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培訓--於永正老師談如何備課
轉載▼
標籤: 教育 校園 課文 教案 於永正 雜談 | 分類: 名師講談 |
通識培訓--於永正老師談如何備課
現在老師們往往在教學中出項困惑,對於課堂教學的內容把握不好,對於教材理解的不夠透徹,究其原因,就是在備課的環節出現了問題,那麼究竟怎麼樣備課呢?於永正老師做出了很好的詮釋,所以在本周的業務學習中,和;老師們一起學習如何備課。
我怎樣備課--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於永正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中等個,頭髮花白,帶著一副白邊近視鏡,他樸素、儒雅、謙恭,儘管已過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的足跡踏遍了我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他的「五重」教學和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言語交際表達訓練」的作文教學傳遍了大江南北。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學語文,積澱了五句話: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簡稱「五重教學」。
教了四十多年的語文,備了四十多年的課。有些學生喜歡,老師們喜歡,自己也挺得意。於是,有不少既是誇獎我也是討教於我的話便送到我的耳邊:「於老師,您讀課文那麼生動,您是怎麼練的呀?」「於老師,這一課我教了幾遍了,好多東西我怎麼沒有發現呢?」「於老師,您的這些教學方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呀?」……教師們問的,實際是一個問題,即怎樣備課。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因此,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一、隱性備課最重要的是「內功」,即文化修養高的、悟性好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花的時間會短得多,效率就會高,反之就會低。1、隱性備課最重要的是鑽研教材。
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鑽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凡是生字,拿不準讀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詞(包說不準的詞語),我都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嶺」(《第一次抱母親》),「越」是個生字,在這裡作何解釋?作為老師不但要意會,而且要「言出」。一查詞典,「越」有七種意思,在這裡作「跨」講。有些詞語的意思雖然不一定講,但老師必須弄懂。知識性的東西,不能有半點含糊。鑽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讀四五遍。對於感情型課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親》,朗讀的遍數還要多。不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罷休的。隨著自己語感的增強,悟性的提高,個人情感的不斷豐富,多數課文我只讀一兩遍,便可以進入文中。讀第三四遍是為了熟練,盡量不出一點錯。范讀時出錯雖說難免,學生也會諒解老師,但我總覺得不應該,哪怕讀錯了一點點,我也會感到很不安。朗讀是鑽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朗讀是活的,躍出紙外,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聽了不潸然淚下;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沒有手舞足蹈;朗讀《桂林山水》,學生聽了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便認為范讀失敗,因為我沒有把文章讀活。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讀的意義十分重大。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甚至超過老師。如果老師的朗讀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學生朗讀水平出眾。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備「朗讀」,第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多聽別人朗讀,聽錄音。第三,說得遠一點,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尤其是音樂修養),豐富自己的情感。
鑽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鄭振鐸在《燕子》中描寫燕子用尾尖或翼尖點水形成的水圈兒,為什麼說成「小圓暈」?「燕子飛倦了,落在遠處的幾痕電線上」,為什麼這裡不用「根」而用「痕」?別看只是一個字,這裡有多少意趣呀!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課堂上便會自如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老師畢竟是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誘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鑽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老師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先努力去做。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先答一答(有時寫在教案上,有時在心裡想一想)。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麼,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准,否則就寫不規範。以上說的是鑽研教材的幾個主要方面。鑽研教材是備課的最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2、隱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我書架上有《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成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中國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通史》等工具書,書案上還有電腦。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專門翻看了《中國通史》中有關鴉片戰爭的章節;教《海洋——21世紀的希望》,我在網上搜集到了不少有關海洋方面的資料(如潮汐發電站等)。《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更是離不開,老師板書時把筆順搞錯是很要不得的。我有讀書讀報的習慣,喜歡讀書、報、雜誌,這對我來說,也是備課。誰也說不定哪塊雲彩會下雨。有一次在長春上作文課,要和一位同學表演一個小節目。我問該生姓甚名誰,他答:「馮羽商。」他反問我:「從這個名字您發現了什麼嗎?」我問:「這個名字是誰起的?」「媽媽。」「你媽媽一定懂音樂。」他笑了:「對,她是音樂老師。」「宮商角徵羽,古代的五音。你這個『商』相當於現在簡譜中的『2』,『羽』相當於簡譜中的『6』。」學生專心地聽著這一段小插曲。他們從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種文化?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麼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說:「我上課用了半個小時,備課用了一輩子。」——大意是這樣的。接下來便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前面說了,課文鑽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隨之有了。即使沒有找到什麼好的教學方法,但只要朗讀好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隱性實際上並不隱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二、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於形式。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最重要的東西,以防忘記,這相當於「作戰計劃」。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的句子,我都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我以前書寫較工整,為的是讓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現在寫得比較隨意,但是自己必須能看懂。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我只寫個大體教學過程。對已經教過幾次的課文,我只寫新的體會新的處理方法。我還喜歡在課本上寫「教案」,美其名曰「備課於書」。我把隱形備課稱為「備課於心」。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於心」和「備課於書」。教案往往只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寫在書上。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論(特別是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別人一句話點破。聽別人上課,也有助於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學方法,是在聽別人的課的時候想出來的。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為的是想具體說明我到底怎樣「隱性備課」和「顯性備課」的。寫到這裡,關於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號了。但意猶未盡,我還想就寫「教後記」(即寫所謂的「反思」)說幾句話。我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寫「教後記」。這是我在備課本上為自己開闢的一塊園地。一堂課下來有時很興奮,就趕緊記下興奮點(即成功點);有時也有遺憾,就趕緊記下這遺憾。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可以這樣說,我晨光不斷地寫教育、教學札記的過程順磁性匠。我把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學的《教學反思集》上的題詞抄錄下來,作為我這篇文章的結束語:「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
其實,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只有有效的備課才會真正的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學習之後,知道了備課的幾個環節,真的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