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的中國

孟子的中國鮑鵬山     (一)  陳實:各位街坊、各位聽眾、親愛的朋友們,「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八講現在開始!今天的主講嘉賓是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鮑鵬山教授。現在的「百家講壇」我封他為 「當紅花臉」,因為不能叫「當紅花旦」,他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孟子的中國》。大家都知道,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孟,孔子第一,孟子第二,所以孟子叫「亞聖」。孟子曾經帶著他的學生四處遊玩,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肯定他的意見,後來他寫了七篇文章,每篇上下合在一起就叫《孟子》。  我們文化上現在有兩個現象,應該說是兩個毛病。一個是在它的高端,我們很多人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我們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寫了五千言,孟子寫了七篇文章,孔子是二十篇,是他的弟子集合而成的二十篇,荀子、莊子一個寫了二十三篇,一個寫了三十三篇,墨子多一點,最多是韓非子,寫了七十七篇。現在無論在哪一所大學,誰都能寫七十七篇文章,有的還出了書一本又一本,但是一會兒又沒有了,因為記不住。孔子、孟子、老子,他雖然寫得很少,但是他們留下了五千年。所以,這種現象我不多批評了,這些偉大的思想家們他們留下的都是一些文化的精華。  第二個,在我們文化的低端,我們很多人對一些最基礎的東西搞不清楚,一頭霧水。比如說我們在場的這些朋友們,我就問一下很簡單的問題,馬克思的思想是什麼?你能不能給我幾句話講出來。孟子、孔子的思想是什麼?搞不搞得清楚。你搞不清楚,你怎麼去學習呢?你怎去繼承呢?所以,我覺得這兩個現象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今天講孟子,我們大家都知道孟子這個人,但是孟子的思想我們能不能講清楚呢?不一定能講清楚。我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五條,十個字:第一叫性善;第二叫民本;第三叫仁政;第四叫王道;第五叫德治。幾十個,上百個思想家,如果都能夠用比較簡單明了的東西對他進行一個概括,我想逐漸地積累你也就是一個文化大師了。這是我對孟子的一個理解。當然,鮑教授當然比我這個理解要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仔細,更加富有現實意義。他講的題目叫《孟子的中國》,我的理解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呢?鮑教授將在對孟子思想的追尋中為我們詳盡的描述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的圖景。  鮑教授是60後,安徽六安人,這塊土地上有很多的名人,現在有鮑鵬山。鮑鵬山是以《鮑鵬山新說水滸》成為「百家講壇」新的王牌,他現在的名氣高過易中天和于丹。從網上的資料和昨天我們接觸鮑教授來看,我感覺鮑教授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是血性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大學一畢業,22歲時就自動要求去支邊,從內地跑到青海,在青海師大任教17年。在17年中,全心去研究先秦的諸子百家,他喜歡《水滸》,他不喜歡《三國》,他說《三國》是講帝王將相的,《水滸》是講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他的名言叫「做人要做魯智深」。我能夠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叫「嫁人要嫁豬八戒」,兩個合起來正好是我們這個時代大眾文化的一道風景。  鮑教授的語言可以說是麻辣兼風趣,講述細膩而溫情脈脈,很有親和力。我在網上看到說他的女粉絲很多,但是昨天晚上吃飯的時候他不承認。其實鮑教授的特長就在有事、有物、有情、有味的細節中通過看人生、看人性來談社會,談制度,談文化,並且用現代的視角旁徵博引。現在,讓我們用掌聲歡迎鮑教授,讓我們一睹鮑教授的演講風采,有請! (二)  鮑鵬山:站在這個地方還是有一點壓力,我一看到「嶺南」這兩個字就怦然心動,因為太有文化了。我們知道中國近現代最有革命性的地方就是在嶺南,即使在傳統文化裡面,嶺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因此,我對嶺南這個地方一直很嚮往。我在其他的地方也做過一些演講,但是在這裡面對諸位還是第一次。  剛才主持人對我的題目做了一個分析,為什麼叫《孟子的中國》?我覺得講得非常好,我覺得一個民族,它往往是由這些民族的先驅塑造出來的。因為我們有孟子這樣的一些人,所以我們才會有這樣的民族,有這樣一個民族的風度和氣派。它跟我們古代偉大的先人有關。我今天講一講孟子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大時代。孟子生活的是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個時代,一個戰爭的時代。我們講到中國歷史的時候,一講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就不得不向春秋和戰國投去我們特別尊崇的目光。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民族文化最富有創造性的時期,最有原創性的時期,而且可以說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的一些元素都是在這個時代裡面被建立起來的。  有一個思想家叫雅斯貝爾斯,他曾經把人類歷史上的某一個時期稱之為「新時代」,什麼意思呢?就是人類在這個時期里從蒙昧的狀態進入了現代。人們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人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看待人類自己,來認識人類自己,並且能夠從道德的角度來確立人以及整個人類的歷史使命。這個時代在西方就是古希臘時代,在中國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孟子是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人物,我把這個時代稱之為「大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有這樣的兩個基本特點,我把它稱之為「孟子時代」的兩幅面孔。哪兩幅面孔呢?第一個,這個時代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時代,是一個血腥的時代。殺伐征戰,合縱連橫。我們看看司馬遷《史記》上記載的在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的規模,以及每次戰爭死亡的人數是觸目驚心的。長平之戰,除了放走200多個小兵回國報信,最後坑殺的俘虜就達40多萬。現在西方的很多學者懷疑《史記》中的這些記載是否真實。但是,我在這說一下我的觀點,我對於司馬遷是非常信任的,我相信司馬遷對於戰國時期這些戰爭以及雙方戰爭投入的兵力的規模,以及戰爭結束以後雙方死傷人數的記載,一定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司馬遷本身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歷史學家。所以,在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以及戰爭的死傷是非常巨大的,孟子對此也有他的描述。  即使在戰爭以外又是怎麼樣的呢?孟子對於他那個時代的諸侯們做的道德的判斷是什麼?這些諸侯,在那個時代都集體犯了一個病,什麼病呢?嗜殺,殺人對他們來說不是軍事需要,是心理需要。他們一天不殺人他們一天不舒服,已經變成這樣了。而且他講了這麼一句話,「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這就是孟子對他那個時代做的評判。在孟子的這個時代是怎麼樣呢?「王者不作」,這個時代的老百姓是怎麼樣的呢?「憔悴於虐政」。如果我們說這個時代僅僅是這樣子,我們怎麼能夠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大時代呢?如果這個時代僅僅是這樣的一幅面孔,這個時代還有什麼魅力呢?為什麼這個時代還值得我們去尊敬呢?因為這個時代還有另外一幅面孔,就是「處士橫議,眾說紛紜」。  同時,與諸侯放恣相對應的還有「處士橫議」。「處士」是什麼呢?處士就是沒有做官的知識分子,孟子就是士,莊子就是士,荀子、韓非子都是士。這些「士」在那個時代幹什麼?橫議,橫議就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諸侯是想怎麼干就怎麼干,讀書人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正因為士人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所以才出現了百家爭鳴。所以,這個時代才有自己的光榮,這個時代不光有殘忍,這個時代還有人道,這個時代不光有諸侯的刀鋒,這個時代還有這些處士們的筆鋒、詞鋒。這個時代不光有諸侯們的殘忍,這個時代還有孟子、莊子的仁義道德。  歷史已經走過那麼多的時代,這些諸侯們曾經造成的血腥已經遠去了。但是在這個時代處士們所創造的文化深深的植根在我們民族的血液裡面,這就是這個時代給我們留下來的偉大的文化遺產。孟子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在這個大時代裡面,我們剛才講到了「處士」,所謂「處士」就是沒有官職的讀書人,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偏偏非常有地位,從我們中國後來的時代看,大家都不能理解,因為在中國後來漫長的時期裡面,一個讀書人如果他沒有做官,沒有考中科舉,沒有做官的資格,他在社會上一點都不受尊重。一旦做官了,鄉鄰、士紳都很尊敬他,紛紛給他送錢、送禮物。中國後來讀書人受人尊重,是因為有權,或者說你將來有可能掌權。中國古代人尊重讀書,是將來有可能做官。但是,在孟子這個時代非常有意思。這些讀書人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官,所以他們才有特別的自由,才特別的受人尊重。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舉兩個例子。有一個普通的讀書人顏斶,有一天他突然來了情緒,想去見齊宣王,齊宣王是戰國時代非常有名的國君,跟孟子的關係非常好,孟子的一生就主要跟齊宣王打交道。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國君,他進去了之後站在門外,國君卻高高在上,兩個人講話聽不見,因為距離很遠。後來齊宣王就說,你走近一點,可顏斶站在老遠的地方也說,「王,前」。齊宣王一聽,臉色就不好看了,齊宣王是那個時代的國君裡面最有教養的一個,為什麼孟子在他那裡呆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因為齊宣王能夠忍受他。所以,此時此刻他只是臉上不悅而已。齊宣王手下的人就看不慣了,說你這樣做可不好,你看我們上面是國王,你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你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怎麼能讓他走近呢?難道你認為一個讀書人比國君尊貴嗎?顏斶說,當然是讀書人尊貴,諸侯不尊貴。回答得非常的乾脆,一點猶豫都沒有。這個時候齊宣王就生氣了,你要講出根據來我就放過你。讀書人就說,以前秦國親王帶著大軍來討伐攻打齊國,秦王下了兩道軍令,一個是針對死去多年的讀書人柳下季。秦王對他的軍隊說,「有敢近柳下季隴五十步而樵採者,殺無赦」。你們要敢到這個人的墳墓周圍五十步砍柴就殺無赦。另外一道軍令就是「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隴也。」從秦王這個話就可以看出來,一個死去的讀書人的墳墓比一個活著的國王的腦袋還尊貴。齊王覺得挺有道理,就請他做老師,這樣一來你的妻子、兒女都可以穿名牌服裝了。讀書人怎麼說的呢?他說我沒有興趣,我還是要做我的鄉野之民,我也不需要車,「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我吃飽了以後安閑的散步。我吃飯沒有肉不香怎麼辦呢?我餓的時候再吃就香了,我不需要有權有勢。我不知道這個讀書人今天來見齊王是來幹什麼?就好像是來教訓教訓他的。  齊宣王后來還碰到另外一個叫王斗的人,這個人就更糟糕。有一天他也跑去見齊宣王,他也站在門口,齊宣王一聽很高興,趕緊讓王先生進來。手下說,我們的國君請你進去。王斗就說,請你們的國君出來。理由是什麼呢?我要進去見他,我就是趨炎附勢,如果他出來見我,就是禮賢下士。與其我趨炎附勢,不如他禮賢下士。齊宣王的手下聽覺得有道理,就跑去跟齊宣王說了,說國君,那個王先生讓你出去。齊宣王一聽,就趕緊說,你們趕緊跟王先生說等一下,我馬上就出去。齊宣王趕緊走到門口,很親熱的拉著了王斗的手,齊王說,王先生你這麼遠來教導我,既然來了就不要有什麼忌諱,直言不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可是,王斗怎麼說呢?他說我哪敢正言直諫,因為我的上面是一個昏君,我哪敢跟你講真話?齊宣王一聽不高興了,兩個人就冷場了,也不知道說什麼了,我虛心跟你討教,你說我是昏君,我們下面就沒有辦法對話了。後來王斗就說了,你們齊國以前的齊桓公有五個愛好,就干成了大事業,做了霸主。齊桓公是齊宣王最崇拜的人物。王斗說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就是因為他有五個愛好,你已經有了四樣了。  齊宣王聽了特別高興,說那你說一下我到底有哪幾樣愛好是跟齊桓公是一樣的。王斗說,齊桓公喜歡馬,你喜歡馬;齊桓公喜歡狗,你喜歡狗;齊桓公貪財,你也貪財;齊桓公好色,你也好色。最後一條,齊桓公愛好人才,這一條你不行。我看到《戰國策》這一段,就在想王斗也不知道今天想去幹什麼。因為話說完了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我告訴你,他們來幹什麼呢?那個時代的這些讀書人就是干這個事的。  我剛才舉了兩個齊宣王的例子,我現在舉一個魏國的例子,魏國魏文侯,他的老師,他的兒子,這三個人的關係。有一天,太子駕著馬車在大街上走,前面來了老師田子方的馬車,我們中國人都知道,兩者相遇,地位高貴的人先行,那麼太子的馬車應該先走。但是,在戰國時代的太子一般都比較懂事,一看到老師的車來了,他趕緊讓他手下的人把馬車趕到路邊避開,自己從馬車上下來,非常的謙恭站在路邊上,拱著手讓老師先過去,但是田子方看都不看就高昂著頭過去了。這個時候太子覺得很沒有面子,禮尚往來嘛,我恭敬你你也應該恭敬我,怎麼這麼傲慢呢?就攔住老師的馬車問他,你要告訴我,到底是富貴者可以驕人,還是貧賤者可以驕人?太子問這個話的時候,他心裡是有一個答案的。他認為這個選擇題的答案一定是富貴者可以驕人。其實就是告訴你,貧賤的人應該謙虛一點。但是,他沒有想到,他把這個選擇題交給了田子方去做,田子方馬上就回答了貧賤者驕人。貧賤人才真正有資格傲慢。太子有一點想不通,你跟我講一下道理,為什麼呢?田子方說,很簡單,像我這樣普通的讀書人,我到你們衛國,你的父親對我好,你對我很尊敬,我呆得舒服我就呆下去,我呆得不舒服我下午就走了,我到齊國去,到哪一個國家都可以,到時候我扔掉衛國就像扔掉一隻破鞋,你們對我來說就像一隻破鞋,我現在穿得舒服我就呆在這裡,但是,你現在不舒服了你可以到哪裡去呢?  所以,那個時代的士為什麼可以如此傲慢?在我們後來看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骨氣,是因為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無產。他沒有產業,所以他沒有顧忌。我們都記得列寧曾經講過,無產階級為什麼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階級,因為他沒有東西可以失去,而他革命後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第二,無國。朝秦暮楚就是描述那個時代讀書人的生存狀態,早晨還在秦國,幫著秦國打楚國,後來覺得秦王不夠義氣,晚上就幫著楚國打秦國。無國就表明他自由,他們沒有國籍。假如說荀子是趙國人,莊子是宋國人,孔子是魯國人,我們只是說他出生在這個地方,沒有我們今天講的所謂祖國的概念,都是周遊列國的。所以,以前人講屈原是愛國主義,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像孔子,他是魯國人,他周遊列國跑了那麼多國家,他到晚年才回去呆一呆,他年輕的時候,自己能幹的時候他跑到齊國,跑到宋國,跑到衛國,他從來不會跑到自己的國家去,他都在幫別人的國家出主意,難道我們可以說他是叛國嗎?所以,在那個時代因為無國,所以他們很自由。  當然,光有這兩點還不行,但即使有這兩點,仍然不能說明士為什麼受人尊重。普通的老百姓也無國、也無產,為什麼國君不尊重他?因為還有一條:有用。有什麼用?他們是高級智囊。誰有智慧,他在那個國家就有重量,因為他有更多智力的資源。所以,在那個時代有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家裡面養士。我們今天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在那時代怎麼樣呢?恰恰相反,甚至到了最後,這些戰國君子們養的很多人都算不上士了,比如說孟嘗君,別人跑到孟嘗君家說我到你們家來當門客,孟嘗君說你有什麼專長?我會學雞叫,也行,那你來吧。然後就去了。突然又來一個人,你有什麼專長,我沒有什麼專長,我偷了幾年東西,我會鑽狗洞。也行,那你也來吧。雞鳴狗盜說的就是這些。又來了一個人,問你有什麼專長?他說我什麼專長也沒有,我就會掃門檔。那好吧,你也來吧。  所以說從這裡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哪怕你不是士,你冒充士都可以有一碗飯吃。因為士的地位很高,所以他們才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他們才自信、自大、自負,因為這樣,他們才敢以一個匹夫的身份議論天下。孟子也好、莊子也好,他們談論的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大志。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自信?時代賦予了他們這樣的自信。孟子就恰恰生活在這個時代。 (三)  我們今天的第二個話題就是中華人格:大丈夫。在先秦的時候,關於理想的人格有好幾個不同的觀點,比如說孔子,他就是試圖建立一種君子式的人格。莊子是隱士型的人格。荀子是小白領式的人格,他會教你怎麼樣做一個非常稱職的,讓領導喜歡的,永遠不會解聘你的白領。孟子給我們樹立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格理想呢?就是大丈夫人格。講到這裡,我們就要講到孟子本人的一些經歷。  在戰國的時候有七國,我們都看不到鄒,為什麼呢?因為它太小了,打開了以後大概不會比我們今天的香港大。所以,孟子在這樣的國家裡面呆著是不可能有出息的,不可能有作為的。所以,學成之後他就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到齊國,到衛國,到宋國這些國家去遊說,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在齊威王的時候,齊國就建立了一個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社科院。到了齊宣王的時代,這個稷下學宮的規模一下子變得很大,各國的學者都到這一個稷下學宮來做學問。齊宣王靠什麼東西把各國的學者都吸引到這個地方來的呢?靠條件,給什麼條件?每個學員到這裡來做研究,一套別墅,一駕馬車。孟子在齊國的大街上出門的時候是非常的風光,孟子的車在前面開,後面跟著數十輛車,相當於今天國家領導人的規格。然後,日常生活給什麼待遇呢?上大夫的待遇。大夫是什麼呢?就相當於今天的部長。就好像今天你到北京社科院去,一住下來,別墅給你,轎車配上,每個月按照部長的待遇給你發工資。給這麼好的待遇需要幹什麼事?是不是任務很重,給你很多的課題?是不是要填很多的表格?如果讓孟子填表格,孟子肯定早跑了,孟子是一點點的耐心都沒有的。那麼這些學者們得到這麼多的待遇之後,齊宣王給他們提出了什麼要求呢-不治而議論。什麼叫「不治」呢?就是沒有具體的職責,不用負任何的責任,不用上班,不用打卡。哪幹什麼呢?後面兩個字「議論」,你就天天議論,你就天天發牢騷,你就天天批評,你沒事了就天天來教導我。所以,那些學者都對齊宣王很好,荀子是趙國人,比孟子小30來歲,做了連續三屆社科院的院長,也跑過去了。所以,那個時候中華的學術在齊國是百花齊放。而且齊宣王本人非常的寬容,這一幫學者在那裡都是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孟子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被慣出來的。  所以,為什麼說孔子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見到誰都特別謙恭,孟子是一個脾氣特別壞的人,他看到誰都特別不順眼,因為他被慣壞了。我們剛才講的嚴楚、王斗怎麼見齊宣王,我們現在看看孟子怎麼見齊宣王。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有一天早晨,孟子的心情比較好,就跟他的學生說,我今天準備上朝,上朝就是見見齊宣王。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就要出門的時候齊宣王派了兩個人來請孟子,怎麼說的呢?說我們的國君昨天就想到你的住處來拜見你。注意,是齊宣王到他那裡來拜見,但是很不巧,昨天我們齊宣王感冒了就沒有來。現在我們的國君特別想見你,不知道孟先生今天上不上朝,我們齊宣王今天想見到你。這個不是叫你去,也不是請你去,而是問你願不願意去。孟子本來就準備去的,可是現在孟子怎麼說呢?他說對不起,我也感冒了,不去。這件事情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拿來當作批評孟子做作,虛偽的佐證。後來孟子也做了一個解釋:我自己去表示是我自己的願望,你叫我去那等於說是我要接受你的使喚,這是原則問題。  今天使喚我一下我去了,明天使喚一下我又去了,使喚三次以後那就習慣了,那怎麼可以呢?所以,孟子說,你不要以為我在你這裡吃你的飯就是你的部下,不是的,我是你的老師,我在你這裡呆著,享受你的待遇,是因為我覺得你這個小子還可以教好,哪一天我覺得你教不好了我就不教了,我就走了,所以,不是你給我面子,是我給你面子。這就是孟子對齊宣王的態度。到了第二天早晨孟子又穿戴整齊了,又準備出去了,一個鄰居死了,他要去弔唁。他的弟弟說,你昨天說感冒了,今天你又要去弔唁,這樣是不可以的。孟子卻說我昨天感冒,但是今天我好了,不能出去嗎?孟子是不講道理的,但是他的可愛之處也就在他的不講道理。  眾人都在批評孟子不尊重齊宣王。可孟子認為,在齊國所有的大臣裡面,我孟子是最尊重齊王的,你們這些才是不尊重齊王的。為什麼呢?你現在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仁義道德是不是好東西?當然是好東西。我問你,既然仁義道德是好東西,你們見了齊王之後為什麼不談仁義道德呢?老是談吃喝玩樂呢?所以,你們骨子裡面是一點都不尊重齊王的。而我孟子每次見到齊王我只跟他談仁義道德,可見,我才是最尊重齊王的,而你們不是。你聽他這麼一說,你發現他真的是有道理。但是,別人就針鋒相對了說,國君如果召見大臣,大家沒有準備好怎麼辦?步行去,這表示尊重。父親如果召見兒子,兒子也不能說好,我馬上就來,一句話都不能說,你說好就來不及,這都是有規定的。《論語》上也有記載,孔子就是這麼做的。  這麼一說,就把孟子逼上絕境了。孟子總不能說孔子做的是錯的吧!但是,孟子到這個時候就有他的論辯技巧了,他的論辯技巧就是不在你的遊戲規則裡面跟你玩,你的遊戲規則我玩不過你,我把這個遊戲規則拋開,我另建一個遊戲規則,他說,一個人受人尊重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地位高,第二是年紀大,第三是道德和學問高。我跟齊王第一條比,地位是他高,他得一分。第二條件,年紀大,我比他年紀大。再看第三條,道德學問高,我比他的道德學問高。三分裡面我得兩分,他得一分,二比一,我贏了。所以,他怎麼能夠隨便召見我呢?他要到我家裡來,我見不見他還是一個問題呢。  而且要注意,年紀大和地位高這個是客觀的,但是學問和道德高,就表現出孟子的傲慢,不太尊重人。我們在座的各位是不能跟別人說我的道德品質比你好吧。曾經中國的大學裡面評出了所謂的德育教授,我就覺得很受傷害,為什麼呢?因為我身邊有數學教授、計算機教授、管理學教授,我是古代文學教授,我們各有所長,平起平坐,我不受傷害。但是,中間突然來了一個德育教授,說明什麼呢?他的道德比我們高,就說明我們的道德比他低,我們忽然成了道德二等公民了,這不是不尊重人?他們說不要生氣,他是德育教授說明他道德課講得好。但是,道德僅僅是講得好就可以了嗎?  孟子用他自己制定了這一套評分標準最終證明了一點,他在齊宣王面前他絕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齊宣王在他這裡虛心求教,我孟子要不要教他,還要看我高興不高興。而齊宣王對孟子還真的是必恭必敬。所以,我曾經講齊宣王和孟子的關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範的一種文化和權勢之間的關係,是道和士之間的關係。孟子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在這樣的一種時代裡面,他養成了和孔子截然不同的一種人格精神,孔子非常恭敬,他的人格精神是溫良恭謙讓,孔子對很多都是抱有敬畏之心。可是,到了孟子這裡不這樣看。他自己講,我到這個世界上來走一遭我就是來維護孔子,誰反對孔子我就跟誰斗。你們說孔子不好,我就跟你拚命,這就是孟子。但是,他自己經常講一些和孔子不一樣的話,有些甚至和孔子是直接對立的。  在孟子看來,一個真正的大人,一個真正的人格,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一天,有一個人跟孟子講,說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人特別厲害,一個是張翼,一個是公孫衍,跟孟子同時代的有莊子、商鞅、蘇秦、張翼,那個時代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有一些時代多少年出不了一個大人物,有些時代同一時間裡面出現很多大人物。我們現在好多人自稱大師,好多人「被大師」。今天的中國真的沒有大師,今天中國的最後一個大師錢鍾書去世以後就沒有大師了。我在很多的場合講我的一個觀點,我們現行的這種教育制度,我們現行的這種培養目標,我們現行的這一種教材,註定了我們不可能培養出大師來。所以,我們有些時代是很寂寞的時代,從1919年到1949年是大師輩出的時代,從1949年到今天就沒有了。孟子的時候真的是大師輩出,大人物輩出。所以,有人跟孟子講,公孫衍是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一怒把天下震動,他們一旦發怒,天下就震動,可見這幾個人多厲害。孟子就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沒有文化,這種人就叫大丈夫了嗎?真正的大丈夫是什麼呢?「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叫做大丈夫。這是孟子給我們中華民族塑造的人格精神,這種人格精神是我們民族的個性,民族的風度和氣質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一個有文化的民族,一個有歷史的民族,一定是有這種氣質和精神的民族,這種氣質、精神風貌,一定和我們這個民族裡面最早的這些先知們的文化塑造有關。 (四)  現在我們講第三點,孟子對中國傳統道德上所做的貢獻:人性善。孟子的基本特徵:道性善。孟子對這個世界有大的功勞,就是因為他講性善。道性善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要確立人性善?孔子本人對人性問題是不說話的,因為他講不清,他只講了一個人性是相同的,至於善和惡他不說的。但是,到了孟子以後,他就一定要堅持人性本善。孟子為了證明這句話花了很多的功夫。孟子對於人性善的證明全部都是無效的,就是說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孟子並沒有能夠給我們證明人性就是善。也就是說,人性善不是一個事實,孟子證明到自己都筋疲力盡了。假如有一個人做了壞事,然後你去制止他,你不能做壞事,你要做好事。可是這個人說我憑什麼做好事?我的人性就是壞的,人性就讓我這樣做的,到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實際上孟子在這裡給我們暗示一個什麼問題呢?孟子提倡人性善是要解決一個特別重要的道德問題,什麼樣的道德問題呢?確立人性善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道德有一個悖論,兩點:  第一,道德的行為不能以利益追求作為目的。有利益的追求就不是道德的追求,人的行為分為三種,道德行為,非道德行為,不道德行為。你去做一個志願者,你幫別人,你捐款,這就叫道德行為。你坑蒙拐騙,你受賄,這就是不道德行為。還有一種是非道德行為,你吃喝拉撒,是道德行為還是不道德行為?人大多數做的都是非道德行為。但是,有一條標準,如果有利益的追求就不叫道德行為,上班叫道德行為嗎?不是,因為要拿工資。但是,沒有利益的許諾,沒有利益的報答,又不能夠導致普遍的道德行為,或者說不能夠使大多數人都實行道德行為。比如說我們現在很多人做好事,同時我又告訴你,你們可以做好事,但是你們做好事沒有什麼好報的。但是,結果是什麼呢?做好事沒有好報,但有的意志堅定的人說沒有好報我也做,這樣的人就是高尚的人,但是,大多數人不能達到這個層次,沒有好報我就不做了。所以,要讓全體民眾都有普遍的道德的高度和水準,你還必須要有利益的許諾。可是,有了利益的許諾他又不是道德行為了。這就是悖論。這個悖論實際上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把它稱之為潛道德問題。兩個小朋友爭一個小皮球,老師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跟一個小朋友說,你要做一個好孩子,你把皮球讓給他。小朋友問,老師,我為什麼做好孩子?這就是潛道德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道德就沒有根基,道德就沒有基礎。  幼兒園是最好的道德培訓所,因為老師很好回答這個問題。小朋友你做好孩子老師喜歡你,老師喜歡可以無限的喜歡他,沒有問題的。所以,在幼兒園裡面只要做好孩子,老師一定會有口頭表揚或者說口頭說我喜歡你,然後給你發一朵完全沒有價值的小紅花,這個是把社會理想化了,這個理想化是只要做好孩子一定有小紅花。可是,我們離開幼兒園到了成人世界,你做好人是不是一定會發到小紅花呢?那就不一定了。我們發現這個情況可能相反,你做一輩子好人你可能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那個傢伙什麼壞事都幹了,但是什麼東西都有了。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對道德有疑問呢?這個疑問在全社會瀰漫開了,全社會的道德會不會出問題呢?  所以,我看到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男士,有一天下了班在大街上走,經過一個商店門口,發現有很多的女人在那裡搶購。他一看到這個東西很好,買回家送給自己的太太。大家沒有排隊都在搶購。他很紳士的站在那個地方排隊,他排了一個小時,他很驚訝女人都不排隊,他後來不排隊了。他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紳士,現在想做女士了。我們有很多人可能做了半輩子好人,剩下半輩子可能不做好人了,因為你發現做好人什麼都得不到做壞人什麼都得到了。我經常講一句話,好的制度是保護人們的道德,壞的制度是讓人們用道德來填平制度的缺陷。  假如一個社會裡面老是讓我們感覺到好人沒有好報,壞人活千年,這個社會的道德就很難保持。道德不能覺醒,做好人要糊塗地做一輩子好人,突然覺醒了就不是好人了,這是道德的大難題。這個大難題怎麼解決的?我來告訴你,解決悖論的辦法有兩種,西方最好的辦法:宗教的解決辦法。在西方,假如有人問為什麼做好人?因為做好人將來可以上天堂,可以跟上帝坐在一起吃蛋糕,做壞人要下地獄。很簡單,好處在哪裡呢?首先,不會有疑問,因為這個疑問要到死後才明白,明白了又不能回來了,活的人都不能明白。所以,永遠不會產生道德恐慌。第二個好處,不會急功近利,我做了一件好事就馬上要報答。上帝是人類道德的屏障。所以,我常常講上帝不是事實,但是上帝是價值。  中國沒有宗教信仰,我們後來有部分的人信仰佛教,信仰道家,後來又信仰基督教,但是,在孟子的時代什麼都沒有,即使有也不是全民的宗教信仰,或者說宗教沒有為國家的道德體系提供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尤其按照現在西方人的想法,你們中國人連上帝都不信,你們憑什麼有道德?他這個疑問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他們那個地方,道德就是靠上帝支撐的,中國人不信上帝,你們沒有宗教信仰,你們的道德從那裡來的?我們的聖人孔子、孟子教我們做好人,我們也很信任他,我們不會違背他的,實在不行你找他們去。事實就是這樣。  中國解決道德的潛道德問題靠的是史官文化,史官文化就兩個字「不朽」。死了以後怎麼辦?精神可以不朽。不朽有三層:立德、立言、立功。我們看看立德是成聖,立言是成賢,成聖、成賢就是「成人」。這個成人是完善的人,完善的人,道德上自我完全的人。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看出來了,「成人」就是人性中善的全面發展,到這裡我們就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了。假如此時此刻我要告訴別人要做好人,我會告訴他做好人是符合你的本性的。你只有做好人你才能夠完善自己,你才能完成自己。所以,孟子用這個辦法解決了道德非常敏感的潛道德問題,這是孟子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性善論的價值:孟子確立人性善就是為我們這個沒有宗教的民族確立了我們自己的獨特的道德基石。從人性出發,我們照樣可以獲得崇高與尊嚴,一樣可以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人性善可以使我們獲得對自我的肯定,對人類自身的信心,對人類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的信心。我一直在提倡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不是說你有權有勢,不是說你有很多的財富,它是指清清白白的生活,乾乾淨淨的生活。我們人性是善的,我們就靠著我們人性自然的善我們就可以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孟子的人性善是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基礎。  黑格爾說:當人們說人性是善的時候,人們是說出來了一種偉大的思想。你聽這句話就挺好,孟子就說人性善,孟子就說出了偉大的思想。但是,下面還有一句話,當人們說人性是惡的時候,人們是說出了一種更偉大的思想。西方人認為人性是惡的,既然是惡的我們建立一種制度的時候我們就防止有權力的人來作惡。所以,他們在古希臘的時候就提出了分權理論,用權力來約束權力。在我們的先秦我們的韓非子也說過這個問題,韓非子說人性是惡的,但是,假如這個人沒有權力,他只要作惡,一個小警察就可以把它逮進去了,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一個人他做了大惡,而且這個人有權力,結果就是韓非子講的一個成語「如虎添翼」。這是韓非子對權力的危害性所作出的非常深刻的一種判斷,我覺得在中國古代對權力的危害性做出最深刻判斷的就是韓非子,真的是非常的了不起的一個大思想家。人性是惡的,如果這個惡再加上權力就無法制止,就一定會帶來災難。西方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就提出了分權制度。  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呢?因為我們道德問題需要人性善來解決,在我們中國,道德問題由人性來解決,制度問題我們也只能由人性來解決。所以,我們在人性善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夠提出分權,我們只能提出仁政的理論,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王道,他基本的思路就是人本性是善的,然後把善加以養育,培養,最終就修成為聖人。一個人成了聖人以後,又掌握了國家大權,把愛心推廣到民眾這個地方,體現在國家的政策上,這就是仁政。孟子的政治構想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我對於孟子的仁政這套理論我覺得從某個角度來說我的評價不是很高,但是,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政治理想。人性是善的所以我們可以養育它,一旦我們成了聖人我們就再去做聖王,把它帶到天下,天下就太平。  現在有一個問題,假如統治者不實行仁政怎麼辦?這確實是邏輯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你現在把希望建立在他實行仁政的基礎上,但是他們不實行仁政怎麼辦呢?孟子說好辦,革命。我們說,孟子對革命的論述是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了一線生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講中華民族是一個敢於反抗的民族。在秦始皇的統治之下,有陳勝、吳廣的起義。我們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文化現象,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孔子的九代孫投奔了陳勝。孔子的子孫投奔了陳勝,這就不是一個政治事件,也不算是別的事,是一個文化事件了,表示文化是認可造反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然後還有司馬遷,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給陳勝作傳。孔子也是一個欣賞革命的人。有人不相信,我說可以這樣看,在孔子心目中,孔子最崇拜的古代的聖人有七個人,堯、舜、禹、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聖人。在這幾個裡面,除了第一個堯,我們搞不清楚他同哪裡來的,舜是代表堯的,一個代替一個的。  我們中華民族不會在沉默中滅亡,只會在沉默中爆發。謝謝大家!    (五)  陳實:我們真的要感謝鮑鵬山教授這麼精彩的演講,今天鮑教授的演講,使我們認識了一個孟子,他分析了孟子所處的大時代,講述了孟子大丈夫的人格,孟子的人性善的道德觀以及孟子的仁政和革命這樣的政治觀。我覺得可以用這樣的一段話來總結鮑教授的演講,兩個字叫精彩,三個字叫很精彩,四個字叫非常精彩。由於太精彩了,所以我們超了一點時間,下面我們還是要按照慣例,我們還是互動一下,下面開始提問。    提問1:鮑教授您好,我想問一下關於你剛才講的解決道德悖論的問題,作為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我們用西方的方式去解決行不行?比如說我信仰耶穌,是不是就可以像你說的過上體面而自信的生活呢?    鮑鵬山:這個問題非常好,對於個人來說您完全可以這樣,個人完全可以通過宗教去救贖。作為國家的道德體系,我們不能把基督教作為國家的道德體系,你信仰什麼宗教都好,你通過宗教的信仰讓你自己有道德的堅持,有道德的追求,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我覺得這是應該鼓勵的。    提問2:鮑教授您好,五千年的文化,透過古代的行為對我們年輕一代來如何樹立好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個問題,現在生活中我們年輕一代如何抓起品德道德修養,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    鮑鵬山: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年輕一代的道德水準不比老一代的差。我們很多的年輕一代他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是成人的世界帶他給的,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反思一下。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受的教育,我們的社會在給他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成人在按什麼樣的規則在遊戲,我覺得這個更重要。所以,我認為對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重要,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社會上當班的人進行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    陳實:我覺得今天鮑教授的演講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不光是給人灌輸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這個東西,而且要讓他懂得這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比如說講孟子,要學孟子,要繼承傳統。像鮑教授這樣去理解孟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否則你沒有辦法理解。    鮑鵬山:你要理解愛國的話,你要發現這個國家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如果你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那麼這個國家對你太抽象,你會愛一個太抽象的東西嗎?當這個國活生生的,內容很豐富的很鮮活的在你心目中的時候你會愛他。所以,你要愛國首先讓我們的老百姓,讓我們國家知道我們這個國家有太多太多可愛的人和事,這樣就可以了。你愛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你不可能不愛這個國家。    提問3:非常感謝陳教授和鮑教授,今天這個講座,我覺得關於潛道德問題上,我有一種不能說是茅塞頓開,但是也是深受啟發。我有兩個問題,一個可能淺薄一點,您是研究先秦文化的,我想問一下,在中國的朝代裡面,您是不是特別鍾愛先秦大概2千多年的時間?您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朝代。第二個問題,您講到了西方他是用宗教來解決潛道德問題,中國沒有全民宗教,它是用史官問題來繼承的。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這種全民宗教,這個問題可能有一點大,我不希望您今天就能夠答出來,我希望您可以在您的博客裡面多一點的闡述。    鮑鵬山:你問我喜歡哪一個朝代,先秦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作為文化來說比較好,但是老百姓太苦了。我覺得綜合來看比較好一點的,我還是比較喜歡唐代或者宋代,為什麼呢?因為唐代是非常自由的,非常開放的,應該是很奔放的一個時代。而且唐代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它有150多年是過的比較好的日子。唐代的人民在安史之亂之前思想都非常的自由,我覺得這樣講可能帶有個人色彩,我還是喜歡思想自由的時代。我為什麼對宋代的評價也不差呢?因為它是詩詞歌賦非常好的一個時代,他是對讀書人非常寬容的時代,在宋代沒有殺過一個文人。就這一點,後來的明清根本就沒有辦法比,這個時代也是特別有魅力的時代。這不是科學結論,只是我的感性認識。    陳實:鮑教授這一段講得下來都鴉雀無聲。    提問4:鮑教授您好,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上下文明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相對於美國的文明,它是一種在幾百年前就迅速崛起的,既吸收西方文化,又從世界各地,包括非洲文明都吸收了一些精髓,突然間以一種非常包容的面貌而崛起的文化。在多元化的全球化市場的形勢下,我想請問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或者說以一種怎樣的平衡和取捨在我們千年文化和這種多元化民族中做到自己的取捨,謝謝。    鮑鵬山:這是一個大的課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大,他背後一定有強大的文化支撐。比如說現在的美國,我們切身的感受到他經濟的強大,科技的強大,軍事的強大,但是這些東西的背後卻是一個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強大,它的文化在全世界,不能說戰無不勝,但是應該說很有魅力。所以,這種文化的軟實力確實是不容小覷的。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有200多年的歷史。美國真正主導世界是二戰以後,美國靠的是文化來領先世界60多年,這樣的文化,我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心態,我們至少對它抱以敬意。我們不能說他好了我們就妒嫉,然後,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看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孔孟老莊給我們創造的文化讓我們保持歷史領先多少年?有一種說法,我們到明代中期,中國開始逐漸的走下坡路,開始落後。至少到明代晚期我們一直是在世界領跑全世界的,那個時候已經領先世界1千多年了。是什麼東西保證了中國1千多年一直領先前世界?那就是我們先行的孔孟老莊的文化。所以,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而且在今天,我相信中國文化還會煥發起來他自己的生命,一定是這樣子的。    陳實:也希望我們能夠像鮑教授一樣,能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一種現代化的解釋。    提問5:非常感謝鮑教授。我曾經是一名中學的語文老師,我今天才感覺到語文是那麼有魅力的。但是,我現在很鬱悶,我已經離開語文教學這個工作,我做了9年。因為我覺得很鬱悶,我不知道怎麼去教語文。我現在想請教鮑教授,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做什麼?因為語文這個課堂是傳導文化很好的地方,作為語文老師是很重要的,我們語文老師又可以做什麼呢?    鮑鵬山:我覺得這個卻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覺得從1949年以後,我們語文的教育我覺得不說失敗,但是我覺得不成功。我們覺得教材應該有幾個條件:第一、語文教材裡面所選到教材裡面的課本應該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我們通過基礎教育,比如說從小學一直做到高中或者初中的,通過語文的學習你已經培養出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有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這個是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我們現在來看並沒有做到這些。  第二個、應該是最為典範的漢語,就是典範的母語。語言是堂堂正正的語言,所以,孟子的文章好,為什麼呢?因為他講的是堂堂正正的道理,而且他是很有激情的去講堂堂正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把文章寫得堂堂正正,他就是好文章了。但是,我們的教材現在也沒有做到。  我們的老師非常努力,我們的老師非常傑出,老師非常辛苦,但是,可惜的是教材不行。然後就是弄一些非常膚淺的教材做過多的闡釋。所以,要培養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我們才能形成民族的氣質。這是中學教育一定要做到的事情。我們以前的教育就靠這個,所以,我曾經跟很多中學教師講,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哪裡?第一,有孔子、有《論語》。第二,有我們的教育體制。古代的教育體制很簡單,它的教育方法也很簡單。鄉村只要有一個老秀才,然後有幾本教科書就可以了。魯迅、胡適是從哪裡培養出來的?就是從鄉村裡的老秀才手裡培養出來的。    陳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經典的教材。第二,好老師也很重要。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沒有辦法讓大家再提問鮑教授了,因為我也有一個問題要提問鮑教授,請鮑教授用兩三句話告訴我們你所理解的文化是什麼。    鮑鵬山:「文化」這個詞它是這樣的,「文化」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文化就是通過學習,通過讀書讓人文明化。比如說你本來就是一個自然人,通過讀一些經典,你就變成「被文化」。靜態的文化只是一個資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利用這種資源來讓人「文化」,這個「化」是動詞。    陳實:文化文化就是化成煥然一新,不要化妝成煥然一新。今天我們的現場來了孟子的後代,我們也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一下孟子的後代。今天的論壇就到此結束!
推薦閱讀:

揭秘:近年中國使領館遇襲事件
一外國人來中國,說:「世界給中國最後一個機會,否則中國將貧困」,後應驗
中國生育危機|李建新:必須擺脫「人口是負擔」的錯誤認識
中國詩壇十大殘忍笑話
中國的「老齡化」危機

TAG:中國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