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學院基礎一年級講義 (5)

基礎一年級律詩章法決定作品質量第五講 合掌、義對、韻大家晚上好,今天是這個學期最後一講,這一講的內容是什麼是合掌、義對、韻。一、合掌:究竟什麼才是合掌,合掌到底要不要忌?這和對仗一樣又是一個道不清、說不明的問題。但是既然這個問題在網路上被視作大忌,我們還是不妨花點時間來弄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當我們知道合掌的出處和來龍去脈之後,要不要忌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做出決定。我們先看王力先生的這樣一段原話:「合掌是詩文對偶意義相同的現象,事實上就是同義詞相對。整個對聯都用同義詞的情況是罕見的。我們也很難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在這裡,王力先生使用的是「對偶」而不是對仗,在同一本書中,王力先生也使用了對仗。那麼顯然王力先生認為對偶和對仗是不同的,否則以先生的學識應該不會不嚴謹。按照王力先生的意思,其中的關鍵點,在於「同義詞」。那麼,什麼是同義詞呢?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與解釋。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同義詞並不等於是同義字,因為詞與字,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概念。這一點沒有什麼好爭議的,詞是字的組合。按照王力先生的原話來理解,就是字與字的組合不能使用同義詞,同時他又說,「很難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既然例子很難找出,那麼,沒有例子的情況下,合掌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前句說詩文對偶意義相同的現象,而後句卻指對聯都用同義詞的情況是罕見的。這裡,不知道王力先生到底是在說詩文的對偶,還是在說對聯。既然王力先生說很難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注意,是「很難」,並不是難,難前面還加了一個「很」字,表示超級困難。既然並沒有合掌的例子,那麼,大談合掌,有何意義呢?其實按照王力先生這段原話理解,合掌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而非網路上說的那樣隨處可見到要去大忌吧。說合掌是大忌,卻沒有實例來說明這個大忌,到底忌的都有哪些具體的內容,這也是今天合掌引起這樣那樣爭論的原因之一。歷史上有沒有合掌呢,當然是有的,但歷史上的合掌,屬於佛教的專用術語,與律詩完全沒有關係,具體可百度搜索佛教合掌的內容自己看。回到同義詞,我們來看看字典上的解釋「詞義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詞」,這裡的完全相同或完全相近,並沒有標準,換句話講只能是各位自己去判斷。比如北京市與首都、河北省與河北,這個就容易判斷,就是完全相同。但實際情況卻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更多出現的是爭議。如「花徑不曾緣客少,蓬門今始為君開」「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前面是杜甫所寫,後面是毛主席所作。杜甫,被稱為詩聖,不僅杜甫自己,其爺爺杜審言在唐朝的詩人中,也是著名人物。杜甫的律詩水平以及其家學,應該不會被懷疑吧,難道杜甫不知道合掌是「大忌」?不僅是忌,並且還加上了一個「大」字,也就是忌諱中性質最嚴重的。作為詩聖杜甫而言,會犯大忌嗎?顯然不會。毛主席的詩詞水平,百年來即使不是第一,名列前茅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難道毛主席也犯了大忌這樣的低級錯誤嗎?顯然,合掌一說,就實際的詩例來看,前有1300年前的杜甫,後有現代的毛主席,都有作品與合掌這個「大忌」有所衝突。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合掌(本身是不十分明確的概念)是不是大忌,毫無事實依據,頗值得商榷。加上中華民族詩歌歷史上並沒有合掌這個概念,因此,忌不忌合掌,大家盡可以自己做出決定。說別人合掌,以及被別人說合掌,都會引起爭議,引起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只因為合掌本身就沒有定義清楚。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課後繼續交流討論。說明一下,無論老師和同學,都有自行闡述合掌的權利,這個闡述,無所謂對與錯。因為,最後的結果,很難有勝利者。中華詩詞學院的態度是:既然合掌實際上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被引入律詩創作中,尤其在網路上更是如此。所以,建議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略為注意一下即可。沒有必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因為在今後關於律詩的寫作章法裡面,會逐步涉及到許多具體的細節,大家只要認真的按照這些細節性的章法去做,就絕對的杜絕了所謂合掌的可能。<br>義對:義對的概念非常重要,在今後的課里都會反覆強調。並且要求大家在基礎年級一定要突破這一關。在學習義對之前,我們回憶一下上節課講過的偶句:首先,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應知道,偶句不是對仗。但有的同學把偶句與對聯等同起來,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倒是可以把對仗和對聯等同。偶句與對聯的作用完全不一樣,對聯要求上下聯意思表達相對完整,合起來是一篇短文。而偶句呢,僅僅是律詩的中的一個部分,只有承句、轉句四個分句,不是律詩的全部。所以,我們不能用對聯的思想去思考律詩的偶句,這是我們要說的偶句與對聯(對仗)的第一個區別。第二、就作用而言,對聯表達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偶句卻屬於律詩中起承轉合的承與轉,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承句的前分句承起句,後分句為轉句做轉的準備。轉句的作用是轉,轉向什麼呢?當然是轉向情,轉向更高層次。但對聯卻沒這麼多,兩聯就直接表達內容,水平高,表達豐富厚重;水平低,表達膚淺或毫無意義。偶句與對聯的功能與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我們要複習的第二點。總之,偶句的四個句子間的關係是相連、互補、遞進的關係,這種複雜的關係要在以後的起承轉合中細講,在章法中一一講解清楚,不能說哪個更重要,哪個不重要,其重要程度是一樣的。大家不懂不要急,中華詩詞學院的老師們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學都跟得上,不被淘汰,所以會細細地反覆給大家講解。第三點、對聯可以是全景全情,而偶句卻不能這樣。對聯(對仗)是景情分明的,寫景是為抒情做輔塹。還有更多的區別,以後講課的時候會逐步涉及到,在這裡暫時不多說。下面我們學習新的概念——義對:義對:1:義:義=羊+我。上面一個羊字,下面一個我字。2:對:相對(成雙成對),不相等。合起來,義對:上下句序位上的詞或者字意義相對。義對:就是偶句中,字義不能是一樣或者是近似。注意:字義因為各不相同而相互增輝。義:不能一致或者近似。因為一致或近似就無法達到相互增輝的目的。義對,對於初學者是比較難掌握的大關,朋友們需要在課後反覆的看,仔細想才能明白義對到底是怎麼回事。義和對分開來理解,義可以理解為:字義,意義,高義,大義,正義等等;對:不是相反,而是成雙成對。字義成雙成對,但不相同、不近似。不相同、不近似這個好理解,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相對」,相對並非指相反。義對的條件:1:≠2:不近似3:義對,不是意思相反;義對是字義不同:成雙成對。不近似、不相等、字義成雙成對就是義對。另外,我們不要用今天的詞性去衡量是否是義對,因為古時候無詞性一說。詞性,這個是現代漢語才有的概念。李白他們生活在1300年前的唐朝,那個時候,並沒有詞性,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詞性這個概念,是新文化運動從拉丁語引進的,李白時代是沒有詞性的。當然,如果誰願意講究詞性,我們中華詩詞學院表示尊重,並不反對。我們學院走的是唐詩之路,既然整個唐朝並不說什麼詞性,那麼,我們學院繼承唐朝,同樣不論詞性。對聯的歷史非常非常的長,詞性的歷史,引入中國,不過百年,至少,滿清第一才子紀曉嵐就不知道詞性的。我們要知道,聯不是從詩詞中誕生的,聯和律詩各走各的路,就像我們平時說的,你走你的陽關道,俺走俺的獨木橋,一樣的道理,他們互不干涉。中華詩詞學院的主張是:別人沒有對詞性,不必說別人錯了;別人如果按照詞性對,也不必說其錯了;按與不按詞性都可以接受的。畢竟,詞性一說,從來就不在「詩詞格律」「詩詞章法」中。但是特彆強調一點:格律從古至今就沒有詞性一說。因此,我們讀到過李白的 《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看這首詩中承句、轉句是標準的偶句,沒有疑問,有朋友問到: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如果一詞一詞的對,義對也對不上,比如:此≠孤,地≠蓬,一≠萬,為≠里,別≠征。這個就是非常完整的、非常正確的義對。簡單的講,就按照李白這樣,相同位置的字,不等於、不近似就好了,其實是很簡單的,別整的太複雜了。這只是義對其中的一部分概念,除此之外還要有字義的成雙成對,這樣義對才是完整的,例如李白的這首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兩個分句中,青+白(青白),山+水(山水),橫+繞(橫繞),北+東(東北)。青≠白,山≠水,橫≠繞,北≠東。既成雙成對,又不等於,這才是真正的義對,非常完美的義對。總之,義對的概念就是不相等、不近似、字義成雙成對,這個成雙成對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對夫妻,和諧相處,但絕對不等同。反覆強調一下:1、字義,該字所包含的所有的信息。<2、對:匹配成雙(成偶),不相等。合起來,義對=上下分句相同序位上的字、由字組成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相匹配。首先,出現在上下分句中的字義是不相等不近似的。其次是字義的匹配,匹配:是指上下分句中,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在字義上做到自然、合適,它們之間就如同一對戀人、一對夫妻一樣的和諧。也就是說字或片語,距離不能過大或離譜,比如:不能用人+驢,道理很簡單,雖然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但把人和驢放在一起,估計誰也不樂意,這樣寫自然是不行的。這是因為,人和驢兩者所包含的信息,距離實在是過大。需要注意的是,字義相對,義不能一致或近似,但也不能相抵觸。義對這個概念對於初學者是比較難突破的大關,朋友們需要在課後反覆的練習,仔細想才能夠懂。這個需要時間與過程,大家不要著急,首先明確了概念。今天關於偶句和義對的內容,在今後的講義中還會反覆強調,希望大家課後讀唐詩的時候,多留意一下唐人是怎樣做偶句和義對的,大家也可以在群里共同討論交流。三、韻:下面我們來交流「韻」的內容,大家都知道寫詩就要壓韻,那麼壓韻的話壓什麼樣的韻呢,以什麼韻書為標準呢。中華詩詞學院的要求是統一壓《平水韻》。為什麼要求要統一呢,這是因為:A、押甲韻書;B、押乙韻書;C、押丙韻書。這樣的話,作業沒法去評閱,道理很簡單,沒一個統一的標準是不行的。這得從押韻起源說起:中華詩詞學院給朋友們的一定要有根據的,不能說規定就是這樣就必須執行,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押韻,最早起源於《詩經》,自《詩經》以後,押韻在詩中的運用被廣泛繼承,換句話講,沒有押韻當然就不是律詩,是律詩肯定必須押韻。 押韻能夠令詩讀起來優美。上下五千年來,一直到今天,押韻已經被定義為詩的特徵。我們所說的詩,不包括現代詩,因為,不少現代詩作品,根本就不壓韻。韻書,歷朝歷代種類繁多,較早的韻書叫《玉篇》。它的作者顧野王是南朝梁陳之間文字訓詁學家,代表作有《日賦》,其後是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然後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切韻》,由陸法言、顏之推等八人共同編撰完成。 《切韻》被看作是第一部較完整的韻書。《唐韻》基本對《切韻》的繼承,在《切韻》的基礎上,音、韻、字數等各個方面都有增刪或修改。在眾多的韻書中,流傳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毫無疑問,只有《平水韻》。流傳的時間最長是指從宋朝到現代,穿越了八百年的歷史,流傳範圍最廣是指,國內國外皆在使用《平水韻》。《平水韻》是《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的簡稱,一般都說《平水韻》,為什麼簡稱平水韻呢。1、它最早刊行於山西平水2、它是平水人劉淵撰寫的。最早刊行的《平水韻》,共有107個韻部。上平部里,二冬之後,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三江」,而是「三鍾」。後來,三鍾分別歸入一東二冬,原來的「四江」就成了「三江」。這就是我們今天我們熟悉的《平水韻》106個韻部。平水韻中,上平和下平沒有區別。因為,韻部多了,才分上下。 這樣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多。如果上下合在一起,平聲部的字就遠遠多於上、去、入任何一部的字。平聲韻:共有30部平聲韻。在這裡就不細說。現在大多數押韻都押平水韻。律詩的押韻,無論是律句還是絕句,大多數壓平水韻。也就是《平水韻》中的上平和下平部分。 律詩押韻只能押平聲。仄韻詩不在今天我們所說的律詩的交流範圍內。而具體到律詩中,押韻只可以押同一韻部的字。比如,押一東韻,就不可以再押別的韻部的字,只能押上平一東,比如押四支,就不可以再押到五微的韻部,亂押是不許可的。另外,中華詩詞學院要求大家讀唐詩,在讀的時候,大家就應該發現,未押韻的詩是沒有的。《唐詩三百首》中,就沒有一首是不押韻的。因此,熟悉平水韻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只要求大家熟悉,不用去背,也沒必要去背,《平水韻》是本韻書,屬於工具書,既然是工具書,我們會用就OK。另外,唐詩所押的韻不是平水韻。如果完全按照平水韻,則李白先生杜甫先生、李商隱的作品都有押錯。這是由於,李白他們生活的年代,與《平水韻》刊行的時間,已經相距500多年。500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概念,李白他們不可能去壓一部身後500年才誕生的韻書。事實上,唐詩押韻是按照《唐韻》。所以,我們看到唐詩中,如果按照《平水韻》去論,有的作品就不符合。無論《切韻》或是《唐韻》,都是以兩個地方音為主,分別是,長安音(今天的西安),金陵音(今天的南京),另外,收集了部分各個地方的音(比例比較小些)。其後的歷史長河中,這樣那樣的韻書,實在是太多,舉不勝舉, 就不一一列出。歷史上在官方正式的韻書頒布之前,比如先秦、漢、魏晉等時期,壓韻壓的是「叶韻」,葉只能讀作xie。葉xie≠葉(枼)ye。在漢朝,「葉」和「枼」是兩個不同寫法的字,其含義完全不同。「枼」(繁體字))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樹葉的葉(簡化字)。葉xie和枼ye,今天我們都寫作「葉」。關於新韻,如未註明所押之韻是新韻,大家都會認為是押的《平水韻》,如果不是用《平水韻》,就得註明是「新韻」或「今音」。說明一下,歷史上的韻書是由官方發布,具有官方的性質。比如《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廣韻》《集韻》等等。今音也好,新韻也罷,都沒有絲毫的官方性質。現實或網路,實際情況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平水韻》,不用說明,別人就自然按照《平水韻》對待。而今音,卻需要註明使用的是今音。《新華字典》收錄的字,是按照拉丁字母的順序來排列的,只有四聲,沒有平仄。大陸所有的學校使用的所有語文課本上,都只有四聲,而沒有平仄。官方發布的所有信息表明,今音(普通話),是沒有平仄的。朋友們都知道,平時在各個Q群里,或網上論壇中,在對聯或寫詩填詞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是平仄,而不是普通話,所以呢,我們今天就簡要介紹一下普通話和《平水韻》,不知在坐的各位朋友有多少知道普通話與俄羅斯有關係的?我們普通話使用的字母是什麼字母呢?這些字母可不是中國人的文化。答案是: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的字母來自於拉丁字母,聯合國使用的漢語拼音字母是羅馬字母。上個世紀30年代末,在蘇聯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漢字拉丁字母拼音。蘇聯這樣做的本意是為了解決華人與當地俄羅斯人的交往,同時解決部分中國人的識字問題,主要是在蘇聯的遠東地區。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此二人是正宗俄羅斯人)合作,研究並創製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蘇聯遠東地區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期間經歷了究竟是採用斯拉夫字母還是拉丁字母的爭論。解放後,當時蘇聯與中國都是社會主義陣營,因此蘇聯人的想法是必須要考慮的,何況我們正在朝鮮與美國軍隊作戰,蘇聯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加上工業和農業的技術設備都需要從蘇聯引進等原因,國際關係也是決定漢語拼音採用拉丁方案,這是決定這個方案的原因。由此,我們看到,漢語拼音的目的,是為了努力掃除文盲,推廣識字。從一開始,其目的就不是為了壓韻,也沒有研究壓韻的問題。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至今為止,官方都沒有關於拼音是壓韻的工具書這樣的說法。既然,律詩需要壓韻,那麼,必須有一部韻書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韻。我們選擇《平水韻》,正是因為其使用時間長,使用的地域廣。今天我們看到的《平水韻》,實際是清朝的《佩文韻府》(也稱《佩文詩韻》),已經不是宋朝時候的《平水韻》。宋朝的《平水韻》已經失傳,《佩文詩韻》對宋朝《平水韻》的繼承,是最多的。大家了解《平水韻》、使用《平水韻》,至少,有個好處,不必註明「今音」,這樣豈不是省了些事么。
推薦閱讀:

《詩論大觀》群詩詞精選(第3期)
拿好這本詩詞集!在南京耍就靠它了
如何賞析《陌上桑》?
以漁父為題材的詩詞鑒賞專題
【詩詞分輯】姚平|《無以為名甲午詩詞選》

TAG:詩詞 | 中華 | 學院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