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巍:講金融的故事大王

  眾多標籤中,用「講金融的故事大王」來形容王巍最為形象。因為他除了會講金融故事,出過《金融可以顛覆歷史》那本暢銷書;他的思想和經曆本身就是一個個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的故事。

  外人眼中的王巍總喜歡「折騰」,甚至有些不可思議。從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到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院深造,創立民辦大學,組建民間智庫; 從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到世界銀行、摩根大通等一流金融機構歷練;1992年留美學成回國,參與籌建南方證券,並主導幾十家大型企業的併購業務,名聲鵲起。

  可王巍並不滿足,1997年辭職出來成立了自己的併購公司,成為全球併購研究中心秘書長、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直到兩鬢斑白,他仍登頂珠峰,甚至偶然一個機會,將一個金融博物館集團打造得風生水起。

  王巍身上有許多標籤:「中國併購之父」、「金融浪子」、「金融博物館理事長」。有媒體如此評價王巍:他生在政治年代,成於經濟改革,接觸過土老闆,也喝過洋墨水,他從一個國企高管變成一介商人,賺了些錢,最後花在了中國首座民間金融博物館上。

  眾多標籤中,用「講金融的故事大王」來形容他更為形象。因為王巍除了會講金融故事,出過《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的暢銷書;他的思想和經曆本身就是一個個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的故事。故事裡的事,是什麼?且聽下面分解。

  金融博物館的故事

  北京的冬天,絲絲寒氣從地縫中冒出來,很冷;而朝陽公園內的國際金融博物館中卻暖意融融。「博物館把金融變成文化,變成一種文明的象徵,讓金融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王巍在這裡,和《英大金融》記者講起他與金融博物館的故事來。

  「這是偶然中的必然,中國可以缺少一個商人王巍,但我做金融普及是不可或缺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當年10月,在紐約出差的王巍和天津市副市長崔津渡,聽索羅斯提到華爾街上美國金融博物館,也很好奇地想去看一看。

  這次參觀,讓他們頗為震撼:原來金融可以這麼表現!當年大蕭條時候的消防員隊服被擺進了博物館,因為1929年經濟危機時,華爾街防火很重要。博物館通過聲光電手段和栩栩如生的畫面,讓他們迅速了解了美國金融歷史和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

  離開美國金融博物館後,兩人一直熱議中國也需要一個金融啟蒙和普及的博物館。於是,在天津埋下了一顆種子。「創建第一個博物館時,沒人相信我,最好的朋友都認為我是異想天開。甚至還有人懷疑我拿著博物館的概念和公益的幌子,騙政府的錢,或者開發房地產。」王巍回憶道。

  「你們所有的疑問和打擊,都是對我的關注和認可。」王巍一諾千金。籌備金融博物館時,崔津渡市長親自挂帥推動;後來成為館長的大學同學白麗華埋頭苦幹擔任助手;陳志武教授寫來第一份展綱策劃;吳曉靈行長几次來天津助威;漁童主編的《博物館裡說金融》22天內誕生;很多年輕的志願者願意無償去為博物館做一些事情等。

  一年後的2010年6月,2400平米的中國金融博物館在天津市百年解放橋附近的原「法國俱樂部」舊址開館。觀眾站在這棟有著百年歷史的歐式建築里,從王莽改制到1997亞洲金融風暴;從清明上河圖、王熙鳳到卓文君;從1929年大蕭條到2008年金融危機;從美第奇家族到達·芬奇;從宋子文到私有化改造,一路看過去,有種時光穿梭之感。

  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務委員李貴鮮親自為博物館題寫館名,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不僅為博物館題寫了書法長卷,還捐贈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手稿,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為博物館捐贈了多件見證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的珍貴展品。

  吳曉靈、余永定、陳志武、夏斌、許小年、曹遠征、夏斌、田源等一大批知名學者成為金融博物館的學術委員;美國金融博物館、英格蘭銀行博物館、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的代表等國際友人蒞臨博物館現場進行交流。

  王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11年,中國基金博物館在蘇州成立;2012年,國際金融博物館在北京成立;2015年,互聯網金融博物館在北京成立;同年,併購博物館,在上海成立;產業金融博物館在瀋陽開館。中國金融博物館的成員越來越多。

  博物館有一句最簡單的話:「擺事實不講道理。」因為把準確的事實擺出來,道理自由天下人評說,真實才是第一位。王巍在金融博物館的好故事一個個的開講了。

  國際金融博物館內,正在進行一場主題為《社會集資那些事—風險與法制》的展覽。這個策劃正是源於王巍的親身經歷。「我的岳父前些日子,被電話詐騙8萬塊錢。我很揪心,自己從事金融,但幫助身邊人卻感到無能無力。」

  如何對社會大眾進行金融與法治啟蒙教育,對企業進行正確的融資知識普及?金融博物館的策劃團隊絞盡了腦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鮮活的故事,將金融與社會集資簡史、社會集資的金融監管、社會集資的法律規則、重要人物與事件、法制與啟蒙五大部分呈現給觀眾。並把國內外重要的金融欺詐人物與事件,如E租寶、泛亞、蟻力神、麥道夫龐氏騙局等,以及近百年的金融創新歷史和金融風險演變說的清清楚楚。

  在瀋陽首展後,效果出奇的好,老百姓(603883,股吧)願意接受這樣「不說教,講故事,貼地氣,定位當下的內容」。緊接著上海、寧波、常州、貴陽、鄭州等九大城市都先後巡展,三十五萬人觀看了精彩的展覽,王巍的金融博物館輸出到了全國。

  「發現歷史、定位當下、參與未來,這才是金融博物館的 2.0版。」每個金融博物館開展之前,王巍都要請十個中學生,每人拿一個小本到博物館內轉三天,挑問題,隨時修改。決定審稿的是觀眾,用「維基百科」的方法管理博物館,保證每一段歷史的真實性都經得起推敲。互聯網金融博物館展出區塊鏈的歷史來源,比特幣的原型,用各種圖表、視頻表現區塊鏈未來的發展趨勢;用博物館的語言來參與未來。

  因為做博物館,王巍幾乎看遍了金融歷史書籍,到處拜師,學習訪問,這個積累過程讓他有了新的感悟。他應邀在《財經》(博客,微博)和《創業家》雜誌開闢金融觀念史專欄,連載了二十多篇有深度的文章,他還在長江商學院開了《金融觀念史》課程,很多企業朋友非常感興趣。這些內容發表後,不斷被各種網路媒體轉發,引起業界關注。於是有了這本《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的暢銷書。這本書里不僅是一個個金融故事,更是一段段金融歷史。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

  為何金融可以顛覆歷史?在王巍看來,這和他創辦金融博物館的初衷是同一個答案。在書的自序中,王巍寫到:中國文化里「士農工商」排序中,商一直地位最低,商業史本就很少被整理,金融史料更是缺乏,民國以來就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積累;共和國以來的金融學者,沒有連續歷史周期,也難有真正的金融史專家產生;近30年來,人們更重視市場開拓和財富積累,金融史專業沒有市場前景,教授們也改弦更張。所以,當下的金融史觀是一個空白區域,偶有專著也多是所謂的陰謀論和文學戲說。

  王巍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細節線索,抽絲剝繭,連綴成文,詳細描述了一系列金融創新,如何在歷史的縱深中產生令人驚嘆的蝴蝶效應,從而悄然改變歷史的進程。例如:宋代交子預兆了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結構;王安石的變法導致了300年後的鴉片戰爭;美第奇家族哺育了文藝復興等。正如凱恩斯講過,「如果以貨幣的角度發掘歷史,整個歷史將會被顛覆。」

  王巍特別講起了「一張債券誘發了辛亥革命」這個故事。通常人們認為辛亥革命由是由「保路運動」發展成為各地群眾的武裝反抗,同盟會乘機發動反清起義。殊不知,在中國金融博物館完整地保存的一張盛宣懷簽字的1911年5月20日發行的債券,是它直接引發了這一場結束中國2000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為了搞清金融和辛亥革命的關係,王巍在日本東京期間還查找資料,甚至追尋晚清期間與之關聯事件的始末。終於,王巍更深一步找到了金融發揮的力量:保路運動只是導火索,600萬英鎊的四國借款的壓力,和一場橡膠股票泡沫危機引發中國上海股市崩盤成為使新舊制度更替的最重要因素。

  川漢鐵路的公款因為官商勾結,制度糜爛等諸多要素,違規資金入市,遭遇橡膠股票泡沫崩裂損失慘重。損失款的補償問題與中央持續發生矛盾,直接導致盛宣懷強力實施民營鐵路的國有化,引爆了「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為《金融可以顛覆歷史》作序寫到:「我之所以推薦王巍的這本書,正在於我們在許多問題上有著相似的認識。當我們共同舉辦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時,就是希望藉助這個平台對沉睡的社會發起一場啟蒙的革命。讓社會重新認識曾被當作教科書的歷史記錄,用獨立的思考和實踐的檢驗糾正過去的錯誤,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靈魂。」老朋友任志強也說,「這本書是對沉睡社會進行的一場啟蒙的革命。」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就是這樣的顛覆,王巍的語言表達有特點,能把複雜的事講清楚,還能把故事和道理講的極其生動,不火才怪。以至於暢銷書的下冊之《大國崛起的秘密》也在兩年後出爐,並且一場關於「金融本質」的社會大討論也隨之傳遞開來。除了寫書講金融故事,王巍還和任志強一起辦起了金融博物館書院。熱熱鬧鬧地交流讀書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2011年7月,任志強到天津辦事,王巍在微博中看到,於是他被請到中國金融博物館與粉絲交流。結果,在1個小時內,粉絲來了幾百人,場面熱烈。他倆覺得這種形式很好,決定辦成讀書會。讀書會免費面向公眾,採取最簡單的形式:兩位嘉賓,一位主持人,就每期一個話題展開討論。第一期是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和任志強談讀書,王巍做主持人;第二期是北京控股集團前董事長衣錫群和經濟學家許小年談知青歲月,推薦了不少寫這段歷史的書。

  金融博物館書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西直門的華遠企業號,那裡專門講讀書;另一個講壇是在朝陽公園裡的國際金融博物館,這裡講江湖,講「金錢、權利、歷史、藝術」。一邊是江湖上的劍,一邊是文房中的書,一文一武,一張一弛。

  讀書會如此受歡迎,與其請的嘉賓均為業界大佬不無關係,並且他們都是公益演講。這裡不僅會請陳志武、周其仁談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會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講中國的外交戰略;還會請朱學勤講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請李彥宏談互聯網大設計。

  資中筠、柳傳志、俞敏洪、汪潮湧、王梓木、黃怒波、馬蔚華……都來了;高西慶、吳曉靈、龍永圖、寧高寧……也都來了。《羅馬人的故事》作者日本作家鹽野七生女士、《資本的秘密》作者秘魯學者德索托、《創業的國度》作者以色列專家辛格教授等都專程來博物館講演。讀書會中,他們放下平日的地位和身份,以讀書人的角度和讀者分享與閱讀有關的故事。

  讀書會採取實名制,在微博上報名,隨機抽取觀眾。每次500多人參加活動,場場爆滿。會場只有350個座位,很多觀眾只能坐在地上。最多的一場是馬雲來做嘉賓,7000多人報名。幾年下來,300多場的公益讀書論壇,近5萬人的參加,座無虛席的讀書會,讓王巍重溫1980年代社會上的讀書熱。他說:「這是一場新的啟蒙運動。」經過30年的野蠻生長,思想的價值在回歸。很多人不僅僅滿足於私人閱讀,還需要在公共場合聲氣相求。

  王巍在讀書會上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叫《偷書決定人生》:「任何書都是一種機緣,常常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影響人生,命運就是由幾本書定了軌跡。三個上學的小夥伴,打開了書庫,歲數最大的分了一堆數理化,最後他成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博士;第二個人,他收了一堆郭沫若、馮至、卞之琳的詩集,結果他現在出了三本詩集;他倆都不要的書,就是政治經濟學、資本論全跑我這來了,最後我就成經濟學者了。」王巍率性地大笑。

  登珠峰,真性情

  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的另一面,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山友。王巍從2003年始,登頂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共13座,直到2013年5月23日成功登頂海拔8844米的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去珠峰》這本登山筆記也隨後出版,於是一個關於探險、信念、友誼的故事,率性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一處梯子旁,我沒有看到紅旗,加上冰裂縫看上去不太寬。我便懶得拉梯繩上的安全鎖,沒想到,前腳剛踩實對岸,後腳就塌陷了。我驚魂未定地躺在雪地上足有五分鐘,回頭看了看已經塌陷的冰縫,下邊就是黑藍的深淵,看不到底。我脫下一件夾衣,鋪在冰縫邊上提醒後面的人別再試了。」 這是王巍講述從南坡攀登珠峰最危險的地段「恐怖冰川」的經歷。

  而對他來說,每天的珠峰登山日記是寫給女兒的「遺書」。面對55歲的年齡,8844米的海拔,王巍感慨道:「人類嘗試登珠峰始於1921年,英國人馬洛里和他的助理1924年遇難於峰頂附近成為歷史之謎,紐西蘭人希拉里和夏爾巴人丹增成功登頂於1953年。目前,全球攀登珠峰的人已經成千上萬,登頂的也有三四千人了吧。從1953年5月29日人類第一次登頂到2013年5月29日,60年共有19474次攀登嘗試,3698位攀登者完成了6206人次登頂,記載共240人死亡。想到自己成為一個幸運者,很是自豪。」

  不過,在生死之間,王巍仍然認為:「我寫登山,主要是分享體驗,並非勵志,佈道人生價值。重要的是真實記錄,無意升華,樹立勇者形象。登山就是登山,如同許多人喜歡釣魚、打籃球和打太極拳一樣,是一種生活狀態。登頂珠穆朗瑪峰與釣魚冠軍、聯賽冠軍和太極拳王一樣值得驕傲和慶祝。」

  一同登頂珠峰的山友方泉這樣評價他:「王巍的軸,跟自己、跟他人、跟客觀自然,算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吧。終於到達營帳東側煨桑儀式的高台,他說得拜拜,感恩我們平安歸來,我們同時伸出雙臂,緊緊地擁抱……交往20多年,第一次這麼零距離哈。」

  採訪即將結束時,王巍深長地說「從小我就愛講故事,福爾摩斯、阿凡提讓我成了孩子們的故事大王;大學時講故事,成就了兩對同學的姻緣;工作後講故事,成為了資本的併購專家;到了中年,再講故事,有了金融博物館和讀書會。這一生,我從來沒有刻意設計,而是在時代的潮頭,真實的講好每個故事。」

  的確,王巍是個故事大王,他的故事很精彩。

(責任編輯:柳蘇源 HN091)
推薦閱讀:

耶倫又舉起了加息的小錘錘
借貸寶以前送的電影票是哪裡來的?
When growth is not enough (Bernanke17年5月的講話)
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設立眾多機構的意義在哪裡?
Fear of Trade war and other wars

TAG:金融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