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轉載]凈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

原文地址:凈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作者:磋砣歲月a

凈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李安澤文章來源:緣起點擊數:297更新時間:2008-7-20 21:26:52

凈空法師是當代佛教界公認的高僧大德,也是一位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的一位宗教領袖。他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在世界各地大力弘揚佛教,開風氣之先,尤其是對凈土法門的傳布,更是不遺餘力,厥功甚偉。近年來,法師總結畢生弘法傳教的教育思想,首倡將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引起海內外信眾和有關人士的普遍關注。這是凈空法師在現代條件下積極推廣闡揚佛教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秉著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致力於佛教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的嘗試和努力的理論創穫。作為方興未艾的佛教現代化運動的一個典型範例和突出代表,凈空法師的「佛陀教育」思想值得重視和深入探討。

釋凈空(1927——),安徽廬江人,早年曾先後追隨方東美先生,章嘉活佛和李炳南老居士等研學哲學和佛教經籍,在佛教修學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對他後來的佛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也有所啟發。方東美先生是當代哲學大家,也是凈空法師研習佛學的第一個引路人,他在運用現代哲學方法詮釋佛教時,倡言佛教亦宗教亦哲學,認為佛教既是一種高級的宗教,又是一種高度的哲學。凈空法師「佛陀教育」思想的提出,可以說首先直接回應了方先生的這一觀點。法師回溯總結了近代以來一些名宿大德的有關思想觀點,尤其是歐陽竟無先生佛教非宗教非哲學的論斷。可見,凈空法師「佛陀教育」思想的提出,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

近代以來,面臨時代風雲激蕩和衝擊的大勢,佛教的前途和命運一直為教內外人士所關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至於「佛教是什麼」的問題一再被提出,就不是偶然的巧合,相反,這恰好說明,重新認識和發展佛教,乃是一種深刻的歷史需要。它回應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佛教如何重新認識自己,正確應對新的社會環境的挑激,從而實現自身現代轉型的歷史趨勢。凈空法師的「佛陀教育」思想,顯然是與這一時代的思潮息息相關。

凈空法師針對當前佛教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回溯到中國近代佛教衰敗的根本原因和歷史教訓,并力圖從理論的高度給以總結和回答,在此基礎上為佛教的發展開闢新的道路。他把認識佛教,廓清對於佛教的的種種誤解和偏見,看作是修習佛教的先決條件和必由門徑。他認為,目前世界上至少存在著三種「變體佛教」,一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成宗教,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不重修行和理論研討,佛教道場淪落到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再有就是佛學,把佛教變成學術,當作哲學來研究。另外還有「邪門歪道的佛教」,佛教不幸變成了邪教,成為不法分子招搖撞騙,危害大眾的工具。他指出,所有這些都是佛教的變質,它們都背離了傳統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很不幸的事情,也是導致近兩、三百年來佛教衰微的根源所在。在他看來,佛教要振衰起弊,就必須重新認識和發現佛教的真實面目,恢復和發揚傳統佛教的真精神。

凈空法師認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是教學、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的教育,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凈空法師在這裡把佛教看成教育,而不是宗教,其理由在於,其一,從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稱呼來看,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就是表示佛教乃是由他開創的教育,佛弟子則都是他的學生。而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其二,從佛教寺院的組織形式來看,它是與現代大學相近的教育機構,中國古代的「叢林」,其實就是佛教大學,「法師」相當於「校長」,他主持教學的政策,制定課程,聘請教師,而他下屬的三個部門「首座」掌管教務,「維那」掌管訓導,「監院」掌管總務。因此,中國佛教的建立,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

佛教自近代以來被視為宗教,幾乎是一種常見的、普遍認可的見解。凈空法師佛教非宗教之論與我們通常習慣的見解彷彿大相徑庭。一般來講,大家慣於將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學術界對於儒教是否宗教的爭論一直不斷,但對於佛教是否宗教的問題幾乎沒有什麼爭論。凈空法師的見解顯然與通行的習見相抵觸。從他們列舉的兩點理由來看,他的立論主要是從他本人對傳統佛教的理解以及與基督教相比較而言。近代以來,由於受基督教的影響,宗教被視為以一元神論和人格神、至上神和唯一真神崇拜以及創造主的信仰為中心的觀念相當流行。特別是近代宗教學學科的對立,更把宗教當成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的對象和學科領域來對待。凈空法師正是針對這一趨向以及佛教內部所存在的問題和現狀,並以傳統佛教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擔負的社會功能來定位,從而得出了與習見截然不同的結論。

近代宗教學學科的建立,影響到普羅大眾的宗教觀念和社會潮流至為顯著。「什麼是宗教」的問題的提出,也與此有關。有趣的是,儘管宗教學申稱以世界上存在的所有宗教為研究對象,並把定義宗教、規定宗教的本質作為自身的要旨,但此問題至今並無公認的定論。凈空法師所針對的觀點應屬於一種狹義上理解的宗教,此與西方的宗教傳統有關。但近代宗教學的興起,首先就是為了突破這一局限和制約。例如,被號稱「西方宗教學之父」的麥克斯·繆勒就提出,應以科學的,不偏不倚的態度來研究宗教,他有「只知其一,則一無所知」的名言,把平等對待其它宗教作為宗教學研究的前提。他還把包括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在內的八個東西方宗教作為世界宗教的主要代表。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傾向於將曾支配人類歷史的所有文明形態視為宗教的表達方式。總的來看,西方學界的主導傾向是在比較寬泛的意義來界定和認識宗教的。

佛教與基督教在根本信仰上,確實存在著一系列的差別。與基督教相比,佛教在是否承認有創造人和世間萬物的創造主的存在,對創教教主是否具有全知全能的神性的認定等一些根本教義上確實存在根本分歧。凈空法師對此有著清楚的認識。另外,就宗教在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所擔負的社會功能來看,宗教對影響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退。在現代社會,由於現代意義上的學科的建立,原來隸屬於宗教的領域紛紛被其它學科門類所佔領,宗教的內涵與範圍變得越來越窄,而且就是屬於宗教本身的領地,也存在著朝著神化方向發展的趨勢,而與人們的生活世界則越來越疏遠了。有鑒於此,凈空法師強調佛教的特色主要是凸現傳統佛教在教化民眾,充當社會精神生活的中心和文化教育功能的作用。

凈空法師的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佛陀教育之觀點,沿習和總結了近代以來不少教內人士這方面的有關思想並作了系統的發揮,而蔚成一家之言和典型之論。雖然就學理的層面而論,其中頗有可供探討和深究的餘地,作為一位宗教家,凈空法師敏感地洞察現代宗教發展的趨勢以及在此背景下佛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他堅持傳統佛教的根本精神,又因應時變,力圖革新,以革除弊端,使佛教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並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應用的作用。

凈空法師直陳,「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他認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的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的事理,從我們日常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對此,凈空法師作了多方面的闡發與詮解。

從佛教的教育目標來說,他認為佛教是智慧圓滿的教育,以引導眾生破迷開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為宗旨。他說,佛教教學的總目標就是阿藤藤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將它分成三個階段來說明,一是「正覺」,這是最低的一個階次,佛教裡面稱為「阿羅漢」。得到阿羅漢果位者已斷盡煩惱,二是「正等正覺」,修學到這一果位,佛教里稱為「菩薩」,最後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教修學的最後階段,任何人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真心圓證,就稱之為佛。凈空法師由此指出佛、菩薩、阿羅漢乃是佛教的學位的名稱,因而不能將他們神格化。總之,佛教教學的總目標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

他指出,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這就是佛教常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個人如果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他就不會妄想妄作,沒有煩惱,結果一定是快樂。而凡夫因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往往看錯,想錯,也做錯了,結果就很苦。這就是「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因此,佛教教學可謂破迷開悟,啟發真正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和慈悲濟世的人生觀。佛教在世間的目標就是圓滿地幫助解決眾生的一切苦難和問題,使我們在此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族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也說明,佛教確實是教學,是指引我們獲得永恆真實幸福真、善、美、慧的教育。

佛教既然是一種教育,那麼它自然有一套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傳統佛教向來重視戒、定、慧三學,凈空法師認為這就是佛教教學的重心所在,而所有這些被歸為經、律、論三藏的佛教經典,他便稱其為「佛教的教科書」。他指出,與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經典是最豐富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集結成經典,再加上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註疏,合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藏徑。大藏經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諸法實相。要之,佛說法的內容無外乎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經、律、論三藏,它們是佛教教學的課程。

凈空法師認為,佛教的本質是教育,其課程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課本便是佛教經書。佛法的一切經典被歸納整理為「三藏」,而所謂「三藏」也就是關於三個不同方面內容的佛法。經藏就是關於定學方面的,律藏則是關於戒學方面的,而慧學則是關於慧學方面的。如此看來,佛法可以歸結為戒、定、慧三學。他認為佛說法的目的是對治眾生的種種苦痛和病根,戒學是用來對治眾生惡業之葯。眾生的心不能得定,不能清凈,則以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慧學則是對治愚痴的。換言之,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則是調行的。這樣,根據佛法的教導,我們的身心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我們的思想行為才得以免除迷惑顛倒,因此,他得出結論,「佛法乃是指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

佛教向來重視戒、定、慧的修持,由此也被稱為「三無漏學」,這也可以說是傳統佛教的精要所在,它遵循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過程而成為一個完整縝密的修行理論體系。凈空法師對此有著獨到的體會和認識。佛教強調「嚴持戒律」,必須「以戒為師」,在他看來「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如果「戒沒有了,佛法也就斷滅了,須知讀頌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真正利益的」。這是說明持戒對佛教的重要意義。通常人以為佛教戒律名目繁多,令人望而生畏,他認為這是沒有認識到戒律的精神之所在,戒律實質上是善惡的標準,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握了戒律的這種精神,佛教戒律才可以因應不同的國情與文化背景而有所變更與修訂。他說,唐代百丈大師制訂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而在現代社會,戒律的範圍就更加深廣,不僅釋迦牟尼佛和歷代祖師制定的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這樣,由於能夠持戒、守法,才能身心安定,這是修定的基礎。

凈空法師從自己修學的親身經歷,提出剛開始學佛須以一門深入,專精一門入手。具體地說,就是跟一位老師學,專修一部經典。這個階段一般是五年,他認為,現代人喜歡博學多聞,廣學法門,這其實容易誤入歧途。由於現代人煩惱重、妄念多,因此,先須從斷煩惱開始,而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有煩惱。就是說,修學須從修清凈心開始,只有講究一門深入,一門通達,才能得定、開慧。這樣,經過相當長一個階段,修學者具備一定的定慧修養,再去參學。在他看來,「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前提和基礎,而「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處於第二段階段的事。千萬不能將修學的這種次第弄顛倒。這是佛法的教學與世間法的教學在方法與觀念上的差別。他打了個譬喻說,世間人做學問像金字塔,是先博後精,由博而精,而佛法像種樹,先有根與本,再生長出枝葉花果。金字塔有頂點,而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凈空法師的這種見解與他專弘凈土法門的志願有關。他晚年專門弘揚凈土的五經一論,提倡當代的佛教信徒應該向凈宗大德印光老法師學習,拜阿彌陀佛為師,以無量壽經為課本,並依此經來修學。

凈空法師始終十分重視佛教修行的理論和實踐。他在深入研究傳統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實際經驗之後,總結出一套獨具特色的修行理論,尤其是對於初學者提示了一條循序漸進的修學次第和方便入門的基礎,這就是他所強調的「佛法修學的五大科目。」

他強調,佛法修學的共同基礎是「三福」。凈空據觀無量壽經的緣起,認為「凈業三福」是一切諸佛修行正果共同奉行的門徑,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此凈業三福即: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頌大乘,勸進行者」。三福為個人修行之根基,大眾共修尤須建立共識,達成僧團和合,這就是「六和敬」,它是僧團共修的六條戒律,其根本在於以和為貴,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共同制訂和遵守章程,造成和合僧團和清凈道場。佛法的修鍊在奠定基礎之後,更需要循序漸進,真修實煉,這是戒、定、慧「三學」和「六度」的行持,以及普賢行所倡導的「十大願王」。凈空法師將這些修行方法歸結為以上五個科目,所謂「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輔之以信解行證的修學次第,這就是他所創設的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綱領。他由此得出結論,佛教修行「須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凈土,佛之教化能事畢已」。

凈空法師深入佛教經藏,又很關注切實的修行,這使他對於佛教的闡發,能夠深入傳統佛教的堂奧,探其秘髓。不僅如此,他還能因應現代社會的特點,而有所折衷與創新。這使他的思想體系的內容,在具備專而精的特徵的同時,又具備相當包容和融會貫通的特徵。這是他在現代條件下對佛教精神的創造性發揮的結果。他主要是利用和發揮了傳統佛教的圓融理論和思想資源。

凈空法師是當代凈宗大德,以專弘凈土宗為己任。晚年的他更是以專講凈土五經一論相標榜。但他並不排斥其他宗派的經典。相反,他認為弘傳凈土也須融攝其他學派的經義,惟有如此,才能深入體悟本宗經籍奧義,否則易於陷於膚淺的境地而難窺全貌。如他推崇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又強調須以法華經和華嚴經為導引,以金剛經為基礎,這說明他融會禪凈,匯通台賢,融會佛教內部諸宗派的思想的傾向。顯然,凈空在此不過是將古代佛教內部的融會思想加以進一步發揮而已。有趣的是,古時凈宗自稱「蓮社」,而凈空法師將之改名為「凈宗學會」,這種情節也是耐人尋味的,可見他對於在現代社會弘揚凈土法門用心良苦。

凈空法師還尤為注重和強調儒佛的會通。他主張,佛教的修行也須以做人為基礎,如果連做人也做不好,則學佛也無從談起。因此,佛教與儒教真正是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的。他認為,儒佛的教育理念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以尊師孝親為根本。傳統儒家教育講五倫五常,目的是培養基本的道德理念以樹立人格,而儒家的倫理道德的教育與佛家的教育理念完全是一致的。他說,大乘佛法的啟蒙經典是地藏經,而地藏經就是佛教的孝經,是佛教修學的入門方法和根本所在,因為該經以「孝親尊師」為尚。他斷定,佛陀教育是「師道」,而「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他尤其稱嘆印光祖師的「敦倫盡份,閉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的教導,就是說他很注意將佛家的與儒家的教學相結合,將學佛與學做人相結合。凈空法師晚年還倡建「中華百姓宗祠」,可以說是這種思想的具體落實。他還認為儒家易經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思想與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也是相通的。總而言之,古聖先賢倫常教化的理念與佛陀教育的理念都是教人做好人,行道德,二者完全可以相輔相稱,相偕並行,大乘佛教與孔孟學說乃是兩種領導未來世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力量。

凈空法師在晚年還大力推行多元文化的理念。他主張世界諸大宗教和文化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和理解,相互尊重,互相合作,和睦相處,為實現世界的永久和平而努力。他用佛教「一多相即」的原理來說明多元文化之間的關係,世界就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共同體,就好比百花盛開的花園,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值得欣賞的價值。在他看來,世間所有的高級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仁慈,博愛,而所有這些宗教,都可以看作是諸佛菩薩的現身說法,是清凈法身佛的示現。他說,所謂多元文化,就是恆順眾生,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他進一步斷言,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實際上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的教學超越了國土,種族,和宗教的界限,諸佛如來普度眾生,廣度各個不同的族群和宗教,他們當然是多元文化的開創者。他號召全世界各大宗教要捐棄成見偏見,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攜手合作,挽救當前世界的劫運,以求一個真正的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新時代。

凈空法師是當代世界最活躍的佛教活動家和最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他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內的立場對傳統佛教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現代詮釋,它對於推動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和當代佛教復興運動,乃至佛教走向全世界,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可以說,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佛教在現代化過程中理論和實際的情形和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近代以來,佛教遭到來自多方面的衝擊和挑戰,其生存與發展瀕臨重重危機和困境。中國佛教開始了艱難的自我改革與尋求更新的現代化道路。許多佛教人物像楊仁山、歐陽竟無、太虛等在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傑出的貢獻。凈空法師的佛陀教育思想可以看成是整個佛教現代化思潮薪火相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凈空佛陀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為了適應佛教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使傳統佛教能夠克服危機,在現代條件下獲得新生和發展。為此凈,空法師一方面致力於佛教自身的改革和建設,從革除佛教本身的弊端著手,強化戒律和僧團建設,從正面來繼承和弘揚佛教的精神傳統,另一方面,他又能順應時變,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的環境與機遇,使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貢獻。凈空佛陀教育思想的要義就在於,立足於傳統佛教,又能使佛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

顯而易見,凈空佛陀教育思想的主要是特色首先是對傳統佛教精神的弘揚與肯定。凈空陀教育思想之提出,其宗旨就是為了維護傳統佛教的精神於不墜,從而維護和發揮佛教在社會的地位與作用。凈空法師痛心於佛教自身的積弊和來自外部的扭曲,使傳統佛教的精神特質和本來面目遭到嚴重損害和蛻變,他倡言佛教乃是佛陀的教育而非宗教,其主旨在於肯定傳統佛教的核心價值,突顯佛教高度的主體自覺意識和高度的文化精神。凈空從文化教育的立場來肯定與闡揚佛教,應該說這對佛教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把傳統佛教的這一特質更清晰地顯現出來。從凈空法師所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來看,他強調僧人必須「嚴持戒律」,加強僧團自身的建設,包括他所強調的以「三學」為他所倡言的佛陀教育的主要課程以及由他所設立和推行的佛教修學的「五大科目」,實際上都是傳統佛教固有家珍和自家「無盡藏」,所有這些內容一直為歷代祖師所肯定和闡揚,它們對於保持佛教傳統的延續性和佛教的精神特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凈空佛陀教育思想的另一個主要特色便是它的融貫性。傳統佛教向來重視其圓融和諧理論,這在中國佛教尤其如此。凈空法師將傳統佛教的這一特色更加彰顯出來。可以這樣理解,凈空著意將佛教的這些思想資源開發利用,並發揚光大,就是為了讓佛教與現代性的社會環境更好地相適應。凈空佛學思想的融貫性特徵是建立在廣闊的文化視野的背景之上的,具體體現在他對佛教內部各宗派的融貫,佛教與傳統儒教的融貫以及他的多元文化思想。他秉承佛教凈土宗的衣缽,但他又不局限於門戶,而是對於空有諸家的經典和義理都是廣泛融攝的。他弘傳佛教,但對傳統儒家倫理又極為讚歎,認為儒佛二教可以相偕並進,並行不悖。晚年,凈空倡導「多元文化」,肯定「多元文化」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主張在世界諸大宗教和文化傳統之間進行溝通與融合,從而把他的融貫性思想拓展到至為深廣的層次。

凈空法師的佛陀教育思想,一面立足於傳統,繼承傳統佛教的精神,一面又面向現代社會,表現為巨大的適應性和融貫性,是當代佛學思想發展的一個典型。

文章錄入:麗麗責任編輯:麗麗

推薦閱讀:

佛陀格言(十九)
佛法基礎 一、佛陀的緣起 3.四聖諦
六和敬大會開示 凈老主講 201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釋迦牟尼之前的過去七佛的佛法,都是何時而滅,因何而滅?

TAG:教育 | 思想 | 轉載 | 佛陀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