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國藩的「八交九不交」

曾國藩的「八交九不交」

八交:①勝己者;②盛德者;③趣味者;④肯吃虧者;⑤直言者;⑥志趣廣大者;⑦惠在當厄者;⑧體人者。九不交:①志不同者;②諛人者;③恩怨顛倒者;④好佔便宜者;⑤全無性情者;⑥不孝不悌者;⑦愚人者;⑧落井下石者;⑨德薄者。熟記如此,交友易乎。六不合,七不交一、六不合:1、不與私慾太重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看不見別人的付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與結果。2、不與沒有使命感的人合作,因為他們以賺錢為目的。3、不與沒有人情味的人合作,因為在一起會不快樂。4、不與負能量的人合作,因為他們會消耗你的正能量。5、不與沒有人生原則的人合作,因為他們認為賺取利益就是人生原則。6、不與無感恩之心的人合作,因為忘恩的人必然會負義。二、七不交:1、對父母不孝者不可交!2、為人刻薄者不可交!出言不遜、口無遮攔、為人不丈夫,處事不能將心比心,此類人往往會傷害他人,豈能為伍?3、斤斤計較之人不可交!凡事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虧,偷機鑽營、耍小心眼兒,似乎以佔便宜方能使其心態安然,相交何宜?4、不知敬重之人不可交!俗話曰:來而不往非禮也。凡事有來有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又則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自私只知索取小人何必相交!5、善於阿諛奉承者不可交!此輩往往見風使舵,好利忘義,此種自私有餘、無義鼠輩,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人物,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與其相交焉知禍福?6、對權貴無原則不可交!做人有自已的尊嚴和人格,或高官或平民、或大款或貧者,都為血肉之軀,不可仰視以嗅他人鼻息、也不可俯瞰他人使之卑躬屈膝,差距相大者何苦相交。7、沒有同情心的人不可交!要麼心腸歹毒,要麼自私綽綽,此輩為伍如同以狼為伴。【人生要交的四位朋友】1、交一個欣賞你的朋友,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安慰你幫助你。2、交一個有正能量的朋友,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陪伴你鼓勵你。3、交一個為你領路的朋友,自願做你的墊腳石,帶你走過泥濘,迷霧。4、交一個肯批評你的朋友,時刻提醒你,監督你,讓你時刻發現自己的不足。曾國藩: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1/12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

2/12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3/12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曾國藩

4/12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5/12

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曾國藩

6/12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

——曾國藩

7/12

輕財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國藩

8/12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曾國藩

9/12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

——曾國藩

10/12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曾國藩

11/12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曾國藩

12/12

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怒勝私故也。

——曾國藩

【金錢買不到的10件人生奢侈品】

1.能獨行天下的健康體魄;2.一顆感恩的心;3.有一份別人不一定看得上但自己熱愛的工作;4.穿上便宜T恤也瀟洒的身材;5.寫一手好字;6.好的睡眠;7.欣賞風景的心情;8.自由;9.永葆的童心;10.肝膽相照的友誼。

——你有什麼樣的朋友,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一杯清澈的水,不停地搖晃,它不會清澈;一杯渾濁的水,不去搖晃它,會自然清澈。心亦如此!如總搖晃不停,會處於混亂狀態,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和自己溝通,這樣你的心會相對清靜,不再那麼煩躁。

【欺騙我的人】增長了我的見識;【絆倒我的人】強化了我的能力;【中傷我的人】砥礪了我的人格;【藐視我的人】覺醒了我的自尊;【斥責我的人】助長了我的智慧;【遺棄我的人】教導了我的獨立;【傷害我的人】磨練了我的心志。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社交之所以累,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表現出自己其實並不具備的品質。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1、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2、別讓某人成為你生命中的優先。3、每天早上兩個簡單的選擇:回頭去睡或起身逐夢。4、不要讓在乎我們的人為我們哭泣。5、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憂傷時做出回答,憤怒時做出決定。6、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7、持續說你很忙,你的明天就永遠不會來

曾國藩遺囑四句話 後代沒出一個敗家子提要:曾國藩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打破「盛不過三代」魔咒,一百多年沒見敗家子。曾國藩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 「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凈,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錦衣綉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須頷首微笑的。

曾國藩之「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課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慎獨」就是指一個人獨處,也就是在沒有人管束的情況尚能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惡,這是自己欺騙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所以《大學》的「誠意」一章,兩次說到慎獨。如果喜歡善能像喜歡色美那樣,厭惡惡能像厭惡惡臭那樣,儘力排除慾望,以存天理,那麼《大學》的所謂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謂戒除恐懼,都能夠切實去做了。也就是曾子所說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斂,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下,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會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主敬」一條講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問題,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好還是壞,直接決定了他事業的成敗與否。敬這個字,孔門用來教育後人,春秋士大夫也經常提到。到了程、朱時就千言萬語不離開這個宗旨。在內專一純靜,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恭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程子說上下統一在於恭敬,則天地自己運行,萬物自己發育生長,氣數沒有不和的,四靈都來了。聰明睿(ruì)知,都由這些而產生。以這些侍奉天帝,那麼敬就沒有不完美的。我說敬字最貼近我們的功用,尤其就在於能讓肌膚得到鍛煉,身體變得強健。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散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即使是年老體弱,一旦遇到壇廟祭獻、戰陣危急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地精神抖擻,意氣風發,這足以說明敬能強身了?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求仁則人悅。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大本一源的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教百姓於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倘若只是自己知道,而不懂得教養百姓,這就等於辜負了天地的寬厚之心。

孔門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立志,自立毫不懼怕,像富人財富有餘,不需向別人借一樣;達者,四通八達,沒有阻礙,像有權威的人站在高處大喊一聲便群山四應一樣。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推而廣之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實際上,求仁就是要對人有愛心,你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別人也會關心你,幫助你,這就是曾國藩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一語的意思。你打算關心自己,那麼,先去關心別人吧,你打算使自己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業,那麼,先讓別人也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業吧。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種很崇高的思想。後代論求仁的,沒有比張子的《西銘》更加精闢的了。他把百姓生看作萬物,宏濟群倫,都看作是天性分內的事。只有這樣做,才能稱為人,不這樣做,就是悖德,稱之為賊。如果真像這樣,那麼即使立盡天下的人,達盡天下的人,而不標謗善德勞苦,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習於勞苦則鬼神也敬重。「習勞」一語是說人應該以勞動來換取社會的認同,抨擊不勞而獲。大凡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都是貪於安逸而害怕勞苦的,這一點古今是相同的。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則旁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勤懇懇,收穫數名之粟,織成數尺之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而食必付佳肴美味,穿必錦衣綉袍,高枕而眠,一呼百諾,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怎麼能長久呢?我們小時候就讀過宋時張俞那首絕句:昨夜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詩人用血淚控訴了不平等的社會。曾國藩的這段話和這首詩有著相同的意義,他的「習勞」思想不僅僅是抨擊那些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和社會渣滓,而且將勞動作為一個必修的課程永遺子孫,告誡他們不管處在什麼位置,不管富裕到何種程度,都必需身體力行的去參加勞動,更不得鄙視勞動,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種思想值得我們永遠弘揚。

古代的聖君賢相,比如商湯從天還沒亮就開始操勞,文王到太陽偏西時仍然沒有閑暇,周公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無逸》篇,可以推之於勤勞則增壽,安逸則早亡,次次試行沒有不被驗證的。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操心竭慮,而後可以增智慧、長見識。為天下人打算,一定要使自己饑渴,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獨夫不被擒獲引為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四年,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荀子愛稱讚大禹、墨翟的行為,因為他們勤勞。自從我領兵以來,每每見到人有一才一技,能吃苦耐勞的,沒有不重用,使他們能有所成就的。而那些沒有才技,不慣於勞作的,都被當時的人們所唾棄,飢凍而死。所以勤勉能使人長壽,安逸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材,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因此君子如果要擔起人神所賦予的責任,沒有比學習勞動更重要的了。

評點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課

這封信所說的四門日課,最早見於曾氏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記。其時曾氏已奉調兩江,天津教案的處理也告一段落,第二天一早即由兒子紀澤陪同進京陛見,然後再南下金陵。這天晚上,他在天津寓所寫下一段日記:「是日細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勞則神欽。慎獨者,揭欲不忽隱微,循理不問須叟(sǒu),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庄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zhēn)。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與上段日記相比,有三個字不同。一是第一條的慎獨則心泰,將「泰」易為「安」。雖換字,意思是一樣的。二是第一條思誠則神欽,「思誠」易為「習勞」。這兩個字改得更好。此外,則是通過詮釋文字而將內涵大為豐富拓展。 「慎獨」一詞見於《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又見於《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 慎獨,即謹慎獨處: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為。在儒家學說中,慎獨,乃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宋明理學家最重視的也就是人在獨處時的態度。曾氏道光年間在京師拜倭(wō)仁、唐鑒為師研習理學,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內容也即為此。我們看到他那時的日記中,常常充滿了對自己的指責,甚至辱罵,而其「錯」往往是獨處時的思想失落。試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的一則日記:「昨夜夢人得利,甚覺羨慕,醒後痛自懲責,謂好例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

夢中的事,天地間惟有他一人知道,即便對於這種狀況下所流露的一絲貪慾,他也要寫在日記上,對自己痛自刻責,「慎獨」到了何等自覺的地步!令人不由得想起「文革」期間當局所提倡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前附的《君子慎獨論》,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開篇便說:「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貪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他在分析君子與小人獨處時對「善」與「不善」的不同想法之後,概括道:「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一個人獨處尚且能為善去惡,其心中自然無一內愧之事,什麼時候都能坦然面對世界。

人們都知道,養生首在養心,最大的快樂在於心情的愉悅。慎獨則是最好的養心,將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樂。

曾氏的第二條「主敬則身強」,實際上講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重要性。我們在自己的周圍常常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典型:一種人自強自信自立,對待工作對待生活莊敬嚴肅。這種人必定事業有成,生活充實。一種人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一副委靡不振的模樣,事業上既無所追求,生活上又毫無節制。這種人固然做不出成績來,即便是身體也不會好。曾氏希望兒子以主敬來達到強身的目的,也就是說希望兒子做精神狀態好的人。

曾氏的第三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人要有愛心。你關愛別人(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別人也就歡迎你。儒家對這種關係,有一個說法叫做「民胞物與」。關於「民胞物與」,是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曾氏認為張載此說是對「仁」的最精當的闡述。

曾氏的第四條是說人應當用自己的勞作來換取生存和社會地位。聖君賢相,以自己的智慧給天下百姓帶來福祉;升斗小民,則憑一己之才技為家庭謀食。無論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來自於勤勞艱苦,困知勉行。人付出的勞作與所得之酬賞若相一致,則不會招來忌妒怨恨;反之,則難以長久。

曾氏說:「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sù)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hān)豢(huàn)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

一百三十餘年前,一個侯爵大學士,一個手握重權高高在上的總督,能夠清醒地看到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這種最不平等的現象,能夠對農夫織婦這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予以同情,對於不事生產卻坐享奢豪的富貴之家能有如此譴責,這是多麼的不容易!這固然與曾氏出身農家、親歷艱苦有關,但更主要的出於他建築在學養和閱歷上的智慧。作為一個對家族具有深厚責任心的家長,他對於子孫的長遠關懷,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智慧的傳授,而不是形而下的財富的遺留。曾氏此刻已是百病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他將多年的人生思考凝聚為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八個字,作為最後的家訓傳給二子,希望他們牢記於心,傳之於後,長保曾氏家族的興旺不衰。其用心真是良苦深遠之極。

寫給皇帝看的家書刊發於《意林》原創2009年12期作者:田野1811年11月,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鄉府一個小地主家庭。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除此,還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妹妹。28歲那年,曾國藩考中進士,到京城禮部做了一位小小的職員。在此期間,他投靠了一位親王。親王向咸豐皇帝舉薦,咸豐皇帝便派他回湖南老家組織湘軍,用來對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利用皇帝給他的軍餉,很快在湘鄉建立了一支紀律嚴明敢打硬仗的軍隊。不過,自軍隊組建之日起,曾國藩就養成了一種寫家書的習慣。無論工作多麼忙,戰爭多麼慘苦,環境多麼惡劣,他都勤筆不輟,一天也不間斷。有一次,他的軍隊就扎住在湖南湘鄉老家,軍營距離他的父母兄弟不過六七里路。可是,他忙完一天的工作,還要在燈下給父親寫信。妻子不解地問:「你有什麼話,騎著馬一袋煙的功夫就到家了,何必要寫信呢?」曾國藩看著一臉疑惑的妻子,笑而不答。他寫好家書,裝進信封,讓手下的人送到驛站,通過官府驛道寄回老家。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受到了一次次的嘉獎。他的官越做越大,軍隊越來越強,錢財越來越多,名聲也越來越顯赫。朝中的大臣們擔心曾國藩會叛逆朝廷,便向咸豐皇帝上奏摺,建議削減曾國藩的軍權。咸豐皇帝笑道:「曾國藩是一位有勇無謀胸無大志的草莽英雄,不足為患!」

大臣們不解,還要誓死進諫。咸豐皇帝便拿出幾封曾國藩寫給父親兄弟子女外甥的家書,在金鑾殿讀了起來。曾國藩的家書上,寫的全是要養豬、種菜、教育子女的瑣事,就連家中的老母豬生了幾個豬娃,長勢如何,也要不厭其煩地寫進去。咸豐皇帝說:「只想著小家庭的曾國藩,怎麼會想到謀反呢?」大臣們一聽,心中的顧慮就消失了。

可是,曾國藩的家書怎麼會到了咸豐皇帝的手裡呢?原來,清朝的特務機構非常盛行,遍布全國各地。大臣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在特務們的監督之下。據說,當時有一位大臣晚上跟家人一起打麻將。打著打著,一張「2萬」找不到了。第二天,這張「2萬」居然跑到了咸豐皇帝的手裡。曾國藩就是利用這些特務機構,寫家書給咸豐皇帝看。他的家書到了官府驛站,早被特務們偷偷地拆開,抄寫一遍,送給了咸豐皇帝。曾國藩在家書里把自己打造成一位胸無大志的俗人,這樣才使咸豐皇帝解除了對自己的戒心。

1862年,曾國藩帶領湘軍,攻破了天京(南京),打垮了洪秀全領導了農民起義軍。曾國藩進了天京城,燒殺搶奪,大飽私囊。他把太平天國的所有財寶吞為私有,可以說是「金銀如海,百貨充盈」。咸豐皇帝坐不住了。他獨自感嘆說:「這個只懂種菜養豬的曾國藩胃口怎麼這麼大呢?送走了半個洪秀全,卻來了一個更強大的曾國藩呀!」。功高蓋主必引禍端。咸豐皇帝已經計劃著要除掉曾國藩了。

曾國藩當然懂得「敵國破,功臣亡」的道理。他適時給弟弟修家書一封。家書中賦詩一首:「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說,我的辦公桌上,左邊放著皇帝的嘉獎,右邊放著別人告我的信函。人生既不能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誹謗就垂頭喪氣。我要效仿屠羊說,做一介凡夫俗子。

這封家書很快又到了咸豐皇帝的手裡。咸豐皇帝看了這封家書,懸著的心稍稍得到了一些安慰。曾國藩趁機向皇帝退出了一部分兵權,裁軍4萬,還把天京城讓給朝廷的旗兵防守。同時,他又用搶來的錢修建了貢院,以充官用。一時間,朝野上下,都說曾國藩的好處。咸豐皇帝終於放下了伸向曾國藩的屠刀。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掌權。曾國藩故伎重演,依靠家書取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他的官位一升再升,從兩江總督到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直到封為一等毅勇侯。

1872年3月,曾國藩無病而終。曾國藩死後,家人把他的家書整理出來,總共有1500餘封。現在,流傳下來的有300餘封。這些家書被後人看作是治家教子的法寶。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家書是曾國藩故意寫給皇帝看的,它們不僅為曾國藩的升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曾經多次救了曾國藩的命!

你真的知道曾國藩如何談立志的嗎?①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②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③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④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他指導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勤儉謙恭慎獨的家訓影響幾代人。1811年的今天,晚清名臣曾國藩出生。九圖談為人、求學、處事↓↓

曾國藩識人秘籍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曾國藩相人口訣

1.曾氏人才從哪裡來

  曾國藩是怎樣把人才網羅來為他效力的?他有四句話,概括自己從鑒識、培養、網羅到使用人才的過程:

第一句話是「廣收」,即網羅人才範圍一定要廣,而且選拔人才還要有誠。

第二句話是「慎用」,就是使用人才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謹慎地使用人才。

第三句話是「勤教」,指對人才要經常地進行教導、培育、栽培。

第四句話是「嚴繩」,是指用嚴明的制度、紀律、規章,以及獎懲的各種辦法來使一個人才更加符合用人者的要求。

為了實踐這樣的目標,曾國藩在他的幕府中,特別是做了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後,設置了很多機構,這些機構成為他安置、培養、教育、提拔人才的最重要機構和場所。

湘軍有兩個最主要的機構:秘書處和營務處。

  當時沒有秘書處這個名稱,叫幕府,它是幕僚群體中最重要的機構,主要工作是幫助曾國藩草擬各種文件。這類人待遇最好,人員最多,多達百人以上。郭嵩燾、劉蓉、陳士傑、李元度、趙烈文、李鴻章、左宗棠、李榕、薛福成等後來很有成就的這些人,都曾在秘書處工作。營務處是湘軍的參謀部,要求任職人員兼資文武,既懂得軍事,又善於出謀劃策,如沈葆楨、李宗羲、李鴻裔、李興銳等人都曾在此工作。幾乎所有的重大戰略決策都是由秘書處、營務處的人才一起討論,定出一個最佳的方案,最後供曾國藩進行抉擇。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重要機構,比如厘金局,是徵收厘金的主要機構。曾國藩帶兵後,一改「君子不言利」的陳腐觀念,認真學習理財,提出「利權所在即威權亦歸之」的觀點。僅他任兩江總督後的短短六年間,就籌集軍費1854萬兩,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厘金。還有勸捐局,就是到處為他籌錢。胡大任就是在湖北主持勸捐局並受到曾國藩極力賞識,而被舉薦給朝廷。

湘軍創建之初,沒有國家財政撥款,它的運轉全靠自己到處化緣,所以曾國藩開始出山的時候,非常猶豫,雖然皇帝下了聖旨,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一再懇請。曾國藩覺得主要有三個難處:

第一個難處是儒家的經典,在四書五經中浸潤良久,這些經典已成他的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兵家的要領平生沒有任何涉獵,知識準備幾乎是零。

第二個難處是行軍打仗,朝廷不給撥款,那麼所有的錢都要向富人化緣,但是他平生結交的沒有富人,無從化緣。

第三個難處是他當時正在為父守喪,如果出來有違孝道。

  曾國藩後來做了兩江總督,手下人得到高升,爬得最快的是為他籌錢的部門,而最出彩、最出人才的則是秘書處、營務處、厘金局這些核心部門。李鴻章就曾任他的秘書處首席幕僚,撰寫了很多份高質量的奏摺。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在幕府中設置了很多近代化的軍政機構。曾、左、李當時已經認識到「中國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所以他們要搞洋務,搞近代化。打下安慶後,曾國藩開辦了安慶內軍械所——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的企業,後來又有金陵機器總局、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處、留學事務處。這也是他的人才培養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留學事務處,這是為了派幼童到美國留學而設。最初設立的時候只有英語一科,之後又開設了日語、法語、俄語班。很多外國人像英國人傅蘭雅、美國人林樂知等,都曾在這裡為曾國藩效力。

湘軍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采編所。采編所是專門搜集太平天國的情報,從事潛伏活動的。湘軍起初並沒有這個機構。當時有一個叫張德堅的人,他先前是湖北巡撫衙門裡的一個巡捕,他有一個很大的愛好就是搜集太平天國的情報。後來他還寫了一本書,進獻給清朝的封疆大吏,希望他們能重視這本書。但是所有的封疆大吏都不理采張德堅,甚至看不起他。因為張經常化裝成太平天國的人,或化裝成難民到太平天國的營寨中去進行實地的調查,搞情報。這時有人跟張德堅說,曾國藩有求賢之明,你去投奔他吧。曾國藩一見這個人,就立刻給他設置了單獨機構——采編所,而且還給他配備了助手。今天我們看到的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資料《 賊情彙纂 》,就是這個機構工作的例證。

  其他的還有忠義局。曾國藩最早設立的忠義局,是仿效胡林翼在湖北的做法。太平天國興起後,整個社會秩序被打亂。當曾國藩看到太平天國所到之處,老百姓紛紛加入太平軍,甚至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便意識到社會出了問題。

在曾國藩看來,這個根源就是社會沒有了是非,沒有一個界線,所以世風日下、黑白顛倒了。他設置忠義局,專門採訪跟太平天國作戰而死去的人,死去的事迹,以重視氣節、扶持名教、維護風化為使命。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每到一處就要建一個「昭忠祠」。建立這麼多的昭忠祠,不但是為了多安置一些人,重要的是讓清廷獎賞那些在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陣亡的人,以形成一種風氣,來扭轉人心所向。

此外還有編書局。最初設在安慶,後來移到金陵。金陵書局的前身就是安慶編書局。《 王船山遺書 》和全本《 幾何原本 》就是曾國藩主持刊刻的。金陵書局合刻的「二十三史」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版本。「二十三史」是一個大工程,所以曾國藩設置了很多這樣的機構。如此多的機構勢必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填充,需要非常多的途徑來海選。曾國藩大致從四個方面來遴選人才:

第一個途徑是招募,第二個途徑是推薦,第三個途徑是獵取,第四個途徑是投效。

曾國藩提出天下事所最難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招募人才,因此他每到一處發布的第一個告示,幾乎都是求取人才的。辦團練之始,發布《 招某紳耆書 》:

大廈非一木所能支撐,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如果能使眾多的賢士都彙集而來,肝膽相照,那麼,即使是堅固的金石也能穿透,又有什麼艱難不可以克服呢?

他做兩江總督後,就發布告示,希望兩江的有志之士來幫助他,跟他一起來撲滅太平天國的火種。北上鎮壓淮徐一路,自古多英傑之士,山左中州亦為偉人所萃,本人求賢若渴,如有救時之策、出眾之技,均准來營自行呈明,量才錄用,如有舉薦賢才的人,除賞賜銀錢外,酌量保獎。

在直隸任總督時,曾設立德、才、學三科求才:

凡孝友為宗族所信,睦姻為親黨所信的,為有德之科;凡出力擔當難事,出財以成善舉的,為有才之科;凡工於文字、詩賦,長於經解、策論的,是有學之科。要求各州縣採訪、保舉,每一個縣少的一二人,多的五六人,全沒有舉薦及舉薦不實的,記過。舉有德的,寄扁旌宅;舉有才的,安排位置,給薪水,或幫辦事務;舉有學的,招徠入學,給膏火,或者直接使用。

他在開始辦團練發布的一個告示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我們不能因人而廢言」。

第二個方面的來源是推薦。互相推薦,以類相聚,是其吸引人才的一大特點。如在京城時,其好友吳廷棟推薦了方宗誠,方宗誠又推薦吳汝綸。曾國藩早前看過吳的文章,當時吳已是內閣中書,曾國藩勸他放棄京官,認為其在古文方面肯定會有大成就。吳於是留在幕府,只讀書不做事,後來非常有成就,是曾門四子之一。他還辦了桐城中學,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校史。李善蘭、張文虎、容閎等都是經人推薦的。這樣一撥一撥的人來推薦,相互吸引,這也是曾國藩在人才舉薦中的獨特之處。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就是趙烈文。趙是周騰虎推薦的,關於這件事,趙烈文與曾國藩密談時講得很清楚。

曾國藩老師來久談,他說:胡林翼做事最有氣魄,過去他很認真地規勸我,說我在軍隊中保舉的官員不多,錢物開銷也不大方,不足以鼓舞人才。我非常佩服他說的話,因此,後來做事一切都比以前寬鬆得多。

我說:老師本來只是自我嚴格要求罷了,對他人未嘗不寬容。記得我當年在您身邊的人中剛剛有點名氣,僅僅因為周騰虎( 趙的四妹夫 )的一席話,您就派人帶著白銀二百兩前來探訪,這種舉動不能說沒有氣魂。

老師說:這在我也是絕無僅有的事啊。因為周騰虎誇獎你,並且我也聽到人們有關你的議論。這是不常有的事。

  我對老師說:胡林翼做事轟轟烈烈,很有生氣,自然是英雄面目,相比之下,老師您則是規矩準繩,不差毫釐,儼然一個大儒的氣象,儘管您二人不可相提並論。就軍事打仗來說,本來崇尚的是謀略。自夏商周三代以下,人們急功近利,追逐名望,希望一朝一夕取得成就。這與古代征伐的事情往往需要幾代人,獲得百年以上大的功勛有很大不同。因此,後來不得不用高爵厚祿,來尋求那些能征善戰的人士,推究當局的一片苦心,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今天的世道大亂,荊棘叢生,還期盼著您貶損自身的德行來救民於水火之中啊。

  老師說:你說得對,只是苦於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啊!自從胡林翼、江忠源去世後,這些主持大事的人很少能夠同心同德,袞袞諸公的所作所為,都是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長久之計,令人感嘆。

  第三個方面是獵取。曾國藩平日留意人才,發現別人評價非常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把這個人才給挖過來,甚至連八旗兵和綠營兵這樣的高級官員也不放過。如朱孫詒原來是湘鄉知縣,辦團練很有名,後來曾國藩出省作戰,將朱挖過來,在營務處任提調。李宗羲原來是安徽知縣,因為善於斷案為曾國藩所賞識,將他調入。

  第四個方面就是投效。投效的人都感到曾國藩是一個可以共大事的人,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因而主動投奔過來,很多下層的知識分子都選擇了這條道路。前面提到的張德堅就是聽說曾國藩可以共事,所以立刻投效而來。李元度也是如此。

  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字次青,舉人出身。少年時慷慨任俠,勤奮向學。曾任黔陽縣教諭。道光末年,他隨奉天學政張之萬來到了清朝的「龍興之地」瀋陽。咸豐二年,各地開始辦團練,曾國藩剛得到在籍辦團練的旨令後,李元度便託名羅江布衣,上書曾國藩,大談兵略戰守。曾國藩展讀後大加讚賞,立即要見這位上書人。可是,人海茫茫,「羅江布衣」究竟在哪兒呢?最後,曾國藩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李元度,並稱讚道:「非君之才,何以能寫這樣的文章!」召見時更知李元度博通文史,腦中有物,非尋常輩可比,遂「引與規劃軍事」。可是李元度還頗為猶豫。曾國藩多次去信李元度,請他「臨危受命,同為東征之役」。

  次年初,曾國藩在衡州加緊訓練湘軍水師,準備出兵東征之時,又復書李元度,懇邀來衡籌商一切:「即不能從我東下,亦聊可臨歧相送,惠我至言,無任翹企。」起初,李元度對是否歸附曾國藩猶豫不決,曾國藩深感「此必鄙人平日立身無似,無以取信於君子,故相棄如遺乎」?經曾國藩誠心相邀,李元度終於帶所部兵勇火速趕到衡州,從此進入曾國藩幕府,成為曾國藩身邊一位重要的謀士。

  再如無錫人薛福成。同治四年,薛福成聽說曾國藩在北上「剿捻」的途中張榜「招賢」,感到這是一個進言的機會,便趕寫了一篇萬言書,在曾國藩坐船行至寶應時呈了上去。曾國藩看過「故友」薛湘的兒子薛福成的上書,發現他見識不凡,便特邀他到自己手下做事。薛福成便加入曾國藩的幕府。

  曾國藩為求取人才,用盡各種辦法,同時又特別尊重人的個性。

  郭昆燾當時是湖南知名大儒,一個諸葛亮式的智多星,很多封疆大吏都想把他網羅到自己這裡來,但是郭昆燾這個人開價很高,一般的人他也不屈就。郭昆燾還有一個嗜好或者說是生活習慣,就是跟妻子的關係特別融洽,可以說是「形影不離,朝夕相伴」,一天也分不開。可是湘軍每天都在打仗,不時被太平軍打得東奔西跑。曾國藩既然認定要把這個湘中名儒網羅來,便用非常詼諧的語言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 郭昆燾 )是麋鹿之性,不堪束縛,請屈尊暫時到我這個地方,奉商一切軍政大事。後面曾國藩還加了關鍵的一句話,請你一定攜仙眷,一定把你的夫人一起帶過來。( 曾國藩明白,如果讓郭昆燾離開妻子,他就不會在這裡長久 )我這兒現在已經「掃榻以俟」,把床都給你安排好了,你快來吧。

  郭昆燾見曾國藩如此盛情,很難推卻,便到了曾國藩那裡,當然這次他沒有帶夫人。曾國藩一想沒帶夫人,那是不想久留,所以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燕雁有待飛之候,鴛鴦無獨宿之時。鴛鴦每天肯定是在一起生活的,朝夕相處,不能一個人獨處。你還是回去吧。

  郭昆燾收到信之後,便來到曾國藩這裡做了兼職幕僚。曾國藩手下幕僚眾多,但是很少有做兼職的。郭昆燾是個特例,當時既在湖南巡撫那裡打工,又在曾國藩手下任職。

  2.以天下為籠,雀無所逃

  獵取人才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鑒別人才。察其真偽,鑒別賢否。曾國藩經常說:「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白圭是戰國時人,棄政從商,是中國商業經營理論的鼻祖,司馬遷稱他為「天下言治生祖」,欣賞他對經商時機的把握和果斷決策,「趁時若猛獸鷙鳥之發」這句話,就是讚揚白圭理財決策雷厲風行。白圭把經商的理論,概括為四個字:智、勇、仁、強。他說,經商發財致富,就要像伊尹、呂尚那樣籌劃謀略,像孫子、吳起那樣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樣果斷。如果智能不能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善於取捨,強不會守業,就無資格去談論經商之術了。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為「商聖」。曾國藩主張求才要像白圭經營生產一樣,一旦看準,就要像鷹隼獵取食物一樣迅速,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

  曾國藩還提出,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得其餘」。蚨,即青蚨,是蟲的一種小動物。據晉干寶《 搜神記 》等書記載:它產卵必須附著花草的葉子,大小像蠶蛾的卵。如果把它的卵取過來,母青蚨就一定會飛過來,不管離得多遠。即便偷偷取走它的卵,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卵的地方。用母青蚨的血塗在八十一文銅錢上,用子青蚨的血塗在另外八十一文銅錢上,每次去買東西,有時先用母錢,有時先用子錢,用掉的錢都會再飛回來,這樣循環往複,錢就永遠都用不完了。

  「雉之有媒」,是說獵人馴養的家雉能招致野雉。曾國藩以青蚨子母相依不離,家雉能招致野雉,比喻在求才時須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結伴而來,相踵而至,收得一而可及其餘之效。

  曾國藩善於總結,還虛心體察自己在用人上的缺失。當他發現自己不如胡林翼對人才更有吸引力時,立即給胡林翼寫信,說:「台端如高山大澤,魚龍寶藏薈萃其中,不覺令人生妒也。」又說:「莊子云:"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閣下以一省為籠,又網羅鄰封賢俊,尚有乏才之嘆。鄙人僅以營盤為籠,則雀且遠引高翔矣。」表示向胡林翼學習。

  曾國藩招徠人才,也有的是在「重賞之下」。趙烈文就是其中之一。趙是江蘇陽湖人,字惠甫,又字能靜。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趙仁基,官至湖北按察使。趙烈文少年時代三應鄉試不中,於是絕意仕途,一心鑽研學問,博覽群書,留心時事。與同鄉也即其四妹夫周騰虎及劉翰清講求經世之學,以有才名聞鄉里。咸豐五年底,曾國藩坐困南昌,周騰虎極力向曾推薦趙烈文。曾國藩立即下聘金百兩,修書一封請趙。趙烈文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營。六年正月,曾國藩命其參觀駐紮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趙烈文說:「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曾國藩聞聽後頗不高興,趙也不便再深說下去,似乎感到曾國藩並非虛心納諫之人,遂以母親有病為理由,向曾國藩告假。過了幾天,正當趙烈文將行之際,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樟樹打敗仗的消息,正趕上趙烈文辭行,曾國藩一定要他說出如何看出周軍不可恃,趙只以不幸言中搪塞過去。

  趙烈文不想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前途未卜的曾國藩,遂於正月離營。曾國藩只好囑咐他家中無事,望早來相會。咸豐十年,太平軍席捲蘇、常,趙烈文無處安身,全家逃往上海。此時的曾國藩已任兩江總督,授欽差大臣,實權在握了。第二年七月,趙烈文因受好友金安清之託,為求曾國藩就鹽政之事上一奏摺,來到東流大營,隨即留在幕中。在此前後,籍隸常州的周騰虎、劉翰清、方駿謨、華衡芳、徐壽五人也赴安慶大營委用。

  曾國藩在《 人過聞見日記 》中把人才分為三類。一個是「聞可」,多是指在曾國藩這裡任職的人推薦或稱讚的人,包括他人寫信告訴者、面交條子所開、當面所稱等。大多記載這個人才是什麼樣子,可以勝任哪一類工作。還有一種是「見可」,就是不但聽人講過,還經過他的面試和考察,認為這個人是可以用的。第三是「聞否」,就是聽別人說這個人不能用,然後把他打入另冊。對別人表揚的人才,曾國藩要經過自己的面試、考察,甚至經過一段時間試用,之後才確定是否正式任用此人。

  曾國藩特別重視人才的特點、特長、喜好等。如記多隆阿為「善將,不喜儒士」,記彭玉麟「精於水師,無他嗜好」,記駱秉章「大才,能用人」,記馮子材「與士卒同甘苦」,記華蘅芳「能造火輪船」,記馮桂芬「博雅有守」,記陳國瑞「善戰」等。有人作過統計,曾國藩日記中的人名有3300多人。

  而打入另冊的名目也是各種各樣,比如說這個人「庸而無用」,平庸無用,曾國藩就會把這個人放到「聞否」一欄。這就意味著即使將來這個人來到自己麾下也不能任用。其他「貪而無恥」、「刻薄害民」、「好嫖、貪殘巧詐」都是要上黑名單的。

  當然不光有黑名單,還有紅名單,如果聽到別人表彰了這個人,曾國藩經過一番面試、考察,確定這個人是一個好人才,這個被稱為「見可」。此類標記的人後來一般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給恭親王奕?寫信,以及私下跟趙烈文談話的時候說,將來真正侵害中國的不是其他的國家,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日本。但是趙烈文不同意這個看法,他說日本人恐怕就是一個強盜的伎倆,像明朝的倭寇之患。給奕?的信中,曾國藩還推薦說,朝廷將來可以擔當統帥平定外國對我們中國侵略的,第一人就是多隆阿。

  曾國藩在私人日記里,記載多隆阿有六個字,如果比較《 清史稿 》的多隆阿傳,可以說是相當準確而又概括。說他「善將」,是一個好統帥,一絲不苟,而且既不貪,又不怕死。但是它後面有四個字:「不喜儒士」,不喜歡和這些有知識的人打交道。

  多隆阿和鮑超是湘軍兩員虎將,當時以「多、鮑」並稱。胡林翼對兩人都很愛護,不過後來胡林翼作了一個決定,讓鮑超歸多隆阿來管。對此曾國藩有不同意見,他與胡林翼討論來討論去,胡林翼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胡林翼去世後,曾國藩對多隆阿有些看法,多隆阿也有覺察,但他本性就是這樣:不願意和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型的官員打交道。後來在西北戰場,多隆阿很早就死去了。

  還有馮子材,曾國藩評價他最大的優點是「與士卒同甘苦」。他記下來每個人才的優點和缺點,不是很平淡的流水賬一樣的記述,因為這樣的記載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用的。比如評價馮桂芬這個人,非常有才,「博雅有守」。有守就是操守很好,博雅是說這個人知識非常廣博。

  在網羅人才方面,曾國藩提出撒天下的大網,他還引用莊子的一句話,「以天下為籠,雀無可逃」。就是要把天下作為自己網路人才的範圍,不要局限於自己兩江總督管轄範圍這樣一個人才圈,一個營盤。曾國藩還提出「楚材晉用」,就是說,有的地方的人才可能在那個地方很不適合,但是到這個地方又非常適合。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商人無利不起早一樣,就要像白圭做生意一樣,像兇猛的雄鷹捕捉獵物那樣,不達目的不罷休。因此一旦這個人才進入曾國藩的視線當中,又是經過聞可、見可,那他一定把這個人招來。

  曾國藩網羅人才的精髓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以類相求,以氣相引」。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的人更容易進入彼此的「氣場」,所以曾國藩找科技界的人才容閎時就說過,一定不能讓武官同他談話,因而他找數學家李善蘭寫信,這樣更容易獲得容閎的信任。

  還有「以氣相引」,氣就要靠道德操守的修為。怎麼找到道德修養好的人,這就叫「以氣相求」,兩者相互影響。

  早年的時候,曾國藩的場子並不是很大,因為他一直沒有封疆大吏的權力,因此也不能提拔人。所以每次向清朝奏請的時候,說提拔這個人、提拔那個人,清朝只是給名義上的一種提拔。這樣,最初湘軍開始創立時,招人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時,曾國藩首先想到了老同學郭嵩燾、劉蓉。三人在嶽麓書院讀書的時候結成了密友,成為一生的鐵三角。郭嵩燾是諸葛亮式的人物,搖羽毛扇,出謀劃策是其所長。劉蓉更被曾國藩稱為「卧龍」。在道光、咸豐年間,湖南士子中還有「三亮」,即三個諸葛亮的說法,即老亮羅澤南、今亮左宗棠、小亮就是劉蓉。曾國藩開始組建湘軍班底的時候,沒有多少人願意跟隨他,因為打仗這種事情是掉腦袋的。這時候,他把劉蓉和郭嵩燾拉了進來。

  劉蓉是湘鄉人,字孟容,號霞軒,少年自負,不肯隨時俯仰,年三十餘還未中秀才。縣令朱孫詒驚嘆其才,秘密讓他的父親督促就試,赴縣試,舉為首名,始補生員。道光十四年,曾國藩初次相識劉蓉,相語大悅。隨即與郭嵩燾、劉蓉三人拜帖稱兄道弟,以後曾國藩又多次拜訪這位鄉賢,十分友善。道光十九年,劉蓉閑居在家,曾國藩從京會試歸里時,曾專程到樂善里去看望他,勉勵他攻讀史書,勤奮寫作。曾國藩作《 懷劉蓉 》詩,詩中云:

  日日懷劉子( 指劉蓉 ),

  時時憶郭生( 指郭嵩燾 ),

  我思意何屬,四海一劉蓉,

  他日余能訪,千山捉卧龍。

  懷念之情,躍然紙上。現在,曾國藩組建湘軍,最缺的是人才,便用軟磨硬泡的辦法,又拿出他一貫的詼諧對劉蓉說:「吾不願聞弟談宿腐之義理,不願聽弟論膚泛之軍政,但願朝挹容暉,暮親臭味,吾心自適,吾魂自安。筠仙( 郭嵩燾 )深藏樟木洞,亦當強之一行。天下紛紛,鳥亂於上,魚亂於下,而筠獨得容其晏然乎?」當時劉蓉已在湘鄉與羅澤南等人練湘勇,並很有成效,只有郭嵩燾冷眼旁觀,因而曾國藩說不能讓郭一個人置身事外。劉蓉隨即來到曾國藩這裡,郭嵩燾也隨後來到。昔日布衣之交的三兄弟,今日又走到一起,曾國藩十分興奮。郭、劉兩人與曾國藩相約——服勞不辭,只是有三點要求:

  不任仕宦,

  不專任事,

  不求保舉。

  這「三不主義」被打破,乃是後來之事,曾國藩當時只好答應,並請郭、劉出謀劃策。他還對管理銀錢的人說:「郭、劉二君,是吾兄弟,不與眾同。薪水惟所支用,不限數也。」郭嵩燾親自到益陽、寧鄉等地遊說,募得十多萬兩銀子,成為曾國藩辦團練的第一桶金,可是,郭、劉兩人在曾國藩大營數年,卻沒支一錢,這使曾國藩深感不安。

  在挽留劉蓉時,最可見曾國藩的用心。劉蓉因回家葬母,不願回來。曾國藩用盡辦法挽留他,並說只有郭嵩燾來了才放他走。咸豐五年三月,郭嵩燾從湖南來到南昌大營,劉蓉請曾國藩兌現他的承諾,當天就要走。曾國藩實在找不出理由,提出以詩相留。劉蓉提出一個標準,說詩作得好就不走了,而佳詩的標準竟是「使我讀之即笑」方可。曾國藩「亟意做詭趣語」,寫成長詩一首,名叫《 會合詩一首贈劉孟容 》。其中最後一段是:

  困窮念本根,風雨思君子。

  艱難復相逢,得非天所祉。

  回首二十?年前,志亢聲亦侈。

  憂患閱千變,返聽觀無始。

  老夫苦多須,須多老可鄙。

  二子苦無髭( zī),無髭亦可恥。

  自乏諧俗韻,不關年與齒。

  貞松無春競,歲晏行可俟。

  作詩志會合,亦用砭窳( yǔ)呰( zǐ)。

  劉蓉「讀之不覺失笑」,因此只好繼續留下來。自此劉蓉隨幕其中,下筆如流,曾國藩很是依賴。曾國藩困頓南昌時,羅澤南上書先攻武昌,劉蓉率左軍,收復崇陽、通城。曾國藩因此上奏朝廷,想舉薦劉蓉,但因有「不求保舉」之話在先,曾先將奏疏讓劉看,並說:「此亦古人之常」。劉蓉卻說:「蕭朱、王貢以轉相之汲引為賢,蓋漢人襲戰國余習,非相交以道也。士各有志,何以強為?」曾國藩不得已作罷。郭、劉兩人出來做官,是幾年後的事。

  曾國藩求賢若渴,因求取人才也有受騙的例子。他平時特彆強調,人有沒有條理,能不能打動人。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署時,有一個人來投效,說他願意在曾手下工作,希望給他安排一個差事。曾國藩說,那你講一講用人方面最大的弊端是什麼。

  這個人跟曾國藩說,用人方面最大的弊端就是應該避免欺弊,被別人欺騙。曾國藩說有道理,鼓勵他說下去。這個人於是跟他講了「四種欺」:

  第一種是像曾國藩您老夫子這樣至誠盛德的人,即使想欺騙你,別人也不忍心。這就是不忍欺。

  還有第二種人,像左宗棠那樣剛正嚴厲的人,別人即便想欺騙,也不敢欺。這就是不敢欺。

  還有第三種人,有的封疆大吏位置很高,別人不欺騙他,但他還懷疑別人欺騙他。

  最後一種人是第四種,自己被別人欺騙了,還感覺不到自己被別人欺騙。

  曾國藩很感興趣,說講到這四種欺很有意思,這樣吧,你能不能明天開始到我手下各個大營去看一看,看看我手下這些人當中哪些人真正是人才。

  這個人領命而去,過了幾天回來了。曾國藩問:你發現我們這裡有人才嗎?他回答說,你這裡人才非常多,但是有兩個人真正是人才。曾國藩問:哪兩個人是你所說的人才?他說:有一個人叫塗宗瀛,還有一個叫郭柏蔭,這兩個人是人才。

  這兩人在曾國藩自己的人才名冊中也是被列為提拔的人,一聽到這裡,曾國藩感覺此人真是了不得,有鑒識人才的本領,便想提拔他。只是一時沒有更合適的位置,所以就先安排他在製造局當差。但是沒想到過了幾天,這個人帶著兩千兩銀子跑掉了。手下的人聽說後,向大帥建議趕快追,曾國藩說不要追了。大家覺得曾國藩這次被別人欺騙了,曾國藩自己捋捋鬍鬚,一再說「好一個不忍欺,不忍欺」。他這樣說,別人都笑了。

  曾國藩總結說:人才憑藉求才者的智識而生,也由用才者的分量而出。用人如同用馬,得到了千里馬而不認識,認識了又不能很好地駕馭使用,那樣的話,用人者反倒樂得騎乘馴服、穩當的劣馬,反過來指斥千里馬的高大、俊偉。

  胡林翼說,人才隨取才者之分量而生,亦視用才者之輕重而至。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後,管轄江蘇、江西、安徽三個省,朝廷所有的大政方針都要諮詢他,場面非常大。曾國藩提拔的人才更多了,主要人才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提拔起來的。

  曾國藩提拔人才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個是數量大。曾國藩的人才非常多,封疆大吏這個職位的就有幾十位,有名有姓、有成就的有幾百人。

  二是專業性強。曾國藩手下的人才都有專業技能,在各個方面都有專業特長。而有的從士兵,或者農夫提升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三是求才的心意非常誠。以誠來求才,待之以禮,求人心境有恆,不達目的不罷休。

  四是範圍非常廣。他主張用人五湖四海,不論資格,打破常規。

  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之道。故恆言皆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

  3.相人口訣

  曾國藩平時留心觀察人,並提出著名的「五到」。其中「眼到」特彆強調「著意看人」,「手到」提出「於人之優劣,事之輕重,隨手筆記,以備遺忘」。

  可見曾國藩注意平時與人接觸時「相人」,在日常軍政生涯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有關傳聞甚多,並稱有《 冰鑒 》之類。最可信的是,他在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日記中寫道:因憶昔年求觀人之法,作一口訣。這個口訣就是識人口訣,也可以說是曾國藩對相人術的總結,其中有的內容顯然超出傳統相人術的範圍,而融入一些新的考察、觀察人的方法。中國從唐代時,選拔人才以「身、言、書、判」為標準。「身」,就是人要長得標緻,身方端正是最好面相。我們通常說,這個人是國字臉,就能成大器。比如兩肩不平,一高一低,就不能擔艱巨。他的日記是這樣記載的: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忠、奸是中國人看人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如果連好人和壞人都不能識別,那何談用人。所以曾國藩把識人口訣中的第一句話定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話講的眼斜鼻歪,在曾國藩看來這個人肯定心術不正。正如看京戲的時候,臉譜一出來就知道這個人是奸臣還是忠臣。相術上講,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頭,一尺之頭不如一寸之睛。所以看一個人,除整體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長得正。這也是看人最基本的方面。

  《 人倫大統賦 》說,「欲察神奇,先睹目睛」。眼睛掌賢愚、貴賤、巧拙、勇怯、邪正之宮。孟子說:「胸中正則眸子眊矣。」眼睛以長、深為貴,其次是尾部稍微翹起,再次是藏神。因此有「兩眼藏神,富貴高名,魚尾插額,位至相國」。而三角眼通常為人狡詐。再如,瞳仁要如點漆,黑白分明。象眼屬於思考理智型,黃眼仁屬於長壽型,突目屬於性格暴躁,渾濁屬於早逝型等。從眼睛觀察人的類型,曾國藩記載的例證最多,如「平視無顧」為最佳,「游目為賊眼」,於他人不利,而「痴視傷己」。

  鼻子居五嶽之中嶽,相書上講鼻子是審判官,位居中央,高高聳立,號稱天柱山,上接天庭,下接水溝( 人中 )。「鼻以準頭為主」,兩邊為「金甲」。

  第二句話是「真假看嘴唇」。口為出納官,不嫌大。口德、口賊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兩極。口以方、廣、厚為貴。又有「開欲大而合欲小」。嘴唇:兩唇相副好文章,如果上唇蓋不住下唇,男必多詐,女必克夫。口像鳥嘴最難交,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決計和他分手,就是看出他長頸鳥嘴,不可共享安樂。史書上記載,漢代老婦人許負,就是憑周亞夫的口,相出他必將餓死的:相法說,有橫紋深入口內,必然餓死。

  第三句是「功名看氣概」。一個人有沒有功名,曾國藩說要看人的氣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場把所有的人都帶動起來,像談戀愛的時候也有一見鍾情,被對方的一種氣質所懾服,有一種追隨的感覺。咸豐四年初,貴州黎平知府胡林翼因湖廣總督吳文鎔奏調,率三百人進入通城途次,得悉吳已戰死黃州。曾國藩當時尚不知吳已死,寫信稱其來,「為甄師( 吳文鎔 )喜,為兩湖喜。又接廬州失陷,岷樵( 江忠源 )殉難之信,為天下憂,為吾黨憂」。隨即向清廷上密疏,稱讚「胡某才勝臣十倍,可大用」。胡遂成為曾的部下。但後來胡最早得到封疆之任,「謹事文正,交歡文恭( 官文 ),推美讓功」,「中興之烈基於此乎!」胡去世後,曾國藩私下與心腹幕僚趙烈文談話時還說:胡林翼是英雄一類人物。而咸豐十年五月胡林翼給曾國藩寫信說,少荃如論骨法必大闊,才力又宏遠,擇福將而使之,亦大勛之助也。曾、胡兩個人給李相面,都說李鴻章是屬大富大貴之相,是一個福將。

  第四句是「富貴看精神」。這裡的「精神」是精氣神的意思。一個人能不能長享富貴,曾國藩說有的人才即便你著意培養,但因為他不能長享富貴,可能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在私下跟趙烈文談話時非常惋惜地說,胡林翼是湘軍第一苦命人。薛福成也相出胡林翼是苦瓜臉,雖有非凡的英雄氣概,卻是一種苦相,即精氣神不足,所以不能夠長久。我們通常講人活一口氣,壽命長的氣長,壽命短的氣短。這個氣就是精氣神。而精是有形的東西,氣和神是屬於無形的東西,但氣和神這種無形的東西都要靠精來支撐,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如此。精又由腎而出,所以一個人腎衰竭了,人的精沒有了,氣和神隨之而散。康熙晚年有一句名言,他說自己為大清帝國殫精竭慮,「心為天下耗其血,神為天下散其形」,是最好的一種表述。所以曾國藩說富貴看精神。

  第五句話叫「主意看指爪」。人有沒有主意,他說主要看指爪。實際是相手。古書有四肢象四時,五體象五行的說法。手以厚、軟為貴。手指纖長,其人聰穎,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魯。曾國藩說,「手心、手掌心當中紋絡清晰而淺者,心定」。這個心定就是主意定,臨事不慌亂。「手掌紋絡淺而亂者,人心亂、心浮」。

  第六句是「風波看腳筋」。足是千里馬,我們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相書講,足者,上載一身,下運百體。足代表良馬,代表地。足以平、厚、正、長為貴。清朝時每有大的戰爭發生,要選好馬匹,大多會從蒙古、西北這兩個地方選。鑒別馬匹好和壞的一個標準就是在一個特定時間中,先到達這個地方的就是好馬,而沒有到達的這些就被淘汰。人衰老的時候也是從足開始,所以他說「風波看腳筋」。有的人就是無風無浪、無災無難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則是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終有成就。這就屬於有風波的那種人。

  最後兩句是「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這兩句不是相人,而是觀察人。曾國藩特別重視有條理,並把它作為用人最重要的四個方面之一。他說有無條理,通過語言能夠看出來。而語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書面語言,包括各種彙報、報告等。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能最離不開的就是我們的文字。文字有很多是屬於報告之類,報告有沒有條理就顯得非常重要。曾國藩這裡的語言主要是指口頭語言,他經常講,古人說的聽言非常適用,即兩個人談話,能不能切中要害,條理清晰,把對方抓住,就能顯示出有沒有條理。

  近代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張學良因為西安事變,被蔣介石囚禁,到了蔣經國時期,仍然沒有獲得完全自由。當時參與西安事變的主要人物太多去世,只有他能夠說出真相,但他多年來一直對此保持沉默。所有的來訪者都被拒之門外,但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做到了。他用一句話就讓張學良說出藏在心靈深處的秘密:

  如果沒有西安事變,你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甚至連你的父親都不如,你的父親是東北王,他不向日本人屈服。你雖因西安事變坐了三十年的牢,但卻改變了中國,你所做的付出,值得!

  這句話讓張學良當即答應唐德剛的採訪。後來張學良所有的回憶錄都保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這應該歸功於唐德剛。一個人說話是否有條理,是否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打動對方,是曾國藩相人的秘籍之一。

  《 曾氏湘鄉文獻 》還保留了曾國藩相人的具體記載,比如說看一個人的面,曾國藩會說什麼樣的臉是顢頇型。人們常說不能與顢頇的人交往,因為這類人講不清道理。曾國藩結也有「八交九不交」之說,說這種人避之唯恐不及。顢頇之人的面相是「面快然而大,無清氣者」,即臉盤非常大又沒有清氣。

  面:

  面快然而大無清氣者,謂之顢頇,顴骨森聳,地角方闊者,主有歲權;色黃黑而潤澤者吉,啞白而枯澀者凶。

  口:

  口唇太薄而顫動者靠不住,口角方者貴。

  說話閃爍游移者靠不住,言傷易者後難渡,言傷煩者做事必浮。

  頭:

  頭如山者貴重,偏頗好動者敗。

  身:

  腰長過人者貴,三段停勻者貴壽。頭,頭一段;肩至丹田一段,以下為一段。

  目:

  暸則胸中正,眊則胃中不正。

  黑珠黃者有膽,淡黃深黃數道分明者:膽大而多智。

  視上者傲,視下者驕。

  憂傾則奸( 側頭視也 ),神定而目如流星閃電者大貴,神盪而目動言肆者可惡。

  鼻:

  梁正者心正,歪者心不正。

  准隆而圓美如珠者貴,准削而歪者人心不正,伏犀貫頂者貴( 若比他人迥長者尤貴 ),中如蜂腰細斷者賤。

  手:

  指甲堅者心計定,指長者聰明,掌紋細而淺者秀,多者心雜,粗而深者定,少者心專。

  足:

  行路穩重者貴,輕佻者賤。

  「言傷易者」指說話大言不慚。「後難渡」指把什麼事情都看得非常簡單,天大的事情在他那裡都是小事一樁。這樣的人做事靠不住。曾國藩經常講,這種好大言而胸無實際的人最易壞事。

  「言傷煩者,做事必浮」,指的是不喜歡別人說話絮絮叨叨,大多時候傷煩。煩是煩惱的煩,就是沒有耐心。曾國藩在用人中有一條,「不勝繁巨者,不能重用」。就是不踏實,不能事無巨細,做不到「五到」。

  他關於「頭」的說法,「頭如山者貴重」,「偏頗好動者敗」。他講人的身體,「腰長過人者」是大貴,尤其是「三段停勻者貴壽」。所謂三段,頭是一段,頭下至丹田是一段,丹田以下是一段。這三段非常勻稱的人,是大富大貴之相。

  其實,曾國藩這些自己總結出來的相人方法,有的來源於中國儒家經典。《 孟子 》中載:眸子,人眼睛的瞳孔。胸中正的人,眸子明亮。曾國藩說「黑珠黃者有膽」,就是有膽量;「淡黃深黃數道分明者,膽大而多智慧」。司馬遷《 史記 》描寫漢高祖為「龍准龍顏」。「龍准龍顏」就是他的鼻頭特別大,像龍一樣的面目。

  曾國藩特別講行路的姿勢,「行路穩重者貴,輕佻者賤」。所以,他在通信中多次教育他的兒子曾紀澤,走路一定要穩重。所謂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除了講求姿勢外,還蘊涵了很多古人養生方面的道理。

  4.獨特的面試人才法

  以上那些都是用來鑒識人才各個方面的相人方法。史書上有很多有關曾國藩相人的記載,包括正史,都說曾國藩有一套獨特的秘法。

  曾國藩相人最典型的例子是江忠源。據《 曾國藩年譜 》記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新寧江忠源以公車舉人留在京師,因郭嵩燾求見曾國藩。江素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曾國藩與語市井瑣事,酣笑移時。江出,曾目送之,回顧郭嵩燾曰:「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江自是遂師事曾。

  而在朱孔彰所著的《 中興將帥別傳 》中,所記這件事的時間更早,引薦人也變成劉長佑,內容則完全相同。

  江忠源早年吃喝嫖賭無所不好,曾國藩當時以理學家自居,對這樣的人往往是避而遠之。當郭嵩燾把江忠源引薦過來,曾國藩一聽是江某人來了,悄聲告訴門房說:「這個人做事不符禮法,你想個辦法把他打發了」。門房是個老實人,實話實說,江忠源急了,大聲說了一句話:「那些事是有的,難道天下還有拒絕人改過的大臣嗎?」

  這句話很有分量,意思是說,坊間流傳我過去那些荒唐事情都是有的,但是曾大人能夠拒絕別人改過嗎?曾國藩一聽這句話,倒屣走出去,把江忠源迎到房榻內室,兩個人暢談一時。等到江忠源走的時候,曾國藩回過頭來跟郭嵩燾說:「此人一定會立大功名,但最後會死在沙場上」。郭嵩燾感到非常不理解,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他是一個舉人,即使將來出來做官,也是文職官員,怎麼能夠死在戰場上呢?不相信。後來江忠源果真死在了戰場上。《 中興將帥名錄 》還記載:曾國藩把自己練兵的計劃告訴江忠源,並表示由他來帶。江忠源是湖南人中第一個以書生帶兵的人,因此也是第一個死在戰場上的高官——巡撫。

  還有一個典型的事例。李鴻章建立自己的班底,即建立淮軍時,對四梁八柱核心團隊中誰能夠成為他最得力的助手,有些拿不準。當時在安慶,他請老師曾國藩幫他把關。曾國藩說:「那好吧,第二天早上,讓他們到我辦公室外面等候。」於是,李鴻章帶了手下張樹聲、吳長慶、潘鼎新和劉銘傳四員大將,讓曾國藩給相相,誰將來最有出息。

  當時安慶這一帶還是很冷的天氣,尤其是早上。四位大將一早就來到曾國藩的大帥府,一等就是兩個時辰,飢腸轆轆不說,外面瑟瑟的西北風吹得幾個人受不了,曾國藩以「耐字決」來考驗他們。又過了一個時辰,這時,其中有一個麻臉的年輕人實在耐不住了,說了兩句話:

  烽火期間如此靜候,豈不延誤軍機?對部下如此怠慢,豈不令人寒心?周公一飯三吐哺,以待天下賢能,而大帥的架子也太大了!見不見應該早一點告訴我們。

  這時,曾國藩從室內走出來,對四位說:「好吧,今天不見了。」四個人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覷,而那個麻臉氣得拳頭攥得緊緊的,口中不停。過了一會兒,李鴻章來到曾國藩這裡,說:「老師,我託付您的事情,不知有沒有給我辦。」曾國藩對李鴻章說:「少荃啊,這幾位都不錯。其中,器矚非常、聲音洪亮的那個麻臉漢子,就是你將來要找的接班人。」李鴻章說:「這個人就是在大潛山上喊出大丈夫應生有爵、死有謚,人稱劉六麻子的劉銘傳。」曾國藩說:「四人在外面等待時,其他人都屏息肅立,改容以待,只有那個麻皮不一樣。他出言不遜,見我走過,昂然而立,眉宇間有不平之色。此人額廣面長,鐘聲鐵面,有雄俠威武之氣,膽量和才氣在諸人之上。好生栽培吧!」

  劉銘傳果然成為李鴻章的第一員大將,特別是在平定捻軍時,立下汗馬功勞,封一等男爵,後來成為台灣第一任巡撫。連戰先生的祖父連橫著有《 台灣通史 》,他說台灣歷史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永垂不朽的人中,劉銘傳是第一人。

  後來,曾國藩北上鎮壓捻軍時,請李鴻章的淮軍來支持他,還特別奏調淮軍大將劉銘傳。劉銘傳這個人血氣方剛,火氣非常大,曾國藩想用合適的方式規勸他。劉銘傳的詩集《 大潛山房詩鈔 》完成時,請曾國藩作序。曾國藩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於是在序中說,你這個人用兵和寫詩一樣,都是屬於不同凡響,但是你有一點做得不夠完美,就是向來藐視敵人之意太多,也就是說沒有經過太多的風浪,心中往往有一種驕矜之氣。曾國藩囑咐他應養成「豪俠而具斂退之氣」,即發揚豪俠之氣,同時要內斂功夫,遇事冷靜沉著,少些鋒芒,多點避讓,人就完美了。

  曾國藩還送給他一個禮物,是用動物羽毛雕的一把扇子。曾國藩在扇面上題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要劉銘傳向他的前輩舒城( 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人周瑜學習。周瑜是孫吳的名將,「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曾國藩希望劉銘傳把驕矜之氣壓一壓,要養成一種大將風度。

  類似記載非常多,雖有誇張、神化成分,但曾國藩確實在識人方面有獨特的本事。《 見聞瑣錄 》「曾文正知人」條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曾國藩善知人,預卜終身。任兩江總督時,陳蘭彬、劉錫鴻頗富文藻,下筆千言,善談天下事,並負重名。有人推薦到幕府,接見後,曾國藩對人說:「劉生滿臉不平之氣,恐不保令終。陳生沉實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會有大作為。」不久,劉錫鴻作為副使,隨郭嵩燾出使西洋,兩人意見不合,常常鬧出笑話。劉寫信給清政府,說郭嵩燾帶妾出國,與外國人往來密切,「辱國實甚」。郭嵩燾也寫信說,劉偷了外國人的手錶。當時主政的是李鴻章,自然傾向於同為曾門的郭嵩燾,將劉撤回,以後不再設副使。劉為此十分怨恨,上疏列舉李鴻章有十可殺大罪。當時清廷倚重李鴻章辦外交,上疏留中不發。劉氣憤難平,常常出語不馴,同鄉皆敬而遠之,設席請客,無一人赴宴,不久憂鬱而卒。陳蘭彬於同治八年( 1869 )經人推薦,進入曾國藩幕府,並出使各國。其為人不肯隨俗浮沉,但志端而氣不勇,終無大見樹。

  作者說,觀曾國藩預決二人,真如天算一般。然其衡鑒之精,尚不止此。在軍命將,說某可為營官;某人可為大帥,某人福薄,當以死難著名;某人福壽,當以功名終。皆一一驗證。

  曾國藩的幕僚方宗誠在《 柏堂師友言行錄 》卷三記載:

  王子懷曾言曾公真有知人之識,咸豐初年,予上振興人才疏,公見之,即再三稱賞,但勸予不要保舉徐仲升( 徐廣縉 )制軍、周敬修( 周天爵 )侍郎辦兵事,說仲紳前辦夷事甚得體,然實無才,留廣東使夷人有所敬畏可以,若辦兵事,底蘊盡露,豈不可惜!敬修之才,但能辦土匪,不能辦賊,其後果如其言。

  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在《 庸庵筆記 》有「談相」一文,記載道:

  世俗頗傳曾文正精相術,於文武員弁來謁者,必審視其福量之厚薄,以定用舍及所任之大小。余謂文正於相術不必精,然接見一人,每於其才之高下,德之淺深,福之厚薄,往往決之而終身不爽,以是負知人之鑒。

  這句話頗為客觀。而薛福成也有一些相人的本領,包括為曾國藩以及當時幾乎所有湘軍高層都有相:

  曾文正公器宇凝重,面如滿月,須髯甚偉,殆韓子所云「如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者。」余所覯當代巨公,無其匹也。知府張澧翰善相人,有癩龍之目,謂公端坐注視,張爪刮須,似癩龍也;惟眉發稍低,故生平勞苦多而逸豫少。

  威毅伯沅甫( 曾國荃 )尚書,體貌頗似文正,而修碩稍遜焉。

  合肥傅相肅毅伯李公( 李鴻章 ),長身鶴立,瞻矚高遠,識敏辭爽,胸無城府,人謂其似仙鶴之相。

  胡文忠公( 胡林翼 ),精神四溢,威稜懾人,目光閃閃,如岩下電,而面微似皋陶之削瓜。駱文忠公( 駱秉章 ),如鄉里老儒,粥粥無能,而外朴內明,能辨賢否。左文襄公( 左宗棠 ),貌亦如老儒,而倜儻好奇,議論風生,適若與駱公相反。

  羅忠節公( 羅澤南 ),貌素不揚,目又短視,不善馳馬,衡陽彭雪琴尚書( 彭玉麟 ),恂恂儒者,和氣藹然可親;道州楊厚庵尚書( 楊載福 ),意思深長,貌亦儒雅。鮑武襄公( 鮑超 ),軀幹不逾中人,文弱如不勝衣:四公之貌,皆與其行事不同,殆非世俗所能揣測也。

  5.詢事考言——識人口訣運用

  曾國藩在考察一個人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即遵循古人的成法:一個是詢事,一個是考言。詢事是指對事情的看法,有沒有獨特的見解;考言則指說的話是否符合情理。這些在他的日記中有很多記載。

  曾國藩考察一個人,大體要考察十二個方面,以此了解一個人的背景,包括出身、家庭情況,在哪裡參過戰,在哪裡做過官,現在任什麼職務等。

  曾國藩在第二次出山後,尤其是任兩江總督後,幾乎每天都接見下屬,包括最基層的文武官員。每次都把他的觀察記下來,以備以後驗證。因此他的日記中留下這方面的記載非常多。

  咸豐八年九月十五日談話記錄:

  何本高,湘陰歸義人,兄弟六人,行三。咸豐三年入營。樸實。

  陳青雲,湘鄉五都蕭家沖人,兄弟四人,居三。眼圓而動,不甚可靠。語次作嘔,眼似鄒聖堂。

  劉光明,湘潭石潭人,年二十七,父四十六,母歿,有二弟。明白安詳。

  再如:

  丁長勝,前充二旗左哨,本年二月假歸。三十五都人。四年,招副五哨入王營。身文而笨,訥於言辭;目不妄動,為可靠。

  周惠堂:顴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濁氣,色浮,不甚可靠。

  鍾輔朝:目清而不定,明白,滑。

  吳蘭蕙:面偏神動,目有精光,跳皮。

  王春發:口方鼻正,眼有精光,色豐美,有些出息。

  唐順利: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龔隆貴,二都人。四年二月初十日圍在岳州,城破後十五日逃出。在城內殺穿左右頰。十一月復入王營。據稱,在湖南與朱洪英戰最狠,七年十一月與石達開戰最狠。身長視下,有壯氣,好說話。父母年六十二三。三年入鍾開誠營。

  李繩武,湘鄉城內人,種田為業。三年入王營。旋至衡州入羅山營,同剿岳州、武漢、田家鎮、弋陽、廣信,均在事。年四十二歲。充二旗哨長。無英氣。無父母,有弟,有二女。尚老成。

  他說丁長勝「身文而笨,訥於言辭」,後面又說「目不妄動,為可靠」。就是眼睛堅定,不是轉來轉去、很機靈、揣摩對方的樣子。曾國藩用人最主要的是用質樸的人,即誠實的人。龔隆貴這個人「身長( 身材高大 )視下( 眼睛向下 ),有壯氣,好說話」。李繩武這個人,他的鑒定是沒有英氣,但是老成。

  曾國藩品鑒人才有兩個特點:重視品格和性格方面的觀察,這類記載最多。

  文兼武,十二都人,三十歲,其兄亦在王營,拙、直,長工之才。

  陳品南,老三營湘旗旗長。挺拔,有靜氣。二十九歲。銅錢灣住。副將銜。

  喻科癸,平江親兵百長。年二十四歲,滿面堆笑,可愛。矮而精明,略似陳安南。

  他說文兼武這個人拙、直,後面寫上是「長工之才」,適於做長工;評價陳品南「挺拔,有靜氣」;說喻科癸「滿面堆笑,可愛。矮而精明」。

  關於品格的觀察:

  賀國秀,五都人,兄弟六人,行二,有一兄一弟在營。四年三月廿五入王營。靜而明白。壯勇百長。作田營生。

  王勝友,六都人。初入羅信南營,後入蕭營。據稱,小槍食葯一兩零,父母俱在。鄉間蠻人。

  成立福,湘潭七都人。父八十,母七十。兄弟七人,二早死,四人在營當勇。年三十七歲。四年,在羊樓峒入營。打義寧後,告假一次。七年六月充前營哨長。初由抬槍班當散勇。樸實壯健,目光漸散。

  蕭賞謙,平江長壽司。蘇官渡入營,貴溪升什長,衢州升哨長。父母皆存,藍翎把總。兄一,讀書,弟一,耕田。耕作為業。武人而有儒雅氣,身段穩稱,鼻正眉疏,似有用之才。中哨哨長。

  二是考察一個人是否可靠,能夠做哪個方面的事情。如他說李楚盛這個人「目有精光數道,種田為業」,後面四個字「樸實可用」。評價李祖祥時說「目定」,不是游移那個樣子,鼻子挺,堅實可靠。類似這樣的記載也很多。

  中國古代在總結識人方面的經驗非常多,《 呂氏春秋 》中有識人「八觀」。更早即商末周初的時候,周文王就發明了鑒識人才的「六征法」:

  第一是「觀誠」。誠是誠實的誠,就是觀察一個人是否誠信。

  第二是「考志」,就是通過言語來考察一個人是不是有志向。

  第三是「視中」,即通過聲音和氣息判定一個人內心是否有浮氣。

  第四是「觀色」,就是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表情。

  第五是「觀隱」,這是最難的,即平常我們說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傳統相術把觀察一個人的內心放到了最要緊的位置上。

  最後一個是「揆德」,即看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情操。中國古代此類記載非常多。如《 史記 》記載劉邦去世前,想到呂后已經要代替劉氏天下,安排後事說「安劉氏者必( 周 )勃也」。周勃雖然不善於言辭,但很忠誠,最後能夠安定劉姓江山的,一定是他。果然,後來陳平和周勃兩個人聯手平定諸呂之亂,穩定了漢朝的江山。

看曾國藩如何以"笨"致勝導讀

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彆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這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成就。

文/張宏傑 | 來源:摘自《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鳳。曾氏一族的天資並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僻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曾國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很多小動作。

而曾國藩的對策是回復給皇帝一道辭氣卑約的奏摺,堅請派李鴻章前來,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語懇摯,不溫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盤一目了然。趙烈文評價說,曾國藩的手段,平直無奇,卻實高於李數倍。

僅舉此數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層次,實非常人可比。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彆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

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曾國藩說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則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李鴻章作為他的弟子,也時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國藩卻因為愛李之才,始終不改對李鴻章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李鴻章因此終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開口不離「我老師」三個字。這個事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指揮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楊一役」的最終勝利。

當然,曾國藩最有意義的「笨拙」,還是他的思維方式,正是「紮實徹底」的思維方式,使曾國藩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

中國式思維尚直覺,重體悟,善類比,卻輕邏輯。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緒常如天馬行空,不循規矩,任意跳躍,因此很容易跳過真理與謬誤之間那小小的一步距離。

而西方思維的最大特別是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西方人從量化分析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入手,沿著「現象—差別—差別的擴大—精確量化—創新」的思維路徑前進,因此能發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維,建立起嚴密的學術體系。

曾國藩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式思維不謀而合。曾國藩的思維方式因為其「笨拙踏實」,在中國人中達到了少有的嚴密程度。

曾國藩式思維的秘訣。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覆琢磨,細細分析。而「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個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點含混不清之處。這樣分析下去,對這件事物就會觀察得分外透徹。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後,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作參考。

曾國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的。確實,「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推薦閱讀:

曾國藩修身十二條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第一章)
齊家有道丨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的密碼
遭疑促思終成名臣的曾國藩
曾國藩:為什麼有人到了四十歲仍舊一事無成,成大事要六戒!
南懷瑾:自古成大器者必六戒,曾國藩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TAG: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