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提綱】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百家」泛指數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爭鳴」指爭論和辯難。「百
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展開辯論。他們爭相發表見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學術文化的繁榮局面。
(1)形成原因
①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
③階級關係上,「士」階層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
④教育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造就了一批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文士。
(2)重要意義
①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 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新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②「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儒家
(1)孔子
地位:
春秋晚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要觀點:
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強調「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要求「正名」,體現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主張「德治」。提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焉用殺」)。
④教育:首創私學,打破「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擴大了受教育的範圍。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態度要老實,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從禮、樂、射、御、書、數六個方面培養學生。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後人稱為「六經」。他的言行載於《論語》一書。
影響:
孔子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後來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孔子被推崇為「聖人」、「萬世師表」,受後人景仰。
(2)孟子
地位:
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 人,被稱為「亞聖」。
主要觀點:
①發揮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
②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成為中國早期民本主義的思想基礎。
③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倡導「養浩然之正氣」。
(3)荀子
地位:
戰國末期的儒家代表,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主要觀點:
①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天人關係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③治國上: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
④倫理關係上:主張「性惡論」。
⑤君民關係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觀點,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成為有作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銘。
3.道家
(1)老子
地位:
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
主要觀點:
①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
②辯證法(思想精華):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這些轉化都是無條件的。
③政治: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於人們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④對社會發展持消極悲觀的態度:希望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影響:
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 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 深遠影響。
(2)莊子
地位:
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然洒脫樂在其中。
主要觀點:
①提出「齊物」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②提出「逍遙」的人生態度。
③認為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不應破壞自然生成的東西。
影響:
①他的寓言、散文蘊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風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②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4.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要觀點:
① 核心思想是「兼愛」「非攻」,反對掠奪戰爭。
②主張「節用」「節葬」,反對統治者的鋪張浪費。
③主張「尚賢」,重視人才,講究實際功利。
④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認識論(提出判斷知識的三條標準,即「三表法」)和邏輯學(建立了「類」、「故」等中國最早的邏輯學術語)上。
影響:
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②墨家學派具有「赴湯蹈火」的苦幹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5.法家
韓非:
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觀點:
①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將法家理論系統化。
②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實行嚴刑峻法,獎 勵耕戰。
③主張變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主張用「參驗」的方法,檢驗人的言行和知識的真偽,對中國古代的認識論作出了貢獻。
影響:
法家理論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對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大作用。在西漢以後一千多年中與儒家思想相表裡,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
漢武帝時期,經濟上得到恢復和發展;
政治上需要進一步鞏固大一統國家;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
2.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
主張:
①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②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
③提出「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
④針對土地兼并嚴重和百姓生活困頓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主張。
特點:
新儒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糅合了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等學說。
根本目的:
通過思想上的統一,維護政治上的統一,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有利於國家統一;
②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限制君主的權利,有利於君主實行「仁政」,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
3.創辦太學
過程: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太學生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職。
影響:
①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狀況,非貴族官僚子弟可憑太學資格到政府任官;
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學校;
③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誌;
④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⑤太學生有比較強的參政意識。敢於批判時政,迫使黑暗政治勢力有所收斂 。
漢武帝令全國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這一措施使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
(三)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為理學
1.背景
①漢末:儒學權威性被嚴重削弱。
②魏晉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的發展出現危機。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並行的政治。佛教、道教的發展,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韓愈和李翱將背離儒家傳統的佛、道視為「夷狄之教」,提出復興儒學的主張,成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立的先聲。
④北宋:在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的鼓勵下,士大夫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復興運動。
2.含義
宋代形成理學,理學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儒學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內容,完成了更加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形成新儒學。他們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關係的嚴密思想體系(「新」在何處?)。
3.代表人物
(1)程顥、程頤兄弟(北宋)
思想主張:
①確立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後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為「人倫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發揮「仁」的學說。認為天理的核心和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義、禮、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
思想主張:
①「理氣論」。認為理和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主張先理後氣,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也是天理的反應,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強調「存天理,去人慾。
②修養論。把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強調日積月累;「仁」是愛心和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境界與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於應強烈的有社會責任感。
③政治理論:儒家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利,干預政治的關鍵在於「正君心」。
④為「四書」做註解。《四書章句集解》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成為理學的經典。
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於孔孟;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陸王心學
陸九淵(南宋):
心學的開創者,提出的核心命題是「心即理」。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尋找,求「理」的方法就是進行內心反省(「發明本心」),要掃除「物慾」。
王守仁(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
①他的「心學」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禪宗的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屬主觀唯心論宇宙觀,認為人心是萬物的本源,離開人的思想意識,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②倡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強調了自我主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影響:
①心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②宋明理學從哲學方面發展了儒學,為專制等級制度製造理論依據,從而成為官方哲學。
③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4.影響
①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後,影響後世六七百年,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綱五常」作為天理得到強化,在維護專制統治、 扼殺人的自然欲求和創造力方面,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②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人性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四)明清時期儒學的傳承與創新
1.背景
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經濟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
思想上,理學走向「極端」,引發人們的思考與批判。
2.「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李贄
思想觀點:
①挑戰正統思想:針對「存天理、去人慾」,提出「吃飯穿衣,既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 中。
②否認儒家思想的絕對權威: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反對以「聖人」的言論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③提出「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和官場的欺詐。
③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自由,強調人正常的私慾。
影響:
有力衝擊了封建禮教和正統思想,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他是明清時期最具個性的思想家(出身伊斯蘭教世家,自幼受傳統四次束縛較少)。
3.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
黃宗羲:
①強烈批判君主專制。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權的主張,認為要「公其是非於學校」,學校成為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
②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他的思想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顧炎武:
①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關注國計民生。 寫出《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實用性著作。
②批判「私天下」的君主專制;提出「眾治」主張(「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③提出「保天下者」,匹夫有責。
王夫之:
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哲 學思辨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頂峰。
主張:
①認為「氣」是物質實體,反對「天命論」,主張物質第一性,是一位傑出的唯物思想家。
②政治上,提出「循天下之公」,揭露了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
三人共同點:
①政治上:都參加過抗清鬥爭;都反對君主專制獨裁,主張「人民為主」;
②經濟上:都重視工商業發展,主張經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傳統儒學,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和經世致用等思想,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4.影響
①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②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③在君主專制強化、傳統儒學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 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重視。
推薦閱讀:
※第十五課:爭戰得勝之方(四):思想的爭戰(下)
※如何糾正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
※孔、老思想的共性及與易學的關係略談
※(1 條消息)1掏空了快樂?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複習 | 演變 | 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