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明德知行合一 培育現代士人精神

——山東社科論壇·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研討會觀點摘編2014年11月01日 10:28:19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編者按】由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山東社科論壇——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研討會,於2014年10月15日在濟南舉行。來自省內各高校、黨校、社科院所的60餘名專家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現將主要觀點摘編如下。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基因□ 王志民(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第一,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價值追求的核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基因,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決定的。中國傳統社會是農業宗法社會,它奠定了我們的思想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講思想文化是靈魂,這個靈魂如果不傳承,國家是立不起來的。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國家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這個家不是我們今天的小家庭,是宗法社會。宗族是社會組織最基本的細胞。所以家和國是一體的,家為立國之本,國是家的擴充。國家、個人是一體。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個人是一體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在國和家中的責任、義務和身份。每一個人一生要追求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強調個人、家庭、國家,後面是天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追求是建立在這種國情之上,家國情懷實際上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基因,從精神基因到個人的價值追求,是歷代知識分子人生目標的核心。傳播先賢聖人思想的時候,應該把家國情懷的培育,作為知識分子對人生價值追求的主線和目標。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就應該與家國情懷的培育結合在一起。第二,家國情懷的核心是家,對家鄉、故鄉的重視,是傳統知識分子一生的心靈寄託。古代許多知識分子離鄉背井去做官,所以古代文化相當多的是表達對故鄉的懷念和故土的留戀。家國情懷,家是核心,上面連著國,向下連著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全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最主要的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愛國放在第一條,愛國是核心、靈魂和引領。第三,家國情懷的培育,修身是根基。中國名門望族的傳承,主要是家風,而家風主要是修身,講究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吸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修養,對家國情懷的培育至關重要。當代人格的培育一是君子人格,一是大丈夫精神。君子人格主要是提升自己道德修養的層次和水平,大丈夫精神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知識分子要成為中華民族脊樑□ 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論語》揭示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與其一脈相承。當代知識分子要努力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有崇高的價值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果一個知識分子沒有追求,則很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當代知識分子既要有德,還要有道,道就是一種價值體系,天下無道就是常說的價值觀混亂、社會觀扭曲。只有知識分子的價值觀正確,社會觀不發生扭曲,國家的價值體系才能建立起來,每個人的德行才會有一個標準,每個人的德行提高以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容易實現。當代知識分子要努力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還要成為一個民族最有擔當的人。我們祭祀孔子,其實代表了我們對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禮敬。如果從深層理解,我們讀懂了孔廟,才能讀懂中國。從唐代以來,誰來配享孔子,誰來從祀孔子,都是官方研究決定的,而這些配祀孔子的人,都是歷代的大儒。所以,孔廟就是我們的文廟,就是我國的「名人堂」或「先賢祠」。孔子以及那些配享、從祀者,正是中國的脊樑。在這樣的意義上,孔廟就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儒學是貼近生活的,不能把儒學神秘化,儒學體現在一個人的涵養之中。儒家的知識分子,如何在這個社會走在前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什麼樣的啟迪,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追尋現代士人精神□ 葛荃(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期延續,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傳統政治文化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於同時代世界範圍內而言,最為先進的文官制度。二是一種思想催生一個階層,構成社會政治的中堅。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傳播儒學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構建的過程中理應承繼先賢遺澤,古為今用,培育現代士人精神,溝通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現代化,推動現代社會的構建與發展。其一,當代知識分子需要具有寬廣的視界與胸懷。這是弘揚現代士人精神之首要。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不能走出名韁利鎖的纏繞,不能在心靈深處喚起為中華民族與天下、國家奮進的情懷,就談不上知識分子的義務與責任。其二,責任感與回報社會。當社會責任感成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意識,形成了回報社會的道德責任自覺意識,那麼中華民族的道德文明和社會政治文明的提升,便具有了成為事實的可能。其三,現代意識與平民情懷。現代士人精神的倡導,關鍵在於現代二字,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觀念和法律意識,這兩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具有現代意識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不是高人一等的教師爺,也不是具有特權和特殊地位的上等人。他們理應懷一顆平常心,抱一腔平民情懷,在當代中國疾步邁向現代化的路途中,為文化復興與民族崛起構建文明根基。批判更需建設 知行務必合一□ 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儒學要求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士」,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社會擔當,當代知識分子更應該有超越物質層面之上的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當代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良心的代表,不應僅做社會的看客和批判者,而應作文化的建設者。對現實的批判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但僅僅批判是不夠的。當代知識分子最應該思考的問題,是要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時代舞台上,要以社會建設者的面貌出現。所謂建設者,就須學以致用,所用所學也須有建設性。所謂建設,就是疏通社會有機體的血脈,再造新鮮血液。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做鏡子而不應該做手電筒,自負的時候首先反照自己有哪些不足,不是一味說這個落後,那個不行,全天下只有自己一個人好,我們要去做一面鏡子,去照照自己,如果說國家不好,老百姓不好,知識分子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我們是不是這個不好的一員?當代知識分子應該是知行合一,要行其所知,要知其所行。現在許多知識分子鑽進了象牙塔,如果鑽進象牙塔以後,與火熱的現實生活不相干的話,那麼當知識分子不關心社會的時候,社會也不再關心知識分子,於是就出現了知識分子和現實生活的脫離。所以具有人文修養的知識分子應該把自己的所學和所知放到火熱的生活當中去加以檢驗,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來提煉自己的知識,來獲取滋養。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做到「在朝則美政,在野則美俗」。處在社會之中,知識分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學者,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來改良我們的社會風氣,讓我們的國民都有修為有修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何中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中國文化精神與儒學的重心是至善,即把求真和審美歸結為至善,而西方是把至善至美歸結為至真。至善是一個實踐的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致力於對善的追求,強調實踐性。中國聖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沒有像西方上帝那樣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儒家的傳統文化特彆強調生活。因為只有生活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問題,才能孕育出與人生命有關的問題。儒學強調知行合一,知是廣義的知,道德的知,是行知,行就是知,沒有一種道德覺悟,不可能做出一種道德的行。當代知識分子要有一種使命感,來繼承、復興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儒學有非常相近之處。馬克思說,問題就是一個時代的口號、一個時代的符號,如果抓不住問題,一定會遊離這個時代,時代對人是有一個存在性的。馬克思主義講求知行合一,就是強調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與儒學的取向非常吻合。20世紀初以來,這兩種學問文化取向上的一致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和儒學能夠融合的內在契機,這是融合的內在原因。即使存在梁漱溟和毛澤東的兩次爭論,也不能證偽他們融合的可能性。比如西方的基督教和近代自然科學之間,也發生了很多衝突。但是並不能因為這些衝突,就說西方的基督教和自然科學之間就沒有一種重構性,恰恰是西方的基督教傳統孕育了自然科學的發生。雖然其中有衝突有摩擦,並不能證偽他們在文化原形上的重構性,不能用這兩次爭論的發生來否定儒學和馬克思主義兼容的可能性。從鄉村建設運動到鄉村儒學□ 王鈞林(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梁漱溟、陶行知等一批知識分子在中國發起和推動了一場鄉村建設運動,全國參與這場運動的社會團體有700多個,建立了1000多個鄉村建設實驗區。鄉村建設運動體現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和價值追求。鄉村建設運動和今天的鄉村儒學在社會擔當和價值追求上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中可以得到三點啟示。第一,當代知識分子走向民間、走向社會,大有可為。鄉村建設運動和今天的鄉村儒學建設都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宣揚儒家文化,宣揚中華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美德傳統,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鄉村文化建設大有可為。第二,知識分子要有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當代知識分子也應該有傳道的意識。我們是本土文化的弘揚者、建設者,要主動走向民間、走向社會,去做弘揚儒家文化的工作。第三,鄉村儒學建設在內容上應該進一步擴展。當年梁漱溟先生髮現中國農村有四大病:愚、窮、弱、私,並對症下藥開展四大教育。我們今天搞鄉村儒學建設,就需要去發現農村社會真正需要什麼。我們不僅要講儒家倡導的傳統美德,還要從農民的角度去學習,要身體力行地去做。不僅要做道德的宣講者,還要做新生活的支持者、宣講者,使活動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持久地開展下去。(本組文章整理:閻亞男 丁紀偉)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二):元代士人畫----2
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一):宋、遼、金士人畫 -----2
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一):宋、遼、金士人畫 ----3
瑞士人的眼睛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TAG:精神 | 現代 | 知行合一 | 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