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意識形態安全
摘要: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更好地掌握主動權。我國正處在和平發展、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的干擾,我們要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關鍵詞: 文化軟實力;意識形態;安全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和深入,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也面臨著新的更大的挑戰。現在,我國正處在和平發展、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的干擾,我們要努力繼承和發揚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寶貴遺產,借鑒當今世界一切有價值的思想理論成果,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一、提高文化自覺,樹立文化安全新理念
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當前,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首要的就是從民族和國家政權穩定的高度充分認識維護文化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不斷增強文化安全意識,提高文化自覺,樹立文化安全新理念。
首先,文化安全關係民族興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文化是人類的DNA,一個民族就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與意識形態影響著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深層次內容,是民族得以傳承、國家得以維繫的精神支柱,是國家政權、社會制度得以建立和維護的重要基礎。一個民族如果失去文化主導力,就等於失去靈魂,失去賴以凝聚的精神力量。歷史上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衝突和交鋒, 在根本上表現為對本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對異族文化的排拒、打壓乃至消滅。每一個文明的失落幾乎都源於其文化的斷裂,而中華文明之所以存續五千年也正是因為其文化的傳承不絕。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如果被外來文化佔領,這個國家就不再具有真正的思想文化獨立,這個民族國家便逐漸失去了文化主權。所以,必須及時地和牢固地樹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識。
其次,在全球化時代,提升文化軟實力對抵制文化霸權、維護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個別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西方國家為了達到經濟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斷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嚴重的「文化帝國主義」傾向。它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本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圖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續和強化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對全世界的控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由於在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分歧,自然成為某些霸權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顛覆的主要目標之一。這就決定了中國在新世紀必然面臨來自外部的嚴峻的文化安全挑戰。因此,提升文化軟實力對抵制文化霸權、維護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再次,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作為文化大國的中國實現全方位崛起的必然要求。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曾說過:「沒有本能的、固有的民族抱負(它甚至無須作出強有力的表述),任何民族都無法立足於偉大國家之列。只有那些國家,具有以某種不確定的方式促成在文化上自發地爆發出不斷探索和取勝的、富於自信、敢於競爭和充滿活力的慾望,才能自行轉變成一個明顯高出別國一頭的實體。」[1]世界文明史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崛起。在中國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要素不僅直接關乎中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整體維護,還直接作用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國家利益的海外拓展,關乎崛起的中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可。中國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就必須具有一個強大且富有親和力的文化存在,就必須承擔起一個世界大國應當具有的全球文化責任,即不僅在國際秩序的建設中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且能對世界文化發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影響。
最後,提高文化自覺,樹立文化安全新理念是提升綜合國力的主要內容。進入21世紀後,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越發重要,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軟資源」,但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於文化建設領域中的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與對外經濟戰略、軍事戰略以及國家整體發展意義上的大戰略所受關注的程度相比,對外文化戰略的研究顯得相對薄弱。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國家穩定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前提。消解民族文化,必將化解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造成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弱勢」,削弱中國的綜合國力。加強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崛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免疫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建構一種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從而激勵與整合人們對社會和國家的集體認同,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論解釋及廣泛的社會基礎,為促進國家軟實力提升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首先,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歷史地看,任何社會都有它的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個社會精神文化的中樞與靈魂。在當代中國,有多種意識形態成分的存在。在這多種意識形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無疑佔有主導地位,是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它通過自身的科學性與先進性,通過執政黨的地位和權威,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對整個社會和文化起到一種教育和規範作用,並對保持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 然而,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許多新問題,經受著許多新考驗。這就要求我們通過改革,重塑主流意識形態的知識形象、理論形象和創新形象,增強它的文化親和力、感召力和創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識形態的競爭力。總之,對待馬克思主義,要做到不歪曲、不附加、不粉飾、不教條、不誤讀,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本土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維護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
其次,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理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一個能夠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社會各階層廣泛認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個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在當前中國,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所謂「中國模式」或者「北京共識」的出現就表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業已成為歐美髮展模式之外的另一條值得認真總結的發展之路。中國發展的突出成就向世人清晰地展示了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應是一個單向的、孤立的發展路線。中國的發展理念和模式開始在世界範圍產生影響,為那些苦苦尋找不僅發展自身,而且還要在融入國際秩序的同時又真正保持獨立和保護自己生活方式的國家提供了新的啟示和選擇。而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統一的價值目標和導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中國在軟實力建設中,要運用政府、學界、媒體和民間的資源,加大對我國社會發展價值取向以及改革開放成就的宣傳,積極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逐步改變我國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被動狀態,努力取得國際社會對我們體制的認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向心力和國際影響力。
第三,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當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面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外部壓力,只有熱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堅守民族文化的根,才能熱切參與民族文化安全保護,才能真正樹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識,也才能自覺抵禦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
第四,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引領整合社會成員的價值理念,形成基本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思想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的一些領域出現了是非不分、美醜不辨、善惡混淆、榮辱不分的現象,使道德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滑坡的跡象。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為全體社會成員辨明善惡美醜、分清是非曲直、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準繩,成為引領中國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弘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不能只停留在口號的宣傳上,而是要通過全方位的科學的價值觀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弘揚中華文化,發展與世界大國相稱的文化國力
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具有了世界範圍的影響,但是中國的軟實力仍然有限:中國的軟實力中給世界留下較深印象的是諸如太極拳、中華美食、水墨畫、書法、功夫、舞龍等一些文化表層的東西,而在許多領域,中國的軟實力表現還相當滯後。作為文化大國的中國,要想實現全方位的崛起,不應該只向世界提供「中國製造」的物質產品,還要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化力的「中國創造」的思想、文化、制度、發展的經驗、話語體系,能夠站在國際公理和道義的基台上為世界的未來起到一種引領者和新秩序的創製建設者的作用,還需要能夠在全球治理的各個領域有自己積極的作為。
第一,變文化資源為文化軟實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中國傳統文化涵養於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之中, 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價值觀念和心理情感,我們有責任使其世世代代傳承、弘揚。在全球化時代,要對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和發展,就要確定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與意義,確定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與方向,明確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生活實踐所要求的文化選擇與再造過程中最需要和最急於克服的文化因素是什麼。只有根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最後確定應當繼承什麼、放棄什麼,才能根據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要求的合理對接,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推動中國文化的繁榮和進步。
第二,開闊胸襟,積極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明中碩果僅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善於學習不同民族文化的優長。在日益開放的當今時代,文化的繁榮發展更離不開同世界各種文明的對話。鄧小平早就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2]人類不同文化間應當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在相互借鑒和學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只有積極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捨、擇善而從,防範和抵禦各種腐朽落後的文化觀念,又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則,才能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第三,實行必要的文化管制和文化保護。所謂文化管制或文化保護,就是採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制度、規範和思想方面的措施, 對文化活動進行調控。文化管制和文化保護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維護文化安全的途徑之一。1989年,歐洲議會通過「無國界電視」指令,確保播放歐洲影視作品的時間限度。1992年,歐盟認同法國的「文化例外」概念,並確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條標準。1993年,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張,認為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不能與其他商品一樣流通。1996年5月,在南非召開的「信息社會與發展」大會上,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代表強調:要保持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保持全世界各民族的優良傳統。「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出台「宣傳指引」,要求傳媒不播發有關本·拉登的錄音錄像或講話稿。文化管制與文化保護雖然不是實現文化安全的治本之策,但是在文化發展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對於維護文化安全卻是必須的。
第四,努力實踐文化創新。創新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倡導並努力實踐文化創新,通過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的競爭力和免疫力,是實現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徑。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構築國家文化安全體系,推進國家文化創新能力建設,首先必須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資源,融合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屬於當代中華文化的新概念、新理論、新藝術、新國學,全面尋回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自信。其次要不斷揚棄、超越經典社會主義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不斷揚棄、超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感性和經驗的制約, 建設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穩定性的文化價值系統, 為不同層級的人們提供安生立命之道, 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精神系統的保證。第三是在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學術藝術界積極倡導獨立和自由的文化創新境界,廣開言路,在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範圍內,鼓勵人們在精神文化領域大膽地進行科學探索。第四是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公民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21世紀的中國文化在全球化和文化帝國主義入侵的背景下,才能獲得獨立自主的全新發展,國家文化安全才能獲得全面保障。正如趙啟正所說:「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藉其古老而價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
四、抵制文化霸權,維護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種潛形和無形的軟權力因素,可以通過影響和改變對方的觀念和價值取向獲取對方對自己的理解和認同,從而達到一種「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在國際政治中,相較於政治和軍事手段,文化的作用更為持久。
第一,文化立國,實現和平崛起。走「文化立國」之路,圓「文化大國」之夢,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發展的重要貢獻,將證明人類能夠以理智與和平的方式處理好大國崛起引發國際衝突這一千古難題。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主要內核乃是博大精深的「和合」與「中庸」思想,這種「中和」內涵決定了中國戰略文化的特質和外交哲學本質必然是「和平主義」、「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統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 「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乃至新安全觀與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與發展,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戰略文化中的和平主義思想。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中國傳統戰略文化中的和平主義思想告訴世人:中國的崛起,是在不挑戰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歷史趨勢的前提下,在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實現中國綜合國力的全面增長和發展。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引發國際動蕩,甚至給世界和平帶來災難性後果,反而會增進國際社會的「公正」、「平等」、「正義」的價值取向。
第二,抵制西方文化霸權,維護和拓展國家的文化安全利益。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安全主要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的,因為面對西方國家單方面的文化輸出和文化擴張,發展中國家不僅在文化產品上面臨生存與發展困境,甚至其政治哲學、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都難以保持發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針對文化安全面臨的外來威脅,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首先,在文化領域裡強化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共同倡導一種更為平等的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同北方國家的文化對話中為自身文化發展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其次,隨時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文化的擴張,爭取在文化領域真正建立起中國文化與世界上各種文化,尤其是與西方及美國文化的戰略對話關係。第三,積极參与國際文化機制的建設,通過國際文化規範、規則的制定和修改反映中國的文化主張,在維護中國崛起進程中日益增長的文化利益的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和不同民族間的互信與理解貢獻自己的智慧。
第三,用市場激活文化,以文化產業化為契機,推動中國文化發展模式由內向型朝外向型轉變。當今世界,發展文化產業成了繁榮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其現代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各國對外貿易能力,進而影響各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以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美國,在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都具有全球領先地位。英國從1997年起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法國和奧地利等都舉全國之力做好重大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的扶持和經營。日本政府甚至提出了「動漫外交」的口號,試圖通過親和力強的文化產品的海外銷售,改善日本的國家形象。韓國專門成立了國家機構文化產業振興院,制定了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在短期內實現了文化產業從貿易逆差到順差的飛躍。
從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品明顯缺乏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面臨著對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多年來,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圖書主要出口到一些亞洲國家和中國的港澳台地區,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高達100∶1。針對這種狀況,從戰略層面制定適時的文化產業化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就是,制定國家文化產業戰略,將文化產業體系納入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國民財富創造新體制之中,形成能夠抗衡美國文化及其文化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力量,達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目的。同時,中國應當積极參与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不僅要引進來,而且要「走出去」。只有中國的文化產品真正走出國門,中國的文化國力才能得以真正壯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才能迅速提升。
第四,增強中國文化對外的影響力、親和力和吸引力。對人類文化發展的貢獻大小,是決定文化軟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中華文化豐富的資源,提供了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新的巨大貢獻的可能,但由於各種原因,這種可能還沒有變成現實。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依據2005年世界各國的各項指標數據,認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於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之後。與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世界影響力相比,中國文化的許多要素還沒有建立廣泛的世界認同,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主要局限於自己的周邊地區,中國文化的世界貢獻還極為有限。這種局面與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家實力和世界地位是不相稱的,也無助於建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們不能總是被動地防禦別人的文化滲透,中華文化也應該滿懷信心地「走出去」。近年來,通過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舉辦中國文化年、開設中文頻道等方式,中華文化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提高文化軟實力要突出重點,方法得當
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集中力量,在幾個重點問題上下功夫。
第一,重視社會科學研究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前提和基礎。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自然科學領域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績,但在社會科學方面卻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少有稱得上創新並引起世界關注的思想理念和藝術作品。在當今世界,對任何重大現實問題的關切與思考都沒有「中國學派」的聲音,我們的學術前沿就是學習和傳播西方的學術話語。正是這樣的欠缺,成為「文化帝國主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對華實施文化「入侵」和「殖民」的一個危險「介面」。
面對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 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首先是要大力倡導中國意識,著力構建中國自己的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體系和價值評判尺度。現在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始終受制於西方範式。學術概念是西方的, 研究方法是西方的, 評價標準也是西方的, 有的人已經到了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地步, 表面上提倡所謂「與國際接軌」, 實際上是沒有辨別、沒有選擇地全面認同西方標準, 從而在客觀上全盤否定中國的學術研究方式和學術價值理念, 進而全盤否定中國的學術研究、文化研究成果, 丟失文化建設的主導權。還有一些同志對一些西方首先提出來的範疇和要領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滿足於人云亦云,或者趕潮流、求新奇,缺少在實踐中發展創新,甚至是把西方都早已摒棄了的東西奉若至寶,表面上新名詞、新概念層出不窮,實際意義卻不大,甚至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的學術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廣義的文化建設, 都應當大力倡導中國意識, 應當著力構建中國自己的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體系和價值評判尺度。其次是要加強對意識形態的研究,警惕敵對勢力蓄意的文化滲透。長期以來,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在內容、形式、方式、方法、機制等方面一直存在僵化的問題。正是由於這種僵化,造成了一些同志錯誤地認為意識形態就是「灌輸」,就是不需要研究,或者不允許研究,一提起來,往往顯出不屑一顧的姿態。殊不知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識形態恰恰是最需要研究的領域,而且應該是各方面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體現。只有我們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才能夠真正用代表先進文化的思想,對抗西方反華勢力的所謂「話語霸權」。最後,中國要想建立強大的軟實力,就要爭取價值觀思想和概念的定義權,創新和創造新的普世價值,爭取國際政治和經濟標準的制定力,全球議程的設置力,新聞報道的框架力,衝破西方對中國的軟實力的約束。
第二,加強文史教育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點。歷史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記憶,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在人類歷史上,戰爭無法征服一個民族,但抹去語言和歷史的記憶卻可以同化一個民族。在全球化時代,面對文化趨同和文化殖民的挑戰,語言和歷史成為每一個民族維繫其文化獨特性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是世界所有國家的共識。美國、日本、韓國都很重視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培育,提出了對國民進行終身國史教育的計劃,而且對新移民進行國史考試,不合格者不能加入其國籍。美國國家圖書館建立了「美國記憶」網站。這是針對國人進行美國歷史文化教育的網站,上網的多是美國青少年。相比較於這些國家,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還很不夠。例如,語言是中國悠久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關係到民族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長期重視普及外語教育,甚至於形成了全民學外語的熱潮,但與時同時我們的中文和歷史教育卻遭到忽視,以至於現在有很多人甚至大學生寫出的文章都是錯誤百出。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加強歷史文化教育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視的工作。
第三,提高文化軟實力關鍵是要把青年和黨員領導幹部作為主要教育對象。青年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歷史上各個階級勢力的爭奪對象。目前,中國14歲以下的孩子有3億,他們對中國文化傳統形成肯定的價值認同對於國家和他們自己的人生之路都至關重要。只有針對青年的特點,開展有效的價值觀教育,才能保證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領導幹部也是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對象。在當今世界深刻的歷史大變革時期,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趨勢發展,西方敵對勢力並不希望社會主義中國強大,對領導幹部總是採取拉攏、腐蝕、滲透等多種形式,以達到「西化」、「分化」的目的。在中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資產階級的各種思想趁虛而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社會上的消極腐敗、違法犯罪等醜惡現象屢禁不止,新與舊、美與丑、進步與腐朽各類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個別黨員幹部在思想、政治、組織、作風等方面出現了問題。蘇東劇變表明,領導幹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如果採取自我否定、自我醜化的態度,必然為自我垮台創造條件,必然造成民族的分裂和民族凝聚力的分散。可見,領導幹部的價值觀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加強對廣大黨員領導幹部的價值觀教育時不我待。
第四,改革和創新方式方法是提升文化宣傳和教育的有效手段。對人們進行歷史文化、政治價值乃至意識形態的教育是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必不可少的,然而教育的模式卻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傳統的教育,往往是拿一種既定的知識或觀念對接受者進行由外向內的注入,而較少顧及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然而,隨著教育對象自主性、獨立性的不斷增強,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表現出諸多不適,還可能帶來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方式不應該是填鴨和灌輸的,而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應該是寓教於樂的;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不應該是運動式的,而是要貫穿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教育才能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才能夠形成切實的文化軟實力。
第五,充分運用現代傳媒增強文化傳播效果。在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的時代,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大大加速了思想、文化傳播的速度和進程。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發達國家,因為擁有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擁有先進的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等傳播技術和手段,正在竭力拓展世界思想文化市場,控制思想文化資源,把建立文化霸權作為謀求世界霸權的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這一挑戰,我們一是要守住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新聞媒體的思想文化陣地,針對西方敵對勢力的進攻,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大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宣傳和反對強權政治宣傳的力度,以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團結人民。二是要加大信息產業的投入,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技術和中文信息資料庫的開發與建設,使網際網路上有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信息資源,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三是要以開拓進入美、歐主流社會的陣地為重點,採取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渠道,穩定地進入西方各種媒體,特別是影響大的媒體,逐漸增加我國在西方主流社會的聲音,同時打破西方對國際輿論的壟斷。四是與時俱進地改進我國的外宣工作,加快戰略、話語和技巧創新。
總之,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正如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所言:「控制人類共同命運努力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具有極端重要意義的哲學和文化層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導政治行為的重要觀念和影響。」
注釋:
[1] [美]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頁。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7頁。
(王瑾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世界所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6期)
推薦閱讀:
※學誠委員:應該重視從宗教中尋求中國道德建設的資源
※景漢朝:共同推動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與完善
※建設性吵架
※珍珠泉大院住過110多位清朝巡撫,你知道它的建設者是誰嗎? ▏解密
※二十年法制建設的美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