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將活到100歲」,誰來養活我們?

[摘要]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有相當大的可能活到100歲,你會相信嗎?如果你現在還年輕,並且生活還算過得去,這並非只是虛言。就在前幾天,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了一份最新的白皮書,題目就叫做《我們將活到100歲,誰來養活我們?》。現代人的壽命期望已經到這麼高了嗎?對於退休和養老而言,這又意味著什麼?

要點速讀

  1.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健康等條件的不斷進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區出生的,將來得享百歲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2. 活到100歲,對於個人、社會和政策制定者都是很大的挑戰,必須正視這個挑戰。

最近若干年出生的人,很大一部分將會活到100歲,這並非天方夜譚

活到100歲,可以稱之為「人瑞」。到現在為止,人能活到100歲雖已稱不上「罕見」,但還是處於絕對少數的。按照大家通常的認知,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雖然近幾十年增長得很快,但現在為止還沒超過80歲,發達國家也就80來歲,說將來能達到100歲,真的有可能嗎?

這看起來的確是一個大膽的論斷。按照科學上的通說,人均壽命是由「人均壽命預期」來決定的,而我們通常看到的「人均壽命預期」,指的就是「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即在當下2017年出生的新生兒,預期的壽命是多少。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出生時預期壽命是76.1歲,世界最高依舊是日本,但也只有83.7歲,距離100歲相去甚遠。

不過,這裡其實存在一個誤解,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實際上指的是,如果一個新生兒出生時的死亡率在未來保持不變的話,這個新生兒平均來說有可能存活的年數。因為對於2017年的新生兒,從現在開始到他們長大再到他們死亡,其「未來的死亡率」是完全不知道的,只能拿舊數據進行推算和估計,而隨著未來死亡率水平的下降,現在出生的新生兒其壽命是大概率超過期望的。那到底能夠超過多少呢?

「活到100歲」越來越不是天方夜譚。圖為世界經濟論壇白皮書給出的各國2007年出生人口的壽命期望

世界經濟論壇「我們將活到100歲」的論斷,是有根據的,來自倫敦商學院兩位教授Lynda Gratton和Andrew Scott合著的《100歲的生命》。這兩位經管類教授的依據,則是2009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的一篇論文。這篇文章題為《老齡化人口:未來的挑戰》,主筆是來自南丹麥大學的丹麥老齡化研究中心的卡雷·克里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教授。論文指出,「假如發達國家平均壽命在21世紀保持增加趨勢,那麼,多數2000年以後出生的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有望慶祝百歲生日。」論文還列舉一些發達國家人口壽命的預期數據,例如,半數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歲;半數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國人可望活到103歲;半數以上2007年出生的義大利人可望活到104歲。這篇論文是討論了以往壽命變化的趨勢,以及未來死亡率、健康、疾病等因素的變動後,得到這一結論的。從一些其他的徵兆來看,這個說法也能得到支持,世衛組織就指出,2000年到2015年,世界人均壽命增長是1960年以來最快的。

這篇論文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世衛組織2011年發布的《全球健康與老齡化》報告也引用了這一論文。這次世界經濟論壇再次以此為基礎探討養老和退休的問題,說明論文的看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而且,雖然原本的論文主要是探討發達國家狀況的,但其中的許多有利於人口壽命增長的因素在發展中國家同樣能夠成立。而我國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健康等條件的不斷進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區出生的,將來得享百歲的可能性顯然也會大大增加。

活到100歲,對於個人意味著什麼

「活到100歲」,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是個現實的問題。但對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這實在過於久遠,久遠到難以去想像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也許不少人會覺得活這麼長完全沒意思,但總的來說,這肯定還是好事。人總是希望能活得更久,能有更長的時間來享受生命,與關係親密的人更長久地在一起。那麼,退休和養老當然是避不開的話題。年輕人對這個問題往往考慮得還不夠多,但問題恰恰就在於,壽命越增長,問題越嚴峻,越要及早未雨綢繆。

原因何在?首先,隨著壽命期望增加,健康的壽命期望也會增加——但是,這很大程度也意味著「苟延殘喘」的年份也增加了,醫療技術的進步能讓你在不健康的情況下延長壽命,這意味著更多的疾病和健康方面的負擔。其次,工作的年限可能會增加。且不說強制延遲退休的問題,即使你自己願意延長工作年限,比如工作到70歲,以維持之後的生活,但到那個時候真的還能投入到工作么?麻木、疲倦、欠缺競爭力這都是問題。

通常,人們指望技術的進步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備受期待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期望這方面的變革能夠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面貌。但這方面的前景相當難以預測,不能全把指望放在這方面。一般人可以期待的是,國家和社會養活你沒有問題,但醫療、護理等需要人力的服務,可能依然會非常稀缺。我們不妨想像下國內大城市面臨的狀況——北京、上海戶籍人口的中位年齡,2010年高達42歲、47歲,2015年更是高達44歲、50歲,等數十年後,這一數字會變為多少呢?會同時有多少個老齡人指望一個年輕人來為其服務呢?問題可以說越想越棘手。

所以,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合適的選擇還是盡量增加自己的財富和社會資源,給自己的晚年留有充足的餘裕,並做好計劃。但考慮到壽命的大幅度增長,這一難度也可以說是大大提升了。

很多人能夠活到100歲,對於整個社會和政策制定者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增加自己的財富和社會資源,安排好自己的退休時光,這當然是最好的——但對於一個社會而言,不管是根據「二八定律」,還是根據社會總體資源的有限性,這種美好設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均壽命的大幅度增加很大可能增加了社會的總體負擔,而應對這種狀況的資源,不管是總體供應還是具體的分配,都是很大的挑戰。

其中一個挑戰是,長期增長的速度在減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份報告,最近十年,相比歷史上的其他時期,長期投資的回報率顯著降低,股票低了3~5個百分比,債券則是1~3個百分比。這意味著全世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越來越慢,因此社會總體財富增長變慢。若沒有新的科技革命的話,人們在養老方面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

另一個挑戰是,絕大多數人都缺乏足夠的理財技能。且不說有關的專業技能難以通過培訓獲得,以整個生命為周期的理財計劃也實在太長,絕大多數人的理性和耐性都難以支撐規律性的、長期性的理財安排。而且有數據表明,這一現象正變得越來越嚴峻,例如全世界的總體儲蓄率在降低,而按通常的估計,把年收入的10%~15%拿來進行儲蓄才是一個合理的退休理財安排,但很多人5%都不到,甚至越來越多「月光族」。另外,有研究表明,越是低收入者,越不會給自己安排未來。所以,往往只能由國家來強制安排。一個國家能否設計好退休和養老制度,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2050年全世界將出現400萬億美元的養老金缺口,這個問題必須認真重視起來

在世界經濟論壇這份報告看來,目前各國的退休養老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人類生命周期延長」帶來的需求。報告認為,在未來約30年里,人類生命周期的延長加上令人失望的投資收益,將令全球養老金出現400萬億美元的缺口——2015年,養老金缺口預計為70萬億美元,最大缺口出現在美國。而基於養老金缺口每年增長5%的預期,在2050年全球養老金缺口將達到400萬億美元。這意味著每天全球養老金賬戶上都會出現額外的280億美元赤字。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世界經濟論壇金融與基礎建設系統的負責人Michael Drexler表示:「我們的確都處在一個轉折點。當下,養老金資金不足就是社會體制中的氣候變化時刻(climate change),意思是現在我們還有時間進行補救。但是如果不這麼做,20年或30年以後,整個社會將發現這是個巨大的問題。」

為解決問題,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給了些初步的建議,比如檢討退休年齡、給人們增加理財技能培訓、增加社保計劃透明度等等

但按照這份報告,解決這一問題並沒有什麼創新的辦法,推薦的建議是來自全球已有辦法的整合。比如報告就認為,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罕見的避開現有體系的弊端,具有可持續性。報告還認為,新加坡重新僱傭年長員工,而不是強迫提高退休年限的策略,也值得他國學習。

這份報告的最大意義,還是提出了警示——在人均壽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應對養老問題,這對於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和每一個人,都是需要認真思索的了。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我們終於申遺成功了!你知道都有哪些節氣嗎?
什麼樣的家長是我們的好家長
年少時我們都不懂魯迅,如今再讀卻句句深刻
我們之間的距離,好像從沒拉近過
我們是怎樣認出某張臉的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