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媽媽怎麼辦?

好辦法總是可以四兩撥千斤,如果有些孩子總是「不聽話」、「不懂事」,那多半是由於家長一直在某些問題上一味使蠻力。讓孩子喜歡去幼兒園,第一,以輕鬆愉快的態度回應孩子的脆弱。第二,關於幼兒園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第三,不要把上幼兒園這件事搞成「任務」。

文=尹建莉

有一次我坐長途汽車,車上有個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幾乎一直在哭。媽媽和爸爸輪流著抱孩子,站起來又坐下,拍啊哄啊的,卻總也哄不住。看起來孩子沒有身體方面的不適,只是情緒很煩躁。車到半路,上來一個媽媽,抱著一個大約兩歲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一上車就循著哭聲,很注意地看著那個小朋友。一歲半的孩子本來哭得天昏地暗的,扭頭突然發現了同齡人,一下子不哭了,小嘴瞬間就咧開,笑得花一樣。在後面的一個小時行程中,這個小傢伙只要一想哭,父母就把他抱起來看看兩歲的孩子,靈丹妙藥似的,總能立即止哭。

這種有趣的現象幾乎發生在每個小朋友身上,甚至是小孩子和小動物身上。我女兒圓圓三四歲時,有一次我們帶她去一個小飯店吃飯,進門時,小飯店裡一隻小狗正寂寞地蹲在一個角落裡,可憐巴巴地四處張望。它一看圓圓進來,眼睛一亮,歡快地躍起,直奔過來,他鄉遇故知似的,繞著圓圓撒歡,搖尾討好,眼裡完全沒有別人。兩個小傢伙很快嬉戲起來,彼此間好像有一種專屬語言,玩得那麼快樂默契。到我們吃完飯要走了,小狗送我們到門口,眼神滿是哀怨,圓圓也戀戀不捨,恨不得把小狗帶走。

講上面兩個小故事是想說明,尋求同伴關係是很多生物的一種本能,尤其人,天然是群居動物。正常情況下,兒童對兒童是非常感興趣的,特別是幼兒之間,他們有獨屬的交流系統,別人聽不懂,這種交流能給幼兒帶來極大的愉悅感,非常有利於身心發育。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原本是願意上幼兒園的——這個心理前提非常重要,可以影響到家長的很多言行,並給孩子很多正面暗示。

但事實是,現在有很多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持續不斷地反抗上幼兒園。這種情況不正常,背後一定有問題。要麼幼兒園的管理本身有問題,要麼家長無意間給孩子灌輸了恐懼情緒,造成孩子對幼兒園的排斥。關於幼兒園的管理問題,已在《關於選擇幼兒園的幾點建議》中陳述,此文從家庭的角度,談談如何讓孩子喜歡去幼兒園。

第一,以輕鬆愉快的態度回應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兒園都難免哭鬧,此時特別需要家長拿捏好自己的態度。既要關懷孩子,又不能縱容孩子的脆弱。下面是我的經驗。

我女兒初上幼兒園時,我帶她參觀了我的學校,讓她知道什麼是「上班」,明白為什麼媽媽上班的時候她應該去幼兒園,這讓孩子從理性上接受了這件事。接下來的一天,我送她到幼兒園大門口,有的小孩子在哭鬧,圓圓顯然已有了相當的剋制力,非常配合地走進大門,走到老師跟前。我把她交給老師,跟老師說兩句話,就跟她說再見。

能看得出,圓圓還是非常難過的,嘴裡說「媽媽你去上班吧」,兩隻小手卻緊緊抓著我不肯鬆開,可憐巴巴地看著我,強忍著眼淚。我口氣輕鬆地說,你跟老師進去吧,再見寶貝!她仰頭看著我,眼神那樣悲傷無助,又說「媽媽你去上班吧」,小手抓得更緊,眼淚就下來了。這一瞬間,我的眼淚也差點出來。我的第一個衝動是蹲下來抱抱她,安慰幾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樣做是對她脆弱的無意識獎賞,反而會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強化她這種情緒。

所以我只是笑笑,一臉輕鬆地掙開她的手,用愉快的口氣對她說「寶寶跟老師進去吧,再見!」扭頭就走了。

圓圓哇地在我背後大哭起來,我的心一下被揪住,很疼,真想返回去抱抱她,給她擦擦眼淚,但還是忍住了。只是停下來,回過頭,笑著跟她揮揮手,仍然口氣輕鬆地說,「不要哭了,跟老師進去吧,再見寶貝。媽媽下班了來接你!」轉身走了。圓圓還在背後大聲哭,我的眼淚流下來,剋制著沒再回頭。

下午接圓圓時看她情緒愉快,我沒再提早上她大哭的事,一路和她聊些其他事,表現出我確實不在意她的哭鬧。

接下來一天,圓圓早上去幼兒園時還是有些情緒低落,我既不安慰也不講道理,假裝沒在意她的情緒,一路上輕鬆地和她隨便聊些什麼。到了幼兒園門口,圓圓還是一副悲傷欲哭的樣子。我仍採取和前一天一樣的態度,表情愉快地和她說了再見後,就轉身走了。這次沒聽到圓圓在後面大哭。從那以後,圓圓再也沒因為去幼兒園哭過,隨著她和小朋友越來越熟悉,去幼兒園成了一件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

小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在某些關鍵時刻,只要家長流露一點軟弱,他立即會把握住,並在以後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養孩子樂觀面對困難的態度,家長的態度首先要樂觀,不能無意識地去渲染困難,避免放大孩子的負面情緒。

有位家長希望通過「共情」來安慰不願去幼兒園的孩子,「媽媽知道寶寶在幼兒園會難過,媽媽和你一樣難過,讓我們一起面對這件事……」這樣的話沒有任何意義,不是共情,是煽情,只會助長孩子的脆弱,讓他更加纏綿。

也有家長安慰孩子說:「媽媽會一直在幼兒園大門外等著,離寶寶很近,到放學時就進來接寶寶。」這種不合邏輯的解釋,也反映了家長內心的焦慮感,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卻會讓孩子陷入更大的困惑中。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媽媽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孩子哪裡有心思和小朋友玩?一道鐵門成為阻攔他和媽媽見面的障礙,孩子內心會更加反感和害怕幼兒園。

解決孩子的焦慮問題和很多其他教育問題一樣,不在於你說什麼,在於你的態度是怎樣的。

第二,關於幼兒園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

幼兒園生活有很多細節,無論在哪個細節上,都應該和孩子進行正面交流,避免負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遇到早上孩子不願出門,家長要想辦法吸引孩子去幼兒園,或進行正面暗示,比如「我家寶貝不喜歡遲到,總願意按時去幼兒園,是不是?」或「昨天圓圓比你去得早,今天我們爭取比圓圓去得早,好不好?」

有家長經常採用哄騙的方式讓孩子出門,甚至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也在騙孩子說是去公園,結果卻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門口。這種做法很負面,很殘酷,既欺騙了孩子,也阻礙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接納,同時損害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甚至會導致孩子多疑和說謊,有礙道德成長。

還有家長通過打罵,強行把孩子送進幼兒園,這更不可取,極端負面的行為只能造成極端負面的後果,既惡且蠢。

傍晚接孩子時,家長們在回家路上多半會問孩子一些問題。這方面的建議是,可以問一些具體的、容易回答的問題,比如今天做了什麼遊戲,中午吃了什麼飯,今天和哪個小朋友玩的時間最長等。不要問空泛的、負面的或和評價有關的問題,例如「今天乖不乖,表現好不好?」「有人欺負你嗎?」或「今天老師表揚你沒?」

家長問什麼也是一種引導,前一類問題只需簡單的回憶,孩子進行客觀陳述即可,不會給孩子壓力。後一類問題其實孩子很難回答,並且指向評價,是一種庸俗引導,會讓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兒園的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主動跟家長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或批評我了,家長要真誠以對,正常表示高興,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語氣平和地問問為什麼,想辦法化解孩子的心結。

孩子在幼兒園遇到的最大的負面問題就是挨老師批評或和小朋友鬧意見。對這兩類問題的解決,特別考驗家長。總的原則就是要用建設性的態度去解決,努力協調孩子和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關係,而不是遇點事情就要理論個是非曲直,或有點衝突就要一爭高低。這方面的具體建議,在《幼兒園最重要的條件是教師》、《用「三不原則」解決孩子間的矛盾》有較詳細論述。

第三,不要把上幼兒園這件事搞成「任務」。

有的家長一旦開始送孩子去幼兒園,就風雨無阻地堅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會把孩子慣壞了。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人,那一定是他經常被當作一個不講信用、沒有分寸感、沒有自尊心的人看待。須知孩子的天性都是有分寸感、有自尊的。這一點,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可得到驗證。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兒子剛上幼兒園不久,之前因為一直是爺爺帶著,所以和爺爺感情很深,總是在早上因為要去幼兒園不高興。有一天小傢伙突然說他今天不想去幼兒園了,要到爺爺家待一天。開始父母都不同意,孩子就保證說,如果允許他到爺爺家玩一天,以後就好好上幼兒園,不再哭鬧。孩子父親還是不同意,認為既然上幼兒園了,就應該堅持天天去,擔心孩子以後遇事太容易懈怠;也擔心孩子到爺爺家一天,接下來更不想去幼兒園。媽媽覺得應該信任孩子,相信他能說到做到,於是跟孩子講好條件,第二天把孩子送到爺爺那裡。孩子到爺爺家玩了一天後,很愉快,果然在接下來的時間信守諾言,每天愉快地上幼兒園,再也不哭鬧了。

世上有太多不講信用的成人,卻很少有不信守諾言的兒童。「言而無信」是後天習得的一種社會行為,「食言」也是需要經歷才能學會的。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遭遇連續不斷的無理要求和言而無信的對待,他是不懂得食言的。

孩子偶爾找借口不想去幼兒園,這很正常。我女兒圓圓小時候也不時地有不想去幼兒園的想法,記得有一次晚上睡覺前,小傢伙問我今天是星期幾。我告訴她是星期三。她說:「怎麼不像星期三?」我問像星期幾,她說「像星期五」——小小的人,用這種方式告訴家長,她明天不想去幼兒園,但她知道該去,所以她不會說出明天不去幼兒園的話,她有自己的理性和自尊。她知道,如果有條件不去幼兒園,媽媽是不會強行把她送去的。平時我盡量滿足她的願望,如果哪天我沒有課,可以不去上班,而她又不想去幼兒園,我就會放下一切,在家裡陪她玩一天。

家長和孩子相處從來不「擰」,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與自制力,變得「懂事」。如果成人從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認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強行控制,那孩子往往會以「不懂事」的行為,來證明家長的防範是有必要的——這真是個微妙的問題,悟到了,就是海闊天空。

以上幾條如何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下面一個案例較有代表性。

有位家長,她的孩子原來是奶奶和爺爺天天接送。老人們心疼孫子,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兒園門口,都要和孩子又親吻又擁抱,還一再地許諾早早來接,表現出依依不捨,結果弄得孩子上幼兒園已有幾個月了,每天早上還都是在號啕大哭中被老師從大門口強行抱進樓里。

父母意識到可能是爺爺奶奶的纏綿弄得孩子天天那樣大哭,提醒老人幾次,但老人不聽,於是他們決定自己送。但孩子已養成早上在幼兒園門口大哭的習慣,所以即使後來改成媽媽送,也是天天如此。

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其實每天一看不見家長,孩子馬上就不哭了。媽媽通過觀察,也確信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很快樂,幼兒園本身沒什麼問題。於是有一天,她和孩子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寶寶,你喜歡媽媽每天都高興還是不高興?」

「喜歡媽媽高興。」

「你喜歡老師每天高興,還是喜歡老師不高興?」

「喜歡老師高興。」

「真是好寶寶。那麼,怎麼能讓媽媽和老師天天高興,你想知道嗎?」

「想。」

「媽媽早晨送寶寶去幼兒園,你如果開開心心地讓老師拉著手,自己走進去,媽媽和老師就都高興;如果你哭鬧著不進去,總是要老師費力地把你抱進去,媽媽和老師就都不高興。」

孩子聽到這裡,有點同情、有點不知所措地看著媽媽,不知該說什麼。媽媽微笑著,接著問孩子:「寶寶,你說,你高高興興地跟老師拉著手走進去好,還是哭著讓老師抱進去好?」

「走進去好。」

「寶貝說得對!那你明天想不想試一下,讓老師和媽媽都高興?」

「嗯……想。」

家長於是跟孩子約好明天就這麼做,讓媽媽和老師高興一次,孩子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兒園的路上,媽媽簡單提醒了一下昨晚和孩子的約定,孩子仍舊答應不哭。果然,和媽媽道別時,孩子出人意料地平靜,乖乖地讓老師拉著手進去了。

下午爺爺奶奶接孩子時,老師表揚了孩子。待媽媽下班一進家門,爺爺奶奶就把老師的表揚說了一次,爸爸下班回來又說一次,大家都表示出極大的喜悅,誇孩子一下子懂事了,以後再也不為上幼兒園哭了,孩子也在這種氣氛中表現得非常快樂。從那以後,孩子果然不再為上幼兒園哭鬧,一個讓全家人和老師頭痛好久的問題就這樣輕鬆簡單地解決了。

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很容易就不哭了。其他孩子當然有可能出現另外一種情況,雖和家長約定去幼兒園不哭,但第二天沒能遵守諾言,臨陣反悔,又故技重演,哭鬧不已。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要生氣,切不可指責孩子說話不算數。應該一笑了之,不再說什麼,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對付女兒圓圓在幼兒園門口的哭泣一樣,輕鬆愉快地說過再見後,走了就是了。晚上回到家中後,重新激勵孩子。

比如這樣跟孩子說:寶寶今天早晨上幼兒園還是哭了,因為寶寶一下子還不習慣不哭。不過,寶寶特別懂事,想讓媽媽高興,也想讓老師高興,以後肯定能做到上幼兒園不哭,是不是?然後問孩子想不想明天再試一下,看能不能做到不哭。只要孩子在第二天的表現比前一天好,哪怕是好一點點,家長就及時進行正面強化,幾天下來,孩子肯定就不哭鬧了。

好辦法總是可以這樣四兩撥千斤,如果有些孩子總是「不聽話」、「不懂事」,那多半是由於家長一直在某些問題上一味使蠻力。所有的兒童都是天使,單純友善,只要家長在面對孩子時動動腦筋,以教育智慧來解決問題,想要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也難。


推薦閱讀:

幼兒園蒙氏感官教案
幼小銜接,該銜接的到底是什麼?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
寶寶不願上幼兒園?只需三招
**幼兒園新生入園家長手冊

TAG:孩子 | 幼兒園 | 媽媽 | 幼兒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