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國--找回內心的寧靜 (3)
歷來說:大乘重於般若,小乘重於正見,因為大乘能隨於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脫,小乘能依正見而行,也可得到解脫。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後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為正見,正見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見,就不會盲修瞎行,徒勞無功。 說到八正道,非僅限於小乘人修的,因為八正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依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成為善人君子,依出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獲得生命的解脫,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為阿羅漢。 八正道第一是「正見」,即正確的知見,由聞四諦理,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無常,是無一法能獨立存在,也無一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而明了這短促人生,要保持純潔善良,不縱我役物,隨流惡染,速把偏執的思想,改正過來,步入正見。印順法師的佛學概論說:「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可知正見是要多聞佛法,根據佛法的真理,分別邪正,信善惡因果,三世業報等法理。不論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斷邪,培養正確的知見,這是進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又譯為正欲、正志等名詞。正思惟是化正見為自己的思想。由思想而實現行動,是要深密思考,所謂三思而後行。為什麼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貪 痴慢疑惡見等煩惱;善欲是大公無私(離六根本煩惱)的欲,即是正欲。換句話說,正欲是正當慾望的理想,凡人應該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標去做。唯事先須正確思考,精密計劃,立定意向,才能實踐理想,做到成功。至於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經所云:「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數計、立意。」這是說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異名而同一義為純正的思想。凡能實踐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惡業,免陷於煩惱苦縛。 八正道第三是正語:即言語要端正。言語是心聲,由內心而表現於外。內心不正,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便如刀劍刺入心胸,令人難堪,弄出禍患。要實踐正語,便須戒止口四惡業,說話真誠,純潔有禮,言辭合於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業:即身口意三業清凈,遠離殺生、邪淫、偷盜等一切邪妄,梵行清凈。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即是保持聖潔的生命,要以正當的工作、事業來養活此生命。不可經營非道德性的工作或獲取不如法之利益來維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凈。這也是說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進,即是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的努力,叫做正精進。不論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進,如果不精進,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故必須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進毅力,制止一切惡行,進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即不生邪念,憶念正道。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就是說正念要堅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慾的誘惑,倘然在五欲混濁的環境中,仍不為它所染污。正念是要精進修持,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頭。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專註,不向外馳散,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故小乘人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從定發慧,以達到證悟無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後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開示實踐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如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正見、正思惟,就是慧學;而以正精進為策勵戒定慧三學的完成。八正道為聖者解脫的正軌,要求解脫,必須循著此八正道實踐力行。至於在家佛徒,如能實踐八正道,也可以凈化自己,推進而凈化社會,使大眾行正道,成為善的、安樂的、幸福的人生社會!
五蘊淺說緣覺乘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於介紹緣覺乘前,先須認識五蘊法非實,亦即經上常說,四大本空、六塵非有之事實真相。 一、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個蘊叫做五蘊,「蘊」是「積聚」義。又名「五陰」,「陰」是「障蔽」義,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現把五個蘊的意義說明於下: 1.色——即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2.受——領納為義,包括苦、樂、舍三受。 3.想——取相構想為義,於善惡憎愛等境界,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4.行——意念中遷流不息,起諸造作為義。即由行動去造作善惡業。 5.識——了別為義,由心識了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二、四大作用性與色法——四大的地性堅硬,水性潮濕,火性溫暖,風性流動。色法中的根身與器界的構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們身體的骨節爪齒是屬地大,汗液唾涕、膿血便利,是屬水大,熱度溫暖是屬火大,呼吸氣息,是屬風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三、四大與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風。根身是我們的身體。佛說四大是構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個人因四大不調,生起大病而死亡,則根身已壞,四大和合的因緣便消散,故佛經說:「四大本空。」 四、五蘊與根身——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由這五蘊互相關係的結合,才聚成了我們具有精神作用的身體假相,到了這些關係的助緣散滅,身體也就壞了,故佛經又說:「五蘊非有。」 五、佛經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緣聚則合,緣散則離。」這就是說「五蘊根身」是緣生性空,不可對這「五蘊根身」起諸執著,煩惱自縛,就有業報,因為造業的是由這「五蘊根身」。【注】1.五蘊中的色蘊是屬於物質的叫做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的叫做心法。2.器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總稱。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20)三十七道品與略釋四念處2006-10-09 01:46 三十七道品簡表 佛陀從四諦的道諦中,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稱三十七菩提分法。【注】1.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念常住於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2.四正勤即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最為殊勝,亦稱四正勝。此時智慧力已增多,但禪定力較薄弱。3.四神足即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顧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淺立名,如信根增長,破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為生聖道的根本,五力為增長聖道的主力。佛經說:「能生善法,故名為根。能破惡法,故名為力。」5.五根:①信根,於諸法諦理,信忍樂欲。②進根,信諸善法理,倍策精進。③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④定根,攝心正道,相應不散。⑤慧根,以觀照慧,抉擇分明,思惟真理。6.五力:①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②進力,進根增上,故能破懈怠。③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妄。④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亂。⑤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為始,慧為終,顯示信心是以智慧為主。 七菩提分說明如下:①擇法菩提分——以智慧擇法之真偽。②精進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③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④輕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⑤念菩提分——明記定慧,使其均等。⑥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⑦行舍菩提分——舍諸謬妄,更行進益。8.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獨得覺名,正因前修四念處至五根五力時未覺,後修八正道時已覺,唯中間修此七覺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覺而覺,故獨得覺名。9.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即以正見為最重要,因為有了正見,對於事理才會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破謬妄偏差的俗知俗見,悟入正道。10.有漏——有煩惱,亦稱有為。11.無漏——清凈無煩惱,亦稱無為。
略釋四念處釋迦牟尼佛臨入涅磐時,告訴阿難陀及眾弟子說:「我入滅後,你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在廣大的佛法中,為何佛只說安住於四念處?這是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見:①緣身執凈,②緣受執樂,③緣心即常,④緣法執我。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則煩惱重重,隨俗流轉。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何謂四念處?簡述如下: 一、身念處——觀身不凈:是以修不凈觀之慧力,對治「緣身執凈」的顛倒妄見。試想我們的身體是否乾淨?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當你滿身大汗時,便會覺得臭氣難堪,何況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凈。當人死後,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穿筋嚙骨,最後成為白骨一堆,這個身體的生存,實在不凈。故能觀身不凈,則貪愛渴想,戀慕艷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是以觀苦之慧力,對治「緣受執樂」的顛倒妄見。受乃領納為義,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所領納的不論是苦、樂、舍的感覺,在無常的法理看來,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以至於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樂的感覺。因眾生外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內有意念中的諸想不斷,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這世界充滿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麼,知苦而不貪慾樂,就不為境界所轉移,則「緣受執樂」的錯見,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是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心」是生命的本質,同時是眾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獨存物,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五蘊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會壞滅的,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係的發展而已,絕無實體可捉取;而且心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剎那不住。怎麼可執它為常?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以觀法無我之慧力,對治「緣法執我」的顛倒妄見。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互相依存,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地、水、火、風)組合的軀體,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生命便死亡。佛說五蘊的我是「假我」,不可執為真我。但眾生無知,於無我法中,妄執有我,這種妄執叫做「我見」,有了我見,則有種種偏執煩惱,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於道法中,便要以「觀法無我」之慧力,消除「緣法執我」的錯誤。 修四念處觀時,如上述將各分開作觀,叫做別相念處。如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並作其餘三觀,叫做總相念處。例如觀法無我時,並觀此身不凈,是苦,是無常,或並觀身、受、心,皆是無我。觀身不凈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並觀受、心、法,亦皆不凈,余類推。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處,重在智慧,以慧為體,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種觀想,常住於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處階段上,已經得到真實智慧,此後由於更加精進因緣,智慧力則越增多,再接再勵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注】1.道諦的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處;而其離貪愛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開發無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覺支;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滿足,即八正道。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42)聲聞乘簡和四聖諦簡釋2006-10-09 01:43
聲聞乘簡 佛陀在鹿野苑說四諦法,因為 陳如等五人,由聽佛說四諦法的音聲而悟道的,所以另起個別名叫做「聲聞」。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總稱為「聲聞乘」。「乘」是載運的意義。即是把眾生從迷岸運至悟岸的工具,這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而指教法——此即指四聖諦的理法,由聞四聖諦可到達(運載)悟道之彼岸。 聲聞乘的果位——聲聞乘修習四諦法而證悟的果位有四: 一、初果——須陀洹(預流) 二、二果——斯陀含(一來) 三、三果——阿那含(不還) 四、四果——阿羅漢(無生)【注】1.聲聞功夫最淺的第一果位,梵語叫做須陀洹,華譯「預流」,即預備入聖流(進入聖果之位)。2.二果梵語斯陀含,華譯叫做「一來」,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們這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3.三果梵語阿那含,華譯「無還」,即是修到此果位,不來人間受生死,稱為「無還」。4.阿羅漢是聲聞乘中最高果位。梵語阿羅漢有三義:①殺賊——破煩惱之賊。②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③應供——應受天上人間供養。 四聖諦簡釋 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阿若 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諦法門。四聖諦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諦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諦——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諦——是說明人生集起貪 痴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諦——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諦——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諦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穫,此二諦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 的行果。 聲聞乘證得涅 果,即斷集諦所集起之煩惱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具含有十使:①貪,② ,③痴,④慢,⑤疑,⑥身見,⑦邊見,⑧邪見,⑨見取見, 10 戒禁取見。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 當時佛以三轉四聖諦開示 陳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現將三轉四聖諦列表於下:【注】1.五陰熾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熾盛,故苦。2.轉法輪——佛說法,叫做轉法輪。轉的意義:①如碾米之輪,能碾破糠米比,喻佛法能破五住煩惱。②如舟車的輪,能通行抵達於目的地,喻佛法能通達四德涅 (常、樂、我、凈叫做四德涅 )。轉的意思,謂諸眾生能所改轉,即轉迷為悟,轉染為凈轉凡成聖。故法輪依第一解,使眾生藉以破五住煩惱,依第二解,使眾生由聞佛法喻如舟車可運載到達四德涅 之岸。3.五住煩惱——①三界見惑,②欲界思惑,③色界思惑,④無色界思惑,⑤無明惑。4.四諦法中苦集二諦是世間迷妄的因果,滅道二諦是出世間證悟的因果。苦諦是迷惑的苦果,集諦的主力為貪 痴諸迷惑是苦因。滅諦是消滅煩惱,證涅 果,道諦是修道的正因。5.佛初轉法輪說四聖諦三轉十二法輪,教史上稱此次說法為轉法輪經。6.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開始。也是有具足三寶的開始。(最初的具足三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諦法,僧寶是五比丘。)7.五比丘的譯名根據巴利文與華譯對照如下:①(音譯空達女若)華譯 陳如。②音譯瓦伯)華譯婆沙波或伐缽。③音譯 里雅)華譯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羅 。④(音譯馬喻那嘛)華譯摩訶男或摩訶那摩。⑤(音譯阿沙據)華譯阿說示或阿濕波恃和阿舍波 又譯馬勝比丘。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36)六根本煩惱2006-10-09 01:40
六根本煩惱 聲聞乘是以斷煩惱(見思二惑)而成就阿羅漢果,故介紹聲聞乘前,必須先認識什麼是六根本煩惱。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現略說明於下: 一、貪——是貪愛、貪戀、貪著。對於五欲過分追求,或不義的竊取,或對於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慳吝不舍,不肯惠施於人。只為私慾,損害他人,貪之為害,罪業深重,經云:「死墮餓鬼,受饑渴報。」 二、 ——是 恚。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 恨。華嚴經云:「一念 心起,百萬障門開。」 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醜陋報。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 恚,故愚痴為三毒(貪、 、痴)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於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五、疑——疑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 以上貪、 、痴、慢、疑五煩惱,是心著垢染,系縛不脫,謂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制服,尤其無明惑不易斷滅,故稱為五鈍使。 六、不正見,由思惟不正,產生錯誤的知見,有五不正見,即是: 一、薩迦耶見——華譯身見,或我見。因執此身以為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無知執之為「一」,為「常」,為「遍」,為「主宰」的實我存在,即是薩迦耶見。 二、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蔽,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的知見,以「常」為恆常不變,人死仍舊為人,牛死仍舊為牛,貧窮永遠是貧窮,富貴永遠是富貴。執斷的知見,以人死一滅永滅,無有生死輪迴升沉之事,則作惡何畏?無善惡因果可論。 三、邪見——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毀謗聖賢,壞諸善事。 四、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乃對前說三不正見,執以為實。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而妄執已得到聖果的錯覺。 五、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之類,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鴉片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為什麼反說不正見?這因為過患在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即妄自執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為最殊勝。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荊等種種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執著修此類苦行之因,是獲得最上的涅 妙果,故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稱為見惑。是因為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聞正法,於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為易斷惡見之故,稱為五利使。佛經有說,舍利弗本為著名外道,因遇馬勝比丘,聽到佛教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後,七日遍通佛法,證三果羅漢,再經十五日的修持,斷十惑證阿羅漢果。十惑即貪、 、痴、慢、疑及五不正見,也稱十使,謂能使令眾生迷妄沉淪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故為煩惱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注】1.貪、 、痴、慢、疑是屬思惑,五不正見是屬見惑,斷見思二惑便證阿羅漢果。2.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21)八關齋戒2006-10-09 01:39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又名八戒齋。十善戒經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齋是適應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隨分隨力,學習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八關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殺生戒——戒經所載: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 飛蠕動,微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殺害。殺害的方法,有自己親自拿刀、槍等兇器,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殺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傷害物命,內心生起歡喜的,都是違犯殺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殺害眾生的惡行,名為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銀貴重物品,下至一針一草,不可不與而取,不論是佛教寺院的三寶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無理的強奪,或偷竊,或詐取等等,都是犯偷盜戒。能遠離偷盜的過患,不偷竊強奪,名為不偷盜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慾,此戒與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經云:「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為不淫戒。 四、不妄語戒——即禁止說謊話,攝口四善業戒。 五、不飲酒戒——即禁止飲酒。因酒醉時,神志昏昧,會做出殺盜淫妄等糊塗的事。 六、不塗脂粉香水,不戴花 ,不穿華麗服裝,不觀玩歌舞伎樂——即面上不塗脂粉,不將香水塗身,也不可帶花環金飾之類,應穿純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觀歌舞伎樂(包括電視歌舞節目),或到娛樂場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寬大華麗的床鋪。 八、不非時食戒——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可吃飯,即過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項是屬於戒法,第八項是屬於齋法,故總名八戒齋。這八戒齋,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15)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2006-10-09 01:36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雖屬世法,卻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學,已為所有大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故先為說「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佛法。五戒及十善業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於世間,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為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謂之天乘,能修十善到達上品的,來生可享受天福。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攝縮,其內容的意思,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因此可以說,開五戒第四的不妄語為: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的四戒;開第五不飲酒戒為:不貪、不 、不痴。五戒展開來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 ,十、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現在將十善業道略述於下: 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孔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於仁愛,而憐愍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於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慾望叫做「利」,致利於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為利己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即依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苟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於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八、不慳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九、不 恚而慈忍積福—— 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 恚之火一發,動怒於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到乾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 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中國山東地方,從前出了一位張公,百忍成金,以忍獲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 恚過患,是名不 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十、不愚痴而多聞增智——愚痴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痴,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為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為口四善業。不慳貪,不 恚,不愚痴,是為意三善業。意即是心,因此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為意。 阿難陀曾問釋尊,身、口、意三業,何者為重?佛回答:「意業為首,次口業,再次為身業。」因為意業清凈,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為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凈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於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話是說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業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惡行,一方面凈化內心的善行,以達到建立人間凈土,才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注】1.百忍成金——山東張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九十九次以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與自己做一夜夫妻。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甚麼侮辱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甚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裡不住的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故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他忍辱的德行。2.十善業與十惡業,各分三品,按其品級上下而成輪迴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為人,下品成修羅。行上品十惡者入地獄,中品為餓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眾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吾人舉心動念,時刻應謹慎三業,勿令造惡,而勤修善行。3.五欲:即財、色、名、食、睡之五欲,起於貪求之心,名為貪慾。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別,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樂著世間的五欲,身為佛教徒的,寧可有法欲,不可貪世欲。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39)五乘佛法2006-10-09 01:34
五乘佛法一、契機施度 佛陀教典,稱為契經,不但要上契如來之理,而且要下契眾生之機。古德云:說法不契機,等於閑言語。故契機與否,尤為要緊。 眾生根機,由宿生栽培之淺深不同,致今生修學之利鈍乃異。其鈍根者,心思昏昧,有聞亦多不解;且眼光淺近,只圖當前利害;故惟可為說「世間法」,先作方便接引;若與上等法,將無法接受,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其利根者,心思敏捷,或聞一以知十;且眼光遠大,兼顧過去未來因果,則須為說「出世間法」,直令究竟度脫;若與下等法,則必不滿其意,所謂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如是應病與葯,契機施度,故或種(令種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脫(令究竟解脫),一一皆無空過者也。二、世間法——人、天二乘 世間法,包括人天二乘。即對鈍根中之鈍根者,為說人乘;對鈍根中之較利根者,為說天乘。乘者,本是運載之具,如舟車等,今喻指一切佛法,佛法能運載凡夫到聖地,故亦名乘。 人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學之低班,只講究最基礎做人之條件。因彼但知求現世之福報,如長壽富貴康寧等,故即為說做人道理,教以受持「五戒」,站住人格,將來可保不失人身。 天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學之高班,兼論升天之方法。因彼希圖勝妙天福,如自然衣食,珍寶宮殿等,故即為說升天道理,教以實行「十善」,並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將來遂可依其行善禪定之淺深,而趨升高下諸天。 須知:在三藏教典中,凡說持戒布施禪定(四禪八定)之法,即為人天乘攝,此乃佛陀權為鈍根者,免墮三途而設,故不出三界,非真正解脫。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雖長達八萬大劫,命終仍復輪迴。故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故此只是生滅世間之偷安小果,不可誤為究竟法門。三、出世間法—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出世間法,則指超出三界、永離生死之究竟學問。此又分三: 1.聲聞乘; 2.緣覺乘; 3.菩薩乘。即對小乘根性者,說聲聞乘;對中乘根性者,說緣覺乘;對大乘根性者,說菩薩乘。 ①聲聞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學;因聞佛之聲教,明了苦空無常的道理,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而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乘。見思惑者,三界內生死根本,分見惑與思惑(見目錄二十一之六根本煩惱)。阿羅漢者,聲聞乘之極果,含有三義:(1)殺賊義,破身口諸惡,殺盡見思煩惱賊;(2)應供義,斷惑道高,堪受人天供養;(3)無生義,永入涅 ,不復分段生死。須知聲聞之人,但期出苦,為自了漢,無化他志,故為小乘。 ②緣覺乘者,譬如校制之中學;此人根性稍利,稟佛「十二因緣」教法,修道覺悟,斷見思惑,更侵習氣,而證辟支佛果,故曰緣覺乘。辟支佛,即譯曰緣覺,已如上所說;又曰獨覺,以生無佛之世,無從聞法,因宿世修學力故,觀飛花落葉,而獨自悟道者,故稱獨覺。習氣者,謂煩惱之習慣氣分,如器中臭物,物雖除而臭氣尚在。故涅 經云:「聲聞緣覺有煩惱習氣,謂我衣、我缽」,此即見惑之習氣;而大智度論中所引「舍利弗之 、畢陵伽之慢、難陀之貪」,則是思惑之習氣。須知,緣覺之人,雖不益物,猶能導利部屬,故為中乘。 ③菩薩乘者,譬如校制之大學;此人根性大利,從初發心,即具廣大誓願,修行「六度萬行」,普度眾生,經三大阿僧 劫,證成佛果,故為大乘。菩薩者,具雲菩提薩 ,譯名覺有情,以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也。 當知,佛法名有五乘,或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或二乘(大乘、小乘),皆是佛陀方便施設,其實但一佛乘耳,故法華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然以根性不等,不得已曲為說二說三為五,而無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所以釋尊四十九年說法,其中番番調停,次次陶鑄,待到法華會上,眾生機熟,即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然後一一法皆成佛法。吾人研習佛學,固當洞悉佛陀之真實用意,亦須明白佛陀之方便辦法。下面乃依五乘次第,分別詳述其修行法門。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22)宇宙器界2006-10-09 01:33
宇宙器界 器界,即指有情眾生所依持之國土,和所資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間,或名器世界。 不論國土和器物,據實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種識之所變所緣。然有情之種類繁多,且境界懸殊,故所變緣之器界,自是多式多樣;例如人類所見之江河,餓鬼則見為猛火糞穢,天人則見為金銀琉璃,而魚蝦則視同煙霧空氣。即就人類一道而言,雖以眾同分(同類之性)故,業果相似,所見略同;而隨著時地俗情學說之異,其說法亦多不同。所以,古來講佛學者於此每多諍論,亦最易致人生疑。 其實,佛陀說法,旨在令諸有情明了本體之實相,而實相不可詮說,唯隨順各類有情機感作各種方便導歸,故有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設,則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隨他意語,與二千年後之俗情學說,有不相符處,自是意料中事,則一切諍論疑惑,自然冰釋。且今日公認之俗情學說,亦非即確立不移之真理;設使佛陀更來示現,當又是另一番之隨他意語。要之,佛陀不論何時何地對何類眾生之隨他意語,皆為導引眾生悟入實相之方便,此即佛法之微妙殊勝處。 然則,學佛者只要一味以「聖言量」作依歸,深信不疑,而不妨於今日之俗情學說,作適當之調整會通,自然於「世界悉檀」得歡喜之益,於「各各為人悉檀」得生善之益,於「對治悉檀」得破惑之益,於「第一義悉檀」得悟入實相之益,而毋須興疑經、改經之妄動,造謗佛、謗法之逆罪也。今乃本此原則,略述佛陀對人間所說之器界。一、器界範圍 大略言之,約直豎說:一個「世界」(指大千繫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約環周言,一個「大千系」世界,為若干小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 便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繫世界,名曰「娑婆」(或譯索訶,是堪忍義,此土眾生,堪忍三毒煩惱,不忍出離故名)。本來方無定位,姑且以人類俗情,依太陽、地球之關係,假設東、西、南、北之「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四維」,和上、下,共為十方。而如娑婆世界者,十方各有無量之世界,且一一各有其名。如東方有阿 佛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世界,南方有寶勝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據華嚴經世界品所示: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光明:分二十重,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即有十三佛剎塵數世界圍繞;而如此二十重佛剎之「世界種」者,十方又各有微塵數世界圍繞。其中一一世界,或凈或穢,或大或小,或優或劣,固非一概;而虛空中之器界無量無邊,重重無盡,則可斷言。此由今日天文學之發達,推知「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星群」之無盡,更可相互發明。若有不同者,則後者大部分尚為依推理所作之假定,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種智親證之現量耳。 今為進一步明了世界組織之概況,乃就近取譬,即以娑婆世界為例,本諸經論所說,作一略引。二、娑婆三界組織略說 先約直豎言:二十八層計分三界:初為「欲界」有六層天,依次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時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據經上言,四王天居須彌山腰,忉利天居須彌山頂,五趣雜居眾生則居須彌山下諸星球上,而總為欲界範圍。此界眾生,皆有男女、飲食之欲;世間書上亦云「食、色,性也」,故名欲界。中為「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層天,即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凈天。三禪三天:少凈天、遍凈天、無量凈天。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此範圍眾生,具諸禪定,雖有身、器形色,由業果化生,無有男女陰陽性別,但以禪悅滋養身心,已無男女飲食之欲,故名色界。頂為「無色界」,包括四層天,曰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範圍眾生,依四空定,不但無男女飲食之欲,亦無業果所生身、器諸形色(只有空果色),故名無色界。須知,前二界有形器,無色界無形器,無形器者即如虛空,遍於前二界中,統為娑婆三界。此之三界,即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轉,穢惡充滿,故法華經喻為火宅,為不安穩處也。 次約環周言:一蘇迷盧系,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山外圍繞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圍有一大鐵圍山;其中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並八中洲、數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若以今日俗情學說會通,經論所稱部洲,實指虛空中之星球而言,而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亦即指地球而言。(約地球言,四周是海,中間是陸地,甚符「洲」字之義。)而俱舍論上所說蘇迷盧系,亦如今之所稱「太陽系」而所謂七重金山,似即指星球運轉之軌道言(以地球人,見日星等,皆仰望而見,仰望之中,似從下而至上,輪軌層積,故喻之山):七重香水海,又似即指軌道與軌道間之空氣以太言。而此蘇迷盧系,乃為日之光熱攝力所及,亦即為忉利天管轄範圍。過此以往,則非日之光熱攝力所及,已非地居天,而屬空居天矣。 由忉利天而外,器界範圍乃層層倍高倍廣增加;譬如倍高倍廣有夜摩天器界,乃至倍高倍廣有初禪天之器界;如是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為「一小世界」之範圍。而合一千小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二禪天,名「小千世界」。而合一千小千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三禪天,名「中千世界」。又合一千中千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四禪天,名「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是積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千而成,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為色究竟天之大自在天之領土,亦為一佛教化之域,故名一佛土。統計應有百億太陽,即有百億蘇迷盧系也。今之娑婆,即釋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而在華藏世界中,僅為一世界種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於第十三重也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40)宇宙有情2006-10-09 01:31
宇宙有情 在介紹方便五乘佛法前,吾人須先認識因緣所生法之宇宙有情眾生之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概況,了知三界無安宅,故修學佛法,來出離三界,了生死大患。二、互相輪迴— 佛說世間,共有兩種:(一)是有情世間,指動物環境;(二)是器世間,指植物礦物環境。 先介紹有情世間:廣義而言,一切眾生,除佛以外,聲聞、緣覺、菩薩聖人,亦屬有情;狹義而言,但指六道的凡夫,今即專約此義,以聖人境界,吾等凡夫不能親得受用,故非環境範圍。一、六道狀況 佛陀概括世間一切有情,歸為六大種類,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即是「六道」。世上固有許多生物學家,對於動物,亦有其不同的分類法,卻因受到個人智慧學問的限制,總不及佛陀的圓滿周到。這因佛陀不但能見凡夫肉眼之所見(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見其少分),且亦能見凡夫肉眼之所不見(如天、修羅、鬼、地獄四道)。學佛之人,以相信聖言量為依歸,固不可因我之不見,遂謂為虛誕無有。 六道眾生的狀況,千差萬別,一一細說,不勝繁雜,今為略舉二端,藉知大概。1.是「類受」,類指正報身心的種類,受指依報世界的享受。其中依報,諸多種類,單舉壽長,以推余福。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災厄。六道果報,固然有別,總之不離觀受是苦。①天道 天,是天然自然,享樂殊勝、身形殊勝之義。此道眾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為天。 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計二十八層天。其中欲界六層,亦如人間,有男女飲食之欲;其第二層名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約橫面言),即山頂四角,各有八天,中為帝釋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層,則名他化自在天,卻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皆有禪定,已無男女飲食之欲,猶帶身形樓閣諸色;其中前三禪各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又、無色界有四層天,入四空定,已無形相,只存神識。 天上各種享受,皆殊勝於人間;如食曰天廚妙味,共一器食,隨福差別;衣曰天衣無縫,不似人間,千縫百補。至於壽命,亦長人間甚多;如第一層四王天,壽五百歲,卻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向上一層,按此間倍倍增加;如第二層忉利天,壽一千歲,卻以人間百年為一日計;乃至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而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計。如是遞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則壽八萬大劫。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緣,方得如此殊勝果報。 約「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壽將盡時,自然頭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現時,知必當死,愁憂恐怖,苦等地獄。又、色界天有三災,初為火災,劫火興時,初禪以下,盡化灰燼;二為水災,劫水起時,二禪以下,皆遭淹沒;三為風災,大風所吹,三禪以下,乃至微塵,皆無餘在。嗚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況寄居眾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禪天人,雖具深禪定,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余皆有苦。又、無色界四天,雖無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瘡(空無邊處天)癰(識無邊處天)、如病(無所有處天)、如箭入體(非非想處天)等微細苦;且壽命盡時,定力遂失,知當死墮,譬如高山忽墜深澗,生大恐怖。②人道 人,梵語摩 賒,翻為意,以此道眾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人者,忍也,於世違順,人能安忍。 約「類受」言:人道分布於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壽享,皆不相同。如東弗婆提,壽二百五十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西瞿尼,壽五百歲;北郁單越,壽一千歲。即以南閻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種,髮膚顏色、風俗習慣,乃至土地資源,亦多懸殊。然書經云:惟人為萬物之靈;禮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蓋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三苦八苦等。③阿修羅道 阿修羅,此翻無端正,又翻無酒,或雲非天。以此道眾生男醜女端,故名無端正。又因遍采名花,醞於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魚龍業力,其味不變,故云無酒。因多 多忌,雖有天福,而無天德,故名非天。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分別攝屬天、人、畜、鬼四道,故楞嚴經云:三界中有四種修羅,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從卵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從胎生,人趣所攝。有阿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攝屬。既是分屬四道,身形壽享等,亦隨其類,多有不同。總由因中,雖行五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卻懷忌慢之心,所謂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各隨其類,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羅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與帝釋斗,或斷肢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傷心斷節,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歿。其他三趣修羅,其苦更多。④畜生道 畜生,梵語底栗車,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橫住),行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包含甚廣,舉凡飛禽走獸,羽毛鱗介,或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皆攝屬之。就其出生,分為四大類: (1)胎生,例如牛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鵝鳥孔雀,依殼孵生。 (3)濕生,例如蛤蟲飛蛾,藉濕穢暖氣而生。 (4)化生,如龍等,無而忽有,唯依業力,變化而出。若論壽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經千百歲而後死者,千差萬別;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懸殊不等。 約「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殺、或互啖,其苦無窮。近代西方學者有言:「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可謂說中畜生道實況。總因前生愚痴貪慾,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⑤餓鬼道 餓鬼,梵語音譯為 黎多、薜荔多、閉戾多、俾禮多、卑利多、彌荔多,即鬼道、鬼趣、餓鬼道。又,鬼者畏也,餓雲飢餓,此道眾生,多受飢餓怖畏,故名餓鬼。 約「類受」言:分三類九種,(1)無財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2)少財鬼,少得飲食故;(3)多財鬼,多得飲食故。無財鬼又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熾,常從口出;故縱得飲食,亦化灰燼。昔目連尊者母,即墮此身。b、針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針孔。c、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惡報。少財鬼亦分三種:a、針毛鬼,毛利如針,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c、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抉啖膿。須知,謂少財鬼少得飲食,非真如人間凈妙食,苟得廁坑糞穢,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財鬼分三種:a、得棄鬼,常得祭祀所棄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遺食故;c、勢力鬼,具威德勢力,常得人間祭祀。譬如人間所供城隍、土地、王爺,乃至一般神 ,均屬此類。諸類餓鬼,居遍諸趣,隨所生處,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獸形,亦自差別。其壽有五百歲,卻以人間一月為一日計。 約「苦厄」言:以業力因緣,不聞漿水之名,所見清水,皆成膿血,不得飲食,饑渴難當,且常為刀杖驅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諂誑心意,造作中品十惡,感此道身。⑥地獄道 地獄,梵語泥黎,翻為苦具;乃造惡眾生,受苦器具;又因居處地下,故名地獄。 約「類受」言:共有三類(1)根本地獄,即八寒八熱地獄;(2)近邊地獄,即十六游增地獄;(3)孤獨地獄,即山間、水中、曠野三處地獄。其形體壽命,受苦輕重,隨各差別。其中以阿鼻地獄受罪最劇。總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阿鼻,譯名無間,為八大根本地獄之一,具五種無間故。(1)者趣果無間,終此身已,直墮於彼,不經中陰故;(2)者受無間,受苦無間斷,中無樂故;(3)者時無間,決定一劫(指中劫),相續不斷故;(4)者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不絕;縱經剝割烹煮,肢體糜爛,然以行業因緣,冷風吹活,無間斷故;(5)者形無間,地獄縱廣八萬由旬,眾生身形亦八萬由旬,中無少間,一人多人,皆遍滿故。 若論壽命,以八熱而言,初等活地獄,壽同四王天五百歲,而以四王天五百歲為一日計,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九百多萬歲;二黑繩地獄,壽同忉利天一千歲,而以忉利一千歲為一日計,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三千六百多萬歲。如是隨六欲天遞增,乃至阿鼻,壽一中劫。其苦壽如此,能不畏哉? 約「苦厄」言:或火坑、或堅冰、或刀山、或劍樹、或碾石畏、或湯鑊、或沸屎、或合山等諸多苦具,繁多難述。以沸屎言:在一大熱沸屎河中,驅令入中,內有利嘴蛆蟲,或從鼻孔入,則腳底出;或從足下入,則口中出,既臟且臭,熱惱加刺,苦何以堪?二、互相輪迴 上面六大種類有情眾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義;謂六道中眾生,輪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循環三界,互相通達,故名為道。這即一般常稱的「六道輪迴」。輪迴的情形,各隨業力,或人變鬼、或升天。古人說:「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里來」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變驢(如法句譬喻經),何況其下的凡夫? 關於六道輪迴的道理,在釋典中,以十二因緣說得最為明白;若儒書中,易經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六道輪迴的事實,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眾生自何道來?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見;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廣覽諸史,亦不難獲多實證。惟其既不研經,又未讀史,且不信聖言量者,方一味懷疑排斥。 此六道中,天、人、修羅三道,以因中多為善故,果報亦勝,名三善道;鬼、畜、地獄三道,以因中多為惡故,果報則劣,名三惡道。其三惡道,又稱三途,途含二義:一是塗炭,取殘害義,此中眾生,多受殘害;二是途道,取所趣義,為造惡眾生,所趣向處。1.刀途,即餓鬼道,常為刀杖,所驅逼故;2.血途,即畜生道,必須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地獄道,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墮三惡道,經上喻曰「頭出頭沒」;謂整個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業浪,翻騰洶湧,前浪剛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鮮氣尚未吸足,後浪隨來,又將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時頭出,有時頭沒,總是離不開這一大苦海,這就是吾人的有情環境啊! |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35)因緣與果報2006-10-05 03:06
因緣與果報 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論,由於因緣,而說果報。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一種助力,果報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所以緣對於因的關係之重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緣,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佛教把這些關係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別論之。心法依四緣生起:一、親因緣,即自心中業識的種子,彼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親因緣。二、無間緣,亦名等無間緣,即眾生攀緣的心、前念、後念接續不斷,故名無間緣。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對象,經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慾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之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世間一切諸法的生起都離不了這四緣的關係。 果報的「果」研究起來,也可分成現果、來果、後果的三種。所做的善惡之因,在現在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現果;在來生成熟的,叫做來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這是從三世的時間上,說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長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間關係雖極複雜,而是有條不紊,毫釐無差的。同時果報所以有現生成熟的,有來生成熟的,有後生成熟的,其原因約有二種: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種在地下,瓜種當年生成可結瓜果,而桃核出生,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四緣並進,條件具備,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只有一種兩種,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陽光不夠,空氣缺乏,那麼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遲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定理,就懷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見世間許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那些做惡的壞人,反而晨夕享樂,過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這道理憑三世因果的眼光看來,是很簡單的,即好人今受苦報,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果;而今生雖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反之,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亦是這個道理,因他前生種的好因已熟,先享福報,今生所造的惡因,業緣未熟,苦報還在來生,任他怎樣也逃不了的。「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話是值得我們玩味的。 因果的定律還有兩個要點:一是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論好惡,種子永留識中,不會壞滅,遇緣便起現行,招受果報,如果做了惡因,要想不受惡報,那是沒有辦法的;要想有辦法,唯有修習佛法,斷盡三界煩惱,獲得出世聖果,方可免除輪迴受報的痛苦。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可以為再做點好事,就可把這應得之罪抵銷去。須知佛、天理無私,不受賄賂,不過多做善事,多增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所謂「重報輕受」,這是有可能的;同時由於善緣增多,惡緣漸減,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辦法。可見欲從好的因緣,得到好的果報,人生在世,多做善事,還是極為需要的。 |
推薦閱讀:
※男人內心大曝光(女人不得不看)
※眼神透露內心秘密
※男人做到這三點,女人將會發自內心想要陪你睡
※謝有順 | 一個傾聽內心聲音的時代會來臨嗎?
※面相識破女人內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