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六十集(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十集) 2010/4/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60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首先,我在前些日子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論壇上面做了演講,大家聽了我的演講之後提了一些問題,問題在當場沒有答覆完,我答應過他們在我們「修行與生活座談會」上做個解答。首先我們回答他們的問題。問: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精神能否歸納為一句話,或者將您歸納的十點再精煉些?答:我在這個企業家論壇上的演講題目叫做「復興企業的中國精神」,我將中國精神歸納成十個綱目,這裡順便簡單介紹一下。所謂是一到十,一是一體,一體是講宇宙本體,儒家、道家都講的是道,佛家講自性,實際上都是講一樁事情。聖人是證得這一體的,凡人是迷失了這個本體,所以聖人立教,就是讓我們去回歸這個本體。這一體,《中庸》裡面講的「天命之謂性」,這是講一體。二是二相。二相,我是用《大學》裡面的,講本末,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相是由體而生的,宇宙萬象,萬象都有一個本、一個末,根本和枝末。《大學》裡講的以修身為本,這個「本」是講的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末」。在相上講,這一身是我們的正報,家國天下乃至宇宙就是我們的依報,正報依報都從這一體出生的。我把中國精神(或者稱為中華聖賢道統)這個綱要提給我們恩師看,他老人家看了以後添了一個字,這個字是什麼?他說這個本不僅是身,還有心,身心為本,家國天下為末。我一看,這改得太好了,這一個字點下去,全盤皆活,都活了。確確實實身的本是心,《大學》裡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不就是修我們的心嗎?修心即是修身,所以正報的本就在於我們的心。這是講本末,正報、依報,二相。三是講三寶。這是老子《道德經》裡講的,「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德。慈是慈悲,儉是節儉,還有謙卑。這個一體、二相、三寶,這是講性德,《大學》裡講的明德,明德本來都有,但是凡人未明,沒有明明德;聖人已明了明德。那怎麼明?後頭從四到十就是講明明德,也叫修德,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四,我用《論語》顏回講的「四勿」,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子四勿是講我們的修行,身口意上去修。五是五常,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也對應佛家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當然我對外就只講儒家的五常,沒講佛家五戒,其實它們是一樣。仁,不殺生就是仁;義,不偷盜就是義;禮,不邪淫就是禮;信,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飲酒就亂智。所以五常即是五戒,這也是講我們的修德。六是講六和,這是佛家講的所謂「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和」很重要,古人講「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七是講七治,《禮記·禮運篇》裡講的,聖人「治人七情,脩十義」,七種情得去治它。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這叫七情,七情要把它控制、要把它降伏,最後要把它斷除,這叫治七情,叫七治。八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我們都很熟悉。九是《論語》當中講的,「孔子曰:君子有九思」。所謂「視思明,聽思聰」,看就看清楚,聽要聽明白;「色思溫」,我們的面色,我們的容貌、儀態要溫和;「貌思恭」,我們的外表要顯得恭敬,待人要恭敬;「言思忠」,講話要忠信;「事思敬」,做事要有誠敬;「疑思問」,有懷疑要請教大德仁者,請問方家;「忿思難」,當你忿怒的時候,立刻想到,我這一有怨恨心就會招怨,忿思難,就來災難;「見得思義」,見了利益要想到它是不是義、符不符合道義。這叫九思。最後十是十義,《禮記》當中講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裡也包涵了五倫,五倫十義。這是我們做人基本的義務,我們在哪一個角色上,就扮演好哪一個角色,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領導像個領導,部屬像個部屬,這是敦倫盡分。所以一至十,一體、二相、三寶、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義,這是很粗淺的將我們所謂中華聖賢道統歸納這十個綱要。我在這個企業家論壇上做了一個簡單分享,大概大家覺得這十條有點太複雜了。十是代表圓滿,像《華嚴經》裡的都是用十來表法,不是真正的數字,它涵蓋無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精神是什麼?最簡單最簡單就是一個「孝」字,再簡單不過,中國精神是什麼?就是個孝。中國的文化就是孝文化,你看這個「孝」,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這代表老和子是一體,一體它就有了。老一代還有老一代,過去無始,子一代下面還有子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是宇宙的本體。顯了二相,老和子是二相,然後你就知道從這一個字可以衍發出一體、二相、三寶、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義,統統都能夠含攝。所以孔子講一部《孝經》,其實就是講整個中華文化的道統。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是聖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都是因為他真正圓滿孝悌之道。如果再簡單一點的來概括這中國精神,那我們恩師有提到,叫做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條也能夠概括很好。我這個包括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但是比那個講得更詳細,我們恩師就簡單。再簡單就是個孝。問:第二個問題,他這裡有兩個小問。他說末學妄想很多,以前的事情不斷的往外冒,很不想去想,請問如何伏住?答: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當你想的時候,念頭一起,立刻用阿彌陀佛對治,不管你想什麼都是妄想,那你只要一覺察,立刻用阿彌陀佛換回來就可以了,你什麼時候記起來,什麼時候就念阿彌陀佛。那一開始肯定,可能想半天還沒想到念阿彌陀佛,我們初學都是這樣的,把阿彌陀佛徹底忘了,恐怕一直到晚上做晚課的時候才想起來,我得念阿彌陀佛了,打妄想打了一天了。這個沒關係,從這開始慢慢進步。一開始,一天才能想到念阿彌陀佛;慢慢你功夫提升了,你半天之內就能想到阿彌陀佛;再提升,你一個小時之內你就會想到念阿彌陀佛;再提升,你可能打妄想打一分鐘你就想到念阿彌陀佛,這個功夫算不錯;再提升,這前一秒鐘起念頭,後一秒鐘立刻阿彌陀佛,這功夫就得力;最後再提升,這個念頭剛起,立刻阿彌陀佛,這個功夫已經相當了不起,但是還不能算是功夫成片;還得向上再提升一級,就是念頭不起來了,你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徹底把念頭壓住,那你就叫做功夫成片,你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最可貴的是你要有信願,再加上你的功夫成片,就能夠往生,而且有把握往生。信願是很重要,如果沒有信願,念到功夫成片也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講,如果沒有信願,任你念得如銅牆鐵壁一般,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生,所以信願是關鍵。說老實話,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信願,你功夫也不能成片,信願行這是相輔相成。問:第二個問題,末學在沒學佛前很怨恨自己的父母,因為家庭環境不好,父母常吵架。現在明白一點,這樣是不對的,但感恩父母的心不強。請問如何轉變這心念?答:還要繼續學習孝道,要多讀一下這些古代和現代孝子故事,看一看現代拍的「天下父母」的片子,多聽聽像《孝經》、《弟子規》這些講孝道的經典,逐漸逐漸培養我們理性的孝心。沒別的,孝是我們的性德,它現在為什麼顯不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障礙太重,只要把這些障礙去除掉,這個性德就能夠發顯。多聽的同時還得多做,不能夠光聽,聽而無行白聽了,一定是學文和力行並重。問:廣西南寧四月九號至十一號,由教育廳主辦,成功舉辦了首屆傳統文化論壇,反應很好。但是由於缺乏師資,接下來推行有難度,請問鍾博士怎麼辦?答:沒錯,各地都有這個問題。現在傳統文化論壇確實如雨後春筍一樣都興起來,這是好事,證明大家都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都願意接觸了,願意去學習了。但是接下來這一步就遇到一個瓶頸,就是老師太少,所以解決這個瓶頸得趕緊培訓老師。從論壇裡面當然我們就可以發掘一批優秀的老師,這些老師們如果有志於去弘揚傳統文化,有人或者是有單位能夠發心設這樣一些培訓中心,不用很大,人也不用很多,哪怕幾個、十幾個,這就很了不起了。提升的方法,我自己覺得還是要回歸到經典的學習,因為在論壇上的演講,確實因為分享者他結合自己的經歷來演說,很能感動人,但是別人聽一遍感動,聽兩遍感動,聽三遍可能就沒那麼感動,聽個十遍二十遍他也就覺得已經沒有什麼了,人的感動期它是有個限度。最後引領大家提升的還是要回歸到聖賢經典,因為經典是聖人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教誨,那個是奧義無窮,而且它攝受力很強。所謂經,經有四個意思,貫、攝、常、法。「貫」,是它的條理結構很清晰,它是好文章。「攝」,是攝受人心,你聽一般人講,你可能聽個十幾場也就到此為止了,老聽它就是那點事;但是你要看經典,你看個一百遍都看不厭,像一部《論語》,真的活到老,讀到老,都愈讀愈有味道,這是攝受,它攝受人的心,因為它是從性德流露出來。「常」,常是真理,永恆的,永恆不變。「法」,它裡頭有法則,教導你如何修學的方法,理論方法都很完備,這個可以做為持續學習提升的一個途徑。你看我們聽恩師的教誨,聽了這麼多年,我自己本人聽了十八年,你看都聽不厭,為什麼?恩師給我們做個好樣子,他就是依經典講,他不是自己在那裡隨便發揮。特別是這次講《無量壽經》,他老人家跟我們說,那真的是述而不作,完全依古大德註解,依黃念老的註解,黃念老也是以經解經,沒有發表自己的很多意見。這是什麼?讓我們回歸到本性上,真正學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持續發展,也是培訓老師的,我自己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方針。我本人也是這樣受訓的,確實得很大的利益。問:下面,請問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下載到您近幾年的演講?答:我們的演講都是公開在網上掛出來,在澳洲淨宗學院,或者是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這上面都可以下載到,還有儒釋道影音講堂,好幾個網站都有,而且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流通。問:下面,懺悔是一定要把那些噁心事說給大家聽嗎?還是後不再造是一樣的?答:懺悔它有多種方法,把它說出來是一種,叫做發露懺悔,你確實要把自己的過錯講出來,講出來之後承認錯誤,並且向大眾表態,下決心改過自新,後不再造。這是對自己一個激勵的機制,很有效果,因為你敢說出來,你就有改過的誠意和決心,你說都不敢說出來,那你說你的誠意到底是不是真誠?這個也很難講。當然發露懺悔要有條件,就是有人肯聽你的,要沒人肯聽你的,你也當然沒辦法向別人發露。所以志同道合的這些同修道友很重要,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有朋友在一起學,這是很難遇、很難得的因緣,這個因緣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真的沒有這樣的因緣怎麼辦?也可以向著佛菩薩聖賢像前、向老祖宗牌位之前懺悔,這也是發露。發露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改過,不貳過,不能重新再犯。再犯,你這發露不僅是沒有實益,而且還有罪過,為什麼?等於騙人,說了要改還沒改,對佛菩薩發露等於騙佛菩薩,那不就罪過嗎?所以說了之後真得改,後不再造,那才叫真正懺悔。發露是成功一半,接下來就是力行,不貳過。問:我們再看下面一位,他的問題。我曾組織召開兩次傳統文化交流會,收到效果很好,但再要組織用會場的時候,這位校長說不能再給你用會場了,有人反映說這是佛教宗教信仰,不行。我很困惑,怎麼樣排除障礙?答:這就是要跟這些領導部門說清楚,傳統文化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含有三家,儒釋道三家都是傳統文化。你說佛家它是外來的,傳到中國來已經跟中華儒、道結合得很緊密,融成一體了,儒裡頭有道有佛,道裡頭也有儒有佛,佛裡頭也有儒有道,水乳相融,分不開的。你說我一定要把儒家裡面的佛家那塊剔出去,說老實話很難,你看我們現在讀四書,即使是看最權威的朱熹朱子的註解,他年輕的時候也學過佛,他也有佛教的思想。還有跟朱熹齊名的王陽明先生,王守仁,他的心學,心學可以說跟佛教講自性的學問基本是一脈相承。陸九淵,所謂陸王學派跟朱熹理學,王學是心學,朱熹是理學,這都是跟佛教思想水乳交融,分不開。而佛教本身也是教育,不是宗教。把這些情況說清楚,他也就不會誤解。當然,我們在這些論壇當中也要注意避免宗教的形式,我們注重在教育上,教育咱們重實質,不搞那種宗教形式,這就不會落人把柄。問:下面這位聽眾他的問題是,本企業是私營企業,老總是一名離異的女老闆,做為副總的我為企業發展而努力。但發現老總有私情,這就違背了倫常道理,一定障礙公司發展。學了傳統文化明白道理了,我應如何勸說?答:我覺得最好方式,請她參加一下傳統文化論壇,先了解。了解之後,她發生興趣了,她能學習,然後給她一些經典方面的講課、課程給她去聽。先從《弟子規》聽起,儒家普遍都能接受,儒家裡面的像《弟子規》、《孝經》、《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很多一些基本的修身立德的課程先讓她聽,然後可以讓她學習四書,逐步逐步的引領她。人沒有別的,只要能覺悟,他就能夠斷惡修善,他就能夠大公無私。問:第二個問題,有心弘揚舉辦傳統文化教育,應如何著手,或怎樣聯繫?答:這個我覺得著手處首先自己學,自己學了之後,慢慢你就會有一些同修道友,大家共學的朋友。一個人未必能做得好,這個事情得一個團隊,大家志同道合的,一心來辦好這個教育。如果是要普及,確實文化論壇的方法是最好的。如果是自學自修,經典深入是最好的。還有一些就是找不到老師,沒辦法辦論壇的,各地也都有,就是用光盤,像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幸福人生講座」的這些光盤,四天辦一個電化教學,電化講座。老師雖然不在,但是大家可以看光盤,有人專門做引領,專門來組織分享討論,讓大家交流心得。最好是大家住在一起,四天全封閉的學習,這樣效果是最好的,聽光盤也是一樣。問:下面這有兩個問題。中國精神的三寶其中一點是「不敢為天下先」,此會不會影響到大家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答:這個不會。首先我們說傳統文化它不是守舊,它是創新,你看《大學》裡面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我們日新又新,所以它不是讓我們守舊,它是讓我們更新、創新。創新要抓住根本,根本是什麼?自己的德行,就是我們這裡講的本末這條,本是身和心,你能夠正心修身,日日都能夠正心修身,這你就是自新。自新了,你這個環境,包括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跟著新,那不就是創新嗎?而且這個創新沒有副作用,因為它是有本的,像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這個樹它有根本,它年年發新枝,因為它根本很厚、很深,它吸取大地的營養,花果它就年年都發。年年發的就是創新,年年不一樣,愈長愈茂盛,這是創新,但是它不離根本。現在西方人講的所謂創新,把根本斬斷了,結果栽的都是瓶花,瓶花再好看,它也是暫短的,它實在是沒有真正持久的創新。不敢為天下先,這講的謙德,謙德它是《易經》講是最吉祥。如果是創新帶來不吉祥,那寧願不要創新。你看現在我們就遇到這個問題了,科技確實日新月異,經濟突飛猛進,可是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環境污染,帶來整個地球的不安,天災人禍很頻繁,全球暖化。這些問題都有跟人類無本之創新有關,你們大家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這是什麼?這是用爭利的方法來促進創新。聖人是為而不爭,不爭但是又是日新月新。這個我們自己去體會,又是不敢為天下先,又是日新又新,這兩個並不矛盾,這樣才能夠真正讓我們的科技、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問:第二個問題,對於「心空方能明」這個話不太理解,請老師明示。怎樣才能做到?答:心空方能明,這就是因和果,因是你的心空,一念不生這叫心空,空了就明,這個因果是同時的。如果心要是有一念、有一物,這物就是障礙,《大學》裡講格物,把物給格掉,心中無有一物,你就真明。明就是智慧現前,智慧是本性中本有,不是外面學來的。外面學得來的那不叫智慧,叫知識;裡頭產生的是真正智慧。怎麼產生?你空了就產生,「空生大覺」,佛經上講的。本來說老實話是無一物,我們要是自己弄上一物,這叫妄想,正是這個妄想障蔽了我們自性的智慧。所以學道無他,就是把心中這些妄想、塵勞、煩惱統統格除乾淨,讓心境恢復原本的空明,這就正道。孔子講「至於道」,就是至於這個境界,希望能達到這個境界。問:下面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有時會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或是被利用的工具,這些情況如何避免?答:如何避免,就是要提倡經典的學習和研讀。凡是傳統文化被利用,那是因為什麼?有別有用心的人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誤導了社會大眾。這是什麼?所謂利用傳統文化的人,他們為自己私利,而大眾沒有學習真正的傳統文化精髓,很容易被矇騙。所以我們就需要提倡經典的(原始經典的)學習,不能夠聽人家在那裡大談自己的知見,我們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原則很重要,不搞創意。學習方面就是不用創意,為什麼?根本不需要創意,等你要是通了,你恢復自性了,你的見解跟聖人一樣,你多一點都是多餘。就像一個圓,你要真正恢復到圓,你看這個圓,你要是恢復到圓滿了之後,你多出一個角那都是多餘,就不圓了,少一點也是不行,它一定是不多不少那才叫圓,圓圓滿滿。你的自性本來是圓圓滿滿,現在你要恢復它,不能多一點。所以讓我們也想起,不僅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其實每個宗教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宗教會有極端分子?所謂極端分子之所以能得逞,他能夠矇騙一類人,正是因為那些受騙的人沒有真正了解宗教經典、宗教教義,才會被矇騙。所以我們恩師在全世界各地跟這些宗教領袖接觸的時候,都勸導他們要請一些真正正知正見的老師來講這些經典,經典一講,正氣就起來,邪不勝正,邪你不用去壓它,一扶正就是祛邪,這個方法好,所以你的這些顧慮就不會有。問:下面,對於《弟子規》如何在高校大學生中傳播,您有何建議和方法?答:那還是教學為先。要傳播,現在工具都很方便,我們的光盤,做一片光盤一塊多錢人民幣,就可以大量流通,現在的網路也很發達,可以介紹大家一起學習。真正有志同道合的一些同學,他們願意在一起共學,可以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的社團等等,這些都是很好,這些就是大家一起互相督促勉勵。真正有志之士,他想要在大學裡面去推廣,也可以用大學裡面的文化論壇這個方式,跟企業家論壇也是一樣,請一些正知正見的老師去做講座。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自己聽光盤學習這都是一樣。問:尊敬的鍾博士您好,您是我們心中的大孝子,請問如何與崇尚時尚、自由、個性的現代小孩交流傳統文化?答:現在崇尚自由、個性,其實也是因為缺乏傳統文化教育之後,這些小孩他也就無所適從,他也接受這些西方傳過來的思潮的污染。要知道這種污染不是他本性中有的,我們要用跟本性相應的教育去教化他們,他們是可以回過頭來,小孩畢竟污染得少一些,還是能容易回頭的。這當中最關鍵的是這些小孩的父母,他們自己得學,帶著小孩學,營造一個家庭傳統文化的氣氛、教育的氛圍,父母自己帶頭學、帶頭做。學,學無止境,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但是你要懂得下手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學。行方面,學文和力行並進,行一定要專精,愈簡單愈好。像《弟子規》這一個科目,你能夠就用它來指導你的行就很好,再加上能夠用因果教育就更殊勝,《感應篇》、《陰騭文》,這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教材。在推廣方面,現在確實很多人誤解了,把道家和佛家都歸為宗教,所以你弘揚佛道的經典可能不太容易,這也是一個事實,悲哀的事實。那因果教育來講,佛和道講得是最徹底、最圓滿,儒家提到,但是沒有佛道講得詳盡。因果教育又是特別重要,尤其是現代。如何提倡因果教育?我自己也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這是在儒家裡面我們嘗試著找一些典籍,用因果教育的角度來講。我之前講過一個《朱子治家格言》,這個是嘗試著用因果的角度來講的。我借鑑《太上感應篇彙編》和《安士全書》裡面「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解釋來解《朱子治家格言》,有理有事,著重於因果報應來解釋這個格言每一條,這個實驗我覺得還算比較成功,聽眾們也感受很深,都很樂意聽。我就想到,每一個儒家的經典我們都應該用因果的角度去弘揚。譬如說《弟子規》,《弟子規》你也可以用因果角度,像「父母呼,應勿緩」,你解釋了什麼叫父母呼、應勿緩之後,應該怎麼講?舉出因果的案例。有孝子他做到父母呼、應勿緩,你看他將來、他以後就變得很有福報,孝子天佑。那有人他要是父母呼、應則緩,不肯應,他的果報是什麼樣子?這幾天也有老師給我們做分享,他們是現身說法,為我們揭示,真的,不學《弟子規》就會有什麼果報,就可以從因果角度談。每一句都落實到因果的層面上,讓孩子學了之後他印象就深刻,因為他看到事實。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因果教育必須弘揚,但是如何在儒家範圍內弘揚,我們得找出個出路。其實整個儒家的教化也是不離因果,你看《易經》當中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那不是因果嗎?上古時代的《尚書》就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你要是為善你就得吉祥,不善就會有災殃,這不就是因果報應嗎?問:下面這個問題是,「七治」被員工接受之後,無欲無求,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會受到影響嗎?答:這個應該是不會的,為什麼?七治,把自己的七情能制伏,這是用理性。朱熹朱夫子講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是人人本有,這是自性之理,那為什麼現在沒有、顯不出來了?因為被七情給包住,把這層包住的障礙給它去除掉,天理現前。事事都能夠用天理,簡單點說用良心,那你真正才會有主觀能動性,你這個能動性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企業、為社會大眾,你是大公無私這種能動性,比那個為自私自利的能動性要好!大家都自私自利,確實他很有能動性,他很發奮、很努力,但為自己,最後就變成競爭。你也要利,他也要利,不是爭嗎?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升級就是戰爭,戰爭升級就變成世界末日。現在就走這條路,是死路!現在念頭一轉,我們捨棄私而為公,人人都為公,天下大治,這就是和諧世界。問:下面這個問題,我向同事提倡節約用水,他反問我,那節約的水到哪裡去了?我說要環保。他又反駁,要刺激消費,促進就業,發展經濟,還可向太空發展,太空裡有無盡的能源。答:在理上講確實太空有無盡的能源,問題是你能不能得得到?刺激消費,不節約,這是西方人講的;東方人講的,這是老子講的「儉」,三寶當中就有一個「儉」,八德裡頭講的「廉」,這是性德,性德才能夠持續發展。如果是大家都浪費,現在地球的資源被破壞了,環境被污染,最後是不能夠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所用的都是我們的福分,福分就像水一樣,用了就沒了,你節約了,它就能夠保存得好,多一些,這是古聖先賢教我們的。不要像有今天沒明天那樣用,那真的就沒明天了。問:您理想中的中國企業有什麼具體表相?答:最理想的企業就是一個家,這個家裡頭有家道、有家風、有家業、有家學,真正落實五倫、八德、十義、五常,落實我們中國的精神,這是最理想的企業,人人都能夠講信修睦。這個企業正如老子過去講的小國,能做到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什麼?它治企業以德就是無為而治。不用德,那有為而治,很辛苦,還做不好。有德才能夠把人心得到,你得了人心什麼都能得到,大家自然就能夠做得好。一個企業如是,每個企業都如是,這不就是社會大治嗎?這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所以從這一家做起。問:您所講的內容有沒有資料或手稿,在網上有沒有下載的?答:這些都可以下載,在網上都有,歡迎大家去閱覽,去提出批評指正。問:請問如何解釋企業宗旨、企業文化、企業使命?答:這個解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上講,什麼樣的高度上來講。如果真正我們希望恢復企業的中國精神,站在中國聖哲這個層面高度上來講,那企業的宗旨是道,夫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宗旨是我們的目標方向,志於道。用什麼來證道?據於德,用我們的德,修德。修什麼德?這裡我提出四、五、六、七、八、九、十,就叫修德。證什麼道?性德,一、二、三都是講性德,所以這個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仁是講我們存心,仁者愛人,以一個愛人的心,愛企業中每個人,愛企業外每一個人,內外我都愛,就依於仁。沒有不愛的人,沒有敵對的人,仁者無敵,所以真正一個仁厚的企業家,他心中不會有所謂的競爭對手,他只有合作夥伴,他有競爭對手就有敵,他沒有敵。游於藝,藝就是你的一門技藝,你企業有你的專業,譬如說你是做鍋爐的,這就是一個藝,你是做貿易的,這也是個藝,反正各行各業都是藝,不管在哪個行業都可以實現前面講的道、德和仁,游於藝,就是用這門專業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所以這不僅是企業宗旨,儒家宗旨,道德仁義。企業的文化就是我們聖賢的文化,應該以儒釋道三家做為主體。企業的使命,正如《大學》裡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從老闆到員工,自己要明自己明德,就是你要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還要親民,親民就是幫助別人也明其明德;最後自己覺悟,他人也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就是止於至善,這個使命是最高的使命;再往下,你們就可以按照自己企業客觀的方式來運用,這是我理想中最高的企業的宗旨、文化和使命,真正落實中華道統。王陽明先生說過,商賈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賢。就是做企業家的,商賈,從商的人,終日做買賣,但是不妨害他去做聖賢。現在跟古代不一樣,古代講「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排在第一位,商是排在最後;現在是倒過來的現象,商排在第一位,誰最有錢最受尊重。過去讀書人沒錢也受最高的禮遇,士人。為什麼?因為士人他懂道理,知書達理,他能做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願意將聖賢文化自己落實,又教化別人,所以倍受人恭敬。現在已經是世界的一個現象,每個國家都是誰最有錢誰第一,商放在第一位。那怎麼辦?我們也要隨順眾生,那就提倡企業家們,你們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你們要帶領社會風潮,帶領整個社會走向聖賢的道路,這是現前企業家的使命。確實,歷史走到今天,輪到你們企業家來承當,就直下承當,這就是聖賢使命,可以做得到。士農工商都可以成聖賢,誰願意做誰就能成聖賢,孔子講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成聖賢,我想成為一個仁者,我就能成為,問題是看你肯不肯。不肯,不肯斷除自己煩惱習氣,你不肯,那你就做不了聖賢,你肯就能做,所謂「克己復禮為仁」。
推薦閱讀:
※送你一顆真誠而美麗的鉤織愛心,附詳細視頻教程~
※基於視頻和遊戲建立的人際關係,真的算得上一種「社交」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服裝裁剪基礎教程【1-19課】視頻:服裝裁剪入門【1-15】
※劉墉先生的視頻
※軍方視頻《較量無聲》被刪 的確較量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