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島 | 道家的心理保健智慧(生命管理智慧)

前言:

一、以內樂外—獲得快樂的妙法

二、返樸歸真—活出真實的自己

三、超越小我—排遣憂鬱的良方

四、禍福相倚—從容面對成敗得失

在競爭激烈、社會矛盾增多的當今社會,不如意的事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如何在逆境中自處,如何在遇到挫折時採取積極的心理防衛形式,這是每個人都面臨的現實問題。

道家追求身心兩全,性命雙修,蘊含了豐富的養生智慧和健心智慧。

道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學派之一,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最根本的規律,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而提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抱朴守真等主張,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道家的創始人為老子。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包括《老子》、《莊子》、《淮南子》、《黃帝四經》等。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作,作者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曾擔任周朝守藏室史官,因其核心內容論述「道」、「德」,故又名《道德經》。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唐玄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八位皇帝對它進行研究和注釋,、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而且早已穿越時空的限制,走出國門,受到世界上美國總統里根、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梅紐因、馬斯洛等等一大批名人的喜愛。

它對於現代自然科學、管理學、心理學、倫理學、醫學養生等學科多有啟迪,奉其精華,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協調人際,平衡心理,優化管理。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它是迄今世界上除《聖經》之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已被譯成30多種文字,有500多個外文版本。

道家的思想智慧日益受到海內外著名心理學家的崇尚。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都推崇並吸收道家智慧,開創出心理治療的新天地;老子的「道」成為榮格心理學的一種內在基石」。美國音樂家梅紐因認為《老子》能夠幫助他實現身心的平衡,將它視為最值得經常拿出來看看的著作。

道家的心理保健智慧非常豐富,我們今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一、以內樂外—獲得快樂的妙法

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目標。

如何才能找到快樂和幸福呢?

現代人生活在對外物無止境的追求之中,財富的增加或物慾的滿足能否讓人獲得快樂和幸福呢?

回答是否定的。

這是不少已經富裕起來的人們的回答。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同樣,有關資料證明,富裕起來的現代中國人對財富的追尋並未相應增加個人幸福,而是帶來了更多的沮喪和普遍的失望和挫折感。人們在問,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人深感困惑的問題。如何多一點快樂呢?

對於這些問題,道家曾進行過深入的思考。

漢代的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一書曾經將獲得快樂的方式分為「以內樂外」和「以外樂內」兩大類。

「以外樂內」是僅僅依賴追求外在的物質享樂來剌激感官,以求歡樂。書中說:「耳聽鐘鼓管弦,眼瞧靡曼之色,陳酒行觴,夜以繼日。」

如此尋歡作樂,似乎是到了人生的極樂之境地,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將外在物質享樂作為人生的目標或快樂的源泉,那你快樂的主動權就被外物所掌握了。因此,作者繼續分析說,當「解車休馬,罷酒徹樂」,酒宴結束,音樂停止之後,又會感到「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窮奢極欲的狂歡過後,反而倍感冷清和孤獨。

這樣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精神亂營,不得須臾平」的被動狀態。《淮南子》告訴人們說,這種為外物所左右的感官享樂,將會「日以傷生」。

因為對於外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無主於內」,以外物為「足」,就難免「無往而不乏」,為什麼呢?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外在的物質或名利的滿足給人帶來的快樂或幸福是短暫的,持續時間少則幾天、多則半年,高興一段時間之後,快樂的感受又會回到原來的水平,人們會接著去追求下一個目標,他不斷地被一個又一個的物質慾望所牽所累,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外物的奴隸和工具。

《淮南子》對於人為外物所役而導致「終身長愁」的分析相當深刻,而在一千多年後的18世紀,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一個外國人也以一篇短文記下了他親身經歷的為外物所累的教訓。這個人就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狄德羅,他的《新睡袍帶來的煩惱》正是記載了他得到一件新睡袍之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從而導致無止境更新的攀升消費模式。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讀了這篇文章,感慨頗多。在她新出版的《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她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

以上的事實說明,「以外樂內」,依賴追求外在的物質享樂以求快樂是靠不住的。所以,淮南子的作者提出了「以內樂外」這另外一種求得快樂的方式。玄學家嵇康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想,認為人生的真正快樂,不在於榮華富貴等外物,而在於內心的充實:「有主於中,以內樂外,雖無鐘鼓,樂已具矣。」

所謂「以內樂外」,是指行為主體以內在的精神修養、平和的心態和審美情趣去感受外在事物的美好而獲得的歡樂。所謂「有主於中」,就是不為外物所奴役,所牽累,所誘惑。我們陶冶性情,與人為善,豁達寬容,就會擁有愉悅感恩的心境,就能天天與快樂相伴;我們提升審美情趣,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能時時發現美,處處感受樂,放眼山河大地,花紅草綠,山清水秀,柳暗花明。在平凡恬淡的生活中,我們感悟人生的美好,我們領略世界的美麗。

因為追求外物要受到各種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

從主觀條件來說,人的物質享受能力是有限的,良田萬頃,日食三鍾;廣夏千間,夜眠五尺。人的一生究竟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呢?

從客觀條件來說,可以讓人滿足慾望的資源有限,人的慾望沒完沒了,不斷地陷入得與失的糾結之中,心煩意亂。所以,希望通過追求外物來讓自己快樂,是要落空的。快樂是一種心境,跟財富、年齡、環境無關。想要獲得快樂,聰明的方法不是增加財富,而是降低慾望,改變向外追求的方向。

道家以內樂外、有主於中、不為物累等主張正是幫助我們自覺地選擇一種有助於減輕壓力的生活態度,在利益面前採取一種超脫的態度,緩解因得失成敗而導致的焦慮。懂得「以外樂內」靠不住,我們就會調整追求的向度,努力地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更進一步說,以內樂外,就是要發揮精神的力量,超越現實和環境的束縛,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精神世界中作逍遙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保持積極的心態做人做事。

如此,我們的心智會更加清明,心胸會更加坦蕩,眼界會更加開闊,精神會更加充實和自由。以內樂外,我們就會不為外物所奴役,而是自得其樂,,作情緒的主人,快樂就在我們自作主宰的一念之間。

二、返樸歸真—活出真實的自己

在現代社會,經常有人會說,我活得很累,這個累,往往不是指軀體的勞累而是心理上的負擔。為什麼會活得累?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人成了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喪失了自我意識而依賴於他人的評價。因此,他趨於求同,缺乏安全感」。這樣的人往往習於跟著別人的感覺走,缺乏獨立思考而盲目從眾,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言不由衷,疲於應付。這樣的生活能自在嗎?

所以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誡人類返樸歸真。道家追求體悟大道,而「道」的特性是「朴」、「真」、「守一求真」。

「朴」、「真」是指未經雕鑿的本然狀態,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和規定性。回復到自身的本然之性,發揮人的本真特性。這是道家心理保健智慧的又一重要原則。

如何復歸於朴?老子認為需要進行一系列艱苦的修鍊,我們今天只是從淺層次來說說,

首先,是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老子》主張「復歸於朴」,「見素抱樸」。

老子告訴人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地位或財富這些外在的東西,有地位、有財富的人可能並不快樂自在,他的真我被財富、地位壓抑了。他的人格面具太膨脹了,榮格的病人有不少就是社會的精英。在老子看來,真實無詐、活出真我的人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要保持和復歸於純樸的本性,返樸歸真,放下面具,認識本來如此之性,活出本來的真我,讓內在本性有一個舒展的機會。

不能真實地活著是非常痛苦的。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突然有一天自殺了,後來人們從其遺書中發現,因為她太追求外在的完美,被那個光輝的面具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堪重負而走上了這條不明智的自我解脫之路。這真是非常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其實,放下那個光輝的形象,真實地活著就好了。一個真實的人當然會有很多缺點,敢於承認自己不完美,承認自己有很多缺點,這才是明智的,才是成熟的人。

還有一些人過分在意外在容貌的完美。常常由於不完美的外貌而自卑,甚至花錢整容,不僅付出昂貴的費用,更要冒手術不成功甚至犧牲生命的風險,這方面的教訓實在是太多太多,超女王貝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因為外貌不完美就該自卑嗎?外在的容貌對人生的成功真的那麼重要嗎?(例子:暴牙歌手凱利的成功。)

真正的美是內在的修養、美德、人格的魅力、需要從內到外的修為,是從內向外的散發,內在美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讓自己純樸之性或者是特長之性得到發展,我們將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道家認為,人性各異,人各有宜,《老子》第二十九章說:「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隳。」因此,高明的聖人應當「去甚、去奢、去泰」,充分地認識和尊重人性的差異,去除過分的、奢侈的以及極端的行為,因性而為。

老子認為,在高明的聖人的眼裡,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每樣東西都是有用處的,因此,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故第二十七章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那人們要問,在日常生活中,弱智兒童也有價值嗎,他們難道不是家庭的累贅嗎?但是,人們發現,不少弱智者有美術天才或音樂特長,畫出很有藝術價值的圖畫;舟舟的IQ(理性智商)只相當於四五歲的孩子,卻可以得心應手地指揮交響樂隊。羅忠溶的弱智兒子羅錚能將現代音樂的意境用畫筆表現出來,他畫的還是抽象派的畫,如匈牙利現代音樂大師利蓋蒂的音樂,連音樂界的許多人也聽不懂,但羅錚卻可以將音樂的意境畫出來。利蓋蒂看了羅錚根據他的音樂作品所作的畫以後說,羅錚畫出了他內心的聲音。這是多麼高的評價!

誰能說他無用?誰能說他低能?他可以將聽覺藝術轉換為視覺藝術,7年中已陸續畫了290幅油畫,無一重複,甚至還常常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之筆。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人各有長、人各有宜,關鍵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特性。

返樸歸真,因性而為的主張啟示我們:超越世俗的偏見,敢於做真實的自己,不要求那個虛假的光輝形象。一方面,要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量力而行。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個性,讓他活出自我,給我們的孩子、親人、員工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有一個豁達大度的胸懷,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形成生命的合力。

天地之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這是大自然賜予的禮物,值得每個人好好地珍惜,活出真我,成為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天賦的使命,讓生命之花更加燦爛!

活出本真的生命、成為自己決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管別人。相反,超越小我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完善自我,得到更多的快樂。所以我們下面來談談超越小我這一智慧。

三、超越小我—排遣憂鬱的良方

道家認為,成為自己與超越小我是相輔相成的。

心理學家在實踐中發現,過分的關注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是煩惱的根源,也是某些心理疾病的根源,在精神科醫生那裡就診的一些患者就是這類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進一步發展下去可能就要進精神病院了。相反,淡化自我將會減少憂慮,有助於身心健康。超越小我,是排除憂傷、獲得快樂的良方。《道德經》這樣告訴人們說: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過於關注自身,如能淡化自我,則會減少許多個人的憂傷—「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上述主張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治療方法相一致:超越以自我為中心、淡化小我,將關注的重心從自我轉而引向他人。

心理治療的案例證明,對自己的病症或消極情感過度關注,不能正確地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自我為中心,會產生煩惱、孤獨、焦慮等心理障礙。因此,他們要求患者「忽視」自己的癥狀,轉而去幫助別人,超越小我這一狹隘空間,會有效地去除煩惱和焦慮。舉例:一個失去丈夫而憂傷的女士因為幫助孤兒而擺脫陰雲。

《道德經》第七章有這樣一段話,很好地闡發了超越小我和成就自我的辯證關係,它是這樣說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高明的領導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眾之後,才能能夠得到民眾的擁戴,身先;忘掉自己的私利多為他人著想,反而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好地生存。

《道德經》最後一章也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就是說,通過「為人」、「與人」的活動幫助了他人,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價值,你會感受到快樂與精神上的充實,感受到人生的意義。

(窮苦學生郝武德.凱禮的事例)

人與人之間就是如此地緊密相聯,看來微不足道之舉會改變對方的一生。這一事例正是道德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在現實生活中的詮釋。這種愈有、愈多或許是無形無象的,它從精神層面讓我們體悟到生命的意義;或許是能夠真切感受到的,慈愛精神藉由眾人的心和手,不斷地在傳播,就在這一施一受之中,人類的真情和善意在激蕩、放大,形成人間和諧的生命之場,或許在某一天,這種慈愛又傳遞到了慈愛者的身上。

四、禍福相倚—從容面對成敗得失

道的運動規律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反者道之動」。在道的支配下,萬事萬物亦各自向著其對立面轉化。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既沒有絕對的好,也不存在絕對的壞。《老子》第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萬事萬物處於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複雜過程之中,禍當中倚傍著福的因素,福當中隱含著禍的萌芽。

漢代的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賓客所編撰的黃老道家代表作《淮南子》通過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更為形象具體地闡發了《老子》關於禍福相倚的思想。到底什麼是禍,什麼又是福,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安危、禍福、得失這些對立的方面常常是相互轉化、不斷變化的。我們又何必為眼前的禍福得失而耿耿於懷呢?

道家「禍福相生」等觀點是一種辯證智慧,是一種發展變化的多向思考。它告訴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所遇到的每個困境都有它存在的正麵價值,事情陷入山窮水盡的絕境時往往就可能出現轉機。

在生活中,絕處逢生、禍福相倚的事例不勝枚舉。(微軟應聘清潔工的事例)

因為沒有計算機和電子郵箱而導致到手的飯碗飛了,這在當時幾乎是一件讓這位主人公陷入絕境的壞事,但是,他在絕境中奮起,絕處逢生,峰迴路轉,反而成就了新的人生,創立了更大的事業。這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敗是可以改變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調整策略,往往能夠轉敗為勝。

運用道家「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智慧、掌握禍福相倚的多向思維方式,我們將增添走出人生低谷、衝出困境的精神動力。這種智慧對於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沉浸在眼前的失意、挫折、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時候,正反相因、禍福相倚的智慧讓我們超越眼前的這些溝溝坎坎,放寬眼量,從更高、更遠的視角來看待當前的經歷,它告訴我們,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眼前的困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結局。成敗、得失、禍福在一定條件下均可轉化和改變。它啟示我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或壞,當我們轉換一個視角去評價當下遭遇的負面事件,就能夠從中發現正面的價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說,人的情緒主要根源於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對生活情境的評價與解釋的不同,也就是說,生活中同樣一個事件,擁有不同心態或信念的人會作出不同的解釋,有什麼樣的心態,怎樣思考問題,就會影響人生的情緒,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

同樣一件事,以不同的心態去面對,就會得到不同的感悟,採取不同的行動方案,得到不同的結果。

以悲觀消極的心態處事,不但會失去成功的機會,而且還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

而保持積極心態,處處都能發現成功的力量,將為我們加油給力,讓我們提升信心,通往成功,甚至能夠將「危機」化為「轉機」。

霞客島-霞客說:

讓我們體悟道家禍福相倚的辯證智慧,

在處於人生的激流險灘和低谷泥潭時,我們不要忘記:失敗和劣勢可以轉化,我們不必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當處於人生的輝煌、被鮮花和掌聲中所環繞時,我們也要明白:成功和優勢也可能改變,我們不必欣喜若狂、得意忘形。

以這種智慧來看待成敗得失,我們將敗而不餒、勝而不驕、寵辱不驚、豁達逍遙。

吸收道家的生命智慧,呵護心靈,創造身心健康的美好生活!

霞客-踐行:

一個中心:以一切有利於身心靈健康發展的模式為核心

兩個基本點:守一求真,獨立守神

三大心態:自在、通達、逍遙

四大基石:「良好的心態、優質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

林彪:怎樣當好一個師長
如何改善現場的八大浪費?
怎麼向員工解釋繳納社保和公積金的道理?
從七個習慣開始管理自己(6)
高階銷售團隊管理之破解團隊執行力低下的難題

TAG:生命 | 心理 | 管理 | 智慧 | 保健 | 道家 | 理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