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胡學智老先生《楊健侯太極拳真傳》一書有感

我自青少年時代就聽說過胡老先生的大名。緣起我的啟蒙老師馬國相先生曾途經瀋陽拜會過胡老先生。回來後跟我說遇到了一位太極高人。在胡老先生背靠牆壁的前提下,用手將其兩手在胸前封住後,胡老先生能運用化勁輕鬆脫離束縛。當時年少不知究竟,卻因為神奇而存有印象。 去年在網上偶然看到胡學智老先生早年的拳架視頻,觀賞學習之後,甚為贊服。曾給網上部分拳友介紹觀看,有言之呆板無功夫者,我不由一笑而置之。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語誠不虛也! 胡老先生所練所傳太極拳內容為其父胡星齋老先生在清末綠營消防隊的時候從學於楊健侯宗師所得。同時期學者有田兆麟和牛春明等人。然不知何因,楊健侯宗師一生在家譜傳承上,惟認許禹生老先生一人為徒。但受楊健侯宗師傳授,指點者不乏其人。並不能以譜文是否記載為唯一標準。誠如楊澄甫和楊少侯昆仲也有類似情況亦然。 世言,楊健侯宗師練的是中架子,楊少侯宗師練的是小架子,楊澄甫宗師練的是大架子。據我的實際接觸了解而言,這種說法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從北京通州區張虎臣老先生承傳下來的楊家的三種架子形式中可見端倪。這支傳承是將三種架子從大、中、小(正路子、家手、小式)的習練次序結合成一個體系去習練的。家手類似中架子,但是和胡學智老先生所傳的又有區別。究其大概,區別在於各有其習練的目的,手段。並不能以其異同而定性高低。然在其相同之處皆是在架子高度和大小上不同大架子那麼方大開展,在火候上都追求不丟不頂的練習目標。家手圈多,纏來繞去,腰圈,手圈如環環相套,層出不窮。李師傅告之,這是力求在大架子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腿部的力量,增強對腰軸的鍛煉。手法上附以更多的變化鍛煉。而胡學智老先生雖然不是如此練法,但是在虛實的分配變轉,身法的中正安舒,動靜開合的細膩均勻等等方面卻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這也正是中架子的性質之一。 因為聽過胡學智老先生的神奇功夫,加之又看到了胡老的拳架視頻。我深知此拳之好值得學習。關注之下當知道胡老有著作發行,欣喜的購到一本之後立即捧讀在手。瀏覽書中所言深感此書之有著極高的獨有價值。此書之中言語樸實,直抒切要。是胡老先生把自己對太極拳的真知灼見盡量的向學人坦露的表白。捧讀在手,猶若長者訓語在側。如能在具備正確拳架子的基礎上,再能深信不疑的去按照書中所說的執行則能助益自己的太極拳實踐效果。《楊健侯太極拳真傳》書中分為五大章節。章章都是金玉良言。 在第一章「拳理篇」當中,第一節指出太極拳運動中常見的六大基本問題。其中: 一,太極拳的勁是怎麼出來的,在哪裡出來的。結論就是在「實腿的腰間」。知道了並信奉這個,則練拳之時就要符合這個機理去練。否則,正如拳譜所說「枉費工夫遺嘆息」。以我接觸不同太極拳明家的聽聞習練當中也是和胡老所說遙相呼應的,只是胡老說的更為詳備。 二,說的是化勁和發勁。拳譜上嘗說:「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太極拳的打就包括發放。但是,沒有指出化打或者化發是如何的形式,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胡老對化勁的兩點錯誤提了出來。第一個是撥開。以我的理解就是害怕對方作用到自己的身體上來。第二個是利用自身旋轉,把來力經過自己的腰部傳導到地面。這個錯誤的理解認識在我身上是存在的。思考之後若以胡老所說為對,則運用化勁之時,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導體,而是要根據對方的來力,來勢去調整自身保持一個合適的中。在這種中的基礎上引導其進入我的圈內,再被我的收縮滾轉實現落空的目的。而結合第一節可知,這都是要在實腿之腰上去實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太極拳之外看是動形,實則是在動腰。如此,則能形成對方好似用力於皮球之上,球之滾動而使之無可著力維持平衡,待得對方勁尾之時刻發之要身形逐步放大並專註一方。而無論是放大和縮小都是成正比的均勻收放。此為抽絲的實際解釋。這種原理的實現就要求練拳的時候也要做到。以此總結去觀看胡老的視頻,當能使看不明白內涵之人知道梗概。 三,是關於神、形、意。這一節對於形沒有具體的闡述。但是在神和意上卻是值得關注。雖然內里說的也不多。但是,神和意是兩個而不是一個這是要認同的。神可以說是中樞神經系統,意可以說是中樞神經系統發散出去的命令。它們是君臣父子的關係。動,開的時候,神和意各有分工;靜,合的時候,神和意彙集專註,其中又要有形的參與作用。練拳對此不明白的人,或是用意,卻精神萎靡,或是精神提起,卻意識散亂。此皆為病。 四,是關於身法的闡述。其中分了五點。第一個是說要周身處處如蛇形。這實際也是李師傅告訴我練拳要把九大關節練的如九曲珠一般不許絲毫掛力,要活其關節。又如王秀田老師所說,一動要無有不動,一靜要無有不靜。 第二個是動中保持中正。這種中正的原則就是動中寓合,合中寓開。這個意思我個人認為是意在說明,在收的時候不能收的過了,過了就癟了。收的時候猶如用圓規劃圈,以腰為軸心。余者為圍繞軸心之運動。在開的時候不能開的不及,不及就是板著(束縛)自己。開的時候仍然如圓規劃圈,要做的圓融通透。 第三個是轉關要注意一開再開,一合再合。一開一合,主要練外,再開再合主要練內。此處胡老所言可以參照武禹襄宗師所說:「起、承、轉、合」。此四字來於古人做文章的順序特徵而應用於拳理之上。是武氏對太極拳理論研究的豐富。轉在做文章的時候就是對之前敘述過程的一個意思轉折,所謂:「進退須有轉換,往複須有摺疊」。轉是在化和發,開和合之間的必須,也是遞承得好的關鍵。我此前對胡老的說的這話朦朦朧朧,似懂非懂。方才突然想到王秀田老師曾經說過練拳如寫字。即一字首先要下筆於紙,隨即運行其上。待得筆劃結束將要變轉筆劃的時候該收即收,不要再有多餘之動。這是形和意在動靜開合上的配合規矩。胡老所說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第四個是注意胸部的開合。這個我不是怎麼敢於肯定解釋的對。記得當初胡老曾送給馬師一個「胸背運化訣」:「胸背好比一紙扇,開合摺疊任君便。左轉胸左背向右,右轉胸右背向反。照訣練功永不懈,開合厚薄仔細研。有心練功延益壽,無意招術隨心愿。」此話思來想去,最後我就從「一紙扇」上去嘗試理解其含義。我們都,紙扇從合向開的時候,以扇子柄(個人認為應該是胸椎的夾脊穴)為軸心,扇子分別向著相反的方向做著同速的均勻運動。而這個相反者就是胸和背。胡老在此書的封面所做的單鞭就應該能夠體現出這個「運化在胸」的真意。 第五個說的還是收和放要協調同步。但是特別指出手上的動作要點。尤其是在譬如搬攔捶的時候行拳中要鬆柔的半握空拳,然後再一點點內收,到動作終點的時候方才握緊(緊而不硬,握的是那個意思也)。 五,說的是關於練拳的步驟及層次。這一節說的非常的好。交代了勁路上的三層境界。步驟上的從基本功到拳架,再到推手,再練器械的過程。 勁路的三層境界首先是松沉。松沉在我個人體悟而言就是松靜(凈)沉著(松靜是要求,松凈是目標效果。此處不做贅述。)其次是輕靈。拳譜上說:「松則輕,輕則靈,靈則變,變則化。」相傳此乃楊健侯宗師所傳的拳理口訣。從口訣可知化來自於靈,靈來自於輕,輕來自於松。這就能夠側面的證明胡老的第二個層次是從第一個層次上得來的。輕者不同於浮。浮萍者無根,輕靈者好似貓行。是基於松靜沉穩中而來。在外是下盤的功夫,在內是意氣的松凈沉著。有松靜(凈)沉著而無輕靈活潑,猶如有了資金而不會理財投資。能很好的運用理財投資就猶如懂得了市場的收支規律,就符合了拳譜所說:「輕靈活潑求懂勁」。第三個層次為空無。沒有感受,不敢胡說! 層次是效應,來自於具體的步驟實施。開始的步驟就是站樁和走川字步。我從青少年時代練拳就沒有正式的站過樁。但我是搞體育出身,也在青少年時期通過低架子達到了練習的效果,應該是能有異曲同工的作用。李師傅曾在跟我閑談之中說過,(他學和教的)太極拳沒有單獨的靜樁功(但是他教我吳圖南先生的松功卻是類似於樁功)。太極拳步步都是樁,式式都是功。因為學拳的開始是要一個式子一個式子的學,每個式子都要學習一段時間合格了才能學下一個。所以,就類似站樁了。都學完後,因為要慢練,所以,每個動作不會像少林拳那樣一划即過。因此,腰腿,意氣得到的鍛煉強度就大。這也能達到類似站樁的效果。那麼,太極拳本有之功能又何必單獨站樁去費時費力呢?!若說有的和老師學拳讓站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開始用最簡單的形式理順一下學者的身心順序,體內氣機。還有一部分是考驗學者的真心。沒有誠心者,沒有毅力者,站著枯燥乏味的樁,久了也就自動走了。這省去了老師浪費對其栽培的精力和時間。此為,話趕話說到這裡。胡老在此節中後兩段於意,氣(太極拳之氣分呼吸和血氣,還有混元之氣感。不能混一而視之理解)上於拳中作用,性質做了大致的說明。 六,是關於呼吸的一段交代。這段話能明白什麼情況下的呼吸是不對的就是不白看了。其中「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是畫龍點睛的一句引經據典。服是從口鼻而吞咽於體內。伏是虛心實腹也。以我個人看來,胡老此段話意思是好的,但是沒有點明實際的方法。伏氣的方法就是此節中所說的呼吸自然,松沉下伏。但是太極拳的呼吸效應和旨趣在我的體會中是由虛心實腹的意氣松沉,肌肉的鬆弛,身法的中正,開合的均勻而不調自調,不伏自伏也!若想氣得伏,莫向伏中求。一求即不得! 第二節指出習練太極拳者易犯的弊病及改正方法。 一,保持中正難。中正在太極拳里基本是說的身法。以虛領頂勁(精神提得起),尾閭內收為方法。但是從實踐中,我個人總結除了要做到這個要求,還要在提和收的度上做到不老不嫩,不松不緊,不多不少等等才好。能在對立的兩個性質上保持一種和諧的協調平衡才是中的性質。性質做到了,自然正。太極的狀態是矛盾而統一的。我們在中正上也要做到這一點,如此才符合太極的狀態,符合太極的狀態才能練出太極之拳。 二,「松」、「懈」無區別。這段內容說的很是明白。對我也是啟發很大。在我個人認識體會而言,松是太極拳鍛煉的特性之一。如何能做到松而不懈。就是在松的同時,身形步法不能軟弱無力,不能雜亂無序。只有在身形步法合乎要求,外三合能彼此相顧之下的鬆軟慢練才不會出現懈,也不會出現僵。 三,「開」、「合」分離。這段話中說了一些解釋。其中「開時注意合而不散,合時注意開而不癟」是此段要說的關鍵。實則說的還是不丟不頂,無過不及的道理規矩所在。 四,足下無根。此處做了具體的練拳要求。以我個人體會認識在此段一句話中去用功則可解決問題:「在送沉中進退,在進退中松沉。」 五,不圓活。內里說的防治方法是真好!此為拳式和拳式之間向變化轉折的好的習慣的切要所在。也是在推手的時候承上啟下的小關節處,小區域處為周身,為全局服務的重中之重。猶如用毛筆寫「永」字,在橫和豎變化瞬間的那個轉關即為「抹角」,有此和無此筆鋒,效果不同。無此銜接必斷,化打結合則是空話。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六,轉換不靈。這裡說的是雙重之病。什麼是雙重呢?在自身而言就是對立的兩面互相較勁,一側不能為另一側服務,反而連累另一側。在用而言就是對方碰哪哪應,打哪哪頂。解決的辦法,在體練上就是實胯的時候,松沉坐住,實腿上的腎子自然也會松沉向下。而虛胯要猶如騎自行車那樣自然協調的提起,這樣虛腿上的腎子自然也會升起。虛實轉換變化的同時,兩個腎子彼此交換形態,周而復始也。在用的時候,對方攻的地方我不去用頂抗防守,而是通過滾動走化,不引進落空則不強行攻擊。 七,壓肩多,松肩少。此段沒說太多方法。壓是用心勁向下拉抻肩膀,容易造成肩膀的緊張和運動範圍受限制。松是是松活肩膀的運動,是和胸背的開合規矩息息相關的。只要不壓肩,其它方面做對了,日久自能開肩關節。 八,圓多方少,柔多剛少,勁路不清,來龍去脈模糊。此段說的真是好的不得了!「圓是化勁,方是發勁,在方圓之間有個蓄勁。化勁時應松襠活腰,蓄勁時應合襠塌腰,發勁時應扣襠擰腰。」此為太極拳化,蓄,發能發人的一大所在。都是腰襠上的事。化是兩腰(腎)要活轉,襠要松。在腰不在襠。化到終極的時候,也就是我蓄的終極。此時應是吸提腰腎,結合吊襠的蓄勢待發的形態。在腰也在襠。在發的時候,發勁一側的襠要向另一側內扣,結合擰轉腰腎,松沉的往出打擊,發放。既在腰也在襠,但也不在腰不在襠。一氣呵成,節節貫穿。李師傅教我有單操法對此針對性的練習。 九,丟癟較多。此處所說之丟是不會用意,不會練意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拳架子的癟。癟就是有凹凸,有斷續,有缺陷。拳勢不圓滿。解決的方法就是學會全面用意。怎麼全面用意呢?以我的個人感受,動靜開合的時候,處處都要用意照顧到,但是在照顧全局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動靜開合的前進後退,虛實轉換而要突出重點。這就猶如攻城奪寨。全面攻擊,重點攻破。 十,強求開合配合呼吸。胡老所說的確是練拳人的一大弊病。練拳一定要注意。積久成疾。開始的時候是隨著身勢動靜開合的松沉,而使得呼吸自然會向下來往的深遠,充分。漸漸呼吸還是呼吸,但是丹田裡又似乎還有一個呼吸。這種呼吸不是一上一下的,而是似乎一伸一縮,開合盤旋的。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我的體會。胡老提到胎息。這種胎息的說法實際是正統丹道的效應。我02年從學於張德學老師學習道家南宗青城派丹道修鍊法的時候,張老師指示的很是清楚明白。正與胡老所說相同。胡老還在此段提到毛髮呼吸。但是沒有具體闡述。我在00年和陳慶國先生學習猶龍嫡派太極的時候,陳先生曾經跟我說過要練出體呼吸才好。體呼吸就是發揮周身毛孔都能呼吸的功能,來強化自身的能量。他管體呼吸還叫做「孔孔生春」。 胡老《楊健侯太極拳真傳》一書中所余章節還有很多。篇幅所限,精力所限。我暫時就不再一一闡發我的拜讀感慨。惟願我對前面兩節兒的認識能夠讓看到的人知道此書的可貴之處,則是我的心愿所在。願天下愛此術者能習之有得,得之而精。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八法口決 4
太極拳「輕重、虛實」解
三十二式太極劍劍譜
馮志強先生論修鍊太極拳的十二個思想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口述2)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 楊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