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名勝古迹

長治市名勝古迹

潞安府城隍廟
在長治市東大街北隅。主要建築城隍殿為元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建築。各殿頂上皆以五彩琉璃裝飾,釉色絢麗。

上黨門
在長治市內西南隅。是古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門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側鐘樓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廷式古建築。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城廓盡入眼帘。

觀音堂
在長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莊。古柏廷拔,殿堂玲瓏。明萬曆十年(1582年)創建,至今完好。殿內塑像滿布,或設在壇上,或懸於半空,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居中,周圍十八羅漢環繞,兩側雕二十四諸天,神態各異。上部為十二圓覺菩薩,分別駕麒麟、獅、象等獸,造形秀美,姿態嫻靜。再上懸有天宮樓閣、西方聖境,前面還有四大天王、護法金剛、帝釋、供養人等,共400餘尊,並附以龕閣裝修,金碧輝煌。

丈八寺塔
在長治市區東南13公里蔭城鎮桑梓村。丈八寺規模較小,平面布局為唐代形制。塔在院內西南角,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約30米。塔身共9層,塔內為一正方形空筒,各層皆設木製樓板。

崇教寺
在長治市區北10公里馬廠鄉故驛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間,造佛像15軀。後寺院逐漸殘壞。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村人士修殿宇3間、東廊房5間。乾隆三年(1738年)又予重修,並造今存之碑。寺內有宋建大殿。

任環墓在長治市城區。

神農廟在長治市郊區。

滴古寺寒泉在長治市郊區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頭遺址在長治市郊區梁家莊。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區東北22公里的鳳凰山巔。始建於唐天寶六載(747年)。院前豎有八角青石經幢一座,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聖寶塔(俗稱青龍寶塔),巍峨凌雲。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雕飛檐斗拱,形狀各異。塔頂安裝8個鐵人,閃閃發光。殿前4根方形石柱撐起一間香亭。登寺遠眺,群山環抱。

潞子嬰兒墓在潞城市西流鄉潞河村。

北魏摩崖造像遺迹在潞城市城關東南10公里黃池村。

長治縣
龍泉寺
在長治縣城南2公里南王莊村。傳說始建於唐代,有造像碑為證。應是金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現狀。寺宇規模不大。殿內兩山牆上各嵌石造像碑一塊,完好無損,上雕佛像一組,佛像結跏趺坐,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二脅侍菩薩,共5尊,面形豐滿,線條柔麗,極富唐風。寺外西北角有元至正年間(1341-1370)比丘尼首坐塔,平面方形,高2.3米,上刻佛像、序文和陀羅尼神咒,造形秀美,雕工精緻。

洪福寺
在長治縣城南10公里李坊村。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始建。其中眼光殿和羅漢殿為宋金遺構,余皆後人重建。梁枋、斗拱和拱眼壁上彩繪精緻,色澤純樸渾厚,可謂佳作。

法雲寺
在長治縣城南12公里西八義村內。創建於唐,宋、元、明各代均經重修。現存前殿為宋代遺構;後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風格;其餘廂房配殿等皆為明代重建。

玉皇觀
在長治縣城南20公里南宋村。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道觀。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皆有修葺。布局靈活,體形富於變化。其中五鳳樓和西配殿是元代遺構,其餘皆為明清重建。五鳳樓建造最佳。樓頂琉璃脊獸完好無損,龍、鳳、人物、花卉等皆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作品,製作精細,色澤鮮艷,是我國琉璃構件中的佳作。

正覺寺
在長治縣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俗稱大寺。寺名取佛經中「登上正覺彼岸」之意。東接太行山,西臨漳河水,古柏參天,殿宇巍峨。寺始建於唐大和年間(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梁架規整,結構簡潔合理,為現存宋代木構建築中所少見。

古佛堂
在長治縣城北5公里東呈村左側。創始年代無考。元、明、清都有重修。現存中軸線上的南軒和前後二殿為元代遺構,其餘都是明清建築。殿內梁架全為徹上露明造,梁枋斷面多為原材料砍制後使用,規格不一,手法簡樸,具有元代特徵。殿頂琉璃吻獸、龍、鳳、獅、象、仙人、武士、天馬等構件,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燒制,圖案精細神態生動,色彩富麗。

「上黨戰役」劉鄧指揮部舊址在長治縣韓店東北9公里蘇店村。

文八寺在長治縣韓店東南12公里蔭城村。

老雄山古長城在長治縣韓店東南19公里西火村。

翠岩寺古塔在長治縣西韓店東南19公里西火村。

古烽火台遺址在長治縣韓店西北12公里高河村。

北魏摩崖石刻在長治縣韓店北4公里柳林村。

明李鸞碑亭在長治縣韓店西南3公里東和村。

宋金八義瓷窯遺址在長治縣韓店南10公里八義村。

元五鳳樓在長治縣韓店東南14公里南宋村。

城隍廟在長治縣韓店東南18公里東火村。

長子縣
法興寺*
在長子縣東南15公里崔庄嶺。南向,中軸線上分列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圓覺殿中砌一凹字佛台,本尊釋迦佛像高坐方形蓮台上,文殊、普賢左右列坐並分站兩軀護法金剛。兩次間各塑圓覺像6尊,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特別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口角,造型優美,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塑造。1986年因原址地形裂陷,故遷至崔庄嶺前。

舍利塔
在法興寺內。又稱石殿。唐咸亨四年(673年)建。塔通體用砂石板構造,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重檐樓閣式。下層內槽可繞行一周,四壁有壁畫。室頂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整個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此製為我國現存古塔中所僅見。

崇慶寺
在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紫雲山腳下。寺後山峰環聳如屏,寺前松柏簇擁。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後兩院,後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橫眉怒目。千佛殿內有佛、菩薩像3尊。西配殿內塑三大士及十八羅漢像,西垛殿內明初塑地藏菩薩與十王像,塑造技藝甚佳。

北高廟在長子縣城關鎮北。

商周文化遺址在長子縣城關鎮北。

樂陽古城遺址在長子縣城關鎮西14公里岳陽村。

廣化寺在長子縣城關鎮西14公里岳陽村。

太皇宮在長子縣城關鎮西14公里岳陽村。

殷商文遺址在長子縣城關鎮東北10公里谷村。

明代尚書暴昭墓在長子縣城關鎮東北10公里谷村。

平順縣
七寶塔
在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大雲寺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通體用堅硬青石雕造。原為7層,現存5層,高6米。下三層平面八角形。第一層雕寶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輕盈,舞姿優美。第三層轉角處雕絞龍柱,迴旋盤繞。此塔設計精巧,雕造頗佳。

大雲院*
在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為大雲禪院。現存山門、天王殿、後殿及兩廡,均是清代建築。大佛殿為五代遺構,九脊頂滿覆琉璃,巍峨壯麗。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殿紅樓,流雲環繞,內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爐,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咸平二年(999年)石經幢以及石雕羅漢一尊。寺內歷代碑刻甚多。

天台庵*
在平順縣城北25公里王曲村口壇形孤山上。庵院不大,院東矗立一唐碑,字跡風化不清,西臨漳河,東南北三面農舍鱗次櫛比,一望平疇,綠草如茵,樹木蒼翠。佛殿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呈唐建風貌。

龍祥觀
在平順縣城西北40公里王曲村。東倚高山,西臨漳水,林木蒼鬱。觀依山建造,坐北向南,閣身3層,疊築在山坡上。始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禮部尚書牒文奏請,賜額「龍祥」,明清時擴建修葺。

明惠大師石塔
在平順縣城東北35公里紅霓村。村落不大,四面環山。塔建於紅褐色的紫峰山下海慧院遺址上。塔背嵌有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刻記,記明惠大師一段軼事,謂唐乾符四年(877年)他住持海慧院,有人報說保廣要殺大師,師云:「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宿債矣」。是年正月十三日果然被殺。後由弟子崇昭等捧舍利,奉潞州節度使命建塔。高丈余,塔身雕有金剛像,肌肉豐滿,剛勁有力。

龍門寺
在平順縣城東北65公里龍門山腰。此地山巒聳峙,峭壁懸崖,谷內夾石凸起,形如龍首,故曰龍門山,寺建於此,名亦因之。創始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明清又局部修葺。現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唐風。五代木構建築懸山式殿宇僅此一例。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老,色澤純樸,為元代燒造。天王殿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金構;後殿3間,懸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為明清重建。集後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構建築於一寺,為我國現存文物中所僅見。

金燈寺
在平順縣城東北65公里與河南林州交界的林慮山巔。四外群山起伏,山坡樹稀草薄。全年有三個季節在雲霧之中。創建於北齊,重建於明代。初名寶岩寺,後因螢光夜飛入寺,改稱今名。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平面東西構成長條五進院落,建築有關帝廟、鐘鼓樓、聚仙樓等,最後有大佛殿3間。山腰北崖鑿有大小14個洞窟,其中最大的稱水陸殿。摩崖上雕有規格大小相等的千佛。寺內有明代石碑多通,說明石窟是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先後開鑿。

金燈寺石窟
在平順縣城東北65公里山崖上。最大的洞窟稱水陸殿,又名水羅殿,面積約125平方米,上置平頂,下面池沼晶瑩,泉水從西北石隙中湧出,清澈見底。沼上鑿有田字石堤橋,遊人可沿橋觀賞。明間扇面牆前後均有高出水面約50百米的長方形佛台,正面並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後面佛台上亦並坐三佛。窟頂有精美的佛龕和方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陸畫,上部周圍亦雕佛、菩薩、羅漢等像,儀態靈活多樣。第五進院中第12窟規模較小,浮雕文殊菩薩故事。其餘洞窟鑿彌勒、伽藍、千佛、觀音、羅漢、太山神等,神態各異。

虹梯關銘
在平順縣城東12公里北灘村。立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高2.5米,寬2.2米,厚0.27米,上鐫刻設立虹橋梯、玉峽二關之緣由,碑文由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兵科給事中夏言親書,文字精練,僅用198字高度概括了嘉靖二年潞城青羊里農民陳卿率眾揭竿起義之事。

九天聖母廟
在平順縣城西北15公里北社鄉河東村。寺區四面環山,始建於宋末元初。據碑文載:「光武帝劉秀兵困於此,有一老嫗提壺攜漿,入堂慰問。雖之一籃一壺,千軍萬馬食之有餘,邑人謂之聖母顯靈也,隨築廟塑像而祀之。」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創建舞樓,清代重修。廟內正殿為宋代遺物,檐下斗拱疏朗。現存獻殿、東西配殿是元代建築。梳妝樓為清代重修。存有碑碣20餘通,最早的一通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重修聖母廟石碣。

襄垣縣
仙堂寺
在襄垣縣城東北25公里仙堂山腰。四面環山,松柏蒼翠,泉水蜿蜒寺側。寺址內外,五泉湧出,故又名五龍寺。創建年代不詳。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寺外右側觀音洞自成一局,石階陡峻,林木聳峙。西北里許山崖如削,崖下建媧皇閣一座,寬5間,高3層,構造奇巧,周圍高山峻岭相襯。明永樂進士李浚《詠仙堂寺》詩有「此是蓬萊真境界,更於何處覓仙堂」句。

金五龍廟在襄垣縣城關鎮。

永惠橋在襄垣縣城關鎮。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舊址在襄垣縣城關鎮。

宋韓庄廟在襄垣縣城關鎮北14公里下良村。

清化成寺在襄垣縣城關鎮北14公里下良村。

沁源縣
聖壽寺
在沁源縣城西北18公里靈空山峪。唐乾符六年(879年)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避黃巢起義到此,景福二年(893年)建寺隱之,並削髮為僧,謚封先師菩薩,寺稱先師禪院。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改今稱。明清重建始成現狀。寺居崖下,因地建造,規模嚴整,布局奇特。殿內木雕為清制,精巧玲瓏。寺外東鐘樓矗立山頭,小茅庵懸於崖間,仙巒二橋橫跨深溝細流,供遊人往來。

靈空山
在沁源縣城西北30公里處。山上松林密布,遠望千峰疊翠,四周峭壁如削。山中有聖壽寺,坐落在懸崖腰畔。山上寺院、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經歷代修繕,至今尚存,總體布局錯落有致,建築頗為壯觀。山幽水清,雲霞繚繞,為天然勝景。

白馬天神廟
在沁源縣城關鎮東北43公里景風村。

石佛院在沁源縣城關鎮東北43公里景風村。

文昌樓在沁源縣西北王陶鄉境內。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在沁源縣城關鎮。

抗日戰爭時期黃河日報社舊址在沁源縣城關鎮南15公里柏木村。

屯留縣
老爺山在屯留縣城關鎮西北14公里老爺山。

七星台文化遺址在屯留縣城關鎮。

定靈寺在屯留縣北余吾鄉。

石佛寺在屯留縣北余吾鄉。

上黨戰役陳賡司令員指揮所舊址在屯留縣城關鎮西北14公里西村。

黎城縣
文廟大成殿在黎城縣城關鎮。

宋城皇廟在黎城縣城關鎮。

明洪福寺在黎城縣城關鎮東北9公里東陽關。

武鄉縣
會仙觀
在武鄉縣城東南25公里監章村。寺區山峰疊嶂,漳水潺潺。會仙觀築於長流不息的澗水邊上,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載,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已有,明正德、嘉靖時屢有修葺。現存建築20餘間。整座建築依山傍水,高低錯落,山明水秀。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在武鄉縣東部的王家峪和磚壁村。抗日戰爭時,八路軍總司令部曾在兩村駐紮一年多,是華北各解放區的指揮中心。王家峪位於洪水河南岸的一條狹谷中,夾岸丘壑起伏。舊址在村北相連的三座民居中,傍山而立。磚壁村在王家峪之東,相距約10公里。位居太行山腰,背依群山,峰巒環繞,前臨深谷狹澗,素有「磚壁天險」之稱。

北良侯摩崖石刻造像在武鄉縣城關鎮西北24公里東良鄉北良侯村。

清古樓-四佛塔在武鄉縣城關鎮內。

張村古生物古石區在武鄉縣石北鄉。

清古樓-四佛塔在武鄉城關鎮。

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日報社舊址在武鄉縣石門鄉。

八路軍野戰醫院舊址在武鄉縣石門鄉。

中共華北局政治部舊址在武鄉縣石門鄉。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部舊址 在武鄉縣賈豁村。

沁縣
普照寺
在沁縣城西8公里郭村鄉開村西隅。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唐、金、明三代均予以修葺或重建。抗日戰爭時,廟宇被日軍毀壞,僅金代所建大殿倖存。殿內原有壁畫,已毀。

大雲院
在沁縣城西10公里郭村鄉郭村。創建於宋,擴建於金,元、明、清各代均予以修繕。佔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大雲院為一進二院,現存前後殿各3間,東西配殿、耳房等已殘損,僅存舊址,唯後殿較完整。

南涅水石刻造像
在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共計1100餘塊(尊)。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作品。造像多為疊磊塔形。每塊四周滿雕佛龕、佛像及花卉紋飾。刻工精細,情態各異。另有個體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許,姿態秀麗。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記事之分。

關帝廟牌樓在沁縣城關鎮。孔廟在沁縣城關鎮。

宋太宗駐蹕台在沁縣城關鎮。

隋末學者王通讀書處-石室在沁縣城關鎮西南19公里故縣村。

清初吳文瑞公祠在沁縣城關鎮西南19公里故縣村。

北魏武帝廟在沁縣城關鎮東南14公里新店村。

古生物化石遺址在沁縣城關鎮西4公里南陳村。

法華寺在沁縣城關鎮東北11公里松村。

先天庵在沁縣城關鎮東北11公里松村。

北魏摩崖石刻在沁縣城關鎮西14公里漫水村。

漢王駐蹕台在沁縣城關鎮西14公里漫水村。

清涼寺在沁縣城關鎮西北12公里羊庄。

爛柯山文化遺址在沁縣城關鎮北19公里南涅水村。

周彭祖墓在沁縣城關鎮南10公里南里村。

晉陶淵明手跡古刻在沁縣城關鎮南10公里南里村。

戰國閼與城文化遺址在沁縣城關鎮西南12公里冊村。

宋大明寺在沁縣城關鎮西南12公里冊村。

羊舌大夫父子墓在沁縣城關鎮南18公里南池村。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舊址在沁縣城關鎮南18公里南池村。

壺關縣
真澤宮 在壺關縣東南31公里樹掌村。

紫團洞 在壺關縣東南31公里樹掌村。

抗戰保衛戰窯洞遺址 在壺關縣城關鎮東南25公里南行頭村。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住所舊址在壺關縣城關鎮東南25公里南行頭村。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以台懷鎮為中心,因周圍屹立著五個台狀山峰而得名。五峰之內稱台內。最高峰北台海拔3058米,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台山為古老的花崗岩、片麻岩斷塊上升山地,山頂平展如台,山間泉流不斷,夏日清涼。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惟一載入佛經者。早在東漢就在此建起佛教殿宇,成為文殊菩薩道場。歷經唐、遼、元、明、清不斷增修,寺廟最多時達200多座,現存廟宇47處。最著名的有台內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睺寺、菩薩頂等五大禪處及黛螺頂、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鎮海寺。台外南禪寺和佛光寺建於唐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五台山多珍貴佛教文物。清康熙、乾隆諸帝曾多次上山朝拜。這裡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松岩口有白求恩模範醫院舊址。
恆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渾源縣城南。恆山為中國五嶽名山中的北嶽。主峰海拔2016米,為石灰岩斷層山地,山勢雄偉,奇峰壁立,天峰嶺與翠屏山間的金龍峽口崖壁上有著名的懸空寺。天峰嶺一帶蒼松翠柏間有朝殿、會仙府、九天宮、飛石窟、桃花洞、北嶽寢宮等宮觀殿宇。附近還有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及內長城、古墓葬等。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吉縣與陝西省宜川縣之間。
黃河壺口瀑布在吉縣城西25公里處,500餘米寬的黃河洪流被兩岸山嶺約束成狹窄急流,從20餘米高的河床斷崖直瀉傾注入30餘米寬的河槽。洶湧澎湃,響聲如雷,陽光照耀下出現彩橋通天奇觀。風景區內有孟門夜月、鬥法龜牛等景點及明代碼頭、同治長城、四銘碑亭、龍門飛渡等人文景觀,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的掛甲山、造型奇特的宋元時代的聖母殿等。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中段的方山縣東南30公里處,海拔高達2254米的香爐峰及天柱、松都、千疊等花崗岩峰巒高低錯落,四臨深浴 ,雄險奇秀,有三晉第一山之稱。北武當山俗稱真武山,是北方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道觀始建於唐代,現存明清修建的真武行宮、龍王廟等名勝古迹20餘處,還有大面積的摩崖石刻多處及道教壁畫、碑刻、古國城遺址以及九龍岩、石龍、石虎等山石奇觀。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南部水濟市中條山區,水濟城東約20公里處。五老峰史稱東華山,主峰海拔2109米。丹霞地貌,奇峰險峻,岩洞幽深,飛瀑流泉,是北方道教名山之一,有三十六峰、十二洞、九泉瀑、六十四寺觀之說。五老峰西古蒲州,相傳為堯舜建都地,並以唐文學家柳宗元故里而聞名,有唐初鐵牛、蒲州古渡、普救寺、重建的名樓鸛雀樓及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五老峰景區還有雲仙閣、龍頭山、王官峪等景點。

推薦閱讀:

以德治吏不利長治久安
漫談香·港:為何不能長治久安(二)!

TAG:名勝古迹 | 長治 | 長治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