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31集 五『』胡『』簡史
下面兩集,我們講講古代蒙古高原及其周邊的游牧民,或者說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 搞清楚內陸歐亞的游牧民族,以及古代的城邦綠洲民族,是非常複雜的。正是因為複雜混亂,也才需要我們去耐心研究。這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與蒙古、中亞五國、俄羅斯、土耳其、阿富汗這些國家的國際關係,尤為重要。 按照這些民族活躍於歷史舞台的大致年代、區域,進行歸納,大致有這麼多:
一、秦漢南北朝時期內陸歐亞東部: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包含鮮卑的分支柔然和吐谷渾) 二、秦漢南北朝時期內亞西部:居住的河西走廊及中亞的歐羅巴人——烏孫、月氏、大夏、大宛、康居、貴霜、吐火羅、塞人、粟特、呼羅珊 三、秦漢至大蒙古國:西域城邦諸國,最多達61個 四、隋唐時期:突厥、回鶻、吐蕃、突騎施、葛羅祿、都播、仆骨、契苾、骨利干、同羅、拔野古 五、南北朝隋唐時期:中亞地區的呼揭、悅般、厭達、厭賓、難兜、伊列等融合民族 六、宋時期:契丹、女真、党項、蒙古 七、契丹蒙古時期:中亞地區的突厥民族薩曼王朝、九姓烏護、拔汗那、黑汗、塞爾柱、花剌子模、吉慈尼、康里 八、後蒙古時代:東西突厥斯坦形成的現代民族——浩罕、月即別、葉兒羌、布哈拉、希瓦、維吾爾、哈薩克、撒拉、裕固等等(現在的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和中亞各個主要民族)
秦漢時期,大秦國是漢族的地區。 大秦的東北是通古斯人的扶余、肅慎人,這部分人是女真、渤海、滿洲、高麗人的祖先,後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大秦的北方是匈奴和東胡,他們是蒙古人公認的祖先,後來出現的部落是突厥、鮮卑、契丹、回鶻、蒙古人。 大秦的西南,青藏高原是羌人、吐蕃人、氐人(融入漢羌)。 大秦的西部河西走廊是烏孫和月氏人(歐羅巴人種),後來遷到中亞。 大秦的更西方,塔里木盆地周圍是西域的城邦諸國,都是印歐白人的小國,後來融入到了漢人、突厥、維吾爾人、蒙古人當中。 在帕米爾高原西邊,包括中亞地區,是操伊朗語的塞種人等白人,後來和匈奴、突厥、蒙古融合成為現在的中亞五國、阿富汗人等。
漢朝開始的民族融合大概是這樣的: 中原西邊的地區,氐人、羯人基本融入漢族中。部分匈奴、突厥人融入到漢族中,大部分的鮮卑、契丹人融入到漢族中,部分成為後來的蒙古人。 匈奴和柔然是第一批黃種人西遷到中亞,突厥是第二批,契丹蒙古是第三批,他們到中亞和白人混血成了現在的中亞民族。 我按照這個脈絡來理清楚各個游牧民的歷史: (1)、時間與區域 (2)、人種、語言、文字 (3)、簡史 (4)、興衰原因 (5)、古今關聯 (6)、特別亮點 本集,我們講講著名的五胡亂華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1、匈 奴 (1)、時間與區域 匈奴正式的出現時期是從公元前300多年到公元460多年(周朝到南北朝),大概共800年左右。 匈奴最早的核心活動區域是黃土高原北部、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地區、陰山南北(內蒙古高原中西部)。
匈奴立國後鼎盛的帝國時代(前209-前128年),範圍大概是東西突厥斯坦北部、蒙古高原、西伯利亞。
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西遷康居(今中亞哈薩克南部),南匈奴內附東漢,居住於內蒙、山西一帶。
公元290年,匈奴西遷,先到康居(上圖),後來繼續往西到阿蘭國(俄羅斯頓河流域)地區活動,350年滅阿蘭國。
公元374-463年,匈奴在東歐與哥特人大肆征戰,阿提拉建立帝國,阿提拉死後,匈奴敗亡,匈奴人融入當地民族。
利用甘英出使大秦圖,可以繪一個北匈奴西遷圖:先是到了七河流域的康居,再到頓河流域,最後到東歐。(台灣版本的地圖)
歐洲人制出來匈人的阿提拉帝國地圖,漢語的匈奴,在英語里就是Huu,和現在的蒙古語「人」是一樣的讀音。Huu,漢譯就是「胡」、「匈」。
上帝之鞭——阿提拉,有很多不同版本的造型,應該都是根據文字記載描述的,其特點非常接近現在的蒙古人,身材不高、粗壯、小眼睛高顴骨。
(2)、人種、語言、文字 匈奴的人種確認,有兩個方向:一種是說匈奴是黃種人,一種說他們有白種塞人的血統。 上圖,典型蒙古人種面貌的匈人造型
上圖, 有塞種人遺存的匈奴人 根據考古化驗:南匈奴基本處於古華北人種和古北亞人種的過渡區間內,北匈奴則包括歐亞混血的南西伯利亞類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種的塞種遺存。 我的觀點:以上結論正確。匈奴和我們後面談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亞一代的其他游牧民一樣,總體都是的蒙古人種,由於他們的活動範圍非常廣,也有一部分和金山、西域的塞種人混血。
關於匈奴語仍有很大分歧,主要觀點如下: 1、認為匈奴語是許多語言的混合 2、認為匈奴語屬於一種西伯利亞地區的葉尼塞語言 3、突厥語說. 4、蒙古語說 匈奴、東胡、鮮卑,和後來的契丹、蒙古都屬於同一種語言大類——蒙古語,只是有細微的口音區別,大範圍包括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地區(歷史上在這片區域活動的人群,語言基本一致,類似現在的突厥語族,從土耳其到東亞,大部分可以聽懂,細微有區別)。 匈奴人沒有文字。
(3)、簡史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的匈奴。 匈奴與戰國時期的趙國有多次征戰,著名的李牧、趙武靈王就是和匈奴打。 公元前215年,大秦帝國蒙恬將匈奴逐出河套地區,秦在鄂爾多斯和河套設郡縣。 公元前209—前218年,西漢前期,匈奴在三任單于統治下達到了鼎盛時代(冒頓、老上、君辰) 漢武帝開始,漢匈發生多次戰爭,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160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 東晉16國時期,匈奴及其別部建立了後趙、北涼、夏三個國家,最後一個夏國於433年滅亡,此後463年,歐洲的匈奴帝國也滅亡了。
(4)、興衰原因 匈奴的盛興原因: 一是時代給予了他們積蓄力量的機會,也就是秦末漢初中原王朝的內部征戰,使匈奴繁衍人口,積蓄了實力。 二是首領統一部落,也就是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國家 三是西漢初年的修養和親政策,也就是為了積蓄力量修養生息,西漢採取和親送禮的政策,換取與匈奴的和平。匈奴藉機征服了其他草原部落,同時向西擊敗烏孫月氏,使游牧民的領域擴大到了祁連山。 匈奴的衰亡原因: 一是草原上可怕的自然災害 二是內部爭權導致戰爭分裂 三是大漢帝國的軍事打擊 四是其他游牧民和國家趁虛而入,打擊匈奴(鮮卑、烏孫)
(5)、古今關聯 北匈奴西遷後,還有50萬左右的人留在了蒙古高原,他們加入鮮卑人的隊伍中,經過互相通婚,稱為「鐵弗匈奴」。鐵弗匈奴的後人劉勃勃,在16國時期建立的夏國,改姓「赫連」,也就是赫連勃勃。夏國被北魏所滅,鐵弗匈奴融入到山西陝西內蒙等地人中,這些地方的人,現在應該有部分匈奴的血統。
南匈奴的後人,皇室宗親都姓了劉,隨了他們大漢公主母親的姓氏。16國時期,南匈奴後人劉淵滅了西晉,恢復了漢國,也叫劉汗。後來改國名為趙,也叫前趙或漢趙(滅於後趙)。這些匈奴人漢化程度比較高,基本上與漢人一樣了。 匈奴有一個別部,叫做盧水胡,是匈奴人進攻祁連山的月氏人之後,大部分月氏人西遷,少部分月氏人留在原地,與匈奴通婚後形成的部落。(按照游牧民的傳統,很可能是月氏人逃亡過程中,婦女被匈奴人大肆劫掠,專門為匈奴人生兒育女,以此迅速增加游牧民的人口數量)
盧水胡的首領沮渠蒙遜建立了北涼國(397-439),佔據甘肅新疆寧夏青海一帶,最後被北魏所滅。其後人繼續建立高昌北涼國,直到460年,被柔然所滅。盧水胡的後人去向不詳。 北匈奴西遷康居之後,繼續西遷到頓河,滅阿蘭國,進攻歐洲。阿提拉的故事非常之多,我們就不詳說了,有興趣可可以自己去看。雖然有些人對匈奴和匈牙利人的關係存在很多爭議,但應該肯定的是,按照匈奴當時的軍事力量和武器的先進程度,進攻歐洲的確實是北匈奴。但匈牙利人並不是的匈奴後裔,他們是歐洲人的後裔,匈奴血統應該只有很小很小的成分。
北匈奴還有一個別部,叫做呼揭。居住在阿爾泰山附近,有可能是白種人血統,北匈奴征服了他們之後,混血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
後來,在七河流域,有一個叫做悅般的國家,學者們對他們的來歷有很多爭議,有厭達、貴霜、匈奴的說法。我認為還是匈奴呼揭部的可能最合理。 悅般聯合柔然瓜分過烏孫國,也聯合北魏打擊過柔然國,最後被柔然打敗,被迫西遷,成為後來哈薩克人裡面大玉茲的祖先。 從匈奴和周圍東胡、鮮卑、柔然人的交流、融合等方面看,他們的語言和習俗很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才能迅速的融合。 現在中國的姓氏裡面:呼延、劉、獨孤、虞、赫連、金,是有匈奴的血統的姓氏。
(6)、特別亮點 匈奴是蒙古人的祖先,是第一個建立帝國的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 匈奴的正確稱呼是「匈」,「奴」是漢人的蔑稱。 秦漢以前,匈奴以葷粥、鬼方等名字出現的中國的史書中。 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准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陝西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為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 還有鷹首獅身的格里芬神浮雕,說明匈奴受到了西亞的塞種人的影響(應該是受到烏孫和月氏人的影響最大)。
上圖,匈奴墓出土的虎噬鹿銀牌 匈奴人發明了短褲短衣——胡服,便於騎射(漢人和歐洲人當時都是穿長袍)。 匈奴人發明了馬鞍和馬鐙,其影響可能比發明汽車還重要。有了馬鞍和馬鐙,騎馬射箭就容易多了,在那個時代,這是軍事大革命。尤其是逃跑時轉身回頭望月的射箭(有了馬鞍馬鐙就掉不下來),到蒙古人的時候還是威震歐洲的戰鬥技術(逃跑不是潰敗,是一種誘敵戰術)。匈奴的馬鞍馬鐙完完全全的被他們的後代蒙古人繼承下來,就是現在的木頭蒙古馬鞍。
(小插曲:匈奴被漢軍擊敗,勢力撤出祁連山,還寫了一首著名歌曲悲傷一下: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其實,要是較真起來,祁連山是月氏和烏孫人的故地,中亞五國人民要是也學韓國人,應該把甘肅算成他們國家失去的領土) 匈奴帝國和大漢帝國的和親戰爭史非常有趣,喜歡軍事和戰爭史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漢匈戰爭史,喜歡政治的朋友可以看看胡漢和親史。這兩個,一個是軍事武力的對抗硬幹,一個是思想文化的和平演變以及大量的合縱連橫策略,和現代的很多政治、軍事、經濟事件極為類似,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氐 (1)、時間與區域 氐人的歷史說起來和漢藏羌人一樣,自古就有。登上歷史舞台大概是西漢到東晉這個年代,公元前108年到到公元580年,大概700年的時間。 氐人發源和活動的主要區域是隴南地區,也就是甘肅南部、四川北部、陝西西部這一帶。 氐人的輝煌歷史就是東晉十六國時代(351-443年),建立了仇池、前秦、後涼三個國家,其中的前秦是十六國時期最牛的國家之一。 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氐人逐漸融入到漢人當中,民族消亡了。有人研究說氐人的余部有些人一直往南跑,跑過四川雲南,到了現在的緬甸。現在的緬甸人裡面的一個族,就是氐人的後裔。(研究頗有根據,我覺得也可信,畢竟氐人是最靠近西南高山的接近漢人的部落,去西南的可能性很大。羌人不一樣,羌人生活的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有地方躲藏,不用跑)
(2)、人種、語言、文字氐人是黃種人,介於漢藏之間,容貌接近漢人。氐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大部分氐人都通漢語。氐人無自己的文字,氐人後期漢化程度較高,使用漢字。
(3)、簡史 氐人起源沒有定論,是否和漢、羌、三苗同族,也各有說法。按照我的理解,秦人、氐人、羌人、藏人是一個從東到西的過度,其人種無疑是一樣的,只不過,從東往東西,海拔越低高,高原特徵越明顯(膚色黑,鼻子高)。他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是類似的,秦人最早華夏化了,漢化了,氐人緊跟著漢化。而羌藏則保留了高原的文化特色。
春秋戰國時代,氐人開始出現在歷史記載里,他們是以農耕為生的。 西漢和東漢,氐人被大漢帝國強令搬遷兩次(補充戰爭損失的人口),後來又陸續遷氐人進關,使氐人的分布擴大到中原地區,人口鼎盛時期近百萬。 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氐人唯一的閃亮時代,他們建立了三個國家: 前秦(351-394)是氐人苻健建立的國家,一度統一北方,並與東晉打了著名的淝水之戰,最後衰落,亡於後秦。
前秦大將呂光征服部分西域國家,建立後涼國(396-403),亡於後秦。
氐人楊氏早在296年就建立了仇池國,稱為前仇池,371年被苻堅滅亡,歸順了前秦。前秦滅亡後,苻堅的女婿楊定回到仇池復國,稱為後仇池國,直到443年才被北魏所滅。 楊氏的氐人繼續在仇池生活,直到北周時期,因為幫助北周聲討楊堅,580年被楊堅派兵剿滅,這支氐人的後代應該就是現在隴南文縣氐族人。
(4)、興衰原因 興盛: 首先是時代背景,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大環境,群雄並起,有實力的可以建國。 其次是因為後趙羯人殘暴,大肆殺戮漢人,氐人藉機充實京師,移民到了陝西河南的中原地區。後來看到民心思晉,就打著晉國的旗號攻打後趙取得勝利。 第三是優秀的領袖苻堅,崇尚儒學,重用漢人。吸取羯人殺戮漢人的教訓,廢除「胡漢分治」的制度,把氐人分散到各個方鎮居住,以漢文化的繼承者自居,主動漢化。 衰亡: 第一是移民政策,前秦的征伐過程中,多次將鮮卑、羌等戰敗或投降的部族移民到中原地區,這些部族心存不滿,為日後的反叛埋下伏筆。 第二是連年征戰,尤其是淝水之戰,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財物。(上圖,隴南氐人類似薩滿的舞蹈)
(5)、古今關聯 氐人生存的傳統區域,被漢藏羌等包圍,註定了他沒有發展和立足的空間。 前秦統治下的氐人早已分散到了中原各地,前秦滅亡後,這些人迅速融入漢人當中。 仇池國的氐人數量很少,雖然前後仇池國和仇池氐人存在了近300年,但一旦被大隋的楊堅滅掉之後,就逐漸悄無聲息了,雖然現在還有文縣氐人,但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
(6)、特別亮點 其實氐人這個名字,也是漢人給予的稱呼,應該是諧音「狄」「荻」。氐人最早自稱「盞稚」,魏晉以後,才逐漸接受了氐人的自稱。 其實苻堅他們家以前姓蒲,是因為居住在一個叫蒲的地方,後來漢化程度高了,就改為「苻」(讀音,仆)。(上圖,隴南氐人後裔)
後涼(國號大涼)的建立者呂光(上圖)是西漢皇后呂雉的後人,與前秦皇帝苻堅是同族同鄉。他是奉命前往征服西域的,當時帶領了7萬多軍隊,由各種民族組成。苻堅死後,呂光自立,因為地處涼州,國號大涼。大涼並沒有多少氐人,而是各種民族混雜的國家。所以,後來在與北涼南涼的混戰中,投降了後秦。並沒有太多氐人後裔的關聯留存。
3、羯 (1)、時間與區域 羯人的歷史很短,只是在16國時期建立了一個趙國,史稱後趙; 時間是319到349年,羯人居住區域是山西上黨郡一帶(上圖)。
(2)、人種、語言、文字 羯人是西域胡人,所以叫羯胡或雜胡,是白種人,高加索人種。 羯人當時是康居(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游牧部落,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粟特人之一。(西晉的時候,康居國還一直存在,到了東晉時,康居國已經沒有了,粟特的小國開始出現) 羯人不是傳統的從事農耕和商業的粟特人,而是游牧民。在匈奴征服西域的時候,跟隨匈奴遷到了蒙古高原,作為匈奴的一個別部,壯大匈奴的力量。 南匈奴內附之後,羯人也跟著遷入中原,在山西上黨郡居住。 後趙的皇帝石勒,根據他的姓氏推斷,他是粟特人裡面的石國人。石國的都城叫拓枝城,也就是現在的塔什干。 上圖,石勒想像圖 如果肯定了羯人的來源是粟特,那麼他們操印歐系東伊朗語,早就創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一般稱之為粟特文。
(3)、簡史 羯族的活動見於記載的僅有石勒為并州刺史司馬騰賣於河北、山東做奴隸。其後石勒先召集王陽等八人為「騎盜」,後又為「二十八大盜」。 匈奴人劉淵起兵後,石勒率所部響應,歸附劉淵轉戰於并州。漢國劉聰繼位後,兩度授石勒為并州刺史。石勒由并州坐大,後又受命都督冀、幽、並、青四州雜夷,受封為上黨郡公,并州、平陽、上黨是他的主要根據地。 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石勒反劉曜,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內等24郡為趙國,擁有民戶29萬,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
石勒為鞏固其統治,重用漢族人趙郡張賓為謀主,採用漢族的一些統治政策,國力日強。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嚴苛,殺人甚多。 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稱漢人為漢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 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於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同化於漢族之中。 上圖,粟特文
(4)、興衰原因 羯人能夠建國的主要原因和其他16國差不多,一是五胡亂華的大環境造就的,二是有優秀的領袖石勒,算是一方諸侯建國吧 羯人衰敗的原因首先是胡漢分治的政策,導致了大量的民族仇恨 其次是石勒死後,石虎繼位,於公元335年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石虎殘暴,迫害臣民,在鄴城大建宮室,築樓台高閣,眾役繁興,加之徵遼西、征東晉的窮兵黷武,終於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強烈反抗。 公元349年,梁犢率邊兵起義,打擊了後趙的統治者。石虎病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帝位,自相殘殺,後趙大將軍冉閔(漢族人)乘機利用民族矛盾,攻殺後趙皇帝石鑒,奪取政權,國號魏,史稱冉魏,仍都鄴城。
(5)、古今關聯 羯人是第一批遷到中原的白種人,他們和漢人、匈人、鮮卑人等在山西地區混血通婚同化。現在的少數山西人裡面,高鼻子、膚色白、黃頭髮等外貌特徵很多是源於粟特人。 不止是羯人,到了唐朝時候,大量的粟特人遷移到中原居住,形成了一些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逐漸漢化,史、安、石、康、米、曹這些姓氏的山西、河北、河南人,會有粟特白種人的遺傳 上圖: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石勒雕像(也算是出過皇帝的地方了)
(6)、特別亮點 除了是白種人之外,就是胡漢分治的政策了。因為後來還有蒙古人採取了這種政策,而滿洲人其實也採取了輕柔的胡漢區別的政策(給予了滿洲人豐厚的待遇)。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要想長久存在,必須把所有的國民全部平等對待。每一個人都是公民身份,而沒有民族身份,更不應該搞區別對待(哪怕是看似的優待)。 大唐後來雖然很強大,征服了幾十個周邊國家,但大唐沒有給予他們平等的國民待遇,而是用羈縻州和都督府來區別管理,也導致這些國家自始至終沒有納入大唐帝國的真正版圖內。 上圖,北朝時期遷到中國的粟特人形象
4、羌 (1)、時間與區域 羌人從來沒有消失過,而且,是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民族。 甲骨文中唯一出現的少數民族就是羌,羌人的歷史記錄開始於公元前2000多年,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一個著名的羌人就是大禹,他後來當選了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 羌人在歷史上的活動區域在甘肅南部。西漢時期,整個大漢帝國的1/4人口都是羌人,約1200多萬。從西漢內附定居開始到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大量羌人從甘肅南部遷入中原地區,最終被漢人同化。(唐朝時期,吐蕃強大,羌人為避禍入籍大唐的很多)還有一部分羌人南下到了四川西北部定居至今,現在中國的羌族人都在四川,只有30多萬人。 唐宋時期,党項羌人建立西夏,也使大量的人口遷移到黃河北部流域,隨著蒙古滅西夏的戰鬥,羌人的人口損失嚴重,並大量同化到漢人當中。 上圖是西周時期的地圖,當時,羌是用來泛指西北各地的異族人,所以我們看到的北羌、羌方這些名字,並不是羌人,而應該是匈人。
(2)、人種、語言、文字 羌人是黃種人,近親是氐人和藏人,尤其是相貌最接近藏人。 羌人的語言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歷史上羌人建立西夏的時候創立過西夏文字,現在已經失傳。 羌人大部分通用漢字,1990年代,羌人制定了拼音為基礎的現代羌文(估計沒幾個人用)
(3)、簡史 羌人的歷史從大禹時代到三國時期,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印記。羌人只是經常作為僱傭兵參與中原的戰鬥,並且不斷的遷入中原漢化。 16國時期,五胡之一的羌人也建立了兩個國家:成漢和後秦 羌人從隴南故地往兩個方向發展: 南下的羌人李雄在304年在成都建國,國號成。後來他的兒子李壽即位後,改國號漢,所以叫做成漢。347年被東晉的實際統治者桓溫滅亡,期間一直在四川活動。
另外一個羌人部落先是東遷陝西,後來跟隨後趙的羯人石虎混,為了填補中原人口的空缺,又遷到了河北。後趙不行了,這些羌人就歸順了東晉,東晉和前秦打了一仗(不是淝水之戰)失敗了,他們就又投降了前秦。 等到前秦和鮮卑人的燕國打仗的時候,384年羌人姚萇(上圖)趁機建立了一個小國,也叫秦,史稱後秦。後來趁燕人北返的機會,佔據了長安,定都長安。
後秦滅了前秦,殺了苻堅,又滅了後涼南涼等國,也曾經盛極一時。尤其是皇帝姚興(上圖),算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了。他開始的時候以儒教興國,後來又改成佛教。大量的佛教寺廟建築和布施,浪費了後秦大量的財力,導致衰敗。
417年,後秦亡於東晉劉裕。唐末,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建立夏國,到1227年被蒙古所滅,史稱西夏的國家存在了346年,這段歷史,我們在後面的党項人裡面專門講。
(4)、興衰原因 羌人政權的興旺原因還是五胡亂華的大背景,不多說了。 失敗的原因一個是自己不爭氣: 比如後秦的姚興太大度了,收留的赫連勃勃壯大後反咬了他好幾口。姚興為了一點小利把河西四郡給了南涼,南鄉十二郡還給了東晉,最後被東晉的劉裕滅了。當然,當時的東晉也是非常強大的。衰敗的另外原因也包括皇位爭奪戰了,以及大興佛教浪費了大量的財富。
(5)、古今關聯 羌人最早就有150個以上的部落,各種羌的名字非常多,五顏六色(喜歡用顏色來區分部落),比如後世的党項羌,就是崇拜白色。羌人作為漢化程度較高的部族,在吐蕃興起後,一直作為漢藏之間的緩衝和溝通的紐帶。 羌人從1200萬到現在的30萬,有幾個原因: 一是當時的羌和現在的羌,概念不一樣,1200多萬的羌包括西北地區的各種民族,比如氐、匈等等 二是羌人和漢族接觸時間太長,幾千年的過程,大量羌人遷入中原,融入漢人當中 羌族人現在主要在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上圖為羌族的碉樓。
(6)、特別亮點 羌人建立的成漢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可說的地方,只是在貨幣上髮型了一個「漢興」錢,把中國的銅錢從重量錢改變到了年號錢,以後的貨幣,都是按照年號製作的了。 後秦的姚興攻滅後涼後,大興佛教,迎奉印度高僧鳩摩羅什(上圖)為國師,鳩摩羅什是著名的印度佛學翻譯家,翻譯了大量的佛經。
5、鮮卑(柔然、吐谷渾) (1)、時間與區域 鮮卑人主要生活在西漢到唐朝的階段,大興安嶺和蒙古高原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區域。16國時期,鮮卑人共建立了10個政權,最後一個吐谷渾國,於公元663年亡於吐蕃。但是鮮卑人並沒有消失,現在的中國錫伯族就是鮮卑人的後裔,還有鄂倫春人,擁有和鮮卑人最近的基因。 內蒙古滿洲里考古發現,鮮卑的墓葬從公元前900年到東漢時期,持續了1000年的時間。從東漢開始,他們開始南下蒙古高原。 上圖,內蒙古額爾古納出土壁畫 北魏 室韋馬
按照中國的歷史記載,西周的時候,鮮卑就出現了。那時候是周王宴請,邀請了東部的夷人部落,叫做鮮卑。所以有人說鮮卑人是從山東一路北遷到大興安嶺的。(此說法實在是不靠譜,從一點歷史記載的幾個字就大膽推斷,實在夠能忽悠的。大量研究從體貌、語言、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已經公認了,鮮卑和匈奴蒙古契丹是同族的蒙古人) 鮮卑人的近親柔然和吐谷渾,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一併介紹。
(2)、人種、語言、文字 鮮卑人是典型的黃種人,亞洲蒙古人種。鮮卑人的語言是阿爾泰語系的,和蒙古語幾乎一樣。鮮卑人沒有文字。 關於人種,有人根據歷史記載說鮮卑人「黃髮、黃須」而斷定鮮卑人是白種人,或者說大興安嶺地區自古就有白種人居住。甚至還有人說是印度那邊遷過來的,我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幼稚。 上圖,鄂倫春人。
頭髮和鬍鬚的顏色偏黃,主要原因是高冷地區的氣候造成的。這種特徵在突厥人蒙古人當中非常普遍。游牧民總說的「林中百姓」就有這種特點,包括皮膚偏白,都是因為寒冷和冬季漫長相對缺少陽光造成的。 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雅庫特人(上圖)和楚科齊人(下圖),就是這樣的「林中百姓」。 而一旦進入廣闊的大草原,因為太陽強烈和風沙大的原因,眼睛越來越細小,顴骨越來越高,臉龐越來越寬,成為現在蒙古人的特徵,這都是自然條件造成的。
俄羅斯的楚科齊人,是西伯利亞地區的游牧漁獵部落,和中國現在的鄂溫克、鄂倫春族最接近 。他們就是皮膚偏白、頭髮鬍子偏黃的,應該是鮮卑人的近親。
(3)、簡史 西漢的時候,匈奴東邊部落的兄弟,被漢人稱為東胡,他們挑釁欺負了幾次匈奴後(要錢要肉要老婆),最後要土地,匈奴單于不讓了,同時也積攢夠了實力,就把東胡這個部落聯盟打敗了。 東胡人往東南跑到烏桓山(遼河上游,今內蒙赤峰通遼)的,後來被叫做烏桓,這幫人折騰了幾百年,也沒形成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或國家,歷經漢、魏、晉,一會投降一會造反、一會通婚、一會當僱傭兵,最後,在內蒙古河套到遼寧這一線上,都有分布並融入到了鮮卑和漢人之中,少量逃到朝鮮一帶。 東胡殘餘一部分往東北大本營跑,跑到大鮮卑山,被叫做鮮卑(這是漢書的記載,其實鮮卑人早就居住在大興安嶺了,只不過是加入了一些東胡部落的人罷了)。 東漢:公元91年,大漢和南匈奴聯合攻打北匈奴,北匈奴西遷,鮮卑人走出山林,到蒙古大草原上游牧,並收攏了50萬留守的北匈奴,力量一下子強大起來。
鮮卑人向著不同的方向南遷,根據不同的部落分成了三大部: 正北的叫北部鮮卑,也叫拓跋鮮卑,他們又分成了兩支, 南下的拓跋氏後來建立了代國和北魏,融入到了漢人中。後來的北齊、隋唐皇帝都有拓跋鮮卑的血統。 北邊留守的叫柔然,因為分家不均和拓跋氏結仇打了上百年,他們也建立了柔然汗國,最後部分西遷到歐洲去了。
西邊的西部鮮卑,也分了幾支。 慕容鮮卑的一支從東部鮮卑那裡因為兄弟吵架而賭氣出走,他們一路西遷,最後到了青海,建立了吐谷渾國。 有一部分鮮卑人和匈奴通婚,成為鐵弗匈奴,後來建立了夏國。 有一部分鮮卑人和敕勒人通婚,成為乞伏鮮卑人,後來建立了西秦。 最後一支叫做禿髮鮮卑,其實應該也是拓跋鮮卑,他們建立了南涼國,最後被北魏收拾了,賜姓「源」。
東部鮮卑也分了三支: 段氏建立了段政權,後來被後趙滅了,融入漢人。 宇文氏一直和慕容鮮卑打仗,建立了遼西和宇文兩個政權。後來還是被慕容鮮卑滅了,不過其後代宇文泰後來掌握了西魏實權,其子建立了北周。 剩下一支就是著名的慕容鮮卑,他們建立前後南西四個燕國
代國:338-376,拓跋綺盧建立,拓跋什冀建亡於前秦苻堅,都城盛樂(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 按照北魏的歷史,代國的第一任皇帝是220年稱代王的拓跋力微。如此說來,代國的歷史有156年,拓跋鮮卑的北魏的歷史也可以上溯156年。 代國和北魏的始祖是拓跋力微,也就是公元220年稱代王的。他活了104歲,是中國歷史上壽數最長的皇帝。 拓跋力微時期的代國主要是依靠三國和西晉,大樹下乘涼,同時開始逐步接受學習漢文化。到了拓跋綺盧和拓跋什冀建的年代,則是16國時期的混亂局面,拓跋氏不斷的和周邊的匈奴、鮮卑等部交戰,基本上都是戰爭史。
北魏:386-557年,加上代國的歷史,拓跋鮮卑建立國家的時間有337年,無疑是鮮卑史上最長的。北魏建國的皇帝是拓跋珪,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386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
北魏的戰爭對手很多:蒙古草原南部離他們最近的是鐵弗匈奴,也就是赫連勃勃的部族。東面有慕容部的燕國,也是爭鬥了很久。北面還有高車和柔然兩個游牧部落,高車當時比較弱小,很快被北魏徵服了。柔然則一直和北魏對著干,是北魏最大的敵人。 柔然汗國在北魏衰敗的後期,也被打敗了,打敗他們的就是高車部落聯盟,高車聯合了不少小部落比如鐵勒、敕勒、突厥等等,最後用突厥的名字建立了汗國。 北魏的歷史我們比較熟悉,興佛滅佛,漢化改革等等。
前燕(337年—370年),東部鮮卑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其國號為「燕」。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把它稱為前燕。歷三世三主,共三十四年。370年,前秦滅前燕。 國號為燕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歷史傳承,在河北一帶,歷史上只有戰國的燕國,所以叫燕國,多少有點由頭。 前燕剛開始在龍城為都,也就是遼寧朝陽,臣屬於東晉,屬於自治國。擊敗後趙,羽翼豐滿後,遷都河北鄴城,脫離東晉正式建國。再後來與東晉桓溫等展開大戰獲勝,但著名將領慕容垂被侄子皇帝猜忌,沒辦法投奔了前秦苻堅,最後,前燕被前秦所滅。
西燕(384年—394年),十六國時期慕容泓繼前燕亡國以後建立的政權。西燕王國國都古城址位於今山西省長子縣 西燕慕容泓與後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慕容垂是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弟弟,而慕容泓是慕容恪的從祖兄弟,故言慕容泓是前燕的疏族﹐遂產生法統之爭。 394年,後燕擊敗西燕,西燕滅亡。
後燕是十六國後期中原地區的一個強國。383年,前秦淝水之戰大敗後,384年,原前燕貴族、前秦冠軍將軍慕容垂集合鮮卑叛秦復國。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394年,滅西燕。後燕極盛時期統治範圍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407年,後燕被北魏取代。歷七主,共二十六年。 395年,慕容垂命太子寶率軍八萬進攻北魏,在參合陂大敗。 396年,慕容垂親率大軍往攻,病死征途。 北魏拓跋圭以步騎四十萬來攻,奪取晉陽, 進圍中山。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縣盡為魏有,後燕被分截為兩部分。 407年,漢人馮跋等殺慕容熙,擁立養子慕容雲(高句麗人,本姓高氏)為主,後燕亡。
後燕的南支——慕容德建南燕(398-410),被東晉大將劉裕所滅。 後燕的北支——北燕(漢人馮氏燕國,著名的北魏文明馮太后家)在北魏破柔然之戰期間,曾經騷擾過北魏邊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36年,領軍滅亡北燕。
西部鮮卑建立的西秦和南涼 西秦(385—400,409—431年),十六國之一。隴西鮮卑族酋長乞伏國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肅蘭州西固)。其國號「秦」以地處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 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稱大單于,又被前秦封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肅榆中)。 388年,其弟乞伏乾歸立,稱大單于,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 400年國滅於後秦,409年復國,改稱秦王,遷都苑川。乞伏熾磐又遷都枹罕(今甘肅臨夏)。最盛時期,其統治範圍包括甘肅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區。歷四主,共三十七年。431年被夏國所滅。
南涼(397-414),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所建。都樂都(今屬青海),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歷三主,共十八年。 禿髮即「拓跋」的異譯。漢魏之際,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長統率,從塞北遷到河西,被稱為河西鮮卑。在此居住約兩個世紀,部眾漸盛,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至禿髮烏孤時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為中心,勢力不斷發展,初附於後涼呂光。 397年烏孤與後涼決裂,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史稱南涼。 414年降於西秦,南涼亡。
(4)、興衰原因 我們先看看16國的亂世和民族大融合的成因: 漢末戰亂,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內地統治者強迫或誘招大量游牧民部落內遷。 西晉統一前期,相對強盛,西北各族慕化,降附,請求遷入內地。外族大量居住在中原:關中——氐人,東北華北——鮮卑,太原——匈奴19部,甘隴——羌人與羯胡 西晉中後期,試圖解散軍事力量,導致士兵失業,販賣武器給邊地部落。 西晉的大王公氏族拒絕解散軍事力量 ,導致軍鎮雛形初現。大氏族佔有土地人口,封建割據(關中、河套南部和寧夏、隴右甘南、河南、西域)導致戰亂——多國建立——人口減少——爭奪人口——遷徙到自己容易控制的區域——各族大融合 西晉瓦解後,繼承者無法擔當可靠的庇護主,以滿足游牧民的需要。胡人漢化,使其首領野心勃勃,準備自己統治中原 這是大的環境,那麼鮮卑人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打敗各個游牧民族,統一了北方呢?
普遍的原因就是:具備戰鬥力的游牧民族、幾個偉大的領袖、正確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族,主動漢化)。 特殊的原因就是 第一:從人數上來說,比其他部落要多。鮮卑結合了留守匈奴,雖然分成了好幾個鮮卑,但是整體人數依然不弱。比起羌人、氐人、羯胡、匈奴別部,總體上佔據優勢。 第二:時機和地域把握的好:羯胡的後趙、氐人的前秦、慕容的燕國、甚至羌人和鐵弗匈奴都一度在中原舞台上大打出手,尤其是把長安作為目標,數次爭奪。而北魏前期大部分時間裡,是以呼和浩特地區的盛樂和山西的大同為根據地,發展積蓄力量。雖然也經歷了很多失敗和挫折,但是都沒有倒下,終於在各個國家相互鬥爭到傷痕纍纍的時候,準確出手,征服各國、統一北方。
鮮卑人的衰亡原因: 鮮卑人其實不叫衰亡,而是漢化了。從孝文帝強制漢化開始,鮮卑人徹底漢化了。北魏後來分成東魏西魏,還是鮮卑,而北周也都是有鮮卑血統的宇文,後來的隋唐皇帝,還是鮮卑人血統,只不過大家都以大漢繼承者自居,畢竟文明程度高啊。
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當時的漢文明、西方文明相比起游牧民的文明來說,是何等的讓人仰慕: 16國時期,很多國家建立之前,都還是先投靠東晉,比如前燕、後秦等,都是先追隨晉國的正統。羌人姚萇就有強烈的民族自卑心理,他說:「中原無主,自古以來從未有戎狄作天子者」。 匈奴有個別部在中亞建立了悅般國,接觸了一些西方文明(當時影響中亞地區的主要是希臘文明和波斯、羅馬文明)。聽說東方有個柔然挺強大,想主動交好柔然。他們一個王子,經人(西域小國中間商)介紹見到柔然人,看見他們從來不洗衣服,不絆發,不洗手,吃完飯還用口舔器物,氣的說:「汝曹誑我,將我入此狗國中,乃馳還」。悅般與柔然從此交惡。
(5)、古今關聯 慕容鮮卑一個賭氣出走的王子,帶領部眾一路西遷,到了青海,他的名字叫吐谷渾,所以這個部族就叫了吐谷渾。起初他們依附於各個國家,被封為各種王,後來自己稱可汗,建立國家。吐谷渾前期一直在青海甘肅一帶活躍,與吐蕃、隋唐等等互相攻守,打鬥激烈。最後在663年被吐蕃征服。
部分吐谷渾人回歸了鮮卑老家,納入到了契丹本家的制下。少部分留在青海,現在青海的土族,算是他們的後代(土族被蒙古人統治融後,風俗語言基本蒙古化,其實也差不多,本來就是一家人)。吐谷渾人養馬不錯,龍馬、青海驄大大有名。
柔然也是鮮卑人的一支,當然他們也融合了匈奴、突厥、高車等等部落,從這些部落融合的程度看,又可以證明這些游牧民都是一家人的說法。 柔然是北魏拓跋鮮卑的最大敵人,北魏不但修了長城抵禦柔然,拓跋燾打不過氣得不行了,就把他們叫做「蠕蠕」,就是肥胖的蠕動的蟲子。花木蘭就是去打柔然的。 柔然人建立的龐大的帝國,統治整個北方草原,他們征服了很多部落,其中一個特別會打鐵,叫做鍛奴。沒想到養虎遺患,欺負人狠了,鍛奴居然聯合其他受壓迫的部落造反了,居然把柔然汗國滅了。這個鍛奴就是——突厥。
柔然是部落聯盟的汗國嘛,首領被滅了,大部分被征服的部落留在原地,誰強大就聽誰的,這就是草原游牧民的做法。柔然的核心王族不能留下,留下就被殺光了,於是他們往西遷移,和幾百年前的匈奴一樣,先是去了中亞,後來去了俄羅斯,蟄伏待機。 最後,在混血白人部落變得力量強大後,進攻歐洲,趕跑了哥特人,哥特人跑到羅馬,假裝難民實則強盜,羅馬帝國滅亡了。這部分柔然人被歐洲人叫做「阿瓦爾」人,強大到還有人冒充他們,叫假阿瓦爾人。阿瓦爾人最後融入到東歐人里,捷克人有一部分認他們做祖先。 上圖,歐洲人發行的阿瓦爾人紀念幣。
鮮卑人在內蒙古陰山南北設置軍鎮,抵禦柔然,這些掌握兵權的人逐漸形成了關隴貴族,其中之一的楊堅最後建立了隋朝。這種軍鎮模式延續導致後來的唐朝和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造成自西晉16國以來,北方地區第二次大亂,五代十國割據建國,殺戮頻頻。北方地區人口損失嚴重,又一次民族混血大融合產生。 鮮卑人後來融入到漢人之中,但現在的錫伯族(東北和新疆,他們留在故土很少融合其他民族,所以與古代鮮卑接近)(新疆的是清朝從東北遷去戍邊的)是鮮卑人的直系後代。
(6)、特別亮點 北魏時代,佛教幾度被禁,也幾度繁榮。雲崗石窟、莫高窟、龍門石窟都是北魏開始修建的。當然佛教興衰的原因不是因為信仰問題,主要是為了統治和經濟利益。維護統治需要給國民一種信仰、同時賦予統治者一種神靈護佑的超能力,經濟利益主要是因為寺院是一個財富的匯聚地,除了標準配套的房屋土地佃農外,還有大量捐贈和布施金銀,當戰爭需要的時候,北魏的統治者就滅佛,其實是為了到寺廟搶劫斂財。
拓跋鮮卑是第一個主動徹底漢化的民族,主要原因當然是漢文化比較發達,鮮卑人沒有文字,更沒有諸子百家的思想。另一個主要原因或影響就是從匈奴開始的和親起到了作用。昭君出塞換來的是短暫的和平,但北魏有個漢人公主馮皇后,她當了太后以後,對她孫子北魏孝文帝影響巨大(前面講過了)。 455年(北魏太安元年),波斯薩珊王朝遣使來華。此後直到西魏,信使往來不斷。 通過友好往來,大秦等國的石棉布、水銀、琉璃、藥材和汗血馬等輸入到中國。中國的絲綢、銅器等輸出到大秦、波斯等國。6世紀末,中國的養蠶術通過波斯也傳入大秦。(上圖是波斯銀幣) 鮮卑時代,由於國家眾多,國際關係非常複雜。16國自己不算,北方還有柔然、高車、西方還有更多的國家。這其中柔然與西域的嚈噠、烏孫、悅般以及東北的烏洛侯、地豆於、庫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聯繫,柔然還和北魏、東晉、高昌、于闐,以及後來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等國家,發生過很多互相交好、翻臉、利用、戰爭的歷史,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總結五胡 五胡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個是羯人,這是白種人的塞人(粟特人),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影響較小。但是有一點也要引起重視,他們是白種人團隊。他們胡漢分治和屠殺漢人,以及滅國後被漢人屠殺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因為人種問題,而產生的種族矛盾。這是唯一的一次,白種人的西域國家(部族)進入中原建國的時代。其他的中國西方、北方、東北的游牧民族,雖然和中原的漢人王朝有過無數次的戰爭,但種族滅絕這樣的事情還是少有發生,畢竟從人種上看,都是黃種人(清末回亂算一次,而且更猛烈)。白種人的入侵,要到清朝末年才有,但那不能和羯人統治了中原的概念比。
第二個是氐人和羌人,這是西北介於藏漢之間的部族。代表著青藏系的團隊,這也是青藏系融入中原的第一個時代。說他們是介於漢藏之間,因為他們不是純粹的雪域高原民族,生活的海拔沒有那麼高(現在的氐羌生活在青藏高原邊緣,也是後來往高海拔遷移的結果)。 而真正的雪域高原民族藏族,雖然曾經強大一時,但始終沒有接受中原的漢文化,也沒有走下高原生活。羌人的後繼者還有党項羌,党項之後,除了藏族外,西北民族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第三個是匈奴鮮卑,這是最大的家族中的兩位帶頭大哥。這個最大的家族就是內亞腹地,蒙古高原游牧民——蒙古人家族。作為最早登上舞台的兩個部落,匈奴和鮮卑的歷史進程及其相似——戰爭、立國、漢化、西遷(柔然)。 本集完,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席捲歐洲的旋風——蒙古西征
※內蒙古區情網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古迹之吉祥福慧寺九塔林【圖文】
※蒙古菜
※時尚蒙古服飾
TAG: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