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高度廣度深度決定身心忍受的限度

19世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生有三種界限狀況:身體界限、心理界限、靈魂(精神)界限。身體的界限來自於我們身體的自然規律的不可違抗性。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時,比如遭遇車禍、受傷或衰老而自覺時日無多時,大多數人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心理的界限說明了我們心理的自我認知能力和限度。比如《孟子》一書中所描述的子路「聞過則喜」的態度,就表明了一種突破心理界限、實現自我更新的能力。靈魂(精神)的界限來自於我們精神追求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一個自認為身體健康、心理正常的人,也可能生活得並不快樂,那或許正是因為他的精神信仰方面出了問題。

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面臨著這麼多的界限,然而在有限的人生歷程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生命中所呈現的瞬間永恆。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一幅畫,聽到的一首樂曲,發現的一個人、一件事,會瞬間感動不已,瞬間讓內心充滿激情昂揚、奮發向上的超越之感。有很多偉大的哲理髮現、藝術創造或技術發明,所體現的正是這種瞬間的超越和永恆。比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柏拉圖「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那個第一個走出洞穴、發現太陽光明的人,王國維所描述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生境界,或者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最好的靈感都在刮鬍子的時候出現」的那種頓悟,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其實都是一種瞬間的超越與永恆。原因在於:追求生命質量的人本身就會在不斷累積的瞬間的發現、發明或創造中實現生命的超越與永恆。

一個人精神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決定了其身體和心理所能忍受的限度。在《報任安書》這篇千古名文中,司馬遷以悲憤難抑的筆調向其友人任安曆數了自己所遭遇的種種不幸,抒發了自己的種種痛苦。後人對司馬遷的敬仰並非僅僅來自於其傳頌千古的《史記》,也並非僅僅來自於其「不虛美,不隱惡,據史實錄」的史學態度,也包括他在面對生死抉擇時的那種即使忍受奇恥大辱也要完成一生鍾愛的史學寫作的人生(生死)態度。「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這樣的千迴百轉、隱忍曲折的人生情感,這樣的清醒堅定、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是其在生理(身體)和心理的痛苦達到極限時的痛定思痛的結果,更是其崇高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雖千載而下,仍令人敬畏、讚嘆不已!相反的是,在現代,那些作惡多端、危害國家、危害人民以致受到懲罰、失去自由、痛哭流涕之人,與司馬遷所面臨的生死抉擇相比,其所謂的幡然悔悟又顯得多麼的渺小可悲!

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告訴我們:不管是我們的身體、心理還是精神,都是存在界限狀況的。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面對不同的人生界限狀況,正確地把握瞬間閃念的性質,正確地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心靈的關係,讓精神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超越和升華,才是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以人類正義事業為畢生追求的人的正確人生方向。 解放軍報

推薦閱讀:

中國評論新聞:中評深度專訪:凌友詩談遏港台雙獨
大面積停產、失業、民怨沸騰!新華社罕見發文質疑「環保風暴」一刀切!
男人的深度和品級
細品有深度的話

TAG:精神 | 高度 | 決定 | 深度 | 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