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 ——無雙譜《一》
PS:26 錦車持節,個人認為應該是馮嫽。據《漢書》記載,馮嫽才貌雙全,曾為「特命全權大使」、「錦車持節」,多次往返西漢與烏孫之間,解決了千軍萬馬無法解決的政治、外交的難題。馮嫽成為歷史上最早的、最傑出的女外交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藏有清代康熙年間的刻本《無雙譜》。其版框高19.5厘米,寬12.5厘米。書名頁中間題「無雙譜」,左上題「於越金古良撰」,並鈐有「南陵」朱文長圓印,右下鈐有「古良之印」白文方印。書名頁右側有民國十年的購書題記「此南陵無雙譜殘本也,民國十年七月以銀五囗在京小市購得之。圖中人物多古英賢烈女可矜式者。則天后制行,雖有可議,而英明果決為中國巾幗中不可多得之材,仍存其像於冊後,至董賢則刪去雲。南宮李葆光」。由上可知此書在民國年間曾被李葆光收藏,並且刪去了董賢的繡像。李葆光字子建,出生在晚清,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民國和現代。著有《涵象軒集》、《涵香軒聯語》。卷首有毛奇齡《引言》,其末署「七十七老人奇齡」,下鈐有「筆吐五花」朱文方印。毛奇齡,生於1623年,卒於1716年,七十七歲時,當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那麼此書的刊刻時間當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後。其後依次為王士禎《讀無雙譜復言》、宋俊《弁言》、徐咸清《南陵先生無雙譜序》、董良木蕭《讀無雙譜引》、金古良《無雙譜自敘》,最後為金古良門人盧詢題詞。殘存圖三十幅。
《無雙譜》木蘭
此書原有四十幅圖,右邊為人物繡像,旁邊有題名,其空白處記人物生平事迹;左邊繪各種符合人物事迹的器物,空白外有金古良的自擬題詞。如第一幅圖張良繡像旁題「留侯張子房」,空白處記人物生平為:「子房名良,其先人五世相韓,秦滅韓,良為韓報仇,悉以家財求客狙擊秦於博浪沙中,誤中副車,良與客俱亡去,大索不得。後良佐漢定天下,為三傑首。」左頁器物像為冊籍,空白處題為:「博浪沙六王伏辜無完宅,六經雜燒無完籍。祖龍一怒天地傾,匹夫之錘奪其魄。大索十日徒追呼,子房逸去客亦無,黔首何智秦何愚。徙來豪傑十萬戶,乃獨不徙子房乎。」在繪畫手法上,採用工筆細描,以人物繪畫為主,略去景物映襯,運用想像創作古人的形象,使人物的體態、服飾、動作、神情十分傳神。
康熙年間刻本的鐫刻者為朱圭,此人是康熙朝御殿刻工,因刻《凌煙閣功臣圖》、《行跡圖》、《無雙譜》而聞名,曾入養心殿供事。除康熙年間刻本外,清代的《賞奇軒四種合編》中也收錄此書,民國間還有石印本,鄭振鐸先生編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也收了此書。
由於史料的缺乏,金古良編成此書歷時多久己不可考。2006年1月份,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公司曾拍賣金古良《無雙譜》的手稿,以200萬元起拍,286萬元的成交。此手稿是金古良手繪的版刻《無雙譜》的原稿,冊中畫面與版刻均能一一對應,其間的演化加工軌跡清晰可尋,同時在古代美術史、印刷和民俗文化等的研究上,都有可能帶來重大突破。無雙譜人物誌 其一 張良——滅贏秦,報韓仇,佐漢興王其一 張良 擲冠歸去信天游,豈恨風前不自由.從赤松追千古夢,化流雲罷剎那留.
蕭歌對影終沉寂,寶劍倚天曾運籌.願棄人間誰記取,一朝掃卻亂塵浮.張良(?—前186)簡介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云:「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成大業者固英雄,真正值得欽佩的卻是應天命而出,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翩然歸隱。也就免去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凄慘結局。什麼樣的一生不是一生,無論你在這世上曾經做過什麼,最後的結局不過是死亡。當你的肉體活在世上,不要忘記了精神的重要。
小時候就聽過張良拾履的故事。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侯。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張良可以稱得上一個成功的謀士。天道無情,無善無惡。法乎自然。我小時候曾納悶,假如張良傲慢一點,沒去替老人拾鞋子,那兵法會落到誰手呢。後來明白了,是你的就是你的。大如天下,小到感情。過程可以忽略不計。而結果呢。
從赤松追千古夢。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此後,張良"乃學辟穀",想要成仙。於是,退隱驪山西麓的密林中,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專習道家導引之術,雲遊山水之間。相傳黃石公是秦朝的隱士高人,他的《素書》文字簡略,含意精湛,黃石公知道秦國將亡漢朝將興,因此把《素書》授予張良,張良又怎麼能了解到這部書的全部含意呢?張良之所以是豪傑的張良,而不是聖人,是故他僅能使用這書的十分之一二而已。書中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張良拋棄了人世間一切享受,跟從赤松子周遊四海去了。(赤松子,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仙人,相傳為帝嚳之師。《漢書張良傳》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耳。顏師古註:「神農時為雨師。能入火,自燒昆崙山上。隨風雨上下也。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張良廟山門前的對聯:
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雲霞。
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蘇軾《留侯論》: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巳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有友說,象無雙譜四十奇這樣的歷史人物不好寫,的確,有的即使寫部小說都不過分。前人言之已多。厚德以載道。不再贅言。
無雙譜人物誌 其二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其二 項羽
自負重瞳子一生,烏江雲渡愧縱橫.別虞姬恨帳前舞,面楚歌傾過往盟.
不信人間無霸氣,應知剛烈立濤聲.力從末路驚凡鳥,敢問當年聽范卿. [項羽]無面目返江東,羞見父老,自刎烏江,只落得,拔山蓋世的英雄喪——《無雙譜》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是英雄未必是性情中人。項羽無疑是個例外。亂世出豪傑,雖然,有人說他剛愎。項羽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這樣的將才,霸才,卻為何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呢?
前面有東坡之論: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我詩中卻有此問,敢問當年聽范卿.是以不忍而失掌中天下哉。然此不忍豈彼不忍者。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藉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藉機脫離險境。
成王敗寇固可不論,然以性情中人,兼磊落之胸襟,豈甘玩弄權術者所能相提並論乎?霸王固君子,高祖乃為小人乎?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王--槍!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三天三夜終鍛成一桿巨型鏨金虎頭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槍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霸王」!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槍只有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槍法「單手十八挑」。
霸王別姬那一幕,無疑是項羽生命中的亮點。《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霸王別姬」故事僅有寥寥數筆: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裏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英雄美人,可惜英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美人重情,不願落到敵人手裡苟且殘生。千古為之感慨的故事。也有人懷疑,美人是否姦細,這樣的和歌的確有喪氣之嫌。有一點可以肯定,假如伊人不死,項羽一定還有心力存活下去,捲土重來。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徹底死了。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杜牧記得以前我也和過一首詩,幸好存在博客,等我找來:
烏江亭 項羽
羞道當時意氣真,徒留身後語如塵。江亭豈拒風波累,倚劍長天為此因。
註: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漢書陳勝項籍傳》載,「羽引東欲渡烏江。烏江亭長謂羽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是王地。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亡以渡。』羽笑曰:"天亡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哉?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後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無雙譜人物誌 其四 東方朔 大夫割肉稱豪爽 真堪盛世一奇才,大隱宮廷聖意裁。或有前緣出仙籍,偶臨北極小蓬萊。
杳冥乘此浮雲送,天道於斯時命哀。歸去逍遙孰與釣,惜乎羽翼折高台。
【割肉】唐杜甫《社日兩篇》之一:「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漢書·東方朔傳》:「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不來,(東方)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日:"伏日當蚤歸,請受賜。』即懷肉去。大官妻之。朔人,上曰:"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謝。上曰:"先生起自責也。』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壹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細君指妻子。來蘇軾《上元侍飲》:「歸來一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
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漢辭賦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漢書·東方朔傳》)。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於是寫《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抒自己的不滿。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有才的人大多恃才傲物.東方朔性滑稽,善詼諧,好作驚人之語,敢於向皇帝進諫。兩漢時期,在民間即廣為流傳著他的傳說故事,許多奇言怪語都附會到他的身上。從漢代到南北朝,東方朔成了雜史雜傳體志怪小說的主要描寫對象。
關於東方朔的身世,漢代以來即有許多軼聞傳說。王充《論衡》說:東方朔本姓金氏,變易姓名在朝為官,真實的身份是個度世的道人。
舊題班固撰《漢武故事》一書說:東方朔是太白金星下凡,「下遊人中,以觀天下」。還記他曾三偷西王母的壽桃。後來許多著名畫家都以此為作畫內容。傳世的宋金時代版畫和明代唐伯虎及現代齊白石都有表現這個內容的作品。唐伯虎的題畫詩:「王母東鄰劣小兒,偷桃三度到瑤池,群仙無處追蹤跡,卻自持來薦壽厄。」
《東方朔別傳》則說:東方朔生三日而父母俱亡,鄰婦拾而育養之,以見時東方始明,因以為姓。後游鴻之澤,有老母採桑,自言為朔母。俄爾有一黃眉翁至,指採桑者曰:「昔為吾妻。」指東方朔曰:「此吾兒。」黃眉翁自稱已九千歲。這些說法是指東方朔是神仙所生。關於東方朔身世的遺聞軼事,虛虛實實,難於分辨。一笑也罷。
在歷史上,像東方朔這般似官非官,似隱非隱,進退自如的人物,確實少見。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也擠在這眾多渴望仕途的讀書人中上書自薦。他的自薦書足足有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方能扛得動,武帝斷斷續續看了兩個月才看完。東方朔的自薦書里大致是這樣的意思:我東方朔十三歲才讀書,利用農閑的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就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22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諸如此類的書也有22萬字。如今我已22歲,又高大,又帥氣,與歷史上很多英雄名士相比,絲毫不差。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東方朔做了待詔金馬門以後,並未和他想像的那樣受到重用,武帝只是因為他的詼諧滑稽而讓他為自己解悶。所以他行為乖張,甚至有一次喝醉酒後在皇宮中小便,這樣離譜的行為,估計想引武帝注意,順便出一口不得志的鬱悶之氣。最終東方也沒有成為股肱之臣。武帝內心究竟對他是什麼看法,很難揣測。或許他不是伯樂,或許是對這樣的奇才有所忌憚。也許是因為起點太高,一下子成了皇帝身邊的人,反而不利於以後仕途上的發展。不過,伴君如伴虎,他最終的退隱也就是失望後的行動了。有專家研究發現,東方朔是踏上北極第一人,他的數本著作中都有北極的詳細描寫。不管東方是否到過北極,他的確是當時的大旅行家,足跡所至之處絕不限於中國國界,而他這一走,就是18年,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東方朔詩選
歌
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嗟伯夷
穹隱處兮窟穴自藏。
與其隨佞而得志兮。
不若從孤竹於首陽。
七諫·初放
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
言語訥譅兮,又無強輔。
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
數言便事兮,見怨門下。
王不察其長利兮,卒見棄乎原野。
伏念思過兮,無可改者。
群眾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賢者滅息。
堯、舜聖已沒兮,孰為忠直?
高山崔巍兮,水流湯湯。
死日將至兮,興麋鹿同坑。
塊兮鞠,當道宿,舉世皆然兮,余將誰告?
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斬伐橘柚兮,列樹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
孰知其不合兮?
若竹柏之異心。
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
悠悠蒼天兮,莫我振理。
竊怨君之不寤兮,吾獨死而後已。七諫·沉江 惟往古之得失兮,覽私微之所傷。
堯、舜聖而慈仁兮,後世稱而弗忘。
齊桓失於專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晉獻惑於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義兮,荊文寤而徐亡。
紂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呂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壟。
賢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蘭芷幽而有芳。
苦眾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世俗更而變化兮,伯夷餓於首陽。
獨廉潔而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
浮雲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
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
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風肅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長。
眾並諧以妒賢兮,孤聖特而易傷。
懷計謀而不見用兮,岩穴處而隱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從俗而變化兮,隨風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毀敗兮,虛偽進而得當。
追悔過之無及兮,豈盡忠而有功。
廢制度而不用兮,務行私而去公。
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
將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原悉心之所聞兮,遭值君之不聰。
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之與縱。
聽奸臣之浮說兮,絕國家之久長。
滅規矩而不用兮,背繩墨之正方。
離憂患而乃寤兮,若縱火於秋蓬。
業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論乎禍凶。
彼離畔而朋黨兮,獨行之士其何望?
日漸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變容。
眾輕積而折軸兮,原咎雜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復東。
懷沙礫而自沉兮,不忍見君之蔽壅。
七諫·怨世
世沉淖而難論兮,俗岒峨而嵾嵯。
清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而日多。
梟鴞既以成群兮,玄鶴弭翼而屏移。
蓬艾親人御於床第兮,馬蘭踸踔而日加。
棄捐葯芷與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蕪穢而險戲。
高陽無故而委塵兮,唐虞點灼而毀議。
誰使正其真是兮,雖有八師而不可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遙兮,偏與乎玄英異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徙乎葵菜。
處愍愍之濁世兮,今安所達乎吾志。
意有所載而遠逝兮,固非眾人之所識。
驥躊躇於弊輂兮,遇孫陽而得代。
呂望窮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寧戚飯牛而商歌兮,桓公聞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過之以自侍。
吾獨乖剌而無當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獻寶玉以為石。
遇厲武之不察兮,羌兩足以畢斮。
小人之居勢兮,視忠正之何若?
改前聖之法度兮,喜囁嚅而妄作。
親讒諛而疏賢聖兮,訟謂閭娵為醜惡。
愉近習而蔽遠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無所歸薄。
專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滯。
欲高飛而遠集兮,恐離罔而滅敗。
獨冤抑而無極兮,傷精神而壽夭。
皇天既不純命兮,餘生終無所依。
願自沈於江流兮,絕橫流而徑逝。
寧為江海之泥塗兮,安能久見此濁世?七諫·怨思
士窮而隱處兮,廉方正而不容。
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飼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江離棄於窮巷兮,蒺藜蔓乎東廂。
賢者蔽而不見兮,讒諛進而相朋。
梟鴞並進而俱鳴兮,鳳皇飛而高翔。
原壹往而徑逝兮,道壅絕而不通。七諫·自悲
居愁懃其誰告兮,獨永思而憂悲。
內自省而不俟兮,操愈堅而不衰。
隱三年而無決兮,歲忽忽其若頹。
憐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見而復歸。
哀人事之不幸兮,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身被疾而不閑兮,心沸熱其若湯。
冰炭不可以相併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
哀獨苦死之無樂兮,惜余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離予之故鄉。
鳥獸驚而失群兮,猶高飛而哀鳴。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
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於杳冥兮,孰能施於無報?
苦眾人之皆然兮,乘迴風而遠遊。
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
悲虛言之無實兮,苦眾口之鑠金。
遇故鄉而一顧兮,泣歔欷而沾衿。
厭白玉以為面兮,懷琬琰以為心。
邪氣入而感內兮,施玉色而外淫。
何青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
聞南籓樂而欲往兮,至會稽而且止。
見韓眾而宿之兮,問天道之所在?
借浮雲以送予兮,載雌霓而為旌。
駕青龍以馳騖兮,班衍衍之冥冥。
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眾人之難信兮,原離群而遠舉。
登巒山而遠望兮,好桂樹之冬榮。
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
引八維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長生。
居不樂以時思兮,食草木之秋實。
飲菌若之朝露兮,構桂木而為室。
雜橘柚以為囿兮,列新夷與椒楨。
鵾鶴孤而夜號兮,哀居者之誠貞。七諫·哀命
哀時命之不合兮,傷楚國之多憂。
內懷情之潔白兮,遭亂世而離尤。
惡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濁而不知。
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離。
測汨羅之湘水兮,知時固而不反。
傷離散之交亂兮,遂側身而既遠。
處玄舍之幽門兮,穴岩石而窟伏。
從水蛟而為徙兮,與神龍乎休息。
何山石之嶄岩兮,靈魂屈而偃蹇。
含素水而蒙深兮,日眇眇而既遠。
哀形體之離解兮,神罔兩而無舍。
惟椒蘭之不反兮,魂迷惑而不知路。
原無過之設行兮,雖滅沒之自樂。
痛楚國之流亡兮,哀靈修之過到。
固時俗之溷濁兮,志瞀迷而不知路。
念私門之正匠兮,遙涉江而遠去。
念女嬃之嬋媛兮,涕泣流乎於悒。
我決死而不生兮,雖重追吾何及。
戲疾瀨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產。
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沒身而不反。七諫·謬諫
怨靈修之浩蕩兮,夫何執操之不固。
悲太山之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願承閑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諱。
卒撫情以寂寞兮,然怊悵而自悲。
玉與石其同匱兮,貫魚眼與珠璣。
駑駿雜而不分兮,服罷牛而驂驥。
年滔滔而自遠兮,壽冉冉而愈衰。
心悇憛而煩冤兮,蹇超搖而無冀。
固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錯。
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當世豈無騏驥兮,誠無王良之善馭。
見執轡者非其人兮,故駒跳而遠去。
不量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
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
弧弓弛而不張兮,孰雲知其所至?
無傾危之患難兮,焉知賢士之所死?
俗推佞而進富兮,節行張而不著。
賢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黨譽。
邪說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直士隱而避匿兮,讒諛登乎明堂。
棄彭咸之娛樂兮,滅巧倕之繩墨。
菎蕗雜於黀蒸兮,機蓬矢以射革。
駕蹇驢而無策兮,又何路之能極?
以直針而為釣兮,又何魚之能得?
伯牙之絕弦兮,無鍾子期而聽之。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同音者相和兮,同類者相似。
飛鳥號其群兮,鹿鳴求其友。
故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
虎嘯而谷風至兮,龍舉而景雲往。
音聲之相和兮,言物類之相感也。
夫方圜之異形兮,勢不可以相錯。
列子隱身而窮處兮,世莫可以寄託。
眾鳥皆有行列兮,鳳獨翔翔而無所薄。
經濁世而不得志兮,願側身岩穴而自托。
欲闔口而無言兮,嘗被君之厚德。
獨便悁而懷毒兮,愁鬱郁之焉極!
念三年之積思兮,願壹見而陳詞。
不及君而騁說兮,世孰可為明之。
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沉抑而不揚。
眾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亂曰:鸞皇孔鳳日以遠兮,畜鳧鴐鵝。
雞鶩滿堂壇兮,鼉黽游乎華池。
要褭奔亡兮,騰駕橐駝。
鉛刀進御兮,遙棄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
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
甂甌登於明堂兮,周鼎潛乎深淵。
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七言
折羽翼兮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推薦閱讀:
※一個因一首詩而千古留名的人
※張良與黃石老人的千古之謎
※我最欣賞的千古絕對
※千古大同,神斧雲岡
※歷史的千古之謎:中國歷史上消失三個名人,至今沒有任何線索