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港囧》背後的10個秘密

和《港囧》的票房一路走高的,是有關影片的爭議聲。

上映4天票房超過7億人民幣。從《泰囧》開始,「票房」這個辭彙就和徐崢密不可分。

因為票房他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度,也因為票房,銀幕之下的他,已經被打上了許多原本不屬於他自己的標籤。關於他的電影,也是如此。

回到《港囧》本身:「笑點老套、蔡拉拉令人討厭、廣告植入太硬……」這樣的指責也層出不窮。好像只有全程伴隨的粵語流星金曲是唯一沒有可以挑剔的部分。

這一切,也和「票房」沒有關係。而徐崢和他的電影也成了這個「雙節檔」里大眾狂歡的一部分。「一部合格的假期娛樂大片」是大眾認可的標籤。

電影中,包貝爾飾演的蔡拉拉留下了一句台詞:「你人性中隱藏了很多小秘密啊!」

而以下的10個「小秘密」,更值得我們在喧鬧過後,聽聽徐崢自己的看法和電影創作歷程。

1、男主角徐來其實有原型。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就是原來是學表演,後來做了內衣設計師。當然,真實中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美滿,娶了一個太太,有兩個孩子。至於電影中我們把他設計成入贅,也是出於生活當中的常見情況。雖然在寫劇本的時候確實挺難寫的,就像自己有的時候不得已要去朋友圈為其他人點贊一樣。

電影中開頭的一個橋段也算有真實的來源。我學生時代曾模仿春晚的啞劇寫劇本,當作文交上去,老師批註回復我應該把它演出來。

第一年我一個人演,第二年我把全班組織在一起演,改編劇本,分派角色,幾乎是個導演。演出很轟動,下台時我穿過女同學們「異樣的目光」落座,身邊有人悄悄湊過來說,「剛才你在台上的時候,褲子拉鏈一直沒拉上。」

2、《港囧》是給85前,甚至70前這個年齡段的一個作品。他們是社會的骨幹,反而沒有影片是反映他們生活的。我想讓他們看更多的電影。

因為徐來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角色。這個故事對徐來來說,是一個青春夢。但是如果放在現實中,很多人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夢想當做一個夢。《港囧》是給所有女性的一封情書,也是給所有男性自己的一封情書。每個男人,到中年,都會有這樣的危機。

蔡波這種角色,代表了一眾女性的形象。我覺得有兩種女人,有的女性比較強調自由,另一種就是很賢惠的家庭主婦類型的。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這種有生活智慧的女性。她們是整個社會的潤滑劑,非常了不起。所以,這樣的角色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是所謂「終極大房」的視角吧。

我還是這句話,現在太少太少的電影反映這樣的情況。而其實現在的年輕觀眾,他們對類型的接受度非常高,影片中的笑點淚點他們很容易接受。

3、我們找的地方是希望能夠和大家普通觀眾有一個連接。《泰囧》在泰國,大家很容易去旅遊。《港囧》在香港,大家很熟悉。所以也就有了之後的港片致敬,經典粵語歌的致敬。很多人說情懷不值錢。我不這麼認為。

影片中以插曲、配樂等各種形式融入了近20首香港經典歌曲。我會把這些歌的經典程度放在第一位。當然要兼具劇情發展的需要。這裡面的歌我都很喜歡。

比如徐來在計程車上時的配樂,是《阿飛正傳》的背景音樂。我覺得這種時刻都非常合適。

過去啊,一首歌能被大眾聽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像現在。其實90後也都聽過這些歌。《倩女幽魂》這些他們都聽過。但是,90後不懂的是這歌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本來確實給徐來的囧途設計了一條路線:從中環開始,然後到銅鑼灣到哪裡……我們覺得設計很合理。結果後來剪輯的時候,就完全打亂了。最後我覺得,那隻要不在香港島九龍兩邊來回穿梭串戲就好了。

4、大牌配角更不容易找啊。大牌演員是需要整個電影有一個群像的設計。如果我說要拍一個反應香港電影群像的電影,那麼我要設計非常多的很鮮明性格的人物,然後我才可以把什麼劉德華、梁家輝、黃秋生什麼都放在一起。

「黃金配角」代表了一種港片的氣息,和港片的文化。我們在籌拍的時候,有一塊黑板,給每個角色都考慮了好幾個演員的選擇。他們並不會影響到這個故事的內核。

觀眾會得到自己的觀感:「喲,這是個老港片。」其實我們從創作來說,沒有那麼複雜。包括表演上,電影里港片演員的表演是很生活化的。很自然。放在電影里,就會有一種接地氣式的幽默。

5、包貝爾演這個拉拉的這個角色,他完全代表了一種所謂的「巨嬰」。(註:巨嬰是指「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巨嬰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如偏執分裂、非黑即白、把想像等於現實等等,而其中最原始,也最可怕的,當屬全能自戀。)

這個「巨嬰」不是《泰囧》里王寶那種草根文化。寶寶的夢想不是名利,就是要對他的媽媽好。由於他這樣做了,他最後得到了范冰冰大明星給他來拍照,那個價值的實現是特別深入人心的。

而拉拉代表的是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衡量一個人行為的一種道德標準,社會價值標準。比如,他一開始就天然地認為:你徐來見初戀就是姦夫。不分青紅皂白。

「如果這個角色不要說話,安靜一分鐘,也許我們不是親戚還能成為朋友」這句台詞就是徐來想把這個人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待。加入了世俗的同理心之後,拉拉這個角色他就會說:「那要不然你就去見初戀吧。」

在這個過程當中,拉拉其實也在成長和成熟。直到最後,觀眾才完全接納這個人物,就覺得他其實是可愛的。

6、其實徐來也是「巨嬰」,在人到中年後完成自己青春未竟心愿的舉動,也算不上成熟。只是因為觀眾在看的時候,我們在電影開始設置了人物的前史,交待徐來的青春往事。觀眾就沒有辦法用一個「巨嬰」心態來看徐來了,因為大家都理解他曾經有過這麼一個青春夢。

可是從拉拉的視角來講,他不知道徐來的故事。這樣的心態在現實網路上面都是有的,很普遍。只有到徐來最後在雙層巴士上面講出他的那一段青春感言的時候,拉拉才能漸漸意識到,眼前的徐來也曾經年輕過。最後,他才說出:要不然你去吧。

7、徐來的家庭非常極品,我並不想批判什麼。而是現實當中這種問題肯定是很多的。一家人裡面總歸有的人對家貢獻更大,有的人對家貢獻更小。我並不是說姐姐、小舅子這些人,他們的問題和缺點是什麼樣?

而是希望大家認識到趙薇演的這個「菠菜」,才是這個家真正的一個支撐者。你能想像到她要不斷地平衡當中的這個關係,其實她,當中一定是有很多,默默地這個付出。

比如在醫院裡那場全家人相互吐槽的戲,那個台詞,拿捏分寸特別難。如果真的撕的太狠的話,觀眾就會感覺這一家人再也回不去過去的溫馨了。所以也只落在了「愛心綁架」的層面上。

8、看到所謂的初戀,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觸動。如果我說今天我要講一個徐來衝破家庭束縛去追求真愛的故事的話,這個故事就不是現在《港囧》的形態了。就像我們看卓別林的電影一樣,看上去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對觀眾來說是個喜劇。

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這樣生活的。杜鵑的角色的生活是自由的小鳥,又去印度,又去西藏,然後她打心底里覺得徐來沒什麼天分。

稍微有點生活經驗,你就知道他們倆的生活是錯位的。她和徐來最終就算走到一起,也是不幸福的。我其實應該深挖這一點,讓楊伊和徐來關於「天分」這個話題爭論一下,矛盾就更顯著了。

9、未來我希望這樣一個「囧」的概念才能變成比較人文的概念。其實我真正自己比較想做的電影形態,或者說我能夠有感覺的電影,是有點類似於像《陽光小美女》這樣的電影。你能說《陽光小美女》不是一部喜劇嗎?但是《陽光小美女》不是一部類似於像就是爆米花那種喜劇電影。

所以我未來會慢慢往那個方向靠,《港囧》有一些像一個過渡,《泰囧》則是一個極致的商業片。

10、和《泰囧》不一樣。這一次我說服陶虹來客串電影,是因為我確實找不到別人。我本來特別希望類似像吳宇森、王家衛導演能夠來作為最後的頒獎嘉賓,但是由於時間各方面的關係,最後很可惜都沒有成。

陶虹其實有次來探班,我就讓她幫我拍一下,萬一我找到的話,就再換掉她。但如果是其他的人,我不可能提這樣的要求。只有陶虹,我非常感謝她。不過後來我發現陶虹出現的時候,大家也都笑得很開心。

未實現的「囧」

要說遺憾,真的有一個:電影里有個飛車鏡頭。我們本來是設計這個車飛出去了,它剛好卡在兩棟樓當中。然後有個人喝水的人抬頭看,看到這一幕。最後車砸下去,發現是王晶的劇組。

最後我們看中的那個樓,政府不讓動,說這個樓要拆了。但是我們再也找不到一棟離高架橋那麼近,又要是裡頭沒有住人,可以讓劇組搭架子,布置鋼絲的樓。

我糾結了好長時間,特別捨不得不拍這個場景,製片組也找瘋了。結果到最後只有現在電影中的場景。那我們只好拍成這樣。車從一個斜坡上衝進劇組。

關於「植入廣告」

植入廣告其實是有了劇本之後,再根據劇本上有的情節找適合的廣告。比如說開頭的保險套。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客戶給到了很多很好的渠道和資源,我也知道比如說像雙層巴上的廣告,就屬於很明顯的植入。

我的標準就是:廣告有沒有妨礙到情節,和主人公的人物的性格本身的設定?你看徐來最後飛到廣告牌子上。那塊廣告牌如果不是脈動,那就是另外一個品牌。逃不掉的。在香港其實一路上,到處都有各種廣告,很難逃開。


推薦閱讀:

獨家專訪徐錚:《港囧》破7億了,電影都有命數
包貝爾是不是有什麼強大的後台?
覺得《港囧》里的包貝爾演技怎麼樣? ?
港囧夏洛 老男人的意淫?
為什麼《港囧》里出現的香港導演是王晶而不是周星馳?

TAG:秘密 | 港囧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