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與「四季飲食」[圖]
"酸甜苦辣"與"四季飲食"
祖國醫學認為,食物與人的機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就人們通常食用的食物看大致可歸納為「酸甜苦辣」四類。而人體的健康狀況又受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影響。自然界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之變化。寒熱溫涼的氣候均會直接和間接地作用於人體,影響著人的生理、病理活動。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常引起人體陰陽失調、寒熱偏頗,進而削減人體的抵抗力,百病叢生。欲在氣候變換之際,使自己不生病或少生病,讓機體長久處於健康狀態,同時又收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效,重要的一條在於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調整陰陽,確保機體內部的動態平衡。人們採用的調理機體方式很多,應時擇食,也即根據季節的變化相應地調整飲食,便是其中之一,應時擇食,重要的在於根據食物的「味」——酸甜苦辣,視不同時令,適當增減,科學選食相宜食物。具體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一般人應遵循春增甜、夏增苦、秋增酸、冬增辣的包含原則。春增甜春季風和日麗,萬物復甦,人的精神飽滿,此時應適當增加甜味食物的攝入,古代養生名著《攝生消息論》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系肝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多吃點甜食,則能加強脾的功能,以助抗禦肝氣侵犯的能力。但如食酸過甚,則易傷脾。多因酸味入肝,多食酸味會加強肝氣的偏亢。因而,春季的飲食應「減酸益甘」,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甜味食物。甜味食物如紅糖、白糖,有補中養脾作用。就蔬菜看,宜常吃帶甜味的胡蘿蔔、菜花、元白菜、柿子椒等。辛甘之品如洋蔥、芹菜、韭菜、芫荽等可發散為陽,以助春陽,皆宜多食。但春季不可過食大熱、大辛之品,如參、茸、附子等,以免耗氣傷陰。夏增苦夏季日照長,天氣炎熱,中醫營養學認為,炎熱夏季,常遇暑濕之候,膚腠開泄,出汗較多,人常煩躁不安,口感無味,食欲不振,脾胃功能較差;夏時人體氣血趨向體表,食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飲食上,適宜吃些性味寒涼、清淡少油、易消化,尤其是帶苦味的食物。《本草備要》說:「苦者能瀉燥火。」中醫認為,苦味入於心經,有泄心火、澡濕和堅陰作用。多食苦味食物有除濕利尿用途。夏季可多食苦瓜、苦筍、茶葉等食物。《本草綱目》載,苦瓜性寒,可除邪熱、解疲乏、清心明目;苦筍性涼,具有祛暑解毒、健胃消積等作用;茶葉則「苦而寒,清熱解毒,利大小便,最能降火。」現代科學研究認為,苦味物質主要有生物鹼、配糖體、苦味肽、尿素類、硝基化合物等成分。苦瓜中的苦味物質是生物鹼類中的奎寧;啤酒的苦味是酒花產生的;茶葉中則含有咖啡鹼。夏季也不可多食辛辣溫熱之物,以免致心氣偏亢、體內過於積熱。秋增酸秋季天氣漸涼,多秋風秋雨,景物蕭條。因夏日人體津液耗損過多,往往出現精神不振,鬱鬱寡歡等癥候。中醫營養學認為,秋季飲食應以「多酸」,多食「滋陰潤肺」之物為基本原則。事實證明,多吃一些酸味的東西,如柑、山楂、梅子、桃子、梨、撖欖以及新鮮蔬菜等能滋陰潤燥,收斂固澀,因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勝酸,肺氣通於秋,故秋要減辛味,增酸味,以防肺氣太過,損傷肝的功能。對於年老胃弱之人,可食用些酸醋,有助於開胃消食,益胃生津,排解暑毒。同時,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冬增辣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冬日養生之要領在於避寒保暖,以維護陽氣不外泄。食物的原則是散寒健脾,益氣溫中,疏通血脈,運行氣血,強壯筋骨,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就食物的性味看,家適當增加「辣」類,也即帶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辣類食物在中醫學上屬「辛」味,多為溫性、熱性的食物,如芫荽、胡椒、花椒、生薑、蔥、蒜、蘿蔔、橘皮、酒等,均具有補脾益氣,溫中散寒、活血化淤作用。冬日食用寒涼食物時,則更應注意添加辛辣之物以調和性味。我國許多地方有冬日食「火鍋」的傳統,其中添加有較多麻辣調料,此食法有一定的科學性,於冬日人體保健十分有益。
總之,根據四時氣候變遷,適當增加相宜性味食物的攝入,是有助於增進機體健康的。但如上述的春增甜、夏增苦、秋增酸、冬增辣,僅是相對而言的。因為食物對人體的影響是複雜的,由於各人機體特點的差異,同樣食物也可導致不同效應,故根據食物的酸甜苦辣來安排四時飲食,還要考慮其他綜合性因素,特別是,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不可長久、過量食用。古籍《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曾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這說明對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食之均應有度,過於偏頗,則易損傷五臟六腑,引發種種疾病。( 文/王庭岳)
(2012/07/04雨霖
轉載/編輯/收藏)
推薦閱讀:
※冬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
※女兒為什麼是爸爸的前世情人
※每天一碗,皮膚變光滑,氣色也好了~
※茄子炒豇豆做法是什麼?
TAG: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