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譚(全文中)

《孟子》譚(全文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151、孟子也是懂市場交換的經濟學家——《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孟子說:你如果不互通有無,用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就會使農民有多餘的糧食沒人吃,婦女有多餘的布沒人穿。你如果互通有無,那麼,木匠車工都可以從你那裡得到吃的。孟子是理解商人的,也是懂市場交換的經濟學家。

152、不能在肯定勞力者的同時對勞心者有偏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於此有人焉,人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孟子接著說:比如說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長輩, 奉行先王的聖賢學說,來培養後代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得到吃的。你怎麼可以尊重木匠車工卻輕視奉行仁義道德的人呢?孟子又一次的說明勞心者與勞力者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不能在肯定勞力者的同時對勞心者有偏見。

153、勞力者與勞心者的動機與效果——《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彭更說:木匠車工,他們幹活的動機就是為了求飯吃。奉行君子之道的讀書人研究學問,其動機也是為了求飯吃嗎?彭更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動機與效果的問題,很顯然勞力者的動機與效果,相對的是很直接、明顯、簡單、有限的;而勞心者的動機與效果,相對的則是間接、潛在、複雜、無限的。顯然孟子已經意識到了,但沒有明確的表達出來。

154、動機是要通過效果來檢驗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 志乎?食功乎?……」孟子說:你為什麼以他們的動機來看問題呢?只要他們對你有功績,就應該給他們吃的,那就給他們吃的罷了。況且,你是論動機給他們吃的呢?還是論功績給他們吃的呢?孟子在這裡回答了動機與效果的問題,動機是主觀的,效果是客觀的,動機是要通過效果來檢驗的,但效果不一定就是動機所願,因為,還有一個客觀條件實踐的過程,應是動機與效果統一論。

155、環境是可以改變人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回答宋臣戴不勝說:如果用一個齊國人來教,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用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孟子是在說明環境是可以改變人的。

15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接著說:你說薛居州是個善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善人,那君王和誰去做不善的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善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善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麼樣呢?孟子是在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7、清高的不能太過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孟子說:在古代,一個人如果不是諸侯的臣屬便不去拜見。但是,段干木跳牆躲避魏文侯,泄柳閉門不接待魯穆公,這些都做得也過分了。迫不得已時,見還是應該見的。孟子是說:清高的不能太過分。

158、孟子不愧是孔子的繼承者——《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孟子接著以孔子為例說:從前陽貨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又厭惡別人說他不懂禮儀。大夫如果對士人有所賞賜,士人沒有在家親自接受的話,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謝。於是,陽貨便趁孔子不在家的時候,給孔子送去一隻蒸乳豬。孔子也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前去拜謝。當時,要是陽貨真心誠意地先去看孔子,孔子難道不去拜見他嗎?孟子不愧是孔子的繼承者,知孔子其用意。

159、孟子描繪一幅偽君子的嘴臉——《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曾子曰:『脅肩餡笑,病於夏畦。』子路:『未同而言, 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孟子接著說:曾子說: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子路說:分明不願意和那人談話,卻要勉強去談,臉上還做出羞慚的樣子,這種人不是我所能夠理解的。從這裡看來,君子是怎樣修養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孟子描繪一幅偽君子的嘴臉:「脅肩謅笑」如同孔子的「巧言令色」。

160、分寸在於對大局的把握——《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 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徵稅,今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告誡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請讓我先減少一些,每月偷一隻,等到明年再徹底洗手不幹。——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明明知道是錯誤的,有的確實需要當機立斷痛改前非;有的還是應該循序漸進逐漸端正。分寸在於對大局的把握。

161、不應是越窮越廉潔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匡章說:陳仲子難道不是一個真正廉潔的人嗎?住在於陵這個地方,三天不有吃東西,耳朵沒有了聽覺,眼睛沒有了視覺。井上有個李子,金龜子的幼蟲已經吃掉了一大半,他爬過去,拿過來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復了聽覺,眼睛才恢復了視覺。廉潔至此,不應是越窮越廉潔吧?不如說這就是貪官對廉潔的諷刺吧?!

162、如此迂腐怎能叫做廉潔?!——《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孽焉。雖然,仲子 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孟子說:在齊國人中間,我必對仲子豎起大拇指。但是,他如此能叫做廉潔?要推廣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變成蚯蚓之後能辦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對此,孟子發出:如此迂腐怎能叫做廉潔?!的感嘆,諷刺為如同蚯蚓。

163、齊國著名的「廉士」陳仲子——《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於陵。」孟子說:仲子是齊國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陳戴在蓋邑的俸祿便有幾萬石之多。可他卻認為他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而不去吃,認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義之產而不去住,避開哥哥,離開母親,住在於陵這個地方。看來這個齊國著名的「廉士」陳仲子,還是真有骨氣的。評價一個人難呀!

164、為何無所作為只是依靠他人哪?——《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及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孟子接著說:母親的食物不吃,卻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卻住在於陵,這能夠算是推廣他的廉潔的操守嗎?像他那樣做,只有把人變成蚯蚓之後才能夠辦到。孟子在此為何只說,陳仲子無所作為只是依靠他人哪?為了說明問題,孟子也未免是否也有偏見哪?

165、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規和矩,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孟子是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來說明: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

166、不能身體力行的效法先王只是徒有虛名——《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接著說:現在有些諸侯,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先聖王仁政的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事;只有好辦法,是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的。孟子指出:不能身體力行的效法先王只是徒有虛名。

167、儒家崇拜堯舜是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孟子接著說:遵循先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沒有過的。儒家為何「祖述 堯舜,憲章文武」,崇拜先王、崇拜堯舜?這是對當時禮崩樂壞的提出的一劑治世良藥,同時也是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如同我們當下的理想是有著相同的意義。

168、聖人是用盡了心思才有了仁政——《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孟子接著說:聖人已經用盡了目力,才有了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使之廣泛運用至今;聖人已經用盡了聽力,才有了六律來校正五音,使之廣泛運用至今;聖人已經用盡了腦力,才有了施行不忍人的仁政,而仁愛之德才能覆蓋於天下了。孟子是說:仁政是來之不易的,是聖人用盡了心思才有了仁政。

169、人性本善,人政應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接著說: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實行先聖王仁政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孟子是在說明:只有仁者才能實行仁政。人性本善,人政應仁。

170、仁者與仁政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孟子接著說:如果為人不仁的人佔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就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就真是太僥倖了。孟子深刻的指出了,仁者與仁政與國家興衰的關係。指出了歷代至今的弊政。

171、上無禮,下無學——《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接著說: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所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孟子所說:「上無禮,下無學,」「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至今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172、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於仁,失去天下是由於不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廟;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非人也。

173、古今中外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接著說:現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拚命喝酒一樣。孟子指出的:古今中外大多數人都是如此,所以,就有了「裝人」的偽君子。

174、就是遇事要自以為非——《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有問題;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以禮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遇,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以禮尊敬是否有問題——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就是遇事要自以為非,從自身找原因,從自己做起。可稱謂:為人難以做到之一。

175、為自己應該立足於為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可以接著說,因此,「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 平。」《大學》。也就是說為國就是為自己,為自己應該立足於為國。

176、與無人性的人共事是沒有好下場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說:難道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嗎?他們安於別人的危險中,牟利於別人的災難中,樂於別人的家破國亡中。如果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則那有不亡國敗家的哪?孟子是在說:與無人性的人共事是沒有好下場的。

177、人無自尊他人才敢輕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接著說:所以,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然後別人才侮辱他;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而後別人才去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而後別人才去討伐它。「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真是經典名句呀!人無自尊,他人才敢輕視呀。

178、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簡單——《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之道:是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之道:是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之道:是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簡單:那就是得民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呀!

179、歷來最典型的的教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孟子接著說: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桀王和殷紂王。孟子講的是歷來最典型的的教訓。

180、仁者得天下是惡者失天下的結果——《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孟子接著說:當今之世,如果有那位諸侯喜好仁德,那麼,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雖然,他不想統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仁政得民心,是惡政失民心的結果;仁者得天下,是惡者失天下的結果。

181、自暴者與自棄者就是破罐破摔——《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說: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好說的;自己拋棄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好做的。自暴者與自棄者就是破罐破摔無可救藥。

182、低毀禮義謂之自暴、不行仁義謂之自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接著說:自出言低毀禮義,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不能居仁心行正義,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低毀禮義謂之自暴、不行仁義謂之自棄。自暴自棄成語之源。

183、如無仁義那真是里外不是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接著說:仁,是人類最安適的精神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起來不去住,把最正確的大道捨棄在一邊不去走.這可真是悲哀啊!仁存內,義行外,無仁義何謂人焉?!如無仁義那真是里外不是人。

184、很多事只要從自身做起都是很容易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跑老遠去求;本來很容易的事,卻偏偏要往難處去做:其實,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很多事只要從自身做起都是很容易的,可是偏偏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那就是偽君子的「裝」。捨近求遠,舍易求難成語之源。

185、帝王不順天命同樣是治理不好百姓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在上最高到帝王,帝王上就是天,帝王不順天命,同樣是治理不好天下百姓的。

186、真誠是取得信任之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孟子接著說: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之道是: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之道是:侍奉父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之道是: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孟子指出的:真誠是取得信任之道。此處就是《中庸》篇中的一段,只有真誠方可中庸,為人中庸處事是最值得信任的。

187、真誠是人性善的表現——《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接著說:使自己真誠之道是: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之道,追求真誠是做人之道。非誠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真誠是人性善的表現,這就是人的天命。不真誠的人,就是不同程度的喪失人性,就是逆天命。

188、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廋哉?」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裡隱藏呢?應了那句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189、對於嫂溺叔援孟老夫子權變的於心——《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孟子說:是的。淳于髡又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嗎?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對於嫂溺叔援孟老夫子權變的於心。這是嫂溺叔援成語之源。

190、有原則的權變,亦是治天下之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淳于髡說: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孟子說:整個天下掉在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你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孟子善辯,但是,嫂溺叔援之道的根本是:有原則的權變,亦是治天下之道。

191、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讚譽,也有求全過分苛求的詆毀。此事人生常有,喜怒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有《菜根譚》中「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人生境界就難了。難就難在名利亂人心呀!

192、古今中外文人通病尤其是老了病更甚也!——《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說: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孟子真是一語道破古今中外文人通病,尤其是老了病更甚也!病症的關鍵在於「好」為人師,以教訓別人為快,總是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派頭。卻不知應了那句俗話「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呀!」

19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應該和稟告了一樣。後漢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論從人類的繁衍,還是人的親情上,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確實應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194、從政治末而不治本是小恩小惠的假仁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子嚴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並不懂得從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孟子是說:從政治末而不治本,只能說是小恩小惠的假仁義。

195、君子要以大局為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孟子接著說:在上位的君子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君子不以大局為重,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是小恩小惠去取悅於人,那就是為營私而沽名釣譽。

196、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這就是孟子把《論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具體化。

197、孟子與孔子一樣是反對愚忠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 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裡。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孟子接著說:如今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受;建議君王不聽從。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把他送非常窮困的地方萬,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把他視為仇敵。君臣之間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孟子與孔子一樣是反對愚忠的。

198、育人之道:有德才之人教育無德才之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孟子說:具有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於有好的父親和兄長。孟子在此提出了一條育人之道:有德才之人,教育無德才之人。如此簡單明了的經典。

199、如果失去了教育人之間的差別就拉大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孟子接著說:如果具有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來計量了。孟子認為:如果失去了教育人之間的差別就拉大了。因為,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

200、人應該是有所選擇的作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說:人要只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不為的,而後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為。孟子的思想是:人應該是有所選擇的作為,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而後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作為成就大事,這是與老莊的「無為」思想有區別的。

201、以背後說別人的壞話為趣甚至成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以背後說別人的壞話為趣甚至成癖,是滿足人私慾的劣根劣性之一。想起了一句話: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202、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說:君子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這與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並不矛盾。孟子更注重實際,根據實際情況通權達變。「惟義所在」就是信,就是果。

203、不沽名釣譽,要歸朴返真——《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說:偉大的人應是童心未泯的人。這倒與老子說的「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異曲同工。無論何時何地做大事的君子,都應該是:不因小失大、不患得患失、不沽名釣譽;要歸朴返真、要淡泊寧靜、要自然本色保持一分童心。

204、君子總是希望通過學習自己有所收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孟子說:君子遵循學習之道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居住的安靜;居住的安靜,就能學習積累的深厚;學習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通過學習自己有所收穫。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穫,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論語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成語左右逢源出處於此。

205、認識的過程複雜,認識到的真理簡單——《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一是說:人認識的過程是複雜的,但認識到的真理是很簡單的;二是說:人自己故弄玄虛已是賣弄,但是實際是很簡單的。

206、育人首先是育德的教育思想——《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說:只憑善心就想令人心服,是不能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要用善去教育人,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孟子提出了德育的重大問題——育人首先是育德的教育思想。只有用人本性善形成的道德觀育人,才能使天下心服。

207、水永不枯竭——君子之特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孟子說:水從源泉里滾滾湧出,日夜不停地流著,把低洼之處--填滿,然後又繼續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永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這種特性啊。水之特性:永不枯竭,是君子之特性。

208、君子對於偽裝一時會感到恥辱——《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接著說:試想,如果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間的暴雨一樣,雖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但也會一下子就會枯竭。所以,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情形,君子就會感到羞恥。對於可以偽裝一時的偽君子,君子會感到那是恥辱。君子對於偽裝一時會感到恥辱。

209、人與動物的差別就是人性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說:人有本性,所以與禽獸的差異就這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了它,君子保留了它。舜從這一般事物中明白了人性的道理,了解人的常情,是由仁義開始的,而不是為仁義而仁義。孟子在此提出了一個人類學的千年命題。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那就是人性善。雖未明確到如此清楚,但是,已經提出人與禽獸的差異在於仁義的思想。

210、「取傷廉」意義永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孟子說: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了有損廉潔;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給予了有損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損勇敢。「取傷廉」意義永恆,至今同樣很有針對性;「與傷惠」普遍都給與了,就體現不出恩惠了,所以要精準扶貧;「死傷勇」要有活著的勇氣!

211、孟子的此見解非常有意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異。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逢蒙跟羿學射箭,學得了弄的技巧後,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術比自己強了,於是便殺死了羿。孟子說:此事也有羿自己的罪過。逢蒙藝成害師的傳說,歷來為人所不齒,這本已是大家的共識,由此認識不足稱道。而孟子卻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羿有自取其禍的責任。羿不善於選擇和教育學生,對於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結果招致殺身之禍,所以,羿對於自己的被害也負有一定責任。孟子不但善變而且此見解非常有意義。

212、美與丑在命運面前卻是不平等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孟子說:像西施那麼美麗的女子,如果沾染上污穢惡臭的東西,別人也會捂著鼻子走過去;雖然有一個面貌奇醜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美與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但是,在命運面前卻是不平等的。因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213、孟子對君子的評價在於心懷仁、禮——《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孟子說:君子所以與一般人不同,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內心所懷的念頭是禮。孟子對君子的評價在於心懷仁、禮,說到了根本:本性善心懷仁行以禮。

214、仁者最終體現出來的是愛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接著說: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愛人者,人恆愛之」經典。仁者最終體現出來的是愛人,但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而能得到別人的愛,那只是傳播仁的作用。

215、君子遇事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孟子接著說:如果有個人在此,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是不仁,一定是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君子如《論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遇事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小人反之。

216、沒有人性的人與禽獸無別——《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孟子接著說: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如遇此人,那就是沒有人性的人,與禽獸無別。這與魯迅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有區別的。

217、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孟子接著說: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吧。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君子的終身之憂就是不如舜。孟子的見解真是堪稱偉大。

218、非仁無為非禮無行君子無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孟子接著說:不是仁的事不於,不合禮的事不做。如果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感到憂患。孔子的《論語》「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仁無為非禮無行君子無憂。

219、此五不孝當今歷歷在目——《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說: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贍養父母,一不孝也;酗酒聚賭,不贍養父母,二不孝也;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贍養父母,三不孝也;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四不孝也;逞勇好鬥,連累父母,五不孝也。此五不孝當今歷歷在目。

220、暗地靈魂下賤行徑卑劣的小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孟子講了個寓言故事:齊國有一個人,家裡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飽飽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問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麼人,據他說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出門,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些什麼人一道吃喝,據他說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但我們卻從來沒見到什麼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裡面來過,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麼地方。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在丈夫的後面,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他丈夫說過話。最後他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要些剩餘的祭品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他的妻子回到家裡,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是我們仰望而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然是這樣的!二人在庭院中咒罵著,哭泣著,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他的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在君子看來,人們用來求取升官發財的方法,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孟子在此鞭撻表面趾高氣揚自我炫耀,暗地靈魂下賤行徑卑劣的小人,這是無恥的小人,卑鄙的偽君子的自我滿足。

221、在兼愛的基礎上不同時期有所偏愛——《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後,便愛慕妻子;做了官便愛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賞識便內心焦急得發熱。不過,最孝順的人卻是終身都愛慕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應該是:人有兼愛和偏愛。在兼愛的基礎上,不同時期有所偏愛。

222、君子是容易被欺騙——《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養在池塘里。那人卻把魚煮來吃了,回報說:剛放進池塘里時,它還要死不活的;一會兒便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產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那人從子產那裡出來後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騙,但難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騙。孟子是說君子容易被欺騙是因為:一是騙子都說的有些道理,但騙子早晚會路出馬腳的;二是君子一般不把人和事往壞處想,但終究會認識到的。

223、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信斯 ,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說: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詩人的本意。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詩。如果拘於詞句,那《雲漢》這首詩說;周朝剩餘的百姓,沒有一個留存。相信這句話,那就會認為周朝真是一個人也沒有了。孟子真是知音呀!在下高攀了!對此太有體會了!同時讀《孟子》同樣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孟子的思想本意。

224、儒家思想的王權天授——《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萬章問: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萬章問:那麼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孟子回答說:天授與的。儒家思想的王權天授。

225、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選擇!!——《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萬章問:天授與他時,反覆叮嚀告誡他嗎?孟子說: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萬章問: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回事?孟子回答說: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從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孟子在此處是說: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選擇!!這也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226、民意就是天意!王權天授實為民授!!——《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 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漚歌者,不漚歌堯之子 而漚歌舜。故曰,天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孟子接著說: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 夠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堯去世後,舜為他服喪三年,然後便避居於南河的南邊去,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都不到蕪的兒子那裡去,卻到舜那裡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去,卻到舜那裡去;歌頌的人,也不歌頌堯的兒子,卻歌頌舜。所以稱這是天意。《太誓》說過: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聽。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孟子在此處是說:民意就是天意!王權天授實為民受!!

227、聖人伯夷真是一塵不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範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孟子評價的聖人伯夷真是一塵不染、過於清高,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只好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228、伊尹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元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伊尹曰:……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接著評價: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孟子評價的以天下為己任的伊尹是至聖孔子崇拜的「元聖」、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中華「廚祖」、 是發明中醫湯液的醫聖等。

229、柳下惠是我行我素隨遇而安的「和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孟子接著評價: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範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孟子評價的柳下惠是我行我素、與世無爭、無尤無怨、隨遇而安、「坐懷不亂」的「和聖」。

230、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禮而行的至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接著說: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禮而行的至聖。

231、孔子是識大時不可為而有大為之至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釙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孔子是集大成者金聲玉振的至聖。孔子是識大時不可為而有大為之至聖。

232、孔子是集大成者金聲玉振的至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孟子接著說:釙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育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開始做一件事需要的是智慧,那是技巧;做成一件事需要的是綜合能力,那就是聖人。孔子是集大成者金聲玉振的至聖。

233、交友交的是品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萬章問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孟子說: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友也者,友其德也」,比孔子《論語》中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跟明確。交友交的是品德。

234、尊敬貴人與賢人都是尊敬其「德」「能」——《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舜尚見帝,帝館甥於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孟子舉眾多例子之後說:從前舜去拜見堯帝,堯助他的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請舜吃飯,舜也請他吃飯,二人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天子與普通百姓交朋友的範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貴的人,這叫尊敬貴人;地位高貴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這叫尊敬賢人。尊敬貴人和尊敬賢人,道理都是一樣的。尊敬貴人與尊敬賢人,都應是尊敬其「德」「能」。

235、孟子首先肯定的是:做官不應是因自家貧窮——《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孟子說:做官不是因為自家貧窮,但有時也是因為自家貧窮;娶妻不是了孝養父母,但有時也是為了孝養父母。孟子首先肯定的是:做官不應是因為自家貧窮。那因自家貧窮而做官會如何哪?

236、因貧窮做小官就可以解決貧窮的問題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接著說:因為貧窮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做什麼合適呢?比如說做守門打更一類的小吏。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只說:出入的帳目清楚了。又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說:牛羊都長得很壯實。孟子是說:因貧窮做官,做小官就可以解決貧窮的問題了。那要是做大官哪?

237、當今的一幕幕都被孟子說中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接著說到:地位低下卻議論朝廷大事,這是罪過;身在朝廷做高官,而不能遵「道」而行,去實現自己的抱負,這就是恥辱。做小官而妄議朝廷大事,一是不了解情況;二是不識全局;三是不識時務;四是不負責任。必然是狂妄議論的罪過。再有,只是為了自家脫貧而做官,卻沒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必然不能遵「道」而行,就會走向可恥的下場。當今的一幕幕都被孟子說中了。

238、在一個範圍內方以類聚道不同不相為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在一個範圍內方以類聚,道不同不相為謀。

239、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可遇知音——《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接著說: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與古人交朋友「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可遇知音。

240、孟子意在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這是因為,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意在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而反對愚忠。

241、孔、孟都是在反對愚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這是因為,對於異姓卿大夫來說,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麼大的利害關係和權力,也沒有那麼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孔、孟都提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而反對愚忠。

242、孟子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性善的思想——《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回答告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性善的思想。人性善如同水向下流一樣,是自然選擇——天命也!

243、這是孟子在駁斥性惡論,很有道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接著說:當下看水,水受撞擊而飛濺起來,可高過額頭;水衝擊的一段激流,可湧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那只是自然形勢迫使其如此的。人受到迫使同樣可以做出壞事,但是,其本性依然是善的。這是孟子在駁斥性惡論,人之惡是慾望所迫,如同水的飛濺與激流,並不是水的本性,反而更說明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如同人的本性是善的道理一樣。很有道理!!!

244、「四心說」為性善論提供了人性的論據——《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回答公都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那不是天生性情的罪過。惻隱之心人人都有;羞惡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惻隱之心表現為仁;羞惡之心表現為於義;恭敬之心表現為於禮;是非之心表現為於智。孟子著名的「四心說」為人性本善提供了人性的論據。這「四心」就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性——人本性善。

245、人性善對現實的人來講是天生具有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孟子接著說: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什麼授予我們的,而是我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因此,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這就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天生的性情的緣故。孟子進一步的說明:人性善的主要內容仁義禮智,對於每一個現實的人來講,正是《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是天生具有的。那麼,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人性善對人的慾望的制約的程度不同而已。

246、山光禿禿是人為的採伐非山的本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但是由於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經常遭到人們用斧子去砍伐,還有夠保持茂盛嗎?當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並非沒有清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山光禿禿,是人為的採伐所致,非山的本性。暗喻人性善引出下文。

247、人性善需要後天的修養才有所表現——《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孟子接著說: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沒仁義之心嗎?他們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樹木日夜生息,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的也就那麼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採伐的所作所為, 又把它們窒息而消亡了。反覆窒息的結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人也就失去了人性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人性。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孟子在此處是反覆論證:人天生具有本性善,但如果不加以修養而放任其失去,就如同用斧頭天天去採伐樹木一樣,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會被砍成光禿禿的。而一旦人失去本性善對行為的把持,就會以為人本性善根本就不存在那。人天生具有本性善還需要後天的修養,才能在人的言行中表現出來。

248、人性善還是需要後天環境滋養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說:大王不明智,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那也是不能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我一離開大王,那些『凍』大王的姦邪之人就去了,其即使有一點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們凍殺了,我有什麼辦法呢?一暴十寒成語的出處。還是在說明:人性善還是需要後天環境滋養的。249、人性善是需要後天專心致志的修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夫奔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奔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奔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接著說: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奔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裏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然不是。成語專心致志的出處。還是在說明:人性善是需要後天專心致志的修身。

250、「捨生取義」志士仁人的終生信條——《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道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道義。這就是經典「捨生取義」成語的出處。孟子在這裡把堅守道義看做比生命還重要。這是多少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的終生信條。

251、比生死更重要的是道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接著說:生命是我想擁有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擁有的道義,所以我不願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使我厭惡的是放棄道義,所以我不願意因為厭惡死亡而不避開放棄道義。比生死更重要的是道義。

252、如果人只是為了生死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幾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孟子接著說:如果讓人想擁有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只要是可以活命,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如果讓人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孟子是在說:如果沒有了道義,人只是為了生死,那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的。

253、確實有比生死更使人想擁有的就是道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孟子接著說: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擁有生命時卻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時卻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確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擁有的東西,也的確有比死亡更使人厭惡的東西。孟子進一步地說:確實有比生死更使人想擁有的就是道義。

254、道義之心不只是君子有而是人人有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接著說:這種道義之心原本不只是賢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保持它罷了。一籃子飯,一碗湯,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餓死。如果吆喝著給人吃,過路的人雖然餓著肚子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踩踏後再給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於接受。道義之心不只是君子有之,而是人人有之。認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再一次的說明人的本性善是與天俱來的。

255、孟子直指當今貪腐的醜惡——《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接著說:可是現在,萬鐘的俸祿卻有人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奉養,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奉養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嗎?這種做法叫做喪失了本性。孟子直指當今貪腐的醜惡。太形象了、太恰當了、太一針見血了,這簡直就是沒有人性!!!(「此之謂失其本心」)。

256、人要是失去了仁義是很悲哀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道。放棄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尋求,真是悲哀啊!孟子此處明確的指出:仁:就是人的惻隱之心在人本心;義:就是人羞惡之心對道的選擇。都是人本性善的表現。人要是失去了仁義是很悲哀的。

257、指明了德育的指導思想:回歸人性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接著說:有的人雞狗丟失了則知道去找回來,本心失去了而不知道去尋求。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就是在說學問之道就是找回本性善。從而指明了德育的指導思想:回歸人性善。

258、注重外表而忘記了人性善的根本——《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孟子說:今有人無名指彎曲而不能伸直並不疼痛,也不妨礙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國、楚國去,也不會嫌遠,為的是無名指不如別人。無名指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心不如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知輕重,真是捨本逐末。孟子還是在強調:人們往往是注重外表,而忘記了人性善的根本。

259、追求表面美與追求內心美——《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孟子說:人對於身體,哪一部分都愛護。都愛護,便都保養。不要因為小的部分而損害大的部分,不要因為次要部分而損害重要的部分。愛護保養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愛護保養大的部分的是大人。用當今的語言來說:愛護保養人外表的部分,追求表面美的是小人;愛護保養人本性的部分,追求內心美是大人。

260、一語中的的指出了一切貪腐的根本——《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養其一指而失其後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孟子接著說:如果有人為保養一根指頭而失去整個肩背,自己還不明白,那便是個糊塗透頂的人。這種只曉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鄙視,就是因為其保養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說其還沒有失去什麼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吃喝難道就只是為了護養那一尺一寸的肌膚嗎?用當今的語言來說:一個人所有的慾望都是為了表面的榮華富貴,那其失去的就是人性善。一語中的的指出了一切貪腐的根本。

261、修養人的本性善此謂君子也——《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回答公都子說:眼睛耳朵這類器官不會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與外物相接觸,便容易被外物所吸引。心這個器官則具有思考能力,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這是上天特意賦予我們人類的。所以,首先把心這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樹立起來,其它次要部分就不會被外物所吸引。這樣便可以成為君子了。孟子「心」是指人的本性與大腦的思索,對此,就是在當今也是很難分清楚的。但可統一認識為:「心之官則思」人類這一獨有的功能,是人類由動物逐漸的進化為人類的最終要的界限,但對每個現實的人來說,此功能又是天生的。修養上天特意賦予我們人的本性善此謂君子也。

262、人本性善所表現的仁義忠信是天賜與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說:有天賜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厭倦地樂於行善,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人授的爵位。孟子的「天爵」「人爵」論。還是在說明:人本性善所表現的仁義忠信是天賜與的,也就是人與生俱來的。

263、指出了所有讀書人為什麼讀書的根本——《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接著說:古人修養天賜的爵位,水到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現在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其目的就在於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拋棄了天賜的爵位。這可真是糊塗得很啊!最終連人授的爵位也必定會失去。這與《論語》中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相同的思想。這是指出了所有讀書人為什麼讀書的根本。

264、人的貴賤在於自己——《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孟子說:希望尊貴,這是人們的共同心理。不過人人都有自己可貴之處,只不過自己沒有去察覺到罷了。別人所給與的尊貴,並不是真正的尊貴。趙孟使你尊貴,趙孟也同樣可以使你下賤。孟子是說:人的貴賤在於自己,依靠別人的賞賜,最終貴也是賤,依靠別人的本身就是下賤。

265、為人首先要自尊自貴——《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而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綉也。」孟子接著說:《詩經》說:酒已經醉了,德已經飽了。這是說仁義道德很充實,也就不羨慕別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傳播的好名聲在我身上,也就不羨慕別人的繡花衣裳了。孟子是說:為人首先要自尊自貴,自尊自貴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充滿仁義。對孟子講的太有體會了。

266、再不堅信仁義那就會惡水橫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械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孟子說:仁勝過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滅一車柴草所燃燒的大火一樣;滅不了,沒說是水不能夠滅火。這樣的說法正好又大大助長了那些不仁之徒,結果連他們原本奉行的一點點仁道也必然會最終失去。杯水車薪之出處,孟子是在說:當今不仁成風,如再不堅信仁義,那就會惡水橫流了!直指當下!!

267、「規矩」就是「道」的具體總結——《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說:界教人射箭,總是期望把弓拉滿,學的人也總是 期望把弓拉滿。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孟子指明了,「規矩」是客觀的,「規矩」就是「道」的具體總結。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規矩教無教,學無學。

268、孟子確實是當時的雄辯之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 使高於岑摟。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在回答任國人問屋廬子,而屋廬子不能回答時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比較基礎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較頂端,那麼,一塊一寸見方的木頭可以使它高過尖頂高樓。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說一個衣帶鉤的金屬比一車羽毛還重嗎?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你去這樣答覆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搶奪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會去扭嗎?爬過東邊人家的牆壁去摟抱人家的處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那會去摟抱嗎?孟子確實是當時的雄辯之人,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辯術,來說明「仁」的重要性。

269、「六億神州盡舜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 矣。……」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孟子此處的話,使人想到了佛學的「佛是覺悟的人,人是尚未覺悟的佛」又想起了那句氣壯山河的詩句「六億神州盡舜堯」。

270、迄今為止所有的戰爭與和平都是因一個「利」字——《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迄今為止所有的戰爭與和平都是因一個「利」字。就是現代的「二戰」正義戰勝了邪惡,最終也是形成了因「利」而「冷戰」的「和平」局面。

271、國家本身就是「利」平衡的產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接著說: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係來互相對待,這樣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國家本身就是「利」平衡的產物,正是利害關係決定人的關係,因此,需要法制的國家。而人性次之,正是失去了體現人性善的仁義,因此,需要教育。

272、如實現了「仁義」就沒有軍隊與戰爭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孟子接著說: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孟子的此種思想願望,迄今為止從沒有實現過。因為,如實現了「仁義」就沒有軍隊與戰爭了。

273、兒子愛父親也存在著「利」的干擾——《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接著說: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會去掉利害關係,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利」呢?兒子愛父親,弟弟愛哥哥,還是容易做到的。但也存在著「利」的干擾。

274、「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實府庫。如今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嚮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於是去讓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一定勝利。如今所說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嚮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於是去幫助夏桀,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習氣,即便把整個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孟子因「春秋無義戰」所以提出「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

275、中庸之道的運用——《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 堯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孟子在回答魏國的宰相白圭時說:貉國,五穀不能生長,只能長黍子;沒有城牆、宮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沒有諸侯之間的禮尚往來和宴飲,也沒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了。如今在中原國家,取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那怎麼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足一國之用,何況沒有官吏呢?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孟子是實事求是的,也就是稅收要無過無不及,中庸之道的運用。

276、「以鄰為壑」最終結果是害人害己——《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付謂之澤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 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白圭說:我治理水比大禹還強。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順著水的本性而疏導,所以使水流汪於四海。如今你卻使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厭惡的。你錯了。成語「以鄰為壑」的出處,其最終結果是害人害己。

277、君子言必信,行必果是為了道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孟子說:「君子不講信用,怎麼能夠有操守呢?」孟子此處所說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是辯證的。可以說:君子言必信,行必果是為了道義,因此,又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皆在權衡中。

278、善言與讒言是有本質區別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也也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謅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孟子聽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時回答公孫丑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就會從千里之外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呵呵,我都已經知道了。呵呵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於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來,那些進讒言的阿諛奉承之人就會來到。與那些進讒言的阿諛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辦得到嗎?善言與讒言是有本質區別的。對國君來說,善言是「大好」,是為國家的忠言;讒言是「小好」,是為私慾的奸言。

279、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孟子是在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80、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從逆境中奮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接著說: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孟子此話千古以來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從逆境中奮起。

28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是總結又是提醒——《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接著說: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被消滅。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孟子的又一經典名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是總結;又是提醒。

282、「不屑之教」是使其羞愧而受到教育——《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說: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孟子「不屑之教誨」的道理在於,所以不屑於教誨他,實質是表明其連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使其羞愧而受到教育。

283、只有知曉人的本性放能知曉天命——《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說:充分運用心來思考的人,就會知道人的本性。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此處孟子講的太透徹了。只有盡心思考的人,才有可能知曉人的本性,當知曉人的本性,則能知曉「天命之謂性」。

284、大丈夫安身立命之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接著說:保持盡心的思考,方能修養人的本性,這就是知曉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只要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知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大丈夫安身立命之道:修身養性,養性知命,知命安身。

285、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其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道命運的人不會站在危險的牆下。儘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運用現代的語言講,孟子是在告誡世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知「命」就是順「天」,就是依「道」而行,就是按規律而行。沒什麼錯呀?!!關鍵是如何認識規律!!!

286、求索在於自身的努力是求索之道也——《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得到,因為這種求索在於自身的努力,這就是求索之道也,但能否得到卻決定於天命。那種無益於得到的求索,是因為那種求索在於依靠外在力量。此處在下的解釋與一般有異。因為,孟子是在說:「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求索全在於自身的努力,這才是人求索之道也。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287、天下萬事萬物確實都客觀的為我備齊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處在下的解釋與一般有異。首先不能說此是唯心的。天下萬事萬物確實都客觀的為我備齊了,有空氣、水、食物等等,我方能生存,這就是天命!!反過來看,我也是天下萬事萬物中的一員,而真誠的存在著,這便是我最大的快樂。儘力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行事,便是最接近「仁」的了。

288、大多數確實是沒有「自覺」的一般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說:做事而不明白為什麼要做事,習慣了而不思索為什麼習慣,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道那是條什麼路,這是大多數的一般人。大多數確實是沒有「自覺」而隨波逐流的一般人。想到了佛學中的「人是沒覺悟的佛」。

289、不知羞恥才是最無恥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是真是不知羞恥呀!不知羞恥才是最無恥的。

290、無羞恥之心必無道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麼趕得上別人呢?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恥之心必無道義。

推薦閱讀:

孟子註疏 卷十二下·告子章句下
孟子「四端」讀解
《孟子全譯》(精校本7):《盡心》(上、下)
怎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