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滿語、方言與習俗等

滿語、方言與習俗等

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辭彙。

滿語稱呼

高祖母――達媽媽

曾祖――翁庫瑪法

曾祖母――烏庫媽媽

祖父――瑪法 祖母――太太

父親――阿瑪(遼寧部分地區稱「瑪瑪」)

母親――額默(遼寧部分地區稱「訥訥」)

公公――阿瑪哈

婆婆――額莫克

伯父――阿牟其

伯母――阿牟

叔叔――額其克

嬸母――窩克

丈夫――愛根

妻子――薩里甘

二妻――福七黑

兄――阿琿,阿哥

嫂――阿沙

弟――兜

妻弟――那雅

子――追

媳婦――尾倫

孫子――窩莫羅

外祖父――郭羅瑪法

外祖母――郭羅媽媽

岳父――阿布哈

岳母――額布喝

姑――姑爸爸

姨母――安布

姨夫――安布瑪

舅舅――那克出

舅母――額克出

姐姐――額雲,

格格 姐夫――額附

妹妹――嫩

女兒――沙里甘追

女婿――霍其琿

外甥――依諾

朋友――姑出

好友――色音姑出

女友――諾庫

親家――撒頓

娘家――談攙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

牡丹江(彎曲的河)

張廣才嶺(滿洲阿勒楚喀語,吉祥如意的山)

松花江(白色的江)

伊春市(皮毛之鄉)

呼蘭縣(煙筒)

阿城(阿勒楚喀)

綏芬河市(錐子)

哈爾濱(曬網場,曬漁網的地方)

佳木斯(驛丞村或站官屯)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沿江之意)

興凱湖(興凱:水從高處流下的)

方言中的滿語辭彙

埋汰(臟)

嘎噠/疙瘩(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豬拐骨,用於遊戲)

恩那(是、對、好)

餑餑(糕點,後亦指餅乾)

個應(gè ying)(使反感)

薩其馬:來源於滿語sacima,原意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為野果名)」

白(bái):來源於滿語baibi,意為「徒然」、「空」

嬤嬤:來源於滿語meme,意為「乳」、「奶」,轉意為「乳母」

剋扣(kē kòu):來源於滿語keike,意同漢語

哈喇(hā la):來源於滿語har,意為「刺鼻」,今意為食用油變質

呵斥(hē chì):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勒勒(lē le):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磨蹭(mó ceng),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jangkulembi,意為「撞上邪祟」

咋呼(zhā hu):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cahu,意為「潑婦」,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胳肢(gé j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gejihes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邋遢(lā tā, 東北、北京發音為lē te):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擺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

哨叨(shào dao):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sodombi,原意為「馬步行不穩」,轉義為「輕佻、不穩重」

挺(tǐng):北方方言,來源於滿語ten,意為「很」、「甚」

克(kē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轉義為「批評」

敞開兒(chǎng kār):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changkai,意為「盡量」、「任意」、「隨意」

塊兒亮(kuàr liàng):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kuwarling,意為「漂亮」、「美麗」

摘歪(zāi wa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

該漏(gái lou):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gaimbi,意為「要、取」,轉意為「揩油」

的瑟(dè se):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

馬馬虎虎:北方方言,來自滿語lalahuhu,意思是辦事不認真,毛糙

磨即(mò ji):東北,北京方言,即磨蹭,來自滿語moji,moduo

個色(gé shǎi):東北方言,北京亦稱gélu,來自滿語,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額吝 (é lìn): 北京方言;和勒(hé le),滿洲方言,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來自滿語,波紋的意思

滿語單字

嗻 (je):為清朝時在下位者對主上的應答聲

喳 (ja)賤.易...等

阿爾薩蘭(arsalan) 獅子

它斯哈 (tasha) 老虎

伊汗 (ihan) 牛

箍了馬混(gulmahun)兔

母督理(muduri)龍

某林 (morin) 碼

骰應 (sain) 好

多鐸 (dodo) 胎兒

阿庫 (aku) 沒有

巴來伊(balai) 放肆

筆 (bi)我

保扭 (bonio)猴

叉虎 (cahu)潑婦

阿瑪 (ama)父親

哈哈 (haha)男人

呵呵 (hehe)女人

哈啦(hala)姓氏

呵呵了庫(hehereku)娘娘腔

宜蘭 (ilan) 數字三

母色 (muse) 咱門

那丹朱 (nadanju) 數字七十

沙克沙哈 丹敏 (saksaha damin) 上半身黑下半身白出生約一.二年的雕又名:接白雕亦為滿清名畫家郎世寧所繪之畫"雪點雕"之正確解釋

滿族習俗

在房前左側靠近大門的地方設有索羅杆子。滿族生活品和生產用具,有典型的繡花方枕、繡花鞋、烏拉鞋、旗袍(夾的、棉的)、取暖用的大火盆、存糧食用的土囤子,篩選糧食用的風車等。血腸、皮凍、釀腸、殺豬菜,在冬季大多數人家都涮鍋子,主要用飛龍湯、野雞湯、涮羊肉,味道美極了。在冬季又有各種炒、燉的乾菜,都是秋天時晾曬後貯存起來的。有豆角、茄子、瓜片等,別有風味。春夏之季,每戶人家都要做豆汁是用小米麵和大豆面做原料,經過發酵產生天然的氨基酸,酸甜可口,堪稱解署之佳品。

有人認為滿族人崇拜的是烏鴉,這不錯,但這個崇拜是「烏鴉救主」的傳說以後的事,是一種感恩性的崇拜,至多不過300餘年。其實這個民族真正崇拜的是一處叫「海東青」的獵鷹。肅慎--女真之稱就是肅慎語東方之鷹的意思。這種鷹「俊氣橫騖,英姿傑立,頂摩穹蒼,翼迅北極,顧盼雄毅,飛騰滅沒,旦寄巢於扶桑,夕刷羽於碣石」。它體積雖小,卻不畏強手,以小搏大。戰鬥時壯如破敵,勢如擒賊。正是海東青的這種傑騖神駿的品格,使它成為女真人、滿族人心中的神鷹和民族的圖騰。正是海東青英勇進取的精神。激勵著女真人創造以2萬人潰70萬遼軍的曠世戰例,鼓舞著八旗兵以區區十萬眾君臨中原的膽略。故言,海東青是深入滿族人內心的原始崇拜。

關東州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的閨女叼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在玻璃沒有廣泛流行之前,窗戶當然要糊窗戶紙,這沒什麼可怪的。關里人窗戶紙多糊在窗欞里,滿族人窗戶紙卻糊在窗欞外。說怪不怪。關東地處高寒,冬天風沙特別大。窗戶紙糊在窗欞里,每一格都成了一個受風的「口袋」,北風呼呼怒號,受氣的「口袋」怎能招架得住?窗戶紙糊在窗欞外,橫七豎八的窗欞都成了「頂門杠」、「千斤頂」,支撐住窗戶紙可擋住凜冽的狂風。東北嚴冬特別長,少說一年也有四、五個月,常下鵝毛大雪。窗戶紙糊在窗欞里,每一格都是一個積雪的「漏斗」。滿族家家燒炕取暖,室內外溫差特別大。「漏斗」里的積雪融化就是一汪水,水泡濕窗戶紙就要破爛脫落。窗戶紙糊在窗欞外,窗欞把每格窗戶紙都支撐成了平整的平面。大雪落在陡直的平面上自然立即滑落,窗戶紙可保安然無恙。這樣因地制宜,不僅不怪,實在科學。

滿族人酷愛抽煙,家家有煙笸鑼。來客可以不敬茶,但卻不能不敬煙。不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婦也抽。未出閣的大閨女就叼個煙袋鍋,這不能說不怪吧!但這卻有個始末原由。原來女真以前的先民,多以狩獵、採集為主要生產門路,常年與蛇蠍蟲蟻為伍。吸旱煙不僅能驅蚊逐蠅,還能防毒蛇咬。不信,你試試看,最毒的蛇也怕煙袋油子。吸旱煙不僅僅是一種消遣和嗜好,還是保安保健的需要,久而久之,世代相傳,形成了十七、八的閨女也叼煙袋的習俗。

「養活孩子吊起來」。滿族人嬰兒出生幾日後要上搖車。搖車又稱悠車。用椴木薄板製作,刷上紅顏色,繪製花紋,或寫上吉利話。悠車用繩子拴上掛鉤,吊在炕梢上方的房檀上。兩側前後繫上四根皮繩,前後兩根頂端各栓在銅環上,掛在橫杆垂下的兩銅鉤上,來回悠動,使幼兒在車中安然入睡。媽媽邊悠搖車邊哼哼著滿族搖籃曲:「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寶貝睡覺吧!狼來啦,虎來啦,馬虎跳牆過來啦!」還可以騰出手來幹家務活。孩子在均勻悠動中,漸漸入睡。

長白山啊黑龍江,滿族葉勒瑪(人)的老故鄉。老故鄉啊三宗寶:人蔘、貂皮、烏拉草。「三寶」實際不能算烏拉草,應該是人蔘、貂皮、鹿茸角。人蔘:是名貴的藥材,有延年益壽之功效。所以滿族人把人蔘叫作長壽花。貂皮:野貂皮毛,其毛輕暖,為毛皮中最為名貴者,是吉林、黑龍江省東部諸山林的名貴特產。貂皮又以紫貂最為名貴,清朝把它列為重要貢品,一般百姓不得穿用。鹿茸:屬名貴藥材,其性能既有通經活絡祛風寒的奇功,更有養血補氣滋陰壯陽之特效。鹿茸長於牡鹿頭頂兩側,關東盛產梅花鹿和馬鹿。為獲取鹿茸,鹿成了八旗和滿族行獵的主要獵物。除鹿茸外,鹿渾身是寶,在清代、鹿茸、鹿尾、鹿鞭、鹿筋、鹿心以至鹿肉,皆為貢品。采參、捕貂、獵鹿,不僅是滿族早期經濟生活的重要門類,它對於滿族的形成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代以後,男式旗袍逐漸廢棄不穿了,女式旗袍又進行了改進,由寬袖改為緊袖,由寬鬆肥大型改為緊身貼腰式,由卷領改為立領,由普通一律鑲邊改為有的不鑲邊等等,改進後的旗袍更美觀了。款式多樣化了,有敞衣、襯衣,兩截衫和掩襟的,有琵琶襟的,有十三太保鈕扣式的;還有不帶袖子的長褂;有褂覽兒。面料檔次也提高了,有綢緞的,有織絲綿的,有絲綢的等等。顏色種類也非常繁多,有的素雅,有的鮮艷。就說紅顏色也有好幾種,正紅、繹紅、桃紅、粉紅、棗好、杏紅、櫻桃紅等;粉色也有荷花粉、水粉、玫瑰色等;黃色有正黃、明黃、杏黃;綠色也較多,如:老綠、豆綠、墨綠、菜綠、淺綠等,五顏六色,應有盡有。所用鈕扣也十分講究,普通的基本上用青緞算盤疙瘩或鑿銅扣,講究一些的,則用各顏色的玻璃扣子,也有用鍍金、鑽石、珍珠扣的,更為美觀,做工也非常精細。旗袍,領口適合脖子的屈伸而用立領;袖子上肥下瘦,胳膊運轉舉放方便;腰身肥瘦適體,一個筒下來,外用鈕扣,脫穿都方便;下邊開禊小,避免露出褲腿,站立、行走既方便又利落。改進後的旗袍,女人穿上之後適體大方,表現出了線條的曲線美,婷婷玉立似出水芙蓉,非常漂亮。

一、滿族人早年的家譜大都運用滿漢兩種文字。漢族也有家譜,但決不用滿文。

二、滿族人對父母的標準稱謂為「阿瑪」、「額娘」。民間稱謂為「瑪瑪」、「訥訥」。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滿族人多數也稱父母為「爸」、「媽」了。

三、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於兩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未隨完顏部進關,一直在此地居住,問其祖籍,他們便回答是坐根滿族,也有的人回答我們八輩子之前就是坐地戶。二是大部分滿族人都於乾隆、嘉慶年間從北京遷來拓墾戍邊的,問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順天府宛平縣轆轆把街、朝帽衚衕」。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長白山」的。因為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

四、八旗是滿族集政治、軍事、生產為一體的社會組織。八旗即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除坐地滿族外,每個滿族人都編入八旗組織之中,因此上年紀的滿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漢族人,沒有旗籍。「旗人」管漢族人稱為「民人」。

五、辛亥革命後,滿族人複音老姓雖然都已冠以單音漢姓,但大多數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傳,或寫於譜書。滿族在有八大姓:即佟、關、馬、索、齊、富、那、郎。以上八姓,謂之從龍八戶。這八大姓氏滿族複音老姓分別是:佟即佟佳氏。關即瓜爾佳氏。馬即馬佳氏。索即索綽絡氏。齊即齊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富即富察氏。那氏屬以部冠的姓,屬葉赫部的則是葉赫那拉氏,屬輝發部的則是納喇氏。以上兩個滿族複音老姓改漢單音姓名都姓那。郎即鈕鈷祿氏(也有直接姓鈕的)。還有肇、金、洪、即愛新覺羅氏。舒姓即舒穆祿氏。祖姓即薩克達氏。費姓即費莫氏,章姓即章佳氏。南姓即納拉氏。董即董鄂氏。趙即西林覺羅氏,也有姓愛新覺羅氏或伊爾根覺羅氏的。郭即郭洛羅氏,敖即敖濟氏,戴即達爾充阿喜氏。何即赫居里氏。紀即錫瑪喇氏。唐即他塔拉氏。汪或王即完顏氏。杜即都善氏。蘇即蘇爾佳復氏。奚即錫克特禮氏或奚沙氏。張即張佳氏。孟即英爾哲墨克勒氏。曹即索綽羅氏。楊即易穆查氏。陳即陳佳氏,吳即烏蘇氏。伊即衣察氏等。

六、滿族人尊西,因為西方象徵至貴和首要,所以滿族人將祖先神龕(神板和祖宗板)供奉於西牆之上。而多數漢族人祖先供奉於北牆下供桌上。

七、滿族大多是隨順治入關,滿族人說成是隨龍入關。清朝時旗人的男孩下生後就登記在冊開始吃俸祿,因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為開拓疆土,奠定我國版圖的戰史,什麼薩爾湖之戰、隨龍入關、平定三藩叛亂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傳,後人不忘祖先的業績。

八、東北滿族,大多「隨龍進關」又於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重新拔回東北,屯墾戍邊,安家立業。

九、滿族廣泛流傳並且世世代代傳頌本民族的《長白仙女》等傳說和關於老罕王(努爾哈赤)腳下七個紅痦子,烏鴉大救駕、義狗救主,怎樣挖捧槌,怎樣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國等口碑文學,並以此作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徵。

十、滿族婦女,因男人出征爭戰,家裡生產生活等,所有出力氣的活計和事務,全由婦女承擔,所以滿族婦女不裹腳,全是天足。滿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盤」在頭頂上,穿帶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褲腳,腰揣手巾,手拿長桿大煙帶,給人以乾淨利嗦的感覺。

十一、滿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滿族人家都願意養狗,但絕不殺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後,找個合適的地方深埋。這些不是什麼宗教信仰,而是為了對狗的報答和紀念,因為在滿族民間留傳著「義狗救主」的傳說。還有滿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魚獵民族,在狩獵生產中,狗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狗非常忠於主人,無論家貧與富,看門護院,圍獵警衛,都忠於職守,所以滿族忌殺狗和忌吃狗肉等。

滿族人家忌坐西炕。過去的滿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還有條窄西炕,俗稱「萬字炕」。西牆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對祖先的不敬。滿族人家忌提馬鞭者、穿孝服者進屋,如果這種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外邊說話。

十二、年齡銷大的一些滿族人,在表示同意、贊成、答應時都會隨口而出「嗯吶。」如果讓別人幹什麼或取什麼東西、辦什麼事、表示要趕緊、加快速度就說:「嗎溜的。」滿族人管饅頭、花捲餅子等乾糧都統稱為「餑餑」。管糕點、點心叫「薩其瑪」。管抹布叫「搌布」。滿族人管人蔘叫「棒槌」,管上山采人蔘的人稱「放山人」。管打獵稱「打圍」。管大衣叫「大氅」。管骯髒叫「埋汰」,管屋內的間壁牆叫「排叉」,把做什麼不認真的瑪唬說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齊不利嗦說成「懶散」(應讀成陰平lan san),管打扮稱「扎咕」。管今天說成「今兒個」,明天說成「明兒個」,後天說成「後兒個」,大後天說成「大後兒個」。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說話叫「嘮嗑」。管什麼時間說成「多暫」。管蜻蜓叫「瑪螂」。管豬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豬羊的腿關節骨叫「嘎拉哈」等等。

十三、滿族人家來貴客,由男主人按輩份,對等陪客,女主人必須熱情周到的站立服務。將飯桌放好後,先請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須當著客人面將桌子再擦一便,然後才能擺好碗筷,先上四個壓桌碟,接著才能兩個兩個的上菜,菜必須是雙兒,絕不出單兒。用好菜好酒待客。必須是滿杯酒半杯茶。吃飯時用上碗給客人盛飯,而且只能盛大半碗。待客人將自己碗中的飯要吃沒時,及時往碗里續。滿族人家在春夏季節普遍都做豆汁,當作飲料,麵食較講究的有粘豆包、甜餅子、黏糕。豆面卷子、鍋出溜兒(也叫牛舌餅)等餑餑。春種夏鋤時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黃麵餅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飯。臘月初八都喝「臘八粥」,並用「臘八粥」祭祖。用「臘八粥」供於果樹。過去滿族人家下盤醬,就是現在做大醬,也都是在農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醬。滿族人家都漬酸菜。

十四、滿族人以乾淨利嗦而著稱。滿族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內外環境很講究,對裝飾、傢具、物品等擺放,要求很嚴格,那種東西擺放在哪,約定俗成,不能隨意亂擺亂放,滿族老人說:「什麼玩藝兒放在哪都要有個地方」。這個「地方」意思是說什麼東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無規矩,雜亂無章,隨便亂擱。比如:西牆不準貼有人兒的畫兒;西牆不準掛不值錢的擺設,都要天天擦得鋥明瓦亮。穿的鞋子不允許放到炕以上的位置。男女穿的褲子、褲頭不能掛到人頭以上的位置。被褥要疊的整整齊齊。炕面、屋地要始終保持乾淨利亮、掃地的條帚,絕不允許放到炕上。鍋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乾乾淨淨,並在碗架里擺放整齊。房、屋、院、杖講究嚴實、四至、利落,絕不能糞草連門,散亂無章。正房、廂房、畜棚、廁所布局是有規矩的,不可隨意亂建。門前栽柳樹,房後栽楊樹,不能顛倒。滿族人的辦公室、桌、椅、板凳擺放規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終擺放整齊,其它物品擺放都井然有序,一進屋就給人以乾淨利嗦之感。否則滿族人就會笑話你太「懶散」。其它民族了都很講究衛生,但沒有滿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滿族人的禮節。滿族素有注重禮儀、尊老愛幼,講究禮節之風俗。日常生活中,滿族人對長輩畢恭畢敬,在過去無論是貧富人家還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規矩,就是每天早晨起來,晚輩要向長輩請安,行磕頭禮或打千。新歲卑幼見到尊長必長跪叩首。就是小孩子們平日在家玩時長者來此也必須肅立請安,長者走後方可再玩,否則要遭家長打罵或訓訴。小輩人到長輩家,無論年歲多大,雖然是貴客,也只能坐於旁坐。不管在什麼場合遇到長者大坐,小輩或兒孫們都不能與長輩人並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如途遇長者,必須鞠躬垂手問好。如和長輩相遇或同行,必須先請長輩先行自己跟隨其後。如果晚輩因事外出或上學一定要叩問父母,待得到恩准後方可動身,否則不可先行。

外出歸來不可先進自己屋內,必須先稟告長者以慰親心,獲准後方可叩謝回房休息。如果晚上回來,也要先去看望長者,如果長者已安睡,悄悄進屋,以手伸到褥子下邊試其炕涼熱,如過涼或過熱,都要採取一定措施後,然後才能自己去休息。

過大年時,晚輩無論男女,都要給長輩磕頭,族內的外家人,小的要給長者行打千禮,新結婚的媳婦在大年三十兒晚上必須穿戴一新,挨家挨戶給族人中長者拜年裝煙,而且行跪拜大禮,長者或以錢以物賞給。這在滿族人中是非常嚴格的禮節規矩。

滿族媳婦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飯,而孫子和孫女則可以。媳婦要垂手站在桌頭待老人和孩子吃完飯漱口後,媳婦還得給公婆裝完煙,然後才能將飯菜揀到自己屋去吃。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話是真的。

姑娘外出回家也要給長者行禮請安,女人及日常所用之禮皆請安,做法是微低頭,兩手握空拳順兩腿處自然下滑,雙膝微曲。但姑娘給母親、奶奶、姥姥等長輩請安必須頭頂其胸,表示更親近的大禮。如果平輩相見,無論男女都各用擁抱肩禮,一般兄弟姐妹間相見各用貼面禮,朋友則用擦肩禮。

滿族人家來客,如果長者不在家,只能男孩陪客。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敬。例如外祖父來了,按禮只由祖父或父親相陪,但都不在家,就只能由外孫子相陪,就連祖母都不能上桌,其坐次是外祖父盤腿坐正位,外孫子在左側炕邊聳拉腿而坐。

滿族人待客禮節也很講究。如果是長者來則先請安,然後給客人讓坐,用溫水打手巾,讓客人擦臉、漱口、再裝煙倒茶,做飯時鍋、碗、瓢、盆、勺子相磕不能出聲,否則是表示對客人不歡迎。吃飯時將桌放好,請客人坐正位,然後先用平均乾淨的搌布當客人的面再將飯桌子擦一遍,接著擺上四個壓桌碟,然後再擺吃碟和筷子。擺筷子時不當著客人面墩齊,要將筷子整齊的放在吃碟右側,粗頭向外,細頭朝桌子中間。上菜時,一回上2個菜,總菜數要成雙而不出單。四季待客的飲食有別,夏取涼、冬用熱,春秋涼熱要適中,要以禮相待,對客人遠接遠送。

滿族人對人名的稱呼,也很講究。對長輩不準稱名道姓,如稱名道姓會叫人訓斥「沒大沒小,不懂禮貌」。見到長輩必須按親戚或按輩份該叫什麼就叫什麼,然後請安。見到平輩或晚輩,只能很有禮貌地稱名而不道姓,然後再說話或辦事。例如:見到或招呼胡振華,只能叫振華你怎麼怎麼樣,而把姓捨去,以表示尊敬重視對方。

隨著時代的變革,滿族人的禮節變得簡化多了,但在部分滿族人家特別是滿族聚居之屯,有些禮節規矩還是很講究的,尊敬長者的風俗,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會更加發揚光大。

滿族人的祭禮

滿族人最崇拜自己的祖先,在諸多祭禮儀式中最重視祭祖活動。通過祭祖活動維繫家庭、宗族關係;促進家族團結和睦;弘揚宗族傳統家風啟迪後人;提倡孝悌敬老的人生倫理觀念;為誡族人守法持家愛國,光宗耀祖。下面就祭祖禮儀做以介紹。

一、祭祀種類

祭祖之禮可分為凶禮和吉禮。凶禮祭是喪禮中的祭祖之禮,其對象是新喪的親人;吉禮中的祭祀即平時歲節序和其他特殊時日進行的祭禮,對象是始祖以及其他各代祖先。依時間節序分類,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節、七月十五、中秋節等,這些節不一定都祭,但春節必祭。依地點分類,有戶內祭和戶外祭。戶內祭比較簡單,小家門戶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節在自家室內即可祭祀;戶外祭有墓祭和庭院祭,墓祭一般都在清明節、七月十五、臘月二十三前後幾日,庭院祭一般是宗族大戶大型祭祖活動。有些宗族大戶設有家廟的(祖宗祠堂),大型祭祖儀式要到家廟舉行。除時節歲序祭外,還有選擇祖先生日、殯日、授功日祭祀的,家族中發生重大事件也可擇日祭。

二、祭祖的規制

(一)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祭祀活動,一年中重要節日要祭。宗族大祭一般五年一次比較適宜。

(二)常用祭器有:鼎、香爐、香盒、櫝、盤、碗、燭檠(蠟台)、酒杯等。一般家庭不能設鼎。祭器要專用、要清潔,用過一次要仔細清洗、整理,專門收藏起來,不挪作他用。

(三)一般家庭祭品種不宜過多,因為祭台不會太大,擺放多了也不協調,設四、六樣即可。祭品以當時節日食品主,最鮮美食物,新製做好的食物、家人沒吃前先放入祭台。春節祭品要有黏糕、饅頭為好。宗族大戶的型祭祖儀式要獻牧牲(殺黑色豬一口)。

(四)不能穿家常便服,更不能衣冠不整。大型祭祖活動族人穿戴要新、潔、美、最好著民族服裝(旗袍大褂),女子頭上要戴一朵花。

三、獻牲儀式規劃

具體過程是:①獻牲前擔一清水,不回頭、不換肩、不落地,一直到祭台前,用碗舀一碗前桶的水放在祭台上,備領牲用。②獻牲時將豬抬到祭台前,豬頭朝北,背向東,腹向西側祭台。豬嘴不能綁,不能抓豬耳朵。③領牲時由族中長輩老人主持,將碗備用清水倒入豬左耳(左耳向上)。豬叫、耳動則為領牲,族人全體下跪三叩首(為叩一遍頭)。④叩頭畢殺豬,屠者右手持刀,單腿跪地,另一人攪血(用秫秸棍)也要單腿跪地,然後把血放到清潔地方。⑤脫豬毛與肢解,先將豬正脊鬃毛留一小塊不退(約拳頭大),其它部凈毛後,再將豬胴體肢解八塊(頭、尾、每半分前醋、腰排、後酋)。⑥獻白時,先將留小塊鬃毛處帶一塊白肉切下用盤裝好放到祭台上,再將「八塊」合對於祭台前一板案上,頭朝祭台,背向上,左前腿下肢解下放入豬嘴嘴含上,豬頭再用漫肚油(摘腸時包肚子外層脂肪)蓋上。族人全體三叩頭(叩二遍頭)。⑦叩頭後,撤掉豬肉煮熟。⑧獻四盤時,將煮熟白肉、血腸、肝等四樣擺到祭台上。

四、祭祖程序

一般家庭小戶年節祭祀活動程序比較簡單,不須有什麼儀式。有家譜的先將祭台清掃乾淨。然後焚香,懸譜(請神),再擺放供品、叩頭祈告;無家譜的可在室內設一位置(西側),設祭台擺放供品、焚香叩頭祈告。

宗族大戶祭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籌備階段,家族中選出有威望、有文化、對家族史比較了解的5--7人,組成籌委會。要兼顧家族幾大支系都有代表,選出總指揮、秘書長,然後其他人員都分配角色。召開預備會,確定祭日,祭祀地點、參加人員,準備祭品(購豬等),設置祭台,理清各支系幾年來出生、取進、出嫁、死亡情況。做出支出花費預算,提前通知到全體族人等。第二階段即正式儀式的前一天。①續寫家譜和譜書。家譜是歷代祖先名錄,從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這幾年間長輩年長者故去的可續寫譜上,晚輩即使故去多年也不能續譜,必須長輩沒有在世者後,晚輩先故去的最年長的才能上譜。活人輩份大的也不能上譜。續寫家譜執筆者要跪寫:續譜書是從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幾年來,各支系出生男孩取進門媳婦,按支系續寫譜書上,有的家族出生的女孩也可寫在譜上。②除續譜外,族中文人還要研究確定不同輩份用「字」認輩,依輩行禮。③審核、祭詞(祭文)及其他準備情況。④祭室祭台及場地的設置。在庭院西側正中設一簡易祭室西壁設譜懸壁(懸譜用),在室內正中擺放祭台,寬1米,長2米,用紅布罩上;簡易室兩側設對聯、橫額、橫額下掛三面白色掛箋;場地要寬敞清潔,在簡易祭室前兩側設置八旗,黃旗右一、鑲藍旗左一。第三階段,即正式祭祀儀式。祭祖儀式主持人非常重要,他關係到祭祀的莊重、神秘性,影響著族人情緒。清朝前期都要請薩滿神主祭,主持祈告、頌祭文等,清嘉慶以後,薩滿教走向衰落,請薩滿神的逐漸減少,家族多選本族中長輩有威望有文化的族長主持。請神、領牲、頌祭文、獻供品等重要角色均選族中長輩進行。具體儀式可分八步。

1、正點鳴羅擊鼓(單錘重聲數次),主祭人宣布祭祖儀式開始:燃放鞭炮,奏歡快曲調。

2、有文化、有威望族人宣讀祭祖方案,家族簡史、相關要求。

3、請神:點燃蠟燭(白色)、焚香、懸譜,敬獻供品8--10樣,(身著彩裝格格8--10位,端供品送到祭台前,由族中長輩接過擺在祭台上)。奏請神曲。

4、獻牲:由族中長輩領牲。族人三叩首(一遍頭)奏敬獻曲。

5、頌祭文:由族中長輩宣讀祭詞。奏敬獻曲。

6、獻白:全體族人三叩首(二遍頭)奏敬獻曲。

7、獻四盤:由8位格格送上,長輩接過擺在祭台上。奏敬獻曲。

8、送神:焚祭文,族人三叩首、收譜。奏送神曲。同時放鞭炮,畢、族人食祭肉。

以上祭祖方法規則多以鑲藍旗祖傳規則為例,兼吸滿族祭禮理論。

雜說

滿族用品

滿族的搖車是育兒的專用工具,是因民族習俗而演變來的,因遊獵,而且又要確保幼兒的安全,所以把搖車掛在樹上,使孩子安然入睡;方枕也是滿族人民獨創的生活用品,比較規範,區別於其他民族。

滿族食品

滿族的食品,特色較濃。主要是以燉菜為主、豬肉為主。主食以粘食為主。具有色、香、味全的特點

滿族祭祀

主要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重,同時在祭祀時填寫家譜,使族人都能夠知道自己的族源、族系和輩份。使族人都有尊長的好習俗和不忘祖先的好思想。

滿族服飾

滿族的服飾稱之為旗袍。旗袍又分單袍和棉袍,還分通常旗袍和宮中用旗袍。根據地位的不同、家庭條件的不同,所以材質也不同。

滿族婚俗

滿族的婚俗比較有講究。有三日婚之說。皆為媒約之說,通常是用三天來完成的,比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滿族射箭

滿族人民是一個遊獵民族,精於騎射,所射箭的功夫非常,無論男婦都很嫻熟。

滿族宮廷舞

宮廷舞其主要的步伐是吉祥步,舞姿莊重、穩健、大方,是慶豐收、慶功過程吵可少的,後來發展到宮中表演。

滿族薩滿

滿族的薩滿舞是北方民族共同的信仰。在一個家族中,薩滿是很有地位的,他是人與神之間的使者,主持家族裡的一些重要事務和操作某些儀式,如婚喪等等。

滿族拉地弓

拉地弓是滿族人民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是檢驗運動員的臂力。

滿族民居

滿族的民居分為四合院,而且建築格局與眾不同,煙囪在外,有明柱、窗戶是馬格子的,室內又分南北炕和萬字炕,還有排叉子,特色鮮明。

滿族稱謂和禮儀

旗人間的稱謂,因人而異。多是以名上第一字為姓。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則稱祥子;若是商號老闆等稍有頭臉的話,則稱祥爺,若是當個一般的小官則稱祥老爺,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則稱樣大老爺;官至道台以上的則稱祥大人;若是官至極品,當個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什麼的,則稱為祥中堂了。  官員間的稱謂也各有所循,同知,州縣等官見了上司自稱卑職,知府對上司自稱卑府,道台對上司自稱職道,藩臬對上司自稱司里。上司對下屬不能呼名字,稱之曰「老兄」,自稱兄弟,但下公事時,在札示渝貼上,則稱之曰「該府該縣」,但口頭上則呼之曰「某大哥」。其他如大臣對皇帝的稱呼,大臣間的相互稱呼,對太監的稱呼,對宮女的稱呼等,還有許多分別。  滿族是一個重禮儀、講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禮法」之說。對長輩有呼必禮,父母斥責不還口。長幼有序,尊卑分明。對老人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晚輩每隔3天,要給長輩請安。隔5天見著長輩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所以人們常說「滿族人規矩大」,這種說法不算為過。「尊老敬上」是滿族人禮儀的中心內容。平日,同居的晚輩人要「晨昏定省」,就是每天早、晚都要給老人請安;與長輩同行,要隨從其後;進出門時,要先行幾步為長輩開門,並請長輩先行;長輩說話,非得允許,不得插言。  「滿洲見人以曲躬為禮,別久見則相抱。近以抱不雅馴,相見與別執手,年長垂手引見,少者仰手迎焉。平時則立掌平執,相抱者少矣(楊賓:《柳邊紀略》)」。  一、滿族日常禮節  滿族日常禮節是請安和打千。請安為小禮,就是垂手站立,鞠躬問安。打千就是請大安,單腿下跪,同時口中問安,這種禮節介於作揖和下跪之間。女子打千之禮,就是頭微低,雙手相交貼於左側小腹前,膝下蹲,同時唱諾:「請某某安」。  抱腰大禮是滿族中最親密的大禮,常用於至親的人久別重逢、重要賓客前來或重要的外交場合,這種禮節不分男女,都可施行,以表示親昵。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撫背,並互相貼面。這種禮節雖然隆重,但是受漢族儒家等級制度的影響,清朝中葉以後逐漸廢棄取消了。在各種隆重的場合,遵照尊卑長幼的秩序一般使用跪拜禮。  待客和做客之禮。在滿族人家做客,如有長者,則必須請到上座,由父兄接待,其他人站立侍候;晚輩到長輩家中,雖為客人,也要坐在下首。婦女在炕上做活,見到長者進屋,不便請安時要行撫鬢禮,即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平輩女子也經常使用這種禮節互相致意。現在這個撫鬢的動作經常出現在滿族宮廷舞蹈中,十分優雅嫵媚。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滿族人之間的禮節早已簡化,晚輩對長輩行鞠躬禮,平輩之間行握手禮。但是在滿族習俗濃厚的人家,婦女還行「半蹲禮」。  二、各朝妃嬪制度  清崇德改元,五宮並建:清寧中宮皇后、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庄妃。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曰景仁,曰承乾,曰鍾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陽;西六宮:曰永壽,曰翊坤,曰儲秀,曰啟祥,曰長春,曰咸福。  三、貴族稱謂  正宮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固倫格格,品級相當於親王;嬪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和碩格格,品級相當於郡王;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之女封縣主,稱多羅格格;貝勒之女,封郡君,亦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稱格格。  清宮的制度,後宮等級: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至於親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當然是福晉,側室就是側福晉。  福晉要皇上封,側福晉也要在內務府存有玉碟。  皇貴妃這個封號只在清朝有,其它的朝代中是沒有這個封號的。  清代的皇子、皇女,其稱謂常不稱名字,而以其排行稱呼之,文獻上稱之為齒序,如稱為皇几子、幾阿哥,尤其是皇女,入關後根本不稱名,只稱皇幾女、幾公主。但在史籍、檔案等資料中,同一人,其排行第幾,記載又有很多不一致之處,頗為混亂。而清代的皇子、皇女又與政治相關,如參政、立儲、繼位及某些重要事件,常會提到幾阿哥、皇几子;皇女之聯姻、某些事件,也會提到皇幾女、幾公主,資料記載之混亂,給研究帶來很大不便,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現象。如康熙皇帝嫁給漠北土謝圖汗部蒙古的那個公主,就有四公主、第六女兩種稱呼,導致文獻上的錯亂記述;康熙帝之子胤禛,既稱皇四子、四阿哥,又有皇十一子之排行,有的學者便據此而論析胤禛篡位改遺詔問題。《清史稿?皇子表》也有將皇子排行記錯之處。本文對此做點考證工作,希望能對清代皇子、皇女相關事件的研究,及這類人物傳記、史表的撰寫提供一些參考,同時對認識清代滿族之宗法觀念及其變化,也是有意義的。  四、康熙帝及以前之皇子、皇女的排行與稱呼     我國古代,人名的稱謂既有名字,又有排行性稱呼,在排行性稱呼中,有的不計夭殤者,只將成育者排行,稱他們為老大、老二……,有的將夭殤者也一併計入排行。實際情況還要複雜些,因為有的子女在未成年以前已計入排行,以排行稱呼之,雖夭殤,並未將其排行性稱呼取消,比他(她)小的子女仍接續他(她)排序。本文為行文簡潔,將這種個別情況也歸入兩種稱呼中,姑且稱第一種排行法為成育者排行法,稱第二種為統排法。  具體到清代愛新覺羅皇家子女,《玉牒》中所記,努爾哈赤的子女沒有夭殤者,僅以所記成育者按年齡大小排序稱之,記為第一子某某、第二子某某……,第一女、第二女……。古代嬰幼兒夭殤率較高,努爾哈赤的子女不可能沒有夭殤者,顯然這是清入關後的順治十七年首次修《玉牒》時,因距努爾哈赤子女出生之年代較遠,無法作出全部統計,只將成年者記入,並以他(她)們出生之先後,記其排序。  自皇太極稱帝後的崇德三年八月,清皇家制定人口登錄製度,由禮部負責,並命宗室子女「每得一歲,將其年齡、名字記於檔冊交來」。這種檔冊登錄,為以後皇太極的子女將夭殤者也記入《玉牒》留下了素材。清入關後於順治九年設立宗人府,皇家人口登錄製度正規化,此後,《玉牒》所記皇家子女也更完整,排序也更準確。  順治、康熙兩朝,皇室子女在日常實際稱呼時,並不是按計殤統排法,而是以成育者排行。如順治皇帝的皇子,《玉牒》雖記為:第一子牛鈕(或作鈕鈕),順治八年十一月生,3個月後夭殤。第二子福全,順治十年生,後來封裕親王,康熙四十二年51歲時亡故,而福全的弟弟康熙皇帝在這一年為福全所作的碑文中,則稱其為是「皇考世祖章皇帝之長子」,可見是把夭殤的第一子鈕鈕排除在外,把成年的第二子福全稱為長子。  康熙皇帝的子女,日常稱呼都是按成育者排行法,只是個別未成年者,因在世時已定排行稱謂,死後未再取消,計於成年者之中,如第十一子胤禌、第十八子胤祄、第十九子胤禝,及第十二女都屬於這種情況。來源:以上均來自阿城網

扶余縣滿語小考

信息來源:《滿族民俗民謠與傳說》 郭鳳山整理 發布時間:2013-02-20 扶余歷史悠久,長期以來,扶余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共處,互相影響,逐漸融合。所以,扶余的滿族在語言上早已習慣用漢語,一些滿族語言辭彙也被各族人民所用。這裡我們搜集一部分,供讀者參閱。 一、人物稱謂翁古瑪法:滿語,曾祖。阿瑪:滿語,父親。沙里甘居:滿語,姑娘。依蘭格格:三公主,或三丫頭。阿沙:滿語,嫂子。額娘:滿語,母親。道耶瑪發:滿語,受尊敬的老爺爺。阿渾德:滿語,兄弟。哈哈濟:滿語,小小子。贊漢追:滿語,小姑娘。哈哈:滿語,男人。喝喝:滿語,女人。瑪法:滿語,對祖父的稱呼。愛根:滿語,對丈夫的稱呼。哈哈朱子:滿語,對小孩的稱呼。額附:滿語,女婿。賽音:滿語,好,「賽音哈哈」即「好小夥子」。昂阿西:滿語,寡婦。額云:滿語,姐姐。穆昆達:滿語,族長。薩爾干:滿語,妻子。阿木哈:滿語,岳父。阿哈:滿語,奴隸。額真:滿語,主人。勃極烈:滿語,大首領。沙拉干居:滿語,媳婦。達:滿語,老爺。貝勒:滿語,部族首領的意思。沃爾霍達章京:滿語,沃爾霍達即人蔘,章京是官職名。沃克托西:滿語,大夫、醫生。察瑪:滿語,巫師。罕阿瑪:滿語,父王。

二、數字及計量單位

曷術:一。朱:二。衣朗:三。對言:四。孫查:五。倭我:六。那打:七。甲工:八。烏永:九。壯:十。貪吾:百。銘牙:千。土墨:萬。央:兩。

三、動植物名稱

噶哈:烏鴉。烏勒間:豬。押拉哈:豹。他司合:虎。尼葉赫:野鴨子。愛罕:驢子。科齊克:鴿子。阿尼:大雁。惡爾河打:人蔘。納秦:海青。奇穆尼:青麻。激噠:矛、扎槍。必貼黑呼辣米:讀書。巴尼哈:謝謝。喀不他米:射箭。牛錄:隊伍。波羅蓋:人的膝蓋。嘎瑪遮:來取。哈拉巴:豬後上的髕骨。愛新:金子。果勒敏箭:長哨響箭。嘎拉哈:豬、狗、鹿的距骨。滿洲:原意是「吉祥」或「英明」。星星布達:小米飯。提留:東北方言,懸空提起來,即惦掛的意思。蘇蘇布達:高粱米飯。常倫杆子:神桿。跟包的:運送貨物押車的。顯了懷:懷孕。牛錄:八旗的官員,原意為箭主。布特哈:漁獵的意思。銃:像槍一樣的火器。傳膳:傳旨開飯。薩滿:巫神。腿兒喉:死亡。必貼墨:書。信:毒藥。花傷:紙。硯窪:硯。喳:是。鐵板子:柴禾。愛星:金。濟哈:錢。參:即賽音,好。哈什:倉房。目克:水。托:火。小進:農曆十二用沒三十日的年頭,不足三十天的月份。佛絛:祭祀用品,包米骨子糊上五彩紋,插在杏條上。料子:棺材。貴勒赫:杏子。額必合:貉子。畢牙達戶:一種小魚名。沙雞子:野獸,又名「沙半斤」,其肉清香。沃爾霍達:人蔘。扎克達:松樹。野雞膀子:長大了的薇菜葉子。伊罕:牛。年息花:又名滿山紅、達子香。臭供:雞。老等:鶴。捲毛鳳、豹花狗:馬名。老抱子:老母雞。雪團花:駿馬的名稱,白馬。伊勒哈穆克:野草莓,原產於黑龍江山野中。也有人管它叫高麗果。布呼:鹿。姑娘兒:東北一種野果的名稱。玻璃棵子樹:柞樹。日吉納:杜鵑花。

四、生活用語

山音:指好的意思。檔文:指文字。曷黑:指不好的意思。托星:指「銅鏡」。布達哲妹:吃飯。威呼:小船。煙立哲夫:吃肉。窩稽:森林。布達松總:米湯。領牲:祭天,把酒灌入作為祭品的豬耳朵里,豬耳朵一動,就表示天神接受了祭祀,稱為領牲。奴勒惡米:喝酒。打千:施禮,亦稱請安。滿族男子與同輩和長輩見面時的一種禮節。阿而乞惡米:喝酒。巴圖魯:勇士、壯士。布縮哈:酸菜。牙哈:炭。畢:有。阿庫:無。亮紅朵子:開花。筲:一種較小的水桶。諳達:夥計。拜央:富。呀打:窮。黃麵糰子:用黃米面蒸的粘豆包。達哈:大衣。亞瑪:人。突:坐。安母巴:大。星星布達:小米。衣立:立。鴨波:走。根吶蜜:去。粟粟布達:高粱米。方圓:土地財產。念想:紀念。弗立米:行。朱:來。平其塔:安靜、美麗意思的轉音。唐阿里:快樂的意思。涼板兒頭:滿族貴族婦女的一種髮式。得多蜜:睡。該:要。該辣庫:不要。法拉:爬犁。薩齊瑪:滿族餑餑名。類似芙蓉糕。鳥打蜜:買。溫嗟蜜:賣。月子:箭靶。打哈哈:開玩笑。參達:領頭的挖參人。尼亞瑪:人。

滿族大秧歌

信息來源:《滿族民俗民謠與傳說》 作者:郭鳳山整理 發布時間:2013-02-20 滿族大秧歌在著裝、扭舞形式和演唱內容上,都與漢族秧歌不同,經過改造的滿族秧歌,反映了滿族的風俗、禮儀、狩獵和戰爭的內容,扭起來火爆、熱烈、豪放,體現出滿族人民粗獷的性格。 滿族秧歌是以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地秧歌」、「寸子秧歌」、「高蹺秧歌」等。在這幾種秧歌中,最常見的是「地秧歌」和「高蹺秧歌」。 秧歌的人數以十幾人、幾十人、數百人不等。領隊的叫「煞公」,煞公是滿族官員打扮,身穿紅戰袍,外套黃馬褂,頭戴紅纓帽,斜挎腰刀,他是大秧歌隊中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秧歌隊的人身著「旗標」,以區分八旗的旗色。在秧歌隊中分「上裝」和「下裝」。扮演女角色的為上裝,用鮮艷的綢緞被面當裙子,頭戴用彩紙紮成的「山花」,左手舞彩帶,右手舞彩扇。扮演男角色的為下裝,下裝的打扮比較隨便,有的斜披彩帶,有的腰纏腰鈴,手持兩根金錢棍。金錢棍是不足一米長的木棍,兩端中央嵌銅錢數十個,上下左右舞動,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滿族秧歌非常講究「走陣」,走陣要大方、樸實、對稱、美觀,既體現出千姿百態的舞姿美,又能展示隊形的巧妙變化。陣形有葫蘆陣、龍門陣、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各村寨的秧歌隊就熱鬧起來。不分年齡輩分,人們披紅持綠,手舞彩帶和彩扇,腳步靈活,舞姿優美,令人叫絕。在那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伴著喜慶歡快的小喇叭,人們盡情地扭,撒歡兒地跳,反映了滿族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自大年初一起,秧歌隊要挨家拜年。各家敞開大門,鳴放鞭炮表示歡迎,主人還要在院中擺放茶桌,準備茶點。秧歌隊進院後要拜茶桌,施請安禮,以答謝主人,然後扭秧歌或演齣節目。 如果兩隊秧歌碰在一起,除了拉秧歌隊的車老闆施碰鞭禮外,秧歌隊的領隊還要互相施禮,其動作有卡肩、對膝等,禮畢,鑼鼓齊鳴,嗩吶高奏,兩隊秧歌互相用「編蒜辮兒」的陣形穿插而過。這時,兩隊秧歌隊的隊員都憋足了勁兒,扭出各自的風采來。


推薦閱讀:

消逝的方言,遠去的時光
為什麼客家話、閩南話、閩東話在維基百科頁面上都使用拉丁化方案?
董將軍撿了個肉便器
現在的方言里保留了哪些古漢語中的用法?
網路上有哪些志於保護吳語的組織/勢力?

TAG:習俗 | 方言 | 滿語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