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大牌坊,御屏風:衛祠百世存孝義

廣州有句俗語:「未有河南,先有瀝滘。」瀝滘歷史之悠久,由此可見。水鄉瀝滘,將近900歲了。早在清代,這裡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名村。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從這裡走出去的進士、舉人不勝枚舉。如今氣勢恢弘的衛氏大宗祠,見證著這條古村顯赫而輝煌的歷史。

◆ ◆ ◆ ◆ ◆

衛氏大宗祠自明萬曆22年(公元1594年)就開始籌款,整整經過20多年,到1615年才建成,規模宏大,做工精細。大宗祠中間曾經歷過三次重修,但大體形制不變。

站在巍峨的衛氏大宗祠正門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左側青磚牆上,煙熏火灼的痕迹十分刺眼。衛浩然告訴我們,衛氏大宗祠以前面積要比現在大得多,瀕臨珠江,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者的戰艦經海邊,看到它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誤以為是官府,一番猛烈炮轟,結果,宗祠的大門被轟出一個大洞。

經歷戰火洗禮的衛氏大宗祠,滿目瘡痍。所幸它在衛氏族人的保護下,頑強生存了下來。這個洞後來經過修補,但戰火洗禮的痕迹仍無言訴說滄桑歲月。

衛氏大宗祠

祠堂正門後方別具一格的牌坊,造型獨特、精美,上部是燕子斗拱結構,一層上疊著另外一層,中間牌匾上橫書:「百世周宗」,兩側是兩列小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在等級森嚴的傳統社會裡,這種「燕子斗拱」是規格相當高的一種建築形式,只有皇親國戚或皇帝欽點才能採用,否則就是違反禮制。那為什麼瀝滘村可以建呢?

這仍是個謎,但據祖輩口耳相傳,它與衛氏十二世祖衛西樵有關。據說他是明代嘉靖皇帝的外孫婿,因為沾上了皇親國戚的邊,所以才可以建。

衛氏大宗祠的中堂叫慶源堂。歷經漫長歲月,仍然無法擋住它的威風八面。

它面闊達五個開間,主體建築由12根「檐柱」和12根木柱支撐,每根柱子,都是由一塊塊木料完整打鑿而成。慶源堂一側,立著一個大玻璃罩,裡面是這間祠堂的「鎮祠之寶」,御賜祝壽屏風。雖然年代久遠,但是這些高大的紫檀木屏風上,精美的浮雕圖案和鎦金賀文仍然清晰可見。

這塊祝壽屏風大有來頭:它是乾隆欽命,由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張廷玉撰文,刑部尚書、中國古代大書法家汪由敦書寫,內容是祝賀瀝滘村103名老翁壽辰。

千里之外的乾隆,為什麼會給這條嶺南古村的老人家賀壽?張廷玉的賀文里,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瀝滘尊老愛老之風興盛,綿延了數百年,村裡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在祠堂為老壽星擺筵壽酒。衛氏第十九世祖衛廷璞,是清代雍正四十八年(1783年)進士,官至太僕少卿。他任兵科給事時,由於辦事勤奮幹練,深得張廷玉器重。

有一年冬天,衛廷璞到張廷玉府上,對張廷玉說,他的家鄉有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一百多,將會在明年春天聚餐祝壽,希望張廷玉能撰文為壽宴增光。張廷玉一聽,感到十分詫異,他沒想到,在同一個家族中,會同時有100多個壽星,史書上記載文潞公留守西都時,曾召集洛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聚會,只有13個人參加,但已經可以作為一件盛事流傳下來。他把此事向乾隆稟報後,乾隆也感到可以藉此機會弘揚孝悌之風,便命汪由敦進行書寫。

而這塊御賜祝壽屏風,在當時無疑是瀝滘的一大榮耀。衛浩然回憶,建國前,這12塊御賜屏風被好好收藏著,只在每年正月十五擺筵壽酒時,才拿出來。

(據《廣州日報》)

推薦閱讀:

有哪些曾經被人懷疑的歷史事件被考古發現證明了的例子?
說多了都是淚,朕的御膳比食堂還難吃
如何理解網路惡搞?
智者戰勝自己,「英雄」征服世界
明末為什麼是女真崛起而不是蒙古?

TAG:文化 | 大牌 | 屏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