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短視頻風口下網紅經濟第一彈
Papi醬要想走得更遠,要麼維持自己的專屬獨特性,要麼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但若完全被商業綁架,可能很快就會被粉絲拋棄。
《中外管理》微信賬號:zwgl1991
文/楊天伊 責任編輯/朱麗
近日發布的「中國網紅」排名中,王思聰居第一位,Papi醬排名第二位。
2016年開年,「Papi醬」就成為網路熱搜詞。而在2015年,這個自嘲為「貧窮+平胸」,同時「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就製作了一系列搞笑短視頻在微博上迅速擴散,半年內聚集粉絲700萬,微信公眾號粉絲據傳已達千萬,迅速成為現象級自媒體。Papi醬也因此成為短視頻網紅社交領域的一匹「黑馬」。
今年3月下旬,Papi醬又因獲得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1200萬元融資以及過億估值而刷爆了朋友圈。
內容創業,跨境創投,Papi醬還要通過羅輯思維舉辦一場「新媒體廣告招標會」,甚至擔當起一家傳統電視機構承擔的職能。Papi醬,究竟要鬧哪樣?她憑什麼能拿到千萬融資?這種一夜爆紅的網紅案例是否具有可複製性?短視頻網紅經濟背後的市場價值又是什麼?
網紅經濟,符合「引爆點」法則
印象中的網紅,應該是那種穿內衣賣萌、大胸錐子臉、且善於自我營銷的單身美女們。然而,Papi醬既不性感也不貌美,據說還拖家帶口,她為什麼紅?
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經在《引爆點》一書中稱,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掌握這些因素,就有可能推動起一個流行潮。
Papi醬的爆紅,看似遵循了《引爆點》的「附著力法則——被傳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記憶的,則容易形成流行」。平胸馬尾,衣著樸素的Papi醬緊跟新聞熱點,諸如「七大姑八大姨逼婚盤問」「雙11購物狂歡」「微信公開課」「情人節送女朋友什麼禮物」等話題,剛好抓住了人們日常關注的痛點和熱點,她甚至用這種戲謔的方式成為了平凡生活中的減壓代言人。這種以自黑和吐槽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意見領袖的崛起,恰恰是站在了網紅經濟的一個新風口。
而從傳播學的角度回看近幾年的網紅,第一代網紅代表「芙蓉姐姐」、「鳳姐」,當時人們對於她們的眼光是「審丑」的,無論是前者在清華校園裡扭捏的姿態,還是後者號稱要找海選帥哥男友,與社會常規意義的眼光不同的獵奇性,將她們推到了話題的風口浪尖。再看第二代網紅,她們通常有著這樣的標配:美麗的容貌、曼妙的身材,奢侈的生活,她們的衣服、口紅、包包,都成為很多平凡人追逐的對象,這是社會注意力由「審丑」向「審美」的一種過渡。而Papi醬則用語言獲取了很多人的價值觀認同感,甚至以大笑的方式為情緒找到了一個發泄渠道,這種「審奇」或可被理解為Papi醬成為如今網紅代表的最主要原因。
獲得千萬融資後,接下來不僅是她自己,更有投資方也會關注,關鍵是意見領袖的衍生價值如何被發掘?注意力經濟如何轉變為實際購買?資本追逐的網紅流量又能如何變現?
網紅一直以來做的都是電商導流的事,按照羅輯思維發布的消息,Papi醬將舉辦一次廣告招標會,類似於傳統媒體的廣告拍賣模式。與常規形式的「網紅+電商」有本質區別的是,參與招標會的客戶是需要付費入場的。與其他網紅「先產品化再商業化」的流程也不同的是,Papi醬還沒有穩定的產品化改造,就將通過拍賣第一支貼片廣告的方式獲利,這其中媒體化操作的痕迹十分明顯。難道只有廣告才是Papi醬最重要的獲利方式嗎?
短視頻商業化困難重重
我們發現,Papi醬已發布的40多期短視頻都是網路段子集成,從某種角度說,它並非真正意義的UGC(用戶原創內容),而是對已有網路資源的再加工。羅輯思維對其運營的方式,雖然沒有直接用注意力對接商品,但依然沒有跳出廣告的窠臼。當受眾審美疲勞,當持續原創喜劇脫口秀後繼乏力,當這個類型的網紅經濟無法實現標準化收益回報,Papi醬們必然會面臨亟待破局的幾個問題:
第一,Papi醬們能否成就自身的IP(知識資產)資源品牌?
資本對網紅追逐的背後,歸根到底還是對網紅所形成的IP資源的看好。但Papi醬本身的內容是非常不具備穩定性回報的,可以說在全民娛樂的年代屬於「易碎品」。而IP資源的打造並非易事:一方面,無論是「TO B」的段子手,還是「TO C」的網紅,曾經紅極一時的網紅或迅速被遺忘或如今也都變成了抱團取暖,以對抗原創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個人化痕迹明顯的IP,其創造原動力與增長空間難以保障,更多的「網紅」轉而期待在平台化中得到利益保障。
另一方面,一旦個人IP真正平台化,個人特色必將弱化甚至被抹殺,因草根性得到擁戴,也非常有可能因為不再草根而被拋棄。試想,如果Papi醬不再以民間的視角自下而上地去評論吐槽批判,而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去解讀一個新聞熱點,那她就失去了原本最核心的賣點,很快會被受眾拋棄。
這樣看來,傳統媒體要求標準化流程,個人網紅IP強調個性化,傳統媒體將媒介視為工具,個人網紅IP將媒介視為渠道。本身兩種操作方式就是相悖的:就像給貓安上了馬的蹄子,貓卻不能像馬一樣飛奔,貓也而失去了原來的特立獨行。可以想像,Papi醬或許會因為廣告的拍賣而貶值。
第二,網路圍觀如何轉化為社群經濟?
當下,網紅經濟多數是這種套路:「內容+社群+電商(或其他商業模式)」。內容聚合統一喜好的人,社群成為大家討論和交流的空間,由電商倒流變現。比如遊戲直播平台,除了虛擬裝備產品,主播們可以賣零食賺錢,因為零食是一種場景化的情感連接——我吃的零食跟我喜歡的主播吃的是一樣的。
Papi醬造成了一種「網路圍觀」的奇觀,但這種圍觀可以持續多久,以及有多少人願意圍觀,受眾是不是能夠被主導消費,這些消費的人在Papi醬身上有沒有一種情感的投射,這些都是未知的。
「社群經濟」是對人本和價值觀的一種回歸,它更多基於人對於品牌的信任與情感。目前,社群經濟已經在社會商業中多有衍生,比如共享經濟(Airbnb,Uber),比如粉絲經濟(小米、Roseonly),比如C2B(團購、眾籌)等。只有當圍觀人群變成社群鐵粉,而又能持續製造噱頭,才能實現社群經濟的外溢,產生商業價值。
第三,如何構建壁壘,併產生可持續性生產力?
必須承認,在中國,版權意識是比較淡漠的。而互聯網上的內容,想要構建內容壁壘更是非常困難。一個「金星秀」節目播出來,網上第二天就會有100個「金星」吐槽。很多時候,這種缺乏想像力的模仿是不能被有效規避的。加之,對於Papi醬本身的內容來說,模仿成本幾乎為零,進入門檻也太低,那麼真正的Papi醬怎麼保持持續高位的注意力呢?
Papi醬將來會做什麼還未可知,她的火爆來自於大眾對「無聊經濟」的消費和社會奇觀的關注,它的粉絲的活躍度會保持到什麼程度,這種無聊經濟還可以流行多久,誰都不會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因此這種商業操作個案性特色很大,但並不見得會形成風潮。
國外的網紅在做些什麼?
如果用馬斯洛需求理論闡釋這種短視頻網紅經濟,可以稱其為,這是一種以互聯網方式進入「社交需求」的必然,當短視頻社交遭遇網紅經濟,其產業性的化學反應必然發生。不僅僅在中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網紅經濟更是繁盛,縱觀世界,網紅持續性變現,還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植入方式進行軟廣推廣:國外時尚行業利用網紅做宣傳比較成熟——品牌服飾的贊助產品,如果出現在網紅們秀出的照片中,網紅們發一張照片就相當於別人掙半個月工資。
第二,網紅代言線下產品:亞裔時尚博主Margaret Zhang在國外社交網站走紅後,被施華洛世奇請來與模特米蘭達?可兒一同拍廣告;還被輕奢品牌Furla看中,拍了廣告大片;此外,她還為護膚品牌倩碧做過代言。
第三,直接推出自己的品牌:被稱為「韓國彩妝大師」的Pony最初也是在網上利用視頻教授大家化妝技巧而擁有大批粉絲的,隨後,她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彩妝品牌,也成為年輕女孩追捧的對象。
短視頻網紅經濟的共性在於眼球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對接,簡單說就是依靠一個「前端」吸引粉絲,維持黏度,一個背後的運營機構販賣生活方式,將流量變現。雖然回報模式尚不穩定,但網紅除了自己開店,經營自己的品牌,甚至已經開始管理供應鏈。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依靠廣告還是線下變現,網紅經濟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它已經成為了粉絲和資本追逐的商業模式。
而Papi醬要想走得更遠,要麼維持自己的專屬獨特性,要麼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但若完全被商業綁架,可能很快就會被粉絲拋棄。
格言:短視頻網紅經濟的共性在於眼球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對接,簡單說就是依靠一個「前端」吸引粉絲,維持黏度,一個背後的運營機構販賣生活方式,將流量變現。
(本文作者來自中國人民大學)
來源:中外管理雜誌
推薦閱讀:
※早起來一份「班尼迪克蛋」,做個逼格滿滿的早餐網紅
※網紅臉過氣 現在流行陳喬恩的少女臉
※網紅能不能一直紅?
※它陪妹紙度過最艱難的歲月,結果自己變成了網紅
※去歐洲旅行,別忘了打卡百年前的「網紅」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