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色記憶

張大鵬+陳建中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是撼天動地、震古爍今的戰爭史詩,是中國革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由挫折邁向勝利的重要轉折。在700多個日夜裡,紅軍徒步跋涉了二萬五千里,翻越40多座大山險峰,渡過近百條江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進行了千餘次戰役戰鬥,血戰湘江、搶渡烏江、四渡赤水、嘉陵大捷……,一次次的精彩壯烈的戰鬥猶如絢麗璀璨的星光,貫穿了紅軍的征途,將長征抒寫的無比壯麗輝煌。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今天,本刊編髮系列文章,回顧艱苦卓絕、精彩絕倫的長征戰鬥經典篇章,領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高超指揮藝術,重溫廣大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光輝業績,以饗讀者。

長征歷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是毛主席的不朽詞作。他以嫻熟的詩詞韻律,歌頌了紅軍指戰員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生動地反映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

毛主席的這首詞,主要描述的是中央紅軍(紅1方面軍)長征的概況。1934年10月10日,毛主席和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王稼祥等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率領中央紅軍從瑞金、於都、長汀、寧化等地區出發,開始舉行戰略轉移,於1935年10月19日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的吳起鎮,長驅二萬五千里長征。

據統計,在中央紅軍歷時一年多的長征中,用於作戰的時間41天,日行軍的時間267天,夜行軍18天,全程休息約47天。他們翻越了著名的大余、騎田、萌渚、都龐、越城這五座綿延不斷的山嶺,還有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拖羅崗(又稱倉得山)五座終年積雪的大雪山,穿越了人跡罕至的川西茫茫水草地。渡過了烏江、大渡河、白龍江等22條大江大河,通過了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域,進行了湘江戰役、四渡赤水之戰等重要戰役戰鬥,佔領了黎平、遵義、通渭等60多座大小城鎮,突破了上百萬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圍追堵截。

在中央紅軍長征後,紅25軍、紅4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後來升編為紅2方面軍)也先後撤離鄂豫皖、川陝、湘鄂川黔根據地,舉行長征。他們歷盡艱險至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地區,實現了黨中央關於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戰略計劃,結束了歷時兩年的偉大長征。

當然,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當時,國民黨蔣介石糾集了上百萬軍隊進行圍追堵截,企圖置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於死地。然而,英勇的紅軍指戰員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和指揮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縱橫馳騁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青海、甘肅、陝西、湖北、河南等14個省,進行重要戰役戰鬥約600次,其中師以上規模的戰役戰鬥達120餘次,打破了優勢敵軍的窮凶極惡的圍追堵截,奪取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七個階段

按照中共中央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變化和各路紅軍長徵發展的歷史進程,大體可分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4年10月~12月,紅軍長征受挫階段由於博古、李德等人實行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儘管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設置的四道封鎖線,但部隊遭受嚴重損失,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成建制地丟掉了。成建制的損失,是紅軍建軍史上的首次,也證實了博古、李德等人在長征初期實行逃跑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第二階段,1934年12月~1935年1月,紅軍長征的戰略轉變階段中央紅軍處在全軍覆沒的危急時刻,毛澤東從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出發,同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揮展開了堅決鬥爭,力主放棄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從根本上實行戰略轉兵,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黔北進軍。經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的激烈爭論,中共中央終於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放棄了博古、李德等人原定北上湘西北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黔北進軍。

第三階段,1935年1月~5月,紅軍長征轉敗為勝的發展階段中央紅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從戰略指導思想到作戰形式都實行了根本轉變,充分發揮紅軍運動戰的優長,利用國民黨軍之間的矛盾,在川黔滇地區實行廣泛的機動作戰,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威逼貴陽,進軍雲南,逼近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包圍圈,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企圖,奪取了戰略轉移中的戰略主動權。與此同時,紅25軍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紅2、紅6軍團實行了戰略轉變,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鞏固和擴大了湘鄂川黔根據地;紅4方面軍在嘉陵江戰役勝利後,由於張國燾擅自放棄川陝根據地,使紅4方面軍再次陷於無根據地作戰的困境,被迫於5月初開始長征。

第四階段,1935年5月~10月,中央紅軍和紅25軍長征勝利結束階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繼續高舉北上抗日的偉大旗幟,在會理會議後,率領中央紅軍順利通過彝民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與紅4方面軍勝利會師。接著,中共中央在懋功(今小金)以北的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推動抗日救國運動的發展。會後,中共中央始終堅持黨的北上戰略方針,與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毅然決然地率領紅1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避免了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武裝衝突,並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與此同時,紅25軍西征北上,與陝甘紅軍勝利會師,結束了長征,並與陝甘紅軍合編為紅15軍團,進行了勞山戰役、榆林橋戰鬥,鞏固和擴大了陝甘根據地,為迎接黨中央和紅1方面軍主力北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紅2、紅6軍團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鞏固擴大了湘鄂川黔根據地。張國燾非法成立第二「中央」,一意孤行,率紅4方面軍和紅1方面軍第5、第32軍南下,鬥爭異常艱苦。

第五階段,1935年10月~11月,紅1方面軍恢復和發展階段紅1方面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一舉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大規模「圍剿」,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紅2、紅6軍團開始戰略轉移,並取得初期勝利。南下紅軍在張國燾的右傾逃跑主義指導下,嚴重挫折,被迫轉入防禦。

第六階段,1935年12月~1936年7月,準備直接對日作戰階段紅1方面軍按照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確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政策和軍事戰略,先後進行了東征戰役、西征戰役,開始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並壯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鞏固和擴大了陝甘根據地。與國民黨東北軍、第17路軍初步建立了統戰關係,基本停止了內戰,為迎接紅2、紅4方面軍共同北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同時,紅2、紅6軍團長徵到達甘孜地區,與南下紅軍勝利會師,並於7月5日與紅1方面軍第32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方面軍。張國燾由於處境維艱,被迫取消其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南下紅軍由8萬餘人銳減至4萬餘人,陷入困境之中。

第七階段,1936年7月~10月,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階段紅1方面軍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南下策應紅2、紅4方面軍北上。由於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同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的堅決鬥爭,再加上南下紅軍處境維艱和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逃跑主義的抵制、鬥爭,以及紅2方面軍的積極推動,張國燾被迫同意率部北上。在南下紅軍和紅2方面軍共同北上途中,中共中央又排除了張國燾的干擾和破壞,終於使紅4、紅2方面軍於10月先後到達甘肅的會寧、靜寧地區,勝利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陝甘的戰略計劃,完成了歷時兩年的偉大長征。

戰略轉兵

中央紅軍終於實現了戰略轉兵通道會議後,中央紅軍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改向貴州前進。12月15日,紅1軍團第1師攻佔貴州黎平。當時,周恩來認為改變紅軍的進軍方向,事關重大,而且又是一個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鑒於通道會議未能採納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從根本上改變原定的進軍方向,在通道會議後,他即離開軍委縱隊,隨紅1軍團第1師先頭部隊於15日進駐黎平,為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做準備。

在此期間,毛澤東繼續同博古、李德的錯誤進行鬥爭,並於12月17日取得多數政治局委員的同意和支持。是日,中革軍委在部署18日的部隊行動時,命令紅1軍團準備進佔劍河,但「不渡清水江,改由清水江南岸西進」。紅3軍團向黎平西北開進,並偵察到台拱的道路。同時,規定各部隊每日行程不要超過50里,具體位置由各軍團首長依據實際地形自定。這說明中央政治局多數委員已經贊成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為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創造了條件。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二郎坡胡榮順店鋪內召開政治局會議,即黎平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集中討論中央紅軍進軍的戰略方向問題。毛澤東堅決主張中央紅軍放棄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力主改向黔北進軍,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他具體地分析了敵我情況的變化,強調指出: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中央紅軍應向遵義地區挺進,如有可能,還可以入川,會合紅4方面軍,在川陝之交協同作戰。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後,與會多數同志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的決定》。

會後,中央軍委立即轉發了中央政治局決定。為執行新的戰略方針,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撤銷8軍團併入5軍團,軍委一、二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由劉伯承任中革軍委參謀長兼軍委縱隊司令、陳雲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12月19日,中央軍委根據黎平會議的決議作出了《關於執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決定的決定》,即將中央紅軍分為左、右兩個縱隊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前進。1935年新年前夕,中央決定打過烏江,建立新的根據地。

強渡烏江

烏江又名黔江,發源於雲南鎮雄和貴州威寧交界處,是貴州境內第一大河。烏江兩岸懸崖陡峭,巨石高聳,江面寬闊,水流湍急,素有「天險」之稱。

國民黨的整個烏江防線,自茶山關起,包括孫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龍場等大小渡口十餘處,全長達100公里。布防的敵人主要是國民黨軍第25軍軍長王家烈部,其猶國材部在烏江以南布防,以3個團部署於福泉、甕安一線;侯之擔部負責烏江以北及江防全線;王家烈則率2個師位於東路左翼的開陽至貴陽一線,伺機推進。此外,「追剿」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也正全速向烏江推進,其先頭部隊距烏江僅100公里。前有重兵堵截,後有大兵壓境,紅軍的形勢非常危險。

當務之急,要搶在敵人合圍形成之前迅速渡過烏江。情況緊急,毛澤東徹夜難眠,翻身起床,叫陳昌奉喊上劉伯承,直奔烏江邊而去……經過周密的戰地勘察,隨後軍委下達了渡江任務:紅1軍團以紅2師加強軍委工兵2個連,進至江界河渡河點附近架橋,保障紅2師主力和軍委縱隊、紅5軍團由此渡江;紅1師進至回龍場及其附近地域架橋,軍團主力由此渡江;紅9軍團在回龍場、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區掩護紅1軍團行動;紅3軍團第4師前進至清水口渡河地域,準備架橋。擔任搶渡任務的先頭部隊為紅1師1團、紅2師4團。

1935年的第一天,風雪交加中,紅1師1團奉命由龍溪到達回龍場渡口。剛踏進淺灘,對岸的黔軍就開了火。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立即組織反攻。三聲炮響後,敵人山頂上的工事被摧毀,敵軍抱頭鼠竄。

楊得志和黎林立即到附近村莊尋找船隻,但是狡猾的黔軍早有防備,對沿岸村莊進行了嚴重的破壞,村子裡別說沒有船,就連一隻木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沒有。據當地老鄉介紹,渡烏江一定要滿足三個條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的當地好船夫。可是紅軍發現,附近的村莊不但沒有船,連船夫也跑光了。紅軍現在面臨的狀況是:沒船,沒人,又颳風下雨。在洶湧的江水面前,肩負先遣團渡江任務的楊得志和黎林眉頭緊鎖,然而時間緊迫,他們簡單商量了一下,決定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扎竹排渡江。

竹排很快就完成了,紅4團選出8名水性好的戰士,作為第一批闖烏江的勇士。天逐漸黑了下來,夜色中,戰士們把竹排悄悄推下了水,楊得志和黎林送8名突擊隊員跳上竹排,約定到達對岸後,馬上鳴槍兩下作為聯絡信號。風雨交加中,8名勇士用竹竿和木棍代替船槳,迎著風浪艱難前行,忽然,一個大浪打來,竹排瞬間就被吞沒了,8名突擊隊員全部犧牲。

初次強渡遇挫並沒有摧毀紅軍指戰員的鬥志,大家搶著報名參加突擊隊。很快,一個36人的突擊隊又組成了,在1營營長孫繼先帶領下,再次渡江。吸取了失敗的教訓,這次渡江的地點換到下游水流較緩處。隨著嘩嘩的划水聲,第二隻竹排滿載著全團的期望出發了。望著竹排漸行漸遠,楊得志和黎林的心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兒上,正當大家心急如焚的時候,對岸傳來了兩聲槍響,成功了!楊得志立刻命令另一隻竹排向對岸出發。不多久,戰鬥打響了,對面山頂火光衝天,槍聲、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一片。黔軍士兵還在睡夢中,做夢也想不到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中,紅軍居然會飛過烏江。

成功渡過烏江的紅1團用火力封鎖了對岸,迫使敵人不能靠近破壞已拉起的跨江繩索,同時將與紅3團一起趕扎的30多個竹筏連接起來,搭成浮橋。第二天下午,強渡開始。紅1師集中了紅1、3團所有輕重火力,向對岸老渡口和觀音寺工事里的黔軍發起猛攻,以掩護紅1軍團在渡口狹窄處強渡。黔軍第25軍第8團被打的狼狽不堪,倉皇向嵋潭方向退卻。4日,紅1軍團主力及第9軍團全部渡江完畢。

在紅1團強渡烏江的同時,紅1軍團2師4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帶著偵察分隊出發了,他們喬裝改扮成商人,踩著積雪向烏江疾行。江面上大霧瀰漫,偵察分隊對對岸進行了火力試探,發現北岸渡口大道是敵軍防禦重點,工事較多,而渡口上游的新渡口則防禦較弱,且有一條小路與渡口大道相通。耿飈決定:佯攻老渡口大道,主攻上游的新渡口。

耿飈和楊成武立刻開始分頭動員,組織力量。一部分官兵在老渡口南岸大張旗鼓的砍竹子、捆竹筏,不時還大聲喊叫著,扛著粗木來回奔跑。黔軍果然上了當,緊張地在對岸修工事,並不斷地向紅軍射擊。與此同時,紅軍戰士抓緊時間扎竹筏,並且連夜挑選突擊隊員,準備游過江去,強渡突擊。聽說要選突擊隊員,戰士請戰的情緒都非常高,特別是堅決要求參加突擊隊,很快選出了包括3連連長毛振華在內的18名能攻善戰並且水性很好的老兵。

夜裡又下了一場雪,第二天寒風凜冽,江面上依舊是一片朦朧。上午9時,趁著敵人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老渡口時,第一批渡江的8名勇士在上游500米的竹林里,整理好武器彈藥,準備武裝泅渡。他們的任務是拉過去一條纜繩,以方便後續部隊過江。勇士們悄悄的躍進江水中,拉著一根長繩,輕輕劃著水,但還是被黔軍發現了,向8名勇士瘋狂的掃射。8名勇士們雖然成功過江,但纜繩卻被敵人打斷了,無奈之下只得返回。

第一次泅渡未能成功,紅4團決定晚上再次偷渡。夜色降臨後,4名勇士在毛振華的帶領下,跳上竹筏向對岸划去,緊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竹筏也相繼下水。可是僅僅過了半個小時,第二個竹筏就險些被浪打翻,不得已返回。第三個竹筏則被急流衝到下游,迷失了方向,不得不返回。此時,只有毛振華的第一個竹筏不知去向,下落不明。耿飄和楊成武焦急地等待著,一直等到天亮,依然是沒有回應。

凌晨,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帶來重要情報:尾追紅軍的薛岳縱隊就要追上了。形勢危急,軍委催促4團迅速完成渡江任務,並派軍委工兵營(2個連)歸4團指揮。紅4團黨委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仍以小部隊佯攻大渡口,主力集中60多個竹筏,在新渡口組織強渡。

1月3日上午,強渡開始。天氣出奇的冷,一夜大雪後,很多竹枝都被壓斷。而紅4團的戰士們卻赤著膊、穿著短褲,奮力向對岸划去。此時佯攻部隊也開始發起攻擊,工兵營的戰士則在火力掩護下開始扎筏架橋,引得敵人集中各種火力進行壓制。因此,敵人沒有發現正在強渡的主力部隊。可就在這時候,對岸岸邊敵人的崗哨附近突然出現了幾個人,飛速向敵人陣地跑去,並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敵人只好分散出火力轉向這幾個人。這突如其來的不是別人,正是毛振華帶領的第一支竹筏上的戰士。原來,頭天晚上毛振華等人成功渡江後,擔心回消息暴露目標,便摸到了敵人的工事附近,隱蔽潛伏著,等待時機,一直挨到天亮,當主攻部隊的竹筏快接近岸邊時,他們才突然給敵人來了個「驚喜」。敵人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打蒙,倉皇還擊時,紅軍第一批3個竹筏順利靠岸,戰士們迅速向敵發起猛攻,敵人頓時大亂,紅軍戰士乘機佔領了灘口陣地。

緊接著,後面的竹筏也陸續渡江。1營的戰士全部強渡後,成功搶佔了北岸幾個高地。但當3營正準備過江時,黔軍的預備隊到了,以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奪回了1營佔領的高地,把1營壓到了江邊。在這緊急關頭,一直坐鎮團指揮所的師長陳光,派軍團炮兵來支援,並調來了炮兵連連長、神炮手趙章成,在試射一發炮彈後,連打三發,成品字形在敵群中間開花,把從山坡上向灘頭陣地衝擊的敵人打死一大片。敵人被炸的四下逃竄,紅軍趁勢反擊,將敵軍擊退。

與此同時,軍委工兵營和幹部團工兵連在張雲逸指揮下,以當地現成的竹子為原材料搭建浮橋。戰士們以竹筐裝填重石代替鐵錨,以多層重疊的竹筏充當橋墩,中間再以竹筏連接起來,上鋪木板作橋面。經過16個小時的浴血奮戰,1月3日上午,烏江浮橋架成。整個浮橋在江水的衝擊下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宛如一條巨蟒在江水中來回搖擺,兩岸的百姓連同對岸的黔軍都看呆了。下午,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順利通過了浮橋。毛澤東走上了浮橋,連連讚歎:「真了不起,我們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

1月5日,紅三軍團從馬場及其以西地區進至江界河渡口西面的茶山關渡口,先頭部隊第10團開始渡江。防守這裡的黔軍得知回龍場、江界河渡口失守後,大為震驚,嚇得不戰而逃。6日,紅3軍團渡過烏江,至此,中央紅軍全部通過烏江,直指黔北重鎮——遵義。天險烏江,在英勇無比的紅軍戰士面前,變成坦途。

中央紅軍勝利渡過烏江後,把國民黨的「追剿」部隊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敵軍圍殲紅軍於烏江南岸的企圖徹底化為泡影。令人諷刺的是,紅軍將浮橋燒毀後,追到烏江的敵人無法渡江,原本利用烏江阻擊並消滅紅軍的計劃泡湯,烏江反而成了敵人自己的「天險」。

兵器知識 2016年6期

推薦閱讀:

惹眼紅色你喜歡嗎?
【肝病指南】肝臟紅色預警!你的肝臟處於哪個階段?
希臘風 紅色單肩晚禮服新娘敬酒服伴娘禮服
袁泉馬伊琍居然把大紅色穿得這麼好看
兩會結束了,「紅色剪裁美學」才是真的進步!

TAG:記憶 | 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