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8講
上節課講到在遣葯組方階段,很關鍵的兩個環節。一個是把握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這君臣佐使的規律,第二個是配伍技巧,在這章當中,第一節我們重點討論方劑的配伍目的。配伍這兩個字,配,它有組織和搭配的意思,藥物組織、搭配成一個方劑。伍有隊伍、序列的意思。做為配伍來說,我們是利用藥物的功用,它各有所長,因為藥物既是多功效的,彼此之間,功效都有各自的特點,這種特點,它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所以要通過合理的組織,合理的配伍,能夠調整它藥性的偏性,制約它的毒性,減緩它的毒性,增強它原有的功能,或者改變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緩解它對人體的不良因素,發揮它的作用,有相輔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這種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藥物群體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以符合辨證論治的要求。總的目的是符合辨證論治、能夠針對病機體現治法,這樣的一種運用藥物的整合過程,中醫學稱它為「配伍」。這是配伍的一種含義,用藥物通過配伍合成方劑,具有一種相輔相成,或者相反相成,產生這樣的綜合作用,這樣使得全方成一個有機整體,以符合辨證論治符合針對病機、體現治法的這個基本要求。 這是對通過藥物配伍成方的一個簡要的歸納。那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單味的多功效的中藥,中藥大多數都是多功效的,雖然單味葯從現在觀點來看,含有多種成分,而且在製劑過程中,比如說湯藥,煎熬過程中,它各類成分彼此還會發生作用,它這個功效,多功效的發揮方向,我們需要的往往是部分功效,那樣呢,怎麼控制這個功效發揮方向,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那麼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控制因素,第一個就是配伍環境,這個很重要的,是個配伍環境。配伍環境就是說藥物通過配伍,控制它的功效向某個方面去發揮。這裡例子非常多,上節課談到的黃柏配伍蒼朮以後,它就可以治療濕熱痹症,濕熱痿症等;通過配伍知母以後,又擅長於清虛熱、降虛火,就成為一種滋陰降火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常用的一種組合,這就是通過配伍環境,控制它這個功效發揮方向。
當然,單獨用這個葯有沒有這類作用,有些實驗證明也會有,但是就是說通過這種配伍以後,控制它向這個方面特別發揮一個擅長的特點。
比如象柴胡,我們常說它三大功效:它發散是個解表葯,同時它疏肝理氣又能夠升舉清陽。
發散的時候往往配伍,它配的,比如說柴胡川芎相配,川芎也能發散,由於柴胡的發散的層次要比象麻黃、桂枝、羌活這一層次深一些,所以柴胡往往提它為解肌,而且作用在半表半里,散半表之邪。羌活這一類,它作用於太陽,散表,那層次呢,柴胡就深一些,那它配伍往往就是說,如果說和川芎相配,又兼顧到氣血並調,又能夠通過散表聯合起來,止痛作用較好。但對柴胡的止痛作用,應該是《五十二病方》就認識到了,但是後世逐漸地通過《傷寒論》以及以後的對半表之邪的發散,這麼固定下來。柴胡配防風,這一類羌防類的,基本上就是說,方向就定的走向發散方向,控制向發散方向為主。
作為疏肝理氣葯,涉及到肝臟,針對了肝氣的鬱結,或者肝氣氣機運行不暢。用它疏肝,要考慮到肝臟的一個生理功能,古人強調肝為剛臟,體陰用陽,特彆強調陰陽的平衡,特別害怕陰血不足造成的陽亢,因為肝臟的一個生理特點,李忠梓在《醫宗必讀》里講,「肝,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以補肝」,它的意思,肝多實證,但反過來,「北方之水」,指的腎,「無實不可瀉,瀉肝即以瀉腎」,就是說腎多虛證肝多實證,那肝沒有虛證嗎?我們說肝血不足,肝陰不足,實際上肝血不足,從治法上大多數是從益氣生血,或者補腎精的精血互相轉化來治。而肝陰不足,往往和肝腎陰虛,用滋水涵木的方法來治,直接補肝的方法很少使用,補肝虛,就拿四物湯一類裡面的結構,熟地滋補肝腎,帶有滋水涵木的特點。那肝多實證,為什麼強調它多實證呢?肝以疏泄為功用,藏血為體,體陰用陽,強調兩者協調平衡,如果說肝的功能虛弱,疏泄不及。按其它臟器來講,疏泄功能的衰退是屬於一種虛證,但肝臟的疏泄不及,它往往表現形式是以實證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很容易向實證方向轉化。
肝氣鬱結不舒,是疏泄功能下降,它疏泄能力下降,表現出來的脅肋脹滿,情志不舒等等,都有一種實證的特點,而且很快郁而引起氣機上逆,或者郁而引起化熱、化火,之所以認為肝多實證。
當然陰血如果不足,也會造成肝的陽亢,所以特彆強調肝是剛臟,體陰用陽,強調平衡問題。因此用在疏肝的方裡面,柴胡一般都要用柔肝養血相結合,所以柴胡配芍藥,就形成了調肝的最基本的結構,從漢代張仲景的四逆散,柴胡、白芍相配,當時用於外邪侵犯人體,在入里過程當中郁遏人體陽氣,使陽氣不能布達四肢,造成的陽郁四逆證,當時是主要用於這個方面,到後來,宋金元以後,這種結構就轉化為治療臟腑方面的肝陰陽失調的調肝的基本結構。四逆散大都用於肝脾失和,柴胡、芍藥是調肝的一種基本結構。因為柴胡恢復它的疏泄,芍藥針對藏血,陰陽雙向調節,符合肝臟生理特點。所以要用柴胡疏肝,不管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很多結構都是體現了柴胡、芍藥的並用,這個結構是調肝的一種基本結構。
這個配伍環境下,決定了柴胡功效向疏肝方向發揮,所以它有一個配伍環境的一個決定,不能說就寫個柴胡,它有沒有理氣作用?它有理氣作用,但是你在針對肝臟的,恢復它疏泄這方面的,疏泄肝臟氣機應用當中,針對肝臟生理特點,充分考慮到疏泄和藏血兼顧,才是一種理想的組合。
柴胡用來升舉清陽,升舉清陽多和升麻相配。這裡面它也有它的一個作用機理。作為升麻、柴胡來講,認識過程,歷史上有個過程,我前面說了,在仲景時代,這柴胡認識到它止痛,這是從《五十二病方》開始就認識的,從《傷寒論》的用法,以及同時代《神農本草經》都沒有提到柴胡的升舉問題。象升麻來講,升散很早認識到了,仲景方里開始用它的升散。在唐代,對升麻清熱解毒的作用很重視。到了金元時代,升麻、柴胡的結合,認為是一種升舉的,特別是對虛證升舉的理想結構。當然像普濟消毒飲這些用昇陽散火,聯合用也有的。但是從對臟腑的氣機的升舉來講,它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來的。李東桓是強調補脾的,補脾胃,補土派,作為人體的氣機升降來說,整個的五臟六腑形成一種整體平衡,和各系統自身的平衡,有這兩個特點。
人體的氣機升降中間,有三組主要矛盾。
一個是心和腎,腎藏精,心藏神。心神可以控制腎精,如果心神發生問題了,也可以引起腎精的變化,心動則神搖,神搖則精泄。我們很重視在這個心腎相交當中,對心神、腎精的一種調節,精和神它本身是生命的基本物質,以及生命活動外在的很重要的表現和控制因素,所以把它叫做升降的根本。古人說,心腎,心火下交腎陰、腎水上濟心火。這裡的水火,本質上是心神。這的問題說起來就複雜了,心火怎麼是主要反映心神呢?人體之火有兩把火,一把是腎臟的,叫相火,命門之火,一個是心臟的君火,君主之官,它這個火是君火,古人很樸素地認為火對於人類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兩大功能。一個是屬於溫熱功能。能量、能量來源、熱力的來源,所以說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陽,命門之火,是全身熱力來源。另一把火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反映能力:君火。所以比喻火是藏在心中的。比如心竅。心,形狀像個荷花,還沒開方那種荷花,蓮花。你看那菩薩都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那這個就是表示佛祖心中留。心裏面有個竅,心竅。那火通過心竅照出來,照到什麼,就反映到什麼。所以人的君火的作用,「涵藏於心,燭照萬物」,能對外界正確的反映。不正確就產生兩種可能:
反應錯了,那是神智錯亂了。 還有一種可能,照不出去了。照不出去就兩個原因,一個原因火慢慢地物質基礎不夠,要滅了。虛證,精血不足了,物質基礎不夠了。還有一種可能是什麼,心竅被閉上了。照不出去了。比如說不管寒熱之邪蒙蔽心竅,當然還由於封建時代的意識,君不受邪,要有代君受邪的,所以有的又叫心包,外圍的那層,也叫心竅,那是燭照萬物的直接那個窗口,照出去那個口子蒙蔽住了。由於心要清靜,最怕穢濁,所以凡是神智昏迷,神誌異常,兼加痰濁,穢濁越多,昏迷程度越深;昏迷程度越深,開竅當中豁痰開竅這一類葯就用得越多。比單純的熱邪,邪熱蒙蔽,從昏迷深度來說,是不如這種痰熱蒙蔽,痰濁蒙蔽,這就是這個心火下交腎陰失職的君火,出現心神對腎精的控制失職。 腎精,腎水要上濟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下交腎陰,使腎水不寒,形成了一種升降的對立統一。所以治療很多心腎病變,採取交通心腎,交通水火,水火既濟,這是升降的根本,涉及到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和最基本的控制能力。
人體升降第二組矛盾呢?脾胃。脾胃把它稱之為升降之中軸,有的叫中樞,過去叫軸。每個車上都有根軸,這根軸是起什麼作用,起平衡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由於它在中焦,所以這一個升降,涉及到全身的升降的一種平衡,其它臟器的失衡,往往影響到脾胃的升降的失衡。 這是第二組,升降,叫它升降之中軸。
第三組是肝肺。肝肺是升降之外輪,外面兩個輪子。肺其位居上,其位居上的它以降為主,雖然它宣發向上向外,肅降向下向內。自身形成對立統一。在整體中,它又是以降為主。因為它的降,它才能夠使得人體氣血津液由上達下,下行。既能通調水道,又能助心行血。 肝呢,居下焦,下焦主疏泄,廣義的疏泄,包括了向上向外的升發,包括了向下向內的疏泄,狹義疏泄。這名詞它有一個廣義狹義,所以這一點,疏泄升發構成了肝臟自身氣機升降的平衡,同時在整體當中,肺的肅降、肝的升發,又形成一個整體的平衡。 在生理上,大家都有這個體會,兩個人一生氣吵架了,肝的升發,升的發太過,大家一勸,不吵架了,吵架停止了,氣喘還在不停的進行,為什麼?肝臟升發太過了,肺氣降不下來,這樣兩個對立統一,互相有個制約問題,如果肺氣不能正常肅降,降不下來,升發也會異常。你感冒風熱,可以頭痛目赤,肝升發太過,肺氣不降,在咳嗽,肺氣降不下來,降不下來制約肝的升發,不夠,它就升發太過,咳喘的病人會胸悶,肝疏泄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在治療咳嗽,你看很多用藥裡面,桑菊飲,桑葉和菊花在裡面做君葯,疏散風熱,疏散風熱葯太多了,大家看中藥學上的疏散風熱的葯很多,為什麼偏偏選這兩個葯,這兩個葯歸經都是既過肺經,又過肝經。既能夠清肺、肅肺,清肺包括疏散風熱,肅肺,肅降肺氣,止咳,又能清肝、平肝。所以今後學到桑菊飲和羚角鉤藤湯,體會一下這兩個方里都用桑葉和菊花,就理解這種配伍結構了,就理解這種配伍結構的意義。否則你一說桑葉、菊花疏散風熱,當然了,桑菊飲是疏散風熱的,那你就沒有古人精心選擇這種藥物配伍,它的目的。
就把這種配伍的技巧這個環節,把它忽略了。在升降的,剛才說到三組,你看,一個升降的根本,一個升降的中軸,一個升降的外輪,有點像什麼?有點像一架生命之車。古人沒有現在的汽車,有個圓的方向盤開著跑,古代是拉著類似於,不管再早的戰車那一類,到後來的車,基本上都是兩根槓桿,兩個輪子,中間一個軸把它連起來,成為車子的最基本結構。所以它就是用這來比喻升降。作為升來講,最主要的氣,一個肝氣的升發,一個脾氣的升清,這是最主要的兩股氣,至於當升麻的作用可以協助脾的升清,升脾陽,肝呢,可以幫助肝的升發,升發肝的清陽,作為脾的清陽、肝的清陽同時升發起著協同作用,當然升舉能力最強了,對這個認識是在方劑學這種藥物配伍的運用當中,到李東垣時代開始成形,以後這兩個結合升清成為一個基本結構。所以從柴胡這個例子來看,配伍環境,決定了它功效發揮的方向,決定了你想它向哪個功效發揮方向去努力。這種配伍結構。象我們講這個多功效的藥物,比如說桂枝,調和營衛,調和陰陽,這都是在桂枝芍藥同用的情況下,古來這些方很多。後面講到桂枝湯,要講到它調和營衛,也調和五臟陰陽,這種基本結構都是以桂枝、芍藥作為基本結構。你用它來止痛,現代藥理實驗也證明,桂枝和細辛同用,從古代的當歸四逆湯,仲景,到孫思邈這個獨活寄生湯,這裡很多方都是桂枝和細辛同配,現在實驗也證明,它鎮痛效果提高很快,比單味藥用要高得多。那你就單寫一個桂枝在那,病人頭痛,你說我加減,寫一個它是止痛,它是在什麼配伍環境下,向這個方向發揮作用呢?它又受這種配伍環境的影響。象用桂枝溫陽化氣的方很多,不管是苓桂朮甘湯、五苓散,都是以桂枝、茯苓、白朮相配伍,這結構後面接上那尾巴不同,功效、作用部位也可以變化,這基本結構加甘草,就是苓桂朮甘湯。中焦呢,中焦陽氣不足水飲內停,如果豬苓澤瀉配上去,作用點就變成在下焦了。還是陽虛不化,水失助瀦留,但是在下焦。所以它是一種基本結構,後世應用這類結構就很多了。很多衍生出來的後世方劑。
桂枝如果我側重用它來平沖降逆,屬於這種陽虛,虛寒之氣之上逆的,那桂枝甘草湯,因為這是內生之寒,溫必兼補。桂枝甘草相配。如果陽虛,兼水濕上逆,水氣上逆,和茯苓相配,這是常用的,而且茯苓還必須大劑量。後面要講到這一配伍,還和它用量特點有關。
如果要用桂枝用它溫經活血,或者丹皮,或者桃仁,都要這一類的相配。這一類方,你看它一出現,肯定它是朝那個方向去的。
所以從這個桂枝多功效的配伍,配伍環境決定了它功效發揮方向,當桂枝和麻黃同時出現在一個方里的時候,不管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些,一看這個結構,那絕對是風寒較重,發散風寒。相當於附子無姜不熱,桂枝、麻黃相須,它才是能夠增強這個發汗作用,為什麼呢?你看發汗的機理,陽加於陰謂之汗,汗為心之液,從陽氣蒸發陰液出來的過程,成為汗的過程,因為出汗是手段,目的是祛邪。出汗的過程要經過哪些?要經過陽氣作用,溫分肉,肥腠理,司汗孔開合。這樣出來。桂枝擅長解肌,解是鬆動,肌是分肉,肌肉和肌肉之間它有膜,隔開分肉,實際上它屬於三焦系統。然後到皮膚,皮毛,才有腠理毛竅,麻黃擅長於開竅腠發汗,腠理毛竅,強行打開腠孔,桂枝擅長於鬆動分肉,蒸發陰液向外,所以叫解肌發汗。如果單用桂枝,單用麻黃的葯,發汗力量都不大,那《傷寒論》里這類方很多。用桂枝有七十多個方,用麻黃都有十幾個方。那就是說這兩個連用的時候,大大增加這種發汗解表作用。古人不像我們有現在這個邏輯分析,非要這樣一步一步,那個時候你想,竹板上刻字,說多了話刻起來好麻煩。簡要。到後來歸納它都叫相須。實際上是一種協同作用。這就是配伍環境,指揮了它的功效發揮方向。這些例子,歷史上應用這些葯非常多。這是談到配伍環境的一個決定。
第二個,用量特點也是我們要充分重視的。中醫的用量,包括用藥的用量,包括診斷中間中醫也有它的量的概念。這個將來我們講座再討論這個問題。這裡集中談遣葯組方的藥物的用量。而主要談,用量對功效發揮方向的控制因素。很多藥物,它多功效,往往受它的,既受配伍環境影響,也受用量特點影響。象較體現古人配方規律的,用茯苓它有平水氣上逆,平沖降逆作用的話,量都很大。你看在《傷寒論》里茯苓用量較大的,都有水氣上逆這個特點。就柴胡來說,柴胡用在發散,一般來講,仲景都是用到他用量範圍的較大量。三錢以上,或者三兩以上。發散,散半表之邪。後世很多醫家用柴胡,在他本人用量範圍,都是用在散邪上量都較大。如果有時候大劑量用,有些醫家,它不是用在散邪,它要經過炮製來控制它的因素,後面還有一種炮製控制它的功效發揮方向。多種因素的控制。作為疏肝理氣,一般都是中等劑量。
我們現在用柴胡,你用到15克,絕對發散了。走表,走半表半里,發散去了。散半表之邪。用到9克,12克,這一類,那疏肝理氣,中等用量。你方開對了,你用量用得很大,現在有些用量是盲目用量,越用越大。根本不考慮不同的藥量,對於它多功效中間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所以柴胡如果用來升舉。不同的醫家,你看李東垣用在補中益氣湯,張景岳用在舉元煎這一類的,裡面有升舉的葯,張錫純用在升陷湯里一些升舉的葯,都是小量。張錫純算是用量大的醫生了吧,石膏這些,有很多一斤一斤地用,但是他在用在升陷湯裡面,一看那比例上,一錢。在他用量比例,就是很小的。所以要升舉清陽,要小量。一個方開對了,所以我有時出題考試學生,補中益氣湯處方分析,或者判斷題,病案,出個補中益氣湯證,下面開個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我故意把柴胡用量開到10克以上,就看你學生是否改得了這個錯誤。那就不同的用量範圍,決定了功效發揮的不同方向。這種情況多。我們常說那銀花,銀翹散里用它來輕清宣透,清涼解表。但是整個銀翹散,你看銀花、連翹好像是用一兩,但整個作成散劑以後,一次只抓出來總量的六錢,很小呀,分到銀花連翹頭上相對小了。但是你要看,銀花、連翹用在清熱解毒功效的發揮,治療瘡瘍腫毒方面,一般最小用量都是五錢。很多一兩、二兩地用。所以現在你看,一開到清涼解表方的時候,銀花、連翹很多30克30克那麼寫。當然它可以解釋現在藥物質量差,是不是全差呢?是不是這種用量的功效控制不住方向。至少說明你心裡不明白。藥量對藥物多功效的功效發揮方向的控制這個作用不清楚。
所以用量特點是很重要的。比如陳皮這個葯,它基本上大家用起來,有點像甘草這個和事佬一樣。很多方劑里有。特別是像汪昂《醫方集解》裡面,喜歡到處添陳皮。但你不要忘了,他添的量不多,起到一種行氣化濕,特別有一種舒展氣機的作用。所以人們說它欲升則升,欲降則降,欲泄則泄,欲補則補。學生有的時候問,這個究竟是什麼作用?陳皮是個什麼作用?我想了想,給他們打個比方,比如說,它這種理氣以後當然增強這個理氣以後調整功能,增強補泄作用,這有時候還好理解一點。補藥用它可以補而不滯,泄藥用它舒展氣機。氣行則消除病理產物順利,氣機舒暢則容易達到效果。
升降呢,你說它究竟是升還是降?它有點像什麼呢?你看大家在建築工地上,地上打個洞,拿綱釺直照往下打,打得下去嗎?都要往下敲一下,搖兩下,又敲一下,搖兩下,它就向下。如果地上釘了一個木樁,或者鋼釺釘在地上,你要把它拔出來,光是直著往上拔,拔得出來嗎?拔不出來。你需要拔一下,搖兩下,再拔一下,搖兩下,它就出來了。我就說,這種升降當中,陳皮就起到搖兩下的作用。那搖兩下的作用,欲升則升,欲降則降,能夠增強它這個方面功效發揮。但是這個是用量不大的。基本在方中都是作佐葯這一類的。如果它要來作君葯,像橘皮竹茹湯,那裡面要注意用量特點。它來和胃,這種理氣作用,像和胃這個,降逆這方面,治嘔吐。這方面用都是大劑量。現在一開都是20克以上,它才有效果。包括竹茹這些,雖然很輕,你都要較大劑量才行。不是說方背下來就行了。要注意它的用量特點。一個方要注意用量特點。
有的學生方背了不少,到臨床開出來的葯很清楚,用量上不知道。你說它那個效果怎麼能好?這就是動手能力。所以老在說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光是在一個你會量量血壓,你會打打針,輸輸液,你會作現代診斷那一套,中醫的動手能力,這個鍛鍊。包括理論提高和實踐當中的應用。像這一類的,由於一些教學的特點,不強調這個。那談何動手能力呢?所以用量特點是多功效單味中藥,在功效發揮當中,控制因素里的很重要一點。我想通過舉一些例子,在掌握中藥基礎上補充這一知識,對於後面方劑結構分析有一定好處。
第三個炮製方法,這點可能都比較清楚。中藥學裡面藥物都有相應的炮製。現在作為中藥學很少,離臨床實用差得比較遠,還要參考有關的書籍,有關醫家的醫籍。作為方劑學上面,很多要忠於原書對這個葯的炮製方法。要注意這個。所以像跌打損傷裡面,很多方大黃用的量都很大。那為什麼它的功效方向,不是主要向泄下發揮呢?它往往酒制,用酒制走血分。它反而瀉下作用就減緩了。當然後面還要講煎服法。煎服法它又不是後下。所以它加上這個以後,就控制它向血分。活血化瘀這方面去了。因為它指揮它功效方向,這個和炮製也很有關係。我們剛才說像柴胡理氣,它這個作用氣分當然為主。你要控制它的話,它向血分去也用酒,用酒制。為什麼李東垣的復元活血湯,他用柴胡用得很好。同一個人。升舉用量很小。他用生柴胡用量很小,升舉,他用這個復元活血湯,跌打損傷用柴胡,用量五錢,這在李東垣用量的範圍內不得了。那是大劑量。他這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引起損傷胸脅,痛不可忍,所以炮製方法決定了一個功效發揮方向。這裡例子太多,只能簡單舉一點,為什麼棗仁炒一炒治失眠,如果生的,它治好眠,所以開那個方子上面,沒有炮製的規定的話,怎麼不影響功效發揮方向?我們用麻黃,生麻黃髮散,炙麻黃宣肺平喘止咳這方面擅長。如果風寒感冒,既要發散,又要宣肺,發散不想它太重,那開麻黃絨,藥店里不是有那個東西,咚咚咚一敲,麻黃油揮發一些了,那減緩它發散力量。那就發散、宣肺兼顧。麻絨,這類簡單的炮製方法,都對它的功效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過去的中醫很多,自己家裡比如開個藥房,過去傳統是這樣。它用哪個葯,用什麼炮製?它都會把握。那就形成一條龍的服務了。這是保證療效的很重要的一些因素。當然,按這類的一張方開下來,配伍環境,用量特點,炮製方法,再結合後面煎服方法,劑型選擇等等。你說你五分鐘開個方,你行不行?不可能。再說用電腦,也不可能。也是仔細要琢磨分析的,根據每個人的病情。
煎服方法前面我舉過一些例子了。煎藥、服藥方法。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這個方向,還包括對副作用產生不產生這個影響。比如《內經》說,「治寒以熱,涼以行之。」「治熱以寒,溫以行之。」服法方面的反佐用法。這個臨床上很實用的。你要服用這種溫葯,薑桂附這種溫熱葯。你把它放涼一點,不要乘熱喝。葯大家有些都叫乘熱喝。有些不能乘熱喝。放涼一點喝,副作用小。臨床反映得很小。所以這個服用方法,那是醫生開醫矚的時候,叫病人應當遵守什麼?對於你功效發揮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煎藥方法,我們談了像銀翹散一樣,煎時間長了,就不是治療風熱外感的方。就是傾向於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這類對於煎藥來講,服藥來講,古方里很多很認真,如九味羌活湯,同樣的方,同樣的量,原書在《此事難知》裡面,記載張元素的用法,它要「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急汗,病很重,外感風寒濕較重,那就急汗,要它發汗,那就要熱服。熱服就是趁熱喝下去。同時還要仿照仲景方法,喝點熱稀飯,或者熱開水。幫助發汗。緩汗溫服,它是指的對這個病比較輕,風寒濕邪比較輕,開了這個方以後,服藥的時候溫服,不要趁熱,不要太燙,溫的時候喝。而且你也不用湯投之也。不用喝稀飯,喝湯。你看,這同樣一個方,服用方法不同。它功效發揮的大小有影響。直接影響到你的療效。
當然還有一些情況,服法和注意這些使用來說,比如有個常用藥叫吳茱萸,吳茱萸大家都知道,常用藥。它既能疏肝,又能溫肝胃之寒,還能降逆,降肝胃濁陰之氣上逆,很好的一個溫肝胃,降濁陰,這樣一個葯,本身是可以治療胸悶,肝經濁陰之氣上逆,胸悶、頭昏、頭痛。也有和胃降逆止嘔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反應的現象也是這個,副作用反應出來,喝了以後,有時候過了一二十分鐘,開始頭昏、胸悶、噁心就開始出現。那病人就不敢吃了。他說,我本來就這方面不舒服,現在更厲害了,不敢吃了。發現這個問題,我是在八十年代後期,八八、八九年,帶年輕老師一起到基層看病去,我們四川省有個劍閣縣,這個地方盛產吳茱萸,他們說都拿到外面去賣了。收購藥材的很多都跑到這個地方買,但我想起來我在藥房,我在看病時開的方子,開了兩天,藥房就說吳茱萸缺貨,沒了。吳茱萸應該是用,六陳,歌裡面,陳者良。麻黃、狼毒、枳殼、半夏、陳皮、吳茱萸,這是要放一放,不是新鮮的拿下來就用,陳者良,要陳久一點才效果好。我說你們這裡這麼多,你們怎麼不會自己也用呢?自己又不買,賣出去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你們賣得太便宜了。我了解,成都荷花池藥材市場全國有名,吳茱萸當時是128塊一公斤,當時價,八十年代。他們那裡賣出去15塊錢一公斤。我說沖這個價,我都願意到這裡來做藥材生意了。所以很多人到那裡去收購吳茱萸,你們為什麼不用?後來有一次給他們講座,一個小時,就是縣裡學術講座,用一個小時去講吳茱萸的應用。按吳茱萸的用法來說,有特定的一些要求,它可以控制它的毒副作用,減輕它的毒副作用。比如說,有三個方面,過去也是書上、教參這些,你看其他醫生都應用了,
首先一個,喝吳茱萸不能夠乘熱喝,要放涼一點喝。這在《內經》告訴我們的。吳茱萸是大辛大熱的,治寒以熱,涼以行之。服法上的反佐。
第二點,用吳茱萸最好配黃連。這多少年人們總結到的一種配伍規律,不僅僅左金丸裡面這樣配伍,而且反過來,左金丸里的黃連和吳茱萸有個相惡配合,黃連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減弱、控制吳茱萸的毒副作用。同用以後副作用會減輕。現在包括吳茱萸湯這一類,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這一類,我用吳茱萸,寫了吳茱萸我後面都跟一個葯,跟個黃連,寫上吳茱萸,比如開六克,吳茱萸不適宜太多,6~9克這個就不錯,後面總開個3~4克的黃連。就像我開附子,後面都跟著芍藥,這個配伍環境能夠控制它的副作用。這是第二個要注意應用的。
第三個呢,喝了這個葯以後,先關照病人,喝了葯你在床上躺20到30分鐘,休息一下。他可能能接受。而且躺的時候,如果出現胸悶,有點頭昏,告訴他這是正常的,一會兒就過去了。講這麼兩句關照的話,大有好處。你如果不說這個,他一喝,藥物有的這一些反應,它出現了。他一想,哎呀,我吃這個葯以後頭昏胸悶厲害了,肯定這個葯出問題了。喝了一道,下一道煎熬好不敢喝了。你要是告訴他有這種反應的可能性,你躺一二十分鐘就過去了。那他一喝,躺了,如果有一點這個感覺,唉,這醫生估計得還挺准,以後他更有信心吃你的葯。所以講不講一句話的效果很不一樣。
目前來說,用方涉及多種因素,剛才涉及到一些醫囑了,現在大家注意很少,很少教給學生,大生產教育,課堂上這些實用的東西涉及得少了。所以在這類不知道的情況下,你往往遇到病人來,唉呀,我頭昏胸悶更厲害,還想吐,你這葯是不是開錯了。年輕老師一聽就是無所措手足,所以這一類,煎法、服法,它是直接影響到功效發揮的方向。
劑型選擇也很重要,九味羌活湯為什麼叫湯?如果讀那個原著,多讀幾行字,你就會發現,後面寫的這個方,九味羌活湯治雜病如神,包括了痹證,裡面寫了,痹證。而且治痹證它說,「用丸有效」。用丸劑更好。要用丸劑才有效。所以七十年代曾經出過九味羌活丸,主治裡頭一條還是寫的治感冒,外感風寒濕,人們就說,九味羌活丸這個治感冒好像效果差,我記得我工作當時那個醫院,曾經買來九味羌活丸,賣不掉,過期了倒掉。那個年代。後來慢慢我教方劑以後逐漸慢慢才恍然大悟,那是用於痹證要作丸劑,痹證和感冒是兩個病。治法上一個是用藥時間要長,痹證不是你一付葯兩付葯就好了。所以不同的劑型,後面要講到劑型,劑型有它適用的一個標準。不同病、不同葯、不同特點,採用不同劑型。並不是單純一句劑型改革口號,什麼都適應改革。改革當中要適應它,這是我們科研需要研究的。既保持療效,又要方便服用。這個才行。但這其中的份量裡面,療效是第一的。不是光方便。方便就拿一些那葯嚼就是了,對吧?你會作這劑型的選擇,劑型是歷代的醫家,我們的祖宗們,一代一代摸索出來的成果,現代化以後,我們手段更好了,那你應該更方便服用,更節省藥材,同時療效更好,這才是前提。所以象劑型不同,這個是不同。後面因為劑型更換變化還要討論,還要講,所以這裡就舉這一個例子。
所以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控制因素很多,我這裡僅先總結這幾個方面,因為這幾個方面是直接聯繫到我們具體方劑。大家在學習、討論、講解,研究方劑時最關鍵,一定要注意。否則是你講的書上的方,而不是講的實用中的方。這是有區別的。學生雖然全背下來了,回去他用不一定有效。所以有些對方劑的療效,學生動手能力這些,我覺得這些都是實在的,具體的。
推薦閱讀: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方劑學 67 講 治燥劑
※方劑學 05講
※方劑學19講銀翹散(二)、桑菊飲、麻杏石甘湯[概述]
※方劑學 54講 理氣葯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TAG: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