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不要妖魔化在雅安的志願者

請不要妖魔化在雅安的志願者

風青楊 雅安大地震,由於大量人員、物資迅速湧入,通往災區的救援通道出現了擁堵。此時出現了一種觀點「志願者不要去災區添亂」。不少媒體甚至開始對志願者們冷嘲熱諷,報道志願者路上添堵,不帶食品、水和住宿設備,自身食宿無保障成為救援負擔;只憑熱情而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大量志願者被勸返等等。與此相反的是,五年前逾百萬志願者自發湧入川震災區,輿論一片譽美之詞,如今他們行動更迅速、專業素養更高了。這樣的志願者為何反而倒遭遇了質疑?

被妖魔化的志願者

上海一媒體前天有一篇標題為「通往災區生命線,遭遇愛心大擁堵」的報道,該報道稱「愛心」私家車大堵路,其「殺傷力」不亞落石。另一篇《悲情在黃金時間裡應讓道於理性堅強》的社評的批評更為強烈,稱「許多時候,壞事都是由於無知的好心而促成的,民間團體與沒有經驗的志願者的介入並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更多的媒體則在呼籲對此次地震災難「不要過度關注」……這一切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在大災來臨之際,誰都知道救援資源自然是越多越好。何況此次雅安地震,有200多人死亡失蹤,萬餘人受傷,這放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場巨災?再說地震只在一瞬,判斷只在一刻。每一個把自己當成這場災難參與者的人,如果能成竹在胸,當然千好萬好。但在第一時間,你不知道帶多少援助糧,可能多帶了;你不知道用多少車,可能多派了……韓寒也認為,志願者帶去的幫助要遠遠多過造成的麻煩。李承鵬在幹道以外的救援,更是彌補了焦點災區外的一處盲點。大災大難面前,這種理性,帶給社會的正能量,與成熟完善的救援機制同樣重要。

「2008年,我們都捐了錢,但這一次我們決定自己趕來出一把力。」這是媒體採訪時,一位志願者的心聲。也許他也代表了不少志願者的想法和初衷。除了媒體,還有一群坐在電腦前的批評者願志的人。想一想,一群不在災區的人批評一群正在災區現場救援的人,就如同一個未曾捐款的人嘲笑一個已經捐款的人一樣,站著說話當然不腰疼。對此一個網友的話說得很好:「點擊一下『轉發』就自以為經歷了一場浩劫,發一個『滾』字就自以為督促了一家慈善機構,寫幾句祈福就自以為參與了一天的悼念。」

雅安的志願者們,你們為何讓人感動?

雅安地震發生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在通往災區的道路上,或搭車、或步行,想方設法來到一線,為抗震救災奉獻了感人的力量。昨天,微博上轉發最多的是一條標題為《512地震斷腿美女教師冒險赴災區當志願者》的微博——「她是綿竹漢旺鎮的一名舞蹈老師。512地震中,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兒,失去了雙腿。但災難並沒有擊垮她,她戴著假肢依舊舞蹈。雅安地震後,她奔赴搶險救災一線,戴著假肢送糧、送衣、送發電機、搭帳篷。她叫廖智:「再怎麼震,我都只想說感謝上帝了。」 美麗的女孩,讓我們學會什麼是堅強!」

蘆山地震第三天,22日下午,一志願者在向蘆山災區運送藥品途中,在蘆山縣境內被墜石砸中,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同行的兩名同伴同時受傷,昨日下午6時已送成都繼續搶救。死者叫汪策,32歲。震災離不開眾多志願者,多少志願者無數次書寫了這樣可歌可泣的故事。志願者不同於軍人。對於軍人而言,災情就是命令,不需要額外的動員。他們犧牲在救災的途中,猶如犧牲在衝鋒的途中。他們也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對犧牲的志願者,我們也許不需要給他們過多的榮譽,但是,請在救災結束之後,給他們豎一塊小小的墓碑,讓這片土地,銘記他們平凡的偉大。

而對於災區的交通堵塞,與其指責湧向那裡的民眾,不如從救災應急角度多一些檢討。例如,既然有那麼多尋親的需求,政府為何不能組織一下,通過災區當地政府和民眾,來幫助尋親者獲得親人的信息,對於需要現場尋親的人,為何不能通過提供免費巴士,統一前往災區,避免每個人開小汽車上路,增加路面交通的壓力;陸路阻塞,為何不能動員更多直升機,開闢更多降落場地,將專業救援人員、物質運進災區,把傷病員及時運出來……

也許真正的麻煩,並不是志願者,而是雜亂無序的志願者。真正的問題,也不是志願者要不要去災區,而是志願者應當如何組織。這些志願者的專業技能或許需要提高,但他們的赤誠之心難道有錯?大量志願者擴展了災區的實情,傳遞了救助的溫暖,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個體的生命價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災區每個具體生命的悲歡,更加觸動人們的心靈,喚醒了社會更多的愛心和行動。

政府和民間力量都需要成長和進步

事實上,自擁堵發生以來,諸多媒體和微博用戶,就在不斷提醒志願者給專業救援隊伍讓道,這是社會的自省和成熟.。相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無論政府還是民間,救災的反應速度快了很多,這是汲取了往日的教訓,也是公民社會成長的見證。而輿論對蘆山地震給予了極高的關注,是對個體生命重視的反應。那些對人的生命越重視,則恰恰是國家的進步。因為只有對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越高,社會對災難的敏感度就會越高。

也許民間的互助自救,看起來往往不那麼整齊秩序,但這更多的是「成長的煩惱」,社會不必妄自菲薄,縱觀本次救災過程,政府專業、民間理性,雖然偶有暫時的擁堵,但政府與民間的理性與專業,有明顯提升。只是二者之間的對接,仍然大有可為。政府更要學會善待和引導……不能因為一時的道路擁堵,就挫傷志願者的積極性,而是要妥善引導,把民間力量用好。這是對救災的負責,也是對公民社會成長的應有尊重。

在《嚴重的時刻》一詩中,里爾克這樣寫:「此刻有誰在世上死,無端地在世上死,望著我。」對於志願者,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座孤島,別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別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也許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他們所帶來的救助和物資不如政府和軍隊,他們的能力和設備也不如政府,但他們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家裡的事情,第一時間趕到災區,讓災區人民感受到的是一顆滾燙的心,也許這才是地震災區人民最為感動的。更何況,任何災難之後的一大進步,就是公民參與救災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推薦閱讀:

青年志願者:抗震救災中的組織類型與功能分析
特稿|抗戰老兵:守護漸次凋零的國家記憶
殘疾青年志願者行三萬里路宣傳環保(組圖)
Sometimes what you see is not the reality.
志願者是什麼?

TAG:志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