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分鐘讀完《無聲告白》——找回真正的自己

【haruko薦讀】

人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無論好的期待或者壞的期待,都會影響我們意志上的自由。

活成別人想像中的樣子很累,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為自己活一次。

薦讀者:haruko,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與眾不同的人生——讀《無聲告白》

本文已獲授權,來自簡書作者阿唐胞苷

《無聲告白》是作者伍綺詩的處女作小說,書中人物的刻畫細膩精緻,特別是對人物心理的詮釋,感情充沛,準確敏銳;故事情節安排緊湊,扣人心弦,特別是對這個混血家庭的深度剖析,洞察力極強,令人驚嘆。

這部小說主要圍繞一個16歲少女的死亡而展開的,搜尋真兇的過程中揭示了詹姆斯一家隱藏已久的秘密:種族、文化、性別、父母對子女的「愛」……

作者對家庭每個成員的細緻描摹引人入勝,書中的情節會引起共鳴,以使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但,我們的人生是與眾不同的。

1.父母與眾不同的人生成為事情的根源

這個事情就是:莉迪亞的死

書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而後面的故事展開都是圍繞這件事。但事情的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她父母的父母。

「因為她的母親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想要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因為不想像自己母親那樣:一生平淡麻木、圍繞家庭、做飯、洗衣服、孩子過活。

所以,瑪麗琳從小就想變得與眾不同,理想是當一名女醫生(因為當時女醫生非常少);後來嫁給詹姆斯也是與眾不同的,因為詹姆斯是生長在美國的中國人,黃種人,沒錢、沒地位,哪怕是母親堅決反對。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因為是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詹姆斯的父母是頂著假名來到美國的),從小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被當做外國人、被嘲笑,所以,他討厭自己的與眾不同。

當母親瑪麗琳沒辦法完成學業成為醫生的時候,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莉迪亞身上;當父親詹姆斯沒辦法走出小時候被排斥的感受時,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莉迪亞可以融入人群。

但女兒莉迪亞終究無法完成母親和父親的心愿(學習成績不好、孤獨、沒朋友)而倍感恐懼,最終選擇自殺。

2.追求與眾不同的人生會帶來複雜的心理問題

當我們無力改變現狀又無法創造新的人生時,

我們會自卑、壓抑、孤獨、恐懼、逃避。

圍繞莉迪亞的死,作者開始揭示詹姆斯一家人的內心秘密。

1)父親詹姆斯

當詹姆斯一直自卑於自己的出身、膚色、種族時,沒能走出小時候曾遭受的嘲笑、戲弄、以及無法合群的挫敗感時,他能夠理解兒子內斯的心理。就在莉迪亞死後與妻子瑪麗琳的爭吵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孤獨和脆弱。

「與眾不同——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你又沒有在別人都和你長得不一樣的房間里待過,沒有人當著你的面嘲笑過你,你也從來沒有被人當做外國人對待。」

而這樣的話曾是他埋藏心底多年的秘密。

2)母親瑪麗琳

當瑪麗琳安排好母親去世各項事宜後,只留下母親的摯愛:《貝蒂·克羅克烹飪書》這本書。這本書時刻提醒著瑪麗琳:

「你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你的人生不止如此」

而後才有瑪麗琳的失蹤(重新上學,做醫生)、安排莉迪亞的一切(補償心理)。

當警察告訴瑪麗琳一家,莉迪亞是自殺的時候,瑪麗琳執意認為警察想匆匆結案,因為「如果她是一個白人女孩,就會調查下去」。

而這樣的想法也是瑪麗琳一直壓抑著的真實想法(母親說的對:你應該和一個更像你的人結婚),同時也是詹姆斯一直以來的恐懼:內心深處,她還是會給所有事物貼上標籤。

3)大女兒莉迪亞

在瑪麗琳失蹤複習,想完成學業的那段時間,莉迪亞想起媽媽一直放在廚房的烹飪書。雖然只有六歲,但她懂得了思念、傷心、恐懼和他人的期待。

「莉迪亞像讀盲文那樣用指尖撫摸著紙上的凸起。起先,她不明白這一頁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直到一滴淚水濺落在紙面上,她用手一擦,書頁上留下一個凸起的斑點。」

這時,她承諾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願,而這樣的承諾以喪失自我和生命為代價的。

莉迪亞註定是孤獨的,她在家裡假裝給朋友或同學打電話,博取父親的開心(爸爸覺得她很合群);她假裝自己很開心,願意學習(媽媽覺得她應該有個與眾不同的人生,要出類拔萃);她甚至假裝自己是條狗(她覺得自己只有聽從,不會反抗)。

所以,老師和學生認為,莉迪亞安靜孤僻,缺少朋友,她最近的成績直線下降。她的家庭也很奇怪,沒有朋友,與環境格格不入。

當詹姆斯翻看報紙時,也看到莉迪亞是孤獨的、不合群的。(來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莉迪亞不想失去爸爸和媽媽,承諾實現他們的每一個願望,而這個過程中她不但孤獨、恐懼,而且失去自我,甚至生命。這樣的恐懼讓她感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被愛是多麼令人窒息」,因為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生不是她想要的。

4)兒子內斯和小女兒漢娜

內斯和漢娜在這個「奇怪」的家庭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並且能夠逐漸從中逃離,並實現自己的人生。

內斯沒有因為父親的不高興而放棄對宇宙、太空的興趣,反而努力學習,並考上哈佛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和優秀;沒有因為父母的不在意,甚至忽視而氣餒,反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並為之奮鬥。

因為他知道,「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而考上大學正是他逃避這個特殊家庭的最好方式。

漢娜從小學會察言觀色,習慣爸爸、媽媽以姐姐莉迪亞為中心,並找到家裡的角落(桌子底下)作為自己的棲息地。

能夠給他人適當的溫暖和安慰(當媽媽在姐姐莉迪亞房間痛苦時,她的及時出現);最後在父母逐漸從失去莉迪亞的痛苦出走出來時,她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3.與眾不同的人生需要自己認同

莉迪亞在父母安排的人生中,丟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生缺乏重要的根基(自己認同),終將轟然倒塌。

最後,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

她將重新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這樣的重新開始是以結束生命為開始的,這樣的開始像是一種逃避、一種解脫、亦或一種重生,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平靜和自信。

對於詹姆斯一家來說,莉迪亞的事使他們每個人都經歷了與眾不同的人生,而生活還將繼續,他們要做的是接受:接受莉迪亞的離開,接受家庭的「奇怪」,接受痛苦、膚色、……,重新開始,因為「還不算太晚、還不算太晚」。

作為讀者的我們,同樣擁有與眾不同的人生,而我們要做的,即是:接受不能改變的;創造能變並想改變的一切;過好我們自己這一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點擊直達200人共學的成長日課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中國好歌曲第三季第一期劉維的《因為你是范曉萱》?
媽呀竟然都快兩年了???
聽到這樣的告白也是醉了...
被撩後去告白得到了不明不白的答案怎麼辦?

TAG:自己 | 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