平。特別是舉辦法會的時候,十方的這些施主,私人也好,團體也好,他們護持祈福法會,白紙上寫黑字,交給糾察師,糾察師供茶的時候,大聲念給僧團。這個紙上面寫什麼呢?寫的是某某人他遇到什麼什麼困難,希望能夠去除困難,能夠得到身心安樂等,一直祈求僧團。這時候,僧團要專心聽他們的請求,聽了之後要迴向給他們,要他們能夠得到身心安樂,能夠去除一切的災難,如此迴向給他們,這樣發願給他們這是應該的。不然的話,這樣祈求的時候,光看念什麼,似乎沒有什麼好聽的。如果表現出不在乎,不聽的行為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們迴向給他們,發願給他們。同樣我們無法一下子成辦每一個團體與有情的願求,但是我們要盡心儘力,成辦他的祈求。我們一定要好好修行,利益眾生,要作這樣強烈的決定。什麼叫強烈的決定呢?我舉個例子,一般我們發願和做決定,這二者有很大的差別。比方說我晚上睡覺的時候,希望明天凌晨三點整我能起床,這樣發願的話,明天早三點鐘我沒辦法醒過來,如果我睡覺前決定明天凌晨三點鐘一定要起床,非要起床,不起床不行,做這樣的一個強烈的決定而睡覺的話,明天早晨正好三點鐘,雖然沒有人咚咚咚敲門叫你,但你自然會醒過來,有這樣的差別。我們的心態和意志上有這樣的差別,所以祈福法會的時候,不但是發願長壽,發願能夠一定要長壽,發願能夠吉祥如意,不但是如此發願而已,我們要做一個強烈的決定,決定讓一切有情能夠得到幸福,能夠遠離痛苦,我來承擔與去除一切有情的痛苦。要心裡真正發起無造作的這種決定,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各地來這邊參加法會,並不是為了受供養與喝茶而來的,我們是為了修行,為了利益有情與弘揚佛法來這邊的。說不定有些也許為了供養而來。有很多很多的法師不管怎樣,今天在座的各位聽得懂藏語,所以我對各位特彆強調什麼呢?我們來這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修行,為了累積資糧,這個人生,要為了變成非常有意義的人生而來。同樣的道理,依照目的,我們要來這邊好好修行。如果來這邊的目的是清凈的動機,但是到了這邊之後,我們所做的事情違背了當初的目的與發願的話,這是非常慚愧的,也是非常遺憾的事。所以很多人想做的事和所做的事會不知不覺的顛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守護好自己的三門行為,而一直跟隨煩惱的緣故,所以不可以這樣子。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把自己的人生白費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這樣做的話,我們雖然具有五根,有智慧,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舌頭,但是我們不如一個畜牲,不如一頭牛。一般的畜牲,它自己該做的部份,它會盡心儘力去做。我們是以非常清凈的目的來這邊,到了這之後,該做的卻沒有做,反而顛倒,這不是非常遺憾的事嗎?我們不可以這樣子。明天早上第一次法會時,要念十六尊讚頌,第二次法會時,念度母讚頌,晚上和平常一樣。今天這邊特別擺了十六羅漢唐卡。十六羅漢,是以十六羅漢讚頌裡面的為主,這個讚頌是班智達善賢菩薩所作的。這讚頌里有一句:「怙主釋迦獅子王,佛陀教法何手中,展開法定經書之,三門頂禮諸羅漢」,有這樣的一句。意思是,十六羅漢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下令,也就是親自指派,為了弘揚佛法一直常住在南瞻部洲,直到彌勒佛降臨世間傳法為止,他們一直常住這世間的南瞻部洲。所以我們念十六尊讚頌的時候,為了本師釋迦牟尼佛殊勝圓滿的佛法常住世間,能夠弘揚世界各地,我們要這樣子發願。一般來講,現在以前佛法興盛的地方有點毀滅的現象,而以前佛法沒有興盛過的地方,現在有一點興盛,似乎有這種現象。這是沒有關係的,這是一切萬法的本性,沒有很大的問題。同樣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也提到:「沒有盛行殊勝法寶地,或許毀滅殊勝法寶地,內心自然大悲心推動,祈願諸樂寶藏能明揚。」意思是,從內心生起強大的大悲心,願以大悲心力能夠在未盛行與毀滅法寶的地方,弘揚利樂一切的佛法。所以我們發願迴向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以西藏來講,西藏盛行佛法的期間可以分為前弘期與後弘期,現今盛行佛法的期間可以叫做再弘期。所以對於西藏再弘期的佛法,我們要發願能更加盛行圓滿。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圓滿的幸福與快樂,希望很快升起幸福的太陽。……以世間的角度來講,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也許有各種各樣的因緣;以佛法的角度來講,這也是我們福報不夠。因為我們沒有累積資糧,福報不夠的緣故,會失去很多幸福。(如果)沒有福報的話,當你得到幸福的時候會一下子失去,這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們要發願,我們能夠得到圓滿的幸福,也能夠重新得到(因福報不夠而失去的)幸福。同樣希望再弘期的佛法能夠更加盛行。過去西藏曆代的國王和班智達們不顧自己的生命、身體、財物等,放棄一切前往印度請求殊勝圓滿的佛法,回來面對很多事情。弘揚佛法的人,他們經過很多的艱難,才弘揚殊勝圓滿的佛法。所以我們再弘期,也就是再盛行的佛法,我們要發願,能夠使再弘期的佛法更加盛行。同樣,還要累積資糧,福報圓滿的話,我們自己所發的願,自然會出現。同樣能夠消除世界各地所出現的所有災難,每一個國家與團體,每一個人及有情,都能夠得到圓滿的幸福,也能夠得到世界和平,一切有情能夠祥和。我們來這樣發願,累積資糧。明天中午,第二次法會的時候,念度母讚頌。念度母讚頌的時候要唱頌,有特殊的曲調。這個曲調是我自己作的,所以要以這個曲調慢慢唱頌。一般很多的人,有一種說法,度母讚頌念的時候,越快越好。因為你念很很快的話,很快能夠得到度母的加持,有這說法。不管怎樣,明天我們以這個曲調來慢慢唱頌。一般來講,很快也是可以的。但是一些法師念得太快,比方,度母讚頌里的「禮速度母吉祥母」,這句念的時候,「吉祥母」這麼快,沒有念全句;同樣,「眼如剎那之閃電」這句話念的時候,「如閃電」就太快了,沒有念到全句,似乎「吉祥母如閃電」,我不知道,不管怎麼樣,好像這樣子。所以太快的話,有這種問題。所以還是依照這個曲調慢慢唱誦比較好。這個曲調我是這樣想起來的,我們這邊法會時,每天晚上所有的出家僧眾聚在一起辯經,辯經之前,大家一起念度母讚頌,這時候我自己的內心自然有一種感覺,就想起了這特別的曲調。特別,度母是過去印度的大成就者也好,西藏所有的大成就者或大師也好,大家異口同聲讚歎度母,我們一直祈求度母。念度母讚頌的話,能夠圓滿弘揚佛法,或者修行的所有條件。同樣,能夠很快地圓滿佛法的事業。這並非是虛贊,而是具有真實道理的一種讚美。特別祈求度母的話,能夠遠離八恐怖與十六恐怖等,使人們能夠從所有的恐怖中脫離。特別是現今這個時代里,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很恐怖的社會裡,比方一直有很多非常危急的病患,或者有一些人的身上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災難,有些人生意不順利,或者想生兒子,或生女兒等,向我們祈求的人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方面,為了世界和平,也就是一切如母有情能夠得到快樂;另一方面特別針對向我們祈求的人,我們還是要祈求度母。如此一來,對每一個有情都有很大的幫助。創辦噶舉大祈福法會的巴諦仁波且和波崗仁波且,他們已經圓寂了。特別是波崗仁波且,他的主要本尊就是綠度母。所以那時候舉辦祈福法會之時,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念度母讚頌,所以我們還是隨著他的指導念度母讚頌文。那時候雖然念度母讚頌,但是因為仁波且為了避免大家辛苦,他規定的時間很短,只一個小時。所以念度母讚頌文時,就像我們剛才提到要做好清凈的動機,從內心心愿,以這樣的清凈動機來祈求度母,念他的讚頌等。這樣的話,對全世界,對社會,對自己,都會有幫助。特別是我們要對巴諦仁波且和波崗仁波且保持著感恩的心,祈求度母一定要保持一個感恩。如果我們沒有感恩的心的話,就不如畜牧了。這樣的話,(無論)從世間、出世間哪個角度來看,也都不如法。因為我們連對自己有大恩的人都沒有最基本的感恩的心的話,那怎麼可能修行呢?沒辦法的,會連世間、出世間的任何事情都做不到,我們不可以這樣子。所以發起一個清凈的意樂,保持著感恩的心,為了全世界與佛法,尤其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以這樣的心態,祈求度母,念他的讚頌文,這樣的話,非常圓滿,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講到這。待續……皈依文(三遍):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四無量心(三遍):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慈)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悲)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喜)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舍)皈依文(三遍):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四無量心(三遍):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慈)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悲)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喜)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舍)由於電視字幕沒有標點,且翻譯的是口語形式,因此只能在尊重原字幕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整理,敬請大家參閱校對並提出寶貴意見。----無名相關鏈接: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1)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2)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3)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4)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5)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6)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7)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8)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9)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10)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11)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之開示(12)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下) |修樂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上) |修樂解脫莊嚴寶論概說 (下載)|天涯
推薦閱讀: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第五章
張毅:1美元起步的哈佛講席教授|華人之光
潘教授:看看你命中「健康」的好與壞
法律的理想與法理學的擔當——評周永坤教授《法理學(第二版)》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