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淵《道德經講義》——觀妙章第一
太上道德經講義
金蓮正宗龍門法派第七代龍淵子宋常星註解
觀妙章第一
恭聞無極而太極。自然無為之實理。謂之道。造道而實有得於己。謂之德。經者。真常不易謂之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出生了死之真詮。治國修身之總要。自古聖賢。莫不從此而觀徼觀玅(妙)。但世俗之人。智見梗塞。心識蒙昧。不能造道以求實德。所以經粗入妙者鮮矣。
凡看經之法。須當正心誠意。不可輕忽放過一字。將自己之言行。體認聖賢之言行。或有不能行者。必須奮志勉力。或有不能明者。必須拜問明師。久久行之。自然心地開明。若或草草看過。心地不明。大道未徹。與不看者何異乎。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一字。先天先地之先不為先。在後天后地之後不為後。最極最大。最細最微。無方圓。無形象。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極大。尚有可量。極細。尚有可指。惟道極大不可量。極細不可指。乃是至妙至玄。無極太極之大道也。可道二字。凡落於言句。便是可道。真靜悠久。謂之常。可道之道。即非真常之道也。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常久乎。故曰。可道非常道一句。
名。可名。非常名。
名之一字。即是無名之真名也。凡有名象。皆可名。謂之名。此為有變有易之名也。無變無易不可名。有變有易。所以謂之非常名。天壤之間。形形色色。品彙何窮。其間安名立字者無窮。但萬物之名。可以安名立字。大道之真名。雖以道字名之。總是強名。畢竟無名。人能悟可名之名。又悟無名之名。則種種之法。種種皆空矣。
無名天地之始。
太極未分。陰陽未判。本無極也。其間無不有太極。無不有陰陽。不可指太極。不可指陰陽。即是無極。天地本無名。因形象而有名。天地尚在道之後。所以無名乃天地之始。在人心乃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寂然不動之地。此謂人心中無名天地之始也。修道之人。果能知此無名之始。便知天地之始。一切有名者。皆屬後起。可知是變滅不常。而非常名矣。
有名萬物之母。
大道既無名。又言有名者何也。有此道。即有此理。有此理。即有此天地萬物。以無而生有。以一而化萬。皆從無極所發。此無極之名。為有名萬物之母。皆是自然之妙。所以天地從道而生。萬物自道而成。道為天地萬物之母者。信可知矣。修道之人。若能知此有名之母。便知萬物雖各具一性。實同於一性。雖各具一名。實本於無名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無者。無聲無臭。自古及今。無有改易。是以謂之常無。此是太上欲世人在常無之中。要觀其至道生生化化之妙。真常之妙卻在無中而生有。其有不盡。所以為妙。人果能觀常無。而會心於其妙。則知常無者。即無名天地之始。經中言常無欲以觀其妙。即是此義。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者。有形有象。自古及今。在在皆然。是以謂之常有。此是太上欲世人在常有之中。要觀其至道的的確確之徼。實在之竅。卻在無中而有據。隱微獨知。所以為竅。人果能觀常有。而洞見其徼。則知常有者。即是有名萬物之母。經中言常有欲以觀其徼。即是此義。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謂常無常有也。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故曰同出。名不得不異者。無可以無名。斷不可以言有。萬物之朕兆未形也。有可以有名。斷不可以言無。萬物之形色已著也。玄者。不可執捉。不可端倪。無形象。無言說。至靜至明。至圓至活。至顯至露。至真至常。渾化無端。妙用無方。是以謂之玄。經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蓋是此義。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朕兆。無端倪。可謂玄矣。乃至極之又極。微之又微。真之更真。確之更確。非玄之又玄乎。是以觀於無而識玄之妙。觀於有而識玄之真。觀於有無之同出。而愈識玄之變化無窮。在太虛為太虛之妙。在天地為天地之妙。在萬物為萬物之妙。一切有形無形。有色無色。莫不出入於此門。是以謂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若即吾身識眾玅之門。朱子云。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知此可以言道。雖天地至大。萬物至繁。不出吾人性分之中。人果能勘透玄之又玄。則識竅識妙。有名無名。可道不可道。皆不須遠求。何用創為無稽邪說。以蠱惑愚迷。自取罪於聖人乎。
推薦閱讀:
※我開了服裝店,員工集體辭職,怎麼辦?
※為什麼會出現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這種好人沒好報,壞人有善報的情況?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六十章)
※道德綁架和道德規勸的區別是什麼?
※11.24反思--紅黃藍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