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戒法師開講《文殊禮讚》!

(2012-11-22 11:19:53)標籤:雜談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各位高僧、大德、道友:大家好!凈戒法師的YY70903128,將在陽曆11月26吉日,晚上八點整,正式開始播放凈戒法師講解的《文殊禮讚》,本法共有六課,精鍊概要,極其殊勝,敬望各位道友踴躍學修,並慈悲轉告一切有緣道友,願更多道友聽聞此殊勝妙法。阿彌陀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早已成佛,這在諸多大乘經典中都有詳細記載。文殊菩薩,帶果行因,具有無上智慧,能夠廣作無邊佛事,在十方佛土中,自在游舞,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位如來,無與倫比。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非僅無量眾生因之得脫生死,亦有無量眾生因之得成佛果。《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中說:「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心地觀經》中說:「三世覺母妙吉祥。」釋迦牟尼佛在《放缽經》中也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薩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智慧的代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智慧的總集。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如法的祈禱文殊菩薩,修學文殊法門,對於自利利他,至關重要。正如《大智度論》中所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信能登解脫舟,而有慧則能使舟平安順利的到達彼岸。祈禱文殊菩薩,獲得文殊菩薩的加持,就等於祈禱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獲得了一切佛的加持,則三身四智無礙具足,無上佛果自然現前。古往今來,印藏漢的祖師菩薩們做過許許多多文殊菩薩的修法儀軌,也做過許許多多祈禱文,但是,《文殊禮讚》乃是大智文殊菩薩親自傳授給印度那爛陀寺的五百個大班智達的祈禱文,是一切文殊菩薩祈禱文中的王!《文殊禮讚》是一切文殊菩薩祈禱文的總集。念誦《文殊禮讚》,就等於念誦了一切其他的文殊菩薩的祈禱文;念誦《文殊禮讚》,能夠最快、最大、最容易的獲得文殊菩薩的加持。在藏地、漢地,有很多佛友都把《文殊禮讚》當成功課,不間斷地每日念誦。但是,這其中有很多人並不了解《文殊禮讚》的甚深法義,也有些人不了解觀修、祈禱的方法、要點,甚至認為只要帶著信心念誦就可以,完全不需要了解意思,這就使念誦的功德大打折扣,非常可惜。佛在《大般涅槃經》中曾說:「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如果僅僅有信心、卻無智慧,這種信心就是一種迷信,就是一種盲目的信,只能徒增自己的無明愚痴,而佛法是智慧的法,是覺悟的法,有信無解,一味前行,則恰恰與解脫越來越遠。如果光有智慧,卻無信心,這種智慧就會助長無邊的邪見,成為分別念的種子,有解無信,一味下去,也會離解脫越來越遠。只有有信有解,解行並重,才能達到解行相應,穩健、快速的進步。末學曾經很多次與念誦修持《文殊禮讚》的許多位佛友溝通,發現他們普遍都有信心,如果絲毫沒有信心,也就不會念誦了。但是,念誦似乎也不是雷打不動,每日不斷,而是處在有時念,有時不念;對著法本念,不對著法本不念;共修念,不共修不念;念誦的時候思考一點,不念誦的時候一點都不思考等狀態下。說是有信心,但信心似乎又不是很大,因為念誦的時候,經常鬆鬆垮垮的,祈禱文一句一句的從嘴邊快速划過去,就如同在荷葉上流過幾滴水,就像擺了一台老式破舊復讀機——彷彿是一個無情法在念誦甚深微妙的金剛語。至於具體的觀修,更少有人能夠做到了。再來問《文殊禮讚》所包含的甚深法義,知道的人,就更是少上加少了。我們此生此世遇到佛法,極其稀有難得,難得而易失。如果相遇不識、當面錯過,這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夠理解《文殊禮讚》的意思,則念誦、祈禱、觀修的時候,就很容易做到以深信之心,殷切、猛力、精進的祈禱,全神貫注的觀修。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下,僅僅念誦一遍也勝過鬆鬆垮垮、有口無心的念誦一萬遍、一億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以一門入一切門,如果理解了《文殊禮讚》的意思,那麼所有關於文殊菩薩的祈禱文、修法儀軌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同時文殊法門——一切諸佛的智慧法門的甚深法義也就明白了。凈戒法師鑒於諸多佛友對文殊菩薩有信心,也每天念誦《文殊禮讚》,但卻不理解其義,故發大慈悲心,在治病期間講解了《文殊禮讚》,共六課,旁徵博引、廣泛深入、細緻透徹的講解了其中的甚深法義,尤其是對於文殊菩薩所代表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做了詳細的講解。本法只有六節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位佛友聽完,再來念誦,相信會有明顯的不同。現在開播臨近,我們祈願更多佛友能夠聽聞本法,深入了解文殊菩薩的無邊功德,與文殊菩薩結下更深的得度因緣。祈願以此聽法因緣,迴向佛法興盛,善知識法體安康、常轉法輪,祈願一切參與聞法的佛友,及一切有緣、無緣眾生早脫苦海,早成佛道。祈請您——我尊敬的佛友,在您百忙之中,能夠發大慈悲心,發大隨喜心,發布施心,積極隨緣轉告身邊的佛友聽聞本法,廣泛轉發播客的消息。發一念心,點一下滑鼠,轉發一次,就是一次圓滿的自利利他。簡簡單單的一次轉發播客信息,是在踐行六度,是在落實四攝,是在弘揚佛法。摯誠隨喜您!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我們身邊的佛友們,可能因為我們轉發播客信息——這一次舉手之勞,而與三世佛母——文殊菩薩就此締結殊勝因緣,因為一次聽法而生起巨大信心,由此精進修行,直至成佛。佛法殊勝,願所有如母有情,皈依三寶,發菩提心,聞思修行,弘法利生!人生短暫,願諸佛子道心永固,精進修行,道業早成!法緣殊勝,冀一切有緣佛友,同沾法喜;盼無邊普天有情,共度彼岸!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凈戒法師的YY70903128 全體發心人員 敬上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發表於 2012-11-29 15:46|只看該作者《文殊禮讚講記》——凈戒法師文殊禮讚炯丹迪滾波將化央拉香擦洛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剛格洛珠哲尼准抓涅達南達日阿薩威誰之智慧 離二障雲 猶如凈日極明朗傑涅敦根傑因熱協涅杰特嘎拉萬怎所有諸義 如實觀故 胸中執持般若函剛達哲波尊日阿瑪熱門屯德阿吉熱沃諸有於此 生死牢獄 無明暗覆苦所逼卓措根拉沃吉達賊沿拉哲吉央丹松眾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韻音語卓達且卓紐蒙涅隆利傑嘉卓卓匝將如大雷震 煩惱睡起 業之鐵索為解脫瑪熱門色德阿蔑格傑涅玖匝日阿哲南無明暗除 苦之苗芽 盡皆為斷揮寶劍多內達將薩吉塔松雲丹利作嘉這特悟格從本清凈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圓 佛子最勝體傑察傑當傑尼見追達路門色將華央拉德百一十二 相好莊嚴 除我心暗 敬禮妙吉祥《文殊禮讚》講記(一)(凈戒法師 講授)頂禮無比具德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士!頂禮前譯浩瀚三根本!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文殊禮讚》。《文殊禮讚》是讚歎文殊師利菩薩的一篇贊文,這篇贊文無論在印度、西藏以及現在在漢地都源遠流長。那麼,《文殊禮讚》可以說從他產生之後,就在聖境印度、雪域西藏乃至漢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佛弟子競相的受持、讀誦。所以這篇贊文非常非常的殊勝,為了對文殊師利菩薩產生真實的信心,增上祈禱的質量,以此獲得文殊師利菩薩不可思議的加被,所以此次我們講解《文殊禮讚》。講解《文殊禮讚》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解釋題目;第二科是解釋義理句;第三科是宣說功德利益;第四科是解釋正文,共分這四科。首先看題目,題目分兩個部分,第一是贊題;第二是人題。贊題就是《文殊禮讚》,從這篇贊文中可以看出,他是讚歎文殊(菩薩)的一篇贊文,也同時在這裡面包含了禮敬文殊師利菩薩。在世間的文章也好,出世間的佛法裡面的文章也好,有很多的題材,比如說佛經,佛經又有十二部經,《長行》、《重頌》《孤起》等,很多都是從(根據)文章的不同形式來命名的,同樣也有論典,也有贊文。贊文就是歌功贊德,稱揚讚歎佛、法、僧的殊勝功德,主要是表彰、宣揚、歌美、讚歎佛菩薩,或者說三寶,三根本的功德和利益,以期讓人產生信心,產生恭敬,由此會獲得殊勝的功德和利益,得到攝受、加被,是這樣的。贊文是文章的一種體裁。在世間也有很多歌功贊德的,在出世間的佛法中,無論是印度佛教,還是藏地(佛教),還是漢地佛教都不乏贊文。比如在印度非常出名的《一百五十頌》,這是馬鳴菩薩作的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還有《佛一百零八號贊文》還有《贊應贊》等,這些是對佛的讚歎。其實在佛經中,也有很多佛弟子對於佛所作的贊文,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佛經中的贊文。這些贊文在佛經中,以及論典中佔有很大的一個篇幅,以此來歌美、讚揚、讚歎佛的功德,讓弟子產生對佛陀的皈依心、恭敬心和虔誠心。佛法(從印度)流傳到了漢地和西藏,贊文也是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無論是對佛也好、對法也好、對僧也好,以及對祖師、對護法都有許許多多的贊文,所以贊是一個特殊的體裁。在漢地我們早晚課誦里或者各種修法儀軌里,在前面一定會有一個贊文。比如說《爐香贊》、《佛寶贊》、《僧寶贊》,還有《彌陀贊》、《觀音贊》、《普賢贊》、《文殊贊》,等等,不勝枚舉的這些贊文。「贊」就是稱讚的簡稱,或者稱嘆的簡稱;「稱」就是稱述、描述的意思,如實地描述這些,我們讚歎(的)對境—佛、法、僧或者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的功德稱述出來,並且加以讚歎,這個贊文又被譜上曲,進行歌唱。所以「文殊禮讚」就是如實地稱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意功德、語功德、身功德;或者稱述了文殊菩薩的斷功德、證功德,也就是斷除煩惱的功德,證得智慧和慈悲的功德;或者又講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悲、力:他證悟如所有境與盡所有境的,圓滿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證功德;以及具有圓滿的大慈悲喜舍的功德;智慧主要他有一切智智的法身智;或者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還有一切種智;兩種智慧—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等等這些智慧;從大悲來講,無論緣生悲、緣法悲、無緣悲這些都具足的。「力」的功德就是智悲和合產生一種能夠斷掉眾生煩惱、能夠解救眾生的一種智力,一種力量,智悲力也是具足的。或者在贊文中也講到文殊師利菩薩的自性身的功德、法身的功德以及色身的功德,或者我們歸納來講就是法身的功德,還有色身的功德,講了二身的功德,那色身再展開分為報身和化身,這樣又講了文殊師利三身的功德。所以這篇贊文,文字非常少、精練,但內容可以說概括了很多很多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也就是言簡意駭,或者說言簡意豐,這個語言非常的精鍊、簡練,但是內容極其的豐富,是這樣的。這是「贊」。作者懷著對文殊師利菩薩無比的信心、無比的恭敬、無比的虔誠,然後依靠佛經、續部、論典,如是描述了文殊師利菩薩如上所說的身語意、斷證、三身、自利利他的這些功德,並且加以讚歎、加以歌詠、加以讚美,這是「贊」。「讚歎」又可以說是「禮」,我們一般講禮敬的時候有身禮、語禮和意禮。那麼剛才講「贊」的時候,作者懷著這種信心、恭敬、虔誠、仰慕的這種內心,這是意的禮;還有就是他五體投地或者合十問訊等等這些都是身的禮;以及語的禮就是口中說「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以及說「除我心暗敬禮妙吉祥」,這些都是「禮」字。這樣就講了「禮讚」。這個禮讚可以說是一種通題,通用於許許多多的禮讚文,比如說我們有禮讚觀音文、有禮讚釋迦佛的文、有禮讚地藏菩薩的文、有禮讚蓮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師、米拉日巴尊者、薩迦班智達,等等,這些禮讚文,都可取名為「禮讚」。但這裡的「文殊」是這個題目的別題,就是局限於這篇禮讚(是專門禮讚文殊菩薩的)。當看到「文殊」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篇禮讚文是專門、特意稱讚、禮敬文殊師利菩薩的,所以我們先講了通題的「禮讚」,再講別題的「文殊」。「文殊」是古印度的梵語,是「文殊師利」的簡稱,這是一個音譯。把印度的梵語直接他的音,用漢語來標註叫音譯。他的原版的稱呼叫「文殊師利」,簡稱「文殊」,這是過去的舊譯。新譯像玄藏大師就譯為「曼殊師利」。翻譯過來(的時候),不同的翻譯家翻譯的有所不同,有些翻譯為「妙德」,有些翻譯為「妙首」,有些翻譯為「妙吉祥」。為什麼叫做「妙德」呢?《清涼山志》中就說到:「文殊師利菩薩萬德圓滿」,這是「德」,那麼他的一切功德都圓滿了,比如說: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六通等等這些功德全部圓滿,這是「德」。那「妙」字體現在哪裡呢?這每一功德都徹於法性,每一個功德都不是有為法的功德,也不是有漏法的功德,而是無漏無為的佛性功德的圓滿展現。所以每一功德稱合法性,法性真如不可思議,遠離了一切分別戲論,但同時又圓滿具足。那文殊師利菩薩所有功德是稱合法性而展現出來的功德,所以叫做「妙德」。就是這種功德不是分別思維所能測度的,叫做「妙」,「德」就是萬德圓滿。所以說「萬德圓明,皆徹性原」,一切功德圓滿都交徹於心性佛性的本源。那麼又翻譯為「妙首」,他以他的功德、智慧、辯才、慈悲在一切諸佛大會之中都作為上首。所以我們看到只要是大乘經典,有文殊師利菩薩出現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交代,說「文殊師菩薩他為上首」。就這樣的。「文殊師利」又翻譯為「妙吉祥」,這有兩種解釋。一種從事相上解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也隨佛降生在古印度。由於他的功德感召,當他出生的時候,在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的瑞兆,所以被取名為「妙吉祥」。是哪十種瑞兆呢?第一,當他降生的時候天降甘露,天降甘霖;第二,地涌七珍,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從地上湧現出來;第三,倉變金礫,倉庫裡面的無論是大米還是稻子、穀子、菽,麥子、小米、黃豆、綠豆、花豆、紅豆等等這些糧食都變成了金的,金穀子、金稻子、金麥子、金黃豆等等,這就是他的福德感召,這是一個吉祥的瑞兆;第四,庭生蓮花,在他家的院落裡面自然出生了蓮花,這也是一個非常吉祥的瑞兆;第五,光明滿堂,整個房間一片光明充滿,比如說六祖大師降生的時候,智者大師降生的時候也是這樣;第六,雞生鳳子,這個老母雞孵出來的,應當是雞孵出雞的,「龍生龍,鳳生鳳」的,但是這個雞,用雞蛋孵出來的卻是金鳳凰,這也是一個吉祥的瑞兆。所以在古書中也講,當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時候「有鳳來儀,麒麟出現」。這都是一個瑞兆;第七,馬產祥麟,馬生出來的就是麒麟,這個麒麟在中國也視之為吉祥的一個象徵;第八,牛生白犢,牛生出來的是純白色的牛,所以在《法華經》中說「如大白牛車,純一無雜」;第九種,豬生龍童,小豬生出來的是龍;第十種,六牙象現,六牙白象出現了。這就是他福德、他的功德感召。有些我們看到《百業經》中以及佛經中,還有我們在人世間也聽得到的,有些小孩出生的時侯會帶來很多的惡兆—家人出車禍、丟錢、得病等等不吉祥,或者怪鳥來嘰嘰咕咕。(文殊菩薩)他是在釋迦佛同時代,生在舍衛國,多羅聚落中,聚落就是城市,即多羅城市中。他是婆羅門的家族中,父親叫梵德,從母親的右脅中出生,身體是紫金色,剛剛墮地就能夠說話,就像天上的童子一樣,天人的小孩子突然出生就是五六歲的樣子,不會像我們(凡夫)的嬰兒慢慢、慢慢地成長,不是這樣的。而且還有一個稀有的景象,就是他頭上有一個七寶蓋(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七寶指的是硨磲、瑪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這七種。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玄奘大師譯《稱讚凈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他走到哪裡這個寶蓋都跟隨著他,為他遮風擋雨。文殊師利菩薩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與佛相同,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切十方諸佛的長子,這個長子就(是)能夠撐持門戶,繼承家業的,所以十方諸佛都把他們弘法利生的偉大事業託付給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也有真實的能力來荷擔如來的家業。文殊師利菩薩又是八大菩薩之一:第一,文殊師利菩薩;第二,普賢菩薩;第三,觀世音菩薩;第四,大墊至菩薩;第五,彌勒菩薩;第六,地藏菩薩;第七,除蓋障菩薩;第八,虛空藏菩薩,這八大菩薩分別有所主,文殊主智,普賢主行,觀音主悲,墊至主力,彌勒主慈,地藏主願,有些講法說主福德,除蓋障菩薩主消除障礙、罪障等,虛空藏菩薩主三摩地。這八大菩薩代表諸佛的以上所說的智慧、行、慈悲、願力等等,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諸佛的智慧,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諸佛智慧的總集,三世諸佛智慧身的體現。由於諸佛的智慧就是法性、無為法,「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異」。真如顯現的自然智慧也是遠離了生住滅,遠離了生住滅就是遠離了老衰,生老病死,因此永葆青春,永恆不變,因此代表諸佛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恆時現十六歲青春韶華童子相。文殊師利菩薩在我們震旦國、大支那國,也就是中國,是一個佛國。這是釋迦佛授記的,在《華嚴經》、在《文殊陀羅尼經》有記載,以及達摩大師的師父也是用智慧眼看到的,震旦國有大乘的氣象,所以後來佛法東流,從漢朝佛法就流入到中國,大乘佛教就非常、非常的興盛。代表大乘就的就是這些菩薩們,所以在中國特別受佛教徒恭敬、尊重、信仰的就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所以文殊菩薩又被列為中國四大菩薩之一,也是之首。是這樣的。文殊師利菩薩稱為中國四大菩薩之一,他代表了智慧。所以在許許多多的大乘經典里都有對他的描述,對他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對他的語言說法的辯才、對他的意的功德、慈悲和智慧、以及對他的願、對他的行、對他的利生事業這些有許許多多的描述。尤其在《華嚴經》和《文殊陀羅尼經》中,佛陀親口授記:在我們的中國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居住的剎土。像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這都是後來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的化身在這個地方化現了,然後人們把它才推崇、尊為這些菩薩的道場,而金色五台山是釋迦牟尼佛或者說毗盧遮那佛親口授記的。《文殊陀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佛告訴金剛密跡這樣說:「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秘密主金剛密跡,在我滅度之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這是站在印度這個方位來看,中國就是在東北方,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或者說印度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叫震旦,中國的古稱有震旦、有支那等等很多稱呼,後來才稱之為中國。震旦國按照我們現在就是山西五台山,山西省五台縣有一個五台山,過去叫五頂,那麼又叫清涼山,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在這個地方,這是他的根本道場,他在這裡「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所以按照《清涼山志》所述,文殊師利菩薩說法,為這些以報身佛,以法身無言地在說法,這些為有明悟心性的,能夠得到這種相當於寧瑪巴如來密意傳能夠得到的加持;還有現報身為地上的菩薩說法;以及以殊勝的化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為清凈的眾生說法;有些為羅漢、有些為菩薩、有些為清凈的眾生說法,那麼這一點在《清涼山志》以及歷代的感應錄中就記載。有善根的人朝拜文殊師利菩薩,朝拜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現金色身、具足相好,騎金毛獅子為之現身。還有文殊師利菩薩以小孩,以老人,以出家人,以比丘尼,以居士,以乞丐,以及以病人等,甚至以動物,乃至我們在《清涼山志》中講,五台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乃至一水,也就是山水土石、草木叢林無非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應化,都在為眾生說法。是這樣的,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點,應當生起一個很大的歡喜心。我們看到了佛經里釋迦牟尼佛金口所授記的、所預言的文殊師利菩薩住在我們中國,住在五台山,所以我們何其幸運啊!正因為文殊師利菩薩的加被,他的功德感召,所以從印度、從西藏、從蒙古許許多多的地方的信眾絡繹不絕地,千百年來來朝拜文殊師利菩薩,得到菩薩的加被和攝受。《華嚴經》中,釋迦牟尼佛也有授記,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收藏分享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白瑪拉姆(獅子)

管理員

2#

發表於 2014-10-17 09:53|只看該作者《大方廣佛華嚴經》中也授記說:在東北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清涼山,從過去一直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菩薩安住在這裡,現在有一位菩薩叫做文殊師利菩薩和他的一萬菩薩眷屬在這其中說法。所以,看了這些教證,我們就真實地生起一個信心。比如說,雖然剛才說的這其他的三大菩薩包括十方諸佛都具有大慈悲,都可以分身塵剎來利益眾生,但是對於我們業力凡夫來講,我們見不到法身佛,見不到報身佛,甚至見不到殊勝化身。但是只要你邁入到五台山,決定會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加被,而且按照傳記中記載,只要你發心朝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迎一千送八百」,一千里之外會迎接你,你走的時候會護送你八百里。而且傳記中講只要去五台山,絕對會見一次文殊師利菩薩,尤其在菩薩頂這個台階上,說每一天文殊菩師利薩絕對會走一次的。所以有些人就在那裡等,有些人善根好就現量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清凈相、殊勝化身;有些人見到特殊的一些(人),見了之後呢,自己也感覺是見到了文殊菩薩;而有些人見了也不認識,對面也不認識。剛才忘記了解釋「妙吉祥」,還有一種解釋。剛才是從事相上的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內在的義理上來作解釋。「妙」就是不需要斷二障,二障本來自性清凈的,這叫做「妙」。「吉祥」就是不用重新去修證,積功累德,重新產生功德,一切浩瀚無邊的功德本自圓成,本自具足,這是「吉祥」。有的時候也稱「妙吉祥勇士」,什麼叫作「勇士」呢?就是把輪迴和涅盤看作兩回事,看作有差別,看作是輪迴應當厭離的,涅盤是應當求取的,這些種種二元的分別、二取的分別、二邊的分別、染浸的分別統統消融到法界之中,叫作「勇士」。這是「妙吉祥勇士」。這樣我們就介紹了「文殊禮讚」。文殊師利菩薩不僅僅住在金色五台山,他的化身就像觀音菩薩一樣的,可以說塵塵剎剎都有他的化身。文殊早就成佛,所以按照密宗講,文殊就是初佛,是文殊普賢王如來。從法身普賢王如來自現了五部如來,就是自然顯現的,然後五部如來又度化地上的這些大菩薩,宣說大乘法。然後又在十方世界的化身剎土,三塗惡趣乃至人間天堂無不有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比如說剛才講到在印度有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還有鳩摩羅什大師在《維摩詰經注》中記載了一個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故事。有一次有一個美女特別、特別地莊嚴,漂亮,貌若天仙,傾城傾國,當時有很多男子都非常愛慕她,都想得到(她)。她其實是一個高級的妓女,身價很高,一般沒有錢的是沾不上邊的,那麼後來有一個王子出千金讓她陪他去娛樂、玩耍。(王子)就用寶車載著她,在出行的時候,這兩個人,這個妓女和王子其實在過去佛前種了善根了,所以現在該得度了。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化現了一個美男子出來,他的美貌完全勝過了這個王子,讓這個妓女不由自主地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下了車就跟他跑去了。跑到樹林中她就想跟他嬉戲玩耍,但突然這個美男子就死掉了,而且死了之後膨脹、壞爛、發膿……這一系列一般是有過程的,但是他這個過程是很快的就出現了,我們修不凈觀的九種想都出現了。然後這個女人生起一個很害怕、很恐懼也很厭離的(心),對男女的這種欲愛、性愛就徹底地生起了一種厭離心,同時文殊師利菩薩加被她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這樣一個公案。還有在印度,比如說月光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還有寂天菩薩也是文殊菩師利薩的化身,還有陳那菩薩也是被憤怒文殊所攝受的,辯才無礙。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在古印度他的事業和他的化身有很多的,我們剛才就點到幾位。再看佛法流傳到我們漢地,華嚴宗的初祖杜順和尚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杜順和尚)開創了華嚴宗,主要是他講了《華嚴法界觀》。這個論典造成後,他就祈禱發願,說:「如果我造的論典稱合佛意,如實地揭示了如來的真實意的話,那麼這個書扔在火裡面不會被燒毀,如果沒有稱合佛意,就讓它付之一炬,灰飛煙滅。」這樣發願以後把這個書投到火中,不但沒有被燒毀,而且華嚴海會的菩薩頓時顯現。他有許許多多的神跡,比如啞巴,他對著啞巴說:「你說話!」,啞巴就開口說話;聾子聽不見話,他加被後就能聽到話了;(對)精神失常的人,他就入禪定打坐,一會這個人就正常了,安靜下來。還有一個公案,對他特別有信仰的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孩子視若掌上明珠。有一天抱過來讓他加被,賜福,能夠讓這個孩子長壽百歲,福壽綿長,結果他抱著這個孩子就扔到湖裡面了。哇!這兩夫妻當時就愣住了,再反應過來就是無比的傷心和痛苦。再一看,從湖中湧出一個人,人呢,還是鬼呢?應當是人吧,他說「你們倆個是我的冤家對頭,我這一世投生到你們家裡,主要是來報仇的,但是現在有菩薩超度我,那麼就此了結了!」所以他老人家有許許多多奇異之事。他在終南山種地,住山種地,他圈一塊地,劃個界限,然後就給這些蛆蟲螞蟻下逐客令:「這個地方我已經選了,我要種地的,你們還是快快的搬走!」這時就看到這些小蟲子從地裡面爬出來,螞蟻都開始搬家,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他就說他生生世世斷掉偷盜,所以不會丟東西的,沒人會偷他的東西,他把他的鞋子掛在城門上,好象幾個月沒有人去動他的鞋子。怎麼知道他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呢?他快圓寂的時候,有一位弟子依止了他很長時間,這個弟子就是想朝五台山給他請假說:「師父啊,聽說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和上萬眷屬住在那裡,我要到那裡去朝拜求加被。」師父說:「我子漫波波,尋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杜順和尚給他說:我的徒弟、我的弟子啊,你到處奔波、參訪、行腳,叫「我子漫波波」到處行腳,到處參訪,「漫波波」。「尋山,」,繞五台山去朝拜,你禮的只是五個土坡、土疙瘩,「文殊只這是」,文殊就是這個,「何處覓彌陀」呢?還到哪裡去找彌陀呢?這就是顯露他的真實身份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但弟子呢,平時看師父也是人,怎麼能夠跟文殊菩薩扯上關係呢?所以就沒多想。佛法很不可思議,有外意、內意、密意的,《宗鏡錄》中就解釋不是這樣的,說:「我的弟子,你到處行腳到處參訪,奔波流浪,你去朝的只不過是五個土疙瘩,這是向外馳求,向外攀緣、求取,文殊就是這裡了——自心,還到哪裡去找彌陀佛呢?」意思要勸人反觀自照,「須臾返照,勝卻前空。」這也是《涅槃經》中說的「回首是岸」,「回頭是岸」。我們一般解釋「回頭是岸」就是一個人造了很多惡業,讓他改惡行善叫「回頭是岸」。其實按照心性法門上解釋,我們的六根緣六塵,生六識,向外去攀緣,這叫「離家流浪奔波」,能夠反觀當下的心性就叫「回頭是岸」。是這樣的。那麼這個弟子呢,師父給他指點,他也沒有明白,後來就長途跋涉,到了五台山。也非常虔誠,到處去朝拜、禮拜、祈禱、念誦,一直沒有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有一次見到了一個老人,老人就問他:「出家人啊,你在這裡幹什麼呢?」他說:「我來朝山,禮拜文殊師利菩薩。」他老人說:「哎呀,你搞錯了,文殊師利菩薩不在五台山。」這聖者忽悠凡夫人怎麼都會忽悠上的,說文殊師利菩薩不在五台山,其實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那位老人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徒弟問:「那麼在哪呢?」老人回答:「他就在陝西」,當時杜順大師住終南山附近,「他在陝西,他就是杜順和尚!」杜順和尚,其實杜是他在家的姓,他的法名叫法順大師,華嚴初祖。這弟子一聽,唉喲!這叫捨近求遠了!而且這個時候就想起師父的那四句話,在他的耳畔,在他腦海里就響起來了。「我子漫波波,尋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當時豁然大悟了,豁然明白了,就給老人告辭了,拔腿就走,匆匆忙忙、歸心似箭地要去見師父。以前依止了多長時間不知道師父真實面目,現在經人指點明白了哦!文殊在那裡了!所以就日夜兼程往回趕。結果走到一個地方,有被一條河橫住了,而且發大水,過不去了,這樣就拖延了一段時間。當他回去的時候,師父已經壽終正寢,往生了,圓寂了。你說你徒弟就等在五台山等師父吧?他又回老家了。師父圓寂了,肯定回他老家五台山了。從此之後,大家知道杜順和尚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這些故事公案還有很多,比如說有名的寒山,他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在藏傳佛教中,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有很多很多,比如說國王赤松德贊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薩迦班智達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還有寧瑪巴的無垢光尊者、格魯巴的宗喀巴大師以及他的弟子克珠傑;覺囊巴的達拉那他,他是無垢光尊者的化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還有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還有蔣揚欽哲旺波,等等,有許許多多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住持佛法的事業。這裡說的《文殊禮讚》,正因為文殊菩薩在十方世界乃至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印度、在漢地、在藏地都有很大的影響,都有殊勝的化身。文殊師利菩薩和我們有大因緣,因此祈禱、讚歎、皈依、供養文殊師利菩薩,會獲得巨大的加持,尤其祈禱文殊師利菩薩能開啟智慧。法王如意寶也說:「在這個五濁惡世,要想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祈禱文殊師利菩薩,他的加持來得很迅猛」。所以法王如意寶過去在興建五明佛學院的時候,以及攝受弟子時,讓大家念文殊心咒一億。平時也讓弟子祈禱文殊師利菩薩,修文殊菩薩的各個儀軌,我們佛學院的初十會供,也是主要修文殊會供法。後來1987年帶著上萬的弟子到五台山朝拜,現量見到了文殊師利菩薩。從那之後,法王如意寶就講一些深的《因明》、《中觀》、《現證》,等等,這些甚深的法,弟子就在法王如意寶的加持和文殊師利菩薩的加持之下,不知不覺就智慧大開。法王在世在1999年統計了學院當時就有300多個堪布、法師,現在就更多了。這些都得於文殊師利菩薩的加持,否則的話甚深的經典、論典,沒有智慧的人是很難理解的。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就介紹到這裡。這個《文殊禮讚》就是對文殊師利菩薩的禮敬讚歎文,這是第一個贊題。第二人題,就是作者,有些版本中標出「吉祥智慧功德賢」這樣的一個尊者造的,按照另外一個文殊禮讚的傳承源流中講到,其實他不是一個人造的。在印度那爛陀寺,在佛教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影響非常巨大的,也就是佛教最大的學府,最大的佛教大學,就是那爛陀寺,也是我們玄奘大師留學的母校吧。現在在印度還有它的遺址,在那個地方後來還建了一個玄奘大師紀念館。在這個地方,當時佛法非常的興盛,無論顯宗、密宗、大乘、小乘都非常興盛,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班智達、大修行人,比如說我們認為的龍樹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提婆菩薩等等這些大菩薩。尤其甚深中觀派的這些大論師,包括廣大行派的戒賢論師等也是那爛陀寺出來的,以及我們寧瑪巴的傳承祖師蓮花生大士也是那爛陀寺當過大堪布、大法師的。在那爛陀寺當時有五百個大班智達,有一天晚上,在夢中就有空行母,還有本尊護法就給他們傳授了《文殊禮讚》。第二天醒來,大家都共同說很奇怪,昨天做了一個夢,有讚歎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個讚歎禮敬文,是這樣這樣這樣的。大家念出來,都感覺非常吃驚,為什麼呢?異口同音,五百個大班智達念出來竟然一字不差,完全相同,大家就感覺這個讚歎文是有大因緣的,具大加持的,所以把它結集成文,後來大家祈禱文殊師利菩薩主要念誦這個。那這個讚歎文在印度就開始各大寺廟興盛,尤其是從那爛陀寺一興盛,其他地方自然就會興盛的。後來傳到藏地,以及在民國期間由法宗法師、觀空法師,還有能海上師都翻譯了,然後讓他們的弟子念。在這個時代,法王如意寶攝受漢族弟子,每一天上課之前都念文殊禮讚。所以現在法王的四眾弟子遍及全世界,然後法王的再傳弟子們,也就是由法王的嫡傳弟子傳給再傳弟子,都是在上課之前、修法之前念誦《文殊禮讚》,所以這個讚歎文風行天下、遍布全國全世界。當然還有說印度的格魯巴、薩迦巴、噶舉巴、寧瑪巴的很多大德,他們也有這個傳承,祈禱、念誦這個《文殊禮讚》。所以這個讚歎文是不分教派的,大家都持誦,因為他無比的加持和他的特殊殊勝性。我們今天就講解這個《文殊禮讚》(解釋題目)。所以這個人題,一種就是「吉祥功德賢尊者造」;另外一種就是五百班智達,也許是由他(吉祥功德賢尊者)結集成文的,不管怎樣,這是一個來源清凈的祈禱文。今天就講到這裡。我的QQ名叫獅子,把兩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誤會~:)祈禱加持我等之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違緣,祈禱加持修行得究竟。TOP白瑪拉姆(獅子)

管理員

3#

發表於 2014-10-17 09:54|只看該作者《文殊禮讚》講記(二)—— 凈戒法師 講授頂禮無比具德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師利菩薩!頂禮前譯浩瀚三根本!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文殊禮讚》。此次講解《文殊禮讚》共分四科,第一科是解釋題目,第二科是解釋譯禮句,第三科是宣說功德利益,第四科是解釋正文。以上講完了第一科解釋題目,現在進入到第二科解釋譯禮句。譯禮句就是「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是梵語,翻譯過來有皈命、皈敬、頂禮這些意思。由於有諸多的意思,所以僅僅翻譯一個意思,就會漏失其他的意思,所以不翻。因此無論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觀音菩薩」,等等,都用「南無」這兩個字,就是皈敬、皈命、頂禮的意思。所以這裡從「南無」就可以看出,是作者,這裡應當說是翻譯家的一個頂禮句。這個譯禮句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叫做譯禮句,就是翻譯家在把這個文--《文殊禮讚》文,從印度梵語翻譯成藏語的時候,加的一個頂禮句。我們知道佛弟子造論典之前,為了求得佛陀、佛法僧三寶或者本尊的加被,遣除違緣,成就順緣會在論首,造論之初會做頂禮。同樣,一些譯師為了翻譯的事業,能夠消除一切違緣,成就一切順緣,所以也加一個頂禮句。在過去的最初,從印度梵語,翻譯成漢語的頂禮句,有些有,有些沒有,而且有些頂禮佛,有些頂禮菩薩,有些頂禮法。頂禮佛,佛也有很多,法也有很多,僧也有很多,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翻譯密宗的就要頂禮自己的本尊,空行,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也有這樣的。到後來,在西藏出現了一個菩薩國王,就是赤熱巴巾,他被認為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他在世的時候,就恭敬,尊重,供養三寶,尤其展開了譯經的事業,把譯經更規範化,更系統化。在那個時候,他就規定了以後翻譯佛經應當頂禮一切佛菩薩,翻譯經藏頂禮一切佛菩薩,翻譯律藏頂禮一切智智尊,翻譯論藏就頂禮妙吉祥或者說文殊師利菩薩。這篇贊文可以說是佛弟子所造的論典,因此頂禮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說這裡有兩個必要會加義理句。第一個就是遣除違緣,成就順緣,讓翻譯事業吉祥圓滿。第二個遵守當時藏王赤熱巴巾的規定,所以加了一個頂禮句。我們看這個頂禮句「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是印度梵語,翻譯過來是皈命、皈敬、頂禮的意思,屬於五種不翻中的多含不翻。也就是說,這是譯師在翻譯這篇禮讚文的時候,對於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個恭敬頂禮。所以首先他皈命,也就是皈依的意思。把自己的生身性命都皈投給文殊師利菩薩,表示完全的信賴,完全的投靠,完全的,徹底的依賴信仰。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命根是最珍貴的,那麼把生命都能夠獻得出來,還有什麼不能夠拿出來的呢?這就表達了譯師對於文殊師利菩薩無比恭敬、無比信仰推動下的一種行為,就是皈命。皈敬就是對文殊師利菩薩皈依、恭敬。就是想到文殊師利菩薩無比的功德,所謂功德巍巍。又想到自己非常低下,所以,敬是敬重他人的功德,功就是謙退、謙虛,想到自己功德鮮少,想到文殊師利菩薩功德巨大,功德圓滿,功德巍巍,所以就發起了一種無比的恭敬心,要皈敬。頂禮就是對文殊師利菩薩五體投地,三門清凈的頂禮。頂禮有上品頂禮、中品頂禮、下品頂禮,有這些不同的頂禮,這些頂禮我們就不用多講了。還有華嚴宗講到的,十種禮,其中前面三種禮,都是不如法的頂禮,後面七種禮都是非常如法的頂禮,這也是頂禮的一種,這是頂禮的分類。在這裡這個頂禮就是中下品頂禮,作為中下品頂禮他是有二取的,能禮所禮是儼然存在的,儼然顯現的。從「南無」就可以看出能頂禮的人,能皈命的人,能皈敬的人,就是譯師。他的身語意,清凈的身語意推動下的五體投地的頂禮,所以能禮是譯師的身語意,清凈身語意,就像《普賢行願品》中講「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也是這樣的。那麼所禮的是什麼呢?「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這是所禮的對境。「大智」和「菩薩摩訶薩」都是修飾「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具有圓滿的大智慧。一般我們講智是了解、通達、抉斷事相的,也就是對於顯現的染凈、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的一種了達、通達、了知。慧就偏重在勝義空性,所以第六度叫做慧度,第十度叫做智度。這是從差別上可以這樣講的。「智」,訣斷為智。「慧」,揀擇為慧,有這樣的釋詞,但是有些地方其實「智」、「慧」是不分家的,不分別的,就是合用的。無論是了達事相的,還是了達理性的、真理的、真如的,都叫做「智慧」。在這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代表了無論慧度所攝的了達空性、如所有的智慧,還是智度通達的事相上的染凈諸法的,都屬於智慧,指這裡智慧的範圍。而且這種智慧已經達到究竟圓滿,和諸佛的智慧無二無別,不是凡夫的世智辨聰,不是外道的邪知邪慧,也不是聲聞獨覺的偏空智慧,也不是道位菩薩的入定的如所有智,了達空性的智慧和出定辨別顯現法的,這種俗智。入定叫做真智,又叫做根本智,出定叫做俗智,又叫做權智,也不是這種菩薩道位。而是二智圓滿,或者說究竟法身一切智智,這叫做「大智」。其實這種「大智」就是《華嚴經》中講到的「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前面「文殊師利」已經講了,就是妙吉祥、妙得、妙首,或者說妙吉祥童子。「菩薩」是所有發起菩提心的,所有入大乘道的行人的一個統稱。在《入行論》乃至《菩薩瓔珞經》在《瑜伽菩薩戒》中講,凡是發起菩提心都叫做菩薩。菩提心是什麼呢?為利眾生願成佛,以悲心關照眾生,以智慧緣佛果,這樣悲智雙融、悲智並用的具有這兩種心的士夫,補特伽羅就稱之為菩薩。這個菩薩從最初入到剛剛發起一念菩提心,以及到十地究竟都叫做菩薩。還有一種,雖然是佛,但是倒駕慈航,得果不舍因行的菩薩,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等等,這些八大菩薩為主的,雖然得到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但是不住佛果,現因位的菩薩身,再來發菩提心,再來行菩薩道。也屬於菩薩。比如說「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就是又稱之為倒駕慈航的菩薩。所以菩薩的分類就是有幾種,乃至我們按照五道十地來講,資糧道的菩薩,又有下資糧道菩薩,中資糧道菩薩,上資糧道的菩薩;加行道暖位的菩薩,頂位的菩薩,忍位的菩薩,世第一法位的菩薩,歡喜地的菩薩,離垢地的菩薩,發光地的菩薩,焰慧地的菩薩,難勝地的菩薩,現前地的菩薩,遠行地的菩薩,不動地的菩薩,善慧地的菩薩乃至法雲地的菩薩,這些都叫做菩薩。菩薩又以是否證悟勝義空性而分凡夫菩薩與聖者菩薩。凡夫菩薩沒有證悟勝義空性,也就是沒有勝義菩提心,所以從下資糧道,一直到世第一法位之間,都是凡夫菩薩。從一地以上到十地末位都是勝義菩薩了,當然包括剛才講到的,果地不舍因行的菩薩或者倒駕慈航也叫做菩薩。這個菩薩,剛才我們講了類別。「菩薩」也是印度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菩提」翻譯為正覺,「薩埵」翻譯為有情,或者勇士。首先看菩提勇士、菩提正覺有情。一些有情發起了要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要誓求無上的佛果,這樣的眾生叫做正覺有情,或者稱之為覺悟的有情。他們已經開始從無明迷夢中開始覺醒了,知道所有的眾生是自己的老母,需要報恩,需要盡孝。也同時知道要想報恩盡孝,必須要獲得佛陀的圓滿的智慧,所以他們開始覺悟了,覺醒了,叫做覺醒覺悟的有情。「菩薩」又翻譯為大道心的眾生,「菩提」翻譯為道,「薩埵」翻譯為有情,我們知道凡夫只是求自己暫時的自身利益,或者一家人過上小日子,過上小康的日子,或者自己的一個家族,或者自己的一個家鄉,或者最多一個國家,而且是名利心,貪嗔痴推動下的,這樣的一種心。天人的心也是為了自利,也是有這種煩惱推動。而聲聞獨覺僅僅求自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都是發心不夠廣大。而大道心的眾生,所緣的眾生是「乃至虛空世界盡」,盡虛空的四生十類的一切有情,然後所求的佛果是福智圓滿、三身圓滿的廣大的佛果,而且中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積累廣大無邊的資糧。這些需要很大的心量,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人才能夠做到,因此稱為大道心的眾生。再看菩提勇士,正覺勇士。正覺就是佛果的,追求佛果的一個勇士。勇敢體現在哪裡呢,不是說拿著刀,拿著槍或者發明創造了很多的先進的武器,用這種戰略戰術殲殺了多少的人,不是這樣的。或者說跟人單挑決鬥的時候,身上被捅了幾刀,還是特別勇猛的,然後能夠殺敵制勝的,這些都不叫勇士。這些《入行論》中就說,差不多跟屠夫一樣的,只是割截屍體,砍殺屍體一樣的。真正的勇士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些人只能殺世俗的怨敵,真正了義的怨敵就是貪嗔痴的煩惱,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這些敵人很難降伏,我們知道英雄難過美人關,就是貪慾斷不掉,嗔恨斷不掉,甚至非想非非想的這些天人都斷不掉,別說世間的英雄豪傑了。就是無始以來的這種煩惱習氣,太久以來盤踞在我們的心地上,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今生傷害我們,來世傷害我們,把我們的一切善根斷盡,不能讓我們得解脫。所以暫時會害我們,究竟會害我們的就是煩惱。把我們扔在三途惡趣就是它,把我們的功德徹底喪失的就是它,這個煩惱,它是真正的仇敵。但是輪迴中的眾生,沒有一個人在煩惱面前打勝仗的,即使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馳騁沙場的這些英雄們,勇士們在煩惱面前那可以說也是束手就擒,一點點辦法都沒有的。只能乖乖的投降做它們的俘虜,受它們的奴役。這個我們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書,就看這些名人們,在財色名食睡,在色聲香味觸法面前,煩惱表現的比一般的人更熾烈,就是很多偉大的人,他們的煩惱表現的淋漓盡致。有些稍微有修養有道德的,也只是壓制而已,對煩惱他們是毫無辦法的,束手無策的。而這個菩薩能夠斷掉難以斷除的這些無量無邊的煩惱,披上鎧甲,毫不畏懼的要把煩惱斷掉,不僅你要斷自己的煩惱,還要斷眾生的煩惱,所以他是正覺勇士。而且三大阿僧祇劫,這麼漫長的道路上,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毫不退怯,有大英雄的氣概,氣勢,這就是勇士。還有三大阿僧祇劫,這麼漫長的時間要修行,要度化眾生,沒有大勇氣的人聽了都會嚇暈過去的,這也體現了他的一個勇氣。第三,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需要鍥而不捨的修鍊,這些沒有大的勇氣是無法成辦的。所以稱之為菩提勇士。第四,面對著胎卵濕化,尤其輪迴中的濁惡世間的凡夫眾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的眾生,菩薩面對他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始終不退怯。發起了「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的弘誓大願,所以稱之為勇士。所有菩薩的願可以歸納在四宏誓願。這四宏誓願就體現了一個勇士,大英雄,大豪傑的氣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就是菩提勇士。「摩訶薩」也是印度梵語,翻譯過來叫做「大」,就是大菩薩的意思。「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大菩薩,一般來講,登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叫做大菩薩,或者八地以上,無分別智慧已經自在了,出入定的差距非常小了,已經斷掉了煩惱障,完全清凈了,對三清凈地的菩薩稱之為大菩薩。所以有幾種,一種登地以上就可以叫做「大」了,因為證得法性真如。法性真如,究竟如虛空,廣大如法界。所以稱之為「大」。第二種講法,八地以上的菩薩叫「菩薩摩訶薩」,因為斷掉了煩惱,無分別智慧獲得自在。這裡的「摩訶薩」特指「文殊師利菩薩」,久遠劫來已經證得無上佛果。得果不舍因行,再來示現為菩薩身。他無論是智悲力,神通,辯才,都是超越了一切聲聞獨覺菩薩,所以在諸佛菩薩的弟子,菩薩之中是菩薩中的首領,菩薩中的上首,因此稱之為「大」。摩訶又翻譯為「大」、「多」、「聖」,有「大」、「多」、「聖」幾個含義,這些在《大智度論》中就講這些大聲聞,同時就講到了「大」、「多」、「聖」,這個詳細的參考《大智度論》。還有在《十地經論》中,世親菩薩說,之所以稱為「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原因在於他的「願大」,他的「行大」,他的「度生事業大」。文殊師利菩薩的願,就是普賢菩薩的願。所以說「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還有文殊師利菩薩在經中說,有十大願,這些在《千缽大教王經》中有記載,那些願才叫大呢!從願的對境的眾生,從發願的意樂廣大,以及從發願的時間久遠,都體現了一個願大。就像普賢行願品,每一願都是「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叫做「願大」。還有在經中講到,文殊師利菩薩發了十八大願,因此稱之為「願大」。第二個「行大」,三大阿僧祇劫行持大行,尤其像文殊師利菩薩,已經得到無上佛果,再不舍因行,就是華嚴中的這種普賢行。得果已經是安住圓滿的佛性,真如法身現前,這個法身示現不舍因行再發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稱和法界的,他的菩薩行叫做普賢行。以及一切一切積集的行,這就是華嚴中的事事無礙的普賢妙行了。所以叫做「行大」。以及「度化眾生的事業大」。所以在《文殊剎土莊嚴經》中就講到,文殊師利菩薩短時間度化的眾生,百千萬億的佛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的數量,比不上文殊師利菩薩一劫度化眾生的數量。所以說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他的功德,甚至已經超勝了諸佛,因此稱之為他的「度化眾生的事業大」。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諸佛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到彌勒菩薩,進入到大寶樓閣裡面,彌勒菩薩給善財童子介紹文殊菩薩。其實善財童子最初發起菩提心就是文殊菩薩的恩德,啟發了他對於解脫的信心,對三寶的信心,讓他入於信門。這個信,要信法界,要信真如,要信解脫,要信三寶真實三寶,其實他有智慧的層面,否則的話就落於迷信了。之後他才不斷的在菩提道上,依止了一位又一位的善知識。圓滿了種種的菩薩行,如海的菩薩行。到參訪彌勒菩薩的時候,彌勒菩薩住在十地末位,等著要成佛,住在補處位。這個補處和成佛之間就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他是成佛的最近的近因。其他我們說最初發的菩提心,當然也是成佛之因,但那是遠因,十地末位的是正因。所以彌勒菩薩就給善財童子廣說了成佛之因的菩提心,用種種比喻介紹了二百二十種菩提心。這就是他因地,他本身的法門,修菩提心,圓成圓滿的菩提果。講完之後,他介紹善財童子再一次依止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時候再去尋訪文殊師利菩薩。善財童子告別了彌勒菩薩,去尋訪文殊師利菩薩。但文殊到底在哪裡呢?他也找不到。這個時候心心念念憶念文殊的恩德,憶念文殊的功德,心中特別渴望見到文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時文殊師利菩薩他有感,文殊師利菩薩已經從一百一十由旬之外伸出手來,直接摩善財童子的頂。這就說明文殊菩薩是佛地,「一百一十」,按照《華嚴註疏》中講,超過了十一地,一百一十,每一個十是一地,十代表圓滿,這樣一百一十就是超過了十地,進入到十一地。那有些說十一地那不就成佛了嗎?十地過來十一地,叫做等覺地。所以文殊再見普賢的時候,就入於普賢境界之中。所謂入於毗盧性海,華藏玄門。那個時候與文殊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彌勒菩薩就對善財童子說:文殊的大願,不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所有的。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的所有大願的總和,比不上文殊菩薩的大願。他不僅僅有一個願,而且由願力推動發起了大行,菩薩大行。菩薩大行歸納就是六度四攝。他的這個行極為廣大,他的願無量無邊,所以能夠出生一切菩薩的功德。得到這些功德的時候,他沒有滿足,沒有自滿,沒有休息,沒有停止。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常為一切諸佛之母。所以說:「三世覺母智難量」。在《文殊贊》中說「三世覺母智難量」,文殊菩薩也是無量諸佛的老師,教化一切眾生。他的美名被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乃至眾生所聽聞,也就是美名遍揚十方世界的。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具有大願大行度化眾生的大事業,所以稱之為「摩訶薩」。總而言之,在這裡作者以清凈的身語意,帶著無比的清凈信,欲樂信,勝解信,三信推動。由三信以及對文殊師利菩薩的感恩心,也就是信心、恭敬心、感恩心,來五體投地的,三門恭敬的頂禮三世諸佛智慧總集的文殊妙吉祥大菩薩。我的QQ名叫獅子,把兩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誤會~:)祈禱加持我等之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違緣,祈禱加持修行得究竟。TOP白瑪拉姆(獅子)

管理員

4#

發表於 2014-10-17 09:54|只看該作者這樣我們講完了譯禮句。接下來講第三科:宣說功德利益。宣說功德利益分為兩科,第一科就是,在這裡我們宣說文殊菩薩功德利益目的何在,第二正式宣說文殊菩薩的功德利益。其實就像剛才《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就宣說了,彌勒菩薩說:文殊菩薩的大願超過了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一切菩薩願力的總和。他的行為廣大無邊,由願行出現無量無邊的功德。他作為諸佛之母,作為諸佛之師,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在《本生心地觀經》中也講:文殊師利菩薩是佛道中的母親。一切眾生都因文殊而發心的,都因文殊而成道的,包括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我們宣說文殊菩薩功德,目的何在呢?就在於啟發我們對文殊菩薩的信心,恭敬心。由信心,恭敬心推動,我們一遍、兩遍、三遍、乃至百遍、千遍、萬遍念誦《文殊禮讚》。祈禱文殊師利菩薩,獲得他的加被,獲得他的攝受,目的就在於這裡。所以大家要清醒的知道,我們宣說功德利益的目的,就是激發調動我們對文殊師利菩薩的信心,恭敬心,感恩心,尊重心。由這種心推動之下,我們想獲得文殊菩薩的攝受,獲得文殊菩薩的加被,乃至想獲得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悉地和成就果位。你要想獲得這樣的悉地成就,這就是有了「欲」了。所以佛在經典,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都講,「欲為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希求善法,於所緣境希望為性,就是我們所說的興趣愛好。由這種興趣愛好就開始念誦、祈禱、禮拜、觀想,這就是宣說功德利益的目的。這是第一科,那麼第二科正說功德利益。正式的宣說文殊菩薩所具有的功德利益,佛在經中說:「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我用一劫、兩劫乃至百千劫是演說不盡的,他的功德無量無邊。而且他的功德是稱和法性的,法性真如海是無邊無際的。所以我們所有具有分別心的聲聞、獨覺、菩薩,包括十地菩薩也無法測知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無論他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事業功德、功德功德等,這些功德,我們都無法了知的。乃至文殊師利菩薩一毛孔的功德,我們都無法演說盡的。但是在這裡,相應於我們凡夫眾生的心,在諸多功德之中,依靠佛經、續部、論典、傳記中記載的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擷取少分,擷滄海一滴,來加以闡述,以期讓大家生起信心,我們所說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就像剛才所說的《華嚴經》中所宣說的文殊菩薩的願、行,以及文殊菩薩所出生的無盡的功德,他度化眾生的事業,是諸佛之母,諸佛之師,教化一切眾生,具有廣大的名稱,等等。這些也是文殊菩薩的功德。文殊菩薩,我們剛才也講了,他是得果不舍因行。得的果是什麼果呢?佛果,菩提果。他什麼時候得到佛果的呢?按照他的本源來講,他真實的情況來講,這個是無法測知的,久遠劫來早已成正覺。但是在佛經中記載,文殊菩薩過去成佛,現在成佛,未來成佛,三世都成佛。《首楞嚴三昧經》中就講到:「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在南方世界,有一個國土,叫做平整世界,這個世界地平如掌,有佛叫龍種上尊王佛。他在南方平等世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他的壽命有四百四十萬歲」,住世這麼長時間,「之後佛入於涅槃」。那麼這個龍種上尊王佛,他是由哪個菩薩成佛的?就是由現前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在座,說就是這位文殊師利菩薩,他過去是龍種上尊王佛。念過《八十八佛懺悔文》的人就知道,八十八佛中有龍種上尊王佛,這八十八佛願力宏深,能夠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憫念眾生,凈除眾生的罪業,凈除眾生五逆十惡,以及偷盜常住等這些罪業。龍種上尊王佛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具慈悲喜舍,具大願力,能夠凈除眾生罪障。在《處胎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說過去我是做為釋迦能仁,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上師,師父,現在我示現為佛的弟子,為什麼?其實我過去就成佛了,只不過一個世界不出兩尊佛,所以我就示現為菩薩,來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從這裡也能夠看出,他過去早已成佛。這是過去世已經成佛。再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也成佛。《央掘摩羅經》中說:在北方世界,有一個常喜國土,在這個國土中現今有佛住世,他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這位佛他是哪個菩薩成就的呢?就是現在的文殊師利菩薩。剛才那個教證再補充一下,在過去已經成佛「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這一頌還省略了一下。《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中說:「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就是說:我過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能仁大師的師父,老師,上師,那麼現在我為了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所以化現,示現做佛的弟子,說我證得的這個佛道極為廣大,而且清凈沒有增,沒有減。我安住在佛位的時候,功德也沒有增加,我現在示現為菩薩也沒有減少,這說明了他本身就是佛。我本來想示現佛身,但是一個世界不出現兩個大師,兩位佛陀,所以我就示現為菩薩,來聽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其實我過去成佛,我的佛剎叫無礙佛剎,我的佛名叫做升仙尊佛,升仙尊佛就是我孺首,「孺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一種異稱,這是講他過去成佛。在《央掘摩羅經》中講現在成佛,《央掘摩羅經》第四卷中說:「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央掘摩羅經》中佛告訴波斯匿王說:在北方世界,從這裡一直經過了四十二個恆河沙,這麼多個佛的世界,有一個國土,有個世界叫做常喜國土,常喜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菩薩成佛,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他現在正在住世,教化眾生。中間又介紹了很多功德,最後總結了說,這個如來不是其他人,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就是那尊佛。就是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提到這尊佛,大家也不陌生,也非常熟悉,這也是八十八佛中的一尊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也是具有大慈悲喜舍心,大願力能夠凈除罪惡眾生的極大罪障。可見文殊師利菩薩願力宏深,慈悲心切。這是講過去佛,然後未來文殊師利菩薩也會成佛,在《文殊剎土莊嚴經》,其實有些說是一部密宗的經典,有些說收在《大寶積經》中的一品,一會。文殊師利菩薩從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來,發了十八種大願,嚴凈了國土,也就是莊嚴國土,當來成佛,成為普現如來,在《大寶積經》中稱為普現如來。他的佛土在南方世界,這個世界的名稱叫清凈無垢寶石世界 ,還有在《華嚴經》中說:「東方世界,十佛剎微塵數的世界,有一個菩薩叫做金色,他當來成佛叫做不動智,也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不動智如來,這也應當指現在成佛」。由此可見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現在、未來成佛。還有剛才說《文殊剎土莊嚴經》,這部經典裡面就介紹了文殊師利菩薩,他的願力,他的功德,尤其講了他的每一個、每一個願。就像我們《無量壽經》中講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薩時,所發四十八大願,一個一個介紹。那麼在這部經典裡面,一一介紹文殊師利菩薩所發大願,成就的國土,以及攝受的眾生,他的世界比阿彌陀佛的世界還殊勝百千萬倍。為什麼呢?因為他行持菩薩道的時間太久遠了,甚至成佛之後還來莊嚴國土,還來利益眾生,所以他成就的國土,利益的眾生,數量超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世界攝受的眾生事業那已經是不可思議了。但文殊師利菩薩國土勝過阿彌陀佛國土。他當時成佛,在《寶積經》中說叫普現如來。但是在《文殊剎土莊嚴經》中叫普見如來。在《文殊剎土功德莊嚴經》中這樣說:「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由他百千如來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福多於彼。」這是讓我們無法想像的。說受持俱胝那由他,「俱胝」就是百萬,「俱胝」、「那由他」這些都是很大的數量詞,然後再乘以百千,受持的是誰的名號呢?諸佛如來,究竟果位的功德圓滿的如來的名號,有人受持這麼多的如來的名號。另外有人受持文殊師利菩薩,童真菩薩。也就是「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或者「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這兩個人所得的善根和福德,哪個大呢?受持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比受持那麼多佛的功德還大。經中又說:「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況要稱念文殊菩薩當來成佛的普見佛,普見如來的名號,那就更加不可思議了。為什麼文殊菩薩的功德這麼大,稱念文殊菩薩會獲得如此超勝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呢?經中說:「何以故,彼俱胝那由他百千如來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是故但以稱頌妙吉祥名,所獲勝利不可思議,況復如前依法誦持,所獲勝利更無盡際。」就是這些俱胝那由他百千如來利益眾生,饒益眾生比不上文殊師利菩薩在一劫中所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廣大,殊勝。所以僅僅稱頌妙吉祥的名字,獲得的勝利超過了前面受持諸佛的名號。這種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議的,何況按照經中所宣說的依法去誦持,所獲的利益那就不可思議了。同樣,我們了解了《文殊禮讚》,了解了文殊的真實功德,帶著信心,恭敬用猛力的心去祈禱,禮拜,功德是無法言說的。因此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一個大成就者,也是大智者,他說:「如果以增上清凈意樂,每日持誦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依次就能得到清凈罪障,受持所聞的法。」也就是說念一遍的話能夠清凈很多的罪障。念兩遍的話,念七遍的話,受持所聞,就是說你今天聽完的經典、論典就能夠受持。念二十一遍的話,說法無畏,所以有些人說法的時候很緊張,很害怕,十五個桶子打水一樣的,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那麼這個時候你念二十一遍(就得到)說法無畏。以及念百遍的時候,就會得到總持陀羅尼,能夠不忘。再念千遍等摧伏一切外道的爭論,跟外道辯論之前,先念《文殊禮讚》等……。章嘉國師依據經論續部中說:「如果以清凈意樂,每日持誦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如是依次能得清凈障,受持所聞,說法無畏,總持不忘,摧伏一切外道爭論,慧根、慧力等無量功德悉能具足。」他說以增上清凈意樂,就是發心要清凈,如果以利益眾生心,清凈的信心,猛力的意樂,菩提心等這些意樂攝持,每天誦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乃至包括萬遍等。依次就可以得到清凈罪障,受持你所聽聞的經論。所以我們每一次念誦,按照學院法王如意寶的傳統,念完《文殊禮讚》之後,念文殊心咒,念完文殊心咒之後,再念開智偈:「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盡除我心愚痴諸黑暗,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願賜智慧辯才咸顯現」。就是祈禱這些經論能夠受持,以及在說法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的,不會緊張,不會害怕。遠離了大眾威德畏,以及能夠獲得陀羅尼總持,所聽聞的這些,所看到的都能夠記住。就像法王如意寶傳記中,每一天背很多書,宗大師的傳記中,宗大師每天背的書,用一個針比劃,能夠插多深,(就)都能夠背會。比如說用針穿過去,一穿,那我們現在量一下厚度量了,今天一量,這麼厚的經,宗大師全部都能夠背下來。這就是獲得了陀羅尼總持。還有我們漢地的智者大師,得到了旋陀羅尼,無量的法義,無量的文句過目不忘的,受持不忘。以及摧伏一切外道的爭論,外道對佛教的問難、辯難、破斥這些徹底能夠摧伏的。所以過去薩迦班智達在跟外道辯論的時候,就是祈禱文殊師利菩薩,觀想文殊師利菩薩。那個外道呢,印度很多大師,大班智達,大博士們,都成為他手下敗將,迎請薩迦班智達去辯。薩迦班智達最初跟他去辯的時候,也是不能夠佔到上風,甚至已經開始出現了很吃緊了,很吃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他觀想文殊師利菩薩,把文殊菩薩觀想在右肩上,然後文殊師利菩薩放光照外道,外道就被辯敗了,所以摧伏一切外道的爭論。以及增上五根之中的慧根,增上五力之中的慧力,乃至七覺支中的慧覺支、八正道分中的正慧這種智慧。乃至增上九地菩薩獲得的四無礙智。「無量功德悉能具足」,也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能夠圓滿,都能夠成就,都能夠具足。「若能日做三次贊者,具足所說諸功德已,若慧、若悲、若地、若道漸次上等。」章嘉國師又說,如果能夠在每一天做三次禮讚,不但具足以上所說的功德,而且無論是智慧也好,慈悲也好,地也好,地就是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等等乃至法雲地,以及道,五道從資糧道進入到加行道,加行道進入見道,見到進入修道等,這些漸次升達,這就像《入中論》中說:「從地登地善上進」,那是依靠自力去修持,但是你依靠文殊師利菩薩的加被呢,「從地登地善上進」,就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層層升進。「又複次第向上增進,速達一切總智之成,皆得成為解脫有情出離輪迴最勝商主。」就是說有次第向上增進,高歌猛進,輕車熟路,這樣高歌猛進的去邁進。快速達到一切智智的大成,也就是佛果,菩提涅槃城。成為解脫有情出離輪迴的最殊勝的商主。我們祈禱文殊師利菩薩最後成為眾生的怙主,引導眾生趨向一切智智大城,去往涅盤城的大商主。所以這個《文殊禮讚》,因為文殊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文殊禮讚》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在《文殊般若泥洹經》中也是讚歎文殊菩薩,前面就講三世成佛,在這部經典裡面講他化身無數,以化身來,這個化身就有殊勝化身,工巧化身,種種化身。以種種化身來利益眾生。在經中說:「文殊住三昧力能與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偈頌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密。」在《文殊般若泥洹經》中說,文殊菩薩安住在三昧禪定中的力量,在經中講:「由普現色身三昧。安住在這種三昧中,普現一切色身化身」。能夠安住在這種三昧中,在十方世界化現種種形相,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一樣的,教化眾生。歸納偈頌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他對眾生憫念的大悲攝入骨髓,為了饒益眾生,因為像這些菩薩文殊菩薩可以現清凈身,莊嚴身,殊勝身。但是對於這些業障深重的,福報淺薄的眾生。沒有福報見到殊勝的化身,殊勝報身,所以文殊菩薩以大悲憫念變身為異道,就在六道中化身。或者帶冠,或者露體,這個露體一種理解是沒有衣服穿,很貧窮,一種可以理解化現為裸體外道等。或者就在小孩子,這些小孩子玩的地方,文殊童子也去湊熱鬧,我也來跟你們捉迷藏啊,老鷹抓小雞啊,玩家家啊,跟他們玩,在這些城市聚落村落中去玩耍。或者做特別貧窮的人,非常貧窮,讓別人看了就起悲憫心。他窮那比一般的凡夫人窮的還窮。窮的讓每個人見了都生憐憫心,生惻隱心,這樣就種了善根了。或者變成老頭子,特別衰老的,老病交加,以及饑寒交迫。到各個地方,四面八方去當乞丐,乞討。讓人哪怕給他一文錢,一分錢,一毛錢,一塊錢,或者一個饅頭,一個大餅,一碗米飯,一塊鹹菜等,讓他們發布施心。布施之後能夠滿足這些眾生的一切願望,讓他們發起信心之後為受般若波羅蜜多。在《五台山志》中就記載了文殊菩薩示現貧女的公案也就是我們現在文殊發塔的由來。當時文殊師利菩薩示現非常貧窮的一個女子,挺著一個大肚子,帶了兩個小孩子,還拉了一隻狗。到寺廟裡面,正好寺廟在供齋,她就去化緣,化緣給了她,她說還有兩個孩子,還有個大孩子,也需要一份。給了大孩子還有小孩子,給了小孩子還要給狗,給了狗還不行,肚子裡面還有。這個時候執事僧就不幹了,就認為這個女人太討厭了,貪得無厭,就開始呵斥她,把她趕出去。然後這個時候,這個女的說,我沒有其他的來酬報你這頓飯,我的這縷頭髮給你,當時執事僧還想,你這個破頭髮,臟頭髮有什麼用處呢?不過當時給的時候頭髮是不一般的,我們中國人一般都是黑頭髮,但當時給的就是金髮,要是現在的話,就是染的跟西方人一樣的顏色。但當時給的那是自然的金髮。給了,他執事僧還嫌棄。這個女子就從寺廟裡面出來,邊跑邊哭,然後同時升騰虛空,飛起來了。這個時候,狗變成了獅子,兩個小孩子變成了文殊菩薩的侍者,然後女人變成文殊菩薩。騎著獅子,帶著侍者,在空中。這個時候大家一看,都開始膜拜。這個執事僧看到了,就恨自己有眼無珠,要剜掉自己的眼睛,被大家制止了。然後文殊菩薩說了一個偈頌:「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起三界,卻被阿師嫌。」就是說被這出家人所討厭的。這個偈頌你們到時候找一下吧。這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為一個貧女的(樣子)來向人索要(的公案),那你看看當時那些整個施主會種下多大的善根,加上留下了這個發塔。這個發塔也很神奇的,現在在塔院寺吧,有一個小院子里有一個文殊發塔的。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然後在《心地觀經》中也是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佛道中的母親。所以在我們漢地的《朝暮課誦》中的《文殊贊》中說:「文殊大士,妙應無方,座前獅子獸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寶智透心光。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左持利劍煩惱斷,右執青蓮德相彰,孔雀神獅共乘驅,毒龍猛獸伏清涼,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大概就講文殊大士應現無方,就是沒有偏向哪個地方,十方世界都有他的應化身。他乘著獅子,是獸中之王。「妙意」就是他心中的慈悲給我們降下了吉祥,像花雨天香,花雨繽紛一般的降下了吉祥。所以一般藏族這邊說降下吉祥的花雨,就這個意思。他的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智慧,透射出他的心性的光芒。他具有大慈心,具有妙吉祥,是三世佛陀的母親,他的智慧難以思量的。他左邊持著利劍,藏地的文殊菩薩是右邊持著寶劍,漢地的文殊菩薩是左邊持著利劍,斷掉煩惱,右邊持著青蓮花,有的時候青蓮花上又有經函,這個和藏地是差不多的。有的時候騎著孔雀,有的時候騎著獅子,有的時候駕馭著青龍猛獸,以及能夠帶來清涼。這個清涼山主要是他降伏了毒龍,然後把清涼石,其實叫歇龍石放到五台山。龍他有一個惡報,就是天降熱沙,他的龍鱗裡面就降下熱沙,讓這個龍非常痛苦。龍宮中有一個清涼石,歇龍石,龍躺在上面這種熱沙的痛苦就可以消除。後來讓文殊菩薩化現成一個老和尚給取回來,放到五台山。以前的五台山不是這樣的,冬天冰雪連天,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文殊菩薩把這個清涼石放在現在的清涼寺,聽說這個上面又是文殊菩薩的法座,上面有完整的《華嚴經》。這個清涼石很神奇的,它可大可小的,所以一般坐個十來個人就坐滿了,但是法王如意寶他們當時過去,坐了一百多人了,一二百人。這個石頭那麼大,但是一個人卻扛著能夠動的,能夠搖動的。當時這個石頭放在五台山,五台山頓時清涼,冬天、應該是夏天吧,非常涼爽。所以從那之後,五台山以前叫五峰山,五頂山,從那之後叫清涼山。然後這些龍王就不幹了,龍王就跑到五台山上找老和尚,要討回這個石頭。在西台那個地方就是龍王大鬧天宮的地方,恨不得把這個山上的石頭(掀翻),龍爪(留下的印子)現在都有,所以叫龍翻石,這些石頭都翻來翻去,留了這個龍爪在上面。有些說文殊師菩薩騎著獅子的腳印也有,確實看特別像,這個我們當時朝拜的時候看到。然後龍王示現大的神通,用大的尾巴,把五台山以前很高的山峰,它們用尾巴就給掃平了,所以就變成五個平台,叫五台山,這些很神奇的。說文殊師利菩薩示現了十六歲青春童子的形象,頭上扎著五個髮髻,我們看到他就知道,這是一種權巧的化身。那他真實的身份是什麼呢?就本來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所以漢地的《文殊師利贊文》贊偈中是這樣講的,文殊師利的功德。在《文殊剎土莊嚴經》中或者說在《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品、授記會中這樣說文殊菩薩的剎土。我們說這個佛,成佛了以後,正報和依報是相稱的。正報的功德越大,依報也是越莊嚴的,當然這個主要是化身佛,報身佛基本都是平等的。文殊師利菩薩他成佛之後,他的國土極為莊嚴。文殊菩薩在經中對世尊說:「我發一個願,就像我文殊師利神通辯才,我見到的無量百千那由他諸佛世尊,這些諸佛剎土的功德莊嚴,我把他們這些所有剎土功德莊嚴,全部收攝在或者說薈萃在或者說集中在我的佛剎之中。」文殊菩薩見到任何一個世界的莊嚴,他都取過來。這就相當於法藏比丘當時見了二百一十億個剎土,他只見了二百一十億個,文殊師利菩薩見到的佛剎遠遠超過了二百一十億個,他把所有的這些莊嚴清凈都在他的國土中具足,圓滿,成就。在他的國土中,沒有聲聞和獨覺,也沒有五濁等。然後文殊菩薩對釋迦佛說:「如果我自己來宣說,當來我成佛的功德種種莊嚴,恆河沙劫都說不完的。我的這個願只有諸佛和世尊能夠了知。」當時眾中有菩薩就這樣想了:「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相同嗎?相等不相等呢?」當時世尊以神通就知道這些菩薩心中所想,就告訴獅子勇猛菩薩說:善男子,打個比方來講,有一個人把一根毛,割成一百份,以其中的一份在大海中取一滴水,沾一滴水,在大海中取一滴水,那麼這一滴水比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整個大海水比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當來成佛叫普見如來,甚至還比這更多。為什麼呢?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我們實在無法想像,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遇到了這些諸佛菩薩,所有的大願都是我們現在應當效仿,應當學習的。所有諸佛剎土都是我們應當求生的,所以也發願能夠被文殊師利菩薩攝受,往生到清凈的文殊剎土。所以在《文殊靜修大圓滿》講記後面,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講過:「極樂世界是文殊剎土的一分」。這些其實根本不矛盾的,在《放缽經》中佛告訴菩薩以及阿羅漢眾說:現在我成就了無上佛果,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以及神通威德尊貴是不可思議的,無比的威神力不可思議,以及無比的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恩德。他是我過去的師父,在過去無央數的諸佛都是文殊菩薩的弟子。當來無殃數的諸佛也是依靠文殊菩薩的威神和恩德才能夠成佛。打個比方,就像世間的小孩子有父母,文殊菩薩是佛道中的父母。所以在經中說:一切眾生最初發菩提心,都因文殊而發心的。還有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宗,這個在《法華經》中就說到:在過去日月燈名佛沒有出家的時候,他有八個孩子,聽到父親出家成道,都隨父親出家了。當時有一個菩薩叫妙光,佛因為他說了《法華經》,佛滅度之後八個孩子都拜妙光菩薩為師,妙光教化他們讓他們一一成佛,最後成佛的叫燃燈佛。這個妙光是誰呢?妙光就是文殊菩薩,那燃燈佛是誰呢?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釋迦牟尼佛在他那裡得到菩提授記。當時釋迦牟尼佛作為賢慧婆羅門的時候,以頭髮鋪在地上,讓燃燈佛踩過,以及他拿了七朵青蓮花供養燃燈佛,燃燈佛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們依靠眾多的經教介紹了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利益。大家聽了這些功德利益,想必會對文殊師利菩薩生起信心,從而達成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宣說功德利益的目的,生起信心,恭敬心,以及虔誠心,猛力的意樂。之後就去猛力的,數數的去祈禱。祈禱之後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哀愍攝受,慈悲加被。以及獲得究竟的祈禱到量,道地的功德會增上,甚至最終獲得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佛果,這些都會獲得。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的QQ名叫獅子,把兩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誤會~:)祈禱加持我等之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違緣,祈禱加持修行得究竟。TOP白瑪拉姆(獅子)

管理員

5#

發表於 2014-10-17 10:23|只看該作者文殊禮讚傳喜法師開示2007-05-20(四月初四) 慧日寺文殊禮讚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誰之智慧 離二障雲 猶如凈日極明朗所有諸義 如實觀故 胸中執持般若函諸有於此 生死牢獄 無明暗覆苦所逼眾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韻音語如大雷震 煩惱睡起 業之鐵索為解脫無明暗除 苦之苗芽 盡皆為斷揮寶劍從本清凈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圓 佛子最勝體百一十二相好莊嚴 除我心暗 敬禮妙吉祥嗡阿(RA)巴扎納德阿彌陀佛!今天是我們佛教界比較特殊的日子——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的聖誕日,一年中只有這麼一天。上面這個「文殊禮讚」,在佛教界里是很特別的。在印度的時候,有五百大班智達,他們夜裡做夢的時候就聽到這個聲音,於是他們就把這個讚歎文殊菩薩的偈頌記下來。結果第二天早上班智達們見面的時候,再把彼此的偈頌給對方看的時候,結果發現這五百位班智達記下來的一字不錯,完全一樣,他們就同時得到了這個讚歎文殊菩薩的偈頌。所以這在佛教里加持力是最大的,後來就從印度傳到我們中國來。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經典里記載,如果念一遍,就等於念了三藏十二部的功德;念兩遍諸佛菩薩都會聽到,現身加被;念三遍的時候文殊菩薩就來膜頂了。有人說,我念了這麼多文殊菩薩,也沒見到過文殊菩薩。那是你沒有看到,文殊菩薩早就在了。《普賢行願品》里說,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若有形體,縱虛空不能容受。——我們業障太重了。所以我們一念佛菩薩名號、咒語、經典,諸佛菩薩馬上會現前。因為諸佛菩薩有無礙的神通,佛菩薩虛空遍法界,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執、法執太重。所以我們要多念,就能消除業障,就像我們凈土宗里講:凈珠落於混水,混水不得不清。意思是滴久了就變清了。在這裡略略介紹一下文殊菩薩的功德。在《佛說文殊菩薩授記經》中,釋迦佛陀有如是的讚歎,佛陀對著天龍八部、十方菩薩聲聞緣覺,說若有眾生稱念十方諸佛名號,不如一念文殊菩薩的功德大。當時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心裡不理解。其實是要以經典來解釋經典。因為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之師,你想要成佛,得稱文殊菩薩才能成佛。所以佛教里,佛像不能供在經書之上,而是要把經書供在佛像上面,這才如理如法,因為經書是佛的媽媽,只要我們依教修行,個個都能證果得道,個個都能成佛。《佛說文殊菩薩授記經》里,有一位菩薩問佛陀,您這樣讚歎文殊菩薩,請問文殊菩薩是怎樣發菩提心的呢?世尊就再再勸請,文殊菩薩就說,在無量劫前,文殊菩薩是一位非常聰慧的少年。聞佛說法之後,他就跪在佛面前,說每一個眾生皆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必然有一天會成佛。當時那位世尊讚歎他的時候,天雨妙華。無量劫前文殊菩薩知道自己有佛性,知道自己必然成佛,為了成佛要好好修,那請問我們在坐的男、女、老、少,有沒有佛性?(眾答:有!)我們有沒有一天要成佛?(眾答:要!)我們要不要好好修?(眾答:要!)有佛性不做佛,甘願墮落,這不是冤枉嗎?所以我們要不甘心,要學文殊菩薩,要有大丈夫之氣,「彼亦丈夫我亦然」,諸佛是大丈夫,都已經證是菩提了,我們都有佛性的,我們也應該走好這條正等正覺之道。修行是斷惡修善,墮落是我們的惡業而墮落的,我們求解脫是靠至善圓滿。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給自己鼓掌!恭喜諸位!我的QQ名叫獅子,把兩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誤會~:)祈禱加持我等之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違緣,祈禱加持修行得究竟分享:0

喜歡0

贈金筆
推薦閱讀:

他原來的福報是要享幾十代的,但是……(凈空法師講述)
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
凈空法師:李嘉誠前世布施得今生財富,無論做任何生意都賺錢
學誠法師答疑:關於神通與感應的開示!
生西法師入行輪講義149課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