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會給孩子更多的「抱持」

學會給孩子更多的「抱持」 2015-07-17 孫傳昆 孫傳昆

點上方藍字孫傳昆可加關注

更多實用信息在等著你

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

轉自公眾號孫傳昆(SckXlx)。

在心理圈浸泡地久一點,常會聽到「抱持」這個詞。「抱持」是由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科特提出。溫尼科特賦予「抱持」最基本的概念是這樣:母親用臂膀抱住孩子,母親同時在內心裡也抱住孩子。孩子被母親擁抱,去感受母親的愛。

溫尼科特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孩子只有被足夠好的抱持,才能發展整合內外部經驗的能力,和一種「我存在」的感覺。父母的抱持功能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對「抱持」的概念做更簡單明了的翻譯,即是說:在孩子遇到挫折而沮喪、失落、傷心的時候,父母能夠去抱一抱孩子,讓孩子可以在被擁抱中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保護,不會感到孤單。

在我們身邊,卻是很少見到父母的「抱持」,我們經常見到的是:當孩子傷心的時候,迎面而來父母的不耐煩,「你怎麼又不高興了?」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就要更不耐煩,「哭什麼哭?哭什麼哭?」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奢望父母對孩子的「抱持」。

為什麼會有這麼許多不耐煩呢?大量觀察研究顯示,在這種不耐煩之下往往是父母的焦慮。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一哭,孩子一不高興,自己就焦慮煩躁。於是,為了讓自己儘快擺脫這種狀態,就趕緊停止孩子哭,通過嚴厲指責孩子來阻止孩子哭,或者通過即刻滿足孩子來讓孩子能夠停止哭。前者更多是苛責的父母,後者更多是溺愛的父母。

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嚴厲的指責,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抒發自己的情緒,情緒不能很好地釋放,久而久之被壓抑的情緒大量積攢在身體里,麻木了身體,也麻木了感覺,無論對身體還是精神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壞,這樣的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對自己和他人都冷漠、封閉的人。

即刻的滿足,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讓孩子不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可以說是剝奪了孩子也需要自己承擔責任的權利。就像,比方說一對父母看到孩子學走路很辛苦,為了滿足孩子,讓孩子可以馬上就能到想去的地方,於是總抱著孩子讓孩子不用去學走路,可以說是剝奪了孩子也需要自己走路的權利。

我們會經常見到許多這樣焦慮的父母,他們不能去面對孩子的傷心、哭泣,甚至有些父母不能去面對孩子的活潑、高興、安靜,他們將這些都稱為孩子的問題。所以,我們總是從很多父母嘴裡聽到類似這樣的話:

「我的孩子怎麼那麼活躍?(是不是有多動症問題?)」「我的孩子怎麼總是哭?(是不是有焦慮症問題?)「我的孩子怎麼總是不高興?(是不是有抑鬱症問題?)」

哭、開心、活躍、安靜、傷心,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孩子在這種時候是需要父母去理解和陪伴,就像我們成人在傷心的時候也是需要有朋友來陪伴。但很多情況是,孩子流露出不好情緒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沒有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反而,被父母貼上了有問題的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有問題了。

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父母與小紅約定一禮拜只能買一個玩具,這一禮拜已經買玩具了,可是小紅又看到一個很好的玩具,她十分想要,因為不能立馬買,她感到很失落,很傷心,都流淚了。

假如說,父母看到小紅哭很生氣,批評、數落她,久而久之,小花花為了避免再被批評學會了壓抑情緒,變成冷漠的人。甚至也經常有類似這種情況,小紅因為總被父母數落說是愛哭鬼、無能的,被父母貼上了這樣一個標籤,久而久之反而真的養成了一個愛哭、無能的性格。

假如說,父母不忍心看小紅傷心,馬上買給她,讓她不再傷心了。這是剝奪了一次讓小紅去承擔那份遵守約定的責任的機會,同時,剝奪了一次讓小紅學會承受傷心、失落的機會。這次只是承受玩具買不到的失落,而將來的人生中,將有更多的失落需要小紅學會去承受,像一次考試的失敗、離開父母獨立的生活、生老病死。

 

那「抱持」的話,是要怎麼做呢?也很簡單,去抱一抱孩子,讓孩子可以在被擁抱中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愛意,讓孩子感到雖然我們要遵守規則不能馬上得到玩具,雖然很失落,但是有人陪著我,我不孤單。

如果這種「抱持」經常被小紅感受到,當多年以後小紅再次面對失落的時候,面對一次考試失敗、一次工作失利、一次分手、一次挫折,她不會因此就萬念俱灰久久不能釋懷,因為她還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愛意,她會想起曾經父母的擁抱、理解和支持,她不會感到多麼深的無助與孤單,她能帶著父母給她的力量去面對所有的挫折,永遠感受到父母永遠在身後的陪伴和支持。


推薦閱讀:

如何為孩子立界限
為什麼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讀童話,而不是寓言故事?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100種方法!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不聽話
十二生肖各生個什麼屬相的孩子最旺運?選准了天生好命橫財不斷

TAG:孩子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